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秋浦歌》《悯农》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 池县西,盛产铜、银等。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 名。歌:歌颂。赞美歌颂秋浦的冶炼工人。
⑵炉火:此指冶炼炉里的火。
红星:红色的火星。紫烟:紫色的烟。
⑶赧郎:红脸汉。此指炼铜工人。赧:原指因羞愧
• 《秋浦歌·炉火照天地》是唐代大诗 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
中的第十四首。此诗是颂赞冶炼工人
的正面作品,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
一曲劳动者的颂歌,因其在浩瀚如烟
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珍贵。全
诗展示了一幅瑰丽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在诗人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 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 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 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 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
•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 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 是指炉火映红人脸。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 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 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 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 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把寒川激荡了,当然不会,这只 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如果说,“赧郎”句只 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那么,这一句则揭示 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 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 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 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 称为“小李杜”。 李白出生于盛唐 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 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诗人对劳动以及劳动者的赞美歌颂 之情。秋浦歌的意思是什么?
• 这是一幅瑰伟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
生动地 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 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
悯农
(唐)李绅
词句解析:
•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悯农, 同情农民。
• ⑵粟:泛指谷类。 • ⑶秋收:秋天收获。子:指粮食颗粒。 • ⑷四海:指全国。 (5)闲田:荒芜的田地,闲置的田地 (6)犹:仍然,还是。 • 《悯农》诗人以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古代
• 1.冶炼炉里的火照红了整个 天地,2.红红的火星在浓烟 中四处飞溅,3.月光Leabharlann Baidu炉火 映红了工人们的脸膛,4.他
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着歌儿, 歌声震荡着寒夜的水面。
•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开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 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 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 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 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李绅(772年—846年)生于唐大历七年 (772年),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 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 中书令李敬玄之曾孙。父李晤,历任金坛、 乌程、晋陵(今常州)等地县令。李绅幼年 丧父,由母教以经义。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 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 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 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作诗悯农
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 绅自幼好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 博,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 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 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 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 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 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 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 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 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 吟道:
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 的深切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 1.春天千辛万苦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2.秋 天好不容易收获千万颗粮食。3.天下没有一 块荒芜的田地,4.可是仍然有不少的农民饿 死。
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 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 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 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 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 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 问题突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 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 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 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 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 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 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