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大屠杀
朱成山
【论文摘要】以历史为题材的《金陵十三钗》影片富有南京大屠杀历史元素,它不仅较好地尊重了南京大屠杀历史,而且还尽可能地如实反映了这段人类的空前浩劫。作为艺术的再创作,张艺谋的影片与严歌苓的小说也存在诸多异同点,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充分地揭示了侵华日军的兽性之恶,讴歌了在特殊环境下的人性之美和精神之美。
【论文关键词】《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异同点;人性之美恶
盼望已久的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的《金陵十三钗》影片,终于在2011年12月15日在国内公映。人们比较关心这部影片有多少内容反映了南京大屠杀?张艺谋影片与严歌苓小说有哪些异同点?如何正确看待《金陵十三钗》影片中人性之美恶?本文试就这些问题逐一进行阐述。
一、《金陵十三钗》影片中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元素
作为艺术创作的故事影片不等同于纪录片,更不等同于历史教材,应该允许有艺术手段的处理和喧染。但以历史为题材的故事片,还是要考虑到历史题材涉入角度和程度问题,把历史的真实作为一个坐标和参照系。在这一点上,西方此类题材的故事影片如《辛德勒名单》等,都是强调像拍摄历史教科书一样来对待的,所以才能够打动无数人。那么,《金陵十三钗》这一部影片中,与南京大屠杀历史有关的情节到底有多少呢?
(一)影片中的历史人物
在此部影片中出现的人物还是比较简单的,他们是四个群体和三个个体。即一群妓女、一群教堂里唱诗班的女孩子、一群日本官兵、一群中国官兵,一个专司安葬的美国传教士、一个教堂里的中国职员、一个替日军服务的“汉奸”。应该说,这些角色在南京大屠杀史中都能够找得到。日本和中国军人自然不需要多阐述和例证,躲难到国际安全区的中国妓女,在史料中是确实存在的。例如,在《拉贝日记》中就有这样的明确记载:“1937年12月26日:现在的日本人想到了一个奇特的主意,要建立一个军妓院。明妮吃惊地绞着双手,看着差役闯进了
安置成百上千个姑娘的大厅。要让明妮拱手交出姑娘,她是死也不会交出一个的。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红卍字会中一个我们熟悉的受人尊敬的官员朝大厅里喊了几句好话,竟然有不少年轻女难民(大家熟知的妓女)走了出来,她们对把自己安排在新的妓院里一点都不感到忧伤。明妮哑口无言。”[1]在教堂里的唱诗班的女孩子也是有的,譬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贵祥,当年就和其姐姐一道,被送到石鼓路的一个教会小学读圣经。当时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也是有不少的,如约翰·马吉牧师、詹姆斯·麦卡伦牧师、W·P·米尔斯牧师、H·L·索恩牧师、E·H·福斯特牧师等,他们都曾经程度不同的参加过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国际救援活动。至于汉奸也是有的,如郭歧在《陷都血泪录》里曾写道:“有一个汉奸是个耶稣教徒,当兽兵正在烧杀奸淫的那些时候,一般伪官长问他要花姑娘,他无法,就将同教的女士骗至兽兵处受奸,后为外人知悉,要求日司令部将他关起来!总之,当汉奸的亲戚不以为亲戚,朋友不以为朋友,叛家轻身弃国人。”[2]
(二)影片中的历史场景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影片其实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接,它用艺术的手法还原了历史情境,再现了历史真实,使得观众从中受到了历史的教育。在《金陵十三钗》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南京大屠杀真实的历史场景。如影片一开头再现给观众的逃难场景就很是真实。从1937年8月15日,日军开始对南京城实施轰炸,战争的阴霾降临在南京市民头顶上时,一些有条件逃难的南京市民,就开始了纷纷背井离乡,逃往安徽、湖北、四川、福建等地。这里讲的有条件指的是两层意思:一是家庭有钱有势,能够有逃难的本钱;二是有明确的外地亲戚可供全家暂时避难。否则一般市民是不敢轻易全家逃离的。在南京沦陷之前,大批南京市民开始向南京城附近的农村、山区逃难,城里的难民则逃进外籍人士组织的国际安全区里,大家都是拖儿带女,扶老携幼,尽管生活情形非常悲惨,但为了活命也没有办法。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录里,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记载,用南京人的话叫作“跑反”,“跑鬼子的反”。例如,幸存者倪翠萍一家“跑反”到城西郊的上新河;哈梦鹤父亲领着全家人“跑反”,先后到城西的沙洲圩和安徽的采石矶、芜湖市到处乱跑乱住;程王氏一家则跑到江宁县乡下的德其家塘村。潘开明一家跑进了鼓楼二条巷;陈德贵跑进了下关“和记洋行”;刘永兴一家跑进
了大方巷;李秀英一家跑进了五台山小学地下室里,等等。正如影片中的主人公书娟旁白说的:“那时候人们的唯一心愿就是逃命!”
影片中街道两旁的断垣残壁也部分还原了当年南京历史的景象。日军占领南京以后,蓄意破坏这座美丽的古都。日军陷城之初,遇屋即烧,“延至白下路、朱雀路、中华路、太平路、中山东路等一切繁盛之区烟焰障灭。”[3]在《战犯谷寿夫判决书》指出:“日军锋镝所至,焚烧与屠杀常同时并施,我首都为其实行恐怖政策之对象,故焚烧与惨烈,亦无与伦比。陷城之初,沿中华门迄下关江边,遍地大火,烈焰烛天,半城几成灰烬。”[4]影片中的教堂是否存在?翻开南京的历史记载,南京大屠杀期间外国人的教堂有好几座,并且有几座至今还依然是教堂。例如,南京石鼓路上的天主教堂,太平南路上的基督教堂,一直延续至今仍然是在使用着的教堂。不过,当年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在下关挹江门创办的德胜教堂,虽然现在依然房屋保存较好,但那里早已成为南京第十二中学的校园。当然,这几座教堂当年受到日军的骚扰是肯定的,有没有发生此类的故事,却是另当别论,也没有必要一一对号入座。
(三)影片中的历史故事
故事影片主要是向人们叙述一段故事,并且靠故事的情节感染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海内外已经公映了9部以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为故事的影片。国内迄今为止,国产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影片共有六部,最早的是1987年有吴冠群执导的《屠城血证》,接着是1995年上映的由吴子牛作导演的《南京大屠杀》,2002年上映的《五月八月》,2005年上映的《栖霞寺1937》,2009
年上映的由陆川导演《南京,南京》,2011年新上映的《金陵十三钗》应该算是第六部了。此外,还有香港1995年拍摄的《黑太阳·南京大屠杀》,加拿大人于2008年拍摄的《张纯如》,与德国人合作拍摄并于2009年上映的《拉贝日记》,等等。
《金陵十三钗》影片的故事是从日军侵占南京城开始的,中国军队在溃散,中国老百姓在夺路逃命,日本军队则是野蛮凶恶。这一情景,与当年南京城的实际状况是吻合的。美国《纽约时报》于1937年12月18日,发表了来自南京城的该报记者蒂尔曼·德丁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现场报道:“对一般市民的杀害日益扩大。15日,广泛巡视市内的外国人,看到所有街巷内都有市民的尸体,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