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国内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李永德内蒙古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呼和浩特010059摘要:灾难不仅损害人的躯体健康,而且使人承受强烈的心理痛苦。
灾难过后,有相当比例的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其中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们影响也最大的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PTSD影响患者的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PTSD在受灾群体中并不罕见,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
影响PTSD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各种因素在PTSD的发生中,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如果我们能找到影响PTSD发生的各种因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所以,深入了解PTSD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干预措施进行的越早,PTSD 的预防就会越有效。
本文通过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对影响PTSD的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等几个方面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论述。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和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以及过度唤醒为特征性临床表现。
与PTSD发生相关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可能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于PTSD的发生。
只有掌握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才能发现高危人群,及时地进行早期心理干预,降低PTSD的发病率。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生物学因素(一)遗传因素双生子研究表明,PTSD易患性的差异有部分是来自于遗传。
Ture等[1]对越战期间在美国军队服役的2224对单卵和1818对双卵男性双生子进行了研究,在均衡了战争暴露程度后,遗传差异可解释33.3%的自述PTSD易患性上的变异。
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验交流198作者简介:包函(1998— ),女,汉族,山东烟台人。
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称延迟性心理反应,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是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的延迟或延长的反应,或为一个人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几乎对所有的人都会带来明显痛苦的事件后所发生的精神障碍。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影响PTSD的因素众多而复杂,总体上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类。
灾难发生前个体自身的因素如性别、年龄、民族、人格特征等,灾难发生时的创伤暴露程度(灾难对个体生命的威胁程度、亲人丧失程度、财物受损程度等),灾难发生后个体心理复原能力、安全感、应对方式以及社会支持、次级压力源、资源流失情况等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目前心理治疗是根治PTSD最为有效的方法,常用于PTSD的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眼动脱敏再加工、精神分析疗法等。
药物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的症状、加强心理治疗的效果是肯定的,两者的联合使用应该成为第一选择。
总体上,PTSD是一个具有应用价值的现实性主题,越来越多的研究从PTSD的产生机制、症状群体、影响因素、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入手进行调查与研究。
本文结合最新的关于PTSD的研究,对一些新兴心理治疗方法进行一定总结。
三、认识行为疗法(一)暴露疗法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暴露疗法(Ex-posure Therapy,ET)。
暴露疗法指通过对创伤记忆的暴露或者想象暴露,将个体放在能够引发创伤记忆但是安全的环境中,并通过放松技术和治疗师的指导将恐惧水平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进而提升自信心,减少行为回避。
传统的暴露方法有现实情境暴露法和想象暴露法。
二者都具有一定局限性。
患者的创伤情境复杂而多样,很难制作出身临其境的效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等。
想象暴露法则受到患者自身意愿与想象程度的限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课程论文(设计)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学期: 2012 -- 2013 学年第 二 学期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 年级: 12 级学生姓名: 黄俊 学号:2012120131题目: 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课程名称:危机干预任课教师姓名: 李涛2013 年 6 月 14 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综述摘要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难多发的国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在受灾群体中已处于常发态势。
PTSD 的流行病学状况显示特殊群体的发病率较高不容忽视;病因学上创伤性事件、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都会对PTSD 产生影响。
关键字创伤后应激障碍病因学因素研究综述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灾难不仅对人的躯体健康造成损害,而且会使人承受强烈的心理痛苦。
灾难过后,有相当比例的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及精神问题,其中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们影响也最大的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
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和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车祸、火灾、空难、爆炸和矿井塌方等各类人为事故后,PTSD的发生率很高。
早在1993年,何鸣等就对翻车事故后的PTSD进行了研究,报道41%的幸存者患有PTSD。
[1]王焕林等采用系统-整群抽样对我军的21198人进行了流行学病调查,结果显示PTSD 患病率为0.1485%。
其中,陆、海、空军和学员的PTSD患病率分别为0.1484%、0.158%、0.184%和0.1227%,但对特殊兵种或在执行抗灾任务后的军队来说,PTSD发病率显著高于和平时期我军PTSD横断面调查的结果。
[2]烟台“11.24”海难救援军人一月后的发病率为17.95%。
[3]张本等对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的PTSD的调查显示发病率为23%,提示大地震所致孤儿是发生PTSD的高危人群。
创伤经历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研究报告
创伤经历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创伤经历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通过对大量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创伤经历与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干预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1. 引言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包括回忆性的创伤经历、持续的恐惧和焦虑以及避免与创伤相关的刺激。
创伤经历被认为是PTSD的主要触发因素之一,然而,创伤经历对PTSD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
2. 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1000名被诊断为PTSD的患者的相关信息。
我们对患者的创伤经历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包括身体创伤、自然灾害、战争、虐待等不同类型的创伤经历。
同时,我们还收集了患者的个人背景信息,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
3. 结果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创伤经历与PTSD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具体来说,患者在年轻时经历的创伤事件与PTSD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此外,身体创伤和战争经历对PTSD的影响更为显著,而自然灾害和虐待经历对PTSD的影响相对较小。
4. 讨论本研究结果支持了创伤经历对PTSD的影响假设。
创伤经历可能导致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其中年轻时的创伤事件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更为长远的影响。
此外,不同类型的创伤经历对PTSD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身体创伤和战争经历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更大的冲击。
5.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创伤经历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创伤经历与PTSD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PTSD。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创伤经历对PTSD的影响机制,以及开发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提升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创伤经历;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研究报告。
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医疗法研究进展
前言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患有创伤或精神障碍严重威胁的个体,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重复的创伤性体验,异常警觉,持续焦虑[1-2]。
在美国越战退伍军人发现该疾病后,它开始备受公众的关注。
该研究发现,越南战争中的许多退伍军人在回国后仍然经历严重的压力症状,无法摆脱那种创伤性的经历状态[3]。
相关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大量交通事故的出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社会暴力事件的发生,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表明,很难治愈,病程长且易慢性等特点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种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也与社会稳定有一定的关系[ 4 ]。
美国精神障碍治疗协会将创伤后应激障碍分为急性(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90天),慢性(症状持续超过90天),延迟发作(压力超过一百发病后八十天)三类[5]。
其中最常见的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之一,此类患者长时间保持选择性创伤性外伤性特征[3]。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PTSD症状与中枢神经系统记忆障碍有关,应激信息的持续时间不同[6]。
目前,关于压力性创伤障碍神经生物学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多,有学者开始应用神经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7]。
这种疾病的病因与严重的心理创伤密切相关,如果发生心理创伤,个体可能会受到心理,社会交往和文化的影响。
这四个方面会产生一定的交互作用,表现出不同时间段的不同特点[8-9],创伤应激障碍对这些方面都有负面影响。
多数学者认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和与这种神经对个人的行为,情绪,学习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生理机制有直接的影响[10]。
虽然在这种疾病的心理学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其微观机制尚不明确。
但是在实际上心理、社会交往、文化以及生物学改变这四个方面又是一个不断交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所以由严重的心理创伤造成的这种直接影响在不同的时间段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顺带说明一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上述四个方面都带有负性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其机制并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应研究神经障碍和障碍的生物学机制。
创伤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方法研究
创伤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方法研究创伤后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常见于那些经历了严重创伤事件的人群。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研究学者和心理学家一直在探索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来帮助那些受到创伤困扰的人们。
本文将探讨一些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心理干预方法。
首先,认知行为疗法(CBT)被认为是处理PTSD最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之一。
CBT强调通过改变受创伤事件触发的负性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和解决创伤后的困扰。
该疗法通常包括一系列的个体或群体会谈,通过认识到负性思维并挑战这些思维的合理性,帮助患者走出创伤的阴影。
除了CBT之外,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也被广泛应用于PTSD的干预。
EMDR是一种结合了眼动、情感表达和思维重塑的心理治疗技术。
通过引导患者关注创伤事件,并通过眼动或其他双侧刺激来促进大脑提取和重新处理与创伤事件相关的记忆,从而减轻创伤后的症状。
此外,群体治疗也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心理干预方法。
群体治疗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患者能够与其他有相似经历的人分享和倾诉。
通过听取他人的故事和获得支持,患者可以感到他们不是孤独的,并从中获得启发和帮助。
群体治疗还可以提供互助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加强个体的心理韧性。
心理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干预方法。
通过向患者和他们的亲属提供关于创伤和PTSD的信息和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症状和情况。
心理教育还可以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及促进适应性行为和积极生活方式的建议。
除了上述干预方法,心理幸存者支持组织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组织提供创伤后心理支持和治疗资源,以帮助那些受到创伤困扰的人找到他们需要的帮助。
这些组织通常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及治疗师组成,他们提供个体心理咨询、群体治疗和全面的心理康复计划。
尽管创伤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方法有很多,但每个人的情况和需求都是独特的。
因此,心理学家和治疗师通常会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量身定制最适合他们的干预计划。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二、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深远。首先,它可能导致儿童在精 神上陷入困境,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它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其他 心理问题,进一步加重儿童的困境。此外,创伤后应激障碍还可能影响儿童的自 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使他们难以在未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erview for DSM-IV PTSD (SCID-PTSD),临床访谈主要是指由专业心理医 生进行的结构性或半结构性的访谈。
2、研究方法
自评量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患者自行填写,旨在帮助患者自我评 估其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他评量表则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评价,通常由心理医生 或精神科医生进行。临床访谈是结构性的或半结构性的,需要专业人员进行。
尽管PTSD的临床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 PTSD的诊断标准仍需进一步完善,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其次,目前的治疗方法尚 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PTSD的长期预后和复发风险的研究也需进一步加强,以便为患者 提供更加全面的康复支持。
数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总之,唐山大地震所致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 响。然而,通过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情绪问题,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慢性 PTSD患者应及早发现并给予相应治疗措施,帮助患 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综述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评估量表的研究成果。通过 对已有文献的归纳整理和分析比较,本次演示总结了PTSD评估量表的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本次演示旨在为进一步研究PTSD提供参考和启示。
3、研究成果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目录1.概述 (2)1.1基本概念 (2)1.2流行病学研究 (2)1.3临床表现 (3)2.致病因素 (3)2.1创伤事件 (3)2.2易感因素 (4)3.诊断与评估 (5)3.1诊断 (5)3.2评估 (6)4.治疗与预防 (7)4.1心理治疗 (7)4.2药物治疗 (7)4.3预防 (8)参考文献 (9)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社会冲突、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伤害。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PTSD)已经成为影响创伤救治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干扰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
许多人产生了焦虑、抑郁、恐惧、反复不能忘记痛苦、出现回避行为等症状。
这就使得对创伤后应激障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
1.概述1.1基本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或厌恶等严重的心理反应(Nolen, 2005),至少会持续一个月,其特征为创伤或灾难性事件后长期存在的焦虑反应,主要症状为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反复发生的闯人性再体验症状群、反应性麻木症状群(David, n.d.)。
PTSD可引起明显的职业、心理和社会功能残疾,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破坏性影响,也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
1.2流行病学研究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APA)统计,美国PTSD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至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至58%,女性PTSD患者终身患病率高于男性,约是男性的2倍(Breslau, 2001),原因在于伤害女性的暴力袭击的发生更为普遍,如,性侵犯、身体伤害。
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暴露于创伤事件,并不是所有的创伤幸存者都会发展为PTSD,普通人群中PTSD的患病率为7.8%。
女性创伤暴露率为51.2%, PTSD的患病率为10.4% ;男性创伤暴露率为60.7% , PTSD的患病率为5.0%。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李永德内蒙古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呼和浩特010059摘要:灾难不仅损害人的躯体健康,而且使人承受强烈的心理痛苦。
灾难过后,有相当比例的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其中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们影响也最大的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PTSD影响患者的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PTSD在受灾群体中并不罕见,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
影响PTSD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各种因素在PTSD的发生中,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如果我们能找到影响PTSD发生的各种因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所以,深入了解PTSD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干预措施进行的越早,PTSD 的预防就会越有效。
本文通过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对影响PTSD的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等几个方面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论述。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和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以及过度唤醒为特征性临床表现。
与PTSD发生相关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可能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于PTSD的发生。
只有掌握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才能发现高危人群,及时地进行早期心理干预,降低PTSD的发病率。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生物学因素(一)遗传因素双生子研究表明,PTSD易患性的差异有部分是来自于遗传。
Ture等[1]对越战期间在美国军队服役的2224对单卵和1818对双卵男性双生子进行了研究,在均衡了战争暴露程度后,遗传差异可解释33.3%的自述PTSD易患性上的变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机干预研究综述
当地应进行精神卫生干预,并展开受灾人群心理应 激救援工作,使重大灾难后受灾人群中 50% 获得 心理救助服务。心理危机干预能起到缓解痛苦、调 节情绪情感反应、调整社会关系、塑造社会认知、 矫正社会行为、整合人际关系、鼓舞士气、引导正 确心态、积极适应社会等作用(李权超、王应立, 2006)。
大量的研究证实,积极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 完全有可能降低 PTSD 发生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 移,危机干预的不断实施,PTSD 随之趋于缓解或 恢复。
创伤后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障碍的危机干预研究综述
文 _ 常晶晶
读
读书育人
天 下
INSIGHT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突发的创伤性事件后最常 见的精神病理表现之一,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心理学 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并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 果。本研究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简要概述和干预 措施两方面综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对以 往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和总结出 PTSD 研究 领域的不足,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创伤;PTSD;危机干预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述: 中 国精神障碍分类与 诊 断 标 准(CCMD-3, 2001),将 PTSD 定义为:由突发性、威胁性或灾 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 的精神或心理障碍。 PTSD 的潜伏期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一般在 创伤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出现。PTSD 的病程有波 动,大多数人可以康复,但少数人会表现为多年不 愈的慢性病程或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如果有神 经症病史等附加因素,则更会大大降低对应激源的 应对能力或加重疾病过程。 PTSD 患者多为直接经理创伤事件的受害者、 目击者或者救援人员,但并不是每个经历过灾难的 人都会罹患 PTSD。相关调查显示:生活中有其他 创伤,有慢性疾病或长期贫困,近期有重大生活事 件的人更容易患 PTSD,当然还与年龄以及受教育 程度等个体因素有一定联系。 二、PTSD 的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 个体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意义就在于灾后心理 健康重建,使其摆脱困境,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目标是积极预防、有效控制和减缓创伤事件影响, 帮助危机中的个体认识并纠正创伤事件所导致的认 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的扭曲。心理危机干预是灾害 救援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国务院制定的 《中 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中明文规定:重大灾难后,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现状
21 0 2年 9月 ,9 9 2 (A)
创 伤 后 应 激 障 碍 的研 究现 状
赵 蓓 蓓 周 郁秋 王 玉玲 。 赵 庆 杰 , , ,
( . 尔滨 医科 大 学 大庆 校 区护 理 学 院 , 1哈 黑龙 江 大庆 1 3 1 ; 6 3 9
2 大庆 市 油 田 总 医 院 , 龙 江 大 庆 13 0 ) . 黑 6 0 1
P S 的最早 研 究 是 以纳 粹 集 中 营 的 幸 存 者 、 T D 退伍 及被 俘军 人 为 主 。有 报 道 _ 显示 , 湾 战 争 中 3 海 的退 伍兵 5 ~ 1 出现 了 P D 症状 。美 国 国防 6 TS
计 , 国 P D 的人 群总 患病 率 为 1/ 1 , 体 美 TS ~ 4 个 9 6
等_ J 对车 祸后幸 存 者 的研 究 结 果 显 示 , 件 发 生 3 事 个 月 时 的 P S 发 生率 是 3 . 7 , 大 车 祸 经 历 T D 8 2 且
0 8 和 0 2 。Ma a ai .4 .3 d k s a等 率 先 对 自然 灾 r
害 后 的 P D进行 了研究 , 果显示 , 卷风受 灾 者 TS 结 龙 中 P S 的患病 率 为 5 。近年 来 , 自然 灾 害引 T D 9 由
后外伤患者 3 个 月后 P S ~4 T D发生 率为 3 %。另有 1 报道_ 1 矿难 后 P S 的患 病 率 约 为 3 . 2 。近 称 TD 5 4 年来 , 床 心 理 学 将 危 及 生 命 的 疾 病 视 为 导 致 临 P D发 生 的应 激 源之一 。癌症 是 常 见 的危 及生 命 TS 的疾病 , 易诱 发 P S 且 癌症 幸 存 者家 属 P D 容 T D, TS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与干预研究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与干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一种由于经历或亲身目睹创伤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暴力攻击等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PTSD 患者常常面临着反复、强烈的创伤回忆、噩梦、避免刺激、情感麻木等症状。
对于预防和干预PTSD的研究至关重要,下文将探讨该方面的现状和效果。
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前沿研究近年来,人们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研究者们发现,创伤事件后不同个体之间的反应差异很大,有的会恢复正常,有的则会出现PTSD。
在预防和干预方面的研究中,一些因素被发现与PTSD的发生具有密切关联,如创伤事件的类型、社会支持、个人心理弹性等。
这些研究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预防PTSD的措施和效果预防PTSD的措施不仅包括对创伤事件的干预,也包括对个体面临创伤后的心理恢复过程的关注。
其中,创伤事件干预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创伤事件对个体的潜在影响。
例如,在自然灾害之后,提供紧急救援、心理支持和信息传递,可使个体在创伤事件后的心理适应更加顺利。
此外,由个体参与的社区康复工作也被关注为一种有效的创伤事件干预措施。
3. 干预PTSD的方法和效果对于已经发展成PTSD的患者,干预措施更加复杂而多样。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干预手段。
CBT 通过帮助患者理解和重塑负面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有助于改善其PTSD症状。
其他的干预方法还包括药物治疗、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等。
这些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在不同人群中可能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它们都为患者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帮助。
4.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与干预的挑战然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与干预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PTSD的发生和干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定制化的干预方案必须与个体的特点相匹配。
心理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与治疗
心理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是一种由于遭受到创伤性事件而导致的持久性心理和情绪反应障碍。
这些事件包括战争、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性侵犯等。
心理学领域对于PTSD的研究和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成果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
一、研究成果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原因心理学研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与多个因素相关。
其中,个体的心理韧性、事件的严重性和长期暴露于创伤环境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社会支持、脆弱的个人心理结构以及创伤后的心理反应也是发展成为PTSD的重要因素。
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研究揭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包括噩梦、闪回、焦虑、抑郁、易怒以及对创伤事件的恐惧和回避。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PTSD与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异常有关。
大脑中与情绪和记忆相关的区域,如杏仁核和海马体,受到了创伤事件的影响。
这些研究提供了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物学基础。
二、治疗方法1. 谈话疗法谈话疗法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这种治疗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创伤事件,减轻其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影响。
谈话疗法可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和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等。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通过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药物来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药物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等症状,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正常的生活。
3. 纳入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和社会支持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亲人和朋友的支持能够提供患者安全感和情感支持,减轻他们的痛苦。
此外,社会支持网络和各种支持组织也能为患者提供帮助和支持。
4. 创伤后成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不仅仅意味着消除症状,还强调患者的心理成长。
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创伤后成长的概念,认为创伤事件也有可能引发个体的积极变化。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研究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研究近年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PTSD是一种由于遭受创伤事件而引发的持久性精神障碍,患者常出现焦虑、恐惧、回忆重现等症状。
针对这一问题,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心理干预的方法。
在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研究时,一个重要的方向是认知行为疗法(CBT)。
CBT通过帮助患者重新认识和理解创伤事件,改变其对事件的负面认知,从而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该方法常采用暴露疗法和认知重构两种技术。
暴露疗法通过反复暴露患者于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帮助其逐渐适应和减少恐惧感。
认知重构则通过与患者积极交流,帮助其找到对负面事件的新理解和解释。
研究表明,CBT在缓解PTSD症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除了CBT,心理干预中还常使用心理教育和支持性心理治疗。
心理教育旨在帮助患者了解PTSD的病因和机制,以及应对策略的重要性。
通过提供相关知识和信息,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状况,并积极参与康复过程。
同时,支持性心理治疗注重情感支持和关怀,通过倾听和理解患者的情感,帮助其宣泄负面情绪,增进自我认同和心理康复。
此外,一些研究还探索了药物干预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中的作用。
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都被用于缓解PTSD症状。
然而,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谨慎,因为它们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并且不适应所有患者。
因此,在进行药物干预时需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和专业指导。
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学家们还在研究中探索了不同人群和不同干预方法的适应性。
例如,针对退伍军人的心理干预研究,以及在自然灾害后进行的紧急干预。
这些研究广泛深入地探索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方法,并产生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不过,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每个人的创伤体验和心理特点不同,需要个性化的干预措施。
其次,长期随访和效果评估的缺乏也影响了干预效果的评估和研究的可信度。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代大学生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学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探讨,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和表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一种在个体经历或目睹了剧烈创伤事件后产生的心理障碍。
它的主要表现为回忆、避免和过度警觉三个方面。
回忆方面,患者常常困扰于创伤事件的回忆,出现闪回、噩梦等症状。
这些回忆会引发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避免方面,患者常常试图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事物、场景和人物,以避免触发不愉快的回忆。
他们可能会避免谈论该事件,也会避免参加某些活动或去某些地方。
过度警觉方面,患者会出现持续的情绪紧张、易激惹和易怒的症状。
他们对周围环境变化过度敏感,难以入睡,并且容易受到惊吓。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情况研究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创伤后应激障碍存在较高的患病率。
一方面,大学生面临着种种压力,包括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这些压力可能成为潜在的创伤因素,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
另一方面,大学校园中还存在着一些创伤事件,如自杀、意外事故、暴力事件等。
这些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情况,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较高,且各年级、各专业的患病情况存在差异。
此外,研究还发现,受创伤事件类型、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三、探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方法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干预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综述
诊断标准横向的比较(1)
临床特征
• 诊断标准(HARE) :
暴露于灾难(Ⅰ型与Ⅱ型创伤)
+
再体验创伤
+
回避/麻木
+
警觉性增高
• 影响因素
创伤类型,强度,暴露时间,接近程度 个体素质
• 并发其它精神障碍常见(88%男性,79%女性; Kessler et al., 1995)
- 成人:情感,焦虑,物质 - 幼儿:依恋障碍,ADHD,CD,ODD;行为问题 - 青少年:DEP,AD,Somat., Dysthm.,
诊断标准横向的比较(2)
从分型来看:
DSM-4根据症状的持续时间分为急性与慢性(以3个月 为限),若PTSD症状晚发在6个月以后,则为迟发型。 ICD-10则没有类似的急慢性之分。其实也没有DSM-4所 描述的迟发型这一类型,倒是有迟发的灾难性应激反应 的慢性后遗效应:是起病于灾难性事件过后几十年,从 障碍归属来看,它归属于持久的人格改变F62.0,从分 类上都已经脱离了应激相关障碍了。因此两者绝对不是 一回事。
急性应激事件影响后的几分 钟以内出现,持续不超过2 到3天(一般数小时)
起病于创伤性事件后(潜伏 期)数周到数月(极少超过 6个月); 迟发的灾难性应激反应的慢 性后遗效应:起病于灾难性 事件过后几十年(归属于持 久的人格改变F62.0)
起病于应激性事件后1个月 以内;但持续通常不超过6 个月 (长期的抑郁性反应除外, 病程不超过2年)。
心理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
心理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心理学作为一门关注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在个体经历或目睹创伤事件后出现的心理障碍,其症状包括回忆与反复体验创伤、避免创伤回忆、负性情绪和情绪调节困难等。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在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时,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是实证研究,通过调查问卷、面试和实验等方式,收集大量的数据来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和症状特点等。
其次是纵向研究,通过跟踪调查个体在创伤事件之后的动态变化,探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过程和治疗效果。
此外,心理学还运用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机制和心理过程。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机制心理学研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与多个心理机制密切相关。
首先是创伤记忆的固化与再现,个体经历的创伤事件会在大脑中形成持久的记忆痕迹,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易消退。
这部分创伤记忆的反复体验和再现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核心。
其次是创伤后的恐惧和焦虑,创伤事件会触发人们的恐惧、无助和焦虑情绪,进而形成以创伤为中心的消极情绪体验。
此外,创伤过后的自我认知和世界观也会发生负性变化,例如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对自己的责备和自卑等。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心理学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提供了多种方法。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是最常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个体纠正负性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减少创伤后应激症状的持续性。
此外,暴露疗法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让患者暴露于原来引发创伤的刺激物,逐渐减少对刺激的恐惧反应,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对安全的信念。
此外,药物治疗也可以辅助心理治疗,例如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等。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措施心理学研究还探索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措施。
近五年来国内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国内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
岳鹏飞;王梅;许远理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6(000)008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的延迟或延长的反应.本文主要从PTSD患者的认知、情绪及情感、人格方面进行综述.根据最近的研究,文章认为创伤后成长是可以被研究者进一步探讨的视角.
【总页数】2页(P100-101)
【作者】岳鹏飞;王梅;许远理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论近五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制度治党问题的研究综述
2.近五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党内法规的研究综述
3.近五年来国内美国华裔小说研究综述
4.近五年来国内学界习仲勋学术研究综述
5.近五年来国内开放存取研究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五年来国内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
作者:岳鹏飞王梅许远理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08期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的延迟或延长的反应。
本文主要从PTSD患者的认知、情绪及情感、人格方面进行综述。
根据最近的研究,文章认为创伤后成长是可以被研究者进一步探讨的视角。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认知;情绪及情感;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2.0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00-02
一、引言
创伤后应激障碍也称延迟性心理反应,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是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的延迟或延长的反应,或为一个人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几乎对所有的人都会带来明显痛苦的事件后所发生的精神障碍。
[1]由于我国近些年自然灾害频发,对灾害后PTSD的相关研究较多。
医学角度研究对象包括癌症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研究不仅涉及相关的调查还有的从认知及生理机制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还有研究者针对某些意外伤害,如交通事故或突发群体事件等造成的PTSD。
女性作为主要受侵害群体,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加。
以往研究大多是对PTSD治疗方法进行的综述性研究,本文主要从近五年来国内不同群体PTSD患者的认知、情绪及情感、人格几方面进行综述。
二、PTSD的认知研究
PTSD患者认知研究主要是记忆方面的研究,并且得到不断拓展,研究者利用韦氏记忆量表对患者图片记忆、联想记忆等多方面评估,说明PTSD患者记忆等有一定的程度损害。
[2]回顾PTSD患者情绪记忆优势的行为及脑成像研究,PTSD患者情绪记忆优势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又成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3]慢性PTSD患者短期记忆提取研究显示,PTSD记忆损害与创伤症状而非抑郁症状明显相关,PTSD的记忆损害可能独立于抑郁症状之外。
[4]而慢性PTSD患者存在短期记忆受损情况时会有左海马旁回、右颞上回、左中央后回、右角回、右豆状核的激活降低,颞叶(包括边缘系统)、顶叶、杏仁核可能参与了短时记忆贮存与提取的过程。
[5]除此,以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为被试。
研究显示PTSD、歧视知觉和情感中心应对方式正相关显著,情感中心应对方式有一定的中介作用,歧视知觉和情感中心应对方式对群体PTSD症状严重程度分别起到直接和间接预测的作用。
[6]
三、PTSD与情绪、情感相关的研究
有研究对于静息状态下,PTSD患者大脑局部一致性发生某些改变做出推测,认为这可能与患者情绪等功能异常有关。
[7]对受侵害者大脑情感加工功能的研究认为,对受多重侵害伴有PTSD症状和受多重侵害不伴有此症状群体的研究发现,两者存在脑区及其活动性强度的差异。
[8]有研究者对灾区小学生进行了PTSD及抑郁症状评估,结果说明PTSD及抑郁检出率都较高,而且对5年级女生及有过目睹丧亲的学生要在以后干预与辅导上特别关注。
[9]研究者也发现震后睡眠问题共患PTSD、抑郁、焦虑的较高,其影响因素较多,而震中亲人的伤亡成为主要因素,这对于预防精神健康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0]
研究发现有过父母情感虐待的人PTSD症状在成年后明显呈现。
[11]以震后幸存者为研究对象,消极和积极情感在不同方向影响着幸存者的生活满意度。
[12]也有从震后青少年感恩的角度说明PTSD症状与感恩等因素负相关显著,由于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作为中介因素使得感恩也能间接影响PTSD症状。
[13]
四、PTSD与人格相关的研究
人格相关的研究主要关注灾后青少年学生,研究发现人际自立可能作为一种重要的保护性人格因素会对PTSD症状有一定的影响。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于人格特质和PTSD症状有中介或调解效应,具体体现在情绪型应对会产生部分中介作用。
[14-16]基于以往研究,突发事件受伤者群体的应付方式对PTSD的发病和心理症状都会产生影响,而基于16PF的人格特质只对PTSD发病不产生影响。
[17]
五、结语
随着PTSD研究的不断拓展,会有更多PTSD研究涉及相关心理方面,如自我意识等。
研究最终目的需要能够对PTSD进行早期的预测,进而为不同PTSD群体找到更好的心理干预及重建方式。
从创伤后成长这一视角进行PTSD的相关研究,是帮助PTSD患者进行心理重建的新思路,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关注与探讨。
参考文献:
[1]丁薇,郑涌.创伤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8):145-148.
[2]姚永坤,时若欢,杨建霞,张桂青.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记忆变化的评估[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50(1):88-90.
[3]王小玲,李松蔚,钱铭怡.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情绪记忆优势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2):248-255.
[4]金圭星,王学义,王岚,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记忆损害与脑结构磁共振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5):269-272.
[5]张丽,李卫晖,李凌江,等.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对短期记忆提取任务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145-145,153.
[6]叶枝,陈丽华,郭葳,等.歧视知觉与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1):76-79,140.
[7]张晔,张静娜,邱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大脑局部一致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22):2260-2263.
[8]崔乃雪,李宝娟,曹枫林,等.受多重侵害后伴及不伴创伤后应激症状青年女性情绪处理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1):69-74.
[9]赵品良,史占彪,王力.玉树震后半年灾区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抑郁症状评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6):787-789.
[10]耿富磊,范方,张岚.汶川地震后18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睡眠问题共患抑郁、焦虑状况[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2):72-175.
[11]侯艳飞,赵静波,杨雪岭.大学生情感虐待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3):504-506.
[12]张金凤,赵品良,史占彪,等.玉树地震后幸存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4):247-251.
[13]郑裕鸿,范方,喻承甫,等.青少年感恩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5):522-528.
[14]夏凌翔,周顺.汶川地震灾区高中生的自立人格与创伤后症状反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4):534-536.
[15]王龙,陈纬,张兴利,等.应对方式在震后青少年人格特质与PTSD症状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1):89-95.
[16]聂衍刚,甘秀英,周虹.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社会支持、人格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6):1409-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