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第1章总则第2章术语第3章一般规定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3.2 风景资源评价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3.4 分区、结构与布局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第4章专项规划4.1 保护培育规划4.2 风景游赏规划4.3 典型景观规划4.4 游览设施规划4.5 基础工程规划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4.9 分期发展规划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
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
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一:名词解释1.景源:能够作为观赏性的景物的资源。
2.景物:具有观赏,科学文化机制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是风景名胜构成的基础要素,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客体。
大体可分为: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其他等8类。
3.景点由若干个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4.景观: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点景象。
是按照美学观点完整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感受。
5.景区: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要求而划定的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景物,景观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6.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7.游人容量:指是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单位时间,一定规矩单位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定某时,某地游人数量的警戒值。
8.设施容量:指一个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在可接受的条件下能够满足的游客最大量。
9.社会容量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最大的容忍上限。
由于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常在种族、文化、经济、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故旅游者的出现必然对居民造成一种心理影响。
如果游客数量过多,对当地居民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
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还会造成物价上涨,使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抵触和不满。
10.生态容量:指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不致退化或者短时自行恢复的前提下,可以安全承载游人活动量,既能接受的游客数量二:问答题:1.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其特性是什么?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1.自然属性,在被规划为风景名胜资源之前是一种普通的自然资源。
自然属性是风景名胜资源的最根本属性。
2.社会属性,在被人们欣赏的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加上了人类的劳动和思想,也就变成了风景名胜资源,3.政治属性,风景名胜资源是属于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大部分国家都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国家的风景名胜资源。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独特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的地区,以其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游客的到来。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区的资源,需要进行规划工作。
首先,规划工作需要从资源评估和环境分析开始。
通过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公共设施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其状况和潜力。
同时还要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其对风景名胜区的影响。
其次,规划需要确定风景名胜区的定位和主题。
根据区域内的资源和特点,确定风景名胜区的定位,例如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或者休闲健身等。
同时,给风景名胜区确定一个主题,以便于宣传和打造特色。
接着,规划需要确定风景名胜区的边界和分区。
根据风景名胜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确定其边界,界定其所属范围。
然后,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分区,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功能进行规划。
再次,规划需要确定风景名胜区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划分。
根据分区的特点和功能,对风景名胜区进行整体布局,确定各个分区的位置和联系方式。
同时,为每个分区确定其具体的功能,例如公园、景区、展览馆等。
最后,规划需要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和管理措施。
制定具体的
建设方案,包括土地使用、建筑设计等,确保建设的效果与规划的要求相符合。
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和保护。
总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资源评估、定位和主题确定、边界和分区划分、整体布局和功能划分以及建设方案和管理措施制定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只有科学规划,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旅游和休闲环境。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标题:风景名胜区规划引言概述:风景名胜区是指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要特色的旅游景区,其规划对于保护自然环境、提升旅游体验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自然资源保护1.1 合理规划景区边界:通过科学研究和实地勘察,确定景区的自然边界,合理划定保护区域,保护珍稀植物、野生动物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1.2 采取生态修复措施:针对已经受到破坏的自然景观,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如植被恢复、水体管理等,以恢复自然景观的原貌和生态平衡。
1.3 引导游客环保旅游:设置环保宣传牌、设施和导游解说,引导游客遵守旅游规则,不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二、旅游设施建设2.1 交通便利化:规划和建设交通枢纽,提供便捷的交通工具和路线,方便游客到达景区,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2.2 客户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游客咨询、购票、导览等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和旅游体验。
2.3 住宿和餐饮设施:合理规划和建设酒店、民宿和餐饮设施,满足游客的住宿和用餐需求,提高旅游消费水平。
三、文化遗产保护3.1 修复和保护古建造:对于景区内的古建造,进行修复和保护工作,保持其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
3.2 文物展示和解说:建设文物展示馆和解说中心,通过展览和解说,向游客介绍景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3 传统文化活动举办: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传承和宏扬当地的传统文化。
四、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4.1 旅游产业发展:通过景区规划,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吸引投资和人材,提升当地经济水平。
4.2 就业机会创造:景区规划中注重就业机会的创造,提供多样化的岗位,促进当地居民就业。
4.3 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在景区规划中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平衡旅游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结论:风景名胜区规划是保护自然资源、提升旅游体验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是指对风景名胜区进行规划和管理的一套标准和要求。
以下是常见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
1. 保护与利用原则:风景名胜区规划应注重保护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价值,同时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规划范围和区划:确定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和区划,并划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和用途。
3. 自然景观保护:保护自然景观的特色和完整性,限制开发建设活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4. 文化遗产保护:保护风景名胜区内的文化遗产,如历史建筑、文物等,合理利用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价值。
5.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电、通信等设施,提供便利的服务条件。
6. 规划管理机构:设立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规划,监督管理风景名胜区的各项工作。
7. 游客服务设施:建设适宜的游客服务设施,如停车场、公共厕所、餐饮场所、住宿设施等,提供便利的游览条件。
8. 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管理措施,保障游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减
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9. 规划评估和调整:定期评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实施情况,根据需
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体来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旨在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区的
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优质的游览和服务条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辐射力最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是扩大旅游消费的重点领域。
为了保护和开发好风景名胜区这一宝贵的资源,需要制定一系列规划规范。
以下是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一些建议,字数不足1000字。
一、整体规划1.明确目标和定位:根据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和资源优势,明确其发展目标和定位,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
2.合理分区:根据风景名胜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游览区、保护区、开发区等,并制定相应规划方案。
3.保护优先原则: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是第一位的,要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和保护。
4.工程项目管理:明确项目的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工程质量,确保项目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二、景区管理规范1.游客接待管理:制定游客接待量标准,合理安排游客接待设施,开展预约制度,引导游客有序游览,避免过度开发和游客拥堵。
2.资源保护管理:制定资源保护规范,加强对景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防止过度消耗和破坏。
3.环境卫生管理:建立健全的环境卫生制度,加强对景区环境的监管和清洁工作,提升景区环境质量。
4.安全管理:加强景区安全管理,确保游客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建立健全的安全预案和应急救援机制。
三、旅游设施建设规范1.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道路、桥梁、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确保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完善和运行顺畅。
2.停车场建设:制定停车场建设规范,合理规划停车位数量和位置,确保游客的车辆有合理的停放场所。
3.服务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和设置旅游咨询中心、厕所、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提供便利的服务条件。
4.公共设施建设:建设公园、广场、休闲场所等公共设施,提供良好的游憩和休闲环境。
四、文化遗产保护规范1.文物保护规范:制定文物保护和管理规范,修复和保护文物和古迹,加强安全监管,防止文物的损毁和失窃。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制定相应规范,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
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
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日益关注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和管理,许多风景名胜区面临着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势在必行。
一、背景与意义风景名胜区是指以其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等为主要特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的地区。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不仅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关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保护风景名胜区,可以保持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生物多样性,为游客提供美丽的旅游资源;同时,合理利用风景名胜区,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制定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二、保护风景名胜区的原则保护风景名胜区的首要原则是生态优先。
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是保护其自然生态系统,确保其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制定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求,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的情况发生。
其次,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保护风景名胜区不仅要保持其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还要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制定规划方案时,要充分考虑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潜力,合理规划旅游设施和服务,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
三、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措施1. 加强保护意识和教育。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风景名胜区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加强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境教育,引导他们遵守相关规定,爱护自然环境。
2. 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监管和管理。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共同保护风景名胜区。
3. 控制开发规模。
在保护风景名胜区的同时,要控制开发规模,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
合理规划旅游设施和服务,确保游客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标题:风景名胜区规划引言概述:风景名胜区是指以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者历史文化景观为主要资源,具有较高旅游欣赏价值和开辟利用潜力的地区。
规划是风景名胜区开辟利用的基础,旨在保护和提升景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同时满足游客的需求。
本文将从五个部份分析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性、规划内容、规划原则、规划实施和规划效果。
一、规划的重要性1.1 保护自然环境: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首要目标是保护景区的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系统、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
规划将合理规划遨游路线,避免过度开辟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1.2 保护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规划要保护这些遗产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通过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历史建造、文物等资源,提升景区的文化价值。
1.3 促进经济发展:风景名胜区规划不仅要保护环境和文化,还要兼顾经济发展。
规划可以引导合理的旅游开辟,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二、规划的内容2.1 景区整体布局:规划要考虑景区的整体布局,包括遨游路线、交通设施、停车场等。
合理的布局可以提高游客的便利性和遨游效果。
2.2 环境保护措施:规划要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垃圾处理、水资源保护、植被恢复等。
这些措施可以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2.3 设施建设:规划要考虑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设施的规划。
这些设施可以提供便利的服务,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规划的原则3.1 可持续发展:规划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利益统一起来。
规划要考虑长期发展,避免短期利益对景区造成的伤害。
3.2 公众参预:规划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需求,通过公众参预的方式制定规划方案。
这样可以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3 综合协调:规划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协调景区内外的利益关系。
规划要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进行密切合作,形成合力。
四、规划的实施4.1 制定详细规划方案:规划要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 简介风景名胜区是指以其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等独特特点吸引游客的地区。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制定一份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必要的。
本总体规划旨在规划优化景区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规划目标(1)保护自然环境: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2)优化旅游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经济效益。
(3)促进文化交流: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3. 分区规划(1)核心区域:包括最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景点,加强保护和管理,开展专业科学研究。
(2)开发区域:通过合理规划建设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提供更好的游客接待和休息条件。
(3)保护区域:保持自然景观的原始状态,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4. 基础设施规划(1)交通网络:改善交通道路的连通性,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如公路、铁路和航空。
(2)游客接待中心:建立现代化的游客接待中心,提供服务和信息咨询。
(3)住宿设施:合理规划酒店、民宿和露营地,满足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
(4)餐饮设施:规划多样化的餐饮场所,提供当地特色美食和休闲空间。
(5)公共设施:建设洗手间、停车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提供方便的服务。
5. 景区管理规划(1)人员配备: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招聘和培训具备相关经验的工作人员。
(2)安全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加强游客安全教育和监测措施。
(3)环境保护:加强景区环境监测和保护,减少人为污染和破坏活动。
(4)文化保护:建立文物保护机构,加强对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的保护。
(5)宣传推广:将景区与周边地区相结合,加强宣传推广,吸引更多游客。
总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旨在合理规划景区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提高旅游服务,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风景名胜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一、引言风景名胜区是指以其自然体面或者人文景观而闻名的地区,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辟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原理和相关内容。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目标1. 保护自然环境:风景名胜区通常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规划应致力于保护和恢复这些自然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2. 提升游客体验:规划应注重提升游客的欣赏体验,包括遨游路线的设置、景点的布局和便利设施的建设等。
3. 促进经济发展:规划应充分考虑风景名胜区的经济价值,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地区的经济效益。
三、风景名胜区规划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保护自然环境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首要任务。
规划应遵循生态保护原则,合理规划景区内的建设活动,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2. 人文关心原则:风景名胜区规划应注重人文关心,考虑游客的需求和体验,提供便利的交通、餐饮、住宿等设施,同时保留和宏扬地区的文化和历史特色。
3. 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应注重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利益,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避免过度开辟和滥用资源。
4. 综合协调原则:规划应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和需求,协调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合理的规划方案,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5. 安全管理原则:规划应注重安全管理,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规划中应考虑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安全的遨游环境。
四、风景名胜区规划内容1. 规划范围确定:确定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包括景区内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通设施等,以及周边的保护区和开辟区。
2. 地形地貌分析:对风景名胜区的地形地貌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特征,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3. 资源评估:评估风景名胜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包括植被、动物、文化遗产等,为规划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4. 规划目标确定:根据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和需求,确定规划的目标和重点,如生态保护、游客体验、经济发展等。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1999)第1章总则第2章术语第3章一般规定3.1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3.2风景资源评价3.3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3.4分区、结构与布局3.5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第4章专项规划4.1保护培育规划4.2风景游赏规划4.3典型景观规划4.4游览设施规划4.5基础工程规划4.6居民社会调控规划4.7经济发展引导规划4.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4.9分期发展规划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附录A本规范用词说明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1999)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适应光景名胜区以下简称光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光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光景区的功能和作用,进步光景区的规划设想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 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核定公布的各类光景区的规划。
第 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
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
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光景区规划必需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光景区特性。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应当依据资源特性、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兼顾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性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避免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性,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4.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引言风景名胜区规划是为了保护和开发我国众多的自然风景资源,并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
一个成功的风景名胜区规划需要综合考虑自然保护、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介绍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性、规划的目标和内容,并探讨规划过程中应考虑的一些关键因素。
重要性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的集中展示和保护地。
它们不仅是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重要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引擎。
在规划风景名胜区前,对其进行综合的、有目标的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资源和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标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目标是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和旅游发展需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保护自然环境: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防止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损失,确保自然景观的原汁原味被保留下来。
2.保护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通常蕴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规划应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为游客提供了解和体验文化的机会。
3.提供优质旅游服务:风景名胜区是游客流量较大的地区,规划应注重提供良好的旅游设施和服务,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4.实现可持续发展:风景名胜区规划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旅游业的发展与资源的保护之间达到平衡。
内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特征分析对风景名胜区地理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系分布等,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景观特点。
文化遗产保护分析风景名胜区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确定哪些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规划。
旅游设施规划规划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设施,包括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确保游客能够方便地到达和居住,并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自然环境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确保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和健康。
营销策略制定风景名胜区的营销策略,包括宣传推广、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
风景名胜区是指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地区,是旅游者休闲、观光、体
验和学习的场所。
为了更好地规划和管理风景名胜区,制定详细规划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景区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划内容、规划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景区规划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原则。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充
分考虑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等因素,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要充分调研和分析景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文化底蕴等特点,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景区规划内容应当包括景区总体布局、交通规划、游客服务设施、环境
保护等方面。
景区总体布局要合理利用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打造独特的景观特色。
交通规划要保障游客便利的交通网络,确保游客能够便捷到达各个景点。
游客服务设施包括停车场、卫生间、餐饮、住宿等,要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
环境保护是规划的重要内容,要合理规划游览线路,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此外,景区规划标准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在规划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同时,要充分考虑景区的安全风险,确保规划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综上所述,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标准是保障景区良好发展的基础。
只有科学
合理的规划,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景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
因此,景区管理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景区规划工作,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与建设方案
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与建设方案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成为了当下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风景名胜区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风景名胜区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和建设方案,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意义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
风景名胜区是人们认识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只有保护好这些风景名胜区,才能保护好人类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传承。
二、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的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保护风景名胜区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
在保护规划中,应该注重生态保护,合理规划开发区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 文化传承原则: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在规划中,应该合理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区域,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
3. 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规划应该注重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在规划中,应该合理规划开发区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三、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的内容1. 生态环境保护:保护风景名胜区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在保护规划中,应该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限制开发区域,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应该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保护物种多样性。
2. 文化遗产保护:风景名胜区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地,保护文化遗产是保护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保护规划中,应该合理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加强对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应该加强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一、引言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中两个重要的方面。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指对风景名胜区的整体规划,包括对景区内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设施设备等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
旅游规划是指对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包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
本文将探讨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1. 相互依存关系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相互依存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开发景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而旅游规划则是为了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游客满意度和旅游收益的最大化。
风景名胜区规划为旅游规划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而旅游规划则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2. 目标一致性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目标是保护和开发景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旅游规划的目标是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游客满意度和旅游收益的最大化。
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产业的繁荣。
3. 内容的衔接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在内容上存在着紧密的衔接。
风景名胜区规划包括对景区内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设施设备等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
旅游规划则包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
两者的内容相互交叉,旅游规划需要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要求进行具体的实施,而风景名胜区规划则需要依靠旅游规划的支持和保障。
4. 合作的必要性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协调。
风景名胜区规划需要政府、景区管理部门、专家学者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以保护和开发景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旅游规划则需要政府、旅游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协同合作,以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协调发展。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是指根据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采取合理的设
计和规划措施,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吸引力和观赏价值的旅游目的地。
下面是一些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一般原则和内容:
1. 自然环境保护:保护和修复景区的自然资源,保护珍稀物种和自
然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
2. 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并修复历史建筑、遗址和文化景观,传承和
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3. 设施与交通规划:规划合理的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服务设施
等基础设施,确保游客的安全和便利。
同时,规划合理的交通系统,包括道路、公共交通和步行系统,方便游客游览。
4. 游览线路规划:根据地区的特色和景点的分布,规划合理的游览
线路,使游客能够全面观赏景区的风景和人文景观。
5. 安全管理规划: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游客的安全。
包
括设置警示标志、安全设施、安全巡逻等。
6. 旅游设施规划:根据游客需求,规划合理的旅游设施,如住宿设施、餐饮设施、购物设施等,提供便利的旅游服务。
7. 环境绿化规划:规划合理的绿化措施,美化景区环境,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美感。
8. 宣传推广规划:制定有效的宣传推广策略,提高景区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总之,风景名胜区规划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遗产、基础设施、旅游需求等多个因素,以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的,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体,供人们游览、观赏、休闲、度假等为目的的旅游地区。
其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窗口,同时也是全民参与公共事务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因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规划建设和管理两个方面探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问题。
一、规划建设(一)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的核心。
它是区域规划的基础,也是未来规划建设的指导方针。
制定总体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到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使之更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此外,规划应当与当地的城乡规划、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文化教育等配套建设相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这样不仅可以使规划建设更加科学合理,而且能够推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景点规划景点规划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的重要部分。
景点规划应当围绕“主题、元素、风格、功能”等方面进行,同时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文化底蕴等因素。
景点规划不仅要注重景点的丰富性和特色性,还要注重景点的连贯性和互相补充性。
同时,景点规划也要充分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只有这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才能在旅游市场中具有竞争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的重点。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水电通讯,公共服务设施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不仅可以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还可以加快区域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紧密结合规划建设的整体,优化建设方案,节约成本,高效运行,同时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态环境。
二、管理(一)管理机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制应当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建立综合性的管理机制,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立、管理职责的规定、监管机制的落实等。
管理机制对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健全的管理机制才能够保障旅游安全、推动旅游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风景名胜区规划审批流程
风景名胜区规划审批流程
1. 编制规划。
-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或其委托的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负责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
2. 专家评审。
- 组织专家对编制完成的规划进行评审。
专家来自风景园林、规划、建筑、生态、旅游等多领域,从不同专业角度对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等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3. 公示。
- 将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草案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公示期一般不少于30日,可通过风景名胜区官方网站、当地主要媒体、现场公告等方式进行。
4. 部门审查。
- 规划草案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部门)进行审查,各部门依据自身职能对规划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把关。
5. 上级人民政府审批。
- 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国务院审批。
详细规划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审批。
6. 备案。
- 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向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是指为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各地风景名胜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 资源概况:对该风景名胜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地质地貌、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概述。
2. 规划目标及基本理念:规划对于该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和基本理念进行明确,包括如何保护和利用资源,如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如何提升旅游环境品质等。
3. 基础设施规划:包括交通道路、停车场、酒店旅店、景区服务中心、购物中心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
4. 地貌景观规划:对包括山水、动植物和人文景观在内的地貌景观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
包括如何修复和保护景观,如何制定游览路线和游览线路设置等。
5. 环境规划:对景区内的环境问题进行规划和管理,包括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和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6. 景区经济规划:对景区经济的发展进行规划。
包括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如何落实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营销和推广等。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旨在确保景区内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利用,同时维护游客需求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风景名胜区是指自然风景或人文景观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知名度,以及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科研、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地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资源,需要对其进行详细规划,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下面将介绍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标准。
首先,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应包括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交通道路、游客服务设施、生态保护、管理保障等方面。
自然环境规划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系分布、植被覆盖等因素,保持自然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人文景观规划应突出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提升游客体验和文化内涵。
交通道路规划应确保交通便利和安全,游客服务设施规划应满足游客基本需求,生态保护规划应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管理保障规划应健全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
其次,风景名胜区规划应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周边环境包括当地居民、相关产业、生态环境等。
规划应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利益和意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
同时,规划应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风景名胜区的综合竞争力。
生态环境方面,规划应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再次,风景名胜区规划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规划应立足长远,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最后,风景名胜区规划应注重管理和监督。
规划应明确管理责任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确保规划的落实和执行。
同时,要加强对规划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之,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标准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交通道路、游客服务设施、生态保护、管理保障等方面,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注重管理和监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陵景区
音乐台
藏经楼
中山陵 孝经鼎
灵谷景区
灵谷寺
无梁殿
灵谷塔 三绝碑
头陀岭景区
永慕庐
头陀岭 议政亭
四、总结
总结
为了看见更好的南京,则必须做好风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塑造具有历史风韵和文化特色的整体形象, 彰显南京独有的气质风貌。要发挥好人文功能,用好丰富的历史 文化遗存,挖掘整理,讲好故事,充分彰显文化特色。要发挥好 旅游功能,适应旅游产业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集聚资源, 创新模式,提高旅游业的质量效益。要发挥好休闲功能,完善各 类休闲设施,为市民打造休闲的好去处。要进一步提升规划建设 管理水平,做好整体规划,加强风貌管控,优化风景区与周边区域 的衔接,要适应新情况新要求,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造有影响 力的节庆活动品牌,不断提高钟山风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 响力。
给排水规划
给水规划
1、规划期内,风景区内要逐步迁出一些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区, 使风景区供水能力有所增加。 2、规划期内,中山陵园风景区内不再建设大的、新的给水系 统。对现有的给水系统加以改造,使之与风景区内景点布局 设置的配套更趋向合理。 3、风景区边缘三级保护区内建设与风景区配套的建筑时,其 用水需求就近由市给水管网提供。
规划采取分级保护,强调 保护对象的价值和级别特点, 孝陵核心区、神道——大金 门——下马坊、廖仲恺、何 香凝墓为史迹保护区;紫霞 湖、六朝祭坛、定林寺遗址、 廖墓北侧山林、陵园大道等 史迹保护区外围地区为一级 保护区;琵琶湖、前湖、前 湖村、月牙湖等核心景区外 围沿明城墙的连续区域作为 一个整体考虑,统一划为二 级保护区。
通信规划
1、中山陵园风景区现状已有能覆盖 整个风景区的电信、移动通信和数字 通信等服务项目的网络线路。 2、进一步完善现有各种设施,使之 能与国内外最新通信技术相适应。利 用宽带网技术,逐步建立与国内外各 风景区联网的旅游交通信息服务网络 系统。 3、现有架空电信线路均逐步改造为 采用通信光缆沿景区道路埋地敷设方 式。
燃气规划
1、中山陵园风景区中心区不设置 管道燃气,风景区内各餐饮服务设 施均使用罐装石油液化气。 2、中山陵园风景区边缘三级保护 区内与风景区配套建设的生活性和 景区服务用建筑的燃气就近与市燃 气管网连通由市燃气管网供
依据中山陵园风景区区位及其 现状设施状况,规划游览设施布局, 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 方式。旅游服务基地分为三级,即 旅游城、旅游点/游人服务中心、 服务部。 旅游城:中山陵园外围南京市区, 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 和著名旅游胜地,城内各类各级游 览设施配设齐全。 旅游点:养生庄、停车场、邮电 通讯、导游咨询服务、休憩环卫、 一般餐饮、小型商场、一般住宿。 游人服务中心:明孝陵、中山陵、 灵谷公园、白马公园游人中心,无 住宿设施。 服务部:设置于各景区内景点, 细分为三级。
排水规划
1、中山陵园风景区排水制度为雨污分流制。 2、中山陵园风景区已建有较安全可靠的雨水排水系统与防洪 排涝设施。 3、规划在现有的雨水排水系统上适当新建以滚水坝形式的充 分利用雨水资源的高位水库与景观水体。 4、中山陵园风景区因地形特征和景点分布状况已建设成多个 独立的污水处理与污水排水系统。 5、规划期内,将现有明沟污水排放改造成暗管污水排放,使 污水引发的臭气污染逐步减小乃至最后清除。
游览设 施规划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原 则
1、突出风景区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点,扩大风景用地;
2保护风景游赏用地、林地、水源地和优良耕地;
3、因地制宜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发展符合风景区特征 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
4、土地利用规划应扩展甲类用地,控制乙类、丁类、庚 类用地,缩减丙类、癸类用地。
保护与培育规划
环境质量标准
1、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符合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 级标准; 2、地面水环境质量一般应按GB3838-88中规定的第一 级标准执行,游泳用水应执行GB9667-88中规定的标准, 生活饮用水标准应符合GB5749-85中的规定; 3、风景区室外允许噪声级应低于GB3096-93中规定的 “特别住宅区”的环境噪声标准值; 4、放射防护标准应符合GBJ8-74中规定的有关标准。
环保 措施
1合理分 析游览 时间、 空间范 围、游 人容量、 项目内 容、开 发强度 等因素, 并提出 限制性 规定或 控制性 指、
2保持和 维护原 有生物 种群、 结构及 其功能 特征, 保护典 型而有 示范性 的自然 综合体。 、
3、提高 自然环 境的复 苏能力, 提高氧、 水、生 物量的 再生能 力,提 高其生 态系统 对人为 负荷的 稳定性 与承载 力
在旅游开发的具体实践中,钟山主要 取得了以下成绩: 1、产业定位基本实现。 2、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3、行业管理逐渐加强。 4、资源开发步伐加快。 5、对外促销广泛展开。 但是也存在问题: 1、软件建设尤显不足,景区的文化 品位有待提高 2、山南地区丢失其其庄重本色 3、山北地带程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通信规划 给排水规划
供电规划
燃气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对外交通:风景区对外交通分为二个层面。 1)其一是与外地的水运、航运、公路、铁路等交通联系。规划该类交通流由陵东路 进入风景区,并从钟灵街(灵谷寺路)小型立交通往上海方向。 2)其二是与南京市区的交通联系。规划完善中山门、太平门、钟灵街三处主要的风 景区出入口,作为风景区日常对外机动车联系;保留原左所村、韦陀巷、安乐堂、 上黄马、岔路口、王家湾等处辅助性机动车出入口,与风景区内干道和消防通道连 通,作为风景区紧急对外联系通道,并与南京地铁二号线宁杭公路沿线各站:苜蓿 园站、小卫街站、孝陵卫站、钟灵街站和五棵松站等取得便捷联系。保留五棵松水 库、青马南侧、上下黄马水库、钟山山庄、竹海公园北入口为游人步行登山入口, 其余各处风景区外边界或实际使用地边界一律设置围栏,防止风景区用地进一步被 蚕食或无序登山践踏。 内部交通 1)钟山南麓整体路网格局和交通设施布点相对完善,只作局部增减调整:将明孝陵 翁仲路、国际会议中心四方城入口路、陵园大道中山陵牌坊前段、灵谷寺内青年路 日常封闭为步行游览线;开设由太平门龙脖子路经中山植物园前面前湖路接陵园大 道的机动车道,沟通风景区西入口与区内主干道陵园路,从而使风景区内主要机动 交通在明孝陵、中山陵、灵谷寺核心游览区域外侧绕行。 2)结合钟山南麓路网调整和南京地铁线建设,在地铁苜蓿园站、孝陵卫站和植物园 南侧三角地建设停车场,分流、截流进入风景区内机动车辆。 3)钟山北麓沟通原有部分盘山公路、登山道和林区消防通道形成消防通道网络。撤 并完善原有散乱的登山步道,形成有序的登山步行游览通道系统。 4)通过内部路网结构调整疏理,形成风景区对外车行、盘山公路/消防通道、登山游 步道三级陆域道路交通体系,并结合南京公交5路线、9路线、风景区旅游巴士游1、 游2、游3线以及紫金山索道等设施,建立完善的风景区内部交通综合体系。 5)建设 道路交通管理组织机构,增设指示牌、导游图等交通设施,加强管理。
4、爱惜 环境及 至生存 的设施 与单位, 实施退 耕还林, 退村还 景
5、制定 严密的 生态保 护综合 性措施, 加强宣 传教育 和日常 维护, 杜绝严 重生态 破坏事 件的发 生。
三、主要景点介绍
明孝陵 景区
中山陵 景区
主要 景区
头陀岭 景区
灵谷景 区
明孝陵景区
下马坊
四方城
明孝陵神道 颜真卿碑林
钟山龙蟠
之钟山风景名胜区
钟山风 景名胜 区简介 主要景 点介绍
钟山风 景名胜 区规划
总结
一:钟山风景名胜区简介
地理位置
简称钟山风景区,位于南 京市玄武区紫金山,是中 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 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文明 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 地四十佳。
供电规划
1、目前中山陵园风景区已具备较可靠的供电设施, 不包括驻区的企事业单位与居民点的电力设施, 风景区内已有9个10/0.4kV变配电所,总装机容量 超过4000kVA。在本规划实施期,将有一些企事业 单位与居民点迁出风景区,届时,将大大提高风 景区供电能力。 2、规划期内,风景区内将不再建设新的大型供电 设施。对现有电力设施随着风景区内景点的布局, 新景点的开发作适当调整,使之更趋向合理配套。 3、风景区边缘三级保护区内建设与风景配套的建 筑时,其电力需求就近由市电力线路提供。 4、风景区内电力线路均采用电力电缆埋地敷设, 现有的架空电力线路将逐步改道沿道路一侧埋设, 原则上沿道路的东、南侧敷设。
风景区范围
中山陵园参照1929年界 线,界址自中山门至孝 卫街一带,沿宁杭公路 南侧三十米左右以北, 沿路往东经孝陵卫、柳 营、马群路北、转至环 陵路,经青黄马至岔路 口以西,再往王家湾、 蒋王庙、太平门以东, 沿城墙至中山门,包括 月牙湖公园。
开发现状
钟山的旅游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获得了一系列殊荣:首批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 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