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温病学 PPT
![温病学 PPT](https://img.taocdn.com/s3/m/9314e5a6eefdc8d376ee32c1.png)
• 薛生白《湿热病篇》对温病学的贡献
• 代表著作《湿热病篇》 ,是温病学中 第一篇湿热病专题论文,为温病学按疾 病性质分为温热和湿热两类奠定了理论 基础。
• 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及辩证治疗
上焦 中焦 下焦
湿热病三焦辨证 (水湿三焦辨证)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吴鞠通《温病条辨》对温病学的贡献 • 代表著作《温病条辨》 ,后世作为学习温病学
温病的分类
• 1.按病因性质是否兼挟湿,分为温热类和湿 热类;
• 2.根据发病初起是否见里热证,分为新感和 伏邪两大类。
温热类与湿热类温病鉴别
风温与伤寒(狭义)鉴别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 温邪致病具有共同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 ①从外感受。 • ②性质属热。 • ③致病迅速。 • ④一定条件下可相互影响及转化。 • ⑤季节相关。 • ⑥病位有别。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一、温病学发展史
• 《黄帝内经》(《难经》)、《伤 寒论》、刘完素火热论、叶天士《温热 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 《温热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
二、基本知识和重要概念 • 伤寒和温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的划分; •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的划分; • 温病的季节性; • 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必读之书,临床诊疗重要依据 主要成就: • 建立温病学基本概念-九种温病,分温热和湿热 • 建立温病学的病因学-温热病邪和湿热病邪 • 建立温病病机病理学-三焦学说 • 建立温病学辨证纲领-“三焦-六经-卫气营血” • 建立温病学治疗原则-三焦治则 • 充实温病临床治疗学-辛凉三剂
王孟英《温热经纬》对温病学的贡献
中医温病 温病的概念
![中医温病 温病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9cc3cc5b52acfc789ebc9d4.png)
2.有流行性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人群中的连续传播,引 起在同一时期内同一疾病在一定范围内的蔓延
王叔和《伤寒例》:“是以一岁之中,长幼 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 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 家”
❖ 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自然 和社会因素有关
❖ 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较倦,咳嗽咯 痰,鼻塞流涕,时有头晕及前额部不适, 无恶寒发热,无口干咽痛,无胸闷胸痛, 纳寐可,小便调,大便干结,3-4日一 解。舌淡苔白厚。脉象细弦。
二、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 温病的范围:外感热病中,除外感风寒性质 的急性外感热病皆属于温病范畴。
温
传 染 性 四时温病 较
从外感受(非内伤) 温热性质(非伤寒)
(二)、多数温病具有有传染性、流行性、季 节性、地域性
❖ 1、传染性:
❖ 大多数温病具有传染性。 ❖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 吴又可:“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 但一些传染病如狂犬病、破伤风、某些寄生虫病却 不属温病,而一些病虽然无传染性如大叶性肺炎、 中暑等可归温病范畴。传染性不是温病最基本的特 征。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 热病的总称。
一、温病的特点
❖ 1、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温邪 ❖ 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 3、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 ❖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一)、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
特异性表现在: ➢ 外邪(从外侵袭人体)---温邪、戾气、 ➢ 有特定的侵犯部位;温热性质,易耗阴津
❖ 伏气温病-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 发于里,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 类温病,如春温、伏暑等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9dde8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00.png)
示意图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温病的概念课件
![温病的概念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e9417c1ed9ad51f01df2ff.png)
4、称温病即温疫
• 如明末医家吴又可认为温疫即温病。
5、认为温病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
• 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者,有风温、 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 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温病的概念
• 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
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 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1、发病季节及主气
• 季节:春温、冬温 • 主气:风温——春天主气风 暑温——夏季主气暑 湿温——长夏主气湿 • 季节与主气结合: 秋燥发病季节为秋季, 秋天主气为燥
2、特殊的临床表现
• 大头瘟 • 烂喉痧
3、传染性大小
• 传染性大——温疫
• 传染性小或无传染性 ——四时温病
温 病
传 染 性 较 小
3、季节性
• 大多数温病发病有季节性。称为“四时温病”。
春季—温暖多风—风热病邪—风温 夏季—酷暑炎热—暑热病邪—暑温 —雨湿偏多—暑湿病邪—暑湿 长夏—炎热+湿气—湿热病邪—湿温 秋季—干燥—燥热病邪—秋燥 如:流行性脑脊髓膜脑炎——冬春季 流行性乙型脑炎——夏暑季节 伤寒病、登革热——夏秋季
4、地域性
2、指春季的多种外感热病
宋.郭雍:“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 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 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 疫者,亦为之温。” 包括了发于春季的伏气温病和感而即 发的新感温病,以及温疫。
3、认为温病即是热病
• 如王孟英《温热经纬》讲的就是温病。 • 此外,也有一些医家习称温病为温热病。
• 由于气候环境不同,人体体质、生活习惯、卫生 条件等差异,温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地区特点。 • 四川盆地、岭南地区、江南水乡 • 叶天士:“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 陈平伯:“东南地卑水湿,湿热之伤人独甚至” 如: 登革热——东南沿海一带 流行性出血热——长江中下游、西北
温病学第二章课件
![温病学第二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2ef2cd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1c.png)
,呼吸浅促,脉虚而无力,甚至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虚大。 《内经》“壮火食气”,“炅则气泄”;“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
泄,故气泄。”
.
11
➢ 易直中心包 闭窍动风 ➢ 直接侵犯其它脏腑 -直犯心包、肝经、肺络 →卒然昏迷、痉厥及
咯血 ➢ 邵仙根: “暑之伤人也,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 ➢ 易于夹湿兼寒 ➢ 暑热致病每夹湿邪,成为暑湿病邪;天暑下迫,地湿上蒸。 ➢ 叶天士: “暑必兼湿”; ➢ 王孟英: “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挟,……不可误以湿热二
攻窜流走, 部位多发 既可内攻脏腑, 外窜肌腠, 又可上冲头面, 下结阴器 蕴结壅滞 结聚于人体的某一部位-气血凝滞→局部红肿热痛, 甚至发生溃烂
.
19
二、发病
(一)发病因素 1. 体质因素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 正气不足,正不胜邪-温病发病的决定因素 素禀体虚,御邪力弱 起居失慎,卫外失固 病邪太过,正不胜邪
• ②性质属热。温邪致病后,会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
• ③致病迅速,可相互转化。温病的发病较急,在病变过Hale Waihona Puke 中发展较快, 一般来说,病程较短。
.
3
• ④与季节相关。各种温邪的发生及致病多与一定的季节有关, 由此而 温病的发生多有季节性。所以温邪又称为时令温邪, 或简称时邪。
• ⑤病位有别。不同的温邪各有不同的主要病变部位, 如风热病邪侵犯 的部位主要在肺, 暑热病邪的主要病位在足阳明胃, 湿热病邪则多犯足 太阴脾等。
➢ 病势缠绵, 传变较慢。 ➢ 湿属阴邪, 其性粘腻淹滞→致病一般起病较缓, 传变较慢, 病势缠绵难
解。
.
14
4. 燥热病邪 (1)定义 既具干燥特点又有温热性质的致病之邪-秋燥。 (2)形成条件 久晴无雨,秋阳以曝。 (3)致病特点: 病位以肺为主 燥金之气与肺脏相应-口鼻上受,先犯于肺→发热、微恶寒,干咳少痰、鼻干咽燥→咳嗽气急、胸满胁痛
泄,故气泄。”
.
11
➢ 易直中心包 闭窍动风 ➢ 直接侵犯其它脏腑 -直犯心包、肝经、肺络 →卒然昏迷、痉厥及
咯血 ➢ 邵仙根: “暑之伤人也,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 ➢ 易于夹湿兼寒 ➢ 暑热致病每夹湿邪,成为暑湿病邪;天暑下迫,地湿上蒸。 ➢ 叶天士: “暑必兼湿”; ➢ 王孟英: “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挟,……不可误以湿热二
攻窜流走, 部位多发 既可内攻脏腑, 外窜肌腠, 又可上冲头面, 下结阴器 蕴结壅滞 结聚于人体的某一部位-气血凝滞→局部红肿热痛, 甚至发生溃烂
.
19
二、发病
(一)发病因素 1. 体质因素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 正气不足,正不胜邪-温病发病的决定因素 素禀体虚,御邪力弱 起居失慎,卫外失固 病邪太过,正不胜邪
• ②性质属热。温邪致病后,会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
• ③致病迅速,可相互转化。温病的发病较急,在病变过Hale Waihona Puke 中发展较快, 一般来说,病程较短。
.
3
• ④与季节相关。各种温邪的发生及致病多与一定的季节有关, 由此而 温病的发生多有季节性。所以温邪又称为时令温邪, 或简称时邪。
• ⑤病位有别。不同的温邪各有不同的主要病变部位, 如风热病邪侵犯 的部位主要在肺, 暑热病邪的主要病位在足阳明胃, 湿热病邪则多犯足 太阴脾等。
➢ 病势缠绵, 传变较慢。 ➢ 湿属阴邪, 其性粘腻淹滞→致病一般起病较缓, 传变较慢, 病势缠绵难
解。
.
14
4. 燥热病邪 (1)定义 既具干燥特点又有温热性质的致病之邪-秋燥。 (2)形成条件 久晴无雨,秋阳以曝。 (3)致病特点: 病位以肺为主 燥金之气与肺脏相应-口鼻上受,先犯于肺→发热、微恶寒,干咳少痰、鼻干咽燥→咳嗽气急、胸满胁痛
温病概论汇总课件
![温病概论汇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4b469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d.png)
避免外感邪气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外感风 寒、暑湿等邪气。
接种疫苗
按照国家规定接种相关疫苗,预防传染病的 发生。
调护方法指导
中药调理
根据个体体质差异,选用适 当的中药进行调理,如养阴
清热、祛湿解毒等。
1
食疗保健
通过食疗保健,如食用具有 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作用的 食物,以辅助治疗和康复。
针灸推拿
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密切相 关,如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干燥。
季节性:温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春温、风温等。
特点 传染性:温病具有传染性,易于流行。
温病分类方法
按病证性质分类
将温病分为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两大类。温热类温病包括风温 、春温、暑温、秋燥等;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伏暑等。
按发病季节分类
忽视中医药治疗。中医 药在温病防治方面具有 独特优势,应根据个体 情况选用合适的中医药 治疗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不良生活习惯,以免降 低机体免疫力。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 期开窗通风,有助于降 低病毒传播风险。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
关键知识点总结
温病基本概念
明确温病定义、分类及发病特点。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各类温病典型症状分析
01
02
03
04
风热感冒
发热、恶风、头痛、咳嗽 、咽痛、口渴、苔薄黄、 脉浮数。
暑湿感冒
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头 重如裹、胸闷脘痞、口黏 不渴、苔薄白腻或黄腻、 脉濡数。
湿热痢疾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下痢赤白脓血、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脉滑数。
温毒发斑
高热、烦躁、口渴、斑疹 外发、色泽鲜红或深红、 舌红绛、苔黄燥或黑苔、 脉洪数。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5c06d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2.png)
甚动血等热毒内陷营血分的里热证候;后期—— 气
阴两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
4、治疗特点: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
寒、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三)湿热类温病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8
1、病势特点:起病缓慢,传变较慢,病程较 长,缠绵难解。
2、脉症特点:身热不甚,热势不扬,胸闷脘 痞,腹胀呕恶,身重肢倦,纳呆神呆,口粘不渴 或 渴不欲饮,苔粘腻滑润,脉濡等湿遏清阳,郁阻 气 机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3
(二)分类
1、确立温病病名的依据
(1)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如春温、冬 温等。
(2)以时令主气而命名:如风温、暑温、 湿温、秋燥等。
(3)根据临床病候特点而命名:如伏暑、 大头瘟、烂喉痧等。
2、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6
卫气营血辨证分析
卫→气→营→血
卫→营
三焦辨证分析
上焦(肺卫)→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逆传
上焦(心包)
(3)从病机转归来看,既可燥化伤阴,亦可湿 化伤阳。
(4)症状特点——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பைடு நூலகம்
(5)治则特点——以祛邪为主,兼顾救阴、护 阳。
10/30/202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1
(五)温病与温疫 (自学) 1、了解温病与温疫的关系有几种看法 2、明确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一)温(瘟)疫的概念 1、“疫”的含义 2、“ 温”与“瘟”的含义 (二)温病与温疫的关系 1、认为二者毫无区别:吴又可为代表 2、认为二者截然不同:陆玖芝为代表 3、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辨别温病与温疫异同的临床意义 ——指导温病防治
温病学讲义PPT课件
![温病学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16df1b941ea76e59fa04d7.png)
第19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诊断依据】 •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见:皮肤黏膜瘀点、
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 克氏征阳性等 •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证候。
第20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第30页/共43页
第十一章 伏暑
• 【诊断依据】 •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候。发于气分者,
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 舌绛少苔,甚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表 证。 •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 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 3、热燔气营(血) • (1)气营(血)两燔:P129 • (2)热盛动血:P130 • (3)热与血结:P130 • 4、热盛动风:P131 • 5、邪陷正衰:P132 • (1)热闭心包:P132 • (2)内闭外脱:P132 • (3)阳气暴脱:P133
第22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6、热灼真阴 • (1)真阴亏损: P133 • (2)阴虚风动: P134 • (3)阴虚火炽: P135 • 7、邪留阴分: P136
绪论
• 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 一、温病学术上的成就 P5 • 二、温病学家的贡献: • 1、吴又可:《瘟疫论》-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疠气 • 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理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作。 • 3、薛生白:《湿热论篇》-湿热病证 • 4、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 5、王孟英:《温热经纬》
第八章 春温
• 【诊断依据】 •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见:皮肤黏膜瘀点、
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 克氏征阳性等 •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证候。
第20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第30页/共43页
第十一章 伏暑
• 【诊断依据】 •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候。发于气分者,
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 舌绛少苔,甚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表 证。 •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 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 3、热燔气营(血) • (1)气营(血)两燔:P129 • (2)热盛动血:P130 • (3)热与血结:P130 • 4、热盛动风:P131 • 5、邪陷正衰:P132 • (1)热闭心包:P132 • (2)内闭外脱:P132 • (3)阳气暴脱:P133
第22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6、热灼真阴 • (1)真阴亏损: P133 • (2)阴虚风动: P134 • (3)阴虚火炽: P135 • 7、邪留阴分: P136
绪论
• 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 一、温病学术上的成就 P5 • 二、温病学家的贡献: • 1、吴又可:《瘟疫论》-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疠气 • 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理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作。 • 3、薛生白:《湿热论篇》-湿热病证 • 4、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 5、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病学第二章》PPT课件
![《温病学第二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f9416a65ce050877321358.png)
2021/4/13
实用文档
30
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比较
温热类温病
湿热类温病
病邪性质 初起病位 起病特点
温热性质病邪(风热、湿热性质病邪(湿热、
燥热)
暑湿)
或先犯肺卫,或犯气、多为脾胃 营分
较急、热象显著
较缓、初起热象不显
2021/4/13
实用文档
26
温病的范围
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温病的含义有所不同,所 指的范围亦有差别。随着时代的演进,对温病的 认识不断深化,温病的范围逐渐扩大,病种逐渐 分化,至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温病的范围已 较为广泛。
2021/4/13
实用文档
27
下列疾病可以划归为温病范围
一: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 二: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非传染性的急性感染性
2021/4/13
实用文档
5
温病与内伤发热性疾病的区别
病因
起病 临床特征 病理特点
温病
外因,温 邪从外侵 袭人体
内伤杂病 内因,邪 从内生
急骤 缓慢
以发热为 化燥伤阴 主,热象
偏重
以虚损为 五脏虚损 主证,低 热和虚热
2021/4/13
实用文档
6
温病的特点
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四大特性
病程发展具有一定规律性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疾病及常见综合征。 三: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
2021/4/13
实用文档
28
温病的命名
温病病种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发病的季节、四时主气或病候特点而确 立的。 根据发病季节命名:发于春季的称为春温,发于冬季的称为冬温。 根据四时主气命名:风温、暑温、湿温。 根据临床特点命名:大头瘟、烂喉痧。 结合季节主气命名:秋燥 根据流行情况命名:温疫、天行病、时行病。
《温病病因发病学说》课件
![《温病病因发病学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27031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19.png)
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口渴、心 烦、尿黄等症状,同时伴有舌红苔黄、脉 数等体征。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发病 季节、流行病学资料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辅助 诊断方法也有助于确诊。
02
温病病因
外感温病病因
风热之邪
风热之邪是温病的主要外因,常 常由口鼻而入,侵犯肺卫,导致 发热、咳嗽等症状。
《温病病因发病学说》ppt 课件
目录
• 温病概述 • 温病病因 • 温病发病学说 • 温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 温病预防与保健
01
温病概述
温病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温病的定义与分类
详细描述
温病是一种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主要分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类。新感温病是由外界温热病邪入侵引 起的,伏气温病则是体内潜伏的温热病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卫气营血发病学说
卫气营血发病学说的主要 观点
将外感温热病按照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分类,并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按照卫、气 、营、血的传变而发展。
卫气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病学说的来源
源于《内经》,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 完善,成为温病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
卫气营血发病学说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卫气营血的分 类和传变规律,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 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三焦发病学说
三焦发病学说的主要观点
将人体划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个部分,并认为温病的发生与三焦的功能失调有关。
三焦发病学说的来源
源于《难经》,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温病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 。
三焦发病学说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三焦的分类和功能特点,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制定 相应的治疗方案。
02
温病病因
外感温病病因
风热之邪
风热之邪是温病的主要外因,常 常由口鼻而入,侵犯肺卫,导致 发热、咳嗽等症状。
《温病病因发病学说》ppt 课件
目录
• 温病概述 • 温病病因 • 温病发病学说 • 温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 温病预防与保健
01
温病概述
温病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温病的定义与分类
详细描述
温病是一种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主要分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类。新感温病是由外界温热病邪入侵引 起的,伏气温病则是体内潜伏的温热病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卫气营血发病学说
卫气营血发病学说的主要 观点
将外感温热病按照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分类,并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按照卫、气 、营、血的传变而发展。
卫气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病学说的来源
源于《内经》,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 完善,成为温病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
卫气营血发病学说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卫气营血的分 类和传变规律,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 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三焦发病学说
三焦发病学说的主要观点
将人体划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个部分,并认为温病的发生与三焦的功能失调有关。
三焦发病学说的来源
源于《难经》,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温病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 。
三焦发病学说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三焦的分类和功能特点,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制定 相应的治疗方案。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14e40d8b9f3f90f76c61b59.png)
医学课件 28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6
(二)宋—元代(公元960—1368年)成长阶段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郭雍《伤寒补亡论》 朱肱《类证活人书》 刘完素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医学课件
17
《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 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 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 《伤寒论》中许多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 攻下(承气汤)、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等法 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22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傷寒即發於天令寒涼之時,而寒邪在表,閉 其腠理”;“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 時……無寒在表”。因此强调“溫病不得混稱 傷寒”。 ——真正把狭义伤寒和温病分开,并从病 因学角度把温病与伤寒予以区别。认为伤寒与 温病的发病机理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 即使有表证亦多为里热郁表所致。 ——吴瑭称其“始能脫卻傷寒,辯證溫病”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6
(二)宋—元代(公元960—1368年)成长阶段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郭雍《伤寒补亡论》 朱肱《类证活人书》 刘完素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医学课件
17
《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 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 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 《伤寒论》中许多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 攻下(承气汤)、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等法 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22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傷寒即發於天令寒涼之時,而寒邪在表,閉 其腠理”;“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 時……無寒在表”。因此强调“溫病不得混稱 傷寒”。 ——真正把狭义伤寒和温病分开,并从病 因学角度把温病与伤寒予以区别。认为伤寒与 温病的发病机理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 即使有表证亦多为里热郁表所致。 ——吴瑭称其“始能脫卻傷寒,辯證溫病”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教学课件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8757b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18.png)
血府逐瘀汤
清代王清任创制,用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对于气血瘀 滞引起的病症如痛经、跌打损伤等具有较好疗效。经临床 验证,其效果显著。
06
预防调护措施推广
日常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
注意保暖防寒
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病情变化快:温病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病情较重,易于出现险恶证候。
传染性:温病具有传染性,易于流行, 常引起大范围的传播。
温病特点
季节性:温病多发生于春、夏、秋三季 ,尤以夏秋为多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
温病分类方法及意义
01 02 03 04
分类方法:温病按发病季节、地域、传染性和临床表现等特点可分为 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两大类。
忧思过度
忧思过度可损伤脾胃,导致气血 生化不足,机体抵抗力下降,易 感受外邪。常表现为神疲乏力、 纳差便溏、舌淡脉弱等症状。
饮食劳逸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职 ,湿浊内生,从而引发温病。常表现 为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
劳逸过度
劳逸过度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 感受外邪。常表现为神疲乏力、腰膝 酸软、舌淡脉弱等症状。
气分阶段
邪热入里,热势亢盛,表现为 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等
。
营分阶段
热邪深入营血,耗伤营阴,表 现为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
斑疹隐隐等。
血分阶段
热邪深入血分,动血耗血,表 现为高热神昏、吐血衄血、发
斑等。
三焦辨证体系下的发病机制
01
02
03
上焦病变
温邪犯肺,肺气失宣,表 现为发热、咳嗽、气喘等 。
清代王清任创制,用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对于气血瘀 滞引起的病症如痛经、跌打损伤等具有较好疗效。经临床 验证,其效果显著。
06
预防调护措施推广
日常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
注意保暖防寒
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病情变化快:温病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病情较重,易于出现险恶证候。
传染性:温病具有传染性,易于流行, 常引起大范围的传播。
温病特点
季节性:温病多发生于春、夏、秋三季 ,尤以夏秋为多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
温病分类方法及意义
01 02 03 04
分类方法:温病按发病季节、地域、传染性和临床表现等特点可分为 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两大类。
忧思过度
忧思过度可损伤脾胃,导致气血 生化不足,机体抵抗力下降,易 感受外邪。常表现为神疲乏力、 纳差便溏、舌淡脉弱等症状。
饮食劳逸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职 ,湿浊内生,从而引发温病。常表现 为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
劳逸过度
劳逸过度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 感受外邪。常表现为神疲乏力、腰膝 酸软、舌淡脉弱等症状。
气分阶段
邪热入里,热势亢盛,表现为 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等
。
营分阶段
热邪深入营血,耗伤营阴,表 现为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
斑疹隐隐等。
血分阶段
热邪深入血分,动血耗血,表 现为高热神昏、吐血衄血、发
斑等。
三焦辨证体系下的发病机制
01
02
03
上焦病变
温邪犯肺,肺气失宣,表 现为发热、咳嗽、气喘等 。
温病学课件:温病的概念
![温病学课件:温病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2d75900c1a37f111f1855bcb.png)
• 2015年5月29日,广东卫生计生委通报,28日发 布的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疑似病例 ,29日上午判定为中东呼吸综合征确诊病例。
《素问·热论篇》: “今夫热病者,皆 伤寒之类也。”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凡由外邪引起的急性热
病都可称为伤寒。
风寒性质——伤寒、中风 温热性质——温病(热病、湿温)
《难经·五十八 难》:“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 有湿温,有热病, 有温病。”
狭义伤寒——五种病之一,为感受风寒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温病与广义伤寒——从属关系 温病与狭义伤寒——并列关系
流行性乙型脑炎——夏暑季节
多在7-9月之间流行。 传染源为病人和动物(猪、牛、羊、马、狗、鸡等),通过蚊子 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而发病。
登革热——夏秋季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子传播给人类。
地域性
由于气候环境不同,人体体质、生活习惯、 卫生条件等差异,温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 地区特点。 如:登革热——东南沿海一带 流行性出血热——长江中下游、西北 波状热——牧区
吴又可《温疫论》:“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但一些传染病如狂犬病、破伤风、某些寄生虫病却不 属温病,而一些病虽然无传染性如大叶性肺炎、中暑、 某些自身免疫病等可归温病范畴。 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
流行性
▼大部分温病可在人群中造成流行。 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流毒 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并非截然分开,可交叉出现)
温病的范围
外感热病中,除外感风寒性质以外 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
温病的分类
1、以季节主气分:春温、冬病、伏气温病 3、以传染性大小分:温疫、四时温病 4、以证候性质分:温热类、湿热类
《素问·热论篇》: “今夫热病者,皆 伤寒之类也。”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凡由外邪引起的急性热
病都可称为伤寒。
风寒性质——伤寒、中风 温热性质——温病(热病、湿温)
《难经·五十八 难》:“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 有湿温,有热病, 有温病。”
狭义伤寒——五种病之一,为感受风寒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温病与广义伤寒——从属关系 温病与狭义伤寒——并列关系
流行性乙型脑炎——夏暑季节
多在7-9月之间流行。 传染源为病人和动物(猪、牛、羊、马、狗、鸡等),通过蚊子 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而发病。
登革热——夏秋季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子传播给人类。
地域性
由于气候环境不同,人体体质、生活习惯、 卫生条件等差异,温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 地区特点。 如:登革热——东南沿海一带 流行性出血热——长江中下游、西北 波状热——牧区
吴又可《温疫论》:“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但一些传染病如狂犬病、破伤风、某些寄生虫病却不 属温病,而一些病虽然无传染性如大叶性肺炎、中暑、 某些自身免疫病等可归温病范畴。 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
流行性
▼大部分温病可在人群中造成流行。 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流毒 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并非截然分开,可交叉出现)
温病的范围
外感热病中,除外感风寒性质以外 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
温病的分类
1、以季节主气分:春温、冬病、伏气温病 3、以传染性大小分:温疫、四时温病 4、以证候性质分:温热类、湿热类
温病的护理PPT课件
![温病的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7ca224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0.png)
02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03
避免接触传染源,如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佩戴口罩等
04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
0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防止病情恶化
健康教育
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如规养补充等 方式提高身 体抵抗力
丹参、桃仁等
滋阴养阴:使用滋 阴养阴的药物,如
麦冬、石斛等
扶正祛邪:使用扶 正祛邪的药物,如
黄芪、人参等
治疗效果评估
体温变化: 观察体温变 化,判断治
疗效果
症状改善: 观察症状改 善情况,评 估治疗效果
实验室检查: 通过实验室 检查,评估
治疗效果
患者主观感 受:询问患 者主观感受, 评估治疗效
果
谢谢
温病的特点
发病急骤: 温病发病迅 速,病情变 化快,需要
及时治疗
热象明显: 温病患者通 常表现为发 热、口渴、 烦躁等热象
易传变:温 病容易发生 传变,病情
容易恶化
病程较长: 温病病程较 长,需要耐 心治疗和护
理
温病的护理要点
护理原则
01
02
0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空气污染
保持患者体温正常, 避免过高或过低
避免接触传 染源:减少 与患者接触, 避免去人群 密集的地方
保持个人卫 生:勤洗手、 洗澡、刷牙 等,保持良 好的个人卫 生习惯
01
02
03
04
自我管理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 息,健康饮食,适当运动
02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过度劳累
03
减少接触病原体:勤洗手,戴 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5/12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6
卫气营血辨证分析 卫→气→营→血 卫→营 三焦辨证分析 上焦(肺卫)→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逆传 上焦(心包) (3)从病机转归来看,既可燥化伤阴,亦可湿化 伤阳。 (4)症状特点——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5)治则特点——以祛邪为主,兼顾救阴、护阳。
4
温热类:纯热不夹湿,有风温、春温、暑
温、秋燥、大头 瘟、烂喉痧等。 湿热类:既热且湿,有湿温、伏暑、暑温夹湿
(暑湿) (2)根据感邪以后是否即时发病而分类: 新感类:感而即发,如风温、秋燥、大头瘟、烂 喉痧等。 伏气类:伏而后发,如春温、伏暑。 又:新感引动伏气 3、分类的意义:掌握内在规律,区别临床类型, 辨证论治,推断预后。
2020/5/12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5
三、温病的特点
(一)温病的一般特点 1、病因特点——有特异的致病因素——外感温 邪 2、发病特点——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地域性 3、病机特点——病机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1)从温病的发展趋势来看,多由表传里、由轻 到重、由实致虚。 (2)从温病全过程的病理变化来看,温邪侵入人 体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的功 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2020/5/12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4
(三)湿热类温病的特点
2020/5/12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8
1、病势特点:起病缓慢,传变较慢,病程较 长,缠绵难解。
2、脉症特点:身热不甚,热势不扬,胸闷脘 痞,腹胀呕恶,身重肢倦,纳呆神呆,口粘不渴或 渴不欲饮,苔粘腻滑润,脉濡等湿遏清阳,郁阻气 机的特点。
3、病理变化特点:初期——上、中焦卫气同 病;中期——中焦为病变中心,三焦症状并见,易 郁发白痞,易痰湿蒙蔽心包;后期——既可燥化伤 阴动血,亦可湿化寒化伤阳。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主讲 邱丽瑛
(二)分类
1、确立温病病名的依据
(1)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如春温、冬温 等。
(2)以时令主气而命名:如风温、暑温、 湿温、秋燥等。
(3)根据临床病候特点而命名:如伏暑、 大头瘟、烂喉痧等。
2、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
2020/5/12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2020/5/12
第二章详寒略温,是温病学形成的重要基础。 2、温病学说详温略寒,是伤寒学说的发展和补 充。 (三)寒温学派之争 1、伤寒学派的基本观点 2、温病学派的基本观点 3、对寒温之争的看法
2020/5/12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1
(五)温病与温疫 (自学) 1、了解温病与温疫的关系有几种看法 2、明确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一)温(瘟)疫的概念 1、“疫”的含义 2、“ 温”与“瘟”的含义 (二)温病与温疫的关系 1、认为二者毫无区别:吴又可为代表 2、认为二者截然不同:陆玖芝为代表 3、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辨别温病与温疫异同的临床意义 ——指导温病防治
2020/5/12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2
六、温病与温毒(自学)
1、明确温毒的概念 2、明确温病与温毒的关系 (一)温毒的概念 1、病因概念 2、病名概念 (二)温病与温毒的关系 (三)临床意义 ——重视清热解毒
2020/5/12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3
复习思考题
1、何谓温病、温疫、温毒? 2、试述温病主要分类法。 3、试述温病的一般特点。 4、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各有可特点? 5、试述温病与伤寒在学术体系上的联系。
4、治疗特点:清热化湿,既要注意保存津液, 更需强调化湿通阳,顾护阳气。宜用芳香、苦温、 苦寒、淡渗合法。
2020/5/12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9
四、温病与伤寒(自学)
1、明确温病和伤寒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寒温学派的基本观点以及如何对待寒温 学派之争 (一)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1、病因不同 2、感邪途径有异 3、病机及转归各异 4、初起证治有别 (二)温病与伤寒的联系
2020/5/12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7
(二)温热类温病的特点
1、病势特点: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2、脉症特点:发热较高,热势宣扬,面赤气 粗,烦躁渴甚,溲赤便秘,舌质红,苔黄燥,甚至 焦黑,脉数等热象显著,阴伤较甚的特点。 3、病理变化特点:初期——肺卫表热证;中 期——肺胃气分热炽、或幻灯热片闭5 心包、热甚动风、热 甚动血等热毒内陷营血分的里热证候;后期——气 阴两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 4、治疗特点: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 寒、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