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2017年北京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7年北京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2017年北京卷高考语文作文的题目为《铁杵磨针》。
本文将针对这道作文题目进行解析和讨论,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作文题目的要求和写作技巧。
首先,我们来仔细解读作文题目《铁杵磨针》。
这个题目从字面来看,是一个比喻,意思是通过刻苦努力可以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这个比喻的核心是“铁杵”和“磨针”,具体内容会有所发散,但总的来说,可以想象为一个人用铁杵不断磨制一根不锈钢针,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才能完成任务。
那么,如何在写作中恰当地呈现出“铁杵磨针”的比喻?以下是一些写作技巧和思路供考生参考。
1. 确定中心思想:在进行写作之前,需要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即要表达“铁杵磨针”这一比喻所代表的含义。
可以是坚持不懈的追求、勤奋努力的意义等等。
这个中心思想将贯穿整篇作文,需要在文章中得到体现和拓展。
2. 应用比喻修辞:在文章中,可以将“铁杵磨针”比喻为个人的成长历程,或者某个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等。
通过这个比喻,可以用生动的形象将抽象概念表达出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3. 具体细节描写:在描写“铁杵磨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
通过描写铁杵和针的形象特征,以及磨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可以让读者对比喻的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共鸣。
4. 叙事结构:可以选择以叙事的方式来展开文章,例如描述一个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的努力和困难。
通过叙事结构,可以将读者投入到具体的场景中,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比喻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5. 引用名言典故:在阐述“铁杵磨针”的意义时,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名言或典故,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深度。
例如,引用孔子的“不懈努力”的故事,或者用苏东坡的诗歌来概括“铁杵磨针”的精神。
6. 结尾亮点: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要紧扣中心思想,用简练有力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可以总结一下“铁杵磨针”所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或者提出鼓励和激励读者坚持努力的号召。
通过以上的写作技巧和思路,考生可以灵活运用,将《铁杵磨针》的比喻形象地展现出来,同时升华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
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课件)幻灯片1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二题目: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幻灯片2作文要求,也是提示和得分方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幻灯片3名句解析: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出自《周易》的《象传》。
即解释卦象的文字。
普遍意义上认为,是让君子学习天的运行刚健,永不停息,其实就是主动与积极的面对人生。
此句解释纷争很多,流传甚广,很多人知道加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清华的校训。
但从乾卦原意出发,说的就是遵从天的运行规律,刚健不息的人生态度。
幻灯片4名句解析: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出自杜诗名作《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第二句比较有名,将思乡之情和月亮的亮度结合到一起,用主观感受代替客观标准,意思本身讲的就是思乡忆弟之情,但考虑到这里面点明了白露这个时令,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要考虑到里面蕴含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
幻灯片5名句解析: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选自《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2017年全国卷(1)语文作文解析
有太多的英雄豪杰挺身而出,奋发图强。他们的名字化作
了天上的星辰,闪耀着不灭的光辉,比如尧、舜、禹,比
如孔子、屈原、诸葛亮、王安石和王阳明。他们勇敢地践
行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上古格言。日星交
替,四季轮转,这是生生不息的天道。天道刚健,激励人
们奋进有为,百折不挠。这种金声玉振的精神是我们祖国
• 点评: • 这是一篇忠实记录“我所认识的中国”的散文。 • 作者抓住“一带一路”和“高铁”两个关键词,以极具文学感染力
的“沙漠甘泉”和“钢铁巨龙”来类比,生动贴切地勾勒出自己眼 中的中国形象。作者对于两个关键词的理解是到位的,能透过 “新丝路”这样的中国战略,以及“高铁制造”这样的中国技术, 看到发展与和平的强国方向,看到担当与自信的大国精神。 • 全文语言流畅灵动,结构清晰紧凑。作者以“丝路驼铃”和“和 平高铁”统领标题、开头和结尾,同时,又以“我所认识的中国 ”一句贯穿文章主体,将关键词所体现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 有机融合,既有个人情感的融入,又有国际视野的解读,同时 兼顾时代特色和科技特征,显示了作者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文学 表现力。可以说,整篇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作者的骄傲 和自信。诚如文中所言“我所认识的中国,由每一个国民个体 所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定是由无数个幸福个体构成,个 人骄傲和国家自信,从来都是密不可分。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徐珊
试题再现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 •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
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解析
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解析高考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的作文,学生却并不擅长,目前的高考作文,语言表达大多数表现为空疏干瘪、枯燥乏味、呆板僵死、空话套话较多,缺乏活力,更无美感可言。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解析,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解析篇1一首歌,一个回忆。
我一不小心走进了你的回忆,喜欢戴上耳机静静听那首Vae,从此我的世界里再也不能没有你。
——题记。
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是一个音乐的天使。
你展开音乐的翅膀,萦绕在我们的耳旁,抚平我们的忧伤,美好的曾经,自废的约定,夹杂着你的歌声,如樱花飞舞,如落英缤纷。
轻轻聆听,细细品味:清明雨上,折菊寄思;断桥残雪,白堤柳帘;粉色信笺,盛满思念;如果当时,红雨瓢泼;半城烟沙,金戈铁马;有何不可,解冻冰河;灰色头像,坠落升空。
你的音乐充满回忆,眉目当年,流转心间,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全都埋藏在昨天。
你的音乐溢满伤感,人生若之如初见,又何须感伤离别,飞蛾扑火,单人旅途,仿佛都是无奈的选择。
你用音乐眷写青春,你用音乐道出了学生时代最明媚的伤,我们的世界从此有了你。
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是一位心灵医生。
你本该拿起手术刀救死扶伤,却用音乐为我们疗伤。
你告诉我们,我做我的改变,又何必纠结;你告诉我们,不是穿上情侣装,就可以装情侣;你告诉我们,如果爱,就请深深爱;你告诉我们,我想牵着你的手,逃离这个星球;你告诉我们,一缕青丝,一生珍藏;你告诉我们,一起踏过了几座春秋,领悟了爱不是追逐占有;你告诉我们,玫瑰花的葬礼,埋葬着深深爱着的你;你告诉我们,花开后花又落,轮回也没结果;你告诉我们,缓缓流淌的爱,芳菲不尽;你告诉我们,你的城府有多深,我爱的有多蠢;你告诉我们,惟爱你,你的声音是幸福的动力;你告诉我们……你已经占据了我们半个灵魂,睡觉总会不自觉的听着你的声音,我们的世界需要你。
这世界需要你,因为没有你的世界会降温。
你像夜空中的那轮清澈的庐州月,深深的烙在我们心上,给迷路的我们指明了方向;喜欢你那迷人的烟花笑,都说烟花易冷,而你却独自灿烂,温暖我们的明天;喜欢听你的雪花谣,像是时光倒流,睡在了妈妈的怀抱,安静的独享这久违的幸福感。
2017年全国卷(1)语文作文解析
(4)目的要求:写一篇文章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5)角度要求:要求选好关 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并不是 随机的、凌乱的。考生要从选 择的关键词中,提炼出各个关 键词的最大公约懂材料
:来华留学生关注中国的关 键词,有十二组。
:这十二组关键词的关系— —指向对中国的认识。
“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新生事物 不断涌现的中国 “京剧”“广场舞”:传统与流行并 放异彩的中国 “食品安全”“空气污染”:现实严 峻的中国 “美丽乡村”“空气污染”:美好蓝 图与现实挑战并存的生态中国 “共享单车”“美丽乡村”“移动支 付”:低碳、绿色的生态中国……
(2)为什么 1.来华留学生为什么关注这些“中国关 键词”? 2.来华留学生为什么关注这么多“中国 关键词”? 3.这些关键词为什么受到来华留学生的 关注?……
2017全国卷(1)作文解析
一、读懂要求
• 任何写作都面临着以什么角色、 对谁、为什么、写什么、用什 么方式写等交际语境问题。
(1)话题要求:请从中选择 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 识的中国。 (2)角色要求:“你”——高 中毕业生、中国青年。 (3)读者要求:显性读者— —外国青年;隐形读者—— 阅卷教师。
(3)怎么做
如何借助这些关键词,建设一个更美好的 中国?
如何通过这些关键词,认识一个更真实的 中国?
4.审出道理
中国的繁荣发展,引起了来华留学生 的关注。 中国的繁荣发展,表现在传统文化在 现代中国焕发出生机,表现在自信、 开放、包容的大国情怀,表现在衣食 住行诸方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迅 猛发展……
三、确定立意 根据以上分析,自主选择角 度,向外国青年呈现你所认 识的中国。总之,考生要用 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向外 国友人,讲中国的故事
2017年山东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7年山东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2017年山东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为"我国的物流业发展与挑战",本文将对该题目进行解析。
在解析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物流业。
物流业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将货物从生产地点运送到消费地点的过程,它是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业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我国的物流业发展"。
我国的物流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兴起更是带动了物流业的蓬勃发展。
快递公司的崛起,物流网络的建设以及仓储设施的完善,这些都是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表现。
此外,我们的国家还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古丝绸之路上的物流贸易合作,为我国物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其次,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题目中的"我国物流业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物流成本高昂。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交通拥堵等因素,我国物流业的成本相对较高。
其次,物流配送的不均衡。
一些发达地区的物流网络相对完善,而一些贫困地区的物流条件相对较差。
此外,物流业的专业人才短缺也是一个挑战,这会影响物流业的发展和提高。
针对以上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推动我国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加大政府对物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建设物流设施,提高物流效率。
其次,通过完善物流网络和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来降低物流成本。
另外,加强对物流人才培养,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以满足物流业高速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物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然而,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国家优势,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问题,相信我国物流业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以上为文章内容,无需再重复标题或其他内容)。
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以下是正文内容,请根据题目设置格式)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题目:《花氓与花所》是田剧《逐梦赤子心》中的经典台词,其中“花氓”指的是矮胖、面色黧黑的小生角色,而“花所”则代表着打扮华丽、唱功出色的旦角人物。
从这个台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似乎对于“花氓”一角抱有一定的偏见或者歧视心理。
请你结合对台词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按照以下要求写一篇作文。
要求:1.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偏见或者歧视心理。
2.阐述自己对于这种偏见或者歧视心理的看法。
3.谈谈你对于角色塑造的理解,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现象。
4.你可以结合生活事例、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进行论述,也可以进行适度的想象。
解析:在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中,考生需要对田剧《逐梦赤子心》中的经典台词《花氓与花所》进行解读,并阐述自己对于其中的偏见或者歧视心理的看法。
台词中的“花氓”一词通常指代矮胖、面色黧黑的小生角色,而“花所”则代表着打扮华丽、唱功出色的旦角人物。
从这个台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花氓”一角抱有一定的偏见或者歧视心理。
深入解读这种偏见或者歧视心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这种偏见可能源于一种固有的审美观念。
在舞台戏剧表演中,注重形象、外貌和才艺的角色往往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而矮胖、面色黧黑的小生角色可能在外貌和形象上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从而导致作者对其持有偏见。
其次,这种偏见可能与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分布有关。
在传统戏剧中,旦角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台词。
相比之下,小生角色往往扮演着配角或者次要角色,地位和台词数量较少。
这种地位和权力的分布可能导致作者在台词和形象上对小生角色抱有偏见或者歧视。
对于这种偏见或者歧视心理,我持有看法的是,舞台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花氓”还是“花所”,他们都需要根据剧情的需要来服从角色塑造,相互补充和配合。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作文评析及优秀作文24篇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作文评析及优秀作文一、全国II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专家点评思路一:考生应审题准确,完成题目要求。
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诗句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每个诗句的立意,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句子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
第一句可立意为君子要自强不息方可强大;第二句可立意为思乡;第三句可立意为重视内在之美,或自信的品格;第四句可立意为人因所处位置不同,而视野、格局不同,实现的理想价值也不同。
或人要有远大的理想,立志四方;第五句可立意为要敢于正视自己;第六句可立意为个人、民族、国家的自信自强。
例如,第一句和第六句的立意有共同点均是自信自强,那么考生可据此立意;可将一、四、六立意为实现理想需要视野、自强、自信等因素。
总之,考生需寻找两句或三句间的立意关联,从而确定出一个立意,并在写作时引用。
思路二:考生需准确审题、明确立意、体现思考,准确理解诗句含义,并选择其中两至三句在文中合理引用,言之成理即可。
三、优秀作文欣赏自是花中第一流“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李清照的一句词,也不愧是李清照的词,写出了李清照的独特心性和不俗气质。
何必去寻求和别人一样浮华艳丽的外表,没有脂粉钗裙,我自有我的一番理想和志趣!当别的女子还在闺阁描眉画鬓的时候,李清照已经在读四书五经了。
2017语文作文解析
2017语文作文解析
2017年语文作文解析。
2017年语文作文题目为《我的梦想》,考查学生对于梦想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下面是对这篇作文的解析。
首先,文章开头应该引出梦想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生动的场景或者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引出梦想的重要性。
比如可以写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一个不曾停歇的梦想,它像一颗流星般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指引着我们前行。
”这样的开头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文章的主体部分应该围绕梦想展开,可以从自己的经历或者身边的事例入手,来阐述梦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可以写到,“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我深知医生是社会的脊梁,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我希望有一天也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样的表述可以让读者了解到梦想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梦想的执着和坚定。
最后,文章的结尾应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通过对梦想的展望或者对未来的期许来结束文章。
可以写到,“梦想是生命的动力,是前行的源泉,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努力,我的梦想终将会实现,我将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样的结尾可以让读者对文章产生共鸣,同时也能激发读者对梦想的向往和追求。
综上所述,2017年语文作文《我的梦想》是一篇以梦想为主题的作文,通过对梦想的阐述和表达,让读者了解到梦想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梦想的向往和追求。
这篇作文在结构和表达上都做到了恰到好处,是一篇值得借鉴的好作文。
2017年高考作文解析(九套)
2017年高考作文9套试题及专家名师解析1.2017年全国I卷(乙卷)作文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1:美丽中国,请你解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少华2017年广东高考全国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材料是一则调查,讲的是来华留学生所关注的12个“中国关键词”。
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来呈现考生所认识的中国。
考生要使这两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联系。
读者对象是外国青年,目的是帮助他们了解中国。
材料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考题具有开放性,立意具有多种选择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考生的自主性能够得到发挥。
这是一则有多角度可选择的作文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中国的认识,从中选出三个关键词,并让他们形成有机联系,形成作文。
比如,可以选择“一带一路”“高铁”“京剧”,畅谈“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带动中国”高铁“的出口,可以扩大以”京剧“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又比如,可以选择“空气污染”、“共享单车”“移动支付”。
共享单车广泛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而移动动支付又为共享单车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和技术支持。
这是一道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的作文题,题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让学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正确立场和方法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作文题引导考生要关注自己国家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关注自己国家的发展成就与特点,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外交流的自豪感,激发青年一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同向的使命感。
2017年浙江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7年浙江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2017年的浙江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如下:假如你是李华,在一场国际大气候变化论坛上,你听到中国科学家林峰说,未来三年将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时期。
请根据以下要点写一篇演讲稿。
要点:1.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带来了很多灾害,人类社会需要进一步行动;2.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应该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3. 政府应加大投入,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 广大市民应提高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减少排放;5. 科学家和企业应积极研发和应用低碳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对这篇作文解析的部分。
首先,这篇作文应该以一种演讲稿的形式来写。
演讲稿通常是采用较为正式的语言,以呼应演讲的特殊场合。
因此,在语言风格上,应该力求庄重、正式、严谨。
其次,这篇作文要从五个要点展开论述。
我们可以采取分段的方式来展示这五个要点。
每个要点可以作为一个段落,以确保逻辑清晰和层次分明。
此外,在文章结构上,可以采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即首先总起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和重要性,然后分段讲述各个要点,最后总结全文。
最后,文章要求整洁美观,语句通顺,表达流畅。
我们应该注意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过渡性词语的运用,以保证文章的通顺性和流畅性。
同时,注意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以上要求,下面是一篇符合题目要求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嘉宾、科学家、企业家和市民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李华。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此次国际大气候变化论坛上发言,与各位分享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时期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了许多灾害,如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升等。
这些灾害危害着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安全。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17山东高考作文解析及题目
2017山东高考作文解析及题目高考作文评分也是有规定的,山东今年的高考作文中会有哪些经典语句呢?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山东高考作文解析,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2017山东高考作文解析篇1人,生而向往优秀。
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终日浑浑噩噩,那么你的起点有多高,就会跌多惨。
同理,如果你没有优越的出身,殷实的家境,你就更应该努力。
不要让别人把你远远的甩在后头,因为落后是要挨打的。
看看日本,为何它总是如此嚣张?它一直如此嚣张嘛?因为它一个小小岛国,却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但它不一直如此嚣张的,当时的日本也被美国的铁甲舰撞开国门,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的屈辱条约,因为那时的日本太弱小,太落后。
再看我华夏也曾是东方霸主,却因为闭关锁国,贪图安乐,遭受列强的践踏。
因为那时的中国太弱小,太落后。
而今,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地位也日渐重要,所以没人再敢小瞧咱们了。
这都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而强大才能得到尊重。
作为一名学生,学业自然是我们目前的第一要事。
成绩也显得日渐重要。
因为好成绩就意味着外界的赞许——老师的欣赏,家长的夸赞,同学的钦佩。
但辉煌的成绩是需要付出汗水和努力的。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你已经满足于目前取得的成就,那你就会一次次倒退,最终被别人远远地甩在后面。
而落后是会“挨打”的。
“挨打”不只是外界的作用力,你自己也会给自己压力。
有些人“挨打”后,会奋发图强。
这样的人即使原先的成绩并不突出,在努力之后也会渐有起色,并且会得到外界的赞许。
而有些人则会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
但人生只有一次机会,不要做出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你,真的甘于屈居人后嘛?不论是国家间的竞争,还是学业上的较量。
落后,就要“挨打”!别犹豫,别停顿,让我们快马加鞭向前奔去吧!2017山东高考作文解析篇2这让我想起韭菜与韭菜兰的故事。
韭菜兰作为兰花的一种,因极其类似于韭菜,故得名“韭菜兰”。
2017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及点评-作文
2017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及点评(一)名家解析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作文材料源于央视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
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
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
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
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
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卷作文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卷作文分析学而思校高考研究中心2017年的高考如约而至,今年的高考,依然如往年一般牵动着千万学生与家长的心弦。
其中,语文作为第一门开考的学科,自然备受瞩目。
那么就让我们走近新鲜出炉的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对饱受关注的作文作一简要了解:今年全国卷作文的形势,可以用“关注传统,着眼时事,勇于创新”三个关键词加以概括。
全国Ⅰ要求根据时事关键词向外国青年呈现中国,全国Ⅱ要求从6个古诗句中选取2到3个并自行立意,全国Ⅲ则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总体来说,作文着眼于时事热点和传统文化两大领域,并在形式上作出了较大的探索,使命题形式更加多变。
这些改变,不但给人以眼前一亮的体验,同时,也有了更加明确的任务性,更加难于选材、难于套作,这无形中对全国卷的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也暗示着高考作文命题内容更加关注传统与时事,命题形式不断创新的一种命题趋向。
全国Ⅰ:着眼时事,任务驱动全国Ⅰ卷着眼时事,提出十二个“中国关键词”,并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这一作文无疑是在去年的漫画作文之后,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重归,并作出了形式更加新颖的探索;同时,作文内容更紧扣了时事热点,要求考生对当下时事有广泛及深入的理解,向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全国Ⅱ:关注传统,勇于创新与全国Ⅰ、Ⅲ卷相比,全国Ⅱ卷的作文题则更加出人意料。
给出6个古诗句,并要求在其中选取2或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这无疑紧扣了新考纲对于加强文化常识考查的要求,同时,在作文考查的创新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面对从未见过的作文题型,考生有可能一时无从下手,这一题目,也极大地考验了考生的临场作文能力。
全国Ⅲ:崭新形式,有所探索去年才诞生的全国Ⅲ卷,在作文方面也紧紧把握住了时事与创新的脉搏。
与去年的材料作文形式截然不同,今年的全国Ⅲ卷作文,在高考40周年之际,要求考生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2017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范文及解析作文范文及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范文及解析作文范文及解析高考的脚步已经到了!还在为ABCD和之乎者也绞尽脑汁的考生们,千万别慌!改革的道路漫漫,好好作答!发挥正常水平!祝高考顺利!接下来是带来的最新资讯,欢迎参考!2017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范文及解析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邮寄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共享单车两会上,共享单车成为一个小热点。
根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27家共享单车公司加入大战行列,摩拜和ofo的战斗也不断升级。
随着共享单车的火爆,从环保、城市交通到国民素质,从盈利模式与市场前景到传统自行车行业承受的冲击,从是否属于共享经济到文明用车与安全用车……这些问题都不断引发讨论。
所以,2017年,共享单车注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考生要对这一热点话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和观察,即使作文不涉及,也一定有其他题目涉及。
【范文】信共享,拒固守共享单车依托于人与人之间的信用,针对部分人对这种关系的破坏,我们不应退缩于一块称为“国民素质不高,我们玩不起”的龟壳里。
切忌因噎废食,相反,我们更应该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拒绝自我否定,拒绝认为国民素质太低的陈旧观点。
共享单车就像是一个刚诞生的生命,充满了人们美好的期待和祝愿,若仅仅因为人们对它的伤害便干脆抹杀新事物,岂不是更大的伤害?新生命的分娩不是一丝苦痛都不会产生的,阵痛让母亲痛苦,但不能扼杀新事物出生带来的欣喜、改变,乃至革新,真正让新生命成长的是遭遇伤害、痊愈,消灭伤害,而非母亲的自我否定和对新生事物的扼杀。
我们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因为它客观上方便着人们的生活,促进着人们的进步,要看到的不该是有一帮人破坏规则,不守秩序;而应着眼于在这么几十上百万人中只有一小撮人破坏着整体形象。
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解析
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解析推荐文章高考文综分数分配及试题分布解析热度:高考文综各科的答题技巧解析热度:高考政治大题的答题技巧解析热度: 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答案解析官方版热度:2017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巩高峰《一种美味》答案解析热度:高考不断变革,考卷年年不同,每年的高考变成了一个节日,每年的考题也是颇硕迷离,那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作文难易度如何?下面小编整理的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解析,一起来看一波分析解读吧。
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解析_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难吗2017高考全国卷丨语文作文快评:作文坚定文化自信广场舞共享单车读懂中国卓越教育高考研究专家团队认为,今年高考全国卷I语文作文,与往年相比,难度有所降低,命题思路上完全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命题形式采用了《考试说明》第62页“题型示范”当中“调查报告”+“关键词”的命题形式,内容完全符合《考试大纲》里对“立德树人”的要求,要求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关键词也与《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开放程度”等展现我国大众文化自信话题的探讨。
值得欣喜的是,2017广州一模、湛江二模和汕头一模都选取了对某类社会现象的探讨,与今年全国卷I作文的命题形式与材料内容相近,更能让我们考生感到熟悉与亲切,甚至会觉得题目相对简单,这符合高考改革的目标,做到让考生“有话可说”,但不意味着考生容易拿到高分。
一、作文选材依然有话可说,但勿忘关联与陷阱卓越教育高中语文科汪雅蕙老师认为,2017年全国卷I作文选材贴近中学生活,着眼身边事,体味社会,思考现实与未来。
作文选用了“调查报告”的形式,既避开了各地区对时事的备考热点,又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与作文评价的方向。
所涉及的有关中国形象“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移动支付”等内容,是考生再熟悉不过的,足以引发考生对我国形象产生自己的思考与判断,由浅入深地分析材料与社会现实,探讨社会生活本质,畅想现实与未来。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作文试题及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作文试题及解析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在大力强调传统文化的热潮中,这样的考题走进考场乃大势所趋!全国Ⅱ卷(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海南)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4.受光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名师解析】北京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1.《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
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2.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
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3.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地亚哥之中选择一人,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二、时代风采和谐社会有着鲜明的时代主题,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的特色和风采。
高考命题要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
全国Ⅰ卷(福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真题及其点评(精品)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真题及其点评(作文审题讲解+名师点评如何构思+满分作文集锦)(绝对精品素材,对2018高考作文很有帮助,值得下载打印)(2017·全国卷Ⅰ作文)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构思点评一]2017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的材料“通过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可谓是国际视野,全面驱动,奏响时代最强音。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紧扣时政,关注热点,倡导国际视野。
作文材料中十二个关键词涵盖了经济、文化、民生、科技、环保、城乡、出行、购物等八大门类,充分体现了关注时政热点的主要特征,充分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现实问题,同时具有国际视野,从国家发展的大局着眼,承担中国公民向外国青年推介中国的责任意识,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展望国家发展的美好前景,具有明显的“立德树人”导向功能。
2.全面驱动,尊重个性,引导独立思考。
今年的高考作文,既有“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数量限制,又有“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内容驱动,还有“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对象规定和目标达成,同时更有“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的思维驱动;四重驱动层层叠加,对考生任务驱动的复杂性和思维驱动的关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考生可以自主选择,但必须同时满足上述四个要求,这对于思维能力欠佳的考生来说难免会顾此失彼,这就提醒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必须狠抓思维训练,让考生学会真正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写作。
3.取材方面,容易写作,却又难以出彩。
2017年陕西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7年陕西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2017年陕西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为“荆州的夏天”。
对于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们可以运用记叙文的写作方式,通过描写荆州夏天的景色、气候和人们的生活来展示全文的内容。
下面将对该作文题目进行解析和分析。
首先,作为一篇记叙文,整个作文可以分为引子、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在引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一两个引人入胜的句子引出故事的背景。
例如:“那是一个充满阳光和热情的夏天,当我踏上了荆州的土地,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灿烂起来。
”接下来是主体部分,我们可以从荆州的夏日景色、气候和人们的生活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首先是荆州的夏日景色,可以描述荆州的江河、山川、园林等自然景观。
例如:“站在江边,我看到悠闲的船只在金色的夕阳下游动,江面上荡漾着微波,仿佛一幅动态的画卷。
”接着是荆州的夏日气候,我们可以描述荆州夏天的炎热和湿润,以及人们为了应对高温天气采取的各种措施。
例如:“烈日炎炎,夏日的阳光无情地晒着大地,人们纷纷避暑寻凉。
荆州的夏天充满了雨水,暴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香气。
”最后是荆州人们的夏日生活,我们可以描述荆州人们在夏天里的活动和生活方式。
例如:“夜晚的荆州,街头巷尾都弥漫着美食的香气,人们在夜市上品尝着各种小吃,尽享夏日的美食。
”最后是结尾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对整个故事的总结和自己的感悟来结束作文。
例如:“荆州的夏天让人心生向往,不仅因为它美丽的自然景色,还因为它热情的人们。
在这个夏天里,我学会了享受生活,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通过以上的解析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写作这篇作文时,可以运用记叙文的形式,展现荆州夏天的景色、气候和人们的生活。
同时,在整个作文的结构上,可以分为引子、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通过对真题的解析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文的要求和写作方式,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卷I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2017年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
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12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
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
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
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
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本题立意空间极其广阔,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
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作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能由此写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
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
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
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
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
“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此外,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通过以上努力,本题既给考生提供巨大写作空间,又有效防止套作宿构,从而极大提高了测试的区分度和效度。
全国卷II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2017年全国Ⅱ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
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
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
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
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③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等等。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
“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
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
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全国卷III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
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
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以此命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40 年前高考的恢复,是极富象征意义的事件;直到今天,高考对于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位亲历其中的个体来说,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仍然不言而喻。
2017年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无疑是要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带动全社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也由此感悟古今融通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题。
“高考”,人人参与其中,但绝大多数考生又未系统地思考与梳理过,所以细想又有些陌生,这在经验储备相对公平的基础上保证了考试的公正,维护了所有考生的话语权,兼之“高考”本身的言说不尽,所以每位考生可以见仁见智,在较为宽松的空间里写作。
试题材料中的内容,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在关联与生长性,如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与国家走势,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生发……考生更要关注题目的具体指令:“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不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聚焦审视与表达的主体——“我”,唤醒考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考生“锁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
考生对于“我”的构思定位,既可写实,亦可虚构。
可供选择的两个副标题,为考生在不同文体上的选择预留了写作空间,这样的架构利于考生思想的表达、经历的叙述与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理想写作。
就本题写作的预估和建议来说,若选择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写作相对集中,考生须从标题的拟定开始,就聚焦对于“高考”的看法与评价:既可肯定高考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如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价值,对于公平社会的建设意义,对于个人提升的引领作用等;也可质疑讨论高考考查的科学性、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教育乱象等。
若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可供考生写作的空间比较大,选择的文体较多,如记叙类文体,可以围绕材料的触发点对自己的高考经历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传达出“我”之于“高考”的生活过往与内心期许,甚至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
有能力的考生还可以将其虚构为小说,间接传达“我”之于“高考”的独特体验与个性理解。
此题也有散文诗歌等文体的写作空间。
北京卷26.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①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
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