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美国妇产科协会(ACOG)的第149号实践指南(Practice Bulletin)

合集下载

2021妇科肿瘤学会 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2021妇科肿瘤学会 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2021妇科肿瘤学会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摘要2014年妇科肿瘤学会(SGO)临床实践委员会更新了子宫内膜癌有关诊断、检查、手术和治疗方案指南。

尽管如此,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及相关死亡率仍持续增加,自1987年至2014年子宫内膜癌年发病例数增加了75%,死亡病例翻了3倍,幸运的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方面有了一定进展,分子病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对遗传易感性认识更进一步,淋巴结评估更加精准,对放疗和化疗的理解更加全面,生存评估和随访方法更加完善。

制订过程回顾了现有的证据,对相关指南内容进行了批判性审查,最后确定了推荐意见,提交SGO临床实践委员会、SGO出版物委员会和SGO董事会成员审核后出版。

这些建议由SGO实践和教育委员会妇科肿瘤专家小组制订,使用的术语借鉴ASCCP管理指南,对建议的强度和证据质量进行评级。

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临床问题1 对新诊断的子宫内膜癌如何进行分类?建议1.1目前指导子宫内膜癌治疗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参数有:组织学类型、分级、分期、年龄和LVSI。

(AI)建议1.2 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考虑雌激素受体。

(BII)建议1.3 III/IV期子宫浆液性癌患者建议HER2Neu检测,以确定辅助化疗是否加入曲妥珠单抗。

(AI)建议1.4应对所有子宫内膜癌进行错配修复状态和/或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以筛选Lynch 综合征,有利于确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embrolizumab单药或联合Lenvatanib治疗[2]。

(AII)建议1.5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进行分子分型检测,尤其是晚期患者,以确定是否存在TP53突变,指导治疗决策。

(BIII)建议1.6尽量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3],参照美国病理学家学院(CAP)临床指导。

(B III)【证据文献复习】三十多年来子宫内膜癌分为两型[4]:I 型主要包括FIGO1/2级子宫内膜样癌,发病与雌激素有关,由子宫内膜增生、上皮内瘤变(EIN)发展而来,83%的肿瘤PTEN缺失,多数能够早期诊断,总体预后良好。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

501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指南与共识·《中国癌症杂志》2021年第31卷第6期CHINA ONCOLOGY 2021 Vol.31 No.6子宫内膜癌在中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发达国家居首位[1-2]。

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0.28/10万,死亡率为1.9/10万。

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持续雌激素暴露[如卵巢排卵功能障碍、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无孕激素保护的雌激素替代治疗(包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治疗,如他莫昔芬等)]、代谢异常(如肥胖、糖尿病)、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携带子宫内膜癌遗传易感基因,如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 )以及高龄等。

近年来,由于高脂高热饮食和低运动量生活方式的影响,子宫内膜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约70%的子宫内膜癌诊断时肿瘤局限于子宫体,属临床早期,预后较好。

子宫外转移的晚期和高危组织学类型患者预后不良。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发病年龄、分期、肿瘤的分化程度、病理学类型有关,高龄、分期晚、低分化的患者预后更差[3-4]。

临床上可将子宫内膜癌分为Ⅰ型和Ⅱ型(Bokhman 分 型)[5],Ⅰ型为激素依赖型,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癌为主,预后较好;Ⅱ型为非激素依赖型,主要包括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等,预后较差。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被广泛研究,并与病理分型相结合,应用于临床指导内膜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预测。

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和放化疗。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在晚期和复发转移的子宫内膜癌中显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诊断;治疗;指南 DOI: 10.19401/ki.1007-3639.2021.06.08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39(2021)06-0501-12示出良好的疗效。

子宫内膜癌指南更新

子宫内膜癌指南更新

子宫内膜癌指南更新编译:韩啸天审校:吴小华来源:全球肿瘤快讯美国妇产科医生协会(ACOG)和妇科肿瘤学会(SGO)发布了新的子宫内膜癌指导文件,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子宫内膜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2015年,美国预计新发病例54 870例,死亡人数达到10170例。

超过70%的女性在初诊时为Ⅰ期子宫内膜癌,其5年生存率为90%。

虽然白人女性的终身发病风险略高于黑人女性,但后者在被诊断时通常为更高级别、更高期别。

子宫内膜癌发病危险因素包括长期暴露于未拮抗的雌激素、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龄、未产、不孕、口服他莫昔芬、初潮早、绝经晚、吸烟(增加2型风险,降低1型风险),以及遗传性疾病如Lynch综合征和Cowden病。

1型子宫内膜癌(即子宫内膜样腺癌)约占所有子宫内膜癌的四分之三。

大多数1型子宫内膜癌在初诊时为低级别,且病灶局限于子宫。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癌前病变)在保守治疗后,19年的疾病进展的累积风险为27.5%(95%CI8.6%~42.5%)。

30%~50%的子宫内膜患者可能合并有癌前病变。

2型子宫内膜癌包括透明细胞癌和浆液性乳头状癌。

2型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高,且初诊时更可能有宫外转移,预后差。

虽然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只占10%,但40%的内膜癌患者死亡。

在2型子宫内膜癌发生前常有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

推荐中对子宫内膜癌诊断、评估、分期、手术及辅助治疗等各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提出建议,并建议分为A级(大量的一致的临床证据)、B级(有不一致的或局限性的临床证据)、C级(传统经验或专家意见)。

其中,A级建议包括:◎门诊子宫内膜取样:采用一次性设备进行组织学评价,通常认为是可靠准确的。

◎宫腔镜:并非必需的,但因其可在直视下观察病灶并取得更好的活检标本常受到推荐;是确诊子宫内膜癌前病变、排除子宫内膜癌的最好方法。

◎常规术前影像学检查:不是评估远处转移所必需的。

◎初期治疗:全面的分期手术包括子宫全切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收集盆腔冲洗液。

子宫内膜癌(NCCN_2015年版)

子宫内膜癌(NCCN_2015年版)
➢ 不能手术者:肿瘤靶向放疗或内分泌治疗
➢ 能手术者:腹腔细胞学检查+全子宫+双附 件切除+手术分期
➢ 保留生育功能:根据“子宫内膜样腺癌保留生 育功能指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第7页,共37页。
怀疑或有肉眼可见宫颈受侵
第8页,共37页。
怀疑或有肉眼可见宫颈受侵
宫颈活检或MRI: –阴性:处理与病变局限于子宫相同
第14页,共37页。
II-IIIA期手术分期后的辅助治疗
Tumor directed RT:肿瘤靶向放疗
第15页,共37页。
IIIB-IVB期手术分期后的辅助治疗
第16页,共37页。
三. 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全手术分期后的
处理
第17页,共37页。
不全手术分期后的处理
第18页,共37页。
不全手术分期后的处理
第26页,共37页。
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第27页,共37页。
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手术分期如卵巢癌: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
除,腹腔细胞学检查,大网膜切除,腹膜表面活检(包括横膈下)及 减灭术
术后处理: ➢ Ⅰa 期无肌层浸润:观察或化疗±阴道近距离放疗或肿瘤靶
向放疗
➢ Ⅰa期有肌层浸润、Ⅰb期、Ⅱ期和Ⅲ、Ⅳ期患者:化疗±肿瘤
子宫内膜样腺癌:
➢ 联合方案:卡铂/紫杉醇, 顺铂/多柔比星, 顺铂/多柔比星/紫杉醇,卡铂/多西他
赛 ➢ 单药:顺铂、卡铂、多柔比星,脂质体阿霉素、紫杉醇、拓扑替康、贝伐单抗、替西罗
莫司, 多烯紫杉醇(2B 级证据)
癌肉瘤:
➢ 异环磷酰胺+紫杉醇(1 类证据) ➢ 顺铂/异环磷酰胺 ➢ 异环磷酰胺

子宫内膜癌ESMO

子宫内膜癌ESMO

治疗
• ESMO指南认为,目前尚无有力的证据支持 孕激素可用于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的辅助 治疗。 • FIGO指南及NCCN指南亦认为辅助性孕激素 治疗不能提高生存率,而用于术后绝经症 状管理的雌激素替代治疗,ESMO指南及 FIGO指南并无提及,NCCN指南则认为雌激 素替代治疗不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复发风 险。
治疗
• 对于阴道复发的患者,ESMO推荐的标准治 疗为外照射+后装放疗。
• 对于中心型的盆腔复发,可选择的治疗方 式为手术或放疗。 • 其他部位的盆腔复发,可考虑放疗+/- 辅助 化疗。 • 晚期病变的治疗可个体化综合应用手术、 放疗或化疗。
治疗
• 对转移性及复发性病变的治疗,ESMO指南 认为应包括内分泌治疗或细胞毒药物化疗。
病理分型
• 1、子宫内膜样腺癌75%(分泌型、纤毛状、乳头状或绒 毛腺癌) • 2、腺癌伴鳞状上皮化生; • 3、腺棘癌(良性鳞状细胞成分); • 4、腺鳞癌(恶性鳞状细胞成分); • 5、子宫浆液性乳头样(5-10%); • 6、透明细胞1-5%; • 7、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或癌肉瘤(1-2%); • 8、子宫肉瘤(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未分 化)3%; • 9、粘液性(1%); • 10、未分化癌。
治疗
• 关于术后的辅助化疗,ESMO认为对于低分 化的I期患者,有以下高危因素时应采用含 铂的化疗方案:年龄大、淋巴脉管受累或 肿瘤体积较大。 • 对于II-III期的患者则应常规加用术后化疗。
治疗
• 多项研究表明,对于高危组的病人,术后 辅助化疗的效果与术后放疗的效果相当, 而对于那些年龄大于70岁、深肌层受累、 低分化、II期患者或I期伴腹水细胞学阳性的 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的作用优于放疗。 • 在多项研究中,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对比单 纯放疗,前者均能提高高危组患者的无进 展生存率及减少复发的机率。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一、本文概述《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作为全球权威的宫颈癌治疗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治疗建议和策略。

本文旨在深入解读该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实际应用。

文章将首先概述指南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包括宫颈癌的诊断、分期、治疗选择以及随访等方面的指导原则。

通过解读这些指南,读者可以了解到宫颈癌治疗的最新进展,以及针对不同病情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本文还将探讨指南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通过全面解读《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促进宫颈癌治疗的规范化、个性化和精准化。

二、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概述《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是由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制定的一份权威性的临床指南,旨在为全球的妇科肿瘤医生提供关于宫颈癌诊断、治疗和管理的最佳实践建议。

该指南基于当前最新的科学研究、临床试验和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且实用的参考框架。

该指南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治疗原则。

它强调了宫颈癌的预防和筛查的重要性,提倡通过HPV疫苗接种和定期的宫颈细胞学检查来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指南详细介绍了宫颈癌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为医生提供了准确诊断的基础。

在治疗方面,指南详细阐述了宫颈癌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包括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

指南还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宫颈癌治疗中的重要性,提倡妇科、肿瘤科、放疗科等多个学科的医生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决策。

指南还关注了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和随访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管理患者的长期健康。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宫颈癌治疗和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三、宫颈癌的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宫颈癌是全球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子宫内膜癌临床实践指南主要内容

子宫内膜癌临床实践指南主要内容

子宫内膜癌临床实践指南主要内容临床注意事项和建议▲子宫内膜癌如何诊断?绝经后妇女子宫出血异常的评估包括彻底询问病史和身体检查,适当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并结合年龄相关因素。

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异常出血异常的影像学评估目前尚无明确结论。

对于绝经前女性,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没有诊断价值,不建议进行。

是否进行子宫内膜组织学检查应当基于症状学及临床表现。

绝经后妇女出现的任何阴道流血均需评估以排除恶性肿瘤。

有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妇女可以通过子宫内膜活检或经阴道超声检查进行评估;在初步评估时此两项检查无需同时进行。

在有子宫出血的绝经后妇女中,盆腔超声检查和子宫内膜取样是有效的。

从13篇已发表的研究中收集的约2z900名绝经后妇女的数据综述显示,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5mm或更小子宫内膜厚度,其检测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为90% ,特异性为54%o当临界值减少到3mm时,分别为98%和35%o经阴道超声检查进行绝经后出血患者的初步评估,发现子宫内膜厚度小于或等于4 mm时,不需要子宫内膜取样。

绝经后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4 mm或无法充分显示厚度应采用替代评估(如宫腔声学造影,宫腔镜检查或子宫内膜活检)。

通常地,扩张和刮宫(D&C )是用于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必要过程。

然而,使用一次性装置的门诊子宫内膜取样对于大多数子宫内膜癌病例的检测是可靠和准确的,并已成为子宫内膜组织学评估的首选方法。

对几种类型子宫内膜取样器采样功效的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所有分析的器官的特异性率为98%o如果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宫腔镜引导下D&C优于单纯D&C ,因为它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好的诊断率。

宫腔镜检查虽然不是必需的,但对于包括弥漫性病变和背景子宫内膜者推荐使用定向D&C。

这种组合将提供确认真正的癌前期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并排除相关子宫内膜癌的最佳机会。

由于子宫内膜癌(特别是II型)罕见病例的子宫内膜厚度小于3毫米,子宫内膜的持续或反复出血无论子宫内膜厚度如何都应加强子宫内膜的组织学评估。

最新: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要点解读(全文)

最新: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要点解读(全文)

最新: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要点解读(全文)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4常见的恶性S中瘤。

2015年美国预计新发病例约12900例,死亡约4100例。

在西班牙裔(拉丁裔)、黑人和亚洲仍然保持较高的发病率。

发展中国家的宫颈癌发病占全球的85%,同时也是致死的一个主要原因。

最近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公布了《2016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

为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新版指南,现对其进行简要解读。

本指南的诊治建议适用于鳞状细胞癌、腺癌和腺鳞癌。

其他病理类型的宫颈癌不在本指南讨论的范围。

1新版本的主要更新(1)明确锥切治疗宫颈微小浸润癌切缘阴性定义为:切缘无浸润性病变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

(2)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一线联合化疗方案:卡柏+紫杉醇适用于接受过顺柏前期治疗的患者(1类证据)o新增卡柏+紫杉醇+贝伐单抗为一线联合化疗方案。

新增白蛋白紫杉醇为二线化疗药物。

(3)IB2和ΠA2期患者可选择盆腔放疗+顺柏同期化疗+近距离放疗+放疗结束后辅助性子宫切除术。

这一路径适用于病灶或子宫已超出近距离放疗所能涉及放疗区域的患者。

(4)先行放疗后局部非中心性复发患者,可选用手术,可以加或不加术中放疗。

(5)宫颈癌初始治疗后复发危险因素可能不仅仅限于Sedlis标准,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组织成分如腺癌和靠近切缘或切缘阳性等。

(6)IAl期伴有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和IA2期无生育要求患者可选择盆腔放疗加近距离放疗。

传统剂量是A点总剂量70~80Gy,修改为:对大多数病人推荐剂量是基于外照射分次总和与低剂量率(40-70cGy/h)后装照射相等,修改治疗是基于正常组织耐受、分割和靶体积大小。

2分期仍采用FIGO2009临床分期。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并不改变FlGo的分期。

MRLCT或联合PET-CT有助于制定治疗计划,但不改变原来的分期。

手术分期尚未引入分期中。

临床检查包括病史、体检、宫颈活检或锥切、全血细胞计数(包括血小板)和肝肾功能。

ACOG妇产科临床处理指南-宫颈癌的筛查

ACOG妇产科临床处理指南-宫颈癌的筛查

ACOG妇产科临床处理指南-宫颈癌的筛查ACOG131号公告 2012年更新(取代2009年 109号)由于宫颈细胞学筛查的广泛应用,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宫颈癌的发病率降低了50%以上。

1975年宫颈癌的发病率为14.8/10万,到2008年降至6.6/10万。

同时宫颈癌的死亡率由1975年的5.55/10万降到2008年的2.38人/10(1)。

美国癌症协会(ACS)估计2012年美国将有12 170个新发宫颈癌病例,4 220人死于这种疾病(2)。

在世界范围内宫颈癌更常见,特别是在那些没有宫颈癌筛查项目的国家,估计每年有530 000例新发宫颈癌患者、275 000死于此病(3,4)。

宫颈癌筛查项目引入社区后,发病率将显著降低 (5、6)。

新的宫颈癌筛查技术不断发展,对筛查结果的处理也在不断改进。

此外,针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风险-收益考虑,体现在年龄特异性筛查建议。

美国癌症协会(ACS)、美国阴道镜宫颈病理协会(ASCCP),美国临床病理学协会(ASCP)最近更新了他们有关宫颈癌筛查的联合指南(7),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的建议也已经更新(8)。

本文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关于宫颈癌筛查最佳证据的文献综述。

背景多数宫颈癌发生在于那些从来没有筛查或筛查不足的女性(9、10)。

据估计,50%的宫颈癌患者从未接受过宫颈细胞学检查,另有10%在确诊前5年内没有进行筛查(11 - 13)。

因此,大约60%的宫颈癌是由于筛查不足。

因此对那些没有保险或保险不足的女性,提供额外的公共卫生措施以改善筛查非常关键。

尽管在美国那些有条件筛查的女性宫颈癌发病率在下降,但那些移民到美国、缺乏常规的卫生保健资源、没有保险的女性仍存在特别高的风险(14)。

宫颈瘤变的自然史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分为两类 1)致瘤的和2)非致瘤的。

感染致瘤的(或高危)HPV是宫颈上皮鳞状瘤变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

因此,只有一小部分女性感染HPV后将发展至严重的宫颈病变和宫颈癌。

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产前基因诊断临床指南

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产前基因诊断临床指南

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产前基因诊断临床指南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与母胎医学会(SMFM)共同发布了遗传性疾病产前诊断检测指南。

指南内容主要包括产前实验室诊断技术,侵入性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经验性诊断程序以及临床注意事项和推荐意见等几大部分内容,其中临床注意事项和推荐意见主要有10条。

1产前诊断检测应该什么时候提供?不考虑孕妇年龄和其他风险因素,建议给所有孕妇提供产前非整倍体筛查检测;女性在孕期应尽可能早地与医生讨论基因检测,最理想的时间为首次访问产科医生时,以便有可供选择的早期妊娠选项;检测前咨询应纳入共同决策的形成过程中,并且应包含对孕妇非整倍体和其他遗传疾病的风险讨论,同时还应讨论产前筛查和诊断检测之间的差异。

2哪些孕妇的胎儿遗传性疾病风险增加?胎儿遗传性疾病风险增加的孕妇主要包括几下几类:高龄母亲——非整倍体风险随母亲年龄升高而增大,但年龄本身并不能有效筛查非整倍体,相比之下,染色体异常结构,包括微小缺失和重复并不随孕妇年龄升高而频率增加。

高龄父亲——后代单基因疾病风险的增加与高龄父亲有关,包括软骨发育不全症、Apert 综合征、Crouzon综合征(克鲁松氏症候群)。

虽然目前还没有共识,但是大多数研究将40-50岁定义为高龄父亲。

精子形成过程基因突变率的增加与遗传风险相关,然而目前没有针对与高龄父亲相关的遗传疾病的筛查或诊断。

应给与孕妇标准的筛查和诊断,包括评剖析胎儿超声检查。

父母携带重排染色体——携带重排染色体(易位或倒置)的父亲或母亲通常情况下有正常的核型,但产生不平衡染色体的配子风险较高。

父母是非整倍体或非整倍体嵌合体——如母亲是唐氏综合征患者,其后代患唐氏综合征的风险较高。

先前生育的小孩携带出生缺陷——大部分出生缺陷,包括神经管缺陷和先天性心脏缺陷是孤立的,并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然而由于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这种疾病在家庭中有复发的倾向。

父母携带遗传疾病——父母受遗传疾病影响或是遗传疾病携带者,后代患病的风险增大。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癌症报告:宫颈癌新分期及诊治指南》解读(全文)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癌症报告:宫颈癌新分期及诊治指南》解读(全文)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癌症报告:宫颈癌新分期及诊治指南》解读(全文)2018年10月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更新了最新版的宫颈癌分期系统,首次提出病理学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用于分期,宫颈癌临床分期首次向手术病理分期靠近,使宫颈癌的诊治发生变革。

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宫颈癌的临床诊治工作中,本文就宫颈癌新的分期及诊治指南进行解读。

1 FIGO2018宫颈癌新分期2018FIGO妇科肿瘤委员会修订的宫颈癌分期见表1[1]。

1.1 Ⅰ期1.1.1ⅠA期新分期ⅠA期不再考虑病变浸润宽度。

ⅠA1期和ⅠA2期的诊断需行利普刀(LEEP)刀技术或冷刀锥切术,也可以通过宫颈切除术或子宫切除术后病理作出诊断。

ⅠA1期间质浸润深度<3mm,ⅠA2期间3mm≤间质浸润深度<5mm,间质浸润宽度不再参与分期。

临界值间质浸润深度3mm由ⅠA1期升级为ⅠA2期。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虽不改变分期,但影响治疗决策,ⅠA1期合并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需按照ⅠA2期处理。

病变累及宫体不参与分期。

1.1.2ⅠB期ⅠB期根据病灶的最大径线分为ⅠB1、ⅠB2和ⅠB3期。

ⅠB期诊断对肉眼可见的病灶可直接活检,活检结果不满意可行诊断性LEEP 术。

因病灶最大径线<2cm病例复发率明显低于病灶最大径线>2cm者,故新分期中增加了病灶最大径线2cm为新临界点。

浸润深度≥5mm或肉眼病灶最大径线<2cm归入ⅠB1期,2cm≤病灶最大径线<4cm纳入ⅠB2期。

新分期中增加了ⅠB3期(病灶最大径线≥4cm)。

局限于宫颈的癌灶最大经线为4cm,FIGO2009分期归为ⅠB1期,而FIGO2018新分期归为ⅠB3期。

ⅠA期锥切标本的切缘为浸润性癌阳性,应划分为ⅠB1期。

1.2 Ⅱ期新分期Ⅱ期无变动。

Ⅱ期包括病灶累及阴道或宫旁。

阴道镜检查可用于评估阴道受累情况,影像学检查评估阴道上段受累情况准确性欠佳,感染或巨块型肿瘤导致阴道上段受牵拉时均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用于评估宫旁浸润情况,准确性优于CT。

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2022年版)

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2022年版)

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近 20 年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趋势。

在西方国家,子宫内膜癌已位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

在我国,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 年公布的《2015 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子宫内膜癌2015 年发病人数约为 69,000 例,死亡 16,000 例,发病率10.28/10 万人,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的3.88%。

作为继宫颈癌之后第二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

部分发达城市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达妇科恶性肿瘤第一位。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应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为提高子宫内膜癌诊治水平,规范诊断依据、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现提出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

本指南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国际妇产科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

本指南适用于子宫内膜样腺癌、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腺癌)以及子宫癌肉瘤。

在临床实践中,子宫内膜癌强调有计划的、合理的综合治疗,并重视个体化治疗。

临床医师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规范治疗。

对于本指南未涵盖的临床病例,建议主管医师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合理的个体化治疗,鼓励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一)危险因素人群的监测筛查根据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特点将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

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大部分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少部分为黏液腺癌;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包括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等。

最新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22(第1版)解读重点内容

最新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22(第1版)解读重点内容

最新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22(第1版)解读重点内容2021年11月4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22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

现对新版指南进行简要介绍及讨论。

1 2022年指南(第1版)主要更新(1)首次根据组织学分类将高危类型的子宫内膜癌按相应的诊治流程进行管理,细化规范了这部分患者的临床诊疗。

(2)在子宫肉瘤部分,新增了对子宫腺肉瘤的治疗推荐,并根据肉瘤成分是否过度生长进行分流管理。

(3)新增了子宫腺肉瘤的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分期。

2 分类和分期子宫肿瘤分为恶性上皮性肿瘤(癌)和恶性子宫间叶细胞肿瘤(肉瘤),前者包括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透明细胞癌和癌肉瘤等;后者包括低级别和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未分化子宫肉瘤和子宫平滑肌肉瘤等。

采用第8版AJCC分期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 )2009分期标准,子宫内膜癌、子宫平滑肌肉瘤及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分期同前(详见本刊2018年第34卷第12期),新增的子宫腺肉瘤AJCC分期见表1~3。

3 子宫内膜癌3.1 术前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检查、生化检查、内膜活检、病理会诊及影像学检查,有条件者进行基因检测。

3.2 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治疗3.2.1 保留生育功能指征和方法保留生育功能只适用于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和子宫肉瘤不能保留生育功能。

符合下列所有条件才能保留生育功能:(1)分段诊刮标本经病理专家核实,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G1级。

(2)MRI检查(首选)或经阴道超声检查发现病灶局限于子宫内膜。

(3)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可疑的转移病灶。

(4)无药物治疗或妊娠禁忌证。

(5)经充分告之保留生育功能并非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治疗方式。

2020年国际权威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解读(最全版)

2020年国际权威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解读(最全版)

2020年国际权威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解读(最全版)子宫内膜癌作为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年来呈升高趋势。

据报道,2018年全球预计新发子宫内膜癌病例数为382069例,新增死亡例数为89929例[1]。

美国作为子宫内膜癌高发病率地区,2018年预计新发病例为63230例,新增死亡例数为11350例[2]。

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治中,高危、复发及转移性子宫内膜癌一直是诊治的难点及重点。

目前,国际权威子宫内膜癌指南有3个: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3]、国际妇产科联盟(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and Obstetrics,FIGO)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4]及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Oncology,ESMO)子宫内膜癌临床实践指南[5~7],本文综合分析这三大国际权威指南的异同,解读三大指南的临床诊治要点。

1 诊断及筛查对于怀疑子宫肿瘤患者,应常规行血常规、肝肾功检查、生化检查、内膜活检及影像学检查,晚期患者可检查血CA125水平以监测病情及随访。

子宫内膜癌活检病理报告需包含肿瘤的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同时完善胸腹部影像学检查以评估病情程度,决定后续治疗方式。

按照《第4版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组织学分类》[8],子宫内膜癌分为以下组织学类型:子宫内膜样腺癌、黏液性癌、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未分化癌、去分化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及混合性癌。

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按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分为高、中及低分化(G1、G2和G3),按照二分类法,G1和G2属于1型内膜癌,为雌激素依赖型,预后良好,而G3及其他非子宫内膜样腺癌类型的肿瘤均属于2型内膜癌,为非雌激素依赖型,预后较差。

子宫内膜癌在普通人群的筛查意义不大,出现绝经后出血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症状后,阴道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内膜癌术后放疗: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对美国放射肿瘤协会循证指南的认可

内膜癌术后放疗: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对美国放射肿瘤协会循证指南的认可
协和医学杂志 ( 增 刊)

妇科肿瘤 ・
内膜 癌 术 后 放 疗 :美 国 临床 肿 瘤 协 会 对 美 国放 射 肿 瘤 协 会 循 证 指 南 的认 可
内膜 癌是第 2常见的妇科癌症 和第 6位致死性 的 高危特点 ( 如年 龄 > 6 0岁和/ 或 淋 巴血管 间 隙侵 犯 )
的患者 ,可以考虑阴道 近距离放疗 。
女性癌症 。手术是 主要 治疗方 案 ,对于 中高危复 发风 险的女性术后仍 然需要辅 助治疗 ,包括 放疗 、化疗 或 放化 疗。美 国放 射肿 瘤协 会 ( A S T R O )与 2 0 1 4年 发 布了有关 术后放疗 的循证 推荐¨ J 。美 国临床肿瘤 协会
犯 的女性 ,阴道近距离放 疗 和盆腔放疗对 于预 防阴道 复发 是同样有效 的 ,最好采 取阴道 近距离放疗 。对于
种更 好的选择 ,尤其是 手术分期 充分 、淋 巴结 阴性 输卵管 、阴道 、膀胱或 直肠 的患者 ,目前 最好 的证 据 提示包括 外 照射 和辅 助 性 化疗 是 辅 助 治疗 的合 理 选
复发 的高危 因素 。
如何将放 疗 和 化疗 整 合 到 I期至 Ⅲ期 的 内膜 样
癌中?
目前最好 的证 据提示对于 淋 巴结 阳性 或累及子宫
2 8 Oc t ob e r ,2 0 1 6
协和医学杂志 ( 增刊)
浆 膜 、卵巢/ 输 卵 管 、阴道 、膀胱 或 直肠 的患者 ,同
( A s c o ) 对该 指南 进行 了方 法 学 的严 格分 析 ,A S C O 的认可委员会 ( E n d o r s e m e n t P a n e ) 对该指南进行进一 步检查 ,认定 来 自 A S T R O指南 的推荐 是 清 晰 、彻底 的 ,并且基于 最相 关 的科 学证 据 。A S C O 以数 项 强化 说明 ( q u a l i f y i n g s t a t e m e n t s )对 A S T R O指南 进行 了认

子宫内膜癌早期血清学筛查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早期血清学筛查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8), 12777-12781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81791子宫内膜癌早期血清学筛查的研究进展赵香连,王海燕*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 西宁收稿日期:2023年7月15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6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5日摘要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然而多数EC 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不能尽早确诊,从而影响预后生存质量,因此探索子宫内膜癌的血清学标志物受到高度关注。

本文是对子宫内膜癌早期血清学筛查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合性叙述。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血清学标志物Research Progress in Early Serological Screening of Endometrial CancerXianglian Zhao, Haiyan Wang *Graduate Schoo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Received: Jul. 15th , 2023; accepted: Aug. 6th , 2023; published: Aug. 15th , 2023AbstractEndometrial cancer (EC)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n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Its incidence rat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However, most EC patients have no obvious symptoms in the early stage and cannot be diagnosed as soon as possible, which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after prognosis. Therefore, the exploration of serological markers of endometrial cancer is highly concerned.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early serological screening for endometrial cancer.*通讯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癌
这是美国妇产科协会(ACOG)的第149号实践指南(Practice Bulletin)。

全文长达21页,现将其推荐和结论的总结翻译如下。

文中数张表格附在最后。

A级证据:基于良好和一致的科学证据
●门诊以一次性器械进行内膜活检对于绝大部分内膜癌患者而言是可靠而准确的,已经成为组织学评估内膜的首选方法。

●宫腔镜尽管并非必须,但仍推荐和诊刮(D&C)一起进行,以识别不连续的病灶及其背景内膜。

这种联合检查可以为真正的内膜癌前病变提供确诊的最佳机会,并能排除相关的内膜癌变。

●并不需要对内膜癌患者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有无转移。

●内膜癌的初期治疗应该包括完整的手术分期(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腹膜细胞学[腹腔冲洗液]的收集)。

只有在和内膜癌诊疗专家(如妇科肿瘤学家)进行咨询之后,才能决定其他治疗方案以取代上述初期治疗方案。

●应该接受将微创手术作为内膜癌患者完整手术分期的标准手术方案。

●对于I期或II期的内膜癌,辅助性放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并不影响总体预后。

●对于有复发高中风险的患者中,阴道短距放疗应该成为代替全盆腔放疗的首选辅助治疗。

●对于晚期内膜癌患者,化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经过对激素治疗利弊的充分咨询后,对于早期内膜癌患者可以考虑激素治疗绝经后症状。

B级证据:基于有限的或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阴道超声检查内膜厚度≤4mm的女性,并不需要行内膜活检。

●绝经后阴道流血、阴道超声检查内膜厚度> 4mm的女性,以及内膜厚度无法充分检查的女性,应该考虑其他评估方案,如超声造影术,门诊宫腔镜检查或内膜活检。

●由于某些内膜癌(特别是II型内膜癌)的罕见病例其内膜厚度可以≤3 mm,因此对于持续或反复出血的情况无论内膜厚度多少,都应该立即行组织学评估。

●对于内膜癌患者,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分期是可行且安全的,可以作为传统腹腔镜的替代方案。

●淋巴结切除也许可以改变或消除辅助治疗的必要及其相关患病率。

●已经发现,理想的细胞减灭术(有不同的定义,残余病灶≤1 cm或2 cm)能够改善晚期或复发性内膜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总体生存。

●对于有大块病灶残余的女性,以紫杉醇和卡铂方案进行化疗,其效果与文献中报道的其他方案类似,但毒副反应更少一些。

C级证据:主要基于共识和专家观点
●低级别病变的患者(也就是说1级或2级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小于50%,肿瘤直径≤2 cm)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似乎较低,也许不需要系统性的淋巴结切除。

●以影像学在术前评估疾病转移(CT,核磁,PET/CT),检查血清CA125,或二者联合检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许具有临床重要性:如患者由于合并症而很难施行手术;如患者症状提示病灶转移到非常见部位(如骨骼和中枢神经);如术前组织学证实高级别病变(包括3级的内膜样癌,乳头状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和癌肉瘤)。

●在某些选择性的、手术患病率风险较高的早期内膜癌患者中,阴式子宫切除可能是合适的治疗方案.
●和单一治疗相比,联合放化疗可能会更好地改善预后。

●对于绝经前、希望保留卵巢功能的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切除时可以考虑保留卵巢,但是这种决策应该高度个体化,并需要根据年龄、组织学细胞类型和子宫肿瘤特点,对子宫外病灶的风险和潜在复发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全子宫切除后偶然发现内膜癌的女性应该根据年龄、组织学细胞类型和子宫肿瘤特点评估子宫病灶的风险和潜在复发的风险。

基于这些发现再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内膜癌治疗后的监测包括:2年内每3-6个月随访一次,然后在3年内每6个月随访一次,此后每年随访一次。

每次随访应该包括充分的病史采集,发现并探究任何和复发有关的新发症状(如阴道流血、盆腔疼痛、体重下降、嗜睡等),并进行充分的窥器检查、盆腔和子宫直肠窝检查。

并不推荐每年行阴道细胞学评估和胸片检查,因为绝大部分阴道复发通过体检本身就能发现,而胸片对于无症状复发的检查效率很差。

●只有在怀疑复发时才考虑放射性评估,如胸部、腹部和盆腔的CT扫描或PET/CT,但不推荐在治疗后以这些方案行常规监测。

文献引自:Practice bulletin no. 149: endometrial cancer. Obstet Gynecol.2015;125(4):1006-26. (本文由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李雷编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