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概述细菌致病性及感染

合集下载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2. 媒染—碘 化钾溶液 浸湿30S
3. 脱色—95%乙醇溶液 进行颜色洗脱
4.复 染—
石炭酸 复红
第二 次染 色
细菌呈现第一次染色的效果紫色
,革兰氏阳性菌(紫阳G+
);
呈现第二次染色的效果红色;
称革兰氏阴性菌(红阴G -

革兰氏染色法
阳性菌 阴性菌
抗酸染色法 只适用于少数抗酸性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 风分枝杆菌的检查。
第六节 细菌的检查方法
一、细菌形态的检查法
(一)显微镜 细菌形体微小,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藉助显微镜
放大后才能观察。常用的是 1、普通光学显微镜 经油镜放大1000倍左右可观察细菌 大小、形态、荚膜、芽胞、鞭毛等。 2、电子显微镜 放大倍数可达数十万倍,主要观察细菌 的超微结构,分辨率在1nm以下。电镜分二类: 1)透射式: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病毒内部的精细结构。 2)扫描式:主要用于表面结构的观察,立体感较强。
⑷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中毒性休克基础上 ,通过启动凝血的连锁反应,在小血管内形成大量微血 栓,接着内毒素又通过启动溶血的系统,小血管壁坏死 、出血,患者常因重要内脏出血而发生严重后果。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见表11-7。
(二)病原菌的侵入数量
感染的发生,除致病菌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物质 外,还需有足够的数量。菌量的多少,一方面与致病菌 毒力强弱有关,另一方面取决于宿主免疫力的高低。一 般是细菌毒力愈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愈小;反之则 菌量需大。
2、毒素
1)外毒素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某些革兰阴性菌 也能产生外毒素。大多数外毒素是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 泌至细胞外;也有存在于菌体内,待菌溶溃后才释放出 来,如痢疾志贺菌和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的外毒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
较强 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表现
抗 原 性
弱,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尚未制成类内毒素
强,能使机体产生抗毒素 可脱毒成为类毒素
检测方法
鲎血试验及热原试验
皮内试验、中和试验 及动物试验
(3)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要点
毒力的测定
微生物毒力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测定微生物毒力大小的方法: 常用递减剂量的材料(活的微生物或毒 素)感染动物来进行; 检测中须注意实验动物的种别、年龄 与体重,试验材料的剂量、感染途径 以及其他因素
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素。
蛋白质,因而具有蛋白质的理化特性,易被热,酸,碱重金属等破坏;
添加标题
毒性很强,产生的症状有高度特异性,具选择性毒害;
添加标题
1mg纯化的A型肉毒梭菌毒素可杀死2000万只小白鼠,1mg纯化的破伤风菌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白鼠,是已知生物毒和化学毒中最强的一类。 选择性毒害:肉毒梭菌毒素阻断释放乙酰胆 碱导致运动麻痹,破伤风菌毒素兴奋运动中枢导致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绝大多数!
02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1.非病原菌:对人类、动物、植物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
01
结核分支杆菌-抗酸染色
霍乱弧菌
01
3.条件性病原菌有一些细菌通常
情况下不致病,是共栖菌,在一 定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下降)可致病。如:大肠杆菌。
内毒素(Endotoxin)
是一种“多糖-磷脂-蛋白质“的复合物,主要成分为脂多糖(LPS),主要毒性成分为类脂A; 对热具有相当的抵抗力; 毒性比外毒素弱,产生的症状没有特异性;一般小白鼠致死量约为200~400g。

什么是细菌感染?它在人类身体中如何引起疾病?

什么是细菌感染?它在人类身体中如何引起疾病?

意识模糊:无法正常回答问题 或理解指令
并发症
细菌感染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等。 并发症的发生与细菌的种类、感染部位、患者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生命危险等严重后果。 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环节。
4
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式
手术治疗:对于局部感染,可 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或引流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卫生习 惯,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体 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细菌滋 生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 免接触细菌
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5
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增强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 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
疼痛:感染部位可能出现疼痛,如 喉咙痛、耳痛等
红肿:感染部位可能出现红肿,如 皮肤红肿、关节红肿等
化脓:感染部位可能出现化脓,如 伤口化脓、耳道化脓等
皮疹:可能出现皮疹,如麻疹、水 痘等
腹泻:可能出现腹泻,如肠炎、痢 疾等
严重症状
高热:体温超过39℃
呼吸急促:呼吸频率超过20次/ 分钟
心跳加快:心率超过100次/分 钟
20XX
细菌感染的概述
汇报人:XXX
目录
01
细菌感染的 定义
02
细菌感染的 过程
03
细菌感染的 症状
04
细菌感染的 诊断与治疗
05
细菌感染的 预防与控制
1
细菌感染的定义
细菌感染的概念
细菌感染:指细菌侵入人体, 引起疾病的过程
感染途径:可通过呼吸道、消 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A群链球菌M蛋白
类荚膜: 伤寒沙门菌Vi抗原
•具有抗吞噬功能
大肠埃希菌K抗原
.
9
②菌毛
霍乱弧菌借助鞭毛的运动,穿透小肠黏液层, 依靠菌毛等黏附于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在此生 长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黏膜上皮 细胞内水和电解质丢失,导致严重的上吐下泻 (霍乱)。
百日咳鲍特菌依靠菌毛和丝状血凝素等,黏附 定居于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并快速繁 殖,产生百日咳外毒素等,刺激呼吸道上皮细 胞引起咳嗽,导致外周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 (百日咳)。
.
33
病毒感染类型
•隐性感 染
•显性感
•急性感染染
•局部感染
•带菌状 态
•慢性感 染
•全身感 染
根据病情缓急分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
潜伏期短、发病急,数日或数周恢复
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
34
根据感染部位及性质分为:局部感 染,全身感染,带菌状态
(1)局部传染
B亚单位:结合单位,协助A亚单位。
B亚单位可单独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完整毒 素结合细胞。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可作为良好的 亚单位疫苗。
.
12
②强的抗原性
•外毒素 •脱毒
•(极毒抗原) •0.3-0.4%甲 醛
•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无毒抗原)
•(抗毒抗体)
类毒素(toxoid):
.
2
•致病因素
•病原菌
•毒力
•侵袭力 •产毒性
•入侵、定居、 •繁殖、扩散
•细菌毒素
•侵入数量
•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

第七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

第七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

3.促进扩散和转移 有些细菌侵入机体后,在体内生长繁殖,破坏组织结构,并扩散 转移。 主要与侵袭性酶有关; • 透明质酸酶:链球菌、葡萄糖球菌等,使人体透明质酸分解, 使组织疏松透性增强,而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 胶原酶:产气荚膜梭菌、溶组织梭菌,使肌肉胶原蛋白水解, 利用扩散。 • 链激酶:也称纤维蛋白溶酶。许多溶血性链球菌产生此酶,是 一种酶的激活剂,激活血浆中纤维蛋白酶原为纤维蛋白溶酶, 溶解凝固的血浆和纤维蛋白凝块溶解,使细菌和毒素扩散。
一、病原菌引起传染的必要条件
1、病原菌的毒力与数量 2、传染途径(侵入门户) 3、易感动物 4、外界环境条件
死亡 毒力、数量 >抵抗力 毒力、数量 <抵抗力 传染病 康复, 产生免疫 带菌者或 带毒者
病原 机体 微生物 防御
侵入 生长 机体 繁殖
传染
机体 防御
隐性传染
1、病原菌的毒力与数量: 1) 具有一定毒力,能破坏和抵抗动物机体的 防卫机能。 2) 具有一定数量,可在动物机体内生长繁殖。
抗体
超敏反应
抗原 抗毒素
常见外毒素
类 型 细菌 外毒素 疾病 作用机制 症状和体征 神 破伤风梭菌 痉挛毒素 经 毒 素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破伤风 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 骨骼肌强直 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 抑制胆碱能运动 神经释放乙酰胆碱 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 肌肉松弛麻痹 肾上腺出血心肌 损伤、外周神经 麻痹 表皮剥脱性病变
区别要点 存在部位 细菌种类 化学组成 理化特性 毒性作用 抗原性 甲醛处理 外毒素 由活细菌产生而释放 或分泌到菌体外 以G+菌多见 蛋白质 不耐热,不稳定,易 受氧化剂破坏 强。对组织器官具有 高度特异性症状独特 强。剌激产生大量抗 制成类毒素 内毒素 为细胞结构成分, 菌体溶解后释放 以G-菌多见 脂多糖 耐热,稳定,能被 酸水解 弱。无特异中毒症 状 弱。 不能制成类毒素

细菌感染及其致病性

细菌感染及其致病性

31
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特性比较
特性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释放
G+及少数G-菌 活菌分泌
G-菌 死亡裂解后释放
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抗原性 强,甲醛处理后形成类毒素 弱,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 素
稳定性 60~80℃,30min可被破坏 160℃,2~4h才被破坏
毒性 强,有选择性,引起独特临 较弱,不同菌可引起类似的全
Many: potentially pathogenic
Most: never pathogenic
-外源性感染
(exogenous infection) 病原菌来源于机体外,如发 病或带菌的人 (动物) ,土 壤、污水或被污染的食品, 多为寄生菌,少数为腐生菌
/blog/Bacterial-Time-Share
细菌感染是指细菌侵入宿 主机体内,并感染宿主细 胞引起机体不同程度上的 病理性损伤,及引起机体 免疫应答等一系列的过程
/wiki/Bacteria 4
细菌感染的来源 (Sources of Infection)
Few: always pathogenic
悬浮体系) (飞沫传播>1m距离)
经水传播 (water-borne transmission): 饮用水、河水
肺炭疽、肺结核
霍乱、空肠弯曲杆菌感染、 伤寒
经食物传播 (food-borne transmission): 肉、蛋、奶、海鲜
病媒传播 (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虱子、跳蚤、蚊子、螨虫
细菌外毒素 (Bacterial Exotoxin)
外毒素 (exotoxin):主要由G+菌和少数G-菌产生并 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第三节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第三节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T、B细胞
内毒素诱生内源性调节因子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来 源 外 毒 素 G+菌和部分G-菌 G -菌 内 毒 素
存在部位
在细菌细胞内合成并分泌至菌 细胞壁成分,菌体裂解后出。 体外,少数菌裂解后释出。 蛋白质 脂多糖
化学成份 稳定性
不稳定,60-80℃30min ℃30min被破坏, 稳定,160℃2-4破坏 酸、抗碱 强,剌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 弱,能剌激机体产生抗体,保护 甲醛处理可脱毒形成类毒素 作用弱,经甲醛处理不能形成类 毒素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 较弱,各菌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作用,引起特殊症状。 引起发热、白细胞反应、微循环 障碍、休克、DIC DIC等。 DIC
方 式
气溶胶,飞沫方式吸入 气溶胶, 粪-口方式,食入 口方式, 皮肤创伤、破损 皮肤创伤、 性接触 输血、注射、针刺 输血、注射、 密切接触、 密切接触、叮咬 经消化、呼吸、创伤等 经消化、呼吸、
疾病举例
肺结核、白喉、百日咳 肺结核、白喉、 伤寒、痢疾、 伤寒、痢疾、食物中毒 皮肤化脓感染,破伤风 皮肤化脓感染, 淋病、梅毒等 淋病、 细菌败血症 鼠疫,沙门菌病 鼠疫, 结核及炭疸杆菌感染
⑷溶于水, 溶于水, 具有抗原性。 ⑸具有抗原性。 ⑹外毒素经0.2-0.5%甲醛处理后 外毒素经0.2-0.5%甲醛处理后 0.2 可丧失毒性, 可丧失毒性,而仍然保留其抗 原性制成类毒素。 原性制成类毒素。
1mg纯化的 型肉毒梭菌毒素可杀死2 1mg纯化的A型肉毒梭菌毒素可杀死2亿只 纯化的A 小白鼠,1mg纯化的破伤风菌毒素可杀死 小白鼠,1mg纯化的破伤风菌毒素可杀死 100万只小白鼠 万只小白鼠, 100万只小白鼠,是已知生物毒和化学毒 中最强的一类。 中最强的一类。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败血症: 致病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其中大
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严重中毒的 症状,如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
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
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 产生新的化脓病灶。
力强,病原体致病力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部位 不当)。
隐性感染: 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
状(亚临床感染)(体内可测到特异性抗体)。
显性感染: 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
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时,其感染所造成的病理损伤 使宿主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
显性感染依发病缓急、病程时期分:
急性感染: 突然发作,症状明显而急,病程较短
(数日~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 宿主体内消失
慢性感染: 病情缓慢、病程长(数月~数年)、
多见于胞内寄生菌
显性感染依发病部位性质分:
局部感染: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局限在一定
部位繁殖引起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
全身感染: 感染发生后,致病菌或其毒性产物向全
身播散引起全身性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
毒血症: 细菌不侵入血流,只在局部繁殖,
菌体裂解后释放
来源: 多见G+菌及某些G-菌 化学成分: 蛋白质
多见G-菌 多糖
结构 : 多数为A与B两亚单位 特异多糖、核心多糖、脂质A
稳定性: 不稳定,60~80 ℃30min 耐热,160℃干烤2-4hr
毒性作用: 强,表现不一 抗原性: 强,可形成类毒素
弱,表现相似 弱,不可形成类毒素
二、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细菌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 病人、带菌者、患病与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 条件致病菌、潜伏状态存在的致病菌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19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中央电大农林医药学院唐已婷【学习建议】第19章是细菌学部分的重要章节,介绍了细菌致病性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章内容,我们对细菌致病性的有关因素、包括细菌和机体两方面的各种因素,应有一个整体认识。

细菌方面最重要的因素是细菌的毒力。

我们应掌握细菌毒力、侵袭力的构成因素(物质基础)、内毒素和外毒素的来源、特点及毒性作用、重要的侵袭性酶类的名称、毒性作用及来源、以及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熟悉感染的类型、感染的来源和侵入途径。

了解细菌毒素的作用机制。

【重点难点】一、细菌的致病性细菌侵入宿主机体生长并引起宿主疾病的性能称为致病性。

具有致病性的细菌称为致病菌或病原菌。

不同的致病菌引起机体不同的病变,比如:结核杆菌引起结核病、伤寒杆菌引起伤寒、痢疾杆菌引起痢疾。

因此,致病性表示了细菌的种的特征。

细菌是否具备致病性取决于2点:(1)细菌是否具有侵袭力,可以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居及生长繁殖。

(2)细菌是否能产生毒性代谢产物造成宿主组织细胞的损伤。

这2点即构成了细菌的毒力。

细菌侵入后是否一定引起机体患病?即致病性能否实现,虽主要决定因素是细菌的毒力,但还取决于细菌的入侵数量、合适的入侵途径、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

毒力强的细菌比如结核杆菌,经呼吸道吸入,只要1-10个细菌就可以引起疾病,最常引起的是肺结核。

而伤寒杆菌经口食入,需要约10万个细菌才引起疾病。

破伤风杆菌虽然可以引起死亡率很高的破伤风,但必须是经有厌氧环境的伤口感染,如果是经口食入则不引起感染。

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很多感染通常不出现症状,以隐性感染为主。

而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缺陷时,甚至体内正常菌群也可引起严重感染。

如艾滋病患者,常常死于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机会感染。

二、细菌的毒力毒力表示的是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可以用半数致死量LD)或半数感染量(ID)5050来表示毒力的强弱。

不同种类的细菌由于细菌的结构、代谢能力和毒性产物的不同,毒力有很大差异。

细菌概述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概述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7
侵袭性酶: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胞外酶,一般 不具有毒性,但它可以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 可以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的胞外酶
侵袭性酶包括血浆凝固酶和透明质酸酶等。
8
• 毒素:是细菌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毒性物质。
• 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两大类。
侵袭力 毒

外毒素:特异性毒害作用
•2、显性感染:
•指侵入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机体的免疫力较弱时 ,病菌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以致使机体组织 细胞受到严重损害,生理功能紊乱,并出现明显的临床 症状,称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如果是由体外的传染性病原菌引起,且有可能 再传染给他人,则称之为传染病。
22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28
简答题
• 1.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区别 • 2.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29
谢谢
30
毒血症 (toxemia):病菌只在入侵的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液, 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如白喉、破伤风 等。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 机体严重的病理损害,引起显著的临床症状。如化脓性链球菌引 起的败血症。
脓毒血症:化脓菌发生败血症时,细菌经血液循环到达其它脏器 或组织,引起化脓性全身病变的传染。如金葡菌引起的脓毒血26症。
致病性=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途径=1
15
细菌 的致 病因素
细菌的致病因素
表面 荚膜、微荚膜:抗吞噬、抗消化
侵袭 结构 菌毛、黏附素:粘附(吸附)
力 毒 力
侵袭 性酶
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 透明质酸酶:破坏组织促扩散
毒素 外毒素:特异性毒害作用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特异性抗体的作用 IgG 抗体调理细菌促进吞噬 抗体中和细菌外毒素 分泌型IgA(SIgA)阻挡致病菌定植 IgG 、IgM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补 体 经典途径
2、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胞内菌感染的特点: 细胞内寄生 低细胞毒性 呈慢性过程 通过免疫病理损伤致病
医学上重要的胞内菌: 兼性胞内菌: 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布鲁斯菌、伤寒沙门氏菌、噬肺军团菌、产单核细胞李氏菌 专性胞内菌:立克次体、柯克斯体、衣原体
添加标题
有类似内毒素活性。
添加标题
内毒素的特性:
1
成分:脂多糖,耐热
2
毒性:弱
3
类毒素:不能脱毒制成类毒素
4
毒性作用:无选择性,各菌作用大
5
致相同
6
内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Shwartzman现象与DIC 适量的内毒素由有增强机体非特 异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生理作用
竞争营养
1 生物拮抗作用
改变PH
占位性保护作用
抗生素与细菌素的作用
2 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影响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细菌的酶35%可供人共用。大肠埃希菌合成的维生素B族、维生素K族可供人体吸收利用
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能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从而限制了他们本身的危害。如双歧杆菌诱导分泌型IgA阻断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肠内细菌反应,阻断他们对肠粘膜上皮的吸附与穿入。还可激活固有层CD4+T细胞,产生IFNr,激活巨嗜细胞增加其吞噬作用杀伤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和病毒 无菌小鸡回盲部淋巴结较普同小鸡小4/5,改为正常饲养,两周后恢复正常大肠杆菌产生的微量肠毒素可抵抗致病性肠毒素的攻击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3、抗原性:强,可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4、致病作用: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高 度选择性;引起特有临床症状。

外毒素 →类毒素 →抗毒素


↓↓

抗毒素 预防 治疗
抗毒素(antitoxin)的 使用原则
● 早期 ● 足量
● 防过敏
细菌的外毒素
类型
细菌
名称
引起疾病
神经毒素 破伤风梭菌
内毒素 细胞壁成分,菌体
溶解后释放 以G-菌多见
脂多糖 耐热,160℃2-4h
才被破坏
弱。无特异中毒症 状
弱。 不能制成类毒素
细菌侵入的数量
病原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需要足够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细菌的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 需的菌数就越少。
细菌侵入的途径
除一定的毒力物质和足够的数量,致病菌, 还须侵入易感机体还需要适宜的部位,才能引起 感染。
内毒素毒性作用
• 发热反应: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等,使之产
生内源性致热原,后者再作用于宿主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 白细胞反应:早期白细胞下降,1-2h上升 •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活性介质使小血
管功能紊乱而造成微循环障碍,静脉血流量减少 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 甚至休克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医学检验技术教研室 许庆庆
学习目标
• 1、掌握细菌致病性的因素,感染类型, 医院感染的概念及预防原则。
• 2、熟悉细菌感染的概念和来源,感染 方式与途径,医院感染的传染源、传 播途径和常见的病原体。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关于感染的基本概念
感染(infection)

4.中护微生物-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ppt课件

4.中护微生物-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ppt课件

( 2 )全身感染
❖ 概念:机体与病原菌相互作用中,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 薄弱,不能将病原菌限于局部,以致病原菌及其毒素向 周围扩散,经淋巴道或直接侵入血流,引起全身感染。
❖ 在全身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1)菌血症
2)毒血症 3)败血症 4)脓毒血症
3.带菌状态
❖ 概念:在隐性感染或传染痊愈后,病菌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 体外,形成带菌状态。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 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 作用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 素
较弱,各菌的毒性作用大致相 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 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外毒素
机体产生
抗毒素
体内或体外
类毒素 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的关系
外毒素
❖ 外毒素的组成与结构: A亚单位+B亚单位
2.简述全身感染的临床表现。
❖ 菌血症 ❖ 毒血症 ❖ 败血症 ❖ 脓毒血症
细菌的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P18)
区别要点 来源
化学成分
外毒素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 菌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 解后释放
蛋白质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组分,菌裂 解后释放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 ℃,30分钟被破坏 160 ℃,2-4小时才被破坏
免疫原性 毒性作用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
A亚单位:毒素的活性部分即毒性中心、 B亚单位:与宿主细胞特殊受体结合的部位
❖ 外毒素的分类:
神侵入数量
❖ 病原菌毒力极强,极少量的侵入即可引起机 体发病。
❖ 大多数病原菌需要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感染, 少量侵入易被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细菌的致病因素
• 细菌的毒力: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 度。
• 致病能力强的病原菌称为强毒株,致病 能力弱的病原菌称为弱毒株。
• 细菌的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构成
2020/11/14
5
(一)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在 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侵袭力对机体无直接毒害作用。
侵袭力由病原菌的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构成。
2020/11/14
3
细菌 的致 病因素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表面 荚膜、微荚膜:抗吞噬、抗消化
侵袭 结构 菌毛、黏附素:粘附(吸附)
力 毒 力
侵袭 性酶
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 透明质酸酶:破坏组织促扩散
毒素 外毒素:特异性毒害作用
内毒素:非特异性毒害作用
侵入途径:途径要合适
侵入数量:数量要足够
2
2020/11/14
16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三)、感染的类型
感染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侵入的病菌与机体相 互作用而产生的病理过程。
感染与传染的关系:
传染:病菌由某个体经一定途径到达另一个体引起疾病的过程 感染
致病性=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途径=1
2020/11/14
15
细菌 的致 病因素
细菌的致病因素
表面 荚膜、微荚膜:抗吞噬、抗消化
侵袭 结构 菌毛、黏附素:粘附(吸附)
力 毒 力
侵袭 性酶
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 透明质酸酶:破坏组织促扩散
毒素 外毒素:特异性毒害作用
内毒素:非特异性毒害作用
侵入途径:途径要合适
2020/11/14
18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外源性感染(传染)病原菌引起传染的传染途径(侵入门户)( 传播方式)
2020/11/14
11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2020/11/14
12
细菌的侵入数量
• 菌量:引起疾病所需的菌量取决于细菌本身毒力的强弱和 机体抵抗力的大小。
• 例如:毒力较强的鼠疫杆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个体中 ,在途径合适的情况下,几个就可以引起鼠疫。
• 而毒力较弱的沙门氏菌,需要摄入数亿个才能引起宿主急 性胃肠炎。
• 有些菌有多种侵入门户,如结核杆菌可经呼吸道、消化 道、皮肤创伤等多个门户侵入引起感染。
2020/11/14
14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 病原菌的致病力与其毒力强弱、侵 入途径是否适宜以及侵入数量是否 有着密切关系。
细菌 的致 病性
毒力:要足够的强 侵入途径:途径要合适 侵入数量:数量要足够
细菌概述细菌致病性及感染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性
• 掌握:细菌的毒力、感染的概念、感 染的类型
• 熟悉:感染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 了解:细菌的侵入数量及侵入门户
2020/11/14
2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侵入机体、生长繁 殖、破坏组织、引起病理变化的特征。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能引起机体疾病的性能 •具有致病性的细菌叫致病菌或病原菌。
菌毛(类) :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帮助细菌粘附(吸附) 与细胞表面,细菌感染的先决条件是要附着(固定)在 皮肤粘膜表面上。菌毛就像“苍子”的“毛刺”一样, 粘附(吸附)在衣服表面。
2020/11/14
7
侵袭性酶: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胞外酶,一般 不具有毒性,但它可以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 可以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的胞外酶
毒的外毒素生物制品称为类毒素(可用于预防接种)
2020/11/14
10
2、内毒素
概念: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类脂A),只有当菌 体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
内毒素特点:
⑴毒性较弱 ⑵选择性毒害不明显,引起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基本相同
。主要有:①发热反应,②白细胞反应,③内毒素血症 与休克,④DIC 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简称LPS),耐热,故不易被热、 蛋白酶等破坏。 ⑷主要是G-菌产生。 ⑸抗原性弱,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⑹内毒素免疫原性弱,经甲醛处理后不能制成类毒素。
2020/11/14
13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 侵入门户:很多病原菌只能由一定门户侵入机体,并在 一定的组织器官定位繁殖才能引起疾病。
• 例如:破伤风杆菌毒力较强,但它只有在侵入缺氧的深 部伤口才能致病。而你把它摸在皮肤上、把它吃下去、 把它吸进去,都不致病。又如志贺菌需经侵入肠道才能 引起痢疾。
外毒素: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一种有 毒代谢产物。
外毒素特点:
⑴毒性强,1mg肉毒毒素可毒死2亿只小白鼠。 20g/只× 2亿只=400万公斤; 400万公斤/80公斤/人=5万 人
⑵有高度选择性毒害,引起特殊的病变。 ⑶大多是蛋白质。故易被热、酸、碱、蛋白酶等破坏。 ⑷主要是G+菌产生,某些G-菌液可产生。 ⑸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用于治疗)。 ⑹经0.3-0.4%甲醛处理后脱去毒性仍保留免疫原性,可制成无
侵袭性酶包括血浆凝固酶和透明质酸酶等。
2020/11/14
8
• 毒素:是细菌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毒性物质。
• 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两大类。
侵袭力


外毒素:特异性毒害作用
毒素
内毒素:非特异性毒害作用
2020/11/14
9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表面 荚膜、微荚膜:抗吞噬、抗消化
侵袭
结构 黏附素:粘附(吸附)
力 侵袭
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
性酶
(协助抗 吞噬或 扩散)
透明质酸酶:破坏组织促扩散
2020/11/14
6
表面结构:指位于病原菌表面的、能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 的菌体结构。表面结构包括荚膜、菌毛等。
荚膜: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具有抵抗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 噬和消化作用,抑制体液中杀菌物质对细菌的破坏作用 ,保护细菌使其繁殖。
感染:条件致病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引起本个体疾病的过程
2020/11/14
17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的来源 1、外源性(传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
外源性感染源(传染源)主要有: 病人(患者)、带菌者、患病或带菌的动物 2、内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 引起此类感染的病菌多是条件致病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