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第12讲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13
第四节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 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多样,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 起人的美感。
• 审美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一)物象性与意味性的统一
14
1、物象性
• 所谓物象性,就是物与象的结合。即具体存在的 物质形象。
• 任何一种审美对象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 具体的形象。欣赏者凭借自己的感官直接地感受 到它们的存在,进而体验到它的美。
2.客说
以蔡仪为代表。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的 美的反映。
美是典型,即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
8
画面半明半暗, 给人以鲜明的 立体感、质感。 人物的微笑和 她清澈明亮的 眼神给人安详、 宁静、温柔的 感觉。
9
圣母神情凝 重,面目端 庄,散发着 一种高贵雍 容之美。 《圣母子》
32
2、模糊性
• 模糊性是指对象形象变化不定、内涵丰富、意义 多解、朦胧、含混。又称丰富性。
• 模糊性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 一是由于对象形式的复杂多变和含混。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3
• 二来自于对象内在含义的丰富、含蓄、朦胧、多 解。
28
• 中国古代文论所强调的气韵、风骨、神韵 等就是“意味性”在文艺作品中的具体表 现。
29
30
《咏雪》(唐 张打油)
江上一笼统,地上黑窟窿。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江雪》(宋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1
(二)清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1、清晰性
所谓清晰性,就是指审美对象的形象是具体的、 可感的,风格是一定的,艺术作品中作家的基本 态度、主导情感是清晰的。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学科。
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综合基础; 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基础和沟通 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身的资源和养分。
“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 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 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是来源 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 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 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 基础。
(五)阐释法
阐释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与文论家往往采用这 种方式,如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1900—2002)、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等。阐释法的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 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 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二)中世纪神学美学 进入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主导,美的本质论被引导到唯一的上帝基点上。 中世纪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而发生偏航的结果。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美被归结为

美学十二讲 -回复

美学十二讲 -回复

美学十二讲-回复美学十二讲是一门关于美学理论的课程。

美学,作为一门研究艺术、美和审美体验的学科,深受许多人的关注。

它探索了人类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以及对艺术形式的赏析。

第一讲:美学起源与基本问题美学这门学科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研究。

当时哲学家们开始思考美的本质和存在,以及美对人类的意义。

从那时起,美学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领域,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艺术家的关注。

第二讲:美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根本问题上:第一个问题是美的本质是什么?哲学家们一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第二个问题是人类如何认识和体验美?这个问题探讨了审美体验的本质和方式,包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第三讲:审美经验与主体的角色审美经验是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强调了审美体验中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主导性。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都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背景都不同。

这意味着审美体验是一个个体化、多样化的过程,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和欣赏美。

第四讲:审美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是评判艺术作品的标准。

不同的人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价值有不同的标准和偏好。

一些人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品,而其他人则更倾向于抽象艺术。

审美价值的主观性使得艺术成为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领域。

第五讲:美的表现和艺术形式艺术是美的表现方式之一。

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和文学,通过不同的媒介和表达方式呈现美。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

第六讲:美的对象和艺术领域美的对象可以是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实物和抽象概念等各种事物。

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对这些对象的审美感受和理解。

艺术领域包括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第七讲:审美的目的和功能审美的目的是通过欣赏和体验美来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情感和思考,带来内心的愉悦和启发。

此外,审美体验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丰富人们的人生经验。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217P)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217P)

意识
1)人类
实践
2)实践
从物质到精神 追求 自觉有意识的 创造性是人所 特有
精神性需求
3)发现
4)创造
西 安 半 坡 出 土 人 面 鱼 纹 彩 陶
马 家 窑 文 化 漩 涡 纹 瓶
现展阴 和现阳 谐,双 。象方 征彼 着此 宇依 宙存 万、 象制 遵约 循、 对消 立长 统、 一转 法化 则的 ,动 实态
2)人从事劳动(实践)
动物:本能活动

:自觉的、有目的、创造性的活动
附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图片
3)人有精神性追求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 墨子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 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 恩格斯
2、总结
美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并创造出来的。
2)黑格尔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 义之集大成者。黑格尔在哲学史上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他对当时的各门学科多有精通,并且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哲学 之中,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体系。 美学方面的著作《美学》,共三卷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艺术 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 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黑格尔
二、美学的产生
1、美的产生因人有精神性需求
理性:哲学、各种理论学科
1)精神性需求
感性:美的现象
感性
需要上升
理性
结 果
美学的产生
2)结论
当人们用理性干涉感性现象,试图研究所有能够 引起人美感的具体现象中所具有的共同点,也即研究这些 现象到底因哪些共同的特征、因素、条件等,使人们感觉 它们是美的,这时便产生了美学。

美学原理第十二章

美学原理第十二章

李白 (701—762年),生于 701年2月8日,祖籍是陇西成纪 (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汉 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
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
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
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
❖ 鲁迅的小说是沉郁的风格,充满了人生的悲 凉感。
❖ 《孔乙己》、《明天》、《祝福》等等
三、飘逸的文化内涵
❖ 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 ❖ 游有两个意思 ❖ 一是精神的自由超脱 ❖ 二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 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 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 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 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 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
❖ 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顾沉郁未易强求,不根柢于风骚,乌能沉郁。 十三国变风、二十五篇楚词,忠厚之至,亦 沉郁之至,词之源也。不究心于此、率尔操 觚,乌有是处。
❖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 蓄。“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 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 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 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
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 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 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 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 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 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 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 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 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 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 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美学原理》整理版

《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192P)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192P)

结论: 美由审美主体来决定,审美主体以为 美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它不由审 美客体来决定。

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 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 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 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 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 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 术统一的象征。 科隆大教 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 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 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 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 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 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隆大 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 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 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 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 朴素风格。
第二节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 上探索美的本质
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的哲学探讨 1.亚氏认为脱离美的具体事物的的“理念”或“美本身” 是不存在的。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 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 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2.亚氏观点的合理内核——抓住了美所必需的特定感性 形式,而且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发现美
四、博克(1727—1797;英) 1.他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 “我们所谓的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 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2.事物的美的性质具有以下几种:“第 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 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 分(变化的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 融成一片;
“判断某一对象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 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客体以求得知识, 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 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 c.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审美情感) 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因为我认为美的不是从我的利害计较得出 来的,而是引起我的认识功能的和谐的自 由的运动,这是人人都有、人人相同的共 同感。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
《美学原理》 教学课件
2020/5/26
第一章 美学是什么 第一节 美学学科的历史演变
❖ 一、审美意识发生阶段 ❖ 时间: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与人类从事生产劳动不
可分。 ❖ 特征:从实用到非实用,从功利到非功利。 ❖ 表现:生产生活与政治生活。 ❖ 什么是功利? ❖ 《汉语大辞典》:“功效和利益”,即用处和好处。 ❖ 《庄子•天地》:“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
“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 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 ❖ 定位:知——理智——真——逻辑学
意——意志——善——伦理学 情——情感——美——美学 ❖ 评价:(1)给予美学独立的地位和存在的合理性。(2)把美学 定义为感觉学,有合理一面。(3)把美学看作低级认识论,不如 逻辑学和伦理学,感性低于理性。这不合理。
74.7 77.8
2020/5/26
0
10
20
❖ (二)训练感性的审美心理 ❖ 1.理性时代:直线思维与分割思维。 ❖ (1)直一、贯穿的整体割裂。 ❖ 2.审美意识:环道思维;统一思维。 ❖ 二、狭义角度 ❖ (一)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可参考审美关系、美
感内容。 ❖ (二)广播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可参考艺术学。
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 样造成和谐的。”——希腊人体艺术
2020/5/26
❖ 三、美学学科阶段 ❖ 时间: ❖ 特征:(1)有专门的美学著作,独立研究美学问题。(2)有不
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与范围。 ❖ 标志: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一书出版,他被称为“美学
之父”。 ❖ 定义:美学是研究感觉、情感的学问。Aesthetics意即“感觉学”。
体。(2)有理论的形态。 ❖ 与美学学科相比,(1)分散、凌乱。(2)没有自

叶朗美学原理

叶朗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目录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本章提要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科学美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技术美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编审美范畴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悲剧与喜剧一、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悲剧的本质三、悲剧的美感四、中国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本章提要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本章提要第十三章空灵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静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本章提要第四编审美人生第十四章美育一、美育的人文内涵二、美育的功能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本章提要第十五章人生境界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二、人生境界的品位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四、追求审美的人生本章提要主要参考书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张世英:《哲学导论》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学原理讲义简化版

美学原理讲义简化版

美学原理讲义简化版第一章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鲍姆加通与美学史一、美学的历史1、西方美学思想:关于人类审美意识的理论形式。

古希腊、理性精神。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和谐是宇宙的本质和规律;与数、比例有关;音乐最能体现。

赫拉克利特:美是和谐,对立因素的矛盾冲突斗争-统一-和谐;美的相对性。

德谟克利特: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苏格拉底:把善看成美,美就是功用。

柏拉图:“什么是美”、“什么东西是美的”区分;美的本体论——“相”,永恒自存自在无始无终。

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和美的价值;“相”理论存在矛盾;艺术要解释内在本质和规律;美在于“整一性”:秩序、鲜明和匀称。

古罗马:普洛丁:“相”发展为精神实体“太一”,分有神的光辉才美。

朗吉弩斯《论崇高》,崇高的风格、崇高美,崇高的构成:思想、激情、结构、措辞、藻饰。

中世纪:奥古斯丁:一切美来源于上帝,上帝是美本身,超越感官,以心灵认识;精神美高于物质美;物质美是可直接认识的唯一美,对美全面思考的出发点;物质美是精神美的映像。

托马斯·阿奎那:美的三个要素。

和谐、完整(目的论,最终来自上帝)、鲜明(形式美强调的新特点)。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经验论:博克、休谟;唯理论:莱布尼茨、沃尔夫;之间:维科康德、席勒、黑格尔2、中国(略)二、鲍姆加通与美学的建立1、建立的必要性(原因)1750年,《美学》第一卷,美学学科诞生。

美学之父。

Aesthetica 感性学。

人的心意活动:知(理性、逻辑学)、情、意(意志,伦理学)。

要建立一种专门研究感性认识和情感的学科,填补传统哲学中与逻辑学和伦理学相对立的空白的学科,使之成为哲学的新型分支学科。

2、建立的可能性莱布尼茨:人的认识活动(模糊;明晰-混乱/混成、明确)明晰而混乱的认识确实存在,但无法指出其独特的特点。

鲍姆加通:(模糊-一般感性知觉;明晰-混乱/混成—感性认识、明确—理性认识)混乱不同于模糊,是一种明晰的、可靠的认识,具有内在的特殊规律,能够构成知识。

导论 (《美学原理》PPT课件)

导论  (《美学原理》PPT课件)
•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 馆1996年版。
• 3.[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版。
• 4.[德]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 民出版社2002年版。
思考题
• 1.试对一件艺术品作艺术学与美学不同的分析。 • 2.描述自己的一例审美体验。结合上述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
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 学的研究对象。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1)审美对象
审美活动构成 (2)审美意识
(1)社会美
(2)自然美
审美活动存在领域 (3)艺术美
(4)美育
(1)崇高
(2)悲剧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但他们之后的另一个唯理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在其对 “诗”(广义的文学艺术)的研究中,重新认识了人类的感性。他 在1735年写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中力求阐明,“哲学 和如何构思一首诗的知识是联接在一个最和谐的整体之中,却往 往被视为完全相反的东西。”他认为,逻辑引导我们达到的完善 是概念、命题及互相联系的内在一致,而感性所展示的完善是感 性表象的明晰、生动、丰满与主题的和谐。
• 审美与艺术作为一种浪漫的社会生活方式设计同时构成 空想社会主义美学。在空想社会主义蓝图中,审美与艺术 不再与社会分离对立,反而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甚至就是生产与生活自身的特性。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3.现当代西方美学 (1)心理学经验美学
关注生理与心理的经验实证,以代替哲学美学形而上思辨。 (2)分析美学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文化遗址
山顶洞人把石珠、贝类等穿孔串 联成项链,说明其已有了审美意识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乔治•葛里宾为美国旅行者保险公司创作的广告文案
2018/11/19
第二章 美的哲学 第一节 美的起源

一、“美”的字源学起源 (一)羊大为美 依据:汉 · 许慎《说文解字》:“美,甘也, 从羊 从大 。 羊在 六 畜主 给 膳也 , 美与善同 意。” 意义:( 1 )美来源于实用,美善同源。( 2 ) 美感的起源包含了快感,美感离不开快感。

2018/11/19



意义:审美的态度是双重解放。对象而言,保全生 命,保持个体独立,从被奴役中解放。对于主体而 言,保持个性自由,从奴役他人,同时也被欲望奴 役中解放。 1.对象解放。路边之李 2 .主体解放。自由的许由。“ 归休乎君,予无所 用天下为”。 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 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 之外。”


(2)音乐 A祭礼用乐。 B飨礼用乐。 C射礼用乐。 D乡饮用乐。 E军礼用乐。 F燕居用乐。 G祷雨用乐。 H禁乐。 (3)舞蹈: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舞”。
2018/11/19



二、美学思想阶段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 特征:与审美意识相比,( 1 )有语言或文字的载 体。(2)有理论的形态。 与美学学科相比,(1)分散、凌乱。(2)没有自 觉的学科意识。 例子(一):中国早期的美学思想 1.儒家 (1)美善有别。 《论语· 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二)训练感性的审美心理 1.理性时代:直线思维与分割思维。 (1)直线思维将复杂、丰富的联系简单化。 (2)分割思维将统一、贯穿的整体割裂。 2.审美意识:环道思维;统一思维。 二、狭义角度 (一)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可参考审美关系、美 感内容。 (二)广播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可参考艺术学。

美学原理(每章概括)——南大舒也教授精品课程

美学原理(每章概括)——南大舒也教授精品课程

美学原理(每章概括)——南大舒也教授精品课程美学原理章节概括1.引言:哲学的审美转向讨论了什么是哲学;被扭曲的哲学;哲学的审美转向;美学的浮现;人类审美活动;美学学科的确立;鲍姆加登与“感性学”的建立;现代实验美学;日常生活的美学;美学的地位;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理论的构成;为何学美这十三方面的问题。

初步引入美学原理课程内容,使学生对美学有了初级的系统构架性了解。

2.人类审美活动关于审美活动:由人类活动分支到审美活动,介绍了中国传统及西方的审美活动,引申出其特点。

审美活动的要素:将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分开讨论,了解两个要素特点。

审美活动的模式:舞蹈、白日梦、自然-欣赏者、创作者-艺术品、创作者-艺术品-欣赏者、创作者-艺术品-传播媒介-欣赏者五种模式。

通过以上三个小节使学生了解人类审美活动的定义、要素及基本模式。

3.审美活动的发展原始时期:审美意识由未充分独立,与实用、祭祀活动结合到尚未建立完善阶段。

古典时期:美逐渐实用功利价值中独立出来,出现了审美器物。

现代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现代民主制度建立、大众传媒的发展都给审美文化带来巨大影响本章以时间为主线索介绍了审美活动的发展,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4.什么是美美的元美学分析:简述西方“美”与汉语“美”在字形与字义上的特点,阐述了中国五种对美的解释,分析美的功能,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于“什么是美”的诸多观念:先列举了西方以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为例的观点;介绍中国古代对美的定义,发现其五大探讨方向——精神中存在、属性中探讨、功用中探讨、主观方面、人与事物的关系。

(4+)美是什么关于美的诸种概念的概括:介绍了客观说、主观说、客观主观统一说以及其他五种类型的美学。

什么是美:阐述了美的定义是事物相对于人类审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价值属性。

从主客观统一、相对论、价值论三方面讨论美学。

介绍了前人关于美是价值的论述。

其中具体介绍了从美的三要素(客体、主体、主客体活动)角度思考美的主题。

美学原理教学课件PPT

美学原理教学课件PPT
美学原理之
形式美
2010年华源轩第一期先锐 肖锡文 2010年11月14日
纲要
• 第一部分:形式美的定义 • 第二部分:形式美法则 • 第三部分:形式美的延伸
第一部分:形式美的定义
序言: 文学作品形式的美主要通过语言表现,音乐作品形式 的美借助于音色、旋律、节奏;大自然中的山水美则凭借 山水的形状、色彩来表现。即便是同一类美的事物(如诗 歌中古体诗与近体诗)其形式的美也大不相同。拿线条美 来说,直线意味着坚挺有力,曲线意味着柔和优美。
形式美的类别
• 1 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的,包括构 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 • 2 美的事物表现于外部形态的审美特征,或者说是事 物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美。
构 成 形 式 美 的 部 分 要 素
第二部分:形式美法则
• 对称与平衡 • 变化与统一 • 对比与调和 • 节奏与韵律
• 变化:在构、成中强调突出各元素的特点,使画面具 变化 有丰富多彩的不同差性,即为变化。
变 化 与 统 一
• 统一 统一:统一是一种富有秩序的安排,是设计者对画 面整体美感进行调整和把握的主要方法和意图。
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指在质或量方面区别和差异的各种 对比 形式要素的相对比较。
调合: 调合:适合,即构成美的对象在部分之间不是分离 和排斥,而是统一、和谐,被赋予了秩序的状态。
韵律:以在节 奏为前提,有规律 的重复,有组织的 变化,倾注情调于
节 奏 与 韵 节奏:是 律 一种条理性、
重复性、连续 性的律动形式, 反映了条理美、 秩序美。
节奏之中,使节奏 强弱起伏、悠扬、 缓急。
第三部分:形式 美的延伸
• • • • 1 2 3 4 视觉中心 美学分割 矛盾空间 视错觉

2015尔雅美学原理章节测试习题及答案

2015尔雅美学原理章节测试习题及答案

目录什么是美学(一) (2)什么是美学(二) (3)什么是美学(三) (4)“美”是什么(一) (5)“美”是什么(二) (6)“美”是什么(三) (7)“美”是什么(四) (8)美感的分析(一) (9)美感的分析(二) (10)美感的分析(三) (12)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 (13)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二) (14)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三) (15)自然美(上) (16)自然美(下) (17)社会美(一) (19)社会美(二) (20)社会美(三) (21)艺术美(一) (22)艺术美(二) (23)艺术美(三) (24)艺术美(四) (25)大审美经济与文化产业(一).. 26《红楼梦》的意蕴(一) (27)《红楼梦》的意蕴(二) (28)《红楼梦》的意蕴(三) (29)审美范畴(上) (30)审美范畴(下) (31)美育(一) (32)美育(二) (33)美育(三) (34)人生境界(上) (36)人生境界(下) (37)什么是美学(一)1“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A、黑格尔∙B、康德∙C、鲍姆嘉通∙D、海德格尔正确答案:C2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的体系。

∙A、唯美∙B、生命∙C、唯心∙D、意趣正确答案:B3“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A、王国维∙B、梁启超∙C、鲁迅∙D、蔡元培正确答案:D4西方美学的历史开始于1750年。

正确答案: ×5以下著作中不属于朱光潜的是?∙A、《美学散步》∙B、《文艺心理学》∙C、《西方美学史》∙D、《谈美》正确答案:A6下列对《诗论》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用西方诗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歌∙B、它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C、它是一本介绍诗歌创作的著作。

∙D、它分析了中国诗走向律诗的原因正确答案:C7西方美学历史的创始是谁:∙A、苏格拉底∙B、鲍姆嘉通∙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正确答案:C 8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的思维模式是:∙A、主客二分∙B、天人合一∙C、主客统一∙D、天人分离正确答案:A9宗白华的美学立足点是()。

评价论美学概论第12讲

评价论美学概论第12讲

评价论美学概论第12讲评价论美学概论第十二讲:美的类型论(二)形式美(续)4、声音美:声音是听觉神经系统对于物体的机械振动波所产生的声音感。

(与其他感觉一样,声音其实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

)声音美的原因:(1)某些特定频率的声音能使听觉神经系统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推测),所以特别令人愉快。

如某些播音员的声音(东方电视台的某个女播音员、杭州经济之声电台的“大卫”。

)(2)某些语言在语音、语调上给人的感受与音乐或人的不同性格给人的感受具有类似性,从而使人产生类似的快感。

如汉语的不同方言:苏州话音乐感特别强,而且整体风格与女性的温柔性格十分接近,所以特别具有阴柔美。

而杭州话则给人以装腔作势和类似吵架骂人的感觉,所以特别令人不快。

浙江方言可以嵊县(州)话为代表,这种方言在风格上与苏州话极为类似,其令人愉快的原因也同样如此。

(3)在声音刺激缺乏的情况下,任何声音都具有满足听觉神经系统要求适度活动的内在需要,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声音(包括噪音)都可能给人以快感。

(听觉剥夺实验;宇航员的太空感受。

)(4)某些在一般情况下令人不快的声音(如噪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果符合人的需要,也会令人愉快。

如:节日的爆竹声;急需机器工作时机器的轰鸣声(如半途抛锚的汽车重新启动的马达声)。

而某些一般情况下令人愉快的声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果不符合人的需要,也会令人不快。

如:人欲睡觉时的音乐声(这时,即使流传千古的世界名曲的声音也不可能让人产生美感。

)种种事实表明:对于美学问题,离开了价值论或评价论的思路是不可能想清楚的。

(5)当某种声音具有象征作用时,这种声音会因为其所象征的事物的价值而引起人相应的情感反应。

如:节日的爆竹声之所以令人愉快,其中就含有象征作用,因为按照习俗,爆竹声(通常)是喜庆之事的象征。

声音的美是以声音刺激符合人的需要所产生的价值为基础的美,或是由象征作用而使声音具有的某种符号性价值为基础的美。

5、姿态美:姿态是指生物在某个时段的相对静止的存在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经验与美好生活
• 在现实人生中,审美经验是一种最能体 现生爱乐的经验,所以我们常说审美创 造(生)、审美移情(爱)、审美愉快 (乐)。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审美化 的生活是一种美好生活,艺术化志
• 一个拥有美好生活的人是一个生动之 人、豁达之人、快乐之人,是一个充分 展示自己内在气质之人,因而是一个具 有完整人格和独特风格之人。
实践本身就能提供审美经验或 就是审美创造
• 造成实践美学的困难在于:实践是同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打交道,而审美则是同可以 虚拟、服从想象的艺术形象(意象)打交道。 用朱光潜的话来说,实践是同“物甲”打交道, 审美是同“物乙”打交道。
• 如果实践的对象也是可以虚拟或服从想象的, 那么实践与审美就没有本质的区别。
美学原理第12讲
审美与社会
社会美的概念
• 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它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 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是社会实 践的直接体现。
社会美与善的区别
• 社会美于善有密切关系,但不同于善。善直接 地与功利相联系,集中表现为人的利益和需 要;社会美虽以善为前提,但功利的直接性已 经消溶在感性的形式中,它成为对人在改造世 界的社会实践中的品德、智慧、性格、才能等 等的积极肯定。对善的把握主要通过概念来揭 示出对象的功利性质或人的道德品质;对社会 美的把握则呈现为对生活的形象观照。善是意 志的对象,以社会的阶级的道德规范指导人们 的行动;社会美则是欣赏的对象,它把善变为 个体内在的情感要求合自由的创造活动,因而 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具有不同于道德训诫 的、潜移默化的功能。
• 化妆 • 表面装饰 • 各种人造景观如城市景观的涌现
10
11
12
13
14
经济生活的审美化
• 符号具有价值。 • 科学技术决定产品的质量 • 经济运作决定产品的价格 • 美学决定产品的符号价值 • 消费符号价值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消费
方式。生活方式本身也具有符号价值。
社会现实的审美化
• 日益发达的传媒改变了社会现实。 • 社会现实经过传媒的叙事之后被故事化
• 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全面的审美化进程模糊了实 践与审美的差异。社会美成为可能。
全面的审美化进程 (aestheticization processes)
• 外表的审美化 • 经济生活的审美化 • 社会现实的审美化 • 动植物世界的审美化 • 物质世界的审美化 • 伦理生活的审美化
社会外观的审美化
社会美的位置
• 康德:自然美、迎合一般社交乐趣的艺 术、天才艺术
• 阿多诺:自然美、通俗艺术(文化工 业)、前卫艺术。
• 根据西方美学这种流行的三分法,社会 美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对社会美的实践观解释
•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建构的美学被 视为实践美学。
• 实践美学区分了美和美的根源。所有美 的现象的根源都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因 此所有美在根源上都是社会美。
实践美学的困难
• 1、根源不等于本质。 • 2、实践作为美的根源不具备任何解释力(因为
所有人类现象都以实践为根源)。 • 3、作为美的根源的实践劳动仿佛自身不美,
如果其自身就美的话,为什么还需要表现美的 艺术?如果生产劳动本身就能够提供审美经验 或就是审美创造的话,为什么还需要与生产劳 动不同的审美方式。美与美的根源的区别,暗 含着作为美的根源的实践本身不美。
了、审美化了。 • 传媒对人的生活发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人们开始模仿传媒的故事将日常生活故 事化。
动植物世界的审美化
• 基因技术使得动植物世界的审美化成为 可能。
物质世界的审美化
• 新材料技术可以改变物质结构,创造出 令人赏心悦目的新物质。
伦理生活的审美化
• 如果现实世界从表到里都可以虚拟化和审美 化,那么我们的伦理生活也可以虚拟化和审美 化。
• 美好人生是一些同样的不一样的人生。
对全面的审美化的不同反应
• 以罗蒂为代表的欢呼(人类的彻底解 放)。
• 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忧虑(对非理性的 忧虑)。
• 以威尔什为代表的审慎。
对审美化的批判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审美化只不过 是一种新的、更巧妙的控制形式。在表 面的自由和轻松愉快背后隐藏着政治的 控制、资本的控制和技术的控制。
• 在全面的审美的时代条件下,理想的人格是自 我丰富和自我创造的人格。
• 自我丰富和自我创造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实际生 活中实现,但可以通过语言叙述来实现。
• 理想的人格是批评家(不断占有更多的词汇, 因而实现了自我丰富)和诗人(不断创造更新 的词汇,因而实现了自我创造)。
• 理想的伦理生活形式:阅读和写作。
• 审美化普遍采取平均美的标准。以美的 名义扼杀审美敏感力。
后人类未来
对后人类的拯救
• 摆脱平均美的追逐的最好方式,是恢复不可定 义的美的本来面目。对于不可定义的美的欣 赏,不可能给我们关于真善美的确定知识,但 能够培养起我们面对真善美的三种行为方式: 生、爱、乐。鉴于关于真善美是什么的问题处 于无休止的争论之中,因此美好生活的三要素 实际上是生爱乐这三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只要 一个人做到了生爱乐,他/她就拥有了美好生 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