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c4daef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e.png)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0.1mm)的总称。
2.模式生物:背景清晰,基因组小,易于测量和分析,可以从中获得经验,改进技术方法。
例如大肠杆菌和酵母、线虫、果蝇和小鼠。
3.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4.霉菌:它是丝状真菌的通用名称。
通常指菌丝体较发达且不产生大的肉质子固体结构的真菌。
5.病毒:由一个或数个rna或dna分子构成的感染性因子,通常(但并非必须)覆盖有由一种或数种蛋白质构成的外壳,有的外壳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膜结构;这些因子能将其核酸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它们能利用宿主的酶系统进行细胞内的复制;有些病毒还能将其基因组整合入宿主细胞dna,依靠这种机制,或是导致持续性感染发生,或是导致细胞转化,肿瘤形成。
6.病毒颗粒(Virus particle):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和病毒的传染性形式。
它是一组可以独立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
它们被自己编码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
有些人还有一个胶囊,保护他们的遗传物质免受环境损害,并作为载体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细胞。
7.衣壳粒: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1-6个多肽分子折叠缠绕成的蛋白质亚单位(三级结构)。
8.衣壳(壳):由衣壳颗粒以对称形式规则排列而成的病毒壳。
它含有核酸,形状各异。
9.核衣壳(核壳):病毒蛋白质壳体与病毒核酸的合称,为病毒的基本结构。
10.暴露毒物颗粒:只有核壳基本结构的毒物颗粒称为暴露毒物颗粒。
如烟草花叶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毒颗粒。
11.包膜毒粒: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核壳外还具有包膜,有的包膜上还有刺突,这类毒粒称为包膜毒粒。
包膜的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
12.强效噬菌体:在感染宿主细胞后,它可以在细胞内正常复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一个裂解周期。
13.轻度(溶原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复制周期无法完成。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de57e1014791711cc7917f8.png)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9.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10.L 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 型细菌。
11.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12.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13.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4.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15.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4b31f2f4b73f242336c5fd0.png)
—、名词解释1.normal flora:即正常菌群,在人的体表或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细菌,通常对人有益无害,故称正常菌群.2.disinfection:即消毒,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3.bacterium:即细菌,是一种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具有原始细胞核和不完善的细胞器的单细胞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4.肽聚糖:细菌细胞壁的成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五肽交连桥(革兰阳性菌具有)构成.5.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6.细菌L型:在青霉素或溶菌酶作用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被破坏或合成受抑制,而形成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因最先在Lister研究所发现,故称.7.热原质: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8.菌落:平板培养基上,单个细菌生长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9.噬菌体: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10.高压蒸汽灭菌法:在103.43kPa蒸汽压下,温度达到121.3℃,维持15~20min,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常用于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11.异染颗粒:白喉棒状杆菌的胞质中存在的胞质颗粒,用特殊染色后,可呈现与菌体明显不一样的颜色,称为异染颗粒.12.卡介苗:Calmette和Guérin将牛结核分枝杆菌经1.3年2.30次传代培养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株,用于预防结核病.13.卫星现象:将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接种在兔血平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葡菌菌落越远的越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14.血浆凝固酶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引起血浆凝固.15.肥达反应: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16.巧克力平板:即热血平板,血平板加热80℃1.5min而制成,因其呈巧克力色而得名.17.串珠试验:炭疽芽胞杆菌在含微量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其形态变异为大而均匀的圆球形,呈串珠状排列.是炭疽芽胞杆菌的重要鉴定试验.18.医院内感染: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主要为住院病人)在医院内或病人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不久发生的感染以及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19.标准菌株:具有某种细菌典型而稳定的生物学特征且被国际认可的菌株.20.病毒包涵体:病毒感染细胞后,在胞浆或胞核内出现的嗜酸性或嗜碱性的包块.21.内基小体:狂犬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质中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22.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会出现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23.CPE:即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所出现的浓缩、深染、胞质不均匀等一系列变化.24.Dane颗粒: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25.支原体:无细胞壁,能通过滤菌器,可人工培养的最小最简单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6.显微镜凝集试验:以标准的活钩体作为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清孵育,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有无凝集现象.27.双相型真菌:在沙氏培养基中2.5℃培养形成丝状菌落,37℃培养形成酵母样菌落的一类真菌.28.conditioned pathegen:即条件致病菌,通常不致病,在特定条件引起感染的细菌.29.sterilization:即灭菌,杀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苞.30.侵袭力: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31.LPS:即脂多糖,G-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组成,是细菌的内毒素.32.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性状.33.细菌:是一种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具有原始细胞核和不完善的细胞器的单细胞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4.细菌素:细菌所产生的能抑制同种细菌增殖的蛋白质.35.专性厌氧菌:只能在无氧条件生长的细菌.36.噬菌体: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37.芽胞:细菌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由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组成的黏液性物质结构.38.ASO:SLO抗原性强,链球菌侵入体内产生SLO, 2~3周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ASO,维持数月至1年,其效价>1:400可做为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39.BCG:即卡介苗,Calmette和Guérin将牛分枝杆菌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株,用于预防结核病.40.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形的层层波状菌苔.41.非发酵菌:一大群不发酵葡萄糖或仅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的无芽胞的G-杆菌.42.汹涌发酵现象:产气荚膜梭菌能分解牛乳培养基中的乳糖产酸,使其中的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把液面凝固的凡士林层向上推,甚至冲走试管塞,称为汹涌发酵现象.43.热血平板:即巧克力平板,血平板加热80℃15min而制成.44.Ascol热沉淀反应:炭疽芽胞杆菌的菌体多糖抗原耐热,耐腐败,在病兽腐败脏器或皮毛经长时间煮沸仍可与相应血清发生沉淀反应.45.inclusion body:即包涵体,病毒感染细胞后,在胞浆或胞核内出现的嗜酸性或嗜碱性的包块.46.Negri body:即内基小体,狂犬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质中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47.病毒的灭活:病毒失去感染性.48.Antigenic drift:抗原发生小的变异49.干扰素: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50.HA:即血凝素,流感病毒包膜上的刺突,具有凝集红细胞的作用.51.逆转录病毒:RNA病毒在复制时,通过DNA中间体,并与细胞染色体整合.52.螺旋体: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53.朊粒:仅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组织中、具有致病性与传染性、对蛋白酶K有抗性的特殊蛋白质.54.孢子:真菌的繁殖结构,由生殖菌丝产生.55.外毒素:主要由G+菌和部分G-菌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56.disinfection:即消毒,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57.plasmid:即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细胞质中的环状DNA分子58.荚膜:细菌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由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组成的黏液性物质结构.具有抗吞噬、粘附及抗有害物质损伤的作用.59.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60.中介体: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与细菌分裂有关,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61.吲哚试验:有些细菌如大肠埃希菌,能分解培养基中的色氨酸生成无色的吲哚,其可与对半-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红色的玫瑰吲哚.62.细菌:是一种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具有原始细胞核和不完善的细胞器的单细胞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63.phage:即噬菌体,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64.条件致病菌:通常不致病,在特定条件引起感染的细菌.65.SPA:即葡萄球菌A蛋白,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成分,能与IgG的Fc段特异性结合,具有抗吞噬的作用.66.acid-fast bacilli:即抗酸杆菌,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含分枝菌酸,使其不易着色,而一旦着色又具有抗酸酒精脱色的能力,故称.67.metachromatic granules:即异染颗粒,白喉棒状杆菌的胞质中存在的胞质颗粒,用特殊染色后,可呈现与菌体明显不一样的颜色,故称.68.coagulase:即凝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引起血浆凝固.69.Widal’s test:即肥达反应,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70.Ascoli 热沉淀试验:炭疽芽胞杆菌的菌体多糖抗原耐热,耐腐败,在病兽腐败脏器或皮毛经长时间煮沸仍可与相应血清发生沉淀反应.71.串珠试验:炭疽芽胞杆菌在含微量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其形态变异为大而均匀的圆球形,呈串珠状排列.是炭疽芽胞杆菌的重要鉴定试验.72.Weil-Felix test:即外裴试验,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的某些X菌株有共同抗原,故可用这些X 菌株代替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以检测抗体,辅助诊断立克体病.73.standard strain:即标准菌株,具有某种细菌典型而稳定的生物学特征且被国际认可的菌株.74.原体:衣原体的细胞外存在形式,小而致密,具有感染性.75.interference:即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会出现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76.inactivation:即灭活,病毒失去感染性.77.垂直传播:病毒从亲代传给子代.78.NA:即神经氨酸酶,流感病毒包膜上的刺突,能作用于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神经氨酸,有利于病毒的成熟释放.79.Mycoplasma:即支原体,无细胞壁,能通过滤菌器,可人工培养的最小最简单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80.病毒体: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81.抗原性转变:抗原发生大的变异,是质变,多产生新的型别.61.鞭毛:细菌体上附着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62.荚膜:细菌细胞壁外围绕的粘性、胶胨样物质,厚度在0.2μm上者,称为荚膜.63.芽胞: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折光性很强的小体,有强大的抵抗力.64.L型细菌:无细胞壁或细胞壁有缺陷的细菌.65.噬菌体:是侵袭细菌、真菌或螺旋体的病毒,在易感的宿主细胞内增殖并将其裂解.66.质粒:存于细菌染色体外的环形DNA.67.条件致病菌:寄居在人体一定部位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当机体平衡状态破坏时可引起疾病者.68.外毒素: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69.内素素: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外部结构,当菌体死亡或裂解后才释出的毒性物质.70.甲型溶血:指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细菌菌落周围的草绿色溶血环.71.乙型溶血:指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细菌菌落周围的无色透明溶血环.72.异染颗粒:指白喉杆菌菌体的染色性不均匀而出现的染色较深的颗粒.73.菌体抗原:是细菌的细胞壁成分,有抗原性、耐热与相应抗体呈颗粒状凝集.74.鞭毛抗原 :细菌的鞭毛蛋白,有抗原性、不耐热,与相应的抗体呈絮状凝集.75.表面抗原:细菌体周围的多糖成份,不耐热,可阻断0抗原与相应抗体反应.76.ETEC:产肠毒素型大肠埃希氏菌.77.EPEC: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茵.78.EIEC: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79.非发酵菌:指一大群不发酵糖类、专性需氧、无芽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80.卫星现象:指流感嗜血杆菌生长在金葡萄周围处的菌落增大现象.。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47296dc360cba1aa811da08.png)
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化:利用小体积大面积系统的微生物在体制和培养方面的优越性,促进高等动植物的组织培养和培养技术发展的方法,称为微生物化。
比面值:某一物体单位体积所占有的表面积称为比面值。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块;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理代谢类型多样性,代谢产物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类型多样性。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
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肽聚糖:是真细胞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分为肽和聚糖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糖醇磷酸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以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脂多糖: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抗酸细菌:是一类细胞壁中含有大量分枝菌酸等蜡质的特殊G+细菌缺壁细菌:由于人工方法,或自然发生的缺少细胞壁的细菌,主要有L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和支原体等L型细菌:由英国李斯特研究所的学者于1935年发现,故称L型细菌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他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的圆球形原生质体聚—β—羟丁酸PHB: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脂质的碳源贮藏物,不溶于水,而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种粘性胶状物质,相对稳定的附着在细胞壁外,具有一定形态,称为荚膜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伴孢晶体:又称δ内毒素。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87cff4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0.png)
微生物(Microorganism):指一般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微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e):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由裸露DNA组成的核区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等。
真核微生物(eukaryote):是具有核膜、核仁分化,能进行有丝分裂的一类较高等的微生物,其细胞质中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和内质网等内膜结构,包括酵母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生物等。
细菌(bacteria):指原核微生物中非古菌类的主要类群。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由O-侧链、核心多糖和类脂A三部分组成。
周质空间(periplasmicspace)或壁膜空间: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位于细胞壁与细胞质膜之间的狭小空间。
原生质体(protoplast):在革兰氏阳性细菌培养物中加入溶菌酶或青霉素阻止其细胞壁的正常合成而获得的完全缺壁细胞。
原生质球(spheroplast):指细胞壁未全部去掉的细菌细胞,呈圆球状,可人为地通过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革兰氏阳性细菌而获得。
细菌L-型(L-form of bacteria):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无壁类型。
荚膜(capsule):有些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层黏性多糖。
鞭毛(flagella):某些细菌的细胞表面伸出细长、波曲、毛发状的附属物。
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于营养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
菌落(colony):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内即可由1个或几个细菌分裂繁殖聚集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
纯培养(pure culture):如果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个体生长、繁殖而成,则称为纯培养。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733b548767f5acfa1c7cd29.png)
四、名词解释1.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和。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1.基内菌丝;2.细菌菌落和菌苔;3.质粒;4.芽孢和孢囊;5.革兰氏染色法;6.伴孢晶体;7.荚膜;8.球状体(原生质球);9.古细菌; 10.L型细菌1.生长在固体培养基内,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故亦称营养菌丝。
2.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细菌菌落。
许多菌落相互联接成一片称菌苔。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4.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芽孢。
有些细菌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形,表面形成一层厚的孢壁,称为孢囊。
5.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
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
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6.指少数产芽孢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即为伴孢晶体。
7.指一些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层黏滞性较大.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具一定外形.厚约200nm的黏性物质。
8.用人工方法部分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
一般由G-细菌形成。
9.指在细胞壁组成.细胞膜组成.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基酸.RNA聚合酶的亚基数等方面与真细菌有明显差异的原核生物。
包括:产甲烷古细菌群.还原磷酸盐的古细菌群.极端嗜盐的古细菌群等。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e96a252a8956bec0975e385.png)
◎第1章1.微生物(mi cr oor g an is m):通常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这类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原生生物和某些藻类。
2.微生物学(m icr o bi ol og y):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
3.分子微生物学(mo le cu la r mi cro b io lo gy):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 ll ul ar mi cr ob i ol og y):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 cr ob ic g eno m ic s):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 po nta n eo us ge ne ra ti on):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都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
7.安东·列文虎克(An to ny va n Le e uw en ho ek,1632-1723):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 ui s Pa st eur,1822-1895):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乙醇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是由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64c99d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e.png)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名词解释微生物:指所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细菌质粒:一般是指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一类能自我复制的小型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
失去质粒一般不影响细胞存活,但会失去质粒携带的遗传信息。
目前在真核微生物中也有发现,也发现有RNA质粒。
间体:是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
荚膜:细菌的特殊结构。
是指覆盖在某些细菌细胞壁外、有明显界限的一层胶状物质,主要成分为水以及多糖或多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所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
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在固体造就基上,在相宜的造就条件下迅速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央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仔细胞集团,称为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麋集地接种到固体造就基外表,结果长成的“菌落”相互连接成一片,即为菌苔。
L型细菌:一种自发突变形成的细胞壁缺损细菌。
它的细胞膨大,对渗透压敏感,在固体外表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
原生质体:用人工方法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完全缺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球状体:用人工方法局部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疵壁菌:嗜盐菌、产甲烷菌等古生菌的细胞壁中不含有典型的肽聚糖成分,被称为疵壁菌。
菌胶团:有的细菌,它们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一团胶状物,其内常包含有多个菌体,称菌胶团。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a2307c62cc58bd63186bd48.png)
抑菌剂,它们能抑制微生物生长,但不能杀死它们,作用机理是这类物质结合到核糖体上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生长停止,由于它们同核糖体结合不紧,它们在浓度降低时又会游离出来,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恢复,使生长恢复。
菌丝体,许多菌丝分枝连接,相互交织在一起所构成的形态称菌丝体。
真菌,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细胞壁多含有几丁质,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以产大量无性和(或)有性孢子的形式进行繁殖,陆生性较强的真核微生物。
病毒,为具有独立于其宿主的进化史的绝对细胞内寄生物,它的DNA或RNA基因组被其所编码的蛋白质壳体化。
荚膜,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的粘液状物质,厚度:>0.2m。
微荚膜,粘液状物质较薄,厚度:<0.2m ,与细胞表面牢固结合。
菌胶团,包裹在细胞群体上的胶状物质。
粘液层,粘液物质没有明显的边缘,比荚膜松散,可向周围环境中扩散,增大黏性。
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上的功能。
营养,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营养。
营养物质,能够满足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
水活度,水活度为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溶液的蒸汽压(材料上部蒸气相中水浓度)与纯水的蒸汽压(即纯水上部蒸气相中水浓度)之比。
培养基,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霉菌,通常是指菌丝体比较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真核微生物,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名词解释(完全版)
![微生物名词解释(完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99730beff9aef8941e06be.png)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等}、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周质空间:指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
·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间体: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串状物,一般位于细胞分裂的部位或附近。
·细胞质: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细胞内含物:指细胞质内一些形状较大的颗粒状构造。
·PHB :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炭源类贮藏物,不溶水,而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炭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
·羧酶体:指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大小与噬菌体相仿,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糖被: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鞭毛:指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9617ba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6.png)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1. 细菌:细菌是一种微生物,它们是单细胞的生物体,不同于其他种类的细胞,它们一般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
细菌可以生存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人体等,并且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真菌:真菌是一种多细胞的生物体,它们与植物和动物有一定的区别。
真菌的生活方式包括在有机物上寄生、腐解有机物和与其他生物共生等。
真菌可以生产出许多有益的化合物,如抗生素和酶。
3.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体,它们非常小,在光学显微镜下几乎看不到。
病毒只能寄生在其他细胞中,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其生物机制来繁殖自己。
它们是引起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4.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种能够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获取营养的生物。
它们可以寄生在植物、动物和人体上。
寄生虫会给宿主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并且可能引起各种疾病。
5. 古菌:古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生物体,与细菌和真核生物有一定的区别。
它们存在于一些极端环境中,如深海热液口、沸水泉和高温沸石中等。
古菌对科学家们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过程。
6. 蓝藻:蓝藻是一种原核生物,也被称为蓝绿藻。
它们是一类属于细菌的藻类,含有蓝绿色叶绿素。
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能够在水体中自主生长,并且对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
7.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体,它们是真核生物的一种。
原生动物可以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
它们在食物链中居于重要的位置,既可以以其他生物为食,也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8. 纤毛虫:纤毛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其细胞表面覆盖着许多细长的纤毛。
纤毛虫通过纤毛的运动来推动身体,并以此获取食物和繁殖。
纤毛虫在水体中广泛分布,并在分解有机物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9. 孢子:孢子是一种可以在不利环境下存活的微生物结构。
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微生物都可以形成孢子,以应对环境中的压力。
孢子具有较高的抵抗力,并且在适合的条件下可以萌发成为新的生物体。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c6aba6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b.png)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1. 微生物: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2. 细菌:单细胞微生物,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以分解有机物和合成有机物为生。
3. 病原菌:引起疾病的细菌,如结核杆菌、沙门氏菌等。
4. 病毒: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繁殖,引起各种传染病。
5. 真菌:多细胞生物,以分解有机物为生,包括酵母菌、霉菌等。
6. 抗生素: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泌的物质,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7. 免疫系统: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8. 共生:不同种类的生物在一起生活,互相有益。
9. 异生:不同种类的生物在一起生活,对彼此都无益。
10. 胞外多聚物:微生物分泌的高分子物质,能够附着在细菌表面形成生物膜。
11. 生物膜:由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形成的一层薄膜,起保护作用,也可以影响其它细胞的附着和生长。
12. 毒性因子:微生物分泌的物质,能对寄主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13. 草原土壤细菌:生活在草原土壤中的细菌,对土壤含氮物质的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14. 氨氧化细菌:能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的细菌,参与氮循环中的氨氧化过程。
15. 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的多样性。
16.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生态角色、多样性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17. 微生物发酵: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质转化为其他有用的物质的过程,如乳酸发酵、酒精发酵等。
18. 气候变化: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对微生物生态和多样性产生影响。
19. 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也包括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0. 毒品耐药性:微生物对抗生素等药物的抗拒能力,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21. 基因工程:利用重组DNA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基因改造,使其具有特殊功能。
22. 微生物遗传学:研究微生物遗传变异、遗传进化和基因表达的学科。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1f923747e21af45b307a8df.png)
名词解释1.微生物: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一般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原核:真细菌,古生菌真核:真菌(酵母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1.培养物culture: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
2.纯培养物pure culture: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3.混合培养物:含有多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4.菌落: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5.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环境的技术。
6.培养基culture medium: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人工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7.二元培养物:培养物中只含有二种微生物,而且是有意识的保持二者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培养物。
8.分辨率: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9.古生菌:在分类地位上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列为第三域,并且在进化谱上更接近真核生物;没有核膜、核仁,在细胞构造上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原核生物;多生活于一些团结十分恶劣的极端环境中,如高温、高盐、高酸等。
(与细菌具有类似的个体形态,多生活于一些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极端环境中,如高盐、高温、高酸。
)10.霉菌:一些丝状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霉菌菌体均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11.菌丝(Hypha)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12.由许多分枝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称为菌丝体菌丝体(Mycelium)13.酵母菌: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无分类学意义的普通名称,通常以芽殖或裂殖来进行无性繁殖的单细胞真菌,以与霉菌分开。
极少数种可产生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
14.原核微生物:一大类细胞微小、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dca041252d380eb62946da5.png)
1.微生物的定义是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这些微生物体形微小,有的以微米或纳米(m)作为测量单位。
2.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存在于自然界或人体内的一小部分可引起人类与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
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致病微生物或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免疫性、实验室诊断和防治原则的一门科学。
3.郭霍原则郭霍在对炭疽芽胞杆菌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郭霍法则(Koch’s postulate):①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则不存在;②病原菌能被分离而得纯培养;③纯培养接种易感动物,引发相同疾病;④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相同病原菌。
郭霍法则对鉴定病原菌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1.细菌:细菌(bacterium)属于原核细胞型的一种单细胞生物,除细菌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还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
它们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无成形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2.荚膜:许多细菌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粘性、胶冻样的物质,其厚度在0.2µm 以上,普通染色不易着色,与四周有明显界限,普通显微镜下可见,称为荚膜。
如肺炎链球菌荚膜。
荚膜的主要功能有:(1)有无荚膜可帮助鉴别细菌。
(2)与细菌的毒力有关。
3.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内芽胞(endospore),简称芽胞(spore),以别于真菌在菌体外部形成的孢子。
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革兰阳性菌,重要的有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等)和梭菌属(破伤风梭菌等)。
4.质粒: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由双股闭合的环状DNA构成,可自行复制和通过细菌接合或噬菌体转导转移,其上带有控制细菌生物学性状的基因。
如肠道杆菌的R因子质粒上,带有耐药基因,与细菌耐药性产生有关。
5.菌毛: 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称为菌毛(pilus或fimbriae)。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37ee0c0da38376baf1fae2f.png)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芽孢:是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3、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一个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菌苔:在固体培养基上由许多细菌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相互连成一片的大量菌落群体。
)4、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的基因组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随寄主的细胞分裂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
例如: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
5、烈性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后,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噬菌体,并通过裂殖作用摧毁细胞使病毒粒子释放。
如: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
6、溶原性:宿主染色体携带病毒基因组的情况。
7、溶原菌:被温和噬菌体侵染后,细胞染色体上整合有细菌基因组的细菌。
8、原病毒:又叫前噬菌体。
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的基因组。
9、噬菌斑:细菌病毒侵染细菌细胞,导致寄主细胞溶解死亡,因而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空斑。
10、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1、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
12、防腐:就是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使微生物处于不生长繁殖但没有死亡的状态)13、化学治疗剂:14、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他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因而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15、抗代谢物:指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内必要代谢物的结构相似,并可干扰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16、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制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7、鉴别性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7f8714c16fc700aba68fc14.png)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2.模式生物:背景清楚,基因组小,便于测定和分析,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改进技术方法。
如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线虫、果蝇、小鼠。
3.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4.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为发达由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5.病毒:由一个或数个RNA或DNA分子构成的感染性因子,通常(但并非必须)覆盖有由一种或数种蛋白质构成的外壳,有的外壳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膜结构;这些因子能将其核酸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它们能利用宿主的酶系统进行细胞内的复制;有些病毒还能将其基因组整合入宿主细胞DNA,依靠这种机制,或是导致持续性感染发生,或是导致细胞转化,肿瘤形成。
6.病毒颗粒(毒粒):是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
是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它们被其自身编码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有的还具有包膜,以保护其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的载体。
7.衣壳粒: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1-6个多肽分子折叠缠绕成的蛋白质亚单位(三级结构)。
8.衣壳(壳体):是衣壳粒以对称形式有规律的排列形成的病毒外壳,内包核酸,形状多样。
9.核衣壳(核壳):病毒蛋白质壳体与病毒核酸的合称,为病毒的基本结构。
10.裸露毒粒:只有核壳这一基本结构的毒粒称为裸露毒粒。
如烟草花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毒粒。
11.包膜毒粒: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核壳外还具有包膜,有的包膜上还有刺突,这类毒粒称为包膜毒粒。
包膜的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
12.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
13.温和(溶源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d3fe24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1.png)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2.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4.细菌的生化反应: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代谢产物,借以区别和鉴别细菌种类的生化试验,称为细菌生化反应;5.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黏液性物质结构;由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组成的大多数为多糖,不易着色,具抗原性6.鞭毛:所有的弧菌和螺菌,约半数的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细长波状弯曲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特殊抗原性称H抗原7.菌毛:菌体表面比鞭毛细、短、直的丝状物,成份蛋白质,具抗原性,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8.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中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型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见于革兰阳性菌;9.热原质:又称为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10.外毒素:多数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11.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12.灭菌:杀灭生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13.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14.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15.无菌: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16.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17.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18.温和噬菌体:又称溶原性噬菌体,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19.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20.溶原性细菌:前噬菌体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而传给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21.质粒: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环状闭合双链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一个质粒即一个复制子;22.基因突变:是指DNA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所致的基因结构的变化,可分点突变、插入或缺失突变、多点突变;23.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24.接合:细菌通过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给受体菌的方式称为接合;25.转导:是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26.溶原性转换:也是局限性转导的一种形式;宿主菌在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后,以前噬菌体的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使宿主菌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形状;27.原生质体溶合:是将两种不同细菌经溶菌酶或细胞壁合成抑制剂如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在聚乙二醇的作用下后融合的过程;28.致病性:细菌对宿主感染致病的能力又称为致病性;29.毒力: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30.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31.细菌生物被膜BF:是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胞外多糖或蛋白质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材料表面后形成的膜状结构,是细菌的群体结构;32.毒血症:致病菌侵入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白喉33.内毒素血症:G-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G-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34.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伤寒早期35.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36.脓毒血症:化脓性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37.医院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或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或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38.人工主动免疫:是将抗原性物质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对相应病原体感染产生特异性预防作用的措施;39.人工被动免疫:是输入含有特异性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等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过程,可用于某些急性传染病的紧急预防和治疗;40.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41.类毒素:采用%甲醛液处理,去除外毒素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42.死疫苗:亦称灭活疫苗,是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的一种生物制剂;43.活疫苗:亦称减毒活疫苗,是通过毒力变异或人工选择法而获得的减毒或无毒株,或从自然界直接选择出来的弱毒或无毒株经培养后制成的疫苗;44.SPA葡萄球菌A蛋白: 90%菌株带有的表面蛋白,可与Ig的Fc段非特异结合,介导协同凝集试验,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的作用; 45.病毒: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只有一种类型核酸、只能在活的、敏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46.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并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47.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成分,则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具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48.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复制,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49.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50.基因重组:两种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发生基因的交换,产生具有两个亲代特征的子代病毒,并能继续增殖;51.基因重配:对于基因分节段的RNA病毒,通过交换RNA节段而进行基因重组的被称为重配;52.基因整合:病毒基因组与细胞基因组的重组过程称为基因整合;53.细胞病变作用CPE: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54.干扰素IFN: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55.中和抗体: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此类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56.抗原性转变:质变,是指在自然流行条件下,甲型流行病毒表面的一种或两种抗原构型发生大幅度的变异,或者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并出现与前次流行株的抗原结构不同的新亚型;57.抗原性漂移:量变,亚型内变异,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通常由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性降低,引起小规模流行;58.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麻疹的晚期并发症,属于病毒急性感染后的迟发并发症,表现为大脑渐进性衰退;。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4023928453610661ed9f422.png)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 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类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 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酸醇磷酸。
4. 原核微生物:即广义的细菌。
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u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7. 固质空间: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约12~15nm),其中存在着多种固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等。
8. 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9. 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
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原生质体。
10. 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11. 脂多糖(LPS):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D-特异侧链等部分组成。
12.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3.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14. 间体: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泡囊。
多见于G+菌。
15.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挑选性强的休眠结构。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512053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d.png)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Microbe: 微观的生物机体..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微生物Microorgamism: 微观的生命形式..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微米Micrometer: 一种测量单位:1/1;000mm;缩写为um..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霉菌Mold: 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感染Infection: 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在一控制温度给液体食物或饮料加热以提高保藏质量;同时也消毁有害的微生物..无菌的Aseptic:没有能够引起感染或污染的微生物..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用化学药物来治疗传染病..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用化学制品治疗疾病..抗生素疗法tetracycline:用真菌等生物产生的抗生素来治疗疾病..分类学Tasonomy:尽可能有亲缘关系基础上对有机体的分类..无性繁殖系Clone:从单一细胞传下来的细胞集群..属Genus:一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种..分辨率resolving power:能够分辨出两者之间最小的距离..菌株Strain:单一分离体后代组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污染:微生物纯培养物和灭过菌的物品等被某些杂菌或有害微生物混人或沾染的现象..球菌coccus: 球状的细菌..杆菌bacillus: 杆状的细菌..螺旋状细菌Spirillum: 螺旋状的或开塞钻状的细菌..呈弯曲状的细菌螺旋体Spirochete: 螺旋形细菌;多为寄生性的..梅毒Syphilis:由梅毒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病..链球菌Streptococci:分裂后细胞成链的球菌..弧菌:菌体呈有一个弯曲呈弧形即弯度一圈..螺菌:菌体较为坚硬有多个弯曲..衰老型、退化型:细菌在老的培养物中会出现各种与正常形状不一样的个体;重新培养有些可以恢复;有些不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细菌多型性:有些细菌尽管在最适宜的正常的环境中生长;其形态也很不一致..菌柄Prosthecas:在诸如柄杆菌属的细菌中;作为细胞壁的一部分的附器..球状体球形体;spheroplast:多用革兰氏阴性细菌;以溶菌酶法处理获得;其外壁的结构尚存;所以;原生质体对外界环境具一定抗性;并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菌体..细菌细胞壁cell-wall:包在表面较坚韧略具有弹性的结构;是一层较薄的膜状结构..核Nucleus:细胞内结构;含有染色体..细胞膜cell membrance:是细胞壁和原生质之间一层柔软并具有半透性的生物膜又叫质膜、原生质膜、胞浆膜..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一种鉴别染色法;当用脱色剂处理时;根据保留或失去原始着色剂结晶紫与否;细菌被划分为革兰氏阳性或革兰氏阴性..核仁Nucleolus:细胞核中的一种小体..核糖体Ribosome: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细胞质结构单位;为蛋白质合成地点..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见于细胞质和核仁的核酸;含有磷酸;D-核糖;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核酸Nucleic acid:一类由核苷酸复合物连接构成的分子;其类型有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核蛋白Nucleoprotein: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分子..组蛋白: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类碱性蛋白其作用之一是使大量遗传信息压缩在核内质粒:细菌除了原核以外;还有染色体外遗传因子为环状DNA分子;能自我复制细胞间的Intercellular:在细胞之间..细胞质Cytoplasm:细胞膜和核之间的细胞生活物质..细胞器Organelle:细胞的结构或组分..荚膜Capsule:围绕某些微生物细胞壁的一种胶状包被或粘液层..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较松厚;而且较固定的粘液性物质..粘液层: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较松厚;而且较固定的没有明显的边缘粘液性物质..菌胶团:如果细菌荚膜连在一起;其中包含有许多细菌叫菌胶团..细菌的化学趋避运动:细菌趋势向吸引物并聚集于浓度区或与避离排斥物;菌体集中在低浓度区;蛋白质为接受物..细菌的光趋避运动:先培养在具有弱光的液体培养基中;用强光照射某一区域;通过10—100分钟;通过鞭毛运动;集中在强光照射区..鞭毛Flagellum: 细胞上柔软的鞭状的附器细长的原生质突起;作为一种运动器官..一端单毛菌:菌体一端只有一条鞭毛..二端单毛菌:菌体二端各有一条鞭毛..丛毛菌:菌体一端成二端各有一丛鞭毛偏端丛生鞭毛菌、二端丛生鞭毛菌;周毛的Peritichous:围绕细胞整个表面长着鞭毛..周毛菌Peritichous flagellum bacterium:在菌体四周都有鞭毛..伞毛Fimbriae: 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表面附器;由蛋白质亚单位构成;直径大约为7nm.它们比鞭毛短些、细些..也叫做纤毛..线毛Pili;散毛;纤毛;菌毛:比鞭毛更细;较短;直硬;数量也较多的细丝..核蛋白体核糖体:细胞质中无胞膜的颗粒结构;直径150-200埃..中间体中体:包围质的膜折皱陷入到质细胞里的结构..异染颗粒:用染料多色美兰染色;菌体部分兰色颗粒红紫色;故称异染颗粒..脂类颗粒:细菌在代谢过程中积累起来;但不能被细菌作养料脂类颗粒..多糖颗粒:有糖原和淀粉二类颗粒;可作为细菌的能量来源..液泡Vacuole:细胞质内清晰的空间..芽孢内生孢子Endospora: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有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成圆柱形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休眠体叫之..孢囊cytocyst: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菌;表面形成一层厚的孔壁称之..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某些芽孢杆菌;如苏云金杆菌;在细胞内产生一种晶体状多肽类内含物称之..裂殖生殖Schixoteny:营养体多重分裂的无性生殖..裂殖schizogenesis:表现为细胞的横分裂称为裂殖..异形裂殖:裂殖后形成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不相等;称为异形裂殖..同形裂殖:裂殖后形成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相等;称为同形裂殖..裂殖体Schizont:疟疾寄生物无性生活周期的一个阶段..菌落集落bacterial colony:固体培养基上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生长物微生物的单个个体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团菌苔bacterial lawn:几个菌落连在一起成片生长..培养基media: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者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琼脂Agar-agar:红色海藻经过干燥的多糖抽提物;在微生物学培养基中用以作为一种凝固剂..基内菌丝营养菌丝;substrate mycelium;长在培养基内的放线菌菌丝..菌丝无分隔;可以产生各种水溶性、脂肪性色素;使培养基着色..气生菌丝二级菌丝: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放线菌菌丝..气生菌丝直生或分枝丝状;较基内菌丝粗..孢子丝sporotrichial: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放线菌菌丝..水华或水花Bloom:在水中有大量的蓝细菌生长;繁殖茂盛;使水随的颜色随藻类的颜色而变化;许多细胞集结在一起形成“水华”或“水花”..由大量浮游生物生长所引起的水体表面呈色区共生关系symbiotic system:几种生物在有机联系的共生条件下互相得益的关系;有的共生达到了彼此不能分离的程度;或若分离后生长不良..地衣lichen:蓝细菌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隔膜Septum:菌丝体中的模壁..菌丝hypha:多数真菌的典型营养体呈现丝状或管状单一的细丝叫菌丝叫菌丝..菌丝体mycelium: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的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有隔菌丝Septa hypha:真菌有隔膜的菌丝叫有隔菌丝..无隔菌丝Non-septa hypha:真菌没有隔膜的菌丝叫无隔菌丝..Z型菌丝Z-hypha:有些真菌的营养体类型;在寄主体内和人工培养基上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菌体称之..吸器吸胞Haustorium: 真菌菌丝某处生出特殊形态的菌丝体或菌丝的变态物;伸入寄主体内吸取养分;这些变态物叫吸器..菌环菌套annulus: 捕食性真菌形成环状;叫菌环菌套..菌网macterial net: 捕食性真菌形成网状;叫菌菌网..假根Rhizoid:一种单一的或多细胞的在菌丝下方生长出发丝状根状菌丝;伸入基质中吸收养分并支撑上部的菌体;呈根状外观..菌核Sclerotium: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子座Stroma:是菌丝分化形成的垫状结构;或是菌丝体与寄主组织或基物结合而成的垫状结构物..菌索Rhizomorph:是菌丝体集合形成的绳状结构..多生于树皮下或地下;形似根状结构物菌丝束hyphal strand:菌丝平行排列的绳状结构..蕈菌子fungal:由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的真菌子实体..真菌鞭毛cilium:是单独的细胞器;不是孢子体躯的延伸;它来源于中心粒系统;由9+2根微管31根亚纤丝组成结构物..接合孢子zygospore:是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菌丝长出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配子囊接合而成..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配子或生于子囊内的有性配子叫之..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半知菌fungi imperfecti:因为只了解其生活史的一半;因此常称为半知菌..食用菌edible fungi:泛指所有可以吃食的真菌..食用菌edible mushrooms:指真菌中有肥大肉质和胶质的繁殖器官子实体;可以供人类吃食的大型的丝状真菌..毒伞菌poisonous mushrooms:能产生毒素的大型的丝状真菌..发酵ferment:泛指一切利用微生物或酶制剂的生产过程..营养体nutrition body: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无性孢子asexualspore: 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无性孢子..有性孢子sexualspore: 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有性孢子..游动孢子zoosporangiospore:鞭毛菌产生的无性孢子..由割裂方式产生;有鞭毛;在在水中游动..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接合菌产生的无性孢子..由割裂方式产生;无鞭毛;不能游动..分生孢子Conidium:一种无性孢子;可以为一到多个细胞的;和有许多不同的形状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产生的无性孢子; 大多由芽殖、裂殖方式产生..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各类真菌均可形成的无性孢子;由断裂方式产生;壁厚;寿命长;能抗御不良外界环境..一种厚壁的有抵抗能力的孢子;由菌丝体直接分第而来;菌丝体内原生质和营养物质集中休眠孢子囊resting sporangium:是某些低等鞭毛菌的有性孢子;由鞭毛菌同型两性接合生育而成..卵孢子oospore:是鞭毛菌中卵菌的有性孢子;由异型两性接合生育而成..原配子囊:接合菌相接近的+、—两种菌丝各自向对方生出极短的侧枝叫原配子囊..接合孢子zygospore:是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菌丝长出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配子囊接合而成..接合菌:指产生一种叫接合孢子的休眠孢子..接合子Zygote:由两个配子交配而产生的机体..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配子或生于子囊内的有性配子叫之..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接合作用Conjugation:一种配偶暂时融合的交配过程;尤其见于单细胞有机体..子实体fructification:真菌的产孢结构..担子果或子实体sporophore:高等担子菌中;产生一种高度组织化结构包括担子和担孢子;称为担子果或子实体..担子子实层:担子排列的层叫担子子实层;除担子外;还有刚毛、囊状体..匍匐丝又叫蔓丝:根霉菌体有一部分呈弧形;在培养基表面水平生长;根霉的气生性强;大部分菌丝上匍匐于营养基质表面的气生菌丝..联结假根之间的菌丝假根pesudorhiza:匍匐菌丝在接触培养基处伸入培养基内呈分枝状生长的菌丝..同宗结合homothallic:单个菌株能完成有性交配..异宗结合heterothallic:单个菌株自身不孕;必须与另一菌株相对应的性器官配合才能完成有性交配..子囊子实层ascusic hymenium:子囊排列的层叫子囊子实层;子实层除子囊外;还有则丝、不育丝..子实层hymenium:子囊着生在一个盘状开口的子囊果内..子实体Fruiting body:一种特化的产生孢子的器官..真菌的产孢结构子囊Ascus:子囊类特征的囊状结构;里面产生子囊孢子..一种囊状产孢结构;球形、棒形成圆筒形子囊壳Perithecium:球形、圆筒形或卵形的子囊果;它通常在顶部开一条裂缝或小孔..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配子或生于子囊内的有性配子叫之..子囊果ascocarp:子囊菌亚门真菌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闭囊壳子囊球cleistothecium:子囊被包在一个球形无孔的子囊果中..子囊盘apothecium:呈盘状、碗状成漏斗状;顶部敞开的叫子囊盘..假囊壳pseudothecium:子座内只有一个子囊腔;顶端有溶化的假孔口..子囊座ascostroma:子囊座瓶状、盾状或船状等;子座内有1至多个子囊腔;有或无孔口..子囊腔locule: 子囊座内着生子囊的腔..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担子果或子实体basidiocarps:高等担子菌中;产生一种高度组织化结构包括担子和担孢子;称为担子果或子实体..裸果型担子果:子实层自始裸露于外..被果型担子果:子实层包在子实体内;孢子在担子果分解或遭遇外力破裂时才释放于外..半被果型担子果:子实层初期被菌幕所覆盖;成熟后全部裸露于外..担子子实层:担子排列的层叫担子子实层;除担子外;还有刚毛、囊状体..生活史:微生物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的全部过程..初生菌丝一生菌丝:是由担孢子萌发产生的单核单倍体的菌丝..次生菌丝二生菌丝:是由初生菌丝联合进行质配而不进行核配的双核菌丝..三生菌丝:是组织化的特殊的一些双核组织菌丝;常集结成特殊的形状的子实体即蕈子蕈菌子:由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的真菌子实体..锁状联合clampconnection:担子菌的次生菌丝每一个细胞都有二个核;其中一个核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当双核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在二个核之间处生一个短小弯磨曲的分枝;核移动;在二核之间生出一个突起如钩状;一个核进入钩一个留在菌丝钩中保留一个核;一个往后移;菌丝中二个核一往前一个往后移钩状突起向下弯曲与细胞壁接触溶化;分枝基部生分隔膜分隔中间有孔道;在原分支外形成一隔膜;产生一个新细胞双核体;在分隔处保留一个桥形结构叫之..蘑菇圈、仙人圈fairy ring:是由于菌丝辐射生长的缘故..菌丝由中间一点向四周辐射生长;时间长了;中心点及老化的菌丝相继死去;外面的生活力强;于是形成了自然的菌丝体环..菌托teleoblem:包在担子果子实体的菌柄基部的膜状物..子实体幼小期包有一层外膜;当菌柄伸长时;外膜破裂残留在菌柄基部形成菌托菌环annulus:围绕菌柄的一个环状物..菌柄stipe:伞菌子实体的柄..位于菌盖下面;有正中生、侧生、偏生..菌盖cap:子实体的帽状部分..位于菌柄上方..菌褶gill:菌盖下方与菌肉相连的部分; 菌褶似刀片呈辐射状排列..半知菌fungi imperfecti:因为只了解其生活史的一半;因此常称为半知菌..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从菌丝体上形成分化程度不同的产生分生孢子的结构..菌丝体的分枝;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座Sporodochidium:分生孢子梗以聚生的着生形式聚集成垫状的短梗形式;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孢子座的结构..束丝:以聚生的着生形式形成一束排列较紧密的直立分生孢子梗;顶端或侧面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Acervulus:半知菌形成盘状的孢子果..分生孢子器Pycnidium:半知菌形成球状的孢子果..酵母菌yeast:指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单细胞的不具典型菌丝体特征的一类真菌假菌丝体pseudomycelium:单细胞菌体互相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串细胞象菌丝称之..二型现象dimorphism:一定条件下形成单细胞菌体;另一条件下则形成菌丝体..蕈菌子fungal:由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的真菌子实体..出芽Budding:酵母无性生殖的典型形式;在此过程中多亲代细胞长出一个新的细胞..地衣Lichem:藻类和真菌类共生;互惠的结合物..黄曲霉毒素Aflatoxin:一些真菌黄曲霉品系产生的毒素;一种致癌物..菌根Mycorrhiza:真菌和高等植物的根的共生联系..假根Rhizoid:一种单一的或多细胞的发丝状结构;呈根状外观..游动孢子Zoospore:运动的有鞭毛的孢子..藻菌植物Thallophyte: 不具真正的茎、根或叶的植物;包括藻类和真菌..白僵菌Beauveria:半知局亚门;菌丝有横隔有分枝的真菌..白僵菌可以侵入6个目15科200多种昆虫、螨类的虫体内大量繁殖;同时不断产生白僵素大环脂类毒素和草酸钙结晶;这些物质可引起昆虫中毒;使体液发现机能发生变化;打乱新陈代谢以致死亡..绿僵菌Beauveria:与白僵相似;菌体橄榄绿色..病毒学virology:研究病毒的科学..滤过性病毒Filterable virus:能够通过细菌过滤器小孔的微生物..二十面体Icosahedron:许多病毒粒子的几何形状;二十个三角面和二十个角..干扰素Ioterferon:动物组织产生的抗病毒物质..病毒粒子病毒个体virus particle:是成熟的、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壳体capsomers:由多个衣壳粒组成的蛋白质外壳..核壳体核衣壳:是衣壳与其包围着的核酸的总称..衣壳粒capsomer:衣壳单个的蛋白质亚单位..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衣壳capsid symmetry:衣壳粒以对称形式有规律地排列;形成的蛋白质外壳..封套envelope:一般由含有类脂或脂蛋白质组成的包围着病毒核壳体的包膜..细菌过滤器Filter;bacterial:细菌不能通过的特殊类型的过滤器..寄生现象Parasitism:被寄生物感染的状态..专性寄生:寄生的一种类型;只能依赖活的寄主生存;脱离寄主不能生活和繁殖..接种Inoculation:人为地把微生物或物质引进体内或培养基..接种物Inoculum:含有微生物的材料;用于接种..溶菌现象:液体培养时细菌被噬菌体裂解;液体由混浊变清的现象..噬菌斑phague:烈性噬菌体+敏感性细菌混合培养于固体基质中;由于噬菌体进行裂解细菌;而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的透明空斑..噬菌体bacteriumphage:是微生物病毒;是侵染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细胞型微生物的病毒..烈性噬菌体lytic bacteriumphage:感染细胞后引起细菌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bacteriophage:能与宿主细菌同步复制的噬菌体;因而在噬菌体不需引起溶菌就能通过胞分裂遗传..原噬菌体protophage:温和噬菌体以其核酸附着在细菌染色体的一定位置上;与细菌染色体一道复制;称原噬菌体..结果:每个子细胞都成为溶解性细菌..敏感性细菌sensitized bacterium:被裂性噬菌体侵染的细菌..溶源性Lysogeny::携带噬菌体的细菌状态;对这种噬菌体;细菌本身并不敏感..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含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感病infection disease:寄主遭受病原物的侵染而发病..侵染力infestation:病原微生物克服寄主防御能力;侵入体内得以生长、繁殖和扩散等一系列的性能..病原pathogenium:引起病害的病原生物..抗原性:能与免疫反应产物结合的性质..亚病毒:没有真病毒的形态结构;能利用非自身编码的酶系统进行复制;有侵染性;并可在寄主中引起症状..类病毒viroid:是寄生于高等生物细胞中一类最小的新病原体;有类似病毒的一面;称为类病毒..卫星RNAstar RNA:是指一些必须依赖于辅助病毒的才能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片段;它被包装在辅助病毒的包体中..拟病毒Viroid—Like RNA:是一种类似于类病毒的病毒;其核酸组成;大小、二级结构均与类病毒相似;故又称之为类似类病毒Viroid—Like RNA;又称为拟病毒;朊病毒:只含蛋白质外壳不含核酸的病毒..朊—蛋白质曾用名;现已不用CJDCreutzfeldt-Jakob Ddisease:医源性“海绵类脑血管病变或朊病毒”感染;是世界性顽疾之一..病征:四肢僵值;语无论次;尿便失禁..噬放线菌:把侵染放线菌的病毒叫噬放线菌..噬蓝藻体cyanophage:是侵染多种蓝藻的病毒..噬真菌体mycophage:是侵染多种真菌的病毒..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MLO:又称类菌原质;它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比细菌小比病毒大;具有多型性;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200-300nm;没有细胞壁..螺原体Spiroplasma:呈螺旋丝状;长3—25um; 直径在100-200nm;高度变态..菌原体thalline:动物的微小原核原生生物;高度变态;如球状或近卵球状;直径125-250nm..类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Lick Organism RLO:这类微生物形态结构和性状与立克次氏体极相似;故称之..类细菌Rickettsia-Lick Bacteria : 类立克次氏体是一种小形杆状细菌;又不同于细菌;寄生于细胞内部;有细胞壁;有固定的形态;与细菌同属于一个门;又称为类细菌;一般不能人工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巴氏消毒法:由巴斯德发明的一种低温湿热灭菌法,一般在60~85℃下处理0.5h至1.5h,主要用于牛奶、果酒等液态风味食品的消毒。
B鞭毛:在某些细菌(大肠~)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运动器官。
成分蛋白质。
B伴孢晶体:又称δ内毒素,是少数芽孢杆菌产生的糖蛋白昆虫毒素。
B包膜:包被在病毒核衣壳外由脂质蛋白质或糖蛋白组成的囊膜。
B包涵体:病毒粒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并能用光镜加以观察和识别的群体。
B 病毒:由一个核酸分子(DNA 或RNA)与蛋白质(Protein)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朊病毒)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B病毒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B半合成培养基:又称半组合培养基,指用天然原料加入一定的化学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B胞外酶:细胞内合成而在细胞外起作用的酶,包括位于细胞外表面或细胞外质空间的酶,也指释放入培养基的酶。
BOD:生化需氧量。
在特定时间和温度下,微生物好氧过程中氧化一升污水中的有机物所需氧的毫克数。
B补体结合试验:一种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红细胞的特异抗体)是否发生溶血放映作为指示的一种高灵敏度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
COD:化学需氧量。
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便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有的有机物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C初次应答:首次用适量抗原注射动物后,需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即待免疫活性细胞增殖、分化后,才能在血流中检出抗体,抗体多为IgM,效价低,维持时间短的阶段C初级代谢:一般将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C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C操纵子:指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一系列紧密连锁的结构基因的总称。
C刺突:在包膜(envelope)表面有病毒膜蛋白质规则地排列着,似如形成某种形态学的单位,称此为刺突。
C差异毒力:抗生素对微生物或癌细胞的抑制、杀灭作用,与对机体损害的差异。
D单细胞蛋白:指那些工厂化大规模培养的、作为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的蛋白质来源的酵母、细菌、放线菌、霉菌、藻类和高等真菌等微生物的细胞。
D单克隆抗体:D单功能营养物:只具有一种营养功能的营养物如光能。
D豆血红蛋白:一种红色含铁蛋白,通过Fe3+与Fe2+互变,维持一个微氧环境D多重抗药性:是指某一微生物同时对两种以上的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所产生的抗药性,也成为多抗药性,这是由于多重抗药性菌株的遗传物质带有编码产生不同抗药性的多种抗药性基因之故。
D代谢工程:微生物的代谢工程也叫做途径工程,指的是利用DNA重组技术修饰各种代谢途径(包括生物体非固有的代谢途径),提高特定代谢物的产量,设计合理的遗传休市战略、优化细胞神武学特性。
D堆肥化:又叫好氧堆肥化处理,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依靠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人为地促进科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D大肠杆菌指数:表示水,土壤,乳品,或清凉饮料直接或间接接受人,畜粪便污染程度的一种指标.D典型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并以细胞数目的对数值做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划出的一条由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组成的实验曲线。
F分解代谢:是指微生物将各种营养物质有相对复杂的大分子降解为相对简单的小分子的过程。
F发酵:是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产生能量的一种重要方式。
F分批培养: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集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生长;一次收获。
F防腐:是指在某些理化因子作用下,能防止和抑制威慑我那个屋繁殖的一种措施,它是防止食物腐败、物质霉变。
F防腐剂:指天然或合成的化学成分,用于加入食品药品颜料生物标本等,以延迟微生物生长或化学变化引起的腐败.F复壮:对已衰退的菌种(群体)进行纯种分离和选择性培养,使其中未衰退的个体获得大量繁殖,重新成为纯种群体的措施F非特异性免疫: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先天就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抗原的天然抵抗能力G固氮酶:由固二氮酶和固二氨还原酶相互分离的蛋白构成的复合蛋白。
G干扰现象:有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抑制另外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干扰素:一种分泌到细胞外,其本身并不能直接杀灭病毒,而是通过诱导其他效应蛋白质产生抗病毒活性的一类蛋白质,本质是糖蛋白) G固体培养基:一类外观呈固体状态的培养基G光复活作用:把经过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出现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G感受态: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 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生理状态H 核心:指病毒核酸或病毒颗粒的中心部分,由单一核酸DNA或RNA构成,与蛋白质密切相接.H核衣壳:病毒衣壳和病毒核酸的复合体.H合成代谢:是指微生物将相对简单的小分子合成细胞组成物质的过程。
H恒浊培养:借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调节流速,二是培养液浊度保持恒定连续培养方法。
H恒化培养:控制恒定的流速,是培养室中的营养物质浓度维持恒定,二是培养物保持某一恒定的生长速率。
H化疗:使用化学料机进行治疗叫做化疗。
H化学疗剂:指用于化疗目的化学物质。
有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种草药中的有效成分。
H活性污泥:是一种絮状污泥,主要是菌胶团形成菌,原生动物,有机和无机胶体以及悬浮物组成。
人工培养、驯化获得。
H化能自养型:以无机的CO2为C源,以氧化无机物产生能量,从而合成自身有机物的生物,如硝化细菌.J接合:供体菌通过性毛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给受体菌,使得受体菌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J菌株表示由任何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者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后代;J菌毛:某些菌体表面遍布的比鞭毛更细、短、直、硬、多的丝状物。
J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或孢子繁殖的肉眼可见的孤立菌群J菌落形成单位:把稀释后的一定量菌体通过浇注或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待培养后,每一个活细胞形成一个单菌落。
J菌群失调症: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在临床上发生菌群失调症或称菌群交替症.J 荚膜: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向细胞壁外分泌一层疏松透明、粘度极大的胶状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可增强致病力,但本身无毒。
J静息孢子:一种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休眠细胞,富含营养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
J 基础培养基:是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J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一些特殊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要求比较苛刻的某些异养微生物的生长,或用于富集或分离某种微生物。
J鉴别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培养后发生某种变化,从而区别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或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
J假酵母:只进行无性生殖的酵母菌。
J假菌丝:酵母菌经一连串芽殖后,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而以狭小的面相连的藕节状的细胞串。
J局限转导:通过部分缺陷型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J基团位移: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
J间歇灭菌法:一种适用于不耐热培养基的灭菌方法。
一般将培养基放在100℃蒸煮15min,然后置37℃下过夜(诱使残留芽孢发芽),次日再重复蒸煮、过夜,如此重复3d 即可J夹层培养法:先在培养皿底部倒一薄层不含菌的基本培养基,待凝,添加一层混有经诱变剂处理菌液的基本培养基,再浇一薄层,不含菌的基本培养基,经培养后,对首先出现的菌落用记号笔一一标在皿底。
然后再向皿内倒上一薄层,第四层培养基——完全培养基。
再经培养后,会长出形态较小的新菌落,大多数是营养缺陷型突变株J基因工程: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入载体中,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者令生物表现出新的性状。
K抗生素:是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能在低位生物浓度下选择性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K抗药性:是指微生物或肿瘤细胞多次与药物接触发生敏感性降低的现象,是微生物对于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抗性。
K抗毒素:将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对外毒素具有免疫的抗体K抗原: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与相应的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
K抗原决定簇:K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K空斑:人工培养的单层动物细胞感染病毒后,也会形成类似噬菌斑的动物病毒群体K枯斑: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群体。
L磷壁酸(teichoic acid): G+细菌细胞壁结合在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LPS:脂多糖,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 3 部分组成。
L烈性噬菌体: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5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成为烈性噬菌体。
L类病毒:一类只含有RNA 一种成分,专心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毒。
L类菌体:根瘤菌侵入根毛达到根的皮层后,根瘤菌的皮层细胞迅速繁殖,形成膨大、形态各异、不能繁殖、有强固氮活性的结构L类脂载体(细菌萜醇):含11个异戊二烯单位的C55类异戊二烯醇,通过2个磷酸基与N-乙酰胞壁酸分子相接L连续加压蒸汽灭菌法:一种利用100℃以上的高温(而非压力)蒸气进行湿热灭菌的方法,用特制的耐压灭菌锅进行。
广泛应用于培养基和各种物件灭菌。
L连续培养:在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地供给新鲜的营养物质,同时排除含菌体及代谢产物的发酵液,让培养的微生物长时间地处于对数生长期,以利于微生物的增殖速度和代谢活性处于某种稳定状态。
L类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外毒素,使其毒性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M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成为灭菌。
灭菌常用的方法有化学试剂灭菌、射线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和过滤除菌等。
M免疫应答:发生在活生物体内特异性免疫的系列反应过程。
从一个抗原刺激开始,机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表现出一定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效应的过程。
M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特性M免疫反应性: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
M模式菌株:一个被指定为能代表一个种群的菌株,是活体标本N拟病毒: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N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