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妇女贞操观
大唐“性开放”有多严重 全民热衷婚外性行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唐“性开放”有多严重全民热衷婚外性行为
导语:唐代的市妓也不甘落后,规模十分可观。
当年长安的平康坊,曾有“风流薮泽”的艳称。
唐代的官吏、文人、学子大都不拘泥于礼法,经常出没于妓
唐代的市妓也不甘落后,规模十分可观。
当年长安的平康坊,曾有“风流薮泽”的艳称。
唐代的官吏、文人、学子大都不拘泥于礼法,经常出没于妓馆青楼,还常用艳诗新词来描绘自己狎妓的风流韵事。
唐朝曾出过一批传奇小说,不少是男欢女爱的“八卦”故事。
令人饶有兴趣的是,唐代文人居然将“牛郎织女”也娱乐八卦过一回:让织女丢下牛郎,跑到人间与情郎幽会。
那情郎问织女:牛郎知道你独自下凡吗?
织女却说:管他何事?
这则八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唐人的性开放观念。
大概是受李唐北人血统的影响,唐朝应该是中国古代性观念最开放的朝代,所谓的“脏唐”之说亦寓意唐朝不拘纲常礼法、无视人伦道德的空前“性自由”。
纵观唐朝的“性开放”,大致可归纳成“四大特征”:特征之一:皇室乱伦失德。
李唐皇室始终秽事不绝。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后,便将亡弟李元吉之妻霸为己有,让弟媳妇成为自己的杨妃。
之后,李渊从父兄子、卢江王李瑗谋反,李世民将其诛杀后,又将其妻纳入后宫陪侍左右。
唐高中李治则在当太子时便与李世民的才人“武媚”(即武则天)关系暧昧,继大位后便让自己的庶母出任“第一夫人”。
唐玄宗李隆基则夺儿媳妇杨玉环为自己的贵妃,宫中礼数实同皇后,可谓“公媳恩爱”。
生活常识分享。
从《太平广记》的杂传记名篇看唐代女性
从《太平广记》的杂传记名篇看唐代女性摘要:唐朝,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巅峰,这个时期的女性表现出不同于其它任何国家任何朝代的特色。
本文以《太平广记》为依据和参考,主要就杂传记中的名篇《长恨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分析唐代女性角色的生活、地位、爱情,企图从中窥探唐代女性的与众不同之处。
关键词:《太平广记》长恨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唐代女性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6-0000-01一、《太平广记》的参考价值《太平广记》有着“小说之渊海”的美称,是一部集前代小说之大成的类书。
成书于太平兴国三年,由李昉等人奉宋太宗之命集体编纂。
宋、元话本、杂剧、诸宫调以及明清大的小说戏曲很多都取材自《太平广记》的故事。
《太平广记》与《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并称“宋四大书”。
从内容来看,《太平广记》专收各类野史、笔记、传奇故事等,实际上可以说是宋代之前的小说总集。
其中有不少书现在已经失传了,只能在《太平广记》看到它的遗文。
许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小说,因《太平广记》得以保存、流传。
《太平广记》中的杂传记多数都是根据事实记载的,更能够反映唐代社会风貌。
同时,《太平广记》收录的小说,采集量大、采集面广、收录时不加删节改动,尽量保留本来的面貌。
这点使得《广记》对于考察当时的社会、风俗、礼制等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而言,《太平广记》不失为研究唐代妇女生活生存状况的重要的语料和依据。
在唐代,妇女之间也有区分,有着不同的生活状况。
下文将列举几篇后世流传很广的《太平广记》名篇,来粗略的了解一下唐代后妃、贵女、娼妓的生活状况。
二、《长恨传》《广记》中这一篇记载生动而深刻地折射出唐代后妃的地位和状况。
“开元中……以声色自娱。
先是,元献皇后、武惠妃皆有冲,相次即世。
宫中虽良家子千数,无可悦目者。
……时每岁十月,驾幸华清宫,内外命妇,熠耀景从,浴日余波,赐以汤沐,春风灵液,澹荡其间……粉色如土。
从贞节牌坊看中国古代女子贞操观
从贞节牌坊看中国古代女子贞操姓名:年级:指导教师:提交日期:20年月日摘要中国的封建礼教和古代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这直接导致了统治者对女性在控制欲。
虽然历朝历代对女性贞节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但是从没有一个朝代停止过对女性的束缚。
封建思想控制了妇女的思想,大家以守节为荣,纷纷效仿贞节的女子。
那象征着女性贞节的牌坊,就是一座标志性建筑,是封建伦理的物化象征。
然而每座贞节牌坊下面,都有一个被封建礼教扼杀的女人,他们的身上有着说不尽的悲怆与哀戚。
关键词:封建礼教,贞节牌坊,贞操,守节,皇帝目录1.总论 (1)2.从各个朝代看女子贞操观 (2)2.1.秦汉时代看女子贞操观 (2)2.2.魏晋南北朝时看女子贞操观 (3)2.3.唐朝看女子贞操观 (3)2.4.宋朝看女子贞操观 (4)2.5.元朝看女子贞操观 (5)2.6.明朝看女子贞操观 (6)2.7.清朝看女子贞操观 (6)3.总结 (7)1.总论中国的封建礼教特别看重女性的贞节。
《辞源》对贞节的解释是:“坚贞的节操。
”高阳在《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为儿子挣座贞节牌坊,还有点意思,没有儿子,没有希望。
”自此,贞节牌坊一词便应运而生了。
那么何为贞节牌坊,这又是为何而建呢?所谓贞节牌坊,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年代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
是用来表彰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门楼,也是古代女子从一而终、忠贞不二的标志。
(各地的贞节牌坊遗迹如下图)2.从各个朝代看女子贞操观从古至今,贞操似乎总是针对女子而言的。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男性作为统治者,开始对女子有所要求。
考古发现,许多秦始皇时期的碑石上(如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琅刻石等)都提及到女子的贞节问题。
例如会稽刻石云: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
夫为寄,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浅论古代中国女性的贞洁观
浅论古代中国女性的贞洁观浅论古代中国女性的贞洁观我们对封建社会的认知多来源于明清两代。
因为是最接近的。
但是,这种认识是片面,甚至偏激。
印象中,一说到封建女性的贞洁观,总是想到守寡,以死相殉之类的。
事实呢?人都说賍唐臭汉,汉唐民风之开放,让我们这些自认为开放的现代人,都瞠目结舌。
汉代,宫女穿的是现在小宝贝都不穿的开裆裤,太匪夷所思了!汉代的皇后,有几位是歌姬出身的,卫子夫,赵飞燕。
武帝的姐姐,平阳长公主,更是骇人,她“休了”有阳痿之疾的前夫平阳侯曹寿患,改嫁给大将军卫青,曾经是她的家奴!三国甄姬的前夫是袁谭,她是曹丕抢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的妻子是抢的。
唐代,武则天曾侍奉太宗父子。
高宗迎接她时,群臣反对,但理由是“乱伦”,不是贞洁。
更恐怖的的,武瞾和女儿太平公主共享面首。
汉武帝,武则天,这些人都是雄韬大略,不可不顾及民间的影响的。
由此观之,如果没有开放的民风为基础,人民都不怎么把贞洁当回事,他们不会那么潇洒,立歌姬为后?想都别想!清朝的慈禧,也算是有实无名的最高统治者了,面首?呵呵,想都不敢想。
她敢专国政,却不敢养面首,和她有“绯闻”的安德海,出京被杀,不是不敢言!这不是从小被教育的“好马不系二蹬,好女不事二夫”的“功劳”?还有唐玄宗和的旷世黄昏恋,从目前我知道的,那时的人好像不怎么感冒,毕竟,唐玄宗的奶奶的前夫就是他的太爷爷!对那时的百姓来说也算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了。
《隋书》列传四十五“列女传”,记载这兰陵公主在故事,初嫁仪同王奉孝,丈夫死后改嫁给柳述,后来夫家因罪迁徙到岭南,炀帝要她再改嫁给自己的妃子的弟弟,她誓死不从。
这,不是为了贞洁,是为情吧!或是为了自己而争一次吧。
要是兰陵公主是个拘泥的人,在前夫死后就该以死殉节,或誓死不事二夫了。
《宋史·列女传》记载:盗马进掠临淮县,王宣要其妻曹氏避之,曹曰:“我闻妇人死不出闺房。
”贼至,宣避之,曹坚卧不起。
众贼劫持之,大骂不屈,为所害。
古代形容女子贞操
古代形容女子贞操
古代对于女子贞操的形容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温柔贞淑:指女子性格温和善良,纯洁贞操,不轻易被外界所动摇。
2. 贞节矢志:形容女子坚守贞节,不受外界诱惑,忠于丈夫。
3. 严守贞操:指女子对自己的贞操十分严格,保持纯洁,不与他人有不正当的接触。
4. 贞而不舍:形容女子对贞操极为重视,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贞洁。
5. 纯洁贞石:比喻女子贞操如同纯洁无瑕的宝石,不可玷污。
综上所述,古代对于女子贞操的形容主要强调女子的纯洁、贞节和坚守不变。
【唐朝历史】唐朝性解放致九成公主改嫁:唐朝妇女贞操观淡薄
【唐朝历史】唐朝性解放致九成公主改嫁:唐朝妇女贞操观淡薄导语:根据史书上的资料显示,有唐一代公主再嫁、三嫁者有二十七人,其中高祖女四人,太宗女六人,高宗女一人,中宗女三人,睿宗女二人,玄宗女九人,共二十五人,约占九成以上。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唐代前期的妇女地位唐代妇女的自由度空前提高,她们的交际圈不被男人所限制,也有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空间。
男女不平等到现在还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然而大多人不愿意去深思其背景,有时候会把社会分工的不平等,当成是男女的不平等。
比如在唐王朝,到底妇女地位是提高了呢,还是下降了,就是专家学者之间,也是人说人殊。
在这里呢,我倒是以我的见识,说说个人的看法。
我是把唐朝以开元天宝为界限,分成前后两期。
在唐王朝的前期,妇女的地位是稳步提高的。
像李渊的平阳公主为反隋建唐作出过贡献;太宗皇后长孙氏作为太宗的贤内助,对于朝政也多有匡正;又如安乐公主曾私自奏请中宗立她为皇太女。
更为典型的是太平公主,她先后诛“二张”、诛灭韦氏势力,这可是关系到李唐王朝安危存亡的两大事件。
而至于像武则天与高宗同掌国政,并成“二圣”,最终开创武周来说,可以说简直是封建女性参政的顶点。
根据史书上的资料显示,有唐一代公主再嫁、三嫁者有二十七人,其中高祖女四人,太宗女六人,高宗女一人,中宗女三人,睿宗女二人,玄宗女九人,共二十五人,约占九成以上。
而唐前期公主共九十一人,再嫁公主占了近三成。
唐前期公主再嫁人数之多,足以表明女性并不被贞操观念所禁锢,能够自由地离婚改嫁。
《新唐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丹阳公主,下嫁薛万彻。
万彻蠢甚,公主羞,不与同席者数月。
太宗闻,笑焉,为置酒,悉召他婿与万彻从容语,握架赌所佩刀,阳不胜,遂解赐之。
主喜,命同载以归。
历史趣谈大唐王朝上梁不正下梁歪 全民都热衷婚外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唐王朝上梁不正下梁歪全民都热衷婚外情导语:如果说宋朝是女人最规矩的时代,那么唐朝就是女人最不规矩的时代。
那时的女人不仅敢炒丈夫的鱿鱼,还把出轨寻外遇作为一种时尚,如同减肥一如果说宋朝是女人最规矩的时代,那么唐朝就是女人最不规矩的时代。
那时的女人不仅敢炒丈夫的鱿鱼,还把出轨寻外遇作为一种时尚,如同减肥一样,风靡全国各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话说孔子当年在确立儒家思想的时候,为了确保父系社会的长治久安,给女性戴上了一个十分结实的紧箍——贞节。
贞节不仅仅是指女人要对婚前性行为绝缘,还包括不改嫁、丧偶的情况下坚持守寡等等。
当时的广大妇女同胞别说提出离婚,就是产生这种想法都是相当可耻的行为。
但是,在东汉王朝灭亡后,随着羯、氐、羌、鲜卑和匈奴等五个民族迁入中原,各种非主流思想、风俗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贞节观被颠覆。
没有颠覆,就没有进步,所以颠覆本身就是一种美。
唐朝的女性那叫一个幸福,《唐律》规定,结婚前可以自由恋爱、私订终身,如果父母不同意那是父母的事,只要二人情投意合,法律会给与绝对的支持,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真可谓我的爱情我做主。
唐朝的法律制定者除了照顾女性的婚前待遇,还大幅提高婚后待遇。
前代的女性都是婚奴,只能等着老公把自己看腻味了,然后一脚踹回娘家,俗称“休妻”。
到唐朝情况大为改变,如果女性婚后生活不幸,就可以主动提出离婚,让老公下岗。
《唐律》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协议离婚。
指男女双方自愿离异的所谓“和离”:“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二、促裁离婚。
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婚,即所谓“出妻”。
《礼记》生活常识分享。
揭秘古代女子为何将贞操看的比性命还重要
揭秘古代女子为何将贞操看的比性命还重要令女子殉葬和杀害;女巫;,即使再残酷,总是对待少数女子的,而贞操问题,则可以说是对古代妇女十分普遍的一种性压迫,一种杀人不见血的压迫和迫害,而这种畸形观念在现代社会仍旧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在古代社会,女子要保守贞操往往比保全性命还要重要。
所谓保守贞操,其意即一个女子,或是一辈子不和男子发生性交关系,或是只和法定关系人(惟一的一个丈夫)发生性交关系,否则就是;失贞;。
;失贞;包括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再嫁和被强奸等等。
这种情况只适用于女子,而不适用于男子。
男子和妻子以外的女子发生性交关系,充其量只可谓是;失德;,却没有人指为;不贞;,贞操观念是古代社会中男子专为女子而设的一种律例。
古代女子的贞操带由此看来,贞操观念的从无到有,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它对于破除群婚杂交的性关系,巩固一夫一妻制家庭,使后代能够健康、正常地繁衍,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同时,它又是单方面施加给女子的枷锁,贞操观念自形成之日起,就日益浓缩化、强烈化,逐渐成为女子的最高社会责任,同时成为对女子的一种十分残酷的精神压迫和肉体虐害,这又是需要批判与否定的。
这正如私有制的形成与随之而来的压迫和剥削同原始社会相比,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在现在和将来它还是要被批判、被消灭一样。
在一夫一妻制建立以后,特别是在封建制度之下,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男权制个体家庭终于定型化。
由于这样的家庭具有单一性和封闭性,所以必然特别突出了男权家长在家庭中主宰一切的地位,女子进一步变成了男子的;禁脔;和附属品,不得让别人染指。
同时,宗法制度的确立使人们更加重视香火延续和子女继承,为了确保子女是出自自己的血统,贞节观念就进一步被强化,甚至达到了骇人的程度了。
对一些欧洲国家来说,基督教的传入对贞操观念的树立有很大影响。
例如,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本来对性采取了一种自由、放纵的态度,视之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事实,可是,基督教不断的渗透和影响,使社会风俗和道德观念逐渐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基督教新教义的重点是关于男女肉体的贞节和禁欲,这种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特别是对性生活的影响很大。
中国贞节观念的变变迁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贞节观念好似勒在古代妇女脖子上的一条绳索。
它既是对女性进行单方面性禁锢的武器,也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陋习在观念上的表现。
贞节,就是要求妇女保持性的纯洁和专一。
从先秦时代起,贞节观念和与之相应的行为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自始至终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甚至还向下延伸了很长时间。
其中贞节观念的流弊以其极大的渗透力给各时代的女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束缚与影响。
要求妇女奉行贞节道德是父权制形成的产物。
贞节观是男权社会用以剥夺女性爱情、婚姻权利,对妇女进行单方面性禁锢的得力武器。
在贞节观念流行的时代,女性的生活与之紧密相联,厚重的贞节之墙严重地包裹着女子的情爱本性。
对女人坚守贞操的自觉要求始于西周初年。
《周易》有言:“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就是说,男女相处,女人做到恒久就会大吉大利,而男人对女人恒久,反而有凶灾。
这在事实上已经是对女人坚守贞操的自觉要求了。
春秋时代的“易传”对此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女人贞,吉,从一而终也”。
对女人守贞的基本要求就是“从一而终”。
周朝人对“淫”的理解,主要限于女子,至于淫男,虽有称谓,但很少被指责罚惩。
由于女人的性欲被视为邪恶的根源,所以周朝人甚至将一女事二男也称为淫。
有时,即使女人本身没有要求性满足,而只是引起男人的性欲,也被视为“淫邪”女子,俗称“狐媚子”、“狐狸精”。
秦穆公的女儿辰嬴曾先后事晋惠公、晋文公,于是,当晋大夫议立嗣子时,便以“为二君嬖,淫也”为由,不立其子。
在先秦早期文献中,已出现“贞女”的记载,《周易》中虽有褒扬贞操的言辞,但对寡妇改嫁却没有严格的限制,相反还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少女婚前还享受一定程度的性自由。
秦汉两代的统治者都提倡惩淫和防淫。
从秦始皇开始,帝王后妃日益增多,为了防止宫女淫乱,便不断扩大宦官队伍。
汉武帝还发明了用“守宫” 虫来防止女淫的办法,即,将一种名叫 yan 蜓(俗称壁虎)的虫子用朱砂喂养,然后将变红的蜒捣碎点在宫妃身上,倘若红点消逝,便证明某宫妃有淫乱行为。
中国古代妇女贞洁观变迁
浅析中国古代妇女贞节观的变迁摘要:自先秦至明清,贞节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在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的过程中,朴素的贞操观念产生了,春秋中后期以降,随着儒家礼教的产生,朴素的贞操观念开始具备“从一而终和童贞”等原则,而逐步演变为封建的贞节观自秦汉至两宋,经过各代统治阶级和社会精英的努力,贞节观的理论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但还未对世俗产生多大的威慑力;明清两代,贞节观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而且成为世俗社会女性的行为规范。
关键词:贞节观,从一而终,列女;1贞节观念的内涵及起源人类形成之初,生产力极其低下,人无贵贱等级之差,两性关系完全是出于生理需要,是一种纯自然的不固定的性交,即杂婚。
当人类度过自己的童年时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群落分裂成若干个血缘小集团。
在男女的交配关系中,也就逐渐排除了原来的杂乱性交关系,而产生了人类的第一个家庭形态,即“血缘家庭”。
这个时代,距今大约二、三十万年前,即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大概相当于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伏羲氏时代。
当时,在血缘集团内部,除了不同辈份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不能婚配以外,同辈之间的男女都可以互为夫妻。
这就是血缘群婚或集团内婚制。
当时的兄妹、姐弟结婚不能用我们现在的一夫一妻观念去理解,它们是以一种集群形式构成的。
具体地说,这种同辈血缘婚的典型形式是:一群兄弟与他们的一群姐妹之间,彼此都互为夫妻,也就是互相共夫共妻。
丈夫都过着多妻的生活,妻子也过着多夫的生活。
子女则为集群所共有。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智慧的增长,物种选择和优生的原则在婚姻关系上发生了作用,促使它向着高一级形式发展,即由集团内婚发展到集团外婚,即族外婚。
虽然,在这个阶段仍然保持着群婚的形态,但限制越来越多:不仅禁止同胞(即母方的)兄弟和姊妹之间的性关系,而且进一步禁止旁系的兄弟和姊妹结婚。
这就是说,氏族内一切血缘亲属间的婚姻都逐步地被禁止了,本氏族的男女都只能到其他氏族去求得妻子或丈夫。
唐代的妇女教育与道德观
唐代妇女教育虽然呈现出一定的社会化趋势 ,但似尚未形成对于妇女的公共教育形式 。除宫廷 、 寺观等特殊地方外 ,社会上尚未见有后世的“女学”、“女塾”等公共教育场所 。从目前所见文献记载 看 ,民间无论贵族仕宦还是庶民百姓人家 ,妇女教育基本上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形式实施的 。
— 45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学刊 2010 年第 3 期
女红之事 ,则主要是由母亲教诲 。唐代女教名著《女论语》称 “: 训诲之权 ,实专于母”(或作“亦在于 母”) ;敦煌写本《太公家教》也说 “: 育女之法 ,莫听离母”①;敦煌文书有《崔氏夫人训女文》②,是母亲在 女儿出嫁前教女“行妇礼”的篇章 。可知母亲对于教育女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权力 。
关键词 : 唐代 妇女教育 道德观 作者高世瑜 ,女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编审 、研究馆员 。(北京 100006)
中国古代的妇女教育一向以道德礼法为根本 ,所谓“妇人本自有学 ,学必以礼为本”①,目的在于使 其学会“事人之道”。这种以“德育”为首的妇女教育 ,是随着男尊女卑 、男主女从 、男外女内的性别秩 序的建立 ,为维护这种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 。汉代以来 ,随着儒家纲常礼教的成型和统治地位的确 立 ,以礼教为核心的妇女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 。唐代 ,这种妇女教育持续发展 ,倡扬礼教的女教著述 空前繁荣 ,并且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化 、平民化趋势 ;与此同时 ,受社会风尚的影响 ,妇女教育也显现出 了一定的时代特色 。
① 《敦煌古籍叙录新编》第 11 册 ,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6 年 ,第 222 - 236 页 。 ② 刘复辑《: 敦煌掇琐》上辑二 ○,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5 年 ;谭蝉雪 《: 敦煌婚姻文化》,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第 18 、19 页。 ③ 寒山《: 诗三百三首》、韦应物《: 送杨氏女》《, 全唐诗》卷 806 、189 。 ④⑤ 《中华野史》唐朝卷 ,泰山出版社 ,2000 年版 。“闻事”或作“闺事”。 ⑥ 各抄本有不同 ,主要转引自谭蝉雪书 。为便理解 ,错漏及异体字做了补正 。 ⑦ 《唐代墓志汇编》大和 023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 。 ⑧ 《敦煌曲子词》中卷《凤归云遍》,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4 年 。 ⑨ 戴叔伦《: 少女生日感怀》《, 全唐诗》卷 274 。
试论唐代后期女教与贞节观念的关系
试论唐代后期女教与贞节观念的关系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古代宗法社会,自先秦两汉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的思想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在中国古代文化意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古代的正统女教便秉承文化中的这种主流思想的脉络持续发展着,向历代的妇女群体倡导着儒家“三从四德”的纲常礼教,以作为女子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封建社会的女性也将其视为自身完美人格的集中体现。
因此,“孝顺舅姑”、“柔弱顺从”、“夫死不嫁”、“从一而终”便逐渐成为古代封建社会女性真实生活的缩影。
然而,在汉唐之际,儒家礼教所期待的女性道德典范与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尤其是在唐代前期,儒学长期处于衰微的状态中,加之受胡风的影响,多元文化相互吸收,彼此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的女性较之以前有着更多的人身自由和相对独立的人格。
因此,在当时出现了妇女的实际道德行为与正统女教所倡导的礼教规范相距甚远的事实。
但是好景不长,这种现象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统治阶级“夷夏之防”的观念转严,在文化上又有韩愈的排斥佛老,复兴儒学,使“胡化风”的影响受到限制;其次,唐代又是一个注重家族礼法的社会,士族为维系其门第,保持社会地位不坠,十分讲究礼法,特别唐代中后期,这股重礼教的力量在民间起到了建构的1/ 8作用;此外,由宗教信仰而产生的“天定姻缘”论,使女教在强调“三从四德”之外,对贞节之教也更加重视。
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之下,唐前期女教与贞节观念的背离现象在此重新走上了正轨,二者朝着更为兴盛和强化的方向彼此促进,同步发展。
1、女教自上而下的普及使贞节观念由个别群体深入到社会大众中唐以前世风的开放,女子受到的礼教约束较小,这为女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女性的内心深处,她们都渴望能够受教育、学文化,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和提高自身的素质。
但由于自身的阶级差异和现实生活的考量,真正能够接受到正规女子教育而且有专门女学教材的只局限于皇族女性及中上层妇女,并没有真正形成面向于普通女子的“通方之学”。
唐朝女性不重视自己的贞洁
唐朝女性不重视自己的贞洁唐朝女性不重视贞洁,令人惊叹!唐朝无疑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国度,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也包括相对其它朝代而言的性开放。
唐朝之所以性开放的原因很多,愚以为唐朝皇帝的「乱伦」失德是其中一个重要诱因。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既然当皇帝的都不讲究礼法道德,朝野上下不拘礼法、不重贞节之风便油然而生,并渐成气候。
当皇帝的如此丑态百出──夺弟媳、淫庶母、霸儿媳……就难免上行下效,致使唐代的礼教束缚松弛,带来中国历史少见的不拘礼法、不重贞洁的性开放或曰性自由。
其具体表现有:狎妓淫乐成风唐代是中国古代妓业繁荣期,宫妓盛行不衰,地方官妓崛起,家妓普及,市妓发达。
朝野上下狎妓淫乐之风盛行,「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代宫妓之盛,绝不亚于隋朝,并正式形成教坊妓制度。
唐太宗之初宫女是三千人,至唐玄宗时却有「先帝侍女八千人」、「后宫佳丽三千人」之说。
玄宗时长安内外共容纳在册教坊妓一万一千四百零九人。
其中以宜春院的宫妓级别最高,因为她们常为皇帝表演,被称作「内人」。
上之所好,下之所趣。
在李唐最高统治者的影响下,社会上淫佚成风。
无论是官府迎来送往、宴宾典礼,还是官员们聚会吟诗、游山玩水,都少不了以妓乐助兴,于是官妓迅速崛起。
故北宋张瑞义《贵耳集》说:「唐人尚文好狎」。
官妓隶属于各级官府,又称「官使妇人」、「官使女子」等,至中唐时已普及到州、府、郡乃至县级衙门。
崔颢《得体歌》诗序曰:「先是民间戏唱得体歌,及新潭成,陕且尉崔成甫乃翻此调为得宝歌,集两县官伎女子唱之。
」[!--empirenews.page--]官僚贵族们普遍蓄养家妓。
白居易「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之诗句,便是对唐代这一世风之真实写照。
朝廷还依据官员品级对蓄养家妓规模作过规定。
中宗曾令:「三品已上,听有女乐一部;五品已上,女乐不过三人。
」唐玄宗则下诏:「五品已上正员清官、诸道节度使及太守等。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有多“开放”呢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有多“开放”呢一、性开放唐代的性开放空前绝后1、大唐后宫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
李世民把已死弟弟李元吉的妻子占为己有。
李治,把他老爹李世民的才人武媚娘封为自己的妃子、皇后,最后还当了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而缠绵悱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公公和儿媳妇的乱伦。
男的开放,女的也不甘落后,武则天、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等公然包养男宠。
太平公主还将自己觉得不错的面首张昌宗推荐给了武则天,两母女共用。
武则天作为帝王,更是养了不少的面首,如薛怀义、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等。
2、婚姻开放女子离婚或丧夫后再嫁,是唐代的普遍风气,不受社会舆论谴责。
史上记载唐代公主再嫁的就有23人,三嫁的也有4人。
在莫高窟发现的《唐朝放妻协议》,今人读来也不得不感叹当年大唐盛世婚姻制度开化的程度。
“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
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
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蛾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
解怨释结,更莫相憎。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3、唐代妇女贞节观念淡薄唐代民间男女自由恋爱、自由结合,对女子婚前贞操并不十分计较。
婚前性行为、婚外恋较为普遍,对婚外性行为并不认为是奇耻大辱,反而当作风流韵事。
二、政治开放1、言论极其开放唐朝君臣地位相对平等,繁文缛节不多,大臣们除了经常在皇帝面前互相攻击,还敢对皇帝咆哮。
从李世民重用魏征开始,唐朝的谏议大夫那是真的什么都敢说。
只要不是跟皇位过不去,大部分情况下,说话触怒了皇帝,不过是被贬到偏远的地方当官,最不幸的是流放,但唐朝的赦免既频繁又力度强。
不像后朝经常有官员以死相谏。
晚唐时期用唐玄宗和杨贵妃为题材的讽刺诗歌比比皆是,比如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过华清宫》,在当时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如果是在清朝,不知道要兴起多少文字狱!2、用人制度极其开放从唐朝立国起,不管是突厥人、高句丽人、百济人、吐蕃人等,唯才是举,没有因他们的民族而加以抑制歧视。
唐代妇女贞节观念淡薄 寡妇的真实生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唐代妇女贞节观念淡薄寡妇的真实生活
导语:许多论著都认为,唐代妇女贞节观念淡薄把离婚与再嫁不当回事。
而最近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唐代妇女其实多数倾向守节,再婚只是少数被迫的
许多论著都认为,唐代妇女贞节观念淡薄把离婚与再嫁不当回事。
而最近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唐代妇女其实多数倾向守节,再婚只是少数被迫的行为。
10月24日,在西安举行的“纪念西安碑林建立9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发表了自己研究墓志所取得的成果,为人们揭开了唐代寡居妇女生活的历史真相。
老夫少妻导致众多的妇女守寡“唐代墓志中有关妇女守寡的记载,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即结婚不久就守寡;结婚10余年(约30岁)儿女还年幼时守寡;四五十岁开始的中年守寡以及守寡长达40-50年等多种情形。
”张国刚教授说,《唐代墓志汇编》、《续编》的3000余墓志中,再婚和改嫁的妇女仅仅只有10例,而明确记载坚守贞节者就达到264例。
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守寡妇女相当多,这个历史事实不容忽视!通过对墓志中记载的事例分析发现,这些妇女的丈夫并非都是年轻而夭亡,恰恰相反,大多是寿终正寝。
年轻妇女守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丈夫比妻子年龄普遍大得多”,形成了老夫少妻的婚姻模式。
在老夫少妻模式下,年轻女子在丈夫死后,便守着一份或多或少的资产,抚养子女,维持生计。
孩子年幼是改嫁的主要原因
通过研究,张国刚发现,孩子年幼、本人年轻是唐代寡居妇女改嫁的一个主要原因。
同时,寡妇再嫁也有生理和精神的原因。
有的寡妇无法忍受孤独而再嫁,而一般农村寡妇再嫁,只能与一些个人条件不
生活常识分享。
浅议唐代女性的开放之俗
浅议唐代女性的开放之俗作者:王丽丽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3期摘要:唐朝创造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代几乎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峰,伴随经济文化大发展的同时,女性得以很大程度的自由发展,生活在唐代的广大女性也几乎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精神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开放之俗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开放;贞操观;唐朝;风俗唐代几乎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峰,伴随经济文化大发展的同时,唐朝几乎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文化影响着周边国家,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核心组成,女性的个性在许多方面可以自由发展,生活在唐代的广大女性也几乎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生活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女性的开放之俗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女性地位的提高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相当有开放性的朝代,不仅国力鼎盛、宗教信仰自由、文化丰富多彩,有特点的就是“女权主义高涨”,女性的地位较之其他朝代来说,逐渐呈上升趋势。
李渊创业经历了从边疆入主中原的艰辛,作为开国之君他曾经广泛接触四方少數民族,于是自然形成一种塞外民族开放豪迈、不拘小节的作风。
这使约束女性的封建礼教的桎梏有所松动,女性的地位从自由中获得提升,最好的例子就是武则天的登基。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登上正统之位的女皇帝,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当时的宽松政治大环境中获胜结果。
在武则天生活的唐代,中国的思想领域主要是儒、佛、道三家并立,思想没有被定为一尊。
宗教也提倡,在现实生活中男性女性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即女性地位的提高是有了理论依据的。
武则天就利用这一女性地位要提高的思想,一方面,武则天一生所利用的最大权力是皇帝的权力,另个一方面,极力拉拢平民出身的政治斗争人才,拥护她推崇她,最后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武则天的登基又极大地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提高。
盛唐时期,不仅有登基制诰、号令天下的女帝武则天,还有设立幕府、干政断狱的女性显贵,更有多才多艺的女才子,她们或者擅长丝竹管弦,或者能轻歌曼舞,或者能诗能画……她们都得以能被历史记载,好多是被正史记录,这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高,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尊重。
秦汉唐:贞节观
秦汉唐:贞节观从秦汉到唐朝,中国的封建社会尚处于上升阶段,由发展到鼎盛,多种社会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一方面对男尊女卑和妇女贞节观的强调都逐步系统化、理论化;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在实际生活中,男女交往与择偶改嫁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仍旧呈现出其相对自由与松懈的状态,这与由汉及唐的整个文化大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用朝廷的名义表彰寡妇,力求树立男女有别、谨守贞节的榜样。
清是巴蜀地区的一个寡妇,她青年丧偶,靠着祖传丹穴作为生计,“用财自卫”,使财产和肉体都得到了保护。
秦始皇称巴寡妇清为“贞妇”,还特地为她筑了女怀清台。
秦始皇首开此例,汉因秦制,对于贞节更加提倡,汉宣帝就有赐给贞女帛匹之举。
汉平帝和汉安帝,也都曾专门颁布诏书,表彰贞妇。
《礼记》对贞妇的要求是“一与之齐,终身不改”,即妇女一经嫁人,终身不得改嫁。
妇女的“贞名”与男子的“气节”,同为汉代儒家礼法观念下的行为。
西汉刘向的《列女传》,用传记的形式提出了束缚女性的六条规范,其中表彰了许多从一而终的寡妇,而且把宁肯烧死也“宵不下堂”的宋伯姬等推为妇德的典范。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班固编写的《白虎通义》也突出宣扬了从一而终。
特别是班固的妹妹,被称为曹大家[gu姑]的班昭所撰《女诫》,更是将这一点提到理论高度。
她说,丈夫有再娶的道理,妻子则没有改嫁的依据;丈夫是天,天是笼罩一切的,所以妻子不可与夫离异。
从《后汉书》开始,历代绝大多数正史都立有《列女传》。
《后汉书·列女传》中,为守节者列传虽然只占少数,但为宋代以后将列女传变为节妇烈女传的做法打下了基础。
圣贤们的遗训,成了套在妇女身上的枷锁,限制了寡妇的再嫁。
从汉代开始,历代都出现了一些断发、毁容、誓不再嫁的“烈女”,成为礼教中“烈女不更二夫”信条的牺牲品。
东汉刘长卿早死,留下的儿子也夭折了,他妻子桓氏怕父母要她再嫁,非但不肯归宁父母,而且预先割耳毁容,以示决不再嫁。
东汉荀采17岁嫁给阳瑜,19岁时产下一女,之后不久,丈夫亡故。
从墓志看唐代妇女的贞节观
从墓志看唐代妇女的贞节观
夏绍先
【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16)002
【摘要】唐代社会虽不以再嫁为耻,但唐代妇女的再嫁并不普遍,贞节观仍然是保守的,这可从大量的墓志中得到证实,上层宗室贵族深受胡族的影响,形成了与下层妇女截然相反的贞节观念,但这并不是社会的主流.唐代社会妇女保守的贞节观,成为后世妇女贞节观念的滥觞.
【总页数】4页(P131-134)
【作者】夏绍先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楚雄,6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
【相关文献】
1.从明清拟话本小说贞节烈女形象看明清贞节观的变化 [J], 李停停
2.从王媛墓志看唐代妇女婚姻及其地位 [J], 杨涛;
3.从墓志看唐代妇女崇道的原因 [J], 焦杰
4.从离婚与再嫁看唐代妇女的贞节观 [J], 牛志平
5.从墓志看佛教对唐代妇女生活的影响 [J], 苏士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妇女贞操观:守礼节白刃不能移寒如霜雪
李渊时代虞世南应昭为秦王李世民府监写《列女传》以装饰屏风。
李世民登基后即在《即位大赦诏》中明确表示:“节义之夫,贞顺之妇,州府列上,旌表门闾。
”唐朝立国之初,就要求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将贞女烈妇的事迹上报。
这种政府性的积极提倡与奖励贞女节妇的举动,无疑潜移默化的加强了唐朝妇女的贞洁意识。
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36岁死了后,唐太宗曾大力宣扬其写的《女训》三十卷,尽管《女训》已经失传,其内容已不可考。
但从长孙皇后曾说过的话“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
”“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妾以妇人,岂敢愿闻政事?”等等来看,《女训》的内容无非是劝导女人三从四德、守节甚至殉夫,宣扬男主外女主内等等思想内容……唐太宗死后为什么连十几岁的小妾们让其出家做尼姑到感业寺为自己守节。
武则天也曾是一名节妇,万幸她和李治勾搭上才没当成永远的节妇。
从李世民一系列的措施可见唐政府对妇女贞洁的重视。
魏徵寿在缺少文献资料的情况下编写《隋书》,在许多前朝重要名人都无传的情况下却不忘写列女传。
《隋书列女传》开篇说:自昔贞专淑媛,布在方策者多矣。
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
温柔,仁之本也;贞烈,义之资也。
非温柔无以成其仁,非贞烈无以显其义。
……观夫今之静女,各励松筠之操,甘于玉折而兰摧,足以无绝今古。
故述其雅志,以纂前代之列女云。
结尾,史臣曰:夫称妇人之德,皆以柔顺为先,斯乃举其中庸,未臻其极者也。
至于明识远图,贞心峻节,志不可夺,唯义所在,考之图史,亦何世而无哉!
柳宗元在《河间传》中说:“闻妇之道。
以贞、顺、静、专为礼。
若夫矜车服耀首饰。
族出讙闹以饮食观游。
非妇人宜也。
” 李翱《杨烈妇传》:“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
”从这些唐朝男人的文章言论中可以看出强调妇女的贞洁重要。
孟郊《列女操》:“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去妇》:“一女事一夫,安可再移天。
”《静女吟》:“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
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
” 张籍《节妇吟》:“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虽然这首诗作者以自己比喻节妇,但也渗透出作者及唐朝男人内人深处要求渴望女人守节的意识。
白居易《妇人苦》: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
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一折不重生,枯身犹抱节。
邵谒《金谷园怀古》:“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美人抱义死,千载名犹彰。
”《贞女墓》:“生持节操心,死作坚贞鬼。
至今坟上春,草木无花卉。
”从大量的唐朝文献及诗歌表明,唐朝不止要求妇女守节从一而终,而且具有极其浓烈的压迫妇女的社会氛围。
在政府的提倡与奖励下贞洁观念已深入唐朝女人的心里。
唐朝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写的《女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立身就说:“凡为女子,先学立身。
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女论语》的第十二章就是守节:“第一贞节,神鬼皆钦。
有女在室,莫出闲庭。
有客在户,莫露声音。
不谈私语,不听淫音。
黄昏来往,秉烛掌灯。
暗中出入,非女之经。
一行有失,百行无成。
夫妻结发,义重千金。
若有不幸,中路先倾。
三年重服,守志坚心。
保持家业,整顿坟茔。
殷勤训子,存殁光荣。
” 这些都表明唐朝提倡妇女贞洁提倡从一而终。
在这部《女论语》中你可以找到“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男女授受不亲”、“笑不漏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论语》的出现可怕在于是唐朝女人写的,可见唐朝政府对女人的礼教已经深入唐朝妇女的心……
中国历史上四大约束女人的性道德经典作品“女四书”,唐朝占了俩《女论语》、《女孝经》(其它为《内训》、《女诫》)。
还不包括曾说过:“母鸡啼鸣必定遭致国破家败。
”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无垢撰写的已经失传的《女则》三十卷。
如果《女则》得以流传,那中国就有“女五书”了。
《新唐书》、《旧唐书》皆有列女传为妇女守节歌功颂德。
《朝野佥载》等唐代笔记都有赞美唐朝妇女守节,“丈夫以义烈标名,妇人以守节为行。
”“守节而死,虽死犹生!”“受贼辱,不如死。
”“义不以身受辱。
”“妾不幸年少,义不苟活;今日之事,愿先就死!”“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吾乃今见妇之心。
” “命之所遭,义无离贰。
”这些都是唐代妇女的守节名言。
唐朝女人甚至写诗表明自己的守节志向,周仲美《书壁》:“妇人义从夫,一节誓生死。
”程长文《狱中书情上使君》:“妾家本住鄱阳曲,一片贞心比孤竹。
”唐朝妇女贞洁意识哪里淡薄……
新、旧唐书列女传都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房玄龄病重将死,对妻子卢氏说:“我死之后,你还年轻,不必为我守寡,好好地对待你将来的丈夫。
”房夫人卢氏为表示自己守节,大哭后竟剜了一只眼睛出来,立誓不嫁。
《大平广记》还记有,唐朝卫敬瑜的妻子年纪十六岁时丈夫就死了。
她割掉耳朵立誓,决不改嫁。
唐朝文昌左丞卢献的二女儿丈夫早早去世,立誓不再改嫁她竟剪去了满头秀发。
唐朝女人为表示自己不在改嫁竟不惜剜下自己的眼睛、割掉自己的耳朵、剪去自己的秀发等等,由此可见唐朝妇女守节意识之强烈……
《朝野佥载》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沧州弓高人邓廉娶妻李氏,结婚未满一年邓廉就去世了。
李氏年方十八,矢志守节,为丈夫的亡灵摆设牌位,“每日三上食临哭,布衣蔬食六七年。
” 李氏年纪轻轻独居久了难免想男人,这本是正常现象。
李氏忽于一夜梦见一位男子,容貌举止甚为端庄笃诚,欲求李氏作自己的配偶,李氏在梦中没有应许他。
从此以后,李氏几乎每夜都能梦见他,但李氏始终未接受他的请求。
李氏以为他是个精魂鬼魅,便写了符咒驱除他,结果未能如愿。
不禁感慨地说:“吾誓不移节,而为此所挠,盖吾容貌未衰故也。
”于是竟用刀割掉了秀发,从此身上的麻布衣服也不洗涤,鬓角蓬乱也不梳理,脸上身上布满了尘垢。
最后唐人为宣扬贞洁竟编出那“鬼”的敬佩的感言来:“夫人竹柏之操,不可夺也。
” 沧州太守知道此事后为了表彰李氏的贞节,在她的门前修建了牌坊,“郡守旌其门闾,至今尚有节妇里。
”由此可知道唐朝对妇女贞节的重视。
大诗人白居易《蜀路石妇》:“道傍一石妇,无记复无铭。
传是此乡女,为妇孝且贞。
十五嫁邑人,十六夫征行。
夫行二十载,妇独守孤茕。
其夫有父母,老病不安宁。
其妇执妇道,一一如礼经。
晨昏问起居,恭顺发心诚。
药饵自调节,膳羞必甘馨。
夫行竟不归,妇德转光明。
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形。
俨然整衣巾,若立在闺庭。
似见舅姑礼,如闻环珮声。
至今为妇者,见此孝心生。
不比山头石,空有望夫名。
”这里讲述着一个唐朝妇女执守妇道的守节故事,并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赞扬,为她刻石像表彰其守节。
这和为妇女立贞洁牌坊同出一辙……
唐朝社会甚至不止要求女性守节,甚至还要求殉夫。
关盼盼本是风尘女子被徐州守帅张愔纳为妾。
白居易曾见过其歌舞不禁写下“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赞美她。
不久张愔病逝,关盼盼难忘张愔,为其守节,独自生活十年。
当白居易听闻了关盼盼守节一事,认为她守了那么久的节还不够,因该以死殉夫留下贞节美名。
于是写诗一首“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关盼盼读到这首诗后绝食十天而亡。
唐朝的男人连妓女都要守节的地步,守节十年还不够还要以死殉夫才能留下贞节美名。
唐朝礼教真是害人不浅,唐朝上层贵族可以乱伦,却让广大的普通妇女守节……
《旧唐书列女传》说:“女子禀阴柔之质,有从人之义。
前(唐)代志贞妇烈女,盖善其能以礼自防。
”《新唐书列女传》说:“唐兴,风化陶淬且数百年,而闻家令姓窈窕淑女,至临大难,守礼节,白刃不能移,与哲人烈士争不朽名,寒如霜雪,亦可贵矣。
”这恐怕是对唐代妇女贞操意识最贴切也应该是最权威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