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中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大豆产业的生产与消费现状以及对外贸易地理进口方向;测算出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的大豆产业的市场占有率、RCA指数、TC指数,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和实证分析,得出了我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一直很弱或者说是根本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结论。然后详细分析了影响和制约我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例如政策性因素、生产技术因素、贸易环境因素等等。最后提出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发展非转基因大豆、绿色大豆生产、合理控制大豆进口等提高我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诸多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Abstract: Firstly,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actuality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about the soybean industry in China; computes the market share, the RCA and TC index about the soybean industry in America, Brazil, Argentina etc. It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power of Chinese soybean industry is very feebleness or we could say there is no competition power in our soybean industry at all after assessing and analyzing the competition power of ours. After that, this article analyses in detail the factors which effect and restrict the soybean industry in China, such as the policy, the technique of production, the circumstance of trade.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power of our soybean industry, for instance: cultivating the variety of soybean with high quantity and good quality; developing the non-transgenic soybean; controlling the import of soybean equitably and so on.

Keywords:Soybean 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Power;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我国曾是世界大豆的最大出口国和生产国,总产量曾占世界

的80%~90%以上,而现如今,中国大豆产业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我国在种植面积、产量、品种等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我国大豆停滞不前的时候,大豆的营养价值和其他保健功

能逐步被世界各国所认识。在20世纪末短短的5年中,就召开了3次世界性的学术会议,专门研讨大豆对人体的各种保健效用及

大豆产业的发展问题[1]。在2005年5月11日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大豆食品发展论坛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术大会大豆食品分会成

立大会”上,有关专家表示,科学的进步和科技先进推动“大豆食

品热”,面对全球大豆食品产业的加速发展,作为大豆的故乡,我们应该科学地重新认知自然赋予人类的大豆的巨大价值[2]。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对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大类:一类是世界大豆贸易的研究。我国学者陈应志(2004年)主要分析了世界大豆的生产及贸易情况,并指出世界大豆生产和贸易的总体格局是:面积稳步增加、单产趋于平稳、总产量显着提高、贸易日趋活跃;第二大类是研究中国大豆生产、消费及进出口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大豆问题研究》课题组从大豆的生产、消费和市场等方面研究了大豆的有关问题,为进一步研究保护农业和调整结构提供了基本情况;第三大类是中国大豆的竞争优势分析。周应恒、邹林刚(2005年)在对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实施差别化策略带来可观的市场效应的基础上,培养起我国大豆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而利用竞争力指数分析大豆产业仍然是空白。本文则通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贸易竞争指数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可行性方案,从而提高我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 大豆产业的发展现状

大豆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在20世纪40~50年代,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从1996年开始,这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且进口规模呈逐年递增趋势。1996年~2005年的10年中,进口量增长了24倍。现在,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3]。

世界大豆产业的发展现状

大豆由于它丰富的营养,是人类植物油和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又是动物的重要饲料,所以世界各国对大豆的需求具有普遍性[4]。大豆生产遍及世界,其中北美洲、南美洲和亚洲的种植面积最大。2003年世界大豆的收获面积达到8369.5万公顷,产量达到万吨[5]。多年来,世界大豆产量一直居各类油料作物之首。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是美国,其次是巴西、阿根廷和中国。由表一可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其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近一半,出口量占世界的70%。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在大豆生产和出口上仅次于美国。而我国的大豆产量则一直居于第四位,且产量较为平稳。

世界大豆的主要进口国有中国、欧盟、日本、南韩、墨西哥、德国等。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世界大豆的总进口量

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欧共体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地区,每年进口大豆1400万吨左右。亚太地区是仅次于欧共体的第二大豆市场。

表1 世界大豆主产国产量表单位:万吨年份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合计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5917

6478

7318

7460

7222

7506

7867

7482

6678

8501

8282

2568

2316

2639

3131

3099

3273

3906

4277

5202

4979

5020

1244

1120

1950

2000

2120

2600

3000

3550

3300

3650

3900

1351

1323

1474

1515

1425

1541

1541

1651

1650

1760

1690

11080

11237

13381

14106

13866

14920

16314

16960

16830

18890

18892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现状

1.2.1 我国大豆产业的生产与消费现状

1.2.1.1 生产现状

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种植几乎遍及全国,常年种植面积最大,占粮食耕地面积的8%~10%,位于水稻、小麦、玉米之后,并且我国种植的都是非转基因大豆。在油料作物中,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油料作物总面积的60%。

大豆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东起山东,西至新疆。现阶段主要产区有:东北三省、黄淮海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大豆产区为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45%~5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豆的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000万吨左右,直到1993年,我国大豆的播种面积出现飞跃性增长,达945.4万公顷,产量达万吨,分别比上年度增长31%和47% 。1994/1995年度产量创记录地达到1600万吨,随后几年,大豆生产量徘徊不前,2002年开始出现较大增长,2005年达1690万吨。

1.2.1.2 消费现状

从大豆的消费结构看,我国大豆消费需求主要包括压榨、食品加工、医药工业、种用及出口等方面。2000年,大豆消费总量是万吨,其中榨油消费量为万吨,占总消费量的%;食用和工业用大豆消费量则占消费总量的%,种用及消费量仅占%。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首先是大豆压榨需求增幅极大,主要是因为国内对豆油、豆粕的需求出现持续快速增长。其次,大豆的食用及工业消费量也一直稳步增长。

2 我国大豆产业的对外贸易地理进口方向

从近几年进口大豆的来源看,美国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进口来源国,其次是阿根廷与巴西。2001年6月6日国家出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理》以后,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国发生转移。由表二可知,美国的部分进口市场份额开始转移到阿根廷和巴西,进口量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份额由2001年的%降低到%,但相比之下美国仍然保持着我国大豆第一进口来源国的地位。到2003年,巴西超过阿根廷成为我国大豆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占大豆进口总量的%,阿根廷占%,加拿大居第四位,占%。

表2 我国大豆的对外贸易地理进口方向单位:%

20012002

阿根廷

巴西

加拿大

数据来源:《2004年中国商务年鉴》;由作者计算得出

伴随着世界大豆的快速发展,大豆贸易量也不断扩大。我国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改革初获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导致大豆需求量快速增长。尽管供应量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增长,但由于赶不上需求量的增长,缺口还是逐渐显露了出来。终于在1996年,跃过了临界点,从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图 1 我国大豆历年进出口量单位:万吨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由图1可知,自1996年开始,我国大豆进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由1993年的10万吨进口量增长到2005年的2659万吨,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我国大豆的出口量基本是在平稳中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3 我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

在国际市场上,某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MS)来判定。故可以通过计算国际市场占有率来进行比较我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是指一国某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相同产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MS ij = X ij / X wj(1)

(1)式中:MS ij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 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 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1961年我国大豆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还比较高,为%,但此后一直在波动中下降。如表三所示,美国大豆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虽然在波动中有所下降,但一直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巴西大豆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阿根廷大豆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虽有波动,但总体变化不大,而我国MS值一直低于1%。说明我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很弱。

表 3 大豆主产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单位:%

美国

巴西

阿根

中国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由作者计算得出

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指数(TC指数),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 ),或称为净出口指数法(Net Exports,NX),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是用来判断一个国家的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比较简单的度量指数,其基本公式为:NX ij =(X ij - M ij)/(X ij + M ij)(2)

(2)公式中,NX ij为i国第j种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X ij为i国第j种产品的出口值;M ij为i国第j种产品的进口值。如果NX ij的值大于0,则表示i国是j种产品的净出口国,表明该国这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贸易竞争优势,且数值越大,优势越大;如果NX ij的值小于0,则表明i国为第j种产品的净进口国,i国的第j种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处于竞争劣势,绝对值较大,劣势越大。贸易竞争指数的数值越接近1,国际竞争力越强。

表 4 大豆主产国的贸易竞争指数

西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由作者计算得出

由表四可以看出,美国的贸易竞争指数一直维持在1左右,这说明美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很强。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贸易竞争指数变化幅度不大。而我国大豆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从1996年起变为负数且一直呈递减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弱,可以说已经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lassa)于1965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分析价值的国际竞争力测度指标,又称作相对出口绩效(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 ,REP)指数,指一国某产品在全世界该产品中的份额与该国所有产品的出口在世界总出口中的份额的比率[6]。用公式表示为:

RCA ij =(X ij / X it)/(X wj / X wt)。(3)

在公式(3)中,RCA ij表示i国第j种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ij>0);X ij表示i国第j种商品的出口值;X it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值;X wj表示世界第j种商品的出口总值;X wt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总值。

一般认为,若RCA指数大于,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而大于,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大于1,则表明该国该产品在世界经济中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若RCA指数大于小于,则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较为平均的竞争优势;若RCA指数小于,则表明该国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或者可以说是不具有竞争优势;若RCA指数大于0小于1,则表示该国该产品具有比较劣势,其数值越是偏离1,越是接近于0,比较劣势越明显。

由表5可以看出,大豆主产国之间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大小差距很大,总体来说,巴西和阿根廷两国的大豆生产具有强显示比较优势;美国基本处于世界第三位的水平(1997年为第二位),其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较为稳定,变化幅度较小;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小于,这说明我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较弱,或者可以说是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表5 大豆主产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美国5

巴西

阿根

中国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由作者计算得出

4 影响和制约我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政策性因素

4.1.1 国家长期不重视大豆产业的发展

历史上大豆曾列入合同定购的范围,但数量逐步减少。1949年建国以来,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大豆种植,把大豆只作为小作物对待,国家在水利设施、农田基本建设、大豆基础研究和品种改良、栽培技术和技术推广方面投入很少[7]。

4.1.2 受追求粮食高产政策影响,农民对大豆重视不够

大豆种植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大豆大多种在地力较差地块,缺乏灌溉条件,不少地区还存在不施肥,栽培管理粗放的现象;农民基本靠天吃饭,依赖自留种子,混种混收,造成了品种混杂和退化,产量低下。

4.1.3 在价格形成上风险大

在对大豆主产国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世界大豆平均价格低于我国国内价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国家对大豆种植提供了大量的补贴。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一直给予豆农每吨37美元的补贴,年补贴总额达25亿美元,相当于大豆年产值的25% 。这种情况,要通过我国农民与之抗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平的。

以1998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标志,大豆退出了收购保护价的范围,完全走向市场。但由于此后出现了粮食供大于求的新情况,市场价格下跌,保护价高于市场价。为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国家以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大豆便成为没有政府支持的品种,完全由农民自己承担市场风险。这种政策意味着农民种植

玉米和水稻的收益高而风险小,种植大豆的收益低而风险大。由此进一步引导了农民多种玉米和稻谷,而不是种植国内不能满足需求的大豆。

我国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位退居为继美国、巴西、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巨大的供给缺口主要靠进口弥补。但值得严重关切的动态是,尽管1996年以来国外大豆的大量进口补充了国内的需求,国内大豆价格却并没有因需求的增加而出现上涨,农民没有得到市场供不应求、应当扩大种植面积的信号,所以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没有增加。其中深刻的背景,是跨国公司居间操纵,使价格变化不能真实反映国内大豆需求量激增的影响。事实上,大量进口大豆已经和正在导致国内大豆市场价格猛跌,大豆主产区大豆滞销,库存压力加大,“金豆子”变成“愁豆子”,农民出现“卖豆难”问题。如果进口和积压并存的局面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造成我国大豆种植业萎缩,不利于我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的提升[8]。

大豆的生产缺乏成本比较优势

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必须具有竞争力。竞争力最终由单位产品的成本所决定,即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同等质量的产品,或以同样的成本提供质量更高的产品。而中国的大豆生产成本高,在价格上处于劣势[9]。

我国大豆生产总成本目前在1500~1700元/吨,而美国等主要出口国生产总成本在1400~1500元/吨,二者相差20%~30% [3]。造成我国大豆成本高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国大豆单产水平

低,是制约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豆单产水平不仅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而且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国产大豆的间接生产费用高。在大豆总成本构成中,美国大豆直接(物质)生产费用所占的比例为70%左右,间接(可变)生产费用占30%左右,而我国大豆直接生产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约为60%,间接生产费用约占40%,在直接生产费用相近的情况下,间接生产费用的提高自然会造成总生产费用的增加。

大豆贸易环境不佳,大豆进口无配额制

4.3.1 我国的大豆生产营销体系难以保证大豆的质量

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生产的大豆相比较,中国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更适合加工成传统的大豆食品,也有利于生产高质量的豆粕。但是,中国大豆的含油率相对较低,因而出油率低。美国大豆的出油率一般为19%,中国大豆的出油率一般为15%,相差4%。由于豆油价格高于豆粕价格,榨油厂加工进口大豆的利润明显高于加工国产大豆的。而且,国内的大豆

收购单位通常从不同的农户处收购大豆,品种混杂,难以保证质量。因此,造成许多大豆榨油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新型榨油企业宁可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大豆而不愿意购买国产大豆的局面。另外,从大豆的流通环节看,“物流”不畅,也影响大豆的贸易。上海的一位商人说到,在国内市场购买大豆3个月才能交货,且掺杂使假严重。相比之下,买主在支付10%的保证金后18天~25天内便可拿到从海外购买的大豆,而且还无需担心质量问题[10]。

4.3.2 大豆进口无配额限制

大豆制品主要有豆油和豆粕,其中豆油加工量大,约为大豆供给量的60%,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11]。豆粕是大豆榨油后的产品,我国一直处于净出口豆粕的地位,大约平均每年出口40~100万吨,是世界上的主要出口国。由于豆粕是优良的饲料原料,一方面,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国内产生了对豆粕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尽管我国是世界第四豆粕生产国,但豆粕的产量和价格均不能适应国内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这就刺激了豆粕产品的进口,使进口形式在1996年发生了重大转折,由豆粕的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我国一直是豆油的净进口国。1993年油料市场开放以后,国内油脂供应不足,价格急剧上升,进口大豆迅速增加。自1994年以后,由于国内植物油市场的供需缺口加大,我国豆油的净进口量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豆油走私也很猖獗,1998年以后,由于打击走私力度的加强,走私豆油的进口量有所减少。

我国从1996年起放开了大豆和豆粕的国际贸易。因此,从1996年起开始大量进口大豆和豆粕,对国内的大豆生产和榨油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另外,我国加入WTO后,对与大豆争地的竞争作物玉米的进口实施关税配额制度。在配额内的进口给予低关税,配额量外的进口给予高关税。但对大豆和豆粕的进口没有关税配额保护,大豆只有3%的关税和13%的进口1:1增值税保护。豆粕的进口关税为5%。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对国内大豆价格具有封顶作用,即使“农民惜售”,也无法抬高大豆国内的市场价格。

5 提高我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提高对振兴大豆产业的认识

大豆是我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要改变把大豆作为小杂粮的错误认识,充分认识大豆生产的重要意义,像抓小麦、玉米、稻谷、棉花那样重视和抓好大豆生产,把大豆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把发展

大豆加工业作为发展和振兴我国农产品技工业的重要组成成分,优先发展,努力振兴我国的大豆产业。

合理调整大豆区域布局,加快优质大豆基地建设

根据各大豆种植区域的自然生态特点选择生产方向,明确主栽品种,使我国大豆生产向有优势的主产区集中连片发展,在此基础上,选建一批优质大豆生产基地,扩大区域种植规模,重点建设东北、黄淮海和长江流域三大大豆生产基地,提高我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大豆生产的比较优势

5.3.1 依靠科技进步,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

加大对大豆科研的投入力度,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不同的用途,强化大豆专用品种的研制,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增产潜力大的新品种,建立完善的育种、繁种、供种体系;对育成的新品种,应加大推广力度,发挥新品种的增产潜力,要针对我国大豆分散种植的现实,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整地、统一施肥等措施,引导分散的农户实现集中连片种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要加快国外优质大豆品种的引进步伐,尽快缩小同国外大豆单产水平的差距。

5.3.2 制定鼓励大豆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强对大豆的支持和保护

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所允许的措施,尽快制定大豆价格保护政策和价格补贴政策,改革农业税制,降低农业赋税,减少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比较效益,刺激农民种大豆的积极性。还要对农民实施全面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不仅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还要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上下工夫,培养农民的自学能力,使之能够主动跟上高科技时代的步伐,能够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5.3.3 积极推广“绿色大豆”的种植

当今时代,人类更加注意食品安全和健康,为我国发展非转基因大豆和绿色无污染大豆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非转基因大豆和绿色大豆销路好、价格高,我国大豆又是非转基因品种,这些是提高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有利条件。因此,要严格把住关口,进行规范生产,严格检测标准,打响名牌,占领市场。

5.3.4 着力推进大豆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

我国四大粮食作物中,大豆最接近于自由贸易,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农户种植为基础,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具有势力的大型加工、经贸企业为龙头,以提高社会化服务为条件,以提高科技含量为创新,实现大豆产供销“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大豆产业化经营机制。

5.3.5 适度控制大豆进口,加强对我国大豆产业的保护

过量的大豆进口给国产大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是在国产大豆成本难以降低的情况下,价格被迫降低,影响了大豆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二是造成了国产大豆的积压,使主产区大豆失去了南方销区市场。

因此,需要对大豆进口实行适当控制,加强大豆植物检疫制度和转基因大豆标识制度,控制大豆制成品的进口,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加工企业使用国产大豆。同时抓住国际市场抵制美国、巴西等国转基因大豆的有利时机,实行补贴政策,支持我国大豆出口,从而刺激国内大豆市场价格的回升。

6 我国大豆产业具有的发展前景

大豆是非常重要的植物蛋白质和食用油资源,同时大豆食品具有多种营养价值,对优化居民食物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对大豆食品产业的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12]。大豆还正被广泛应用于包装、化工、环保、军事、医药、纺织服装、航空航天等领域。因此,在未来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大豆产业的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我国在大豆生产上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东北和黄淮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是世界上最适宜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被称为是大豆种植的“黄金地带”。国家也十分重视我国新时期大豆的发展,自“九五”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大豆行动计划”、“大豆产业发展计划”、“大豆专用品种种植”等多项计划,这些计划的全面实施,已经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豆食品越来越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识和青睐。

在国际大豆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前提下,以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工具,充分利用起我国大豆生产的优越条件,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前景也将会越来越广阔。

7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尽管我国大豆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着制约其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如大豆生产成本高;品质较差;大豆贸易环境不佳,进口无配额制等。但是当前我国大豆产业拥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大豆振兴计划效果显着,自然条件优越,在世界大豆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的大背景下,通过采取提高大豆单产;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积极推广“绿色大豆”种植,生产无污染、无公害、优质非转基因大豆以及适度控制大豆进口等措施,一定可以逐步提高我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重塑我国大豆产业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大豆产业大有文章.大豆人的博客,2006-2-20

[2] 会议纪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05

[3] 李卫锋,王胜利,韩杰.中美大豆竞争力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4):49-53

[4] 刘忠堂.世界大豆生产走势和我们的对策.大豆通

报,2004(6):2-3

[5] 《世界经济年鉴》.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6] 王福军.中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国经经贸探

索,1996(6):4-8

[7] 大豆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中国枣网,2003-5-30

[8] 影响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五:在价格形成上风险大.华

政网,2006-1-15

[9] 朱希刚.中国大豆业的困境和发展对策(之一).中国农村经

济,2003(1):11-15

[10] 我国大豆食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中国投资项目网,2005-7-26

[11] 马述忠,黄祖辉.加贴标签前后我国大豆的进出口及国际竞争

力分析.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2004(3):16

[12] 提升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鸡西市农委,2005-8-1

我国大豆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概述

我国大豆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第一章大豆产业概况 一、大豆简介 二、大豆分类 三、大豆营养分析 四、发展大豆产业的意义 第二章影响大豆价格变动因素 一、大豆供应情况分析 二、大豆消费情况分析 三、相关商品价格的影响 四、与大豆相关的农业、贸易、食品政策 五、大豆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第三章2009年大豆市场回顾 一、2009年大豆期现价格走势回顾 二、影响2009年大豆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2010年大豆市场分析与展望 一、影响2010年大豆市场的主要因素 二、国产大豆加工企业的困境 三、国产大豆需考虑重新定位

第一章大豆产业概况 一、大豆简介 大豆属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别名黄豆。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已有4700多年种植大豆的历史。欧美各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很短,大约在19世纪后期才从我国传去。本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 从种植季节看,大豆主要分为春播、夏播。春播大豆一般在4-5月播种,9-10月收获。东北地区及内蒙古等地区均种植一年一季的春播大豆。夏播多为小麦收获后的6月份播种,9-10月份收获,黄淮海地区种植夏播大豆居多。从种植方式看,东北、内蒙古等大豆主产区,种植方式一般以大田单一种植为主;而其他地区,则多与玉米、花生等作物间作种植。 根据种皮的颜色和粒形,大豆可分为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它色大豆、饲料豆(秣食豆)五类。黄大豆的种皮为黄色,脐色为黄褐、淡褐、深褐、黑色或其它颜色,粒形一般为圆形、椭圆形或扁圆形。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是黄大豆。 二、大豆的分类 大豆按种皮的颜色和粒形分五类: 1、黄大豆:种皮为黄色。按粒形又分东北黄大豆和一般黄大豆两类。 2、青大豆:种皮为青色。 3、黑大色:种皮为黑色。 4、其它色大豆:种皮为褐色、棕色、赤色等单一颜色大豆。 5、饲料豆(秣食豆) 三、大豆营养分析 营养成份:蛋白质、异黄酮、低聚糖、皂苷、磷脂、核酸等。 大豆富含植物蛋白,可以增强体质和机体的抗病能力,还有降血压和减肥的功效,并能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热量,可以治疗便秘,极适宜老年人食用。

木材加工厂可行性报告材料

实用标准 目录 1.项目概况 (2) 1.1.项目名称 (2) 1.2.拟建地点及占地面积 (2) 1.3.建设单位 (2) 1.4.产品类型 (2) 1.5.生产规模 (2) 1.6.项目建设条件 (2) 1.7.项目资源供应来源 (3) 1.8.项目建设注意问题及注意事项 (3) 2.市场分析 (4) 2.1.建筑模板市场分析 (4) 2.2.家具模板市场分析 (4) 2.3.贴面胶合板市场需求及预测 (5) 2.4.细木工板市场需求及预测 (7) 3.厂址选择与建厂条件 (7) 4.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8) 5.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卫生 (8) 6.节能 (8) 6.1.节能措施 (8) 7.消防 (9) 7.1.依据 (9) 7.2.消防措施 (9) 7.3.消防设备配备 (9) 8.企业组织、定员和培训 (9) 8.1.企业组织形式 (9) 8.2.人员培训 (10) 9.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 9.1.各项工程投资 (10) 9.2.资金筹措 (11) 9.3.产品成本和费用估算 (12) 9.4.年总产值 (14) 10.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 (14)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盛木业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十月十日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盛木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木炭20000吨、木片15000吨、木粉15000吨、板材2000m3的木材深加工生产建设项目。 1.2.拟建地点及占地面积 阜蒙县七家子镇火石村大南沟,占地20亩 1.3.建设单位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盛木业有限公司 1.4.产品类型 1.5.木材加工、木制品制造、木炭加工。 1.6.生产规模 年产木炭20000吨、木片15000吨、木粉15000吨、板材2000m3 1.7.项目建设条件 1.7.1.项目建设地概况 【地理位置】阜蒙县七家子镇火石村大南沟,四周没有居民区,适合木材加工条件。 【气候】阜新气候属于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阜新市的四季是以候平均气温高于20℃为夏季,低于3℃为冬季(全国标准:高于22℃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气温分别为春、秋季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 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并阐述我国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发展历史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拼三余一"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面对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每年从中国掠夺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一严峻事实,中国人民振兴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被激起。在此情况下,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 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之日起就深刻明白保险对于航运业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法,早期依附于外商航运业的外资保险公司听命于上司,为了击垮轮船招商局,对其所属船舶百般刁难。收取高额保费、对中国本土产的船只不保等限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建国前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族保险业。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

山西省长治沁源县大豆产量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山西省长治沁源县大豆产量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序言 本报告对长治沁源县大豆产量情况做出全面梳理,从粮食作物总产量,豆类总产量,大豆总产量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长治沁源县大豆产量情况数据解读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长治沁源县大豆产量情况的理解,洞悉长治沁源县大豆产量情况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长治沁源县大豆产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长治沁源县粮食作物总产量指标分析 (3) 一、长治沁源县粮食作物总产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粮食作物总产量现状统计 (3) 三、长治沁源县粮食作物总产量占全省粮食作物总产量比重统计 (3) 四、长治沁源县粮食作物总产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长治沁源县粮食作物总产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粮食作物总产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粮食作物总产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长治沁源县粮食作物总产量同全省粮食作物总产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长治沁源县豆类总产量指标分析 (7) 一、长治沁源县豆类总产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豆类总产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长治沁源县豆类总产量占全省豆类总产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长治沁源县豆类总产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长治沁源县豆类总产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省豆类总产量(2017-2019)统计分析 (9)

2021大豆加工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1年大豆加工行业市 场调研报告

目录 1.大豆加工行业现状 (4) 1.1大豆加工行业定义及产业链分析 (4) 1.2大豆加工市场规模分析 (6) 2.大豆加工行业前景趋势 (7) 2.1大豆供给压力凸显 (7) 2.2价格持续上扬 (7) 2.3延伸产业链 (7) 2.4行业协同整合成为趋势 (8) 2.5生态化建设进一步开放 (8) 2.6服务模式多元化 (9) 2.7需求开拓 (9) 3.大豆加工行业存在的问题 (9) 3.1国产大豆精深加工水平低 (10) 3.2转基因大豆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性 (10) 3.3国产大豆小规模分散种植、管理粗放,单产水平低 (11) 3.4耕作管理粗放 (12) 3.5行业服务无序化 (12) 3.6供应链整合度低 (12) 3.7基础工作薄弱 (12) 3.8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13)

3.9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 (13) 4.大豆加工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4) 4.1大豆加工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4) 4.2大豆加工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4) 4.3大豆加工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14) 4.4大豆加工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15) 5.大豆加工行业竞争分析 (16) 5.1大豆加工行业竞争分析 (16) 5.1.1对上游议价能力分析 (16) 5.1.2对下游议价能力分析 (16) 5.1.3潜在进入者分析 (17) 5.1.4替代品或替代服务分析 (17) 5.2中国大豆加工行业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18) 5.3中国大豆加工行业竞争强度分析 (18) 6.大豆加工产业投资分析 (19) 6.1中国大豆加工技术投资趋势分析 (19) 6.2中国大豆加工行业投资风险 (19) 6.3中国大豆加工行业投资收益 (20)

我国大豆的市场研究分析

我国大豆的市场分析

————————————————————————————————作者:————————————————————————————————日期:

我国大豆的市场分析 摘要:近年来,世界大豆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主要生产国出口量随着需求的增加也加大出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大豆市场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市场波动特点明显,但在供给结构方面,中国大豆产量徘徊不前,自给率不断下降,供给量少,同样地,出口量也较少。中国大豆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中国大豆出口日本的贸易额有增长的趋势,但近年来我国大豆出口日本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大豆因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被日本海关扣留的批次增幅较大,对我国大豆出口日本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美国等国家研发非转基因大豆品种进入日本市场,与中国大豆形成竞争。如何应对挑战和竞争成为我国大豆产业必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字:产销状况、供给与需求、日本市场 一、引言 据我们所知,大豆是膳食结构中动物蛋白、植物蛋白及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豆油可以加工成人造黄油、人造奶酪,还可制成油漆、粘合剂、化肥、上浆剂、油毡、杀虫剂、灭火剂等。大豆在工业上的用途有500种以上,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农产品。大豆由于具有用途多样,营养价值高,栽培广泛,便于出口等特点,在缓和世界性饥饿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在世界上还是中国的农业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世界大豆的产销状况 世界大豆的主要生产国有美国、巴西、阿根廷以及中国。美国拥有广阔的播种面积,利用先进的机械化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提高单产,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3年美国大豆平均单位为43.7浦/亩,产量居世界首位。而阿根廷的耕作情况与美国差不多,也使用机械化和转基因技术,但单产比美国低。巴西单产也没有美国高,但巴西没有使用转基因技术,而是采取农业技术革新等措施来提高单产的。而中国的产量增长幅度不大,比较稳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没有应用转基因技术,农业技术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播种面积有限。 图1世界大豆主产国历年产量(万吨) 由图1可知,在这11年中,我国大豆产量在2004年最高,达1740.4万吨,但同期美国的大豆产量为8501.4万吨、巴西为4955万吨,阿根廷为3157.7万吨,约为中国的4.9

【全】木材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及未来市场机遇

木材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及未来市场 机遇

前言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的决定》又指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全面的政绩观,充分认识林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加快林业建设,促进木材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宿迁市委、市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的决定》,实施“差别竞争、特色取胜”竞争策略的一项现实选择。 目前我国正处在崛起为世界木材加工产业大国的历史关头,一方面,木材加工产业发展迅速引起世人瞩目,另一方面,因受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制约而影响成长。今后5-10 年,既有需求持续强劲增长、全球生产要素流入和产业转移的黄金机遇,又面临资本全球化、市场化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木材加工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发展的引擎是消费、投资和出口。专家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按照8%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是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如此大规模的内需在中国经济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当前,木材加工产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一样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强劲地拉动着木材加工产品的需求。宿迁木材加工产业只有抓住机遇,扬长避短,超越自我,才能做大、做强。

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

一、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现状 1.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第一,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保险企业管理中,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第二,保险业发展总体决策和保险公司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的粗放型经营、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硬招标的决策思路对目前的保险发展仍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许多保险公司根本就没有防灾防损部门,在有防灾防损部门的企业中,其人力与财力的配备不足。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方法,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第五,在保险监管方面,主要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监管重点仍在费率等问题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资本比率、再保险安排、资产配置等内容监管力度不够。 2.较为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第二,在保险发展导向上,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保险决策和保险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发展及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长远性研究不够;在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方面,保险业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保险中介制度混乱、保险欺骗对社会公众产生不度影响;在制度法律建设方面,对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保险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开放条件下保险业的发展,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基本形成;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滞后,保险文化传播缺乏创新,保险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誉度构建急需加强。 3.较为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第一,部分保险公司不重视对公众信任风险的管理。第二,对保险开放、民族保险安全的风险重视不够。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视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根本制约。第三,部分保险公司较为重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而对保险同业的规范竞争、有序竞业的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保险同业组织的作用还相当有限。第四,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部分保险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规定,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表明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empirenews.page--] 第五,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缺乏依据。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对可保风险进行分散,各类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包括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对这类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都未能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决策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合理的数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这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增加。 5.风险管理理论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风险投资、保险购买和管理、安全、赔偿金管理、索赔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对保险公司的硬件失误风险和软件失误风险的管理,又

【精品案例类】2019中国保险行业IT应用与市场研究报告

中国保险业IT应用与市场研究报告 保险业信息化现状及购买行为调查保险公司系统建设概况 保险公司综合业务系统建设状况 综合业务系统是保险公司的核心系统,可以分为产险综合业务系统和寿险综合业务系统。这些综合业务系统,按照功能模块来说是由新合同处理系统、核保系统、收费系统、出单系统、保全系统、理赔系统、核赔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和代理人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构成,可以实现诸如投保、核保、签单、交费、批改、给付、退保、复效、报案、赔付申请、核赔、赔付和客户服务等具体功能。从系统构架上来说,则大多采用基于事务通信中间件的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达到实现逻辑和表示逻辑的分离,实现数据库服务、业务逻辑服务和表示逻辑服务的分布式处理。而对于寿险综合业务系统,则采用零险种、参数化技术,支持动态增删险种。 调查显示,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拥有综合业务系统。其中,采用自己开发业务系统的保险公司有平安保险公司和新华保险公司; 购买成型业务系统的有中国 人寿和泰康人寿; 而与厂商合作开发的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采用的是美国科比亚的CBPS寿险综合业务系统,于1997年开始在全国各地30多家分公司实施。另外有少数分公司在最近的系统更新时使用了尚洋公司的新一代业务系统,这些地区包括青海和深圳地区。而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的分公司,系统则由高伟达公司开发。

1999年7月,太平洋保险公司斥资500万美元建立了新系统,以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力求业务再创新高。科联系统有限公司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建立的“人寿保险管理系统”已交付使用。“人寿保险管理系统”可以更新太平洋公司团体及个人人寿保险的业务程序,包括从草签保险单、收取保险费到索赔、理赔的整个过程。 另外,泰康人寿保险公司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分公司中推广已经本地化的美国CSC提供的寿险综合业务系统。该套系统耗资1600多万元人民币,是泰康人寿近期信息化战略中最重要的举措。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产险综合业务系统则由尚洋和中科软合作开发。此外,尚洋和中科软还分别开发了新华人寿的投资型寿险综合业务系统和太平洋保险的寿险综合业务系统。 保险公司呼叫中心系统建设状况 在本次调查涉及的保险公司中,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已经在全国的大部分省市实施了呼叫中心系

大豆市场分析报告

2006年5月大豆市场报告 一、本月行情回忆 2006年5月,大豆期货总体以区间震荡为主,月底前后破位下跌。月初从2700以上的高位回落,5月中旬开始,市场开始转入震荡盘整,价格差不多维持在2670-2630之间,5月末,大豆价格接着走低并有跌破了5月中旬形成的交易区间。国内现货价格总体呈现先涨后回落走势。大豆期货持仓始终维持在22-24万手上下。豆粕期货合约增仓幅度较大,月初,期价一度走高,随着后期美盘下跌和国内需求不振阻碍,价格走弱。黑龙江大豆现货收购价格从最高的1.26元/斤跌至月底的1.22元/斤。当地大豆销售进度加快,油厂因压榨效益不行,采购不太

积极。 二、当期阻碍因素分析 由于通过五一前的长期低弥,国际市场有利空出尽的味道,CBOT 大豆走高,成为中国大豆上扬的直接动力。国内豆粕上扬速度快于大豆,因豆粕上扬后,油厂压榨利润有所改善,东北地区油厂加大大豆收购力度,促进了大豆上扬。然而全球大豆差不多面利空,大豆需求差、年度结转库存大的现实使得CBOT大豆持续下跌,国内豆粕开始下跌,压制了大豆价格。此外,国内进口大豆到港增加,市场可能供应严峻大于需求,大豆面临压力。 1、供需矛盾没有改变 美国农业部5月份供需报告中,2006/07年度的大豆期末库存可能将达到6.5亿蒲式耳的历史新高,比本年度的5.65亿蒲式耳增加8500万蒲式耳。但预测略低于市场的平均预测水平,分析家的预测范围介于6.21亿至7.29亿蒲式耳之间,平均数6.78亿蒲式耳。该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大豆供需情况仍是供给过剩,对价格形成利空打击。庞大的库存和疲软的需求导致美盘大豆一直处于低位震荡行情。 国内方面,油厂压榨效益月初一度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5月中

大豆加工行业分析

1 中国大陆大豆加工行业分析 一、 大豆供需状况 1、需求状况 大豆是重要的食用油、蛋白食品和饲料蛋白原料,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国大陆大豆产量排名世界第四,大豆加工和消费量居世界第二,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1996年以前,中国大陆年产大豆1,000万吨左右,主要是直接食用或作为副食品如豆芽、豆浆、豆腐等,基本可满足大陆消费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膳食消费水平升级,对精炼食用油和以动物蛋白为主的食品需求迅速增加,使大豆的需求迅速增加。大豆压榨后的产品主要为豆油和豆粕,产业链涉及种植、加工、食用油供应、饲料养殖等等,比小麦、玉米、大米的环节要复杂得多。 中国大陆是一个食用油严重短缺的国家,2008年植物油及油籽折油净进口总量为1,535.2万吨,占大陆植物油供给能力的62%,同比上升了1.1%,对外供给依赖进一步上升。2008年中国大陆豆油消费1017万吨,占植物油消费的40%左右,其中进口豆油259万吨、进口大豆3,744万吨,折油693万吨。大陆大豆产量1,650万吨,用于榨油约380万吨,折油65万吨,进口豆油及油籽折油占比为93.6%。 中国大陆是世界第一大饲料消费国,第二大商品饲料生产国,但饲养所用的蛋白质原料长期短缺,一直依赖大量进口,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豆粕的蛋白含量高达43%以上,占饲料工业蛋白原料的60%左右,约85%的豆粕被用于养殖业和家禽的饲养,作为补充禽畜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图1:大陆大豆历年需求及增长 1,000 2,0003,0004,0005,0006,0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20% 0%20%40%60%縂需求(万噸)增長率% 资料来源:农业部 2007年中国大陆大豆压榨量达到3,400 万吨,比2000 年的1,977 万吨增长72.0%,年均增长8.1%,占大豆消费总量的比重从73.1%提高到78.7%。豆油产量从349 万吨增至631 万吨,年均增长8.8%;豆粕产量从1569 万吨增至2,664万吨,年均增长7.9%。 大陆国家粮油资讯中心预计,2008年度中国大陆大豆压榨量将达到3,790万吨,预计未来

我国大豆的市场分析

我国大豆的市场分析 摘要:近年来,世界大豆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主要生产国出口量随着需求的增加也加大出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大豆市场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市场波动特点明显,但在供给结构方面,中国大豆产量徘徊不前,自给率不断下降,供给量少,同样地,出口量也较少。中国大豆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中国大豆出口日本的贸易额有增长的趋势,但近年来我国大豆出口日本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大豆因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被日本海关扣留的批次增幅较大,对我国大豆出口日本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美国等国家研发非转基因大豆品种进入日本市场,与中国大豆形成竞争。如何应对挑战和竞争成为我国大豆产业必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字:产销状况、供给与需求、日本市场 一、引言 据我们所知,大豆是膳食结构中动物蛋白、植物蛋白及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豆油可以加工成人造黄油、人造奶酪,还可制成油漆、粘合剂、化肥、上浆剂、油毡、杀虫剂、灭火剂等。大豆在工业上的用途有500种以上,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农产品。大豆由于具有用途多样,营养价值高,栽培广泛,便于出口等特点,在缓和世界性饥饿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在世界上还是中国的农业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世界大豆的产销状况 世界大豆的主要生产国有美国、巴西、阿根廷以及中国。美国拥有广阔的播种面积,利用先进的机械化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提高单产,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3年美国大豆平均单位为43.7浦/亩,产量居世界首位。而阿根廷的耕作情况与美国差不多,也使用机械化和转基因技术,但单产比美国低。巴西单产也没有美国高,但巴西没有使用转基因技术,而是采取农业技术革新等措施来提高单产的。而中国的产量增长幅度不大,比较稳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没有应用转基因技术,农业技术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播种面积有限。 图1世界大豆主产国历年产量(万吨)

最新木材加工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木材加工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东庄镇木材加工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木材加工产业是东庄镇的传统产业,为了加快该乡木材加工产业的发展,我站全体人员对东庄镇的木材加工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经过 2020年7月12日,我站全体人员深入到东庄镇相关加工单位,通过走访木材加工企业及林农,较为全面地了解了东庄镇木材加工产业发展情况。下面将考察调研中各方面对该项工作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将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交局党组,希望能够得到局党组的大力支持。 二、该镇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的现状 该镇以杨树种植为主,全面带动全镇经济的协调发展。现在有购销木材经营户50余人,木杂粉碎厂5家,有木材深加工企业1家,从业人员有50多人。木制家具品厂一家,有3名技术人员。近年来,该镇把木材加工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强资源培育,积极发展木材加工业,木材加工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三、该镇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前景 (一)该镇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基础较好。一是木材加工产业生产历史悠久,林农对杨树的生长特性有较深的了解,有经营杨树的传统经验,且经营积极性较高。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该乡现有好几家木材加工厂有了一定的规模,它们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比较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有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木材加工产业是一项**工程。发展杨树种植业,可以直接增加林农的收入。发展木材加工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木材加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主要就业对象为妇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带来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木材价格的上涨直接提高了林农的收入。 四、该镇木材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木材加工企业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灵活性,氛围不浓。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 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现代保险业只是20多年的进展,保险市场仍处在初级进展时期。目前我国保险业面临诸多咨询题,保险市场差不多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几家独大,不利于竞争。在制度上,爱护保险市场运行的要素和环境不完善。我国保险业的市场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够完善,保险监管亟待加大。关于一般民众来讲,他们的风险及保险意识严峻滞后。老百姓关于保险的意义和功能认识还不够、人均保险费低、保险普及率专门低、保险意识极其淡薄。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增加透亮度,提升全社会的对保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而保险行业中,从业人员素养偏低、服务水平偏低。目前全球当临金融危机,这对保险行业是一个挑战,同时又是一个机遇。对此我国保险行业必须尽快进行调整,加大人员治理,尽快完善保险市场监督机制以使保险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同时蓬勃进展、繁荣昌盛。 关键词:垄断,不完善,不健全,职业素养,保险意识 正文: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在空间和时刻上尽量减少风险而无法排除,因此了应对这种风险而产生了保险。风险是保险的逻辑起点,没有风险也就不可能产生保险。保险学的任务确实是揭示保险经济关系得以确立的条件,形式及其本质,以阐明保险经济关系的发生,进展和变化的规律性。保险学是为了研究识不风险,测定,转嫁,分散风险,最后达到减轻排除风险的目的。从法律的意义上讲明,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体现的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保险关系式通过保险双方当事人以签订保险合同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经济关系,是分摊损害的一种融资方式。保险体现了保险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保险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它使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害,以保险人为

中国保险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保险业2001年经营状况分析 中国保险年鉴编辑部 本篇分析报告是围绕保费、利润、资产等主要指标,从保险市场基本情况、财务状况和资金运用情况三个方面,对2001年全国保险市场经营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本分析报告的数据来源于各保险公司及各保监办提供的季度报表,由各保险公司的各季度《业务统计表》中的“本期数”累加而得,可能存在与本书其他部分所列数据略有出入的现象。 一、2001年保险市场基本状况 (一)保险业务发展较快,保费收入增势强劲 全年各保险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112.28亿元,同比增加520.91亿元,增长32.73%,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18.44个百分点。2001年保险密度168.98元,较上年增加41.31元,保险深度2.2%,较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 1、财产险业务情况 全年财产险业务累计实现保费收入688.24亿元,同比增加78.19亿元,增长12.82% ,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0.59个百分点。 5010015020025099.199.299.399.400.100.200.300.401.101.201.301.4 时间 保费收入(亿元) 趋势线 收入) 5101520253035404550 00.100.200.300.401.101.201.301.4 增长率 % 增长率) 财产险业务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是全年保费收入的同比增长呈“前高后低”的态势。 全年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21.72亿元,同比增加49.27亿元,增长13.23%,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8.27个百分点。 全年企业财产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22.19亿元,同比增加5.03亿元,增长4.29%,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1.16个百分点。 全年货运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0.66亿元,同比增加3.91亿元,增长10.64%,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6.56个百分点。 占货运险比重约1/3的进出口货物保险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3.96亿元,同比增加0.9亿元,增长6.89%,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0.95个百分点。 全年责任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7.49亿元,同比增加6.21亿元,增长29.18%,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2.81个百分点。 全年家财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8.88亿元,同比增加6.55亿元,增长53.12%,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52.47个百分点。 全年保证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32亿元,同比增加2.45亿元,增长131.02%,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100.25个百分点。 全年出现负增长的险种有农业保险、信用保险和航天保险,尤其农业保险负增长的态势在各季度均表现得比较明显。 财险总 保 费 机动车及三 者 险 企 财 险 货 运 险 责 任 险 家 财 险 保证 保 险 2000年2001年 者责任险63.01%49.27亿元 企财险5%亿元责任险7.94%亿元亿元 7.22亿元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 一、背景分析 目前,世界大豆主产国有四个,分别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从近年来这些国家的生产情况看,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其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巴西是第二大豆生产国,阿根廷、中国的大豆产量分别居于世界第三、四位。07年在全球23个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中,有12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大豆。美国、巴西、阿根廷是转基因大豆主要生产国,美国转基因大豆种植率91.9%,阿根廷90.4%,巴西70.3%,它们的产量占全球转基因产量的82%,占全球出口量的90%。在世界转基因大豆这场漩涡中,由于转基因大豆的成本远低于非转基因大豆,我国开始进口转基因大豆。 中国从1995年开始变成大豆净进口国,2003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2074万吨,这一年国内大豆进口量首次超过国内产量。同时来自美国农业部的资料显示,2002-2003年度中国大豆的进口数量,首次超过欧盟跃居世界第一。2004年是2022万吨,2005年是2659万吨,2006年则为2826万吨。200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2008年进口大豆的压榨量达到3900万吨,国产大豆则为200万吨,也就是说有超过95%的油脂压榨企业使用进口大豆。2009年全年大豆的进口量是4200万吨,占到了全国大豆油市场的9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约占世界的1/3。而且未来国内大豆仍存较大的供给缺口。中国对大豆的需求将延续递增走势,直到中国人口增长出现拐点。(见图1) (图1) 二、美国阴谋的开始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对大豆产业这意味着大豆加工行业将对外资开放。由于低廉的进口成本,利用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加工行业在此期间获得了丰厚利

木材加工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木材加工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行业发展面临木材供需矛盾 木材加工业以木材为原料,主要用机械或化学方法进行的加工,其产 品仍保持木材的基本特性,初加工产品有电杆、坑木、枕木和各种锯材,再 加工产品有建筑构件、家具、车辆、船舶、文体用品、包装容器等木制品, 以至木材的再造加工品即各种人造板、胶合木等。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国内木材 需求不断增长,推动木材加工业的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工业木材消费约60141 万立方米,其中造纸消费占64.48%;其它人造板、实木地板和木质家具制造等约占35.52%。 不过,虽然木材加工业取得显著进步,但在原木和锯材等很大程度上 依赖进口,国内木材产量有限,供需矛盾成为行业发展的掣肘。具体来看,2017 年,中国进口木材合计(原木+锯材,原木材积)首次突破1 亿立方米,达到10849.7 万立方米,金额199.86 亿美元,分别增长15.6%和23.2%;2018 年1-7 月,合计进口木材6598 万立方米,预计全年将超过1.1 亿立方米。 其中,俄罗斯、新西兰、美国、加拿大、泰国、澳大利亚和欧洲等7 个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木材占我国进口木材的八成以上,2018 年上半年达81%。 国内木材产量方面,由于我国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用材林的成熟林 过少、质量差,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 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木材产量增长后劲不足,2014 年开始已进入下行通道。 2013 年,国内木材产量达到8438.5 万立方米,而到2016 年木材产量

我国保险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学生宿舍财产保险营销策划技术方案 第一部分目录 一、保险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中国保险业简况与中国保险市场特征分析 近期发展状况和趋势预测: 外资发展情况: 二、消费者定位分析 政策改变带来的消费群 目标市场细分、锁定: 消费市场的特征以及市场潜量 三、竞争对手分析 大量涌入的外资企业 其他数目众多的保险企业 四、产品特性定位分析 产品特点把握 竞争对手以及可替代产品分析 五、营销组合策略以及执行 产品组合策略 价格策略 渠道策略 广告策略 展业推广促销 公共关系策略

2.1保险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2.1.1 中国保险业简况与中国保险市场特征分析 (1)、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保费收入年均增长34%,保险公司累计赔偿和给付6016亿 元;2003年,全国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同比增长27.1%;保 险业总资产9122.8亿元,同比增长41.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8739亿 元。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保险公司61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 705家,保险从业人员150多万人。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7家外资 保险公司在华投资设立了62个保险营业机构,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 128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设立了192个代表机构和办事处。 (2)、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经管条例》,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保险法》。在法律和行政 法规的框架下,中国保监会制定了28个规章和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保 险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3)、自1998年成立中国保监会以来,保险监管力量不断加强。目前,保监会已在全国设立了31个派出机构。根据新的编制技术方案,保监会 将在大连、青岛、宁波和厦门新设立4个派出机构。 (4)、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保监会认真履行承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周年之际,中国保监会按照承诺,宣布允许外资 财产险公司经营除法定保险业务以外的全部非寿险业务,增加福州、厦 门、宁波、沈阳和武汉等5个城市为保险业对外开放城市。目前,外资 保险公司的经营区域已经扩展至15个城市。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 全国保费收入比重逐年增加,在开放较早的上海,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 份额达到12%左右。 (5)、去年,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三家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中国人民财 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以H股挂牌上市,募集资本62.2亿 港元。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和纽约同步上市,募集资本 34.75亿美元。近几年来,一些股份制保险公司积极吸收外资参股,股 权结构得到优化,公司治理逐步完善,经营经管水平不断提高。 (6)、市场集中化程度很高,呈现寡头垄断格局;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保险集 团和太平洋保险集团仍占据市场绝大份额, 随着保险公司的布局扩张,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和平安保险属于第一集团,这几家大保险公司占据产、寿险市场80%左右的市场份额,特 别是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1.05%和62.6%,从经济学 意义上讲,中国的保险市场垄断程度很高,已经具备了寡头垄断的特点,所以这几家保险公司具有绝对竞争的优势,它们在国内起步较早,积累 了大量市场拓展、风险控制经验,在渠道建设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 势,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尤其寿险自从引进营销体制之后,建立了一 支庞大的销售队伍,营销员发展到130多万人,渗透到城市、农村的各

国内财险保险公司综合竞争力分析报告

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综合竞争力分析一、主要财产保险公司

二、据人保财险公司提供的2010年保险公司车险市场份额: 其他, 20.42% 大地, 3.60%人保, 38.52%中华, 5.00% 华泰, 2.85%平安, 16.42% 太保, 13.19%

三、据中国车险网最新统计的2011年车险满意度在线调查,各主要车险企业的满意度排名如下:

四、各保险公司简介 1、人保财险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于2003年7月由中国 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发起设立的、目前中国内地最大的非寿险公司,注册资本111.418亿元。人保财险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拥有遍布全国城乡的机构网络,包括1万多个机构网点,320多个地(市)级承保、理赔/客服和财务中心。作为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对公司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差异化服务提供有力支撑。人 保财险在市场份额中占很大优势,同时PICC品牌在国内外享有广泛影响和显著声誉。 2、太平洋保险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专业 子公司,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财产保险产品和服务。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注册资本为人民币73 亿元。公司在全国拥有40家分公司,2200余家中心支公司、支公司、营业部和营销服务部,以及包括万余名销售代表在内的直销团队。公司按照"集团化管理、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基本要求,在"稳健经营,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思想指导下,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积极为客户提供完善的风险保障服务。市场份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主要经营指标在产 险市场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太平洋产险秉承“诚信天下、稳健一生、追求卓越”的核心价 值观,以“用心承诺,用爱负责”为服务理念,坚持推动和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增长,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积极为客户提供风险保障服务。 3、平安保险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长期以来经营和发展的基础,23年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