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国内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五年来国内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

作者:岳鹏飞王梅许远理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08期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的延迟或延长的反应。本文主要从PTSD患者的认知、情绪及情感、人格方面进行综述。根据最近的研究,文章认为创伤后成长是可以被研究者进一步探讨的视角。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认知;情绪及情感;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2.0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00-02

一、引言

创伤后应激障碍也称延迟性心理反应,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是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的延迟或延长的反应,或为一个人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几乎对所有的人都会带来明显痛苦的事件后所发生的精神障碍。[1]由于我国近些年自然灾害频发,对灾害后PTSD的相关研究较多。医学角度研究对象包括癌症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研究不仅涉及相关的调查还有的从认知及生理机制方面对其进行研究。还有研究者针对某些意外伤害,如交通事故或突发群体事件等造成的PTSD。女性作为主要受侵害群体,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加。以往研究大多是对PTSD治疗方法进行的综述性研究,本文主要从近五年来国内不同群体PTSD患者的认知、情绪及情感、人格几方面进行综述。

二、PTSD的认知研究

PTSD患者认知研究主要是记忆方面的研究,并且得到不断拓展,研究者利用韦氏记忆量表对患者图片记忆、联想记忆等多方面评估,说明PTSD患者记忆等有一定的程度损害。[2]回顾PTSD患者情绪记忆优势的行为及脑成像研究,PTSD患者情绪记忆优势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又成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3]慢性PTSD患者短期记忆提取研究显示,PTSD记忆损害与创伤症状而非抑郁症状明显相关,PTSD的记忆损害可能独立于抑郁症状之外。[4]而慢性PTSD患者存在短期记忆受损情况时会有左海马旁回、右颞上回、左中央后回、右角回、右豆状核的激活降低,颞叶(包括边缘系统)、顶叶、杏仁核可能参与了短时记忆贮存与提取的过程。[5]除此,以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为被试。研究显示PTSD、歧视知觉和情感中心应对方式正相关显著,情感中心应对方式有一定的中介作用,歧视知觉和情感中心应对方式对群体PTSD症状严重程度分别起到直接和间接预测的作用。[6]

三、PTSD与情绪、情感相关的研究

有研究对于静息状态下,PTSD患者大脑局部一致性发生某些改变做出推测,认为这可能与患者情绪等功能异常有关。[7]对受侵害者大脑情感加工功能的研究认为,对受多重侵害伴有PTSD症状和受多重侵害不伴有此症状群体的研究发现,两者存在脑区及其活动性强度的差异。[8]有研究者对灾区小学生进行了PTSD及抑郁症状评估,结果说明PTSD及抑郁检出率都较高,而且对5年级女生及有过目睹丧亲的学生要在以后干预与辅导上特别关注。[9]研究者也发现震后睡眠问题共患PTSD、抑郁、焦虑的较高,其影响因素较多,而震中亲人的伤亡成为主要因素,这对于预防精神健康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0]

研究发现有过父母情感虐待的人PTSD症状在成年后明显呈现。[11]以震后幸存者为研究对象,消极和积极情感在不同方向影响着幸存者的生活满意度。[12]也有从震后青少年感恩的角度说明PTSD症状与感恩等因素负相关显著,由于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作为中介因素使得感恩也能间接影响PTSD症状。[13]

四、PTSD与人格相关的研究

人格相关的研究主要关注灾后青少年学生,研究发现人际自立可能作为一种重要的保护性人格因素会对PTSD症状有一定的影响。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于人格特质和PTSD症状有中介或调解效应,具体体现在情绪型应对会产生部分中介作用。[14-16]基于以往研究,突发事件受伤者群体的应付方式对PTSD的发病和心理症状都会产生影响,而基于16PF的人格特质只对PTSD发病不产生影响。[17]

五、结语

随着PTSD研究的不断拓展,会有更多PTSD研究涉及相关心理方面,如自我意识等。研究最终目的需要能够对PTSD进行早期的预测,进而为不同PTSD群体找到更好的心理干预及重建方式。从创伤后成长这一视角进行PTSD的相关研究,是帮助PTSD患者进行心理重建的新思路,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关注与探讨。

参考文献:

[1]丁薇,郑涌.创伤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8):145-148.

[2]姚永坤,时若欢,杨建霞,张桂青.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记忆变化的评估[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50(1):88-90.

[3]王小玲,李松蔚,钱铭怡.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情绪记忆优势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2):248-255.

[4]金圭星,王学义,王岚,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记忆损害与脑结构磁共振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5):269-272.

[5]张丽,李卫晖,李凌江,等.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对短期记忆提取任务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145-145,153.

[6]叶枝,陈丽华,郭葳,等.歧视知觉与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1):76-79,140.

[7]张晔,张静娜,邱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大脑局部一致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22):2260-2263.

[8]崔乃雪,李宝娟,曹枫林,等.受多重侵害后伴及不伴创伤后应激症状青年女性情绪处理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1):69-74.

[9]赵品良,史占彪,王力.玉树震后半年灾区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抑郁症状评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6):787-789.

[10]耿富磊,范方,张岚.汶川地震后18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睡眠问题共患抑郁、焦虑状况[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2):72-175.

[11]侯艳飞,赵静波,杨雪岭.大学生情感虐待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3):504-506.

[12]张金凤,赵品良,史占彪,等.玉树地震后幸存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4):247-251.

[13]郑裕鸿,范方,喻承甫,等.青少年感恩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5):522-528.

[14]夏凌翔,周顺.汶川地震灾区高中生的自立人格与创伤后症状反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4):534-536.

[15]王龙,陈纬,张兴利,等.应对方式在震后青少年人格特质与PTSD症状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1):89-95.

[16]聂衍刚,甘秀英,周虹.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社会支持、人格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6):1409-14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