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的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7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7篇《冈仁波齐》观后感1朋友圈看几次这部片子,老师也提到这部电影,于是我也报着窥探的心理看了这部电影。
去看藏人在如何磕长头,如何让信仰在内心生长,去看看他们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有什么区别。
平铺直叙的纪录片模式,看似沉闷,一点点触碰我们的内心深处。
讲述着这十一个一路磕长头两千多公里到冈仁波齐朝圣的信徒们,一起有了一年多的时间。
首先的观感是,他们的语言极简,无论多复杂的事情,去朝圣也是简单的一句话,我想和你们一起去。
路上车子坏了,多么大的困难啊,他们只是说,推着走。
到了拉萨钱花没了,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我们干活挣钱。
语言中没有啰嗦,没有对困难的蔑视或增强,就只是简单的决定然后执行。
相比之下,我们的心神很多时候耗费在对困难的畏惧,脑子嘴巴不停的琢磨困难,而不是行动起来立即解决。
这才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也最能安定自己的心。
第二个触动我的是,居然有孕妇一起去,路上居然生下了健康的孩子,居然带着孩子磕长头坚持完成朝圣。
这对于城市中的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对于生孩子我们如临大敌,严阵以待,其实生产不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越是小心翼翼,现在产妇的问题反而越多,其中也有心神不宁的原因吧。
一路上遇到积水拦路,不管不顾磕头过去,再换下湿衣服礼物磕长头。
困难有各种各样的,毕竟路上一年的时间,却一直感受到的只是他们安静笃定的内心,就只是相信朝圣可以解决一切。
信仰的力量惊人,我们很难完完全全相信什么,完完全全奋不顾身的去做,一起去的孩子可以一年不上学,大人们一年抛开家里的生活不管不顾。
信仰有神奇的力量,人生一世不易,信仰能够安抚人们的内心。
《冈仁波齐》观后感2终于还是鼓起勇气,点开了“冈仁波齐”这部电影。
很早以前就从腾讯视频上了解到了这样一部电影,她的评分高达8.6,评论上面也说她是一部震撼人心、洗涤心灵的一部纪录片。
我也很想去看看。
可是又怕她如其他纪录片一样,平淡、冗长,让人看得昏昏欲睡。
又或者害怕自己还没准备好来一场涤荡人心、净化灵魂的旅程。
电影《冈仁波齐》的观后感5篇
电影《冈仁波齐》的观后感5篇《冈仁波齐》讲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该村的10个普通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电影《冈仁波齐》的优秀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电影《冈仁波齐》的优秀观后感1有信仰的人总是善良和体贴的,就算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需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护,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决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继续前行,这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迟疑,如此朝圣之路,犹如佛经上讲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如何消?当你经历.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终于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家默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能平静,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耀的布达拉宫是每一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是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个身边的人,珍视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所有的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需要历时一年用脚行走.用身体丈量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雪山脚下渐渐拉远的队伍,转山尚未开始,经过拉萨完成补给和休养,去往圣山的道路还在前方,这样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这样吗?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电影,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随拍搬上了屏幕,每一个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虽然我从小生长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却并没有那样近距离的了解过藏民的朝圣之路,这一次,跟随电影的镜头用一种全然浸入的视角看完了电影,内心升起对电影摄制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如此的好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从电影里只是看到没有尽头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顶上飘扬的经幡美丽而神圣,可是我却很清楚走到那里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反应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摄制组却在如此身体巨大的挑战下完成了这部具有非常意义的电影的拍摄,如此对信仰的尊重.对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实再现难能可贵,如果你想要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电影《冈仁波齐》的优秀观后感2大概是《冈仁波齐》票房突破4千万的时候,我的朋友圈开始出现,对影片质疑的声,褒贬不一,两极分化.贬的说:〝这只是碗给小资的鸡汤,是藏区的小时代,是在消费异域文化.藏区风光,从电影类型,拍摄手法,阶级划分,民族宗教,到扒出导演张扬和投资人的历史.〞什么都有,总之只要和影片联系起来的都可以拿来议论一番,不能联系起来的也生拉硬扯凑到一块.也有专家说:〝这是艺术片的试金石,是对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带观众回归了传统的审美.〞位置不一样,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感受自然不相同,所以我觉得,不管他人如何,自己看得心安便可,没有什么比自己喜欢更重要,都是为了蹭个热点大家都不容易.于我来说这就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和我平时看的其他电影没有什么不同.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这部电影能让我静下心来看完,并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日常.远处的雪山,近处的火炉,早晨起床的诵经和打水声,酥油茶.糌粑.牵牛.寒暄,生活在西藏芒康县这个叫〝普拉〞的小村庄里的人们,开始了他们平常的一天.只是有天一个叫杨培的老人为完成哥哥朝圣的心愿,怕再不去就走不动了,为了不留遗憾决定去拉萨.去冈仁波齐朝圣.于是,这一天便在这个村庄变得不平凡起来.这个决定一出,消息不胫而走,怀着各种目的的朝圣者加入其中.朝圣这件事没有令人激动万分,只是普通日常交流的一个话题,没有什么特别.十一个做出决定去朝圣的人,只是在平常的闲聊中,就把事情定了下来了,没有想象中的神圣.走时更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只是安静的在全村人注视下,始于不断重复着磕长头的叩拜中.口诵经文.双手合十.顶礼膜拜.躬身匍匐,周而复始.漫漫兮其修远,两千五百公里虽长,但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朝着理想走去一路前行,不论快慢,终将抵达.就这样一部电影安静如一股清泓静静流淌开来,让人在平心静气中,慢慢等待故事的发生.接下来,路遇朝圣者的对话,好心人的收留和指导,孩子的降生,落石的危险,买鞋的讨价还价,趟水过河,飞来的车祸,没钱停下来去打工,替房东磕头,和理发店里姑娘的调笑,到最后老人的死亡.一件件事都很接地气,或是顺理成章,或是突如其来.一路遇到的所有困难,仿佛都能化解在朝圣的路上和每日祈祷诵经中,显得那么的自然而然.让看电影的我也跟谁他们一路前行,体验路上的喜悦收获.生活在藏区的人经常会在路上遇到像《冈仁波齐》里,为心中信仰虔诚朝拜的藏人.且不说心中怀揣的这份信仰,单说用身体丈量朝圣的距离,这种事需要平静而强大的内心才能做到,令人钦佩.而现实中的你我又何尝不是在路上的修行者呢?从来到世间起,一路打怪升级,坚难成长,干掉生活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Boss.读书时要好成绩,上好大学,毕业后想体面安稳的工作,接着成家,养孩子,然后孩子又重复我们走过的路,能跳脱这个循环的貌似很少.原来你我早已是生活这条路上的行者,很早以前就在路上艰难前行,遇山翻山,遇河趟河.谁的生活里没有苦难,没有风雨呢?生活这条路静水流深,时有惊起波澜,但身在其中的我们从未感知.看电影时我能感到孩子妈妈的伟大.会为车拉出几百米后折回去重新磕头而感动,会为小女孩打电话问候家人时眼眶湿润.但我真没有感受到朋友圈里的高度,更看不出他们所说的深度,我只是在看电影时找见我自己仅此而已,算是一场观影与观心对话.〝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看《冈仁波齐》自会有一万种感悟.朝圣不是终点,所有人终将回到平淡中生活修行.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生活不易,前路难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肩上的责任,心中的梦想,在路上努力的前行,虽平凡但无畏.冈仁波齐只是我们心中的香格里拉,最后的路不在远方,只在脚下和心里,没有回头路可以重来,直面内心才无所畏惧.电影《冈仁波齐》的优秀观后感3听朋友推荐看了《冈仁波齐》,朋友对此电影推崇备至,我看了却无感,有些惭愧.影片讲述了一行藏民一路磕长头去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冈仁波齐是西藏一座神山,朝圣那一年碰巧是马年,也是冈仁波齐的生肖年,在这一年去冈仁波齐,会有更多好运之类的.这一支朝圣的队伍有六七十岁的老年领路人,有临盆待产的孕妇,有十七八岁的少年,有七八岁的女童,可以说颇具代表性.在朝圣的过程中,孕妇生产了一名小孩,朝圣归乡的途中,老年人辞世,可谓生老病死苦齐聚.看完电影之后大概浏览了一下豆瓣的影评,毁誉参半.爱它的盛赞电影中表达出的信仰的力量;骂它的主要集中在消费藏民信仰方面.还有关于导演不得不说的二三事也一一牵扯出来.平心而论,这部电影作为一部讲朝圣的公路片,拍得很具有代表性,从记录的性质来看,基本上可以算作是记录了藏民磕长头朝圣的过程,其中有倾向性,但倾向性不深.从纪实的角度来说,通过观看这部电影,那些不了解朝圣习俗的观众,比如我等,对藏民磕长头朝圣这一行为有了更多的了解,很多电影揭露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是为了将这种生活方式放在公众处让不了解的人做一个了解.而这方面的了解肯定是系统性的,因为电影必然表现出足够多的细节勾勒群像.比如:藏民的生存环境,语言习惯,宗教信仰.在记录磕长头朝圣的过程,必然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困难,比如:天气,道路,他人的不理解,朝圣形式的艰辛,别的朝圣队伍.都是一个很好的表现.电影几乎不动声色,但是已将这一群人的特征勾勒出来,淳朴,都和现代社会诸多不同.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影无疑称得上是成功的,如果这一点正是导演想要表达的话.另一方面,该片争议的地方,也正是笔者持保留意见的一点在于,该片的目的是否是歌颂磕长头朝圣信仰的伟大?相信观看过该片的许多观众都会有这样的对影片的判断,不可能毫无野心的无所表达,这样文艺小众的题材必然有所表达,有所臧否.那么,电影想要臧否的是什么?又是否持中?持反对意见的观众认为:该片是对西藏密宗信仰的一种过度消费,而这种消费不管是为了猎奇.标新立异还是对现代化快节奏迷茫生活的刺讽,都是不当的.简单的说,对于无宗教信仰的观众而言,电影是对现实另一种生活的记录是可以的,但是如若是褒扬虔诚的朝圣信仰而贬低现代化无信仰的生活,则是不能接受的.最大的困惑在于,信仰究竟是有选择的,还是无选择的?这一点延展开就太多了.生活本无高下之分,立意分出高下的任何努力都将是白费.影片中表现的藏民的生活的确和现代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很不一样.1.语言的运用.虽然古语有言:〝巧言令色鲜仁矣〞,然而在现代社会更好的表达技能会使得生活变得更容易.在影片中则不然,语言是极简或者没有的.仅有的台词中,语言只起到〝达意〞的作用,几乎没有任何的修饰,简直就像是来到了另一个话语体系,然而不是,自然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生活的不同.2.人际.影片中藏民的村庄体现着原始的淳朴的邻里关系,主角决定去冈仁波齐朝圣,村子里的人也想去,说一声就行了,这在现代社会几乎不可能.主角一行人在朝圣的路上,遇见同样朝圣的行人,交谈,相互帮助,几乎是自然而然的,即便他们仅仅是相识的陌生人.这种自发的相互帮助.和睦友好的社会环境在现代化发展过后便几乎不存在.所以,影片中的主角是朝圣的虔诚的有信仰的人,土地像是乐土.总的来说,是一部拍得好,颇为真实的朝圣公路片,推荐.电影《冈仁波齐》的优秀观后感4像我这样所谓的修行人,对于磕长头朝拜拉萨,连观想一下的勇气也没有;有时候去藏地碰到在路边匍匐的行人,连眼神都不敢在他们身上停留太久.《冈仁波齐》在我的内心狠狠的扎了一下;对于一个灵魂就是信仰本身的民族,除了深深的敬仰,我没有资格评论;但对于修行人而言,他们所表达出来的菩萨的勇气,对于苦难一点点都无所畏惧,对于众生苦乐的承担也无所畏惧,这才是所谓的勇气吧!虽然理论上知道很多,但真正的勇气表现出来,确实让人震撼!然后是对于众生的惦念,不论是杨培叔叔还是路上碰到的老人家,都一再的说〝要想到为所有的众生,所有的苦难众生去朝拜〞这种惦念更加让他们慈悲,坚韧吧!再就是他们对于生死平和的态度,生对于他们来说是喜悦的,也是平常的,所以一个即将临盆的人去朝圣,那么平常;杨培叔叔死了,死就死了,像生一样自然,没有哭天抹泪,他们真正接受这种无常,接受这种生死的自然规律.最后就是对于困难表现出来的谈定.随缘;车子坏了,坏了就坏了,拉着走,没有抱怨,没有诅咒老天爷,也没有自艾自怜;到拉萨没有钱了,没钱就去赚,那么平常,自然;还有在河边跳舞的一段,他们的喜悦,很容易.从头到尾,没有很多的台词,没有大喜大悲,一切都如他们的灵魂一样安静.平和;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一点都没有华丽的成分,但对于生命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华丽吧!我想起米拉日巴尊者说的一句话〝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悔〞!电影《冈仁波齐》的优秀观后感5《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一个纪录片,据说投资仅有300万元左右,票房却已超过一个亿.影片震撼心灵的两点:一是美丽的西藏景色,二是纯净的藏民的心灵.西藏是一个自然美丽.独特而又神秘的地区,那里荒芜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野,丰茂的绿林,高耸入云的雪山;以及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画,睿智的喇嘛,虔诚的信徒……摄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唯美的镜头语言将这些西藏自然人文景观逐一呈现给我们.故事从一个说走就走的朝圣旅程开始,待产的孕妇.年少的女孩.青涩的少年.负罪的屠夫.年迈的老人,普通的牧民,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只是几句简单的商量,无畏路程的遥远.过程的艰辛,收拾起行李就上路出发,仿佛上邻村串门一样,一路长头,磕向千里之外的圣地.路途中的几个镜头印象极深:碰到积水,一句〝咱们磕过去吧〞,全队人员毫不犹豫,依次扑进冰冷的水中.拖拉机头坏了,人工拉车本已很疲惫,但他们仍一如反顾地走回来再磕.孕妇生完小孩,没有所谓〝做月子〞的身体恢复,直接返回朝圣的队伍.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的虔诚,对圣地的向往.据说剧组在拍摄时,遇到一辆旅游大巴,车上好像有40多个人,擦肩而过,就在一霎那间,他们看到那部车辆掉在江里边.生命的存在仅在刹那之间.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见》采访中说:〝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关乎宗教,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信仰的东西不一样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为的人.而如果每个人都每一天当作是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来活的话,我们就不会再去纠结于人生中的得失.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净的向往.电影《冈仁波齐》的优秀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体会
《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体会《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体会1自从热爱户外活动以来,每到一地,除了欣赏那些绝世的风景,我还关注那些遗立世外,尤其是那些或被忽视或被遗忘的角落。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雪一片一片往下落。
在雪花与我约定好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们都有同一个母亲,但是命运却不一样。
命好的那个做了喇嘛,命不好我走向远方听到朋友圈这首震撼内心的歌曲,激起了我观看电影《冈仁波齐》的欲望,当然也是想回放一下自驾西藏的经历。
花开,花落;有生,有死;阳光、暴雪;眼泪、欢笑。
不多的语言,平缓的节奏,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
突然像断弦的弓一样,你双手高高举起,身体伸展开来,匍匐在地上,彻底被震撼看到朋友在微信上晒出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后,让儿子在网上订票,深夜去万达观看。
之前,网上对电影《冈仁波齐》的评论泾渭分明。
而我,作为走过、熟悉这条路朝圣之路,在电影院一直犯困,对电影的感受就一个字:闷。
对,是闷,不是克制。
克制是底下有汹涌澎湃的情感力量,但坚决不让这种力量流于表面,于是对观众产生了一个理解上的时间差。
在理解力填补完这个时间差的瞬间,观众突然感受到了潜沉的力量。
直到片尾出来,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它是纪录片的话,《冈仁波齐》缺乏大量的坚实细节,尤其是一路风景灰暗,完全没有西藏蓝的明快。
倒是大量的现代交通工具对原始的朝圣带来了视觉冲击。
如果说它的故事片的话,那就太乏味了。
后来想想,这也许是新生带的表达方式,与我们早就存在代沟。
于是问了儿子对电影的观后观,他说纯是为了陪你,让你重温西藏之梦,我快睡着了。
还是重温一下我在圣地看到的自然风光神情清爽,真正是眼睛上天堂、灵魂归故里。
《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体会2何谓信仰?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
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优秀7篇】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优秀7篇】冈仁波齐观后感篇一大概是《冈仁波齐》票房突破4千万的时候,我的朋友圈开始出现,对影片质疑的声,褒贬不一,两极分化。
贬的说:“这只是碗给小资的鸡汤,是藏区的小时代,是在消费异域文化、藏区风光,从电影类型,拍摄手法,阶级划分,民族宗教,到扒出导演张扬和投资人的历史。
”什么都有,总之只要和影片联系起来的都能够拿来议论一番,不能联系起来的也生拉硬扯凑到一块。
也有专家说:“这是艺术片的试金石,是对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带观众回归了传统的审美。
”位置不一样,角度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感受自然不相同,所以我觉得,不管他人如何,自我看得心安便可,没有什么比自我喜欢更重要,都是为了蹭个热点大家都不容易。
于我来说这就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和我平时看的其他电影没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这部电影能让我静下心来看完,并在影片中看到自我和身边人的日常。
远处的雪山,近处的火炉,早晨起床的诵经和打水声,酥油茶、糌粑、牵牛、寒暄,生活在西藏芒康县这个叫“普拉”的小村庄里的人们,开始了他们平常的一天。
只是有天一个叫杨培的老人为完成哥哥朝圣的心愿,怕再不去就走不动了,为了不留遗憾决定去拉萨、去冈仁波齐朝圣。
于是,这一天便在这个村庄变得不平凡起来。
这个决定一出,消息不胫而走,怀着各种目的的朝圣者加入其中。
朝圣这件事没有令人激动万分,只是普通日常交流的一个话题,没有什么异常。
十一个做出决定去朝圣的人,只是在平常的闲聊中,就把事情定了下来了,没有想象中的神圣。
走时更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只是安静的在全村人注视下,始于不断重复着磕长头的叩拜中。
口诵经文、双手合十、顶礼膜拜、躬身匍匐,周而复始。
漫漫兮其修远,两千五百公里虽长,但没有一句剩余的废话,朝着梦想走去一路前行,不论快慢,终将抵达。
就这样一部电影安静如一股清泓静静流淌开来,让人在平心静气中,慢慢等待故事的发生。
接下来,路遇朝圣者的对话,好心人的收留和指导,孩子的降生,落石的危险,买鞋的讨价还价,趟水过河,飞来的车祸,没钱停下来去打工,替房东磕头,和理发店里姑娘的调笑,到最终老人的死亡。
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范文5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范文推荐文章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作文2022【通用5篇】热度:开学第一课电视节目观后感五篇2022 热度:开学第一课节目专题观后感五篇2022 热度: 2022年开学第一课教育节目观后感(五篇)热度:开学第一课公益节目观后感五篇2022 热度:队伍坚定的前行因为遇到了河流而被打断,杨培叔叔告诉大家继续,于是所有的人脱下羊皮的围裙,继续无惧涉水的长身磕头,看着阳光照耀下突然轻装的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范文,供大家学习。
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范文1有信仰的人总是善良和体贴的,就算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需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护,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决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继续前行,这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迟疑,如此朝圣之路,犹如佛经上讲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如何消?当你经历、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终于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家默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能平静,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耀的布达拉宫是每一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是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个身边的人,珍视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所有的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
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需要历时一年用脚行走、用身体丈量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雪山脚下渐渐拉远的队伍,转山尚未开始,经过拉萨完成补给和休养,去往圣山的道路还在前方,这样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这样吗?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电影,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随拍搬上了屏幕,每一个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虽然我从小生长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却并没有那样近距离的了解过藏民的朝圣之路,这一次,跟随电影的镜头用一种全然浸入的视角看完了电影,内心升起对电影摄制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2023年《冈仁波齐》观后感8篇
2023年《冈仁波齐》观后感8篇《冈仁波齐》观后感1电影讲述了十一位普通藏民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他们历时一年,从芒康小镇一路向着西边,经过拉萨再到冈仁波齐,用磕长头的最虔诚姿势走完了2500公里的朝圣之路。
这十一位朝圣者,都是家庭贫困的藏民,去朝圣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带叔叔了却心愿的,有因做了屠夫想赎罪的,也有因家庭变故而去求福的,他们中有饱经沧桑已经72岁的老人杨培,有成熟稳重的48岁掌舵人尼玛扎堆,有23岁怀孕半年的次仁曲珍,还有天真可爱才满9岁的小女孩扎西措姆,他们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个体差异,但却怀着一致的虔诚与毅力。
一路上,他们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艰辛和考验,恶劣的天气、简陋的食宿、磕长头的艰辛、半路生下孩子、猝不及防的车祸、历经千辛万苦到了拉萨却发现没了去冈仁波齐的盘缠、到了冈仁波齐脚下杨培在睡梦中离世……这些艰辛和意外,任何一个都可能让我们这些藏区以外的人们轻易就放弃进藏的努力,但是他们却没有,面对艰难与困苦,他们坦然相对;面对灾难和意外,他们绝不退缩,当我们这些乘坐飞机、火车和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进藏的人还在不停地抱怨进藏的辛苦时,他们却用最坚定的身影一步一步磕着长头完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朝圣之旅。
影片中有几个情节让我非常感动:他们一路省吃俭用却还热情地招呼路上相遇的朝圣者,将所剩不多的食品分给他人;当他们被一个好心老人留宿时,他们主动帮老人干农活来回报老人;当装载便留在拉萨打零工,等赚够了去冈仁波齐的费用再出发。
似乎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他们朝圣的步伐,三步一磕的艰辛、餐风宿露的窘迫,让他们一行人看起来格外的凄凉、憔悴和肮脏,但他们却有着最坚定的信仰以及最干净的灵魂,藏区之外的人们或许很难理解和认同藏民们的这种信仰,甚至有不少人质疑他们用一年时间徒步2500公里去朝圣的意义何在?也许在凡人眼里,与其耗尽一年时间辛苦朝圣不如去努力赚钱——在他们看来,后者更现实也更迫切。
通过《冈仁波齐》这部纪录片的展现,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我知道藏民们的信仰有多坚定,但我并不知道这种坚定还能以如此淡定从容的姿势来展现。
2024年冈仁波齐观后感8篇
2024年冈仁波齐观后感8篇冈仁波齐观后感1《冈仁波齐》一公映,千灯汇的人们就在各地抢着看了。
刚过去的周末,二奶奶也拖着小二哥去看了。
你呢?看了没?二奶奶在看的时候,哭得直抹眼泪。
小二哥没有哭。
只记得,当银幕上出现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时候,感觉好熟悉啊。
元旦,千灯汇一行人到拉萨参加英雄之旅的课程,每天或早上或晚间都去布达拉宫转圈。
很多人看完了电影,表示不震撼。
我想,这是汉族观众的期望吧。
倘若它是一部震撼的,讲述藏民朝圣的商业片,我想,我应该不会给它评高分吧。
《冈仁波齐》中,十一人的朝圣团队,是朝圣路上很普通的一支。
也许,在藏民看来,朝圣是很稀松平常的事。
电影很平实的记述了朝圣路上,藏民们的衣、食、住、行、用,遇到的生、老、病、死四苦。
真实,比震撼更可贵。
这是一部不按套路来的电影,要说震撼,震撼到小二哥的,是影片的开头,而不是结尾。
影片开头里,村里的藏民,一听说谁要去拉萨,再去冈仁波齐,都说我家出个儿子,我家出个女儿。
四川芒康到冈仁波齐,2500公里的朝圣路,前路漫漫,不知道会遇到什么。
可就这么着,一拍脑袋就决定了。
这一行十一人,并不觉得自己多伟大。
想想我在,决定要来上海,花五年时间读个博士时,还是纠结了好几个月的。
(小二哥快要毕业了,呵呵~)2500公里的朝圣,把一年的时间浪费了,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吧?难怪他们穷呢。
但西藏是个佛国,藏民人人心中都有佛。
于是,朝圣路上,会有路边的村民请他们来喝茶,或者为他们提供住宿。
当十一人的团队,遇上夫妻二人的朝圣团队,会送青稞给他们。
尽管他们穷,但这是多么美的景象啊。
佛教最初就不是用来如何如何的吧。
汉传佛教中的禅宗起源是这样的。
佛祖在灵山讲法,拈花示众,座中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于是,迦叶尊者把拈花一笑的含意传播开去,就成了今天的禅宗。
花之于人,又有什么用呢?它不是木棒,不能用来抵御老虎,它不是果子,不能用来果腹,它不是皮毛,不能用来保暖。
可是,不知道从哪一代人起,人见到无用的花,就会自然地微笑,心生喜爱。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
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通用28篇)观看冈仁波齐观后感篇1如果没有这部《冈仁波齐》,有多少人知道这座世界公认的神山?冈仁波齐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也是电影朝圣者的天堂。
看似关乎宗教的片子却被导演张扬巧妙地避免了,导演选择讲述生活方式和仪式行为本身,避免了讲述宗教理念可能带来的叙事挑战、审查问题等等诸多大坑,还扎扎实实地抓住了一个宗教的核心部分:理念之下的行为部分。
《冈仁波齐》用两个小时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群同村的藏人去拉萨朝圣的故事。
老人为了满足夙愿,男主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屠夫为了消解杀生的恐惧罪恶感,孩子纯属好奇一群藏人走上了朝拜之路,中间经历了孕妇生子、车祸、水滩、老人死去这几个简单的小波折,就抵达了拉萨,然后众人请了喇嘛一起把老人安葬在冈仁波齐山上。
《冈仁波齐》的故事就很猎奇:十一个藏民用一年时间,从芒康出发,磕两千五百公里的头,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
他们之中,有终生未走出大山,寄望于来世的老人。
有即将临盆的孕妇,有杀生太多怕遭报应的屠夫,有尚且懵懂的九岁小女孩,有渴望大千世界的十八岁少年。
这支奇怪的队伍像是一个和尚、一只猴子、一头猪和一条鱼取经的故事。
藏民们的生活也很猎奇:影片一开始,他们用手抓饭的样子,他们的手是那么轻巧灵活,像在抹盒子里的雪花膏。
屠夫宰牛的时候,旁边栓了只藏獒,像汉族农村的小黄狗嗷嗷直叫。
磕长头用的手板,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神秘,电影里,他们随便找了块木头,用斧头砍了几下就做好了。
这些都是从未在多数人生活中出现过的。
《冈仁波齐》有两段关于陌生人的戏,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段是,一行人决定在雪中点火取暖,一个小伙子跑到路边一户人家,说“大姐,要点柴火。
”大姐说“跟我来”,就把他带到自己家里,把柴火给了他。
第二段是,大伙磕头磕累了,在路边架起炉子喝茶,这时一个陌生的朝圣者磕着头来了。
我想所有观众都坚信,他们一定会请他喝杯茶、聊聊天,而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
《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感想五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感想五篇冈仁波齐峰是中国冈底斯山脉主峰,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山顶高度海拔6721米,是冈底斯山脉其次高峰。
藏语意为神灵之山。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感想,盼望大家喜爱!《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感想16年之前的这个季节,我一个人去了青海西宁的塔尔寺,是我的朝圣之旅。
喇嘛们念诵经文的声音,轰隆作响,犹如天启。
在一座大殿的门口,我观察一字排开磕长头的信众。
石头地面被他们套在双手上的木块,磨出了光滑又深刻的痕迹。
10万个长头,一下一下……我真的很难想象,他们在用什么样的毅力去坚持这件事。
我也有点不懂,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到今日,其实我也不太懂。
但是,我似乎也在渐渐懂得,生命中许多事情,或许也就根本不需要知道“缘由”。
只要它,摆在了你的面前,好好去做,就是了。
片中,扎扎的父亲,始终在追问:“老天是不是有时候不公正?我的爷爷什么坏事没做过,我的父亲也没做过坏事,我也没做过坏事,为什么这些事发生在我身上?”他无法理解,原来欢高兴喜盖房子,为什么会发生那件意外,导致两个工人死去两个工人受伤。
为了赔偿伤亡者的家属,他欠下了20多万元的债务,有些一蹶不振,赋闲在家。
他的生命,在动身朝圣之前,是卡住了的。
他在这条路上,其实一只在追问因果,追问命运。
“为什么?”是人探究自己的起点。
就犹如,书写这件事,我一早就知道,就是我在纸上追问我的命运,追问何为因何为果。
我是在纸上,做一趟灵魂的朝圣。
曾经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始终始终在写,究竟你获得了什么?我回答说:似乎在纸上磕长头,一个字一个字地修行,在过程中,好像渐渐把自己写明白了。
明白了一切有因有果,明白了为什么那时候活成那样。
懂得了过去,于是,我就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活。
这在纸上行过的每一步,都是修行。
生命中的每一刻,也都是修行。
去做就是了,去活就是了,尽心尽力就是了。
拿写文章这件事说,当你想写的时候就写。
你当它是一种生命的呼唤也好,是过日子的本分也好,想写的时候,就好好写呗。
观看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
观看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冈仁波齐”,这四个字,是一座神山的名字。
有时也是一种信仰的代表。
下面为大家整理的是观看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观看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一】今天师父带我们去看了《冈仁波齐》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没有公部演,没有很多个导演,编剧,没有过多的装饰,有的只是真实而又震撼人心的故事,这部剧真实而又接近生活,藏族人的朴实善良不是汉族人所能到达的境界,一路上朝圣人的忠诚触动着我的心灵。
尼玛扎堆在父亲逝世后,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
正好是马年,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一贫如洗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着各自的希望。
在他们中间村民互帮互助,从无埋怨,生了孩子祝福,腿被砸了,就停下来休息,出了车祸也不计较,那怕扔掉车头拉着车厢也要继续前进。
他们所做的一切不单只是为了赎自己的罪孽,而更多的是为众生祈福,为喜乐康健。
而如今我们生活在大城市,被四周灯红酒绿的世界迷乱了自己内心纯洁的心灵,我们多了更多的欲望。
整部电影,单纯的故事,单纯的人,单纯不做作的导演,配上高原磅礴壮丽的风景,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纯真自由。
一部电影直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思考别人,也思考自己。
这一步117分钟的电影,这一部票房未超过一亿的电影,这一部电影却为我们呈现了许的内容,让我们思人生的意义,生命的追求,该在怎样的朝圣中寻找到最终的答案。
愿我们都有一颗虔敬,恭敬,一心为众生的心。
观看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二】《冈仁波齐》是一部展现藏民朝圣场景的纪录片。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宛如一股清流,让都市里患有焦虑症的饮食男女们看到了另外一种人生。
也让我们看到了抛开世俗与杂念,我们人类可以做出怎样的壮举。
在藏民的世界里,朝圣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而相对于藏民,汉人受儒家入世的思想影响,更热衷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到了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 30 年的浸染,“成功学”更多的成为世俗的信仰,我们这些被时代潮流裹挟着的小民自然是难以免俗。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彩5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彩5篇冈仁波齐观后感篇一生长在西藏山村里的村民,大多从生下来就是藏传佛教的信徒,几乎没有其他宗教。
所以,村民从出生就接受藏传佛教义的教育,他们虔诚、顺服、时常悔罪。
从杨培一行11人都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是悔罪,朝拜圣山冈仁波齐。
有朝拜路上有时晴有时雨有时下雪,有时雪崩,但无论遇到什么恶劣的条件,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为了朝拜,无论是磨破了防身的羊皮,或是划断朝拜用的木板,或是穿烂了脚上的鞋,或是被雪崩掉下的石块砸到,或是遇到朝拜的孕妇生产,或是拉行李的拖拉机被撞坏,他们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样笨重吃力的向前行走。
或是没有了经济支撑,或是在水坑中朝拜,等等。
都没有阻碍他们前往冈仁波齐朝拜的信心。
然而,自诩为聪明的人看到他们的行为会非常不解,他们朝拜是撇下了家中尚未干完的农活,撇下了家人,费钱费力费时还要承受路途中可能有的各种风险,竟然不为了世俗角度的经济利益。
我想,很多自诩为聪明的人应是不理解这群朝拜者整日做这些无意义的事有何动力。
因他们眼中只有现时有利可图,才是正确有意义的。
这些人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成教义,让自己在接下里的日子里去遵循。
然而,人的认知总是存在局限性,不可否认,这些经验可以获取物质利益,但这些人精神世界大多匮乏,而信仰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能使人幸福。
自诩为聪明的人大多不相信他们自己的行为会遭到审判,因此做事会往往纵欲,没有底线原则,无所顾忌的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无边界的欲望叫人盲了双目,钝了知觉,失了控制,表面辉煌,内心腐烂,如一个烂醉的人。
欲望需要教义约束,人生才不致失控烂醉,而正确而虔诚的信仰可以叫人保持清醒,如没有信仰,至少应为自己立原则,树界限。
清醒是件痛苦的事,但至少方向正确。
路对了,不怕遥远。
愿世界多些清醒,少些不合理的欲望。
2022冈仁波齐观后感优秀作文篇二何为信仰?是在生病难受的时候,祈求菩萨的保佑,是在庙会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过《冈仁波齐》之前,我从未想过信仰的力量会如此之大,让我震撼,也让我思考。
《岗仁波齐》观后感6篇
《岗仁波齐》观后感6篇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
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岗仁波齐》观后感,欢迎阅读。
《岗仁波齐》观后感篇1看这部电影真的需要一颗平静的心灵……惭愧地说,我中间有一次睡着了一小会。
我旁边的两个人从头到尾一直在讲话……说实话看这种安静的电影的时候还是很毁气氛的……关于电影,没有剧本,一切都发生得很平静,包括生与死。
导演不断让意外和障碍降临,朝圣者只是平静,甚至笨拙地闷头排除万难,有惊无险之后以为他们会歇一歇,然而次次出乎意料,各种灾难和麻烦之后是不变的长头,不变的上路。
这些人总是突然就开始投入地磕头。
刚生完孩子的次仁曲珍没怎么休息,把襁褓中的丁孜登达放在物料车里,自己则继续磕头朝拜;车子被撞坏了,几个男人在前面拉车,其他人继续进行朝圣,拉过一段距离,这些拉车者又返回原点补齐那段没有磕头的路。
面对至高无上的神,自认渺小的教徒们往往通过苦行来表达虔诚。
对于他们,朝圣不仅是仪式,更是肉体和灵魂的升华。
藏民身上神圣的气质得天独厚,与生俱来。
远离尘嚣、祖传的教义、艰难的生存环境淬炼出信仰坚定,不怕吃苦,与自然和宗教融为一体的民族性格。
我在结尾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是结尾......全片都弥漫着平淡的感动,特别是在看到老爷爷说朝圣是为了祈求众生幸福的时候。
但更多的感觉还是,以前对于藏族的朝圣觉得非常崇高到无法触及,现在发现其实一切都是出人意料的朴实和平静,这反而更加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岗仁波齐》观后感篇2《岗仁波齐》,我不知道他人是出于带着对西藏的好奇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去看的这场电影,而我纯粹是为了怀念,无关信仰……一部近乎记录片的电影,本色演员出演,没有旁白,没有过多的配乐,唯一的配乐可以说是他们一起诵经或者是唱歌,没有过多被刻意安排的情节,没有故意被设立的桥段,平平淡淡、不神话,不渲染,纯粹得就像坐在路边晒太阳的老爷爷给你讲一段陈年往事,一切都是那么朴实。
《冈仁波齐》观后感4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4篇《冈仁波齐》观后感1天去看了“冈仁波齐”这部电影,淘宝8.8的评分算是相对客观的,它称得上这个评分。
用一个词来评价观影的感受:沉闷,如果多加几个字那就是:非常沉闷。
影片讲述的是西藏芒康一个农村,一位老人为了实现前往拉萨和冈仁波齐神山朝圣的心愿,决定年后前往。
村里人听说此事后,几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加入这次朝圣之旅。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直接,就是单纯的朝圣。
至于路途中发生的生孩子、撞车、拉萨打工的插曲,如同几滴雨水滴入大海,激不起半点涟漪。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无情节、无背景音乐、甚至是无主角的三无电影。
总共十二个人去朝圣,但是从始至终能让我知道个人背景的不超过一半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扎扎。
这个小女孩儿磕长头的姿势并不标准,但是出现在一群大人的朝圣之旅中,本身就让我生起一份敬意。
加上他在影片中单纯的表现和纯洁的眼神,让我印象更加深刻。
我在想,在扎扎这个年纪,她本身可能并不清楚朝圣到底有什么意义,他能够理解的可能就是大人们要去朝圣,而朝圣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她也希望能够做这样的好事,所以她要去。
朝圣之路很艰苦,扎扎能有这样的毅力,让我这位成年人充满敬意。
这部电影沉闷另外的原因是很多的场景无对白,即使有也是简单的几句话,激不起观众任何的兴奋点。
而且,这种无对白的镜头经常持续好几秒,让人更觉闷得慌。
整个观影过程中,看到观众有反应的一段就是在睡觉时,讲其中一位兔子眼的几句话,观众给予轻微的笑声回报。
最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在他们最后在冈仁波齐绕山的时候,突然结束,这个结尾结的观众很错愕。
在忍受了前面一个多小沉闷的场景后,观众的心好不容易随他们来到了冈仁波齐,而故事却在此戛然而止。
就像是一个单身几十年的单身狗,向世界宣告我有女朋友了,但却不告诉大家她是谁。
观众经历了前面漫长的铺垫后,终于有点观影状态,对后面的故事正有所期待,这时突然从中被叫醒:喂喂,已经结束了。
这种感觉,有些不爽。
不知道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18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18篇〕《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18篇〕《冈仁波齐》观后感篇1《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一个纪录片,据说投资仅有300万元左右,票房却已超过一个亿。
影片震撼心灵的两点:一是美丽的风光,二是纯洁的藏民的心灵。
是一个自然美丽、独特而又神秘的地区,那里荒芜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野,丰茂的绿林,高耸入云的雪山;以及奇特的寺院,精巧的壁画,睿智的喇嘛,忠诚的信徒……摄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唯美的镜头语言将这些自然人文景观逐一呈现给我们。
故事从一个说走就走的朝圣旅程开场,待产的孕妇、年少的女孩、青涩的少年、负罪的屠夫、年迈的老人,普通的____,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只是几句简单的商量,无畏路程的遥远、过程的艰辛,拾掇起行李就上路出发,仿佛上邻村串门一样,一路长头,磕向千里之外的圣地。
路途中的几个镜头印象极深:碰到积水,一句“咱们磕过去吧”,全队人员毫不犹豫,依次扑进冰冷的水中。
拖拉机头坏了,人工拉车本已很疲惫,但他们仍一如反顾地走回来再磕。
孕妇生完小孩,没有所谓“做月子”的身体恢复,直接返回朝圣的队伍。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的忠诚,对圣地的向往。
据说剧组在拍摄时,遇到一辆旅游大巴,车上好似有40多个人,擦肩而过,就在一霎那间,他们看到那部车辆掉在江里边。
生命的存在仅在刹那之间。
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见》采访中说:“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关乎宗教,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信仰的东西不一样而已。
”而我想: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为的人。
而假如每个人都每一天当作是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来活的话,我们就不会再去纠结于人生中的得失、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洁的向往。
《冈仁波齐》观后感篇2冈仁波齐。
看到后面三个字,你大概能想到“仁波切”,不要疑心,这就是同一个词,藏语里表示“珍宝”,冈是“雪”的意思,所以用汉语翻译,冈仁波齐叫做“珍雪神山”也未为不可。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冈仁波齐观后感(一)《冈仁波齐》上映的时候,我正在看《人类简史》,一边是人类信仰的精神追求,一边是人类发展的群体变迁。
没有好坏的区别,只是想到《人类简史》中的评价,“一切苦难并非来自噩运、社会不公或是神祇的任性,而是出于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
”信仰就是一种思想模式的极致。
而对于信仰的践行,除了有依据的修行,便是朝圣的身姿。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生老病死,佛教将一切的遭遇与离别都解析为因缘的聚合离散,而朝圣,既包含了对过往的忏悔,也融摄了对未来的期许。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只是因为,我们对于生命的敬畏。
然而,我们必须牢记在心里的是,朝圣的重点并非只是去参访圣者的诞生地,或只是去凝视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场所而已。
我们前往朝圣,为的是要帮助自己记住佛陀所有的教法,而其精髓就包含在他对于四谛的开示之中。
影片中的朝圣者们,内心既有着狂妄的期许,也有着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
且不论藏民这些实践来源于哪里,但如果我们行进在这条路上,必须要有自己的追求与祈请。
事实上,朝圣的正路途中,最理想的,是要培养智慧、慈爱、悲心、虔敬心和真诚的出离心。
所以在你出发前,应该发愿,愿你的朝————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圣之旅,不管以什么方式,都能不断地靠近佛陀的功德、感受佛陀的恩德,并能因此让你积聚福德、净除染污。
佛法所有修行,都能够帮助我们拥有无上的智慧。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皈依。
藉由皈依佛、法、僧,佛教修行的所有基本要件都因而齐备;依赖皈依之道,也确定让我们能够安住于正见和正道之中。
而皈依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我们在修持时所专注的皈依对象,并非只是某种的代表物而已,而是真正地成为佛、法、僧。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
因此这种皈依作为朝圣的路途中所必须忆念的功德,会不断地增加我们对于佛法饿信心,也会减少我们对于诸法的执着。
影片中,众人行进与2000公里的山路上,三步一拜地祈求加持,不急求成,也不恼恨障缘,始终保持着最精进的姿态。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通用24篇)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通用24篇)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篇1今天我看了电影《冈仁波齐》,受益匪浅。
在这部电影里,我知道了许多不了解的知识。
片名《冈仁波齐》是指冈仁波齐峰,它位于西藏自治州普兰县境内,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也是中国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冈仁波齐”在藏语里是指神圣的意思。
普拉村的尼玛扎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和叔叔去拉萨和冈仁波齐朝圣。
这一年正好是马年,也是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普拉村里的许多村民也希望加入到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之中。
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妇女,有家徒四壁的屠夫,有自幼残废的少年……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心愿和希望。
为了去冈仁波齐神山,这十一人组成的队伍,踏上了20xx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从芒康到拉萨不但有20xx多公里,还要一路磕长头前行,如果是我可能走不到就半途而废了。
最令我震撼的是:他们能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前行。
我想:他们到达冈仁波齐山顶一定会十分兴奋,喜极而泣。
我敬佩那孕妇,她的肚子里有着即将出生的孩子,她竟挺着大肚子去朝圣了。
我更敬佩那位自幼残废的少年,在家人的鼓励下,朝圣去了。
我敬佩朝圣者对信仰的虔诚,对大自然的敬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朝着明确的目标努力奋斗,也许成功的就会是你。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篇2和同学谈起电影《冈仁波齐》,一部11位藏族人走上朝圣之路的纪录片,但同学显然兴趣不大,说她当时在电影院看睡着了,让我有满腔感情,却无处倾泻,因为在我心里,这部影片是给我震撼的,与其说是影片本身,更应该说是藏族人自身的信仰。
影片中杨培爷爷一生都守着羊,从未出过远门,所以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朝圣,他善良、淳朴,一直都是为照顾哥哥的孩子们而默默奉献,所以侄子尼玛扎堆为了完成他的心愿,下定决心带叔叔走上朝圣之路,而其他的同行者,也都有着各自的原因,屠夫是想减轻自己杀牛的罪恶,仁川晋美是为在建房中死去的两人祈祷......影片没有宏大震撼的场景,只有他们一路认真虔诚的叩拜,在朝圣的路上,他们遇到了路边建房的藏族人,遇到了从四川出发,拉着一头小毛驴的夫妻,还曾留宿在一个大爷家里,当中充满着真诚与温情,同族人邀请停下喝茶,夫妻把小毛驴当家人一样,只是牵着走,大爷给他们讲解磕头时心中要装着众生的幸福。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1这两日,朋友圈被《冈仁波齐》刷屏,看过的、没看过的都被催人泪下的影评感动着、鼓舞着,看过的借着影评再回味对比一下所述与内容是否吻合,再补充一下自己不知道的拍摄幕后和没有看到的深度与广度,没看过的计划着拖家带口的去看。
前两天我也去看了,过程中几次被画面击穿泪腺,被他们的虔诚、被他们的平静......但是流再多泪,别人的故事终将过去,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来书写自己的故事,怎样让这种震撼通过反思在自己的生活中发酵成养分、成为向前的动力来滋养我们的生命才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
如果不能将其中的能量拿来为自己所悟、所有、所用,几天以后热度平息,一切又回复到从前的样子,油是油水是水,依然过着从前惯性的生活,那么再多震撼、感人的作品也是无济于事的。
我一直认为,看电影不是看一场热闹,而是到别人的灵魂里看见自己,观后感也不是评价别人,而是把自己放到那个情境下问自己会怎么样?用以照鉴自己并修正自己。
我看书和看电影听故事总是喜欢把自己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问自己,如果那个当下是我,我该怎么选择?我把这段两千多公里距离,长达一年的朝圣之旅拉长做自己的人生朝圣之旅,我将以怎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行动面对在路上的每一个朝拜,才是我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
从他们身上让我领悟到,人生路上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但依然不妨碍时时以轻松愉快平静的态度去面对,不用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生结果不必问,就是在一抔黄土下终将化作一缕云烟,而经历过程才是此生最为重要的。
不用急急忙忙的向着那个结果狂奔,过程中遇见花香停下来闻一闻,遇见有缘停下来喝杯茶,遇见山就翻越,遇见水就趟过,只是始终选择迈开脚步向前走、不徘徊、不彷徨、不辜负就对了!最终抵达心中向往的归宿——神山。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2《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在却又并不是依靠何般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冈仁波齐的观后感范文
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
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
的繁复。
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
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
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
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
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
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
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
可及。
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
只是,路在脚下,如此
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
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
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
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
泞或蓬头垢面。
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
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
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
往
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
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
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
共鸣。
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
所以,我们被
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
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
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
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
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
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
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
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
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
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