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语序
古文语序知识点

古文语序知识点古代汉语有着独特的语序特点,与现代汉语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了解古文语序的知识点对于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简要介绍古文语序的特点,并提供一些易于理解和应用的实例。
一、主谓宾语语序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宾语的常见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
这个语序与现代汉语中的“主语+宾语+谓语”有所不同。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句“草木依依,百般生长”,这里的主语“草木”位于句首,谓语“依依”位于主语之后,宾语“百般生长”位于句尾。
而在现代汉语中,我们通常会说“草木百般生长,依依”。
二、倒装语序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倒装语序来表示强调或改变句子的语气。
在倒装语序中,谓语动词通常位于句首,而主语则位于谓语之后。
例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中的倒装语序使得动词“来”和“去”更加突出。
三、主谓并列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古代汉语中主谓语序是可以并列的。
这意味着在一个句子中可以有多个主语和谓语。
例如,在《史记》中,有一句“奏议未许,或已许而不行”,这里的“奏议未许”和“或已许而不行”两个谓语并列,共同修饰主语。
四、状语位置古代汉语中的状语位置通常比较灵活,一般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尾。
这与现代汉语中状语通常出现在句末的习惯不同。
例如,在《论语》中,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状语“自远方来”位于主谓之间,与主语“有朋”和谓语“不亦乐乎”紧密相连。
五、通假字和词序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即通用的汉字,但读音与现代汉字不同)以及词序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尤其是在阅读古代文献时,要注意词语的读音和语义上的差异。
这些通假字和特定的词序往往会影响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因此,在学习古文时,我们需要对这些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
综上所述,古文语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包括主谓宾语语序、倒装语序、主谓并列语序、状语位置以及通假字和词序的使用。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逐渐熟悉和掌握这些古文语序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献的魅力。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语序

• 3· 用“之”“是”“实”等构成宾语 前置句 • 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 隐公元年》 •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 传· 僖公四年》 •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 僖 公四年》
• 4· “唯…之(是、之为)…”式,译 为“只、就”。 • 不才,吾唯子之怨。 《左传· 文公七 年》 • 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左 传· 昭公三年》 • 智者无不知也,唯当务之为急。《孟 子· 尽心下》
若句中有助动词,格式有二:
• (1)宾语+助动词+谓语 •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 公三年》 • (2)助动词+宾语+谓语 • 吾敢谁怨乎? 《史记.吴太伯世家》
•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 子· 五蠹》 •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左传· 僖 公七年》
• • • •
(二)定语后置的句式 1· 表性状和数量的定语后置 复为羽声慷慨。 《史记· 刺客列传》 舜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 《左传· 文 公十八年》
• 2· 中心语+之+定语 •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 劝学》 •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 辞 ·涉江》
• 3· 中心语+定语+者(定语的标志) • 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 《庄子· 山木》 • 楚人有涉江者。 《吕氏春秋.察今》
• 4· 中心语+之+定语+者 • 鸟兽之害人者消。 《孟子· 滕文公下》 •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曰:“与其坐而待亡, 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 5· 中心语+而+定语+者 • 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 《论语.卫 灵公》 •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告者。 《孟子. 梁下》
• 3· 介词“以”“于”的宾语前置 • 少以犯众,弱以侮强。 《说苑.杂言》 • 谚所谓室于怒而市于色者。《左 传.昭公十九年》
古代汉语的语序

例如: ①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②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③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④敢不唯子是从。(《左传·哀公六年》) ⑤此子也才,吾受子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左传·文
古今汉语在语序上的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古代汉语 中的特殊语序的认识,必须要有历史主义的观点。不应把文言 中凡是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地方都看成是“倒装”。一种语 言在不同的时代语序不同,这是语序的一种历史变化。 我们在 这里所说的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实际上是先秦汉语书面语的 特点,汉代以后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历代的文言文仍继续 沿用先秦的语序,那只是仿古,并不反映口语中的情况。
①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许行》)
②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邶风·日月》)
③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 上》)
④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 (《韩之战》)
⑤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左 传·昭公十九年》)
⑥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
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
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古代汉语的语序

Greenberg关於人类 Greenberg关於人类 语言普遍现象的观察
SVO或SOV所指不仅是V SVO或SOV所指不仅是V和O的 所指不仅是 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而是作为一种标 志,同时涵盖了修饰成分与 被修饰成分的相互位置. 被修饰成分的相互位置.
4,SOV语言绝大多数(而不 SOV语言绝大多数( 语言绝大多数 是偶然见到)是后置性的. 是偶然见到)是后置性的. POSTPOSITIONAL:如日语名 POSTPOSITIONAL: 词短语中的の 词短语中的の,动词短语中 的を,に,で等.
古代汉语的语序
1,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与数量表达相关的 语序问题
语序:句子成分的顺序. 语序:句子成分的顺序. 词序? 词序?
1,宾语前置
1.0. 正序和倒装 在通常的情况下,古代汉 在通常的情况下, 语中宾语应该放在动词的 后面,构成SVO语序. SVO语序 后面,构成SVO语序.
庄公寤生, 姜氏,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 名曰寤生 遂恶之 寤生, 名曰寤生,遂恶之.爱 共叔段,欲立之.(《左 共叔段,欲立之
项梦冰: 项梦冰:《试论汉语方言 复合词的异序现象》 复合词的异序现象》 《语言研究》1988年第2期 语言研究》1988年第2 年第
汉语一些南方方言中出现的类似 大名冠小名" 於"大名冠小名"的现象不是偏 正结构的异序, 正结构的异序,而就是正常的 修饰语+中心语"的顺序. "修饰语+中心语"的顺序.
"小名,大名"属逻辑学范畴, 小名,大名"属逻辑学范畴, 小名 修饰语,中心语" "修饰语,中心语"属语法学 范畴,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 范畴,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 造词时选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造词时选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或选取小名作中心概念都是允 许的.只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许的.只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语义重心也就不同了. 语义重心也就不同了.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一、谓语前置: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叫作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也出现于祈使句中。
①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真贤德啊!)②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例①、②是在感叹句中为了突出强调感叹的中心,而将谓语提前。
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现象,如:快去,你!干什么呢你?二、宾语前置:但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在疑问句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例如: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③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④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⑤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例①、③、④是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例②是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前置宾语。
❑例⑤“谁”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谁为为之”即“为谁去做事”;“孰”作动词“令”的前置宾语,“孰令听之”即“让谁听我的话”。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在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也大都置于动词前。
▪这里包含两个条件: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无(毋)”、“莫”、“弗”、“未”等作状语或者是有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作主语,从而构成一个否定句。
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③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④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古代汉语的语序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例外例如:
《论语· 子张》:“子夏云何?”
“何如”、“如何”问题: 《孟子· 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左传· 齐桓公伐楚》:“与不谷同好,如何?” “如何”又可说成“若何”、“奈何”: 《战国策· 赵策三》:“先生助之奈何?” “如(若、奈)……何”形式: 《列子· 汤问》:“如太行王屋何?” 《左传· 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史记· 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
关于前置、提前、倒装
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也有人说是 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之前了,这些说法是否妥当? 我们认为不妥。 一、提前--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汉语的宾语本来都 是位于动词的后面,只是在某些条件下,宾语提到 了动词前面。然而,王力《汉语史稿》:“在原始 时代的汉语里,可能的情况是这样:代词作宾语的 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的前面。”而前置 的说法就避开了这一问题。
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 “惟 (唯)„„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 语就更明显。
《左传· 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论语· 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4、叙述句中一般强调性前置(无标志的宾 语前置) 指示代词“是”和少数人称代词作宾语, 有时可以直接置于动词之前
《诗经· 周南· 葛覃》:“是刈是濩”(刈:割,濩: 煮) 齐桓公伐楚》:“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
《诗· 小雅· 节南山》“赫赫师尹(太师尹氏),民具(俱)尔瞻。”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经· 卫风· 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左传· 齐桓公伐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二、所谓“倒装句”,一般指的是谓语位于主语之前 的句式。例如: “谁与,哭者?” 通常的句式是“哭者谁与?” (哭的人是谁啊?) 这种句式也叫做主谓倒装句。由于古代汉语的 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因此就把谓语处 于主语之前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它是强调谓语的一 种修辞手段,即出于表达的需要,而把谓语临时提 到主语之前来。因此,这种语序的改变是一种临时 改变,是一种修辞手法。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因此 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 象区分开来。 所以,我们重点讨论在语法范围内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语序和省略

第十八课语序和省略一、古代汉语的语序(一)主谓倒装句表示感叹的主谓倒装句如:①有是哉,子之迂也!(《论语?子路》)②贤哉,回也!(《论语?雍也》)③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表示疑问的主谓倒装句如:④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⑤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⑥子邪,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二)宾语前置句1.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前。
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以上句中,前后两句都是动词“欺”带宾语,前句宾语为疑问代词“谁”,因此位于动词“欺”前,后句宾语是名词“天”,所以不前置。
又如:②“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滕文公上》)以上句中,“奚冠”和“冠素”也是个对比,“奚”为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所以位于动词“冠”前,“素”为名词充当宾语,所以位于动词“冠”的后面。
再看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介词宾语前置常见于介词“为”“以”“与”的用例,介词“于(于)”的宾语不前置。
例如:⑩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⑾奚以知其然也?(《北冥有鱼》)⑿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⒀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⒁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⒂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⒃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⒄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介词“于”的宾语不前置,但是与“于”功能相当的“乎”在与疑问代词“恶”的组合中,宾语“恶”前置:(2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梁惠王上》)(21)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以上“恶乎”都是宾语前置结构,相当于“于何”。
“恶乎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学恶乎始恶乎终”即求学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
2.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常位于动词之前。
这种前置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否定句,即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如“不”“弗”“勿”“莫”“未”等,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古代汉语 第六章 古代汉语的词序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
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二、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1、疑问代词作宾语:①句子是疑问句②宾语是疑问代词动词宾语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敢问何谓也?”《庄子·逍遥游》:“彼且奚适也?”《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介词宾语例:《曹刿论战》:“乃入见,曰:何以战?”《论积贮疏》:“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
例外例如:《论语·子张》:“子夏云何?”“何如”、“如何”问题:《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左传·齐桓公伐楚》:“与不谷同好,如何?”“如何”又可说成“若何”、“奈何”:《左传·僖三十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战国策·赵策三》:“先生助之奈何?”“如(若、奈)……何”形式:《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①句子是否定句②宾语是代词《国语·齐语》:“邻国未吾亲也。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已不严格。
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事而不告我。
”《诗经·王风·黍离》:“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点

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点《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点》一、古今汉语的定义汉语是一种以汉字为书写形式、以拼音为辅助书写形式的语言。
它有话语形式、文字书写形式、翻译形式和文字转化为书面呈现。
这里汉语的古今比拟,是指从古代直至现代,汉语所表现出来的文字形式与书面表达的语言、形式的变化与发展。
二、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1. 古代汉语采用词序古汉语采用的是典型的SVO(主语、谓语、宾语)语序,其中S(主语)在句子中处于居首,谓语(V)位列其中,宾语(O)多位列在句末,这种语序主要是为了强调主语,使句子有更强的认知定力。
如:“孔子讲道”,可以缩写成“孔子讲”。
2. 现代汉语采用结构词序现代汉语主要采用的是SOV(主语、谓语、动宾)和SVOO(主语、谓语、动宾、定语)两种结构,其中S代表主语,V位列句子中,OO则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句尾。
综上所述,古今汉语的主要语序有SVO、SOV和SVOO三种,主要是SVO在古代,SOV 和SVOO在现代使用。
三、古今汉语语序的变化1. 便于表达的变化随着语言的发展,汉语的语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使得汉语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意思,使句子更加容易被听者或读者理解。
例如:“他买了一部手机”,这句话中买是S,手机是O,买以及手机是逆序排列,这么说很容易把意思表达出来,更易于理解。
2. 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另外,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也使得汉语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使说话人可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语序,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例如:从句子“请你看那部电影”可以看出,当动词请位于句子开头,表示比较客气的语气;当句子中的动词看处于句首,表示口语中常用的命令或邀请等解请语气。
综上所述,古今汉语语序的变化主要在于使得汉语更加便于表达意思以及对语言表达方式的丰富。
古今汉语的语序不仅是为了情景的合理,更是表达意义的准确。
古今汉语语序的变迁

古今汉语语序的变迁古代汉语语序在古代汉语中,语序多为主谓宾结构。
即主语位于句子的开头,接着是谓语动词,最后是宾语。
例如:子曰:“学而时之,不亦悦乎?”(《论语》)在这个句子中,主语“子曰”位于句子的开头,谓语动词“学而时之”紧随其后,宾语“不亦悦乎”则放在句子的末尾。
古代汉语中主语位于句首的语序被认为是一种倒装的现象,主要出于强调的需要。
这种语序能够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突出了主语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语序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语序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语更多地采用主谓宾的顺序。
例如:我喜欢吃水果。
在这个句子中,主语“我”位于句子的开头,谓语动词“喜欢”紧随其后,宾语“吃水果”放在最后。
现代汉语的语序变化主要是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包括西方语言和其他汉藏语系的语言。
这些语言普遍采用主谓宾的语序,因此在与这些语言的交流中,汉语也逐渐发展出了这种语序。
变迁原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序的变迁可以归因于多种原因。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1. 文化交流:随着与外部文化的交流增加,汉语逐渐受到了其他语言的影响,导致语序的变化。
2. 口语化:现代汉语更加注重口语表达,为了简化句子结构和提高语言流畅度,主谓宾的语序更为常见。
3. 教育体制:现代汉语的教育体制更加重视实用性和交流效果,主谓宾的语序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总结而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序上存在着一定的变迁。
古代汉语更多采用主谓宾的倒装语序,而现代汉语更注重主谓宾顺序。
这些变化会受到文化交流、口语化以及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变迁的原因,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
古汉语通论 语序

古汉语通论:语序♦语序也叫词序,指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的词或词组充当句子成分,它在句中的位置是比较固定的。
一般的规律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中心语后。
总的说来,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一致。
但是古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语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了解这些特殊语序,对阅读文言文有重要意义。
♦古今汉语在语序上的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
对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的认识,必须要有历史主义的观点。
不应把文言中凡是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地方都看成是“倒装”。
一种语言在不同的时代语序不同,这是语序的一种历史变化。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一、宾语的位置♦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
♦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②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城濮之战》)♦③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④“许子冠首?”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许行》)♦以上诸例,“谁”、“何”、“何”、“安”、“奚”由于是疑问代词,所以都位于动词的前面。
♦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时,也受上述规律的制约,放在介词前面。
例如:♦①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同⑧)♦③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汉语中很少有例外。
《论语》一书中,只有“子夏云何?”一例是后置的,有人统计,《左传》全书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前置的占98.4%,后置的占1.6%,可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律。
备注:♦在先秦汉语中,“何如”也常说成“如何”♦它们的意思是“怎么样”或“怎样”,是一个凝固形式,在句中只能作为一个成份来分析。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为宾语一般都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为什么“如何”这一结构又放在后面呢?♦这可能跟下面一种句式有关:♦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滕文公下》)♦在古汉语中,像“如何”这样的还有“奈何”、“若何”,都是经历同样的变化而来的。
古代汉语语序

2、後置語言中屬格(GENITIVE) 幾
乎總是在前面。
7、如果一種語言是SOV語 序 占優勢,或者衹有OSV語 序
作爲替代語序,那麽副 詞修 飾語在動詞之前。
李訥(LI, CHARLES N):
遠古漢語:SOV 上古漢語: SVO 現代漢語:SOV 被動句,比
較句,處所短語, 工具短 語……
王祭不共,無以缩酒,寡人 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 人是問。 (齊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國 方城以爲城, 漢水以爲池。(齊 桓公伐楚)
1.2.對賓語前置這一現象的
性質如何認識?
遠古漢語的殘留 e基於語用目的的語序變換
王力《漢語語法史》: 在原始 時代的漢語裏,可能 的情況是 這樣:代詞作爲賓 語的時候, 正常的位置本來 就在動詞的前 面(象法語一 樣)。到了先秦 時代,由於 語言的發展,這種 結構分爲 三種情況。
與表行爲動作的數量有關的 詞 序問題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
(莊子•養生主)
卽鞭十下,如是五人各打 十下。(百喻經•五人買婢共
使作喻)
五百青雀飛來,繞菩薩三 匝西去。(水經注.河水)
THE END
sinhazampo,直 接對譯成漢字
邢公畹1947《〈詩經〉
“中”字倒置的問題》
邢公蜿《語言論集》,商務,1983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 诗经•葛覃) 泛彼柏舟, 在彼中河。 (诗经•柏舟)
項夢冰:《試論漢語方言 複合詞的異序現象》
《語言研究》1988年第2期 漢
語一些南方方言中出現的類似 於
“大名冠小名”的現象不是偏 正結
“小名、大名”屬邏輯學範疇, “修飾語、中心語”屬語法學 範 疇,两者不是一一對應的。 造詞 時選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或選取 小名作中心概念都是允 許的。衹 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語義重心 也就不同了。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定语) + 主 语 + 状语 + 谓语 + 补语 + 定语 +宾语
.
(定语) + 主 语 + 状语 + 谓语 + 补语 + 定语 +宾语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③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④与不谷同好,如何?
主谓倒序(谓语前置)
主谓倒序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 1、起来,饥 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 受苦的人。 2、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们。
二、谓宾倒序(宾语前置)
谓宾倒序(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 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的 前置。这种宾语前置是有一定的语法条件的,也 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主要有以下三条规律: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宾语前置,用复指代词“之、是”等作标志的。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 语一定要前置。 何为疑问代词?有三类:①指人的:谁、 孰;②指物的:奚、曷、胡、何;③表示 处所的:安、焉、恶。 这些词作宾语时,宾语一定要前置。例如 ①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 “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一、主谓倒序(谓语前置)
谓语部分,提到主语之前,以强调、突出 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 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 的,是不带宾语的。
古汉语——语序

语序1.富哉!言乎。
2.大哉!尧之为君。
3.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5.吾谁欺?欺天乎?6.许子奚为不自织?7.臣实不才,又谁敢怨?8.吾敢谁怨乎?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1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12.莫肯为之。
13.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1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5.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
16.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7.康公,我之自出。
18.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19.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20.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21.君子是则是效。
22.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惧。
2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24.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25.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26.余虽与晋出入,余惟利是视。
27.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28.唯陈言之务去。
29.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30.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31.是之谓政令行。
32.此之谓不朽。
33.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
34.芝兰初还时,府吏见叮咛。
35.礼,无毁人而自成。
36.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
3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38.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骑千余,卒数万人。
3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40.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中郎将。
4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2.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4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4.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45.何不试之以足?46.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7.短屈原于顷襄王。
古代汉语-语法学(七)语序

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
疑問句中,賓語是疑問代詞“誰、孰、何、安、奚、
焉、曷、惡”等的,多前置於動詞:
•
•
• •
王事靡盬完、结束,不能藝种植稻粱,父母何嘗?《詩 經· 唐風· 鴇羽》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 子罕》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 離婁上》 驪姬曰:“吾欲爲難,安始而可?”《國語· 晉語一 》
位於謂語之前的不是常規用法,多有強調、對比的
意味:
•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有諸?”孟 子對曰:“於傳有之。”《孟子· 梁惠王下》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自称曰“陪 臣某”,於外曰“子”,於其国曰“寡君之老”。 《禮記· 曲禮下》
•
表示“對於、關於”,常常有強調的意味,因此也
這種結構常常和詞頭“唯”搭配:
•
孟武伯問孝,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对于父母,就担 忧他们的身体状况《論語· 爲政》
•
•
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 儀,唯酒食是議。《詩經· 小雅· 斯干》 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左傳· 成公十三年》
等成語。
現代漢語中還有“唯命是從、唯利是圖、唯你是問”
•
動詞前有助動詞、副詞等: • •
•
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左傳· 昭公七年》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孟子· 滕文公 上》 自古及今,未嘗之有也。《墨子· 節葬下》
代詞賓語後置的亦不在少數: • •
•
• •
•
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尚書· 金縢》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 王 風· 黍離》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論語· 陽 貨》 今君居,太子行,未有此也。《國語· 晉語一》 以天下之民莫爲之也,然而是子獨爲之。《荀子· 君 道》 房喜謂韓王曰:“勿聽之也。”《戰國策· 韓策二》
古代汉语的语序(金克中)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三种情况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三,宾语用代词"是","之"等复指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特点:
疑问代词"谁,孰,何,安, 焉,胡,奚,曷"等作宾语(不管 是动词宾语还是介词宾语)都一律 要前置!基本无例外!
上古疑问句(1)
谁——
"惟(唯)……是"或"惟(唯)…… 之"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 宣公十二年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左传 宣公十二年)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 吕相绝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吕相绝 .(左传 秦)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 故周书曰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 皇天无亲 宫之奇谏假道) 传宫之奇谏假道) 宫之奇谏假道
三,宾语用代词"是","之" 等复指
特点:在宾语前置的同时, 特点: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 复指, 词"是"或"之"复指,"是"或"之"也要放 在动词的前面. 在动词的前面.如: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小雅节南山)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小雅 节南山 .(小雅 节南山) 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僖公五年 .(左传 僖公五年) 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 僖公五年) 今吴是惧而城於郢.(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 吴是惧而城於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而城於郢.(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 吾以子为异之问 异之问, 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论语 先进)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 先进)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后之有?(国语勾践灭吴 ?(国语 勾践灭吴)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国语 勾践灭吴)
《古代汉语语序》课件

古代汉语语序的特点
主语、谓语、宾语的相对位置
01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位于谓语之前,宾语位于谓语之后,这与
现代汉语的语序基本一致。
修饰成分的位置
02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成分一般紧跟在主语和谓语
之后,位于宾语之前。
否定词的位置
03
在古代汉语中,否定词一般位于动词之前,形容词、副词之后
。
语序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句子结构
以复句为主,单句较少,句式相对 固定。
对比总结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句子结构方 面存在差异,古代汉语更注重句式 的变化,而现代汉语则更倾向于使 用复句。
语言习惯的对比
古代汉语语言习惯
多使用敬辞和谦辞,表达方式委 婉含蓄。
现代汉语语言习惯
较少使用敬辞和谦辞,表达方式 直截了当。
对比总结
《古代汉语语序》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古代汉语语序概述 • 古代汉语的词序规则 • 古代汉语的句子语序 • 古代汉语语序的演变 • 古代汉语语序与现代汉语的对比
01
古代汉语语序概述
语序的定义
语序
指语言中词语之间的排列顺序, 是语言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汉语语序
指古代汉语中词语的排列顺序,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序 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详细描述
在主谓结构中,主语通常出现在谓语之前,完整呈现出句子 的核心信息。主谓结构有助于读者或听者快速理解句子的主 要内容和动作,是古代汉语语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宾结构语序
总结词
动宾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行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宾语紧跟在动词之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结果。
古代汉语—特殊的语序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的顺序,“定语”则用在名词之前。
古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语序:一、谓语前置所谓“谓语前置”,就是指为了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现代汉语中也有这种用法,如“光荣啊,人民的军队!”“多美啊,祖国的山河!”但古汉语中谓语前置的现象更为常见。
古汉语中的谓语前置句,主要用于感叹句和疑问句,通常在谓语后面缀以语气词。
1 谓语前置的感叹句《列子·汤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 谓语前置的疑问句《论语·颜渊》:“何哉,尔所谓达者?”《孟子·梁惠王上》:“何哉,君所谓踰者?”主谓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二、宾语前置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宾语无条件前置的情况较少。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有四种,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1)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的基本情况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何”、“胡”、“奚”、“曷”、“安”、“焉”、“恶”、“孰”等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必须前置,要求很严,很少例外。
例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欺”是动词,“谁”作宾语时前置,名词“天”作宾语时不前置)《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敬”是动词,宾语“谁”前置,“兄”不前置)范仲淹《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贾谊《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胡”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如果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即助动词),那么疑问代词宾语要放到能愿动词前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注意條 件)
•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 宣公十五 年》) •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 魏風· 碩鼠 》) •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孟子· 梁惠王上 》) •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三國志· 諸葛亮傳》 。
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詩經· 魏風· 園有 桃》) •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 王風· 黍離 》) • 從先秦時代起,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就已經 開始從前置向後置發展了。到了漢代,這類 句子中的代詞賓語大都置於動詞之後。
•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 周南· 桃夭 》) • ②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 秋暝》)
二、賓語前置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 • 在疑問句中,如果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大都置 於動詞或介詞之前。 ①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 成公三年》) ②許子奚為不自織?(《孟子· 滕文公上》) ③大王來何操?(《史記· 項羽本紀》) ④沛公安在?(同上) ⑤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司馬遷《 報任安書》)
三、雙賓語
• 就是一個謂語動詞帶了兩個賓語,第一個賓 語稱為間接賓語,又稱近賓語,表動作行為 的關涉物件,一般指人。第二個賓語稱為直 接賓語,又稱遠賓語,表動作行為的支配物 件,一般指物。其結構形式為“動詞+間接 賓語+直接賓語”。
(一)古代漢語雙賓語的結構形式
1.“動詞+間接賓語+直接賓語”式。(典型 形式)
•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史記· 廉頗藺相如 列傳》) • 秦昭公聞之,使人遺趙王書。(《史記· 廉頗 藺相如列傳》) •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國語· 越 語上》)
2.“問告義”動詞帶雙賓語
• 古代漢語的問告義動詞有“語”、“告”、 “示”、“教”、“問”、“謂”等。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 隱西元年》當於物)的直接賓語 時,與指人的間接賓語互換位置。
3.“間接賓語+動詞+直接賓語” 式 • 若受吾幣而不吾假道,將奈何?( 《呂氏春秋· 權勳》)
• 寡人將誰屬國?(《呂氏春秋· 貴公 》)
古代漢語雙賓結構的下列語義特點
1.“取予義”動詞帶雙賓語。 • 古代漢語的取予義動詞有 “賜”、“與”、 “授”、“予”、 “歸”、“遺”、“貽” 、“償”、“藉”、“齎”、“取”、“奪 ”等。例如: • 賜我先君履。(《左傳· 僖公四年》) • 活我,吾與女璧。(《左傳· 哀公十七年》)
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孟子· 滕文公上
》)
3.普通動詞帶雙賓語
• 諸呂舉兵關中,欲危劉氏而自立,今我破齊 還報,是益呂氏資也。(《漢書· 高五王傳》 ) • 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 。(《孟子· 萬章下》)
4.動詞“為” 帶雙賓語
“為”也常常用於雙賓結構“為+間接賓語+ 直接賓語”式。間接賓語是“為”的關涉物件 ,直接賓語是“為”的支配物件。
• 叔孫為孟鐘。(《左傳· 昭公四年》) •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左傳· 僖公三十年》)
• 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左傳· 隱西元 年》) • 厚為之禮而歸之。(《左傳· 成公十年》)
• 公賜之食。(《左傳· 隱西元年》) •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論語· 陽貨》
2.“動詞+直接賓語+間接賓語” 式
• 吾既已言之王矣。(《墨子· 公輸》) • 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史記· 廉頗藺相如 列傳》) • 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史記· 周本紀》) • 又獻玉鬥範增。(《漢書· 高帝紀》)
在上古漢語裡,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是比較嚴格的,有人視為一種語法規 則,儘管有例外,但極少。
①吾誰欺?欺天乎? (《論語· 子罕》) ②帝曰:欲於何所王之?”王夫人曰:“願置 之洛陽。”《史記· 三王世家》) • 注意:只有疑問代詞單獨作賓語才能前置, 如果賓語是名詞或以疑問代詞作定語的名詞 性片語,則一般不能前置。
(三)用“之”、“是”等結構助詞 構成賓語前置。
• 薑氏何厭之有?(《左傳· 隱西元年》) • 求,無乃爾是過與? (《論語· 季氏》) • 詩雲:“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此之謂 也。(《孟子· 離婁上》)) • 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 僖公四 年》)
這類前置的賓語前還常加上副詞“唯 ”字表示限制範圍,構成“唯……之 ……”或“唯……是……”的格式。
•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莊子· 達生》) • 去我三十裡,唯命是聽。(《左傳· 宣公十五 年》) • 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 左傳· 襄公十四年》)
此外,還有借助“焉”、“之為”構 成前置的。
• 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左傳· 隱公六年 》) • 其一人專心致志,唯弈秋之為聽。(《孟子· 告子上》)
(四)無形式標誌的賓語前置
1、賓語直接提到動詞前。例如: •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詩經· 小雅· 節南山 》) •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 僖公 四年》)
2、賓語直接提到介詞前
①《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 為政》) ②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韓非子· 喻老 》) ③室於怒,而市於色。(《左傳· 昭公十三年》 )
古代漢語 的語序
特殊語序
一、謂語前置 1.強調前置的謂語。 ①賢哉,回也!(《論語· 雍也》 ②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趙策三》 ③誰與,哭者?(《禮記· 檀弓上》 ④子邪,言伐莒者?(《呂氏春秋· 難言》)( 說伐莒的人是您嗎?) ⑤勉哉,夫子!(《史記· 周本紀》
2.為了押韻、平仄或對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