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震和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7ca60440c22590103029d57.png)
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地震以外,还有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灾害,但是地震的破坏性却是最强的,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不一样,旱灾、水灾、火灾等灾害目前基本上都可以预报了,但是地震预报目前仍然是世界性难题。
我们国家开展的防震减灾工作,建立在地震预报难题未解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为方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小因地震对人员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历史上,人类公认的一次成功预报地震是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成功转移了23万人。
但是像汶川等许多破坏性地震,仍然难以准确预测。
地震预报还有许多未知的空间、未知的领域,还有许多高峰,需要我们去探索。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通俗的讲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二是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三是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四是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五是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地震三要素:1、震中:地震发生时,震源在地球表面的垂直投点,一般用经纬度表述;2、震级:地震发生的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3、时间:地震发生时的时间;其它几个概念:1、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2、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
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 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
地震与地震波传播特性的关系
![地震与地震波传播特性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2d96cf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c.png)
地震与地震波传播特性的关系地震(earthquake)是地球内部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起的震动现象。
地震波(seismic wave)是地震在地球内传播时所引起的波动。
地震与地震波传播特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地震波传播特性不仅决定了地震的破坏程度,也是研究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
1. 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地震波可以由地震震源的能量释放产生,当地壳中的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地壳中的岩石会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些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到地球内部和表面。
地震波的传播有两个主要的传播方式:体波和面波。
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它们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传播。
而面波有两种类型:瑞利波(Rayleigh波)和洛仑兹波(Love波),它们主要在地球的表面传播。
2. 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主要包括传播速度、传播路径和传播衰减。
这些特性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和地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传播速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和介质的状态。
在地壳中,P波的传播速度约为6-8km/s,而S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5km/s。
相比之下,面波的传播速度较慢,一般不超过4km/s。
(2)传播路径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不同介质的边界,如岩石层间的界面、地下水层和地壳边界等。
这些边界会对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产生反射和折射,使地震波沿着不同的路径传播。
通过观测地震波在不同地点的到达时间,可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岩石的性质。
(3)传播衰减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由于能量的损失而逐渐衰减。
衰减的程度取决于介质的衰减系数和传播距离。
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地震波的能量会逐渐减弱,最终消散在介质中。
通过研究地震波的衰减规律,可以评估地震的破坏程度以及地下结构的特征。
3. 地震波传播特性与地震研究地震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对于了解地震机制、评估地震风险和监测地震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地震机制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可以提供关于地震震源的信息,如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
地震基本常识
![地震基本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812ae72b804d2b160b4ec072.png)
目录1地震的基本常识 (1)1.1什么是地震 (1)1.2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 (1)1.2.1波和横波 (1)1.2.2震源和震中 (1)1.2.3震级和烈度 (1)1.3地震的种类 (2)1.3.1构造地震 (2)1.3.2火山地震 (2)1.3.3陷落地震 (2)1.3.4诱发地震 (3)1.4地震造成灾害的原因 (3)2地球内部结构及布伦的地球结构模型 (3)2.1地壳 (4)2.2地幔 (4)2.3地核 (4)3地震波 (5)3.1分类 (5)3.1.1体波和面波 (5)3.1.2纵波 (5)3.1.3横波 (5)3.1.4面波 (5)3.2波的共同特征 (6)3.2.1速度 (6)3.2.2振幅 (6)3.2.3周期 (7)3.2.4持续时间 (7)3.2.5强度 (7)3.3震相 (8)3.4近震地震波 (9)3.4.1直达波 (9)3.4.2反射波 (9)3.4.3首波 (10)3.4.4采用双层地壳模型的地震波 (10)3.4.4.1震源在康拉德界面上方 (10)3.4.4.2震源在康拉德界面下方,莫霍界面上方 (11)3.4.4.3震源在莫霍界面下方 (11)3.4.5地表反射转换波 (11)3.4.6震中附近地表反射波 (12)4震相识别 (14)4.1地震波图 (14)4.1.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40公里 (14)4.1.2地方震震中距50-100公里 (15)4.1.3近震震中距100-150公里 (18)4.1.4面波 (22)4.1.5首波 (23)4.2震相识别的一般步骤 (24)5小知识 (25)1地震的基本常识1.1 什么是地震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1.2 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1.2.1 波和横波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地球物理
![地球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33c87cc10c22590102029dce.png)
地 震(包括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和测井)一、基本概念:1. 概念:1) 地震波的类型:体波:纵波(P 波),横波(S 波);面波:勒夫波,瑞利波。
不同类型波速值(Vp 、Vs 、V R )的相对关系:Vp> Vs> V R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岩性,密度,深度,压力,结构,孔隙度,所含流体。
2) 主要的近震震相和远震震相:近震:P ,S ,P 11,S 11,P n ,S n ;远震:远震直达波,地表及M 界面反射波,核面反射波,地核穿透波,面波。
3) 首波(折射波)的形成原因与特点:波在界面上的入射角达到全反射时产生的地震波。
①存在盲区,Δ0 =(2H- h)tgi 0 ②在界面上以V2速度滑行 ③在一定范围之外,来自地下深度的折射波会比直达波先到达观测点,成为第一个到达的波,因此也称为首波。
4) Q 值的意义:一周期中质元所损耗的能量与原能量的比值的倒数,以描述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的能量损耗情况。
介质的Q 值越大,能量的耗损量越小,介质则越接近完全弹性。
2. 地球物理名词:1) 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T 0 ,震中位置(Φ,Υ),震源深度(h ),震级(M )。
2) 震相:震源所发出的不同振动,不同传播路径的地震波在地震图上的特定标志成为震相。
3)走时方程:地震波传播的时间(t )与震中距(x )的函数关系。
4)走时与到时:以激发的瞬间作为地震波计时的零点,地震波到达接收点的时刻称为到时,地震波传播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走时。
5)视速度与真速度:视速度: d Δ/dt=V* 真速度0*00sin sin i V i dtd V =∆=6)折射波的盲区半径:当i 1<i 0时不出现首波,即震中附近为首波盲区。
其半径为Δ0 =(2H- h)tgi 0。
7)正常时差与动校正:各接收点的走时相对于共中心点回声时间的时差,称为正常时差△t i 。
将一系列来自共反射点的反射波记录中的反射波走时 t i 减去校正值△t i , 使共反射点波列的走时都相同为 t 0 ,这个过程叫动校正。
地震波理论
![地震波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2e9a1f8102de2bd960588f4.png)
地震波理论读书报告通过课程的学习以及自己课外的一些读书认识和实习经验,对地震波理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地震波的基本概念1.地震波是在岩石中传播的弹性波。
2.波前:介质中某一时刻刚刚开始震动的点组成的一个面,叫波前。
3.波面:介质中某时刻同时开始震动的点组成的面,叫做波面。
4.波后:介质中某时刻刚刚开始震动结束的点组成的面,叫波后。
5.波线: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传播的,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向外传播,这样的理想路径叫做波线。
6.震动曲线:震动中某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情况描述图一震动曲线7.波形曲线:将同一时刻各点的震动情况画在同一个图上,来反映各点震动之间的关系图二波形曲线不同的质点可能有不同的震动曲线,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波形曲线,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来的波形曲线叫做“波刨面”。
8.正弦波:各点的震动都是谐震动。
对于正弦波各部分震动频率等于波源频率,周期t和频率有固定值。
9.波长:在一个周期内波沿着波线传播的距离,在此处键入公式。
V=λf或λ=TV公式一图三10.视速度:不是沿着波传播方向来确定波速和波长时,所得的结果叫做波的视速度和波长时如图四A̅B′̅为沿着测线方向的视波长A̅B̅=λA̅B′̅=λa公式二波沿着测线方向传播速度:V a=λaT有:V=λT =>V a=Vsin(θ)公式三二:地震波的传播规律1.反射和透射:图五波的传播波阻抗:第一种介质ρ1V1第二种介质ρ2V2当两种介质的波阻抗不等时才会发生反射。
2.反射定律和透射定律:入射面:入射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垂直分界面。
反射定律:反射性位于入射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图六透射定律:透射线也位于入射面内,公式四图七全反射:图八开始出现全反射时的入射角叫------临界角。
3.斯奈儿定律:图九对于水平层装介质,各层的纵波横波速度分别用Vρ1,V s1,Vρi,V si则:sin(θp1)Vρ1=sin(θs1)V s1=……=sin(θp i)V pi=sin(θs i)V si=p 公式五4.费马原理:图十波在介质中传播满足时间最短条件。
地球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地震
![地球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地震](https://img.taocdn.com/s3/m/d73f4bc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3.png)
地球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地震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地球物理学这个领域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而其中,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就是地震了。
地震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同时也成为了研究地球物理学的重要门径之一。
因此,本文将从地震的基本概念、特点、测定方法、预防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指地球的内部发生变动时,由于岩石的破裂、移动等引起地表震动的自然现象。
地震是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反应,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地球内部地壳板块发生移动所引起;另一种是由于地球内部岩石构造的变化所导致。
而地震引发的最常见的结果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是在地震震源周围辐射扩散的弹性波,其传播速度快、能量大,是地震测定中最重要的数据来源。
二、地震的特点地震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以下是一些较为普遍的特点:1.地震波的形式多样。
地震波有三种形式:P波、S波和L波。
当地震爆发时,P波最易传播,势能不断积累;S波随之而来,破坏力较强;最后是L波,传播速度较慢,但探测能力较强。
2.地震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地震的分布与地球构造板块有关,常常发生在板块边缘或相互碰撞处,而发生地震的活跃区、频度以及破坏程度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地震具有不可预测性。
地震在爆发前难以预测其规模和时间,通常只有在震后方能对其进行具体的评估和研究。
三、地震的测定方法由于地震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及时测定地震通常是减轻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测地震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1.地震台网。
地震台网是目前最常见的地震测定方法之一,其主要通过设置多个地震观测站点,用地震仪监测地震波,从而测定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规模等数据。
2.地震雷达。
地震雷达的原理基于相位移比对原理,可用于对地下结构、地形地貌等进行探测和分析。
由于它是一种非接触性的测试方法,因此具有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等优点。
四、地震的预防与应对措施尽管地震具有不可预测性,但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减轻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地震波的概念
![地震波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13a796e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2.png)
地震波的概念
地震波是指地震事件中传播的波动现象。
当地震发生时,能量会以波动的形式从震源处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在地壳、地幔和地核等不同介质中传播,并且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地震波可以分为两类:体波和面波。
体波是通过内部传播的地震波,其中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是沿着波
动方向的传播,而横波则是垂直于波动方向的传播。
体波速度较高,能够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不同介质。
面波是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沿着地表或介质交界面传播的波动,包括瑞利波和洛克波。
瑞利波是沿着地表传播,呈现类似海浪的起伏运动,而洛克波是垂直于地表传播的波动,速度较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受到地球内部结构的影响。
P波
速度最快,一般为6-7公里/秒,S波速度稍慢,为3-4公里/秒,而面波速度最慢,一般不超过3公里/秒。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
中会遇到介质不均匀性、衍射、折射、反射等现象,从而产生有关地震源和地球结构的信息。
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科学家可以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和能量释放情况,进而改善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灾害预防措施。
此外,地震波的传播特性还可以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地球科学问题。
地震与地震波研究
![地震与地震波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3617ae7ba0d4a7302763a9b.png)
地震与地震波研究摘要:地震波,意指在地球内部传递的波,一般而言,地震波是由构造地震所产生。
本文通过介绍地震波传播的基本问题, 地震波传播动力学的基本问题,初步探讨地震波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以及地震波在防震中应用的展望。
关键词:地震波纵波横波1地震波的产生原理和地震波和分类1.1产生原理地震的原因是断层破裂。
断层破裂时,两侧的岩体会相对移动,并释放出累积的能量,强大压力大大超过岩石的极限强度,岩石遭到破坏形成一个破坏圈。
随着离开震源距离的增大,压力减小,但仍超过岩石的弹性限度。
此时岩石虽不发生破碎,但发生塑性形变,形成一些辐射状或环状裂隙。
塑性带以外,随着离开震源距离的进一步增加,压力降低到弹性限度以内;又因为震源所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作用力,所以这一区域的岩石发生弹性形变。
所以地震波实质上就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1.2地震波的分类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的方向来区分,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
形变使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传播的方向一致。
即主要产生纵波。
又称P波。
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质点沿着与波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振动,形成横波。
即S 波。
横波为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波,横波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根据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地震波又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在无限均匀介质中只产生纵波和横波。
纵波和横波可以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所以把它们合称为体波。
面波:地表面是岩石和空气接触的分界面(称为自由表面)。
在地下也有许多不同岩层的分界面。
这时,除了纵波与横波外,还会产生一些与自由表面或岩层分界面有关的特殊的波。
只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的介质分界面附近观测到,其强度随离开界面的距离加大而迅速衰减的波,称为面波。
2地震波传播规律2.1反射和透射,当波入射到两种介质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透射。
2.2反射定律和透射定律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透射定律:透射线也位于入射面内,而且:2.3斯奈尔定律:对于水平层装介质,各层的纵波,横波速度分别用表示入射波为纵波,入射角为,各层纵横波的反射角和透射角分别为,表示则p为射线系数2.4 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路径传播2.5惠更斯原理:行进中的波阵面上任一点都可看作是新的次波源,而从波阵面上各点发出的许多次波所形成的包络面,就是原波面在一定时间内所传播到的新波面。
02-1-地震勘探-地震波基本概念1弹性波
![02-1-地震勘探-地震波基本概念1弹性波](https://img.taocdn.com/s3/m/bd2cf69ca32d7375a41780b2.png)
杨氏模量( E )
E
应力 应变
F/S L / L
(2) 泊松比(σ) 在拉伸形变中,直杆的横切面会减小。反之,在轴向挤压时,横截面将增大。
也就是说,在拉伸或压缩形变中,纵向增量 L和横向增量 d的符号总是相
反的。
泊松比: 介质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 σ =- d / d
L / L
(3) 体变模量 一个体积为V的立方体,在流体静压力P的挤压下所发生体积形变。即每个正 截面的压体变模量(压缩模量): 压力P与体积相对变化之比 K= - P
参考书《弹性波动力学 》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既可显弹,也可显塑
地震勘探,震源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很短(持续十几~几十毫秒),岩土受 到的作用力很小,可把岩、土介质看作弹性介质,用弹性波理论来研究地震波。
各向同性介质: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各向异性介质: 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
36个cij变为21个cij
各向同性
21个cij变为2个弹性参数
三、弹性模量
1.弹性模量的定义
弹性模量也叫弹性参数或弹性系数,它表示了弹性体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反映了弹性体的弹性性质。
(1) 杨氏模量
当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单向拉伸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杨氏模量(拉伸模量)。
E = F/S T
L / L e
地震波是机械波的一种
机械波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形成机械波的两个必要条件:波源和介质。
•1)什么是波?
声波
绳子传播的波
水波
什么是地震波?
•弹性波: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波
•地震波是地下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 弹性波的产生
2、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
有关地震的专业名词解释
![有关地震的专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d8a213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d.png)
有关地震的专业名词解释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能够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在深入了解地震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与地震相关的专业名词。
本文将为读者简要解释一些地震学中常用的专业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地震。
正文:一、地震(Earthquake)地震指地球上由于地壳发生变动引起的震动现象。
地球内部的岩石突然释放存储的能量,导致地球表面的振动。
地震通常由断层滑动、火山喷发、岩浆运动等引起。
二、震级(Magnitude)震级是地震的一个重要参数,用来衡量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通常使用里氏震级(常用符号:Mw)或面波震级(常用符号:Ms)进行评估。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波的振幅来计算,表征地震的总释放能量。
而面波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的振动周期和幅度的关系来计算的。
三、震源(Epicenter)震源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地方,即地震的起始点。
地震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直至达到地面或地球其他部分。
震源的位置通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
四、震中(Hypocenter)震中是地震在地球内部的发生位置。
震源释放能量时,将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震中是能量传播到地面时的垂直投影点。
震中通常也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
五、台站(Seismic Station)台站是一个地震观测和记录地震信息的设备和场所。
地震学家通过遍布不同地区的台站,可以收集地震波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研究地震活动和地球内部的结构。
六、地震波(Seismic Wave)地震波是地震释放能量后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地震波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它们在地球内部传播,能够穿越固体和液体。
面波则是地震波传播到地表后形成的波浪,包括Rayleigh波和Love波。
七、震源机制(Seismic Source Mechanism)震源机制用来描述地震发生时断层滑动的方式。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振幅和方向,都受地震震源机制的影响。
震源机制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地壳运动和地震分布的规律。
地震资料解释中必须弄懂的50个基本概念!
![地震资料解释中必须弄懂的50个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094929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7.png)
地震资料解释中必须弄懂的50个基本概念!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基本概念.1.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2.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 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
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4.地震剖面的种类: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
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彩色显示剖面,5. 时间剖面的特点:时间剖面由图头和记录两部分组成。
图头部分:位于剖面的起始部分,用以说明剖面的工区、测线号、起止桩号、剖面性质、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方法与流程,其显示内容由处理人员提出。
记录部分:是时间剖面的主要部分。
横轴:代表共中心点叠加道的位置,一般用CDP点号和相应的测线桩号表示。
CDP点距为道距的一半,通常为25m。
桩号SP,单位为米或千米。
纵轴:双程反射时间T。
单位为秒。
速度谱:每km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地形线: 显示于剖面上方或下方。
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
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
视周期:相邻波峰(谷)之间的时间长度视主频:视周期的倒数。
地震与地震波-教育版PPT课件
![地震与地震波-教育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1547ed376baf1ffd4fadaa.png)
波很接近,因此又称地声波。但普通的声波在流体中传播,而 地震波是在地球介质中传播,所以要复杂得多,在计算上地震 波和光波有些相似之处。波动光学在短波的情况下可以过渡到 几何光学,从而简化了计算;同样地,在一定条件下地震波的概 念可以用地震射线来代替而形成了几何地震学。不过光波只是 横波,地震波却纵、横两部分都有,所以在具体的计算中,地 震波要复杂得多。
22
授课:XXX
2021/3/9
地震波的概念
地下岩层断裂错位伴随产生大量的能 量释放,造成周围弹性介质的强烈振 动,这种振动以波的方式向外传播, 即为地震弹性波
23
授课:XXX
2021/3/9
地震波的种类
按波的本质形式大体可分为纵波和横 波
按波的传播区域大体可分为体波和面 波
24
授课:XXX
2021/3/9
震级 震源深度 震中距 场地条件 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 建筑物质量 发生地震的时间
16
授课:XXX
2021/3/9
地理分布——地震 带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 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 活跃的地震带。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
9
授课:XXX
2021/3/9
地震分类
◢ M<1级 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 1≤M<3级 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 3≤M<4.5级 的称为有感地震 ◢ 4.5≤M<6级 的称为中强震 ◢ 6≤M<7级 的称为强震 ◢ 7≤M<8级 的称为大地震 ◢ 8≤M级 的称为巨大地震。
10
授课:XXX
地震基本常识
![地震基本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a96dc2721711cc7931b71683.png)
地震基本常识一、地震的基础知识(一) 什么是地震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二)有关地震的几个术语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
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
地震波包括纵波P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震级、烈度、震源深度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相同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浅,在震中区造成的损失越严重。
如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县6.2级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造成49人死亡、2000余人受伤,而1999年4月8日吉林省珲春7.0级地震,震源深度达540公里,即使在当地也无明显震感。
至于震级与烈度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发生一次地震,震中烈度最高,破坏最严重,随着与震中区间距离的增加,地震所造成的危害逐渐减轻,即烈度减小。
因此,一旦地震发生,马上可由地震台网报出震级,而烈度却要由地震工作者实地调查来圈定。
(三)地震的分类首先,我们按照震动的性质,将地震分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地脉动。
地震活动及其相关灾害
![地震活动及其相关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587c518d8762caaedc33d405.png)
(三)地震带
地震的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区,且呈有规律的带 状,叫做地震带。从世界范围看,主要集中在 下列地壳强烈活动的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大西洋海岭地 震带。而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地 震带。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 山——地中海两大地震带之间,是多地震国家 之一。
地震活动及其相关灾害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
1、基本概念 地震earthquake :地球内部介质能量 (热、应力、气)聚集到一定程度突然释放, 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大地突 然的震动,称为地震,它主要是岩石圈内能量 积累和释放的一种形式,也是自然界经常发 生的一种地质作用。每年全球共发生大小地 震500万次,其中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约20 次,可造成巨大的破坏。
心理性次生灾害 1、心灵的悲痛:情感反应 麻木、迷茫、拒绝,出现 定向障碍等。还有可能因 为没有救出亲人而出现的 愧疚感等。 2、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如前段时间的吃碘盐防辐 射谣言造成的盐荒。 3、盲目跟风等。
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波的性质不一 样,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 气体三态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 过固体传播。不论是纵波和横波,其传播速度 都因介质不同而有差异。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
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 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 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 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 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 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 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学理论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0e97e6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9.png)
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学理论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类造成了很多的伤害和损失,然而,从地球科学的角度来说,地震却是一种重要的现象。
地震学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地震现象及其相关的物理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
本文将从地震学的核心理论开始,简要介绍地震学理论的相关内容。
一、地震波理论地震波是指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现象。
地震波在地震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地震波是研究地震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与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结构有直接关系,因此地震波观测可以为地震发生的位置、规模、构造特征、热流、化学成分等提供直接的信息。
其次,地震波研究也对地球内部的结构、物理条件以及地震的相关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震波主要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
P波是指纵波,是最快传播的一种波动,能够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因此也是最广泛传播的一种波动。
S波是指横波,只能穿过固体,不能穿过液体和气体,因此传播范围比P波小。
表面波是波长长于地球半径的波,主要分为Rayleigh波和Love波两种,其速度介于P波和S波之间,能够产生很大的地面振动。
二、地震定位理论地震定位是指确定地震发生位置的一种技术。
通常情况下,地震波观测站都能够接收到地震波信号,并通过计算机分析来推断地震发生的位置。
地震定位的原理是测量地震波在不同地震台上到达的时间差,根据到时差来确定地震发生的位置。
首先,根据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到时差,可以确定震源距离。
然后,通过用三个或以上的地震台观测到的数据来计算震源位置,并用地图标出来。
最后,利用大量的观测数据来改进地震模型,以提高定位精度。
三、地震能量理论地震能量是指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所携带的能量。
它与地震灾害的危害性有直接关系。
因此,研究地震能量的大小、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对于地震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震能量的大小主要是通过地震矩的大小来表示的。
地震矩是一种用于衡量地震能量的物理量,可以计算出地震产生时的应变能。
地震载荷知识点总结
![地震载荷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0dd9a7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9.png)
地震载荷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基本概念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由地球内部的岩石断裂和位移引起的振动现象。
它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是地质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2.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时,岩石的破裂、位移和震动会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会在地下和地表上传播。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它们会引起地表的晃动,产生地震灾害。
3.地震烈度和震级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的影响程度,它是用来描述地震灾害损失的指标。
地震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它是用来描述地震强度的指标。
4.地震监测和预测地震监测是指通过地震仪等设备对地震进行监测和记录,以便及时预警和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对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和分析,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二、地震的影响1.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地震会引发地表的晃动,可能导致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物的倒塌,给人类造成伤害和生命危险。
特大地震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2.地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地震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破坏土地和水资源,影响生态环境。
地震还可能引发海啸、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影响地球表面的地质形态和地质过程。
3.地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地震会对基础设施、生产设施、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领域造成破坏,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特大地震还可能引发人员伤亡、物资短缺、社会动荡等社会问题。
三、地震载荷的特点地震载荷具有瞬时性、冲击性和非平稳性等特点,影响了结构物的抗震性能和设计要求。
下面分别介绍地震载荷的特点:1.瞬时性地震是一种瞬时性现象,地震波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对结构物产生作用,要求结构物在短时间内进行抗震响应,因此地震载荷具有瞬时性。
2.冲击性地震波是由岩石的破裂和位移引起的冲击波,它会对结构物产生冲击载荷,使结构物产生振动和应力反应,对结构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非平稳性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介质都是非平稳的,地震波在地下和地表上传播会受到介质的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的影响,使地震载荷具有非平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启发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刮风下雨一样,地震是一种自然
现象,这种自然现象与地球内部运动有关。
地震
时,地面上下颠,左右晃,颠簸震撼,“如行舟于
江河大海之中”今天我们就共同来了解一下有关
地震和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讲授新课】
【板书】
一、震源,震中和震源深度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部位
震中: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
震中分类:微观震中
宏观震中
【讲解】
平常所说的震中一般是指微观震中,是由地震仪
器记录到的震相确定的。
宏观真震中是地震破坏
最严重的中心。
因地壳结构的不均匀性,断裂错
动情况的差异性等原因,微观震中和宏观震中一
般是不一致的,但相去不远,一般相差10千米内。
【板书】
震源深度:从地面到震源的距离
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讲述】
类别震源深震例
同学们共同阅读课本震源、震中
和震源深度,之后共同来学习
课题有关地震和地震波的基本概念课时 1 时间
教学内容震源,震中距和震源深度,纵波和横波,震中距,地震三要素,震级、烈度和等震线
教学目标
通过对地震基本知识的了解,让学生掌握有关地震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且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地震常识。
德育目标了解灾难,学会在灾难中迅速逃生,急中生智教学重点震源,震中和震源深度
教学难点横波和纵波
板书设计一、震源,震中和震源深度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部位
震中: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
震中分类:微观震中
宏观震中
二、纵波和横波
纵波: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传播地点:在地球内部传播
过程:在传播过程中,物质发生体积胀缩变化,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方向:震动方向与波传播的方向垂直
过程:物质发生剪切变形,体积不变
传播地点: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不能通过液体或气体传播,传播速度较慢。
三、震中距
类别地面现象
地方震100千米以内
近震100~1000千米
远震1000千米以外
四、地震三要素
地震发生的时间
地点
震级
五、震级、烈度和等震线
1、震级: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
2、烈度
3、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4、等震线
教观察初中学生对于地震灾害的默写只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决定自己的讲
学
课方向是偏于对现象的解释还是对本质的理解。
反
思
记本节课讲授的有关地震的概念
作
业
注意多用图片讲解,多举例子,让学生更清晰理解地震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