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血液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3第三章血液-PPT精选文档85页
其中有90%的破损或衰老的红细胞被肝、脾中巨 噬细胞吞噬,释放出的铁和氨基酸可被再利用, 脱铁血红素转变为胆色素随粪、尿排出体外。
另外10%的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受机械冲击而破 碎,释放出的血红蛋白与血浆中的触珠蛋白结合 被肝脏摄取。
临床应用:严重溶血时,血浆中血红蛋白浓度过 高超过了触珠蛋白结合能力,未能与触珠蛋白结 合的血红蛋白将直接由肾排出,形成血红蛋尿。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相对密度(比重) 取决与红细胞数量和血浆蛋白含量, 正常人全血的相对密度为1.050~1.060, 血浆比重为1.025~1.030, 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减少时, 比重下降。
(二)黏滞性 由于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 通常全血的黏滞性是水的4~5倍。
(四)酸碱度(pH值)
新生儿最高,出生后3 天~3月10×109/L;
进食、疼痛、运动、 情绪激动、月经期、妊 娠、分娩WBC数↑。
白细胞变异
生理特性: 变形、游走、渗出、
趋化和吞噬等
(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
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 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 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 中性粒细胞增多。
临床应用:使用血库中存放的血液应加入葡萄糖以满 足红细胞能量代谢的需要;陈旧的血液由于糖酵解 产生ATP减少,Na+ 泵活性降低,使细胞外液中的 K+ 浓度升高,血液检测时常常会有血浆K+ 浓度升 高。
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plastic deformation)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的作用下,具 有变形能力的特性。
女性(3.5~5.0)×1012/L; Hb:110~150g/L
另外10%的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受机械冲击而破 碎,释放出的血红蛋白与血浆中的触珠蛋白结合 被肝脏摄取。
临床应用:严重溶血时,血浆中血红蛋白浓度过 高超过了触珠蛋白结合能力,未能与触珠蛋白结 合的血红蛋白将直接由肾排出,形成血红蛋尿。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相对密度(比重) 取决与红细胞数量和血浆蛋白含量, 正常人全血的相对密度为1.050~1.060, 血浆比重为1.025~1.030, 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减少时, 比重下降。
(二)黏滞性 由于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 通常全血的黏滞性是水的4~5倍。
(四)酸碱度(pH值)
新生儿最高,出生后3 天~3月10×109/L;
进食、疼痛、运动、 情绪激动、月经期、妊 娠、分娩WBC数↑。
白细胞变异
生理特性: 变形、游走、渗出、
趋化和吞噬等
(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
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 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 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 中性粒细胞增多。
临床应用:使用血库中存放的血液应加入葡萄糖以满 足红细胞能量代谢的需要;陈旧的血液由于糖酵解 产生ATP减少,Na+ 泵活性降低,使细胞外液中的 K+ 浓度升高,血液检测时常常会有血浆K+ 浓度升 高。
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plastic deformation)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的作用下,具 有变形能力的特性。
女性(3.5~5.0)×1012/L; Hb:110~150g/L
第3章血液ppt课件
凝血因子检测
㈠凝血时间检测(CT)
原理将静脉血放入玻璃试管中,观察采血 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该试验主要检 测内源性凝血过程有无异常。
参考值 6-12分
凝床意义 CT延长、CT缩短病因。本试 验灵敏度较低对肝素的敏感较差取而代之的 是APTT。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
2、释放: 受刺激后 致密体、α-颗粒或者溶酶体等内容物向外排出
如5-HT、Ca、ADP等
3、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L粘着于PL
参与血小板聚集的主要因素: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 Ca 2+ 、 纤维蛋白原
• 致聚剂: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质
– 生理性致聚剂:ADP、肾上腺素、5-HT、 组胺、胶原、凝血酶、PGs等
(二)血液的粘度
Viscosity
(三)血浆渗透压★
Osmotic Pressure
(四)血浆的pH值
Plasma pH 7.35~7.45
NaHCO3/H2CO3
渗透压 取决于 溶质 颗粒数目多少
半透膜
高
低
水
渗透
人体各部分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
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 细胞 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 血管 内外水的平衡
应说明的是这些药物并非对每一个人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这主要决 定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
这些药物可包括:
1、解热镇痛药 扑热息痛、阿期匹林、保太松等。 2、镇静、安眠药 司眠脲、利眠宁、苯巴比妥等。 3、抗生素类 先锋霉素、氯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 钠和磺胺类药物等。 4、噻嗪类利尿剂和激素 双氢克尿噻、乙烯雌酚、抗甲状腺类药。 5、植物碱 奎宁、奎尼丁等。 6、抗肿瘤药 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噻替哌、5-氟脲嘧啶等。 7、有机砷、乙醇、苯等。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生成调节物质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
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
白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leukocyte
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有核,正常年人:(4.0~ 10)×109/L。
白细胞的形态
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
白细胞
%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内源性途径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 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血液凝固的调控
1.细胞抗凝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⑴屏障作用 ⑵抗凝和抗血栓
✓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
2.纤维蛋白吸附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 (Ⅱa Ⅸa Ⅹa Ⅺa Ⅻa)
⑵肝素 ⑶蛋白酶C系统: Ⅷa、Ⅴa ⑷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FⅦa-Ⅲ复合物
X→Xa
⑵凝血酶原被激活成凝血酶 Ⅱ → Ⅱa
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Ⅰ→Ⅰa
外源性凝血途径
组织损伤 Ⅲ
内源性凝血途径
表 面
PK
K,胶原,异物
激 活
Ⅻa
Ⅻ
Ⅶa/Ⅲ
Ca2+
Ⅺa
Ⅶ
Ⅸa
Ⅸ
Ca2+ PL
Ⅷa
HK Ⅺ
Ⅷ
①凝
血酶原 酶复合 物形成
Ⅹ
Ⅹa
Ⅹ
磷 脂
Ca2+ PL
Va
V
表
面
Ⅱ
Ⅱa
阶
②凝
血酶原 的激活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Erythrocyte
㈠数量和形态:
⒈形态:成熟RBC无核,双凹圆盘状,周边稍厚
⒉数量:正常成人
生理学 血液ppt课件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 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精选ppt
17
思考:如大量丢失白蛋白,会出现什么情 况?
精选ppt
18
几个概念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
② 影响因素: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比值大,易变形。 ☻胞内容物粘度: Hb浓度↑→粘度↑→变形能力↓ ☻ 红细胞膜弹性: 弹性大,变形能力大
RBC
通 过 脾 窦 的 过 程
1. 未成熟的RBC变性能力差,难以通过骨髓血窦, 不易进入血液循环。
2. 衰老和异常的RBC难以通过脾窦而被清除
诊断:甲型血友病
问题与思考:
为何患儿有经常出血的现象,但血小板计数,出 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
患儿有经常出血的现象与凝血时间延长,血浆 凝血因子VIII活性极低有何关系?
你考虑患儿患有何种血液疾病?你的诊断依据 是什么?
精选ppt
3
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4、参与生理性止血和机体的防御机能
精选ppt
12
3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构成: 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中
的Na+和Cl-。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形态和
功能。
精选ppt
13
血浆液晶渗压↓ 引起 细胞肿胀
血浆液晶渗压↑ 引起 细胞皱缩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课件课件
血管系统的功能
血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同时调节血液的温度、pH值和渗透压等。此 外,血管系统还参与免疫反应和物质交换等功能。
血液循环的动力和调节
血液循环的动力
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心肌收缩时,心室内压力升高,将血液泵出心脏;心 肌舒张时,心室内压力下降,血液从静脉回流到心脏。
血液循环的调节
血液循环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神经调节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影响心脏的 收缩力和心率,体液调节则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此外,心血管系统内部也存 在自我调节机制,如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心脏的结构
心脏是一个肌肉泵,由四个心腔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右心 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心脏内部还有瓣膜,用于控制血液的 流动方向。
心脏的功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将血液从心房泵到心室,再从心室 泵到全身各部位。心脏的泵血功能依赖于心肌的收缩和舒张 运动。
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系统的结构
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 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返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 使血液能够顺利通过。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课件课件
目 录
•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 血细胞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型与输血 • 血液循环
01
CATALOGUE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执行着特 定的生理功能。
血浆
血液中除血细胞外的透明液体部 分,占血液总体积的55%左右, 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无机 盐和血浆蛋白。
血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同时调节血液的温度、pH值和渗透压等。此 外,血管系统还参与免疫反应和物质交换等功能。
血液循环的动力和调节
血液循环的动力
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心肌收缩时,心室内压力升高,将血液泵出心脏;心 肌舒张时,心室内压力下降,血液从静脉回流到心脏。
血液循环的调节
血液循环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神经调节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影响心脏的 收缩力和心率,体液调节则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此外,心血管系统内部也存 在自我调节机制,如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心脏的结构
心脏是一个肌肉泵,由四个心腔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右心 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心脏内部还有瓣膜,用于控制血液的 流动方向。
心脏的功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将血液从心房泵到心室,再从心室 泵到全身各部位。心脏的泵血功能依赖于心肌的收缩和舒张 运动。
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系统的结构
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 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返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 使血液能够顺利通过。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课件课件
目 录
•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 血细胞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型与输血 • 血液循环
01
CATALOGUE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执行着特 定的生理功能。
血浆
血液中除血细胞外的透明液体部 分,占血液总体积的55%左右, 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无机 盐和血浆蛋白。
《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h
6
•电解质 产生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最主要成分.
正离子:Na+ 负离子:Cl-
h
7
㈡血细胞 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 血小板(platelets)
二、血量(blood volume)
循环血量:
储存血量:
•血量(ml)= 体重×7-8 %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
所以,当发现血粘度↑时→宜及时给予治疗。
h
11
㈢血浆渗透压
半透膜
渗透: 溶质少稀溶液 溶质多的溶液
水分
渗入
血浆渗透压:
血浆中溶质分子所产生的水移动引起的压力。
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 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
h
12
1.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正常值
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 (晶体物质)
h
22
0.9% 0.7% 0.6% 0.4% 0.3% 0.2%
NaCl 浓度h
23
㈢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RBC生成所需的物质 ⑴原料
-铁 -蛋白质
缺铁-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 缺铁性贫血)
h
24
⑵成熟因子
-叶酸
回肠粘膜
-维生素B12(钴胺素)
缺叶酸或VB12—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h
25
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K2HPO4/KH2PO4 KHCO3/H2CO3
h
16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二、红细胞生理(red blood cell,RBC )
第3章血液ppt课件
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白蛋白↓
等渗
低渗
高渗
红细胞状态
红细胞在等渗溶液中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
红细胞在高渗溶液中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造血过程 (自学) 骨髓×,导致再障 p.51
二、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
– 正常成年人红细胞数
贫血
男: 4.0~5.5×1012/L 女: 3.5~5.0×1012/L
组织液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
1
RBC
2 血浆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三)血浆渗透压 300mmol/L或770KPa
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5mmol/L或3.3KPa)
⑶必要的成熟因子: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 ①叶酸
②VitB12 :+内因子(胃内)
胃大部分切除,先天性内因子缺乏——内因子减少
——B12吸收障碍;叶酸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EPO
缺氧、RBC↓或Hb↓
↓
肾
肾病、肾功能障碍
↓
→肾性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④FⅡ、Ⅶ、Ⅸ、Ⅹ在肝内合成,需要维生素K参与, 缺乏维生素K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血倾向;
⑤FⅧ是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发生微小创伤也 会出血不止的血友病。
凝血因子检测
㈠凝血时间检测(CT)
原理将静脉血放入玻璃试管中,观察采血 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该试验主要检 测内源性凝血过程有无异常。
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 两个途径:
• 内源性凝血途径:起动因子Ⅻ • 外源性凝血途径:起动因子Ⅲ和Ⅶ
• 血友病:A(Ⅷ) B(Ⅸ) C (Ⅺ)
• 影响血凝的因素:温度、凝血表面、凝血因子、 Ca2+
• (四)血液凝固的调控 • 1、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 合成硫酸乙酰肝素 • 凝血酶调节蛋白 • 合成分泌TFPI • 合成释放PG、NO • 合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2、纤维蛋白吸附、血液稀释、单核巨噬系
(自学)
❖ 5、白细胞的作用(自学)。 ❖ 6、生理止血过程。 ❖ 7、血液凝固发生的条件和过程。 ❖ 8、体液中有哪些抗血液凝固的物质? ❖ 9、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液为何不发生凝固? ❖ 10、血型测定原理和输血原则(自学)。 ❖ 11、大失血(失血20%以上)对整体功能活动的
影响。
第三章 血液
• 一、概述:血液与内环境的稳态 •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 1、血液的组成
• 血浆与血细胞 • 红细胞比容 • (男40-50%,女37-48%) • 血量: • 约占体重的7-8% 约4.2-4.8L
2、血浆的化学成分
• 血浆渗透压:
• 正常约为300mOsm/Kg.H2O=770KPa
管产生 • (3)依赖因子Ⅻ的激活物,如激肽释放酶等 • 2.纤维蛋白溶解 • 底物:纤溶酶原及纤溶酶,对凝血因子Ⅱ、Ⅴ、
Ⅷ、Ⅹ、Ⅻ等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 降解产物:可溶性小肽,部分具抗凝活性
• 3.纤溶抑制物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管 内皮细胞产生,可与t-PA 及尿激酶结合使 之灭活。
• 晶体渗透压: •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 胶体渗透压: • 作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第三章:血液
Blood
新鲜血液 +抗凝剂
4C离心 3000rpm30min,
血浆~55% 白细胞+血小板<1% 红细胞~45%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水:91~92%
白蛋白(albumin, 清蛋白)~1/2
血 浆
溶质
血浆蛋白
球蛋白(globulin) ~1/3 纤维蛋白原~1/20
血
8~9%
无机盐(电解质)
液
小分子物质
营养物质
血 红细胞
有机物 激素
细 白细胞 胞 血小板
代谢产物
水:91~92%
血
浆
溶质
血
8~9%
液
血 红细胞 RBC (erythrocyte)
细
胞 白细胞 Platelet (thrombocyte)
血小板 WBC (leukocyte)
血细胞比容
•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 成年男性:40~50%,女性:37~48%,新生儿:~55% • 主要是红细胞比容 • 临床意义:如贫血、失水时会发生变化
• 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 刺激骨髓中红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统的定向干细胞→ 原始红细胞
– 加速血红蛋白合成 – 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血液
EPO生成的调节
❖ RBC减少 ❖ 血氧减少 ❖ 组织氧需增加
❖ 血氧升高
❖ 肾脏(及肝脏等)产生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作用于骨髓 造血组织
血液的理化性质
• 血量:体重的7~8%=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 血液的比重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 血液的粘滞度(viscosity)
Blood
新鲜血液 +抗凝剂
4C离心 3000rpm30min,
血浆~55% 白细胞+血小板<1% 红细胞~45%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水:91~92%
白蛋白(albumin, 清蛋白)~1/2
血 浆
溶质
血浆蛋白
球蛋白(globulin) ~1/3 纤维蛋白原~1/20
血
8~9%
无机盐(电解质)
液
小分子物质
营养物质
血 红细胞
有机物 激素
细 白细胞 胞 血小板
代谢产物
水:91~92%
血
浆
溶质
血
8~9%
液
血 红细胞 RBC (erythrocyte)
细
胞 白细胞 Platelet (thrombocyte)
血小板 WBC (leukocyte)
血细胞比容
•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 成年男性:40~50%,女性:37~48%,新生儿:~55% • 主要是红细胞比容 • 临床意义:如贫血、失水时会发生变化
• 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 刺激骨髓中红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统的定向干细胞→ 原始红细胞
– 加速血红蛋白合成 – 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血液
EPO生成的调节
❖ RBC减少 ❖ 血氧减少 ❖ 组织氧需增加
❖ 血氧升高
❖ 肾脏(及肝脏等)产生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作用于骨髓 造血组织
血液的理化性质
• 血量:体重的7~8%=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 血液的比重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 血液的粘滞度(viscosity)
[医学]第3章血液课件PPT
返回 主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目标检测
8 .血型的划分依据是 A.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有无和种类 B.血清中抗体的有无和类别 C.交叉配血情况 D.凝集原和凝集素配合情况 E.红细胞膜上抗体的有无和类别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主页
目标检测
9 .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红 细胞不凝集,此人的血型应为
• 正常成年人血小板数量为
•
〔100~300〕×109/L
• 血小板的平均寿命为
•
7~14天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主页
〔二〕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
•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 当血小板减少至50×109/L以下时可引起血小板 减少性紫瘢.
• 2.参与生理性止血
• 当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有缺陷时,出血时间将 延长,甚至出血不止.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1.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无机盐等小分子晶体 物质形成的,80%来自Na+和Cl- .
2.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形成 的,主要是白蛋白.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主页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 调节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对维持血
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1.概念: 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40%~50%; 女性为37%~48%.
返回 主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二〕血浆
1.主要成分<见图>
2.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 白原三类.
返回 主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正常成人血浆蛋白含量及主要生理作用
血浆蛋白种类 正常含量〔g/L〕 主要生理作用
返回 主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目标检测
8 .血型的划分依据是 A.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有无和种类 B.血清中抗体的有无和类别 C.交叉配血情况 D.凝集原和凝集素配合情况 E.红细胞膜上抗体的有无和类别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主页
目标检测
9 .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红 细胞不凝集,此人的血型应为
• 正常成年人血小板数量为
•
〔100~300〕×109/L
• 血小板的平均寿命为
•
7~14天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主页
〔二〕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
•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 当血小板减少至50×109/L以下时可引起血小板 减少性紫瘢.
• 2.参与生理性止血
• 当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有缺陷时,出血时间将 延长,甚至出血不止.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1.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无机盐等小分子晶体 物质形成的,80%来自Na+和Cl- .
2.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形成 的,主要是白蛋白.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主页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 调节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对维持血
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1.概念: 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40%~50%; 女性为37%~48%.
返回 主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二〕血浆
1.主要成分<见图>
2.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 白原三类.
返回 主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正常成人血浆蛋白含量及主要生理作用
血浆蛋白种类 正常含量〔g/L〕 主要生理作用
返回 主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H2CO3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医学
9
5.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
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
2.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正比。
3.粘滞度: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4.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 晚期: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erythroid, CFU-E),促红医细学 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27
EPO),其它因素。
医学
28
骨髓
红 细 胞 生 成 的 调 节
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医学
29
3.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医学
11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 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②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血液PPT课件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
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红细胞在血浆中能够 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沉降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将盛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通常以红细 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 速度。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
一、红细胞生理
Biconcave discoid shape of normal erythrocyte
crenated erythrocyte 圆锯齿状的红细胞
红细胞的数量
男性:4.0~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 新生儿:6.0×1012/L; Hb:5天内达200g/L
(与水相比)
血浆
渗透 压
共711Kpa, 晶体渗透压 :707.7Kpa,胶体渗透 压:3.33Kpa
血浆 PH值
7.35~7.45
血中红细胞数量 可影响血流阻力影响血
血浆蛋白浓度
压
血中晶体物质数量
血浆蛋白(白蛋白)含 量
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血浆中主要缓冲对 :NaHCO3:H2CO3=20:
ABO血型系统抗原和抗体
2、用A、B型标准血清检定血型
在A型血清中( 在B型血清中( 含抗B凝血素) 含抗A凝血素)
—
—
—
+
+
—
+
+
血型
O A B AB
3、输血原则 输同型血。交叉配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血液的作用: 运输 缓冲pH值 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防御保护功能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 分比。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二、血量(blood volume)
体重的7%~8%(70~80ml/kg) 循环血量 储存血量
一次急性失血>20%,显著影响生命活动; >30%,则危及生命。
血清和血浆有何区别?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二)凝血因子
1.概念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2.特点: ① 除FⅣ是Ca2+外均为蛋白质; ② 大多是无活性的酶原,须激活才起作用; ③ 除FⅢ外均存在血浆中,肝内合成,有些需维生
素K参与。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酸性蛋白水解酶、组织水解酶等。 4. 收缩 5. 吸附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二)血小板的功能
1. 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促进受损血管的修复。 2. 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一、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一)概念 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小血管损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小 结:
1. 凝血因子多数在肝脏合成,部分需要维生素K。 2. 凝血过程是一种正反馈,一旦触发就会迅速进行下
去,直到完成为止。 3. Ca2+在多个环节中起作用,且易于处理,因此在临
床上可用于促凝(增加Ca2+ )和抗凝(减少Ca2+ )。 4. 凝血过程的每一步骤都是密切联系的,任何一个环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2. 血浆胶体渗透压
概念: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 的渗透压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正常值: 1.5 mmol/L 作用: 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
容量。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血管壁对晶体离子、水等完全通透,对蛋白质不通透
血管
水、离子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2. 血小板的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 聚集过程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连在
一起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纤维蛋白原、Ca2+及血小板膜上
GPⅡb/Ⅲa的参与。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3. 血小板的释放 指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а-颗粒
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 ADP、ATP、5-HT、vWF、PF4、纤维蛋白原、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1. 血浆晶体渗透压
概念:溶解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 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为血浆晶体渗 透压。
正常值: 约 300mmol/L 作用: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
积。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水可自由通过细胞膜,晶体、蛋白质不能自由通过 水 细胞
组织液:晶体渗透压↑→水吸收到组织液→水肿 晶体渗透压↓→水吸收到细胞→细胞肿胀
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 的现象。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反映生理止 血功能状态。正常:<9min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二)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 血管收缩 2. 血小板止血栓的
形成 3. 血液凝固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 透压的组成和作用是什么?
肾病:蛋白质↓→ 血浆胶体渗透压↓→ 水吸收到组 织液→水肿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 0.85%的NaCl、1.9%尿素
等张溶液: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 形态和大小的溶液(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 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0.85%的NaCl 输液时必须输等张溶液。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一)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 1. 血小板的粘附(platelet adhesion) 粘附是指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粘着的现象。 参与粘附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血小板膜糖蛋
白Ⅰ(glycoprotein Ⅰ, GPⅠ)、von Willebrand 因子(vWF)和内皮下组织中的胶原。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三、血液的理化性质
血浆渗透压 (一)渗透压和渗透
渗透压:是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 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
渗透:被半透膜隔开的两种不同浓度的容液,水分 子从低浓度溶液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 扩散的现象。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二)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和正常值
2. 什么是生理止血?阐述其发生过程。 3. 血液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有何作用?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二、血液凝固
(一)血液凝固和血清的概念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是血液由流动
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又发生
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正常值:300mmol/L[300mOsm/(kg.H2O), 相当 于770kPa,5790mmHg]
血浆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1.5 mmol/L (主要是白蛋白)
晶体渗透压:NaCl(80%)、葡 300mmol/L 萄糖、尿素等晶体
物质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其中的晶体物质。
(三)凝血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凝血原(Ⅰ)
纤维蛋白(Ⅰa)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根据Ⅹ因子被激活的途径,血液凝固可分为外源 性和内源性两种凝血途径。 如果凝血过程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激活 Ⅹ因子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凝血途径。 如果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FⅢ来参与因子Ⅹ 的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
(BLOOD)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血液的作用: 运输 缓冲pH值 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防御保护功能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 分比。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二、血量(blood volume)
体重的7%~8%(70~80ml/kg) 循环血量 储存血量
一次急性失血>20%,显著影响生命活动; >30%,则危及生命。
血清和血浆有何区别?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二)凝血因子
1.概念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2.特点: ① 除FⅣ是Ca2+外均为蛋白质; ② 大多是无活性的酶原,须激活才起作用; ③ 除FⅢ外均存在血浆中,肝内合成,有些需维生
素K参与。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酸性蛋白水解酶、组织水解酶等。 4. 收缩 5. 吸附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二)血小板的功能
1. 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促进受损血管的修复。 2. 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一、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一)概念 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小血管损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小 结:
1. 凝血因子多数在肝脏合成,部分需要维生素K。 2. 凝血过程是一种正反馈,一旦触发就会迅速进行下
去,直到完成为止。 3. Ca2+在多个环节中起作用,且易于处理,因此在临
床上可用于促凝(增加Ca2+ )和抗凝(减少Ca2+ )。 4. 凝血过程的每一步骤都是密切联系的,任何一个环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2. 血浆胶体渗透压
概念: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 的渗透压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正常值: 1.5 mmol/L 作用: 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
容量。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血管壁对晶体离子、水等完全通透,对蛋白质不通透
血管
水、离子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2. 血小板的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 聚集过程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连在
一起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纤维蛋白原、Ca2+及血小板膜上
GPⅡb/Ⅲa的参与。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3. 血小板的释放 指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а-颗粒
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 ADP、ATP、5-HT、vWF、PF4、纤维蛋白原、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1. 血浆晶体渗透压
概念:溶解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 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为血浆晶体渗 透压。
正常值: 约 300mmol/L 作用: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
积。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水可自由通过细胞膜,晶体、蛋白质不能自由通过 水 细胞
组织液:晶体渗透压↑→水吸收到组织液→水肿 晶体渗透压↓→水吸收到细胞→细胞肿胀
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 的现象。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反映生理止 血功能状态。正常:<9min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二)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 血管收缩 2. 血小板止血栓的
形成 3. 血液凝固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 透压的组成和作用是什么?
肾病:蛋白质↓→ 血浆胶体渗透压↓→ 水吸收到组 织液→水肿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 0.85%的NaCl、1.9%尿素
等张溶液: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 形态和大小的溶液(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 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0.85%的NaCl 输液时必须输等张溶液。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一)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 1. 血小板的粘附(platelet adhesion) 粘附是指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粘着的现象。 参与粘附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血小板膜糖蛋
白Ⅰ(glycoprotein Ⅰ, GPⅠ)、von Willebrand 因子(vWF)和内皮下组织中的胶原。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三、血液的理化性质
血浆渗透压 (一)渗透压和渗透
渗透压:是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 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
渗透:被半透膜隔开的两种不同浓度的容液,水分 子从低浓度溶液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 扩散的现象。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二)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和正常值
2. 什么是生理止血?阐述其发生过程。 3. 血液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有何作用?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二、血液凝固
(一)血液凝固和血清的概念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是血液由流动
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又发生
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正常值:300mmol/L[300mOsm/(kg.H2O), 相当 于770kPa,5790mmHg]
血浆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1.5 mmol/L (主要是白蛋白)
晶体渗透压:NaCl(80%)、葡 300mmol/L 萄糖、尿素等晶体
物质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其中的晶体物质。
(三)凝血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凝血原(Ⅰ)
纤维蛋白(Ⅰa)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泸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根据Ⅹ因子被激活的途径,血液凝固可分为外源 性和内源性两种凝血途径。 如果凝血过程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激活 Ⅹ因子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凝血途径。 如果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FⅢ来参与因子Ⅹ 的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