第12章_有机光化学反应

合集下载

光化学

光化学

10/25/2016
• 激发态的能量耗散机制
VR S2 IC VR S1 ISC VR ISC EX hv F IC VR P EX' hv T2 EX' hv T1 CR Product CR
S0
10/25/2016
激发过程
分子吸收辐射使电子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能级,同时伴随着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在 分子能级跃迁的过程中,电子的自旋状态也可能发 生改变。 根据泡里不相容原理,在同一轨道上的两个电子的 自旋方向要彼此相反,即基态分子的电子是自旋成 对的,净自旋为零,这种电子都配对的分子电子能 态称为单重态(singlet state),具有抗磁性。 如果在跃迁过程中还伴随着电子自旋方向的改 变,这时分子便有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分子处 于激发三重态(triplet state),具有顺磁性。
2
3h2
m f
2
t
t为光照时间,p为辐射密度, m为偶极算符。所以要发
生跃迁应满足
m f
0
的选择定则
10/25/2016
<Q∣Qf >≠0 <s∣sf >≠0 零近似规则 <f∣ff >≠0 <Q∣Qf >≠0 Franck-Condon因子 竖直跃迁 最大 <s∣sf >≠0 基态和激发态自旋多重度相同时 最大 跃迁矩<f∣ff >≠0,要求被积函数属于全对 称
10/25/2016
激发态的猝灭和激基缔合物的光物理
激发态的猝灭
M* SOMO' Q LUMO SOMO HOMO MQ
LUMO
Q
M*
SOMO'
HOMO MQ
2 4 5 6 8 10
10/25/2016
链状D--A型分子

第十三章:光化学反应..

第十三章:光化学反应..

11
激发态的失活
2018/7/26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12
激发态失活的三种方式:
S2 IC ISC S1 hv IC hvf hvp
1、非辐射失(IC/ISC). 2、辐射降级. 3、分子间的能量传递.
T1
ISC S0
激发、失活过程示意图
2018/7/26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围内变化得到一个宽吸收带,强度满足下式:
2018/7/26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9
电子激发的类型
2018/7/26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10

羰基化合物的多种激发方式:
2018/7/26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光化学反应要产生化学发光满足的条件:
第一是该反应必须提供足够的激发能, 并由
某一步骤单独提供, 因为前一步反应释放的能量
将因振动弛豫消失在溶液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能发光;
第二是要有有利的反应过程, 使化学反应的
能量至少能被一种物质所接受并生成激发态;
第三是激发态分子必须具有一定的化学发光
量子效率释放出光子, 或者能够转移它的能量给
光化学反应的特点
1、依分子吸收的光的波长不同,可进行选择性反应; 2、吸收光子得到的能量远远超过吸收热量得到的能量 。
2018/7/26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7
2 光化学反应一般原理
光化学反应所满足的定律: 1、Gratthus-Draper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被分子 吸收的光能才能有效地引起光化学反应。 2、Einstein-Stark光化学当量定律:一个分子只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有机化学名词解释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有机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十一章1.振动光谱——分子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比同一振动能级中转动能级之间能量差大100倍左右,他们大多在近红外区域内,因此称为红外光谱。

2.转动光谱——分子转动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很小,转动光谱位于电磁波谱中的远红外及微波区域内。

3.红外吸收峰的位置——分子振动的频率决定分子所吸收的红外光频率。

4.红外吸收光谱——分子吸收红外光引起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信号。

5.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当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照射物质时,如果分子中某一基团的振动频率正好与其相同,物质就能吸收这一频率的红外光从低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6.叁键和累积双键区——2500~2000 cm-1各种叁键基团和累积双键的伸缩振动区域7.氢键区——4000~2500cm-1含氢基团的伸缩振动区。

8.双键区——2000~1500 cm-1各种双键基团包括共轭双键以及苯基伸缩振动区域。

9.特征吸收峰——用于鉴定官能团存在的吸收峰。

10.特征谱带区——氢键,双键,叁键区的特征性强,所以4000~1500 cm-1的区域称为官能团特征频率区。

11.核磁共振谱——记录原子核对射频区电磁波的吸收,简称NMR。

12.质子磁共振谱——氢原子核共振谱,简称PMR。

13.化学位移——由于化学环境所引起的核磁共振信号位置的变化。

14.自旋偶合——相邻碳上氢核的相互影响。

15.硝基化合物的还原——硝基苯在强酸介质中,用金属还原时,总是得到苯胺,用催化加氢也可得到同样的结果。

16.胺的碱性——胺与氨相似,氮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能与质子结合,形成带正电的铵离子。

17.胺——可看作氨的衍生物,即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的产物。

18.胺的烃基化——与卤代烃(通常为伯卤代烃和具有活泼卤原子的芳卤化物),醇等烃基化试剂作用,胺基上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

19.胺的酰基化——伯胺和仲胺作为亲核试剂可与酰卤,酸酐等酰基化试剂反应,生成N-取代酰胺和N,N-二取代酰胺。

沈阳药科大学高等有机化学课件胡春版——第一章绪论

沈阳药科大学高等有机化学课件胡春版——第一章绪论
• 分子轨道即分子中价电子的运动状态,可用波函数ψ来描述。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1)分子轨道是由原子轨道通过线性组合而成; (2)组合前后的轨道数守恒:即有几个原子轨道就可以组合 成几个分子轨道。
(3)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遵守最大重叠原则,能量近似 原则,对称性匹配原则。
(4)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排布与原子中电子在核外排布类似。
(1915) • 1912, F. Pregl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方法(1923) • 1901-1903, A Windaus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和与维生素D的关系
(1928) • 1924-1940, R. Robinson生物碱、青霉素结构 (1947) • 1948-1956, D. C. Hodgkin维生素B12结构(1964) • 1953, F. Sanger蛋白质结构(1958) • 1953, J. D. Watson和 F. H. C.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1962)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1胡春高等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2有机立体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第1章概论第2章立体化学第3章第3章有机反应总论有机反应总论3第4章饱和碳原子的亲核取代反应第5章烯烃的加成反应第6章消除反应第7章芳香性高等有机化学第8章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第9章羰基的加成反应及相关反应第10章第0章分子重排反应分子重排反应4第11章协同反应第12章自由基反应第13章有机光化学第一章概论511有机化学发展概况一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1

12
§1-2 现代共价键理论
一、原子轨道和化学键
1.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 • 共价键由成键电子所在原子轨道重叠形成。 • 原子轨道(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状态函数。 • 电子云(φ2) :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出现的几率密度。 • s轨道围绕原子核呈球形对称,p轨道呈哑铃形。 • 原子轨道图中“+”、“-”表示波函数位相,并不代表 电荷。 • 原子轨道中电子排布遵守Pau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 理,Hund规则。

《有机化学》第十二章有机含氮化合物

《有机化学》第十二章有机含氮化合物

(电子效应的影响)
:
:
:
:
:
2. 芳胺
NH3 >
NH2
N
H H
综上所述: 脂肪胺 > NH3 > 芳香胺>酰胺
NH2 >
NH

N
pkb 9.30
13.80
近乎中性
取代芳胺的碱性:
取代基对芳胺碱性的影响,与其对酚的酸性的影响刚好相反。
在芳胺分子中,当取代基处于氨基的对位或间位时, 给电子基团使碱性↑,而吸电子基团使碱性↓。且取代基 在对位时影响更显著。如:
RNH2 1°
R2NH 2°
R3N 3°
§12-1-2胺的制备方法 1. 氨或胺的烃基化 亲核试剂:NH3、RNH2(以1°胺为宜)。 烃基化试剂:卤代烃
RX + NH3
RNH3+X NH3 RNH2 + NH4+X
2. 腈和酰胺的还原
O
=
CH3
N C6H5
C
CH3
LiAlH4, 醚
CH3
N C6H5
的卤代烃还要高。 (2) 溶解性 硝基化合物的相对密度都大于1,不溶于水。硝基化
合物不仅溶于有机溶剂,而且还溶于浓硫酸。
(3) 多硝基化合物受热易分解而发生爆炸,如:TNT 炸药、2,4,6-三硝基苯酚(俗称:苦味酸)。
但有的多硝基化合物具有类似天然麝香的香气,而被 用作香水、香皂和化妆品的定香剂。如:
硝基中,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上的p轨道相互重叠, 形成包括O、N、O三个原子在内的共轭体系:
O RN
O

R N =O
O

由于键长的平均化,硝基中的两个氧原子是等同的
2、 物理性质 (1) b.p: 因-NO2是一个强极性基团,因此硝基化合物具有较

物理化学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物理化学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低通道,但必须越过势能垒
Eb。Eb。是活化络合物与反应物最 低势能之差,E0是两者零点能
之间的差值。
这个势能垒的存在说明了实验活化能的实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势能面剖面图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三原子系统振动方式
式中r0是分子中双原子分子间的平衡核间 距,De是势能曲线的井深,a为与分子结构有 关的常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双原子分子的莫尔斯势能曲线
AB双原子分子根据该公式 画出的势能曲线如图所示。
当r>r0时,有引力,即化学键力。 当r<r0时,有斥力。 0时的能级为振动基态能级,E0为零点能。
物理化学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二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2.1 碰撞理论 *§12.2 过渡态理论
§12.3 单分子反应理论 * §12.4 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12.5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 §12.6 快速反应的几种测试手段
Ea≈ E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概率因子(probability factor)
由于简单碰撞理论所采用的模型过于简单, 没有考虑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所以用概率因子 来校正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
P=k(实验)/k(理论)
概率因子又称为空间因子或方位因子。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生物化学第12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化学第12章知识点总结

1.能量的生成:当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时,释放的能量转化成ATP。

2.生物氧化的特点(异同点):①酶的催化②氧化进行过程中,必然伴随生物还原反应的发生。

③水是许多生物氧化反应的氧供体。

通过加水脱氢作用直接参予了氧化反应。

④氧化过程中脱下来的氢质子和电子,通常由各种载体,如NADH等传递到氧并生成水。

⑤生物氧化是一个分步进行的过程,能量通过逐步氧化释放,不会引起体温的突然升高,而且可使放出的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⑥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一般都贮存于一些特殊的化合物中,主要是ATP.【生物氧化和有机物在体外氧化(燃烧)的实质相同,都是脱氢、失电子或与氧结合,消耗氧气,都生成CO2和H2O,所释放的能量也相同。

但二者进行的方式和历程却不同:生物氧化体外燃烧细胞内温和条件(常温、常压、中性pH、水溶液)高温或高压、干燥条件一系列酶促反应,逐步氧化放能,能量利用率高无机催化剂能量爆发释放释放的能量转化成ATP被利用转换为光和热,散失3.高能化合物的概念:在标准条件下发生水解时,可释放出大量自由能的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

4.高能化合物的类型:磷氧键型(乙酰磷酸);氮氧键型(磷酸肌酸);甲硫键型(S-腺苷甲硫氨酸);硫酯键型(酰基辅酶A)5.ATP的特殊作用:①ATP在一切生物生命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中都有ATP存在。

②ATP在磷酸化合物中所处的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细胞的酶促磷酸基团转移中是一个“共同中间体”③ATP是生物体通用的能量货币。

④ATP是能量的携带者和转运者,但并不能量的贮存者。

起贮存能量作用的物质称为磷酸原,在脊推动物中是磷酸肌酸。

6.电子传递链的概念: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上脱下的氢经过一系列的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的传递,最后传递给分子氧并生成水,这种氢和电子的传递体系称为电子传递链。

又称呼吸链。

7.电子传递链的组成:FMN、辅酶Q、细胞色素b、c1、c、a、a3以及一些铁硫蛋白8.细胞色素c:唯一能溶于水的细胞色素;Q循环:通过辅Q的电子传递方式称为Q循环9.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顺序(必考):NADH:NADH→复合体Ⅰ→Q→复合体Ⅲ→细胞色素→复合体Ⅳ→O2FADH2:FADH2→复合体Ⅱ→Q→复合体Ⅲ→细胞色素→复合体Ⅳ→O210.电子传递抑制剂的概念: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称为电子传递抑制剂。

有机化学 第12章 含氮化合物

有机化学 第12章 含氮化合物

NH2 对氨基苯磺酸

4.命名芳胺时,当氮上同时连有芳基和脂肪烃基时, 应在芳胺名称前冠以N– ,明确取代基位置。
NHCH3 N(CH3)2 CH3 NCH2CH3
N-甲基苯胺
N,N-二甲基苯胺
N-甲基-N-乙基苯胺

5.氨基连在侧链上的芳胺,一般以脂肪胺为母体来 命名
CH2CH2NH2 2-苯乙胺
(二)氨与醇或酚反应
Al2O3 350~400℃,0.5MPa
CH3OH + NH3
CH3NH2 + (CH3)2NH + (CH3)3N + H2O
OH
+ NH3
(NH4)2SO3 150℃,0.6MPa
NH2
+ H2O
二、由还原反应制胺
(一)硝基化合物的还原 这是制备芳胺常用的方法。 (二)醛和酮的还原氨化 醛和酮与氨或胺反应后,再进行催化氢化,称为醛 和酮的还原氨化。
NH2 MnO2,H2SO4 ~10℃ O O
§12—4 季铵盐和季铵碱
一、季铵盐 叔胺与卤代烷反应,生成季铵盐。 季铵盐是无色晶体,溶于水,不溶于非极性
有机溶剂。 季铵盐的最重要用途是用作阳离子表面活性 剂和相转移催化剂
二、相转移催化剂
(一)含义ຫໍສະໝຸດ 当两种反应物互不相溶时,就 构成了两相。由于反应物之间不容易接触, 反应较难进行,甚至不发生反应。若加入一 种催化剂使反应物之一由原来所在的一相, 穿过两相之间的界面,转移到另一相中,使 两种反应物在均相中反应,则反应较易进行。 这种催化剂叫做相转移催化剂。
(三)与叔胺反应 脂肪族叔胺在强酸性条件下,与亚硝酸形成盐。芳 香族叔胺与亚硝酸反应,生成氨基对位取代的亚硝 基化合物(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1.在K 300时,将)(0.12g gO 和)(1.02g gH 在30.1gdm 的容器内混合,试计算每秒钟、每单位体积内分子碰撞的总数?设)(2g O 和)(2g H 为硬球分子,其直径分别为nm 339.0和nm 247.0。

解:)(1093.2102247.0339.0210922m d d d H O AB --⨯=⨯+=+=)(10896.110016.200.32016.200.321332222---⋅⨯=⨯+⨯=+⋅=mol kg M M M M H O H O μ)(10881.110111002.600.320.13253232--⨯=⨯⨯⨯⨯==m n n O A )(10968.210111002.6016.21.03253232--⨯=⨯⨯⨯⨯==m n n H B 25253210210986.210881.110896.114.3300314.88)1093.2(14.38⨯⨯⨯⨯⨯⨯⨯⨯⨯⨯⨯==--B A ABAB n n RTd Z πμπ )(1077.21335--⋅⨯=s m Z AB2.请计算恒容下,温度每增加K 10时, 〔1〕碰撞频率增加的百分数;〔2〕碰撞时在分子连心线上的对平动能超过180-⋅=mol kJ E c 的活化分子对的增加百分数;〔3〕由上述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解:〔1〕B A ABAB n n RTd Z πμπ82=T n n Rd Z B A ABAB ln 21)8ln(ln 2+=∴πμπ TdT Z d AB 21ln =或T dT Z dZ AB AB 2= 当温度变化范围不太大时,有TTZ Z AB AB 2∆=∆ 如K T 298=,K T 10=∆时,有%68.1298210=⨯=∆ABAB Z Z〔2〕)exp(RTE q c-= RTE q q d c=∴ln dT RTE q dqc 2= 当K T 298=,180-⋅=mol kJ E c ,K T 10=∆时%10810)298(314.81080232=⨯⨯⨯=∆=∆T RT E q q c 〔3〕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温度升高时,碰撞频率的增加并不明显,而活化分子数成倍增加。

无机化学12章答案

无机化学12章答案

第十二章 配位平衡12-1 在1L 6 mol ·L -1的NH 3水中加入0.01 mol 固体CuSO 4,溶解后加入0.01 mol 固体NaOH ,铜氨络离子能否被破坏?(K 稳[Cu(NH 3)42+]=2.09×1013,K SP [Cu(OH)2]=2.2×10-20) 解:CuSO 4在过量的氨水溶液中几乎完全形成[Cu(NH 3)4]2+,则[Cu(NH 3)4]2+ === Cu 2+ + 4NH 3平衡时: 0.01-x x (6-0.04)+4x1342431009.2)496.5()01.0(])([⨯=+⋅-=+x x x NH Cu K 稳 11910792.3--⋅⨯=L mol x ])([108.3)01.0(10792.3]][[22321922OH Cu K OH Cu sp <⨯=⨯⨯=---+铜氨络离子不能被破坏。

12-2 在少量N H 4S C N 和少量Fe 3+同存于溶液中达到平衡时,加入NH 4F 使[F -]=[SCN -]= 1 mol ·L -1,问此时溶液中[FeF 63-]和 [Fe(SCN)3]浓度比为多少?(K 稳[Fe(SCN)3]=2.0×103,K 稳[FeF 63-]= 1×1016)解: ---+=+SCN FeF F SCN Fe 3][6])([363123163633663336105102101)]([][])([][]][)([]][[⨯=⨯⨯====-----SCN Fe K FeF K SCN Fe FeF F SCN Fe SCN FeF K 稳稳12-3 在理论上,欲使1×10-5 mol 的AgI 溶于1 cm 3氨水,氨水的最低浓度应达到多少?事实上是否可能达到这种浓度?(K 稳[Ag(NH 3)2+]=1.12×107,K SP [AgI]=9.3×10-17)解: -++=+I NH Ag NH AgI ])([2233起始浓度 a 0 0达到平衡时 a-2x x x (全部溶解时:101.0-⋅=L mol x )此反应的平衡常数:9177231004.1103.91012.1)(})({--+⨯=⨯⨯⨯=⨯=AgI Ksp NH Ag K K 稳 因此: 9221004.1]2[(-⨯=-=x a x K 1310-⋅=L mol a 事实上不可能达到这种浓度。

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12章 有机化学基础 第2讲 烃和卤代烃配练习5高三5化学试题

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12章 有机化学基础 第2讲 烃和卤代烃配练习5高三5化学试题

目夺市安危阳光实验学校第2讲 烃和卤代烃【2019·备考】最新考纲:1.掌握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

2.掌握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以及与其他有机物的相互转化。

3.了解烃类及衍生物的重要应用以及烃的衍生物合成方法。

考点一 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与性质 (频数:★☆☆ 难度:★★☆)1.烷烃、烯烃、炔烃的组成、结构特点和通式 2.脂肪烃的物理性质性质变化规律状态常温下含有1~4个碳原子的烃都是气态,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逐渐过渡到液态、固态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沸点逐渐升高;同分异构体之间,支链越多,沸点越低相对密度 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相对密度逐渐增大,但密度均比水小 水溶性均难溶于水3.脂肪烃的化学性质 (1)烷烃的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如乙烷和氯气生成一氯乙烷:CH 3CH 3+Cl 2――→光照CH 3CH 2Cl +HCl 。

②分解反应:CH 4―——―→高温隔绝空气C +2H 2③燃烧反应燃烧通式为C n H 2n +2+3n +12O 2――→点燃n CO 2+(n +1)H 2O 。

(2)烯烃的化学性质①与酸性KMnO 4溶液的反应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

②燃烧反应燃烧通式为C n H 2n +3n 2O 2――→点燃n CO 2+n H 2O 。

③加成反应CH 2==CH —CH 3+Br 2―→。

CH 2==CH —CH 3+H 2O ――→催化剂△。

CH 2==CH —CH==CH 2+2Br 2―→。

CH 2==CH —CH==CH 2+Br 2―→(1,4-加成)。

④加聚反应如n CH 2===CH —CH 3――→催化剂。

(3)炔烃的化学性质①与酸性KMnO 4溶液的反应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

如: CH≡CH――→KMnO 4H 2SO 4CO 2(主要产物)。

②燃烧反应燃烧通式为C n H 2n -2+3n -12O 2――→点燃n CO 2+(n -1)H 2O 。

有机化学下册课后答案李景宁

有机化学下册课后答案李景宁

第十二章羧酸(P32-33) 1.命名下列化合物或写出结构式:(1) 3-甲基丁酸 (2) 3-对氯苯基丁酸(3) 间苯二甲酸 (4) 9,12-十八碳二烯酸(5) 4-甲基己酸 CH3CH2CH(CH3)CH2CH2COOH(6) 2-羟基丁二酸 HOOCCH(OH)CH2COOH(7) 2-氯-4-甲基苯甲酸(8) 3,3,5-三甲基辛酸2.试以反应式表示乙酸与下列试剂的反应3.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4.指出下列反应的主要产物:(第四版保留)(1)C6H5CH2Cl 干醚MgC6H5CH2MgCl(1) CO2(2) H2OC6H5CH2COOH SOCl2C6H5CH2COCl 4.完成下列转变:5、怎样由丁酸制备下列化合物?6、解:7、指出下列反应中的酸和碱。

按lewis酸碱理论:凡可接受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基团称为酸,凡可给予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基团成为碱。

8.(1)按酸性降低的次序排列下列化合物:①酸性: 水>乙炔>氨;②酸性: 乙酸>环戊二烯>乙醇>乙炔(2)按碱性降低的次序排列下列离子:①碱性:CH3HC C CH3O>>②碱性:(CH3)3CO>(CH3)2CHO>CH3O9. 解:化合物A有一个不饱和度,而其氧化产物B含有两个不饱和度。

产物DC5H10有一个不饱和度。

从题意可知:D的结构式可能为环戊烷;C的结构为环戊酮;B的结构为己二酸;A的结构式为环己醇。

10.解:(1)由题意:该烃氧化成酸后,碳原子数不变,故为环烯烃,通式为CnH2n-2。

(2)该烃有旋光性,氧化后成二元酸,所以分子量=66*2=132。

故二元酸为CH3CH(CH2COOH)COOH11.由题意:m/e=179,所以马尿酸的分子量为179,它易水解得化合物D和E,D 的IR谱图:3200-2300cm-1为羟基中O-H键的伸缩振动。

1680为共扼羧酸的>C=O的伸缩振动;1600-1500cm-1是由二聚体的O-H键的面内弯曲振动和C-O 键的伸缩振动之间偶合产生的两个吸收带;750cm -1和700cm-1是一取代苯的 C-H 键的面外弯曲振动。

2021届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2章 第3节 卤代烃含解析

2021届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2章 第3节 卤代烃含解析

课时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72分)1.下列各组中的反应,属于同一反应类型的是()A.由溴乙烷水解制乙醇;由乙烯与水反应制乙醇B.由苯硝化制硝基苯;由苯制溴苯C.由氯代环己烷消去制环己烯;由丙烯加溴制1,2-二溴丙烷D.氯乙烷在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条件下反应;氯乙烷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条件下反应答案B2.下列反应的产物中,一定不存在同分异构体的是()A.异戊二烯与等物质的量的Br2发生反应B.2-氯丁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发生反应C.丙烯与H2O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D.新戊烷和氯气生成一氯代物的反应答案D解析异戊二烯与溴可发生1,2-加成或1,4-加成,则存在同分异构体,故A 不符合;2-氯丁烷(CH3CH2CHClCH3)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可生成1-丁烯或2-丁烯,则存在同分异构体,故B不符合;CH2===CHCH3与H2O发生加成反应有两种产物:CH3CHOHCH3和CH3CH2CH2OH,则存在同分异构体,故C不符合;新戊烷分子中只有1种氢原子,一氯代物不存在同分异构体,故D 符合。

3.有机化合物9,10-二甲基菲的结构如图所示。

其苯环上七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A.8种B.5种C.4种D.3种答案C解析苯环上共有8个H原子,根据“换元法”知,其苯环上七氯代物的数目与一氯代物的数目相同,为4种,C项正确。

4.(2019·安徽师大附中期中)常温下,1mol某烷烃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若在适当的条件下,完全取代需要消耗6mol Cl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烷烃的分子式为C5H12B.反应所生成的有机产物能直接使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该烷烃的四氯代物有2种D.反应容器中,一氯代物所占的物质的量分数最大答案C解析1mol某烷烃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若在适当的条件下,完全取代需要消耗6mol Cl2,说明分子中含有6个H原子,该烷烃的分子式为C2H6,故A错误;氯代烃不能电离出氯离子,不能直接使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故B错误;该烷烃的四氯代物有1,1,1,2-四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共2种,故C正确;反应容器中,氯化氢所占的物质的量分数最大,故D错误。

有机化学第四版课后答案

有机化学第四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绪论1.1 扼要归纳典型的以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与以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答案:离子键化合物 共价键化合物 熔沸点 高 低溶解度 溶于强极性溶剂 溶于弱或非极性溶剂 硬度 高 低1.2 NaCl 与KBr 各1mol 溶于水中所得的溶液与NaBr 及KCl 各1mol 溶于水中所得溶液是否相同?如将CH 4 及CCl 4各1mol 混在一起,与CHCl 3及CH 3Cl 各1mol 的混合物是否相同?为什么?答案: NaCl 与KBr 各1mol 与NaBr 及KCl 各1mol 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相同。

因为两者溶液中均为Na + , K + , Br -, Cl -离子各1mol 。

由于CH 4 与CCl 4及CHCl 3与CH 3Cl 在水中是以分子状态存在,所以是两组不同的混合物。

1.3 碳原子核外及氢原子核外各有几个电子?它们是怎样分布的?画出它们的轨道形状。

当四个氢原子与一个碳原子结合成甲烷(CH 4)时,碳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是用来与氢成键的?画出它们的轨道形状及甲烷分子的形状。

答案:C+624H+11CCH 4中C 中有4个电子与氢成键为SP 3杂化轨道,正四面体结构CH 4SP 3杂化HHHH C 1s 2s 2p 2p 2p y zx 2p yx yz2p zxyz2p xxyz 2sH1.4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Lewis 电子式。

a. C 2H 2b. CH 3Clc. NH 3d. H 2Se. HNO 3f. HCHOg. H 3PO 4h. C 2H 6i. C 2H 2j. H 2SO 4答案:a.C C H H H HCC HH HH或 b.H C H H Clc.H N HHd.H S He.H O NOO f.O C H Hg.O P OO O H H Hh.H C C HHH H HO P O O OH HH或i.H C C Hj.O S O HH OOO S O OOH H或1.5 下列各化合物哪个有偶极矩?画出其方向。

《有机化学》章节目录

《有机化学》章节目录

《有机化学》章节目录绪论1.有机化合物的定义2有机化合物的特性2.1有机化合物组成单元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2.2 有机化合物结构上的特点-----同分异构现象2.3 有机化合物性质上的特点-----易燃难溶反应慢3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4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4.1分子的结构4.2 分子间作用力5有机化合物的分类5.1 碳架分类5.1.1开链化合物5.1.2碳环化合物5.2官能团分类6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6.1酸碱的电离理论6.2酸碱质子理论6.3酸碱电子理论7 现代有机合成手段7.1有机热反应7.2有机光反应7.3有机电合成7.4有机声化学7.5有机微波化学反应8现代光谱技术8.1 红外光谱8.2 紫外光谱8.3 核磁共振谱8.4 质谱阅读材料-文献与有机化学学习参考第一章烷烃和环烷烃1.1烷烃和环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1.1.1 烷烃和环烷烃的通式1.1.2 烷烃和环烷烃的构造异构1.1.3 分子式、构造式和构造简式1.2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1.2.1伯、仲、叔、季碳原子与伯、仲、叔氢原子1.2.2 烷基的概念1.2.3 烷烃的命名1.2.4 环烷烃的命名1.3 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1.3.1 烷烃的结构1.3.2 环烷烃的结构与环的稳定性1. 4 烷烃和环烷烃的构象1.4.1 乙烷的构象1.4.2 丁烷的构象1.4.3 环己烷的构象1.4.4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1.5烷烃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1.5.1 沸点1.5.2 熔点1.5.3相对密度1.5.4溶解度1.5.5折射率1.6烷烃和环烷经的化学性质1.6.1自由基取代反应1.6.2氧化反应1.6.3异构化反应1.6.4裂化反应1.6.5小环环烷烃的加成反应1.7 烷烃和环烷烃的主要来源和制法1.7.1烷烃和环烷烃的来源——石油和天然气1.7.2烷烃和环烷烃的制法第二章烯烃和二烯烃2.1 烯烃的分类异构和命名2.1.1 烯烃的分类2.1.2 烯烃的结构2.1.3 烯烃的命名(2.2 烯烃的物理性质2.3烯烃的来源和制法2.3.1烯烃的来源2.3.2 烯烃的制法2.4 烯烃的反应2.4.1烯烃的催化加氢2.4.2 烯烃的亲电加成2.4.3 烯烃的自由基加成反应2.4.4烯烃的氧化反应2.4.5 烯烃的硼氢化反应2.4.6 烯烃α-氢取代反应2.4.7烯烃的聚合反应2.5 共轭二烯烃2.5.1共轭二烯烃的结构2.5.2共轭二烯烃的共轭现象2.5.3共轭二烯烃的反应2.5.4共轭体系与共轭二烯烃加成反应历程2.6 异戊二烯和橡胶阅读材料:烯烃的复分解反应第三章炔烃3.1 炔烃的结构3.2 炔烃的异构和命名3.3 炔烃的物理性质3.4 炔烃的化学性质3.4.1 叁键碳上氢原子的活泼性(弱酸性) 3.4.2 加成反应3.4.3 氧化反应3.4.4 聚合反应3.5 重要的炔烃-乙炔阅读材料:导电聚合物——聚乙炔第四章芳烃及非苯芳烃4.1 苯的结构4.1.1 苯的凯库勒式4.1.2苯分子结构的近代概念4.1.3苯的结构的表示方法4.2苯的异构现象和命名4.2.1 苯的异构现象4.2.2 命名4.3 芳烃的来源和制法4.4芳烃的物理性质4.5芳烃的化学性质4.5.1 亲电取代反应4.5.2 苯的加成和氧化反应4.5.3芳烃侧链反应4.6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规律4.6.1 定位效应4.6.2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4.6.3苯的二元取代产物的定位规律4.6.4 定位规律在合成中的应用4.7 多环芳烃4.8非苯芳烃4.9 重要的化合物阅读材料: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第五章立体化学5.1 手性和对映体5.2 分子的对称因素5.3 旋光性和比旋光度5.3.1 旋光性5.3.2 旋光仪与比旋光度5.4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5.4.1 手性碳原子5.4.2 外消旋体5.5 构型的表示方法、构型的确定和构型的标记5.5.1 构型的表示方法5.5.2 构型的标记5.6 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立体异构5.7 含假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5.8 外消旋体的拆分5.9 不对称合成(手性合成)5.10含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阅读材料:诺贝尔化学奖与手性化合物第六章卤代烃6.1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6.2 卤代烃的制法6.3卤代烃的物理性质6.4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6.4.1亲核取代反应6.4.2消除反应6.4.3与金属作用6.4.4 还原反应6.5 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6.5.1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6.5.2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6.5.3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6.6卤代烃的消除反应机理6.7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6.8重要的卤代烃阅读材料:饮水中卤代烃第七章醇和醚7.1 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7.1.1醇的结构7.1.2醇的分类和命名7.2 醇的来源与制备7.2.1醇的工业来源与制备7.3醇的物理性质7.4醇的化学性质7.4.1 羟基中氢的反应7.4.2 醇的氧化与脱氢反应7.4.3醇羟基的亲核取代反应7.4.4 醇的脱水反应7.4.5成酯反应7.4.6多元醇的特殊性质7.5 重要的醇7.6醚的结构、分类与命名7.6.1醚的结构、分类7.6.2 醚的命名7.7醚的来源与制备7.7.1由醇脱水7.7.2威廉姆逊(Williamson)合成法7.7.3乙烯基醚的制取7.8醚的物理性质7.9醚的化学性质7.9.1形成8.1.2酚的命名8.2酚的来源与制备8.2.1酚的天然来源8.2.2人工合成法8.2.3 卤代芳烃水解法8.2.4 重氮盐水解法8.3酚的物理性质8. 4酚的化学性质8.4.1酚羟基的反应8.4.2、与三氯化铁的反应8.4.3、芳环上的反应8.4.4、氧化反应8.4.5、还原反应8.4.6、酚的其它反应8. 5重要的酚8.6醌的结构和命名8.7醌的来源与制备8.8醌的化学性质9.8.1加成反应8.8.2.还原反应8.9重要的醌阅读材料:超分子化学第三代主体----杯芳烃第九章醛、酮9.1 醛和酮的结构9.2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9.2.1 醛酮的分类9.2.2 醛酮的命名9.3.醛酮的制备方法9.3.1由烯烃和炔烃制备9.3.2 由同碳二卤代物水解制备9.3.3 由醇氧化或脱氢反应制备9.3.4 由芳烃制备9.3.5 由酰氯制备9.3.6 由腈制备9.4醛酮的物理性质9.5化学性质9.5.1 亲核加成反应9.5.2 羰基α-H的反应9.5.3 醛酮的氧化和还原9.6重要的醛、酮第十章羧酸及其衍生物10.1 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10.1.1 羧酸的结构10.1.2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10.2 羧酸的制法10.2.1 氧化法10.2.2 水解法10.2.3 Grignard试剂与CO2作用10.3 羧酸的物理性质10.4 羧酸的化学性质10.4.1羧酸的酸性和电子效应10.4.2 羰基的还原反应10.4.3 脱羧反应10.4.4羧酸衍生物的生成10.4.5 a-氢原子的反应10.5 取代酸10.5.1 卤代酸10.5.2 羟基酸10.6 重要的羧酸10.7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10.8 羧酸衍生物的制法10.8.1 酰氯的制法10.8.2 酸酐的制法10.8.3 羧酸酯的制法10.8.4 酰胺的制法10.8.5 腈的制法10.9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10.10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10.10.1 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加成-消除)反应10.10.2 水解10.10.3 醇解10.10.4 氨解10.10.5 酸解10.10.6 与Grignard试剂的反应10.10.7 还原10.10.8 氧化10.10.9霍夫曼(Hofmann)降解10.11 重要的羧酸衍生物10.12 油脂和蜡(Oil and Wax)10.12.1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10.12.2 油脂的性质10.12.3 蜡10.13碳酸衍生物10.13.1 碳酰氯10.13.2 碳酰胺10.13.3胍10.14 腈及其衍生物10.14.1腈10.14.2 异腈10.14.3 异氰酸酯阅读材料:共轭二油酸第十一章b-二羰基化合物11.1 烯醇式和酮式的互变异构11.1.1 酸和碱对烯醇式和酮式的互变异构的影响11.1.2 化合物结构对烯醇式和酮式的互变异构的影响11.1.3 b-二羰基化合物的酸性和烯醇负离子的稳定性11.2 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及其应用11.2.1 克莱森(酯)缩合反应(Claisen condensation) 11.2.2 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11.3 丙二酸酯的合成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1.4碳负离子的亲核加成反应及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11.4.1麦克尔反应(Michael reaction)11.4.2瑞佛马斯基反应11.4.3克脑文盖尔反应11.4.4达尔森反应11.4.5普尔金反应阅读材料:β-二羰基化合物的应用第十二章含氮化合物12.1 硝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命名12. 2硝基化合物的制备12.3 物理性质12.4 化学性质12.4.1 酸性12.4.2 缩合反应12.4.3 还原反应12.4.4 硝基对苯环邻、对位基团的影响12.5 胺的结构、分类和命名12.5.1的结构12.5.2 胺的分类和命名12.6 胺的制法12.6.1 氨或胺的烃基化12.6.2 硝基化合物的部分还原12.6.3 腈和酰胺的还原12.6.4 霍夫曼(Hofmann)降解反应12.6.5 盖布瑞尔(Gabriel)合成法12.6.6 醛或酮的氨化还原12.7 胺的物理性质12.8 胺的化学性质12.8.1 胺的碱性12.8.2烷基化反应12.8.3 酰基化反应12.8.4 磺酰化反应12.8.5 与亚硝酸反应12.8.6 氧化反应12.8.7 芳胺芳环上的反应12.9 季铵盐与季铵碱12.9.1 季铵盐12.9.2 季铵碱12.10 重氮盐的制备及其结构12.11 重氮盐的反应及其应用12.11.1 放氮反应12.11.2 留氮反应12.12 偶氮化合物和偶氮染料12.13 重氮甲烷12.14 叠氮化合物第十三章杂环化合物13.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13.2 五元杂环化合物13.2.1 含有一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体系13.2.2 含有两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体系13.2.3 五元稠杂环体系13.3 六元杂环化合物13.3.1 含有一个杂原子的六元杂环体系13.3.2 含有两个杂原子的六元杂环体系13.3.3六元稠杂环体系阅读材料:生物碱第十四章天然化合物----糖,氨基酸,萜及甾族化合物14.1 糖14.1.1 单糖14.1.2 双糖14.1.3多糖14.2 氨基酸14.2.1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和分类14.2.2 氨基酸的制法14.2.3氨基酸的性质14.3 萜类14.3.1萜的涵义和异戊二烯规律14.3.2 萜的分类和命名14.4 甾族化合物14.4.1甾的基本结构和命名14.4.2甾族化合物的结构14.4.3甾族的种类阅读材料:米勒人工合成氨基酸。

2022化学第12章有机化学基础第2节烃和卤代烃教案

2022化学第12章有机化学基础第2节烃和卤代烃教案

第2节烃和卤代烃考纲定位要点网络1.掌握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

2.掌握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掌握取代、加成、消去等有机反应类型。

3.了解烃类的重要应用。

4.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脂肪烃——烷烃、烯烃和炔烃知识梳理1.脂肪烃的结构特点和分子通式烃类结构特点一般组成通式烷烃分子中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以单键结合的C n H2n+2(n≥1)饱和烃烯烃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链烃C n H2n(n≥2)炔烃分子里含有碳碳叁键的不饱和链烃C n H2n-2(n≥2)2。

烯烃的顺反异构(1)顺反异构的含义由于碳碳双键不能旋转而导致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异构现象。

(2)存在顺反异构的条件每个双键碳原子上连接了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

(3)两种异构形式顺式结构反式结构特点两个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排列在双键的同一侧两个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排列在双键的两侧实例[辨易错](1)所有烯烃通式均为C n H2n,烷烃通式均为C n H2n+2.(2)C2H6与C4H10互为同系物,则C2H4与C4H8也互为同系物。

(3)符合C4H8的烯烃共有4种。

[答案](1)×(2)×(3)√3.脂肪烃的物理性质4.脂肪烃的化学性质(1)烷烃的取代反应①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中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②烷烃的卤代反应a.反应条件:气态烷烃与气态卤素单质在光照下反应。

b.产物成分:多种卤代烃混合物(非纯净物)+HX。

c.定量关系(以Cl2为例):即取代1 mol氢原子,消耗1_mol Cl2生成1 mol HCl。

(2)烯烃、炔烃的加成反应①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②烯烃、炔烃的加成示例CH2===CH—CH3+Br2―→CH2BrCHBrCH3。

有机化学——第12章糖类化合物

有机化学——第12章糖类化合物

葡萄糖单元是通过α-1,4-苷键相连。与直链不同的是,每隔20-25
个葡萄糖单元,就有一个以α-1,6-苷键相连的支链。
α-1,6-苷键
α-1,4-苷键
32
性质:
(1) 水溶性: 热水
直链淀粉:溶解 支链淀粉:糊化
(2) 水解性:大分子 淀粉 蓝糊精
小分子 无色糊精 麦芽糖 D-葡萄糖
红糊精
(3) 显色反应:
-苷键
甲基 - -D-吡喃葡萄糖苷 20
6、酯化反应
应用制备酯的通用方法可以在糖中的每一个有羟基的位点发生成 酯反应。
快 Ac2O NaAc 0oC 无水 ZnCl2 Ac2O 0oC 慢 100oC 相对较快 -D-吡喃葡萄糖 -D-吡喃葡萄糖 快 Ac2O NaAc 0oC Ac2O, NaOAc 100oC相对较慢
鼠李糖 (C6H12O5)
戊糖 根据碳原子数不同: 己糖 单糖 (monosaccharides) 分类: 根据羰基的不同: 醛糖 酮糖
低聚糖 (Oligosaccharides) 2-10个单糖
多聚糖 (Polysaccharides) > 10 个单糖
2
第一节 单糖
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
除丙酮糖外,所有单糖都有旋光性。多数单糖有变旋现象。
14
五、单糖的化学性质: 1、碱催化的异构化反应
15
2、氧化反应
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概念:
凡是对斐林试剂、托伦试剂、本尼迪试剂呈正反应的糖称为还 原糖,呈负反应的糖称为非还原糖。 醛糖具有醛基(或半缩醛羟基),可以被弱氧化剂氧化;酮糖在碱 性条件下发生互变异构形成醛糖,也可被氧化。
黄原酸纤维素:
35
纤维素酯

有机化学(缩小版)

有机化学(缩小版)

判断题A正确第一章:绪论互为同系物的物质,它们的分子式一定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它们的分子式一定相同。

(A)C-X键极化度的大小顺序为C-I>C-Br>C-Cl>C-F。

(A)任何成π键的两个碳原子之间必定有σ键。

(A)π键沿轨道轴垂直方向成键,重叠小、不稳定、能绕健轴自由旋转。

(D)由不相同的原子形成的双原子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

66、二元羧酸比一(D)第二章:链烃10、氢原子的“酸”性大小顺序是:CH=_CH>CH2=CH2>CH3-CH3。

(A)11、π键沿轨道轴垂直方向成键,重叠小、不稳定、能绕健轴自由旋转。

(D)12、烯烃的亲电加成比炔烃活泼。

(A)13、对于烷烃,同碳数,支链数增加,熔点减少,但对称性增加,熔点增加。

(A)14、甲烷分子C-H键的键能等于离子键。

(D)16、乙烷只存在两种构象:交差式和重叠式。

(D)18、不同杂化轨道电负性顺序:sp>sp2>sp3。

(A)19、所有的烯烃都要顺反异构现象。

(D)20、共轭效应沿共轭链传递时逐渐减小。

(D)21、对于双原子分子,其键能等于离解能。

(A)22、D型化合物一定为右旋物质,L型化合物一定为左旋物质。

(D)第三章:脂环烃23、环己烷的椅式构象比船式构象稳定。

(A)24、有机分子中如果没有对称面,则分子就必然有手性。

(D)25、环丙烷中含有丙烷杂质,可加入溴水洗涤后分离。

(D)26、拜尔张力学说认为环烷烃具有平面多边形的结构,能够成功的解释所有环烷烃的稳定性问题。

(D)27、环丙烃是小环不稳定,因此环越大的环烷烃就越稳定。

(D)第四章:芳香烃29、苯环上烃基都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羧基。

(D)30、凡是使苯环活化的基因,都是邻、对位定位基。

(D)31、烷基苯在光照条件下与氯反应,首先是α-C的氢被氯代。

(A)32、苯环上烃基只要α位有H原子就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A)33、间位定位基都是使苯环活化的基因。

光负化反应

光负化反应

光负化反应光负化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它通过光的作用将原本稳定的分子转变为未稳定的负离子。

这一反应在有机化学和材料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用于合成新的有机化合物,还可以改变材料的性质和结构。

光负化反应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能激发分子中的电子,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在激发态下,分子的化学键发生变化,从而形成负离子。

光负化反应可以通过单一光源的辐射或者多光子吸收的方式进行,具体的反应机制取决于反应体系和光源的特性。

在有机化学中,光负化反应可以用于合成有机化合物。

传统的有机合成方法通常需要高温、高压和有毒的试剂,而光负化反应则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这种反应具有高选择性和高效率的特点,可以合成出结构复杂的有机分子,如药物、天然产物和高分子材料。

光负化反应还可以用于改变材料的性质和结构。

通过控制光负化反应的条件和反应体系的设计,可以调控材料的光学、电学、磁学和力学性质。

例如,可以制备出具有特殊光学效应的材料,如光学存储材料和光子晶体。

此外,光负化反应还可以用于制备微细结构和纳米材料,如纳米线、纳米粒子和纳米薄膜,这些材料在纳米技术、光电子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和光子学的快速发展,光负化反应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人们通过改进反应条件、探索新的反应体系和设计新的光源,不断提高光负化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拓展其在合成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同时,光负化反应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选择性控制、反应机理解析和反应条件优化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总之,光负化反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可以用于合成有机化合物,还可以改变材料的性质和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相信光负化反应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由于高激发态分子寿命很短,所以有实际意义 的只能是能量较低的几个激发态。尽管如此,这 些激发态所处的能量位置仍高于好几种反应通道 所需的活化能,故造成其反应复杂性和多样性。 ③化学平衡 热反应的平衡状态是热力学性质, ( )T,P→体系G<0。光反应的平衡与光强度相 关,不少光化学反应使体系G>0。 ④能量的提供 与加热一般只是提高分子运动的 平均能量不同,给定波长的能量可比加热所能提 供的能量大得多,可使处于基态的电子跃迁到内 能很高的激发态,因此有机分子吸收光后所具有 的能量足以使共价键断裂而引发化学反应。
200nm
2.光化学反应的途径 途径1 分子吸收光子→到达激发态→在与基 态势能非常接近的地方回到基态→生成另一 种基态结构并随着基态势能面到达产物—— 非绝热光反应或热基态反应。 途径2 分子吸收光子→到达激发态→随激发 态势能面到达产物的激发态→给出一光子→ 回到基态——绝热光反应。如果通过热化学 方法产生激发态分子——化学发光过程,或 黑暗中的光化学。
§12-1 有机光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一、激发态 1.电子激发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有机光化学反应都 是通过→*,n→*跃迁进行的,但利用光敏 剂,在可见光下也能发生。 2.激发态的多重态 激发态的多重态是指在强度适当的磁场影 响下化合物在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中谱线裂分 的数目,即电子状态的多重性M。M=2S+1 (S:体系内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 。
分子光化学是一门描述分子吸收光子所引 起的物理与化学变化的新兴分支学科,涉及由 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复杂过程的研究。有机光化 学是光化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Hammond成 功地将光化学方法运用于有机反应机理研究; Woodward-Hoffmann规则广泛应用于光化学周 环反应,Porter创立闪光光解法并将它应用于激 发态演变的瞬时初原过程的研究,这三个关键 理论方法的问世推动了20年来有机光化学迅速 的发展。
甲醛分子:n→*
(2)对称禁忌跃迁 属于此类跃迁的分子都 有对称中心,分子轨道通过其对称中心进行反射。 位相符号未改变:对称(g),位相符号改变: 反对称()。从→g或g→的跃迁是允许的, 例如:乙烯分子的→*;从→或g→g的跃迁 是对称禁阻的。
+

+

+
× -

* (g)
+
× -
换与 能外 量界 交
)
非非 辐辐 射射 去释 活放 法
等 能 过 程
内部转化(IC, conversion):某个 状态向具有同样多重性的另一个状 态间的转化,是等能过程。如S2→S1。
不回到基态
( )
系间穿越(ISC, intersystem crossing): 由一种状态转换为具有不同多重性的 另一种状态,也不损失能量。如 S1→T1。 分子内
虽然高温加热也能提供较高的能量,但常 会引发许多副反应使化学过程更为复杂,所以 激发态的反应应以光照为宜,而基态进行的反 应可以加热方式引发。 在近20年来有机光化学的迅速进展之中, 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反应的研究尤为广泛:光 诱导的周环反应(环加成、电环化、-迁移及 类似的单线态氧反应),单电子转移反应, NorrishⅡ型反应以及重排反应。高能量的光活 化分子特别适宜于具有高内能的小环、多环及 笼环有机分子的合成,这往往是传统合成反应 所难以实现的。
2.电子激发禁忌规则 (1)自旋禁忌跃迁 自旋守恒的激发过程是 允许的,例如: S0 → S1和T0 →T1;不遵守选择 定则的跃迁不发生或发生的几率很低,例如: S0 →T1,若要实现可经由S0 → S1 →T1,通过电 子自旋反转。
(πCO )2(nO )1(π*CO )1 S0 S1 : (πCO )2(nO )2(π*CO)0 S0 S1 (πCO )2(nO )1(π*CO )1 T1
二、加成反应 例1 单线态烯烃与基态烯烃之间的立体专一性 协同加成反应:[2+2]环加成
Ph + O
例2 三线态敏化加成反应

Ph
Ph
hν O
Ph
+
+
+CH CH
三、重排反应 例1 双自由基的1,3-迁移重排
CH2 Ph hν Ph C O CH2Ph O PhCCH2CH2Ph CH2 C O CH2Ph
M=1→电子自旋配对→单线态(S)→大 多数基态分子(O2例外)。 M=3→有偶数个未成对电子→三线态(T) →顺磁性物质。 基态分子的电子能量最低:S0和T0,光化 学中一般研究的是能量最低的激发态S1和T1。 二、电子激发的选择定则 1.Hund规则 电子的稳定排列是具有最大的自旋多重性, 即三线态比单线态能量低:电子自旋平行→排 斥作用小→能量低。
激发态和基态转变图解
2.化学反应过程 (1)单分子光化学反应 由T1或S1自身发生变 化,与其他分子无关的反应。例如:光解、激 发态本身的异构化和重排等反应。 (2)双分子光化学反应 一个处在T1或S1的激 发态分子和一个基态分子之间的反应。 3.敏化作用和猝灭作用 (1)敏化作用(sensitation) 一个激发态分子D 将其激发能传递给一个基态分子A,D自身转化 为基态分子,A转化为激发态分子的过程。化合 物D称为光敏剂。 在紫外光照射下不能产生T1 的化合物可借助光敏剂进行光化学反应。
①反应活化能 在基态情况下,热化学所需活化 能来自分子碰撞,靠提高体系的温度可以实现, 反应速率受温度影响大;光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 靠吸收光子供给,分子激发态内能较高,反应活 化能一般较小,反应速率受温度影响不明显,只 要光波长和强度适当,大多在室温或低温下能发 生。 ②反应结果 二者产物种类和分布不同。热化学 反应通道不多,产物主要经由活化能最低的通道。 光化学反应机理较复杂,分子吸收光能后处于高 能量状态,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过渡态和活性 中间体,得到热反应所得不到的某些产物。
3.光化学反应的过程 光化学反应可明显的被分成初级过程和次 级过程。初级过程中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光 →成为激发态分子→ 解离后生成各种自由基、 原子等中间体→引起次级反应→生成各种产 物。 4.影响光化学反应的因素 (1)光波长及光源 决定被激发分子形态和 可能的断键位置 (2)光的辐射强度 决定光化学反应的速率 (3)溶剂 影响液相光化学反应
Ph
H Ph
Ph H
H
H Ph
扭转的P(perpendicular)式状态(S1)
烯烃的Z/E异构化过程
11
光敏剂引发反应:经三线态。所用光敏剂不同, 其三线态的能量不同,光稳定状态时异构体含 量不同。
(C6H5)2C O S0 (C6H5)2C O* S1
ISC
(C6H5)2C O* T1 287kJ/mol
1.光物理过程
荧光去活(hf, fruorescence):由 激发单线态发射产生,例S1→ S0 , 为自旋允许。 磷光去活( hp, phosporescence ): 由激发三线态发射产生,例T1→ S0, 通常出现在波长比较长的区域,为自 旋禁阻,其过程很慢。 分子内
回到基态
( 辐辐 射射 去释 活放 法
第十二章
有机光化学反应
内容提要
§12-1 §12-2 §12-3 §12-4
有机光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烯烃的光化学 苯化合物的光化学 羰基化合物的光化学
光化学就是研究被光激发的化学反应。在光 化学反应中,光作为化学变化的能源,反应吸收 光能而得到活化,经电子跃迁变为激发态 (excited state)。激发态形成后开始引起反应。 因此光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已被激活的 分子具有较高能量,在相互作用下逐步发生化学 键的断裂或连接。 光化学与热化学的共同点 二者都属于化学领 域,可用同样的一些基本理论来考虑和表述反应 模式:
§12-2 烯烃的光化学
一、顺反异构化反应 例1 光引发反应:经单线态
H C C H H H
313nm
H
C C
H
H 光稳定化状态(photostationary state) 93% 7% 2280 16300 0.3 0.5
Ph H
Ph H
Ph H
278nm
Ph H
H Ph
294nm
Ph H
作为光敏剂应具备的条件 自身能被光辐射激活; 在体系中要有足够浓度,能吸收足够量的光 子,且比反应物吸收得更多、更有效率; 能把自己的激发能量传递给反应物。 Wigner自旋守恒规则 两个分子经能量传递 后,自旋电子的数目保持不变。 能借助光敏剂进行光化学反应的条件 光敏剂T1 能量高于受体,并有足够长的寿命完 成能量传递; 受体S1能量高于光敏剂; 光敏剂与受体吸收光不在同一波段。
(C6H5)2C O* T1
Ph H S0
H Ph
芘( 201kJ/mol) 为敏化剂,顺 式比例:92%
Ph H
Ph H P
(C5H6)2C O S0
205kJ/mol
Ph
T1 240kJ/mol
Ph H
59%
H
例2
O O hν
例3
Ph H Ph H Ph H Ph H Ph H H Ph
(2)猝灭作用(quenching) 一个激发态分子 C发生了去活化作用,即在能量的传递过程C从 光得到的激活能量未来得及发生光化学反应, 就被另一种分子B夺去,B不进行光化学反应, 而是通过其它途径将能量散失在周围环境中。 化合物B称为猝灭剂。 C(T1) + B(T0) C(S0) + B(S1)

例1 萘通过二苯酮的光敏化作用产生三线态
Ph2CO(S0) hν Ph2CO(S1)
ISC
Ph2CO(T1)
Ph2CO(T1) + C10H8(S0)
E S1 S1
Ph2CO(S0) + C10H8(T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