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三个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论:
一、精神分域理论:
①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构成: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②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检查功能,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
③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二、人格结构理论:
①本我与无意识:最有力、能量中心利比多;生本能、性本能与死本能;自我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派生与本我,最理智和符合现实的部分;帮助本我根据现实可能性来满足;
③超我: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按照道德原则行事;
本我要满足专横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
三、性心理发展时期理论:
1、口腔期出生到一岁左右:前期0-8月——吸吮吞咽;
后期8月-1岁——吞咽咀嚼吞食
产生对养育者的亲密感,把自己与现实环境相分离—自我
2、肛门期两岁至三岁左右:前期——排泄—解除内部压力—快感体验;后期——保
持—痛与性刺激—引起关注
3、性蕾期四岁至五岁之间:恋母恋父性别认同本我与自我冲突激烈
4、潜伏期六岁到12岁左右:学习、活动、性本能受到抑制、种族系统天赋
5、生殖期青春期:青春期开始,异性恋;性快感由口腔、肛门逐渐转移到性器官上;
6、成熟期青春期以后:心理结构平衡不需要多少心理能量来压抑自己的本我冲动;恋亲情结已经完全或几乎完全消除;。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探索不同人格类型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探索不同人格类型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人格理论研究不同人格类型的特征和行为,以深入了解人类个体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探索心理学中的几种人格理论,分析不同人格类型的特征。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结构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无意识冲动的部分,追求满足即时欲望。
自我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部分,代表理性和现实部分。
超我是道德意识和内化规范的部分,内化了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人格类型的形成与个体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发展有关。
例如,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是否得到满足和关爱,会影响其个体超我的发展。
二、康格的人格类型理论康格提出了16种人格类型的分类,基于个体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他将人格类型定义为个体的优势性心理机制,即个体偏好于使用某些心理特征来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
康格的人格类型分类基于四个二元维度:外向与内向、感觉与直觉、思考与情感、判断与知觉。
通过这些维度的组合,得出了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如ISTJ、ENFP等。
三、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也称为“大五人格模型”,是目前心理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理论之一。
它将人格特质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
每个维度都是一个连续的尺度,个体在每个尺度上都可以落在不同的位置,并形成不同的人格类型。
根据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不同人格类型的特征可以通过度量个体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来确定。
例如,一个人在外向性上得分较高,则被认为是外向型人格。
四、荣格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荣格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认为人格类型的形成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文化和生活经历的影响。
荣格将人格类型分为两种:内向型和外向型。
内向型人格更加关注内部世界和个人体验,倾向于独立思考和内省。
外向型人格则更加关注外部世界和社交互动,倾向于行动和实践。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人格结构理论。
他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常考点。
(1)本我:它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等等,它所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简单的说也就是,本我要满足自己的本能的冲动和需要,是从自己快乐角度出发,不考虑其他的因素。
比如饥饿中的婴儿,饿了就要吃,是不会等待的,如果不能马上满足他的这一生理需求,他就不快乐,那么他就会通过哭、闹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我们可以称之为"小红人",形象的记忆为:小孩没喝到奶,哭得脸通红。
(2)自我: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因为本我和现实之间总会产生冲突与矛盾,这时就产生了自我。
它所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比如:婴儿饿了,要喝奶或者奶粉,可是这时妈妈刚好有事或者说奶粉很烫,不能马上喂奶,这时候,孩子发现哭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他从现实考虑,比较圆滑地选择等待,不哭了。
我们称之为"小白人",因为我们知道在京剧里,白脸代表奸诈的小人,比较圆滑。
(3)超我:在自我、本我不断发展后,就达到了超我阶段,它处于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即管束自己的行为。
它遵循道德原则。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回忆一下小时候,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爸爸、妈妈鼓励你、肯定你,你是不是会感到很骄傲,很有成就感。
也就是说这件事是在道德范围内,父母允许你做的,你能够去做的。
我们称之为"小黑人",在京剧里,黑脸代表正直,如"包公戏"里的包拯。
小黄人、小白人、小黑人可以说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打过架。
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与表现
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与表现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与表现人类的人格特征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心理学研究人员长期以来对人格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人格理论。
本文将介绍几种经典的人格理论,并探讨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与表现。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心理结构包括意识、潜意识和个人超我。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格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 本我:人格的本源,代表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冲动。
它是无意识的,只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 自我:在现实中操作的心理结构,为满足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通过合理的方式平衡两者的需求。
- 超我:代表了道德和良知,内部化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期望。
在这个人格理论中,不同的人格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行为方式。
例如,以本我为主导的人可能更加冲动和寻求即时满足,而超我的人格类型可能更加守规矩和守法。
二、荣格的人格理论荣格是心理学界另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提出了个人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格由不同的心理能量和原型建构而成。
- 个人意识:个体独立的心理领域,包含对自我和自我形象的认知。
- 集体无意识:整个人类共有的无意识心理元素和原型,超越了个体的意识。
根据荣格的理论,不同人格类型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例如,外向型人格可能更加关注外部世界的事物,内向型人格则更加关注内部心理世界和情感。
三、五因素模型五因素模型是近年来心理学领域中最为广泛接受的人格理论之一,它提出了五个核心维度来描述人格特征: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五个维度既是独立的,又相互影响。
- 神经质:人的情绪稳定性和情绪敏感性。
- 外向性:人的社交性和活跃程度。
- 开放性:人的知识追求、创造性和对新事物的接纳度。
- 宜人性:人的亲和力、合作性和同理心。
- 尽责性:人的自律性、责任心和组织能力。
基于五因素模型,不同人格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
是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唯乐原则”。
追求直接的、绝对的和立即的满足,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
显然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2.自我(ego)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人格意识结构的部分。
它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而行动;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在本我和超我间起着中介作用。
它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采取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方法,以满足本我的需要而维持个体的生存,管制不被超我所容许的冲动,使两者保持平衡。
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如焦虑、恐惧等表现出来。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是成人的思考模式。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
它是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具有通常意义上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
它大部分属于意识的,小部分是无意识的。
它用良心和罪恶感去指导自我行为,限制本我冲动,从而对个体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进行管制。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principleofideal)。
诱导自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使个体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凡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动都将引起良心的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形成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
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
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先驱,他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概念,其中之一就是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并对每个层次进行详细的阐述。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智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这些部分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的行为和体验。
这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本我(Id)。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和基础的层次,它代表了个体内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本我没有道德、逻辑或现实的概念,它完全由本能驱动,追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本我的核心原则是快乐原则,它寻求立即的满足和避免痛苦。
举个例子,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本我会驱使他去寻找食物,无视其他因素。
然而,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存在使得个体需要适应现实世界的要求。
这就引入了第二个层次,即自我(Ego)。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道德标准,以适应现实的限制和要求。
自我根据现实原则行动,考虑到社会规范、道德价值观和逻辑思维。
它帮助个体做出理性的决策,并选择适当的行为方式来满足本我的需求,同时考虑到超我的道德约束。
自我可以被看作是个体与外界之间的媒介。
最后一个层次是超我(Superego)。
超我是道德和伦理的代表,它内化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期望和规范。
超我代表了个体内部化的父母形象和社会价值观念,它评价个体的行为并提供内部的道德指导。
超我的目标是追求完美和道德正确性,它努力阻止本我的冲动,并制定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这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动态而复杂的。
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可能导致内心的焦虑和冲突感。
自我则扮演着平衡和调解的角色,试图满足本我的需求同时符合超我的道德标准。
这种平衡可能是一个持久的挑战,因为不同层次之间的需求和冲突经常发生变化。
总结一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些层次代表了个体内不同的心智力量,它们相互作用并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和体验。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等三部分交互影响而构成的。
A本我,本能的我,由生或死的本能构成,受享乐原则支配;B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功能C超我,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居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其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构成,并受道德与完美原则支配。
自我与超我居上层的意识境界、本我居下层的意识境界。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个体人格结构中,因三种成分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彼此交互作用,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并由内部动力推动外部行为。
这种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并非一般正常行为,弗洛伊德称此为防卫方式的行为,防卫方式有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
例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就属于合理化的防卫方式。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总离不开性的观念,于是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A口腔期(0—1)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动作来满足原始需要,成人中有贪吃、咬指甲等口腔人格是婴儿期发展不顺所致。
B肛门期(1-3)大小便排泄产生快感满足原是需要,此时卫生习惯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是重要的。
否则,管制过严、习惯不良,成年期会出现冷酷、顽固、刚愎等肛门人格特质。
C性器期(3—6)性器官部位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有的以父母之异性者为“性爱"对象,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
D潜伏期(7-青春期)兴趣扩大,原始欲力呈潜伏状态,男女也出现分离趋势.E两性期(青春期之后),良性差异显著,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把成人心理分成3个部分,并命名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由原始的本能组成,如饥饿、性和攻击。
它在无意识和非理性的层面上运作,其唯一的功能是寻求即时的满足。
它趋乐避苦的精神动力为自我和超我提供了能量源泉。
自我在无意识和意识水平上都发生作用,受现实原则支配。
自我基于现实为什么婴儿把东西放入嘴里?一些人认为这是用来评估来满足本我。
例如,若婴儿饿了,弥补从母亲的乳头那里获得的口唇快感。
本我就会发出警告,自我则驱使这个孩子把东西放入嘴里,直到有食物提供为止。
超我在儿童大约5岁的时候发展起来。
它内化了家庭与文化的价值观。
也就是说,它给我们善恶的观念,是指引我们从善避恶的心理要素。
超我从本我中汲取能量,却通过阻止本我极端而不为社会接受的欲望来控制本我。
弗洛伊德的理论基于内在力量压抑冲突的观点。
比如,本我说:“现在就干!”超我说:“别干!”于是,自我出来协调矛盾。
因而,自我必须平衡3方的具有争议的要求:本我、超我与现实。
自我也是本我与现实的唯一联系途径。
它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变相满足本我,以及缓和本我由于挫败本能冲动而导致的焦虑。
而防御机制具有避免因这种冲突引起痛苦的作用,其方式是通过扭曲现实,使其变得更合意或
减少痛苦。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过,给人类的思想以重创并影
响人类思想进化的有三位伟
人 — —— 哥 白 尼 、达 尔 文 、弗 洛 伊
德。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人
们 一 直 不 变 的 地 心 说 ,给“ 人
类 是 宇 宙 的 主 宰 ”的 说 法 以 一
击重创;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一
直 以 来 “ 人 类 是 万 物 主 宰 ”的
说法又一重创;弗洛伊德的精
简言之,人格的稳定是指 心理能量为发挥自己在心理工 作中的作用找到了一种多少带 有长久性和一致性的方法。心 理 工 作 的 性 质 取 决 于 本 我 、自 我 、超 我 的 结 构 和 生 态 特 点 ,取 决 于 它 们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还 取决于它们各自的发展过程。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 启示:
Sigm und Freud ,1856 — 1939)
生活在科学史上最富有创造成
果 的 时 期 。 达 尔 文 的《 物 种 起
源 》、 费 希 纳 创 立 的 作 为 一 门
大 众
科学的心理学、赫尔姆霍茨的
心
理 学
46
2011-2
能量守恒原理都对弗洛伊德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达尔文认为 人是动物,费希纳证明人的精 神 并 不 超 然 于 科 学 之 外 ,相 反 , 人的精神可以被带进实验室进 行精确的测验,后来弗洛伊德 的老师布吕克指出生命机体是 一个动力系统,都深深触动了 弗洛伊德,促使他研究人格中 能量的转换和改变。这是他最 伟大的功绩,是现代心理学最 伟大的成就之一。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教学设计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教学设计引言弗洛伊德是现代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人格结构理论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格结构理论是指人格在心理上的组织结构和互动关系。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型包括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这一模型对于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以及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应用这一理论。
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概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了三个关键组成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层面是人类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是人们能够自觉体验和控制的一部分。
前意识层面是指人类能够感知到但不一定立即意识到的心理内容,包括了一些潜意识的想法和感受。
而无意识层面是人类没有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和冲突,它们对人的行为和经验产生了影响,但个体无法直接访问。
二、教学设计中应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意义在教学设计中应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设计中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应用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案例为了更好地应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以下是一个针对高中生的教学设计案例:主题:情绪管理与人格结构目标:通过学习和讨论人格结构理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方式,并提供相关的情绪管理技巧。
步骤:1. 引入人格结构理论概念,解释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
2. 进一步解释无意识层面对情绪管理的影响,讨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管理挑战。
3.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了解不同的情绪管理方式对个人和他人的影响。
4. 提供一些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积极心态培养等,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技巧在他们的生活中的应用方式。
5. 结束课堂活动,进行总结和回顾。
四、评估与反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评估和反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收集学生的作业和反馈意见,可以得到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改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概述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我、自我、超我、性欲发展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
1.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人类内心的原初冲动和欲望的来源。
本我主要受到生物本能和无意识冲动的驱使,不受理性和道德的约束。
1.2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根据现实的要求和社会的规范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1.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它是个体内化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判,以确保其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1.4 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性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性欲是在不同的阶段中发展和演变的。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或阴蒂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不同的身体部位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1.5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应对焦虑和压力时会使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回避和否认等。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阶段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2.1 口腔期(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实现,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嘴巴过度依赖或口腔攻击性。
2.2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通过训练和奖励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严厉的管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强迫症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通过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加以支持。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基本结构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快乐和满足;自我是个体的现实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外界的要求;超我则是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化,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心理发展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部位和心理冲突相关,如果在某个阶段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个体在后续阶段出现心理障碍。
3. 口唇期(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主要满足源是口唇,例如吮吸乳头。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口唇相关的问题,如嘴巴过度进食或咬指甲等。
4. 肛门期(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控制排泄,学习使用厕所。
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过分强调控制和纪律,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强迫症等问题。
5. 阴茎期(3-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形成父母亲模仿的行为。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约束或过度宠爱,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性格偏执或性别认同问题。
6. 潜伏期(6-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社交技能和学习,但性冲动被抑制。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严厉的约束,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焦虑或抑郁等问题。
7. 生殖期(12岁之后)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建立恋爱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压抑或过度放纵,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或性心理问题。
8. 弗洛伊德的案例分析方法弗洛伊德提出了案例分析方法,通过病例研究来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理论16: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一、理论提出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创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并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代表作品《梦的解析》。
二、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
本我包括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欲望(如,饥、渴、性、攻击等),其中以性和攻击冲动为主。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寻求原始动机的满足为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
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它还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
自我的基本任务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关系,有时候会控制和压抑本我的需要。
超我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
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是个体将特定文化下的道德伦理、社会规范及价值标准等内化而成的人格部分,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性,管制不容于社会的原始冲动,让个体因错误的本我冲动产生自卑感和罪恶感。
超我和本我处在直接的冲突中,超我总是阻止或延迟本我得到满足。
自我则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调停者。
它既要千方百计使本我获得满足,又要受超我的监督,遵循自我的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以上三部分如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如不平衡就是一个变态人格。
2.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来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1. 本我:这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它代表人的本能和欲望。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寻求即时的满足和快感。
它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容纳着一团杂乱无章、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
2. 自我: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
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
3. 超我: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
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
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
因此,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弗洛伊德相关书籍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第三个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第三个
1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是1923年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依德开发的一种人格九分法理论,它包括三个基本的概念:超我,我,和自我。
弗洛伊德提出,人类的心理状态受到这三项力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影响,其中超我作用于我和自我,而我和自我在一定程度上也相互作用,形成人格状态的内在动态结构。
2超我
超我,也叫做审判者、父母形象或良心,是心理化解决外界行为表现的因素,即外在行为表现的依据。
它有两种形式: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
自然法则就是指人们的内在机制,是基于遗传继承的我们生活习惯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然改变;而道德法则则是外在的行为标准,它来源于父母,老师,社会环境等等,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我
我也叫做意志力、内我或实践者,它是指个体内在心理力量,构成了其行为活动的基础,是个体决定行为表现的原因。
它是由超我和自我结合而成的,构成个体行为表现的指令者。
4自我
自我,也叫做真我或自我意识,是一种内在本性,是个体在外界环境中发展出来的自我形象,包括野心、抱负、幻想、外貌等等。
它有利于维持个体的奖赏体系,也是个体行为表现的实际影响者。
5内在动态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状态是受超我、我和自我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结果。
当超我对我和自我太过强硬,迫使我和自我发展不自然时,就容易造成失调,令人变得神经过敏,甚至发生病态的心理现象;当超我对我和自我的制约过于轻松,让我和自我脱离了实际,也会导致人格失调,令人变得浮躁、骄傲、盲从等等。
最终,我和自我之间的对立关系才是关键,只有把这两个人格构成统一整体,使得其保持一定的安定状态,才能够使人变得理智,心智成熟。
大学生心理健康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林黛玉的性格特质分析:
核心特质:多愁善感 首要特质:清高、聪慧、孤僻、抑郁、敏感 次要特质:冷酷
课堂练习:你的性格特质分析是怎么样的?
第7页/共15页
人格理论评价
该人格理论总的来看,未能对人格的动态作出具体的说明,只对人格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第8页/共15页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等红灯、闯红灯
第1页/共15页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一主三仆)
3.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人的人格结构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一个人经常发生的、从外部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第9页/共15页
体质和环境在根源特质中可以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决定。动力、能力和气质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它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晶体智力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出不同的人格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基本的人格结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份,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追求快乐和满足。
自我是人格的现实部份,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并根据现实情况做出适当的决策。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份,包含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2. 弗洛伊德的性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发展与儿童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
他提出了五个性格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繁殖器期。
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部位和心理冲突相关。
如果个体在某个阶段经历了难点或者冲突,可能会导致性格特征的发展问题。
3. 弗洛伊德的谨防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使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谨防机制,包括压抑、投射、退行、反抗、理性化等。
这些机制可以匡助个体解决冲突和焦虑,但也可能导致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4. 弗洛伊德的性格类型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类型是由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他提出了两种基本的性格类型:冲动型和压抑型。
冲动型个体更倾向于满足本我冲动的欲望,追求快乐和满足。
压抑型个体更倾向于受到超我的控制,追求社会认可和道德准则。
5. 弗洛伊德的人格评估方法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方法来应用和研究。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心理动力学评估,包括自由联想、梦境分析和心理分析等。
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匡助心理学家了解个体的潜意识和冲突,从而提供个体的心理治疗和辅导。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分成不同层次的,各个层次起着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功能。
弗洛伊德在1923年出版的《自我与本能》一书中,他把人格分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格的这三个部分是经常发生冲突的。
1.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部分。
它像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
它按照快乐的原则,急于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而不受物理的和社会的约束。
例如婴儿看到东西就伸手去抓,无论这东西是否属于他或是否有害。
2.自我自我是人格中意识结构的部分。
它是在生命的头两年里,经过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对外部世界的知觉系统。
它代表理智和常识。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照现实的原则行事,充当裁判的角色,对本我实行监督,既使本我的要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又不违背超我的道德的原则。
因此,自我既是仲裁者、监督者,又是调解人、和事佬。
例如,有一个朋友向你借钱去炒股票。
你借还是不借?借吧,怕朋友还不了钱(本我);不借吧,又怕说你对朋友不讲义气(超我)。
于是你对朋友说:“我怕你炒股票亏本,背上债务,所以,决定不借钱给你”(自我)。
这样,你既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又不至于背上“不讲义气”之名。
这就是自我在人格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3.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高部分,代表社会的道德、价值的要求,是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内化。
超我是在大约5岁左右开始形成的。
超我表现为良心和自我理想,使人的行为受到更多的限制,按道德的或至善的原则行事。
例如你无意中抬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一笔数量可观的现钞,还有一份医院给病人家属的病危通知书。
你家里小孩上学正需要用钱,假如把这笔钱占为已有,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困难,还可以不为人所知。
你藏好钱包,急忙离开现场。
但没有走多远,你又想,这是别人的救命钱,现在失主正万分着急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了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
理解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xx;
掌握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关系和启示;
重难点突破:
重点: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难点:三者相互关系的辨析与掌握;
课程设计:
弗洛伊德的生平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
1)早期的人格结构理论
意识:个体觉察觉知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状态,我们日常的生活状态;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中间地带;
“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
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
2)后期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早期“意识-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将人格结构又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不同层次:
本我:(id)
人格结构最底层,由本能、欲望等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和冲动;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属于无意识层面;
是人格结构中能量的供应源,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基本能量单位为力比多,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ego)
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属于意识结构层面;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调节本我,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仆三主”
与本我的关系,“骑士与马”——能量与指引,采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
”
超我:( super ego)
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内化而来;是社会化的结果,作用是抑制本我、监控自我和追求完善,遵循道德原则;三者关系示意图:
“X图”和发展层次图”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
三者各自代表人格的一个方面,
本我——生物本能我快乐
自我——心理社会我——现实
超我---- xx理想我---- 完善
相互交织构成人格整体,能量守恒动态系统
协调一致——健康,敌对冲突——疾病
启示:
对潜意识内压抑之本我力量进行恰当地宣泄和疏导,避免“内伤”的发生;过度压抑本我的冲动,导致神经症的发生)
重视儿童期的教育,本我的适当满足和控制、自我和超我发展得益于早期的家庭教育;(儿童期,本我是最主要的人格特征,自我和超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需注意对本我的适当满足和控制满足,如:以吃东西为例,三餐饭点的时候,孩子因为饥饿表现出要吃东西的欲望,此时的“本我”欲望应当予以满足;而当孩子在不是饭点的时候看到别的孩子在吃东西时,因为攀比等表现出要吃东西的欲望,此时的“本我”欲望则进行需要控制满足)
注意自我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应对和积极的适应;(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的过程中,在超我对本我进行抑制时,注意承认本我欲望的合法存在,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不让它表现,并考虑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适当方式予以满足,如:以饥饿为例,我很饿,本我发出需求“我要吃东西”,而此时此刻正在上课过程中——现实,超我的观念中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吃东西”,于是自我的应对是“吃东西的欲望应该被压抑”,此时本我的在上课时便被压抑了;课间休息时间,此时现实的条件改变了,超我的观念中也允许了,于是本我“吃东西”的欲望便可以满足了)
注意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协调统一,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类型人格的个体进行引导:
本我成分较多而自我超我发展较为滞后的个体(快乐、本能、冲动)
猪八戒”
应对:引导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超我的约束;
超我成分较多而本我过多压抑的个体(道德、原则、压抑)
a ”
xx”
应对:注重能量的宣泄和疏导
复习思考
1、掌握几个基本的概念:
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力比多
2、试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
3、尝试利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谈谈如何构建健康的人格?
活动:阅读弗洛伊德一本的着作,并进行小组分享
好书推荐:
彭舜等译,《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长春出版社;
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安徽人民出版社;
黄希庭、郑涌着,《心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里格、津巴多着,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
弗洛伊德, 孙名之等译,《释梦》,商务印书馆;
弗洛伊德, 郭本禹等译, 精神分析新论》,长春出版社;
弗洛伊德, 杨韶刚等译, 文良文化译, 自我与本我》,长春出版社;
图腾与禁忌》,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