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早的电生理学诊断与消融技巧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科普讲座PPT课件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预防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预防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是预防的重 要措施。
及早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有助于降低发作风 险。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预防
心理健康的重视
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可能诱发心动过速,故 应重视心理健康。
适当的放松技巧和心理辅导可以帮助管理压 力。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预防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如 心脏超声或运动试验。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症状与诊断
何时就医?
如果出现持续的心悸、胸痛或其他严重症状 ,建议立即就医。
及时就医可以避免潜在的严重后果,确保早 期干预。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治疗方法
治疗可以包括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或植入心脏 除颤器等方法。
这种心动过速通常起源于心室,可能导致景
谁会受到影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以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 但在心脏病患者中更为常见。
一些高风险因素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冠心病和某 些遗传性疾病。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义与背景
何时发生?
该病症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通常在运动、情绪 激动或夜间休息时更为明显。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科普讲座
演讲人:
目录
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义与背景 2.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症状与诊断 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4.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预防 5. 总结与展望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义与 背景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义与背景
什么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心律失常,通常表现 为心脏快速、无规律的跳动。
未来的研究方向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课件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随访结果: 随访结果: 术后经主动随访,至今尚无复发病例。 术后经主动随访,至今尚无复发病例。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结论(1): 结论 心室游离壁和心尖部由于其内膜面丰 富的肌小梁结构, 富的肌小梁结构,其凹凸不平使标测定位 较困难, 较困难,且常规的消融方法损伤深度及范 围局限, 围局限,难以达到充分地损伤室速起源及 维持的组织结构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消融终点: 消融终点: 室速终止, 或频发室早、 室速终止 , 或频发室早 、 短阵室速 消失后,作巩固放电 秒以上,周围 秒以上, 消失后,作巩固放电60秒以上 周围35mm上下左右作巩固消融 。 重复诱发 上下左右作巩固消融。 上下左右作巩固消融 条件不能再诱发出室速、或相同形态的 条件不能再诱发出室速、 室早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结论(2): 结论
此外心内局部特殊的解剖结构(可能与部分 此外心内局部特殊的解剖结构 可能与部分 特发性室速起源有关)或近心外膜肌层的起源也 特发性室速起源有关 或近心外膜肌层的起源也 可能为定位及消融疑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能为定位及消融疑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精 确标测定位的前提下, 确标测定位的前提下,对该类室速使用带温度 反馈控制的较高能量( 反馈控制的较高能量(使用较大面积的消融电 的消融具有安全、 极)的消融具有安全、及较高的近远期疗效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方法(1): 方法 根据特发性室速发作时体表12导联心 根据特发性室速发作时体表 导联心 电图QRS波形作初步定位 结合心内起搏 波形作初步定位,结合心内起搏 电图 波形作初步定位 标测和电激动标测确定消融靶点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方法(2): 方法 诱发室速并确定重复诱发条件, 诱发室速并确定重复诱发条件,诱 发的室速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与临床 波形态与临床 发的室速体表心电图 发作室速/或频繁出现与临床室速 发作室速 或频繁出现与临床室速QRS 或频繁出现与临床室速 图形一致的室性早搏或短阵室速一致。 图形一致的室性早搏或短阵室速一致。
儿童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特 发 性 室 性 心 动 过 速 (do a i v n i lr ii t c e tc a p h ru
时可 以无 自觉症状 , 而一 部分 患者可 以出现低 血压 、 休 克 、 至 晕 厥 。成 人 射 频 消 融 治 疗 Iv 甚 L T成 功 率 约 8 % ~9 %[ 0 0 。儿 科 的 射 频 治 疗 较少 报 道 。我
临 床 论 著
儿 童左 心室 特 发 性 室性 心 动 过 速 临床 特点 及 射频 消融 治疗
林 利 袁 越
( 要] 目的 : 摘 观察儿童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doa i l t etclr ah cri V 的 ii t c e nf ua cyadaI T) p h fv i t L 临床特征和射频导管消融 (ai rqe c a e ralt nR C 治疗 的效 果。方法 :6例 Iv rdo eunyct t ba o F A) f he i 5 L T患儿行
( . % )rc re c dd r gfl w—pp r da d2 w r u c sfl e ltd 55 e urn e ui ol u ei n ees ce s l ra ae .Co cu in:R CA h shg n o o uy b n lso F a ih 【
S c e sr t n e c mp iai n n te t n o L . u c s a e a d fw o l t s i r ame tfrI VT c o
[ ywod ] Ii a i l etcl cya i; ai rq ec a e r bao ; r y mi; hl Ke r s d pt c e vnr ua t h cr a R do eun yct t l i A r t a C i o h f t i ra d f h e a tn hh — Nhomakorabea心 内科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早的电生理学诊断与消融技巧
有关 此型男女均较多见,女性略多
RVOT和RMVT的起源部位
间隔侧 游离壁侧
IVT类型
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 多数起源于左室中后间隔部即左后分支 蒲肯野纤维网处,少数则起源左前分 支区域左室流出道或游离壁部位 发生机制以折返机制为主 中青年男性多见,绝大多数为持续性单 形室速
成功率及随访 并发症及预防
–Ⅲ°A-VB – 心肌穿孔,心包填塞 – 室颤及其他
IVT射频消融
影响成功率的因素 –仪器设备、方法学的掌握及操作技巧 熟练程度 – VT起源部位 解剖变异 外膜 – VT诱发条件及血流动力学状态 –靶点定位精确度、消融导管与心内膜 贴靠状况、温控导管的应用 –新的标测系统应用
自律性机制:见于RV,亦可发生于LV 触发活动机制:多发生于RVOT,亦可见
于LV。
射频消融前心内电生理检查
IVT的诱发 –诱发特点与VT机制的关系 RVA 80-90%, RVOT 10%, LV 5%
IVT的室房(VA)传导 1:1,2:1,文氏,比例不固定的不
完全性VA阻滞,完全性VA分离 –鉴别诊断
阜外医院92-2000年总结190例IVT的消融资料: 左室IVT113例,右室IVT77例,成功率分别为 90.5%和89.7%,复发率9%左右。
2004-2006年3月消融例数208例,左室IVT73 例,右室IVT135例 ( 包括频发室性早搏 ) 平均年消融例数近百例
文献报道
国外IVT射频消融报道126篇 较大系列:美国138例 日本352例
导管的选用 ILVT标测与消融
–激动顺序标测(为主) –起搏标测 RVOT-VT标测与消融 –起搏标测(为主) –激动标测
特发性室速的消融--南京
射频消融
特发性流出道室速-效果评价及随诊
射频消融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特殊消融途径
特殊消融途径包括:肺动脉、主动脉窦、冠状静脉窦、左心耳、心包腔等
射频消融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ECG定位
RVOT 3:6
射频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三维标测系统的应用
RVOT 5:6
射频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三维系统的应用
射频消融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消融
RF ON
射频消融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消融
RF ON
射频消融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消融
RF ON
射频消融
特发性流出道室速-效果评价及随诊
术前频繁发作者,术中被消融终止并不能被诱发者。 室速不易发作者,标测后消融,重复术前的诱发条件,反复多次不能
射频消融
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
一、临床特点 二、心电图特征
三、了解心脏解剖及影像
四、电生理检查及标测 五、消融条件
六、效果评价
七、安全性保障
射频消融
特发性左室间隔室速-临床特点
临床上多见于青少年,多无心脏病证据。 患者感受类似于阵发性室上速,即突发突止的心慌、胸闷。 发作时心律多规整,频率多在120-220次/分。 心脏影像学检查提示:心脏结构及功能多正常。 发作时血流动力学多稳定,故患者有较好的耐受能力;部分患者持 续、或长期反复发作,可发展为“心肌病”。
体表心电图V1-V6导联QRS的移行早晚,可反映病灶在流出道位置的高低、
及左右方位。
射频消融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ECG定位
体表心电图I导联. 体表心电图II/III/AVF. 体表心电图V1、V2宽度、幅度. 体表心电图V1-V6移行.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科普讲座课件
谁会受到影响?
谁会受到影响?
高危人群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能影响任何年龄段的 人,但某些人群风险更高。
如有心脏病史、高血压或家族遗传病史的人 群。
谁会受到影响?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因摄入过量等生活方 式因素可能增加风险。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心脏的电生理功能紊乱。
谁会受到影响? 心理因素
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也可能诱发IVT 。
心理健康状况与心脏健康密切相关。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警示症状
如出现持续性心悸、胸痛、呼吸急促或晕厥,应 及时就医。
这些症状可能表明心脏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何时就医?
定期检查
有心脏病史或高危因素的人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
定期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心理健康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如何预防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避免诱因
限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戒烟。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心脏电生理异常的风险。
治疗选项是什么?
治疗选项失常药物来控制心率。
药物治疗通常是第一步,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治疗选项是什么? 电生理检查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电生理检查以定位 异常电信号。
通常情况下,心脏的电信号会协调心房和心室的 收缩,但在IVT中,室性心跳会异常加速。
什么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症状
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胸痛、头晕甚至晕厥。
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人可能无 明显症状。
什么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分类
IVT可以分为持续性和间歇性两种类型。
持续性IVT可能需要医疗干预,而间歇性IVT可能 自行缓解。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科普讲座
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
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早搏(prematureventricularcontraction,pvc)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人和各种心脏病患者。
健康人群中,至少发生一次pvc的比例在12导联ecg查出率为0.78〜6%,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查出率为39〜80%[1]。
偶发室性早搏属于良性室性早搏,多由情绪激动、烟、酒、咖啡等引起,心脏无器质性病变。
这种室性早搏一般在祛除诱因之后即可消失,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2]。
一般认为有危害的室性早搏指的是有器质性心脏病变基础,如心肌病、冠心病等引起的室性早搏。
它的危害多为室性早搏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
因此,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肥厚、冠心病等患者,出现室性早搏时需要谨慎注意,频发性室性早搏有演变为严重心律失常、或导致心绞痛、心衰的可能。
这种有预后意义的室性早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还需要针对诱发原因进行治疗。
而既往的观点认为,正常心脏的频发室性早搏是良性的,无需处理[2]。
正因为如此,临床医生往往对器质性心脏病频发室早关注较多,而对健康人群所发生的频发室性早搏的重视程度相对少。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正常心脏的频发室性早搏并非是完全良性的,也需要积极干预。
1关于pvc诱发的心肌病样改变2000年,chugh等报道了一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有频繁发作的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pvc后,心肌功能得到完全恢复,首次证明pvc会诱发心肌病,其心脏征象和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一致,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omyopathy,tcm)[4]。
后来又有多个临床研究证实,频发pvc可导致心脏扩大、二尖瓣返流、心胸比增大、心功能降低,且与pvc发作频度呈正相关[5,6,14~18]。
2008年一个前瞻性研究,共入选108左室功能正常的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为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且室早>10个/小时,随访5年。
结果显示,24小时室性早搏次数在1000次以内的有24例,在1000~10000之间的有55例,大于10000次的有29例,5年后,左室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4%、12%、34%,研究者认为,频发的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是左室功能异常的独立预测因素[5]。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标测方法
起搏标测
激动标测
前侧壁
后壁
后间隔
MV-PVC 靶点图(前侧壁)
RAO 35
LAO 45
Hiroshi Tada et al JACC 2005;45:877– 86
MV-PVC 靶点图(后侧壁)
RAO 35 LAO 45
Hiroshi Tada et al JACC 2005;45:877– 86
Failure target
VT terminates during Catheter manipulation
QRS波形态与激动出口的关系
疑难病例的标测与消融策略
常规方法失败者 术中不易诱发者
复发病例
电解剖标测窦性激动时的最早 逆向浦氏电位
Ouyang F, et al. Circulation. 2002;105:462-469
V1 V2 V3
V4
V5 V6 ABLd
Clinical PVC EX-Pace EA-Pace
I II III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V6 ABLd
Array
RAO30°
EX
EA
RAO30° Array
Clinical PVC EX-Pace EA-Pace
I II III avR avL avF
窦律下非接触标测相关区域浦 氏纤维网并线性消融
Chen M, et al. Europace. 2005;7:138-144
Pre Post
I II III R L F V1 V2 V3 V4 V5 V6
病例1
Pre Post 病例2
Pre Post 病例3
室速诊断及射频消融治疗讲解学习47页PPT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室速诊断及射频消融治疗讲 解学习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特发性室早定位与消融
精品课件
8
横面导联
心室除极方向
起始向量:左→右 后→ 前
最大向量:右→左 前→ 后
终末向量:左→右 后→ 前
右侧,前侧导联:V1
左侧,后侧导联:V5 V6
精品课件
9
心电向量的形成 室早/室速定位与鉴别 实战练习
精品课件
10
特发性室早/室速的分类
左,右流出道室早/速 二尖瓣,三尖瓣环室早/速 分支型室速 His旁室早/速 心外膜室早/速 其他部位
精品课件
29
Zhang FX, et al. Europace. 2009;11(9):1214-20.
左,右流出道室早/速 二尖瓣,三尖瓣环室早/速 分支型室速 His旁室早/速 心外膜室早/速 其他部位
精品课件
30
二尖瓣环室早/速(横面)
二尖瓣环在解剖学上位于左室的最后方,此处起
源的室早除极方向正对胸前导联。故其特点为
特发性室早/室速的定位与消融
精品课件
1
心电向量的形成 室早/室速定位与鉴别 实战练习
精品课件
2
心电图形成的原理
普通心电图的产生: 将不同时间(每一瞬间)心脏的综合心电向量按
时间形成的先后顺序一个个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三 维空间的立体向量环(在一次心脏搏动中)立体的 三维向量环,经过两次投影,即得到我们常见的心 电图 第1次投影:立体三维图变成平面二维图(得到心 向量图) 第2次投影:二维平面的心向量图再投影到不同的 导联(探查电极)(X,Y,Z轴),则得到常见的 心电图(一维)
精品课件
81
三尖瓣环室早/速
3.游离壁:QRS波时限长,且终末部可见切迹 或顿挫; V1起始部多可见r波,且移形晚 (≥V4) 间隔部:QRS波时限短,无切记或顿挫; V1多呈QS型,且移形早(V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程祖亨Ξ,木胡牙提・乌拉斯汗,马依彤,汤宝鹏,侯月梅,张燕一,王 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 V T)的射频消融(R FCA)治疗效果。
方法:对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 LV T)、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RVO T)及3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分别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搏标测法行射频消融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消融室速或室早,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一例复发。
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或室早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特发性室速;室性早搏;射频消融中图分类号:R541.71;R54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551(2002)0320281202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 V T)临床多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变的中青年。
主要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室速(RVO T)和起源于左室间隔部的左室特发性室速(I LV T)。
自射频消融(R FCA)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现已成为根治这类室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我科1999年5月~2001年6月对8例特发性室速、右室流出道室速及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进行射频消融,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例I V T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
年龄17~38岁,平均(30.2±12.5)岁。
3例为左室特发性室速(I LV T),2例为右室流出道室速(RVO T),3例为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8例患者入院后经体检、心脏X线、心脏B超、心电图等检查均无器质性心脏结构改变。
1.2 心电图 3例I LV T患者发作时体表心电图V1导联均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伴电轴左偏-55°~-115°, 、 、avF导联均以S波为主。
其中2例室速发作时,静注维拉帕米5m g可终止。
5例右室流出道室速或室早患者发作时体表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LBBB)图形伴电轴右偏+100°~+128°, 、 、avF导联均为R波。
杨平珍:分支型室速的电生理诊断和消融
杨平珍:分支型室速的电生理诊断和消融分支型室速,又称左心室特发性室速,多起源于左心室中后间隔部(即左后分支的蒲氏纤维网处),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图形,少数电轴右偏者则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或主动脉瓣窦下方的左心室流出道部位(左前分支分布区域)。
其电生理特征能被程序刺激和快速刺激所诱发和终止,维拉帕米可终止发作,故又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
其发生机制目前多认为折返机制,涉及到慢通道组织的折返(左后分支蒲肯野纤维网与局部心肌微折返)。
本综述将重点探讨分支性室速独特的临床、心电图和电生理特性,并进一步讨论临床导管标测与消融的特性,以最终可以协助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提高导管消融手术的成功率。
由于临床标测方法的日趋成熟(X光下常规的电生理标测、三维标测系统的运用),其导管消融成功率也是非常高的。
下面将重点讨论分支性室速的临床特征、心电图特征以及导管消融的特性。
◆ ◆ ◆ ◆ ◆1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征分支型室速临床上多见于无心脏病史的青少年男性。
患者发作时感受类似于阵发性室上速,即突发突止的心慌、胸闷。
发作时心律多规整,频率多在120-220次/分。
心脏影像学检查多提示心脏结构及功能正常。
其发作时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故患者有比较好的耐受能力;但部分患者的持续、或长期反复发作,会逐渐发展成为“心肌病”。
分支型室速患者发作时心电图为单形性宽QRS心动过速(传导系统起源),符合室速的ECG特征,节律相对规整。
由于靠近正常传导通路,部分患者的QRS波增宽不明显,所以常被误诊为室上速。
其心电图特征常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样图形,同时电轴明显左偏或右偏。
患者少见频发室早、或短阵室速发复发作。
部分患者可见房室脱节、室性融和波、或夺获现象。
2分支型室速临床分类分支型室速在临床分为三类,即左后分支型、左前分支型和左侧高位间隔型,其中最常见的为左后分支型室速,约占分支型室速的90%左右。
左后分支型室速:左后分支型室速起源于His-Purkinje系统的左后分支区域,其心电图特征常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同时伴有电轴左偏或极度右偏,V5/6的R/S<1,可见室房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频消融前心内电生理检查
IVT的诱发 –诱发特点与VT机制的关系 RVA 80-90%, RVOT 10%, LV 5% IVT的室房(VA)传导 1:1,2:1,文氏,比例不固定的不 完全性VA阻滞,完全性VA分离 –鉴别诊断
室上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前心内电生理检查
常规准备 程序刺激方案 –心房程序期前(S1S2)刺激 –心房分级递增刺激 –右室心尖部S1S2刺激 –右室心尖部S1S2S3刺激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早的 电生理学诊断与消融技巧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心律失常诊治中心 张奎俊
VT类型
特发性VT 心肌梗死后VT 心肌病VT ARVC VT 束支折返性室速 其它: 尖端扭转性室速,先心病室速
导管消融的现状
特发性VT的成功率较高:成功率>90%; 器质性心脏病VT:成功率低(~50%);易 复发; 多形性VTs:一般不进行消融;
流行病学
发病率:占阜外射频患者的5.6%;
1998年NASPE统计各种VTs占总数 6%(201/3357)
PACE 2000
性别因素:RVOT VT(差异无显著性) ILVT(男性86%) 阜外 年龄: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RVOT约33.0岁,ILVT 25.7岁; 阜外 中华心律失常杂志2001 RVOT室速中约1/3有晕厥或黑朦; 预后:较好;Br Heart J,1953
传统标测下VT消融成功的前提
VT可被EPs重复诱发 发作时血流动力学稳定 持续时间足够长 非多形性VT VT发生部位或传出通道在心内膜下较表浅处
目前临床可用的标测技术
常规心内膜标测技术 心外膜标测(CS内/心包穿刺); CARTO; 非接触式(EnSite)标测;
经CS的心外膜标测
结论
总体而言,射频消融治疗IVT的疗效是令人满 意的,应作为首选治疗手段。 现有的标测和消融技术基本能满足要求,但复 杂的病例需要新的标测手段。 普及临床医生对IVT的认识会使符合适应证的 病人受益得到根治。
展望
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尽管取得很大进展, 但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消融疗效尚不理想,前 景仍任重道远。新型标测技术和消融器械的进 步已使目前消融治疗达到既往难以预想的水准, 今后的发展可以预测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技术还 会进一步提高与不断完善,临床应用更为普及 的前景应有信心。
IVT射频消融
消融成功标志(消融终点) –放电后VT终止或室早消失 –消融后即刻及30分钟内,反复 重复原诱发条件并经静点异丙 肾上腺素均不能诱发VT
IVT射频消融
频发性室性早搏的消融 – 一般处理 – 射频消融治疗的适应证 – 射频消融方法
体表心电图定位 心内膜标测与消融方法
RVOT和RMVT的起源部位
¼ô ä ¸² à ÎÀ Ó ëÚ ±² à
IVT类型
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 多数起源于左室中后间隔部即左后分支 蒲肯野纤维网处,少数则起源左前分 支区域左室流出道或游离壁部位 发生机制以折返机制为主 中青年男性多见,绝大多数为持续性单 形室速
IVT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阜外医院92-2000年总结190例IVT的消融资料: 左室IVT113例,右室IVT77例,成功率分别为 90.5%和89.7%,复发率9%左右。 2004-2006年3月消融例数208例,左室IVT73 例,右室IVT135例 ( 包括频发室性早搏 ) 平均年消融例数近百例
文献报道
国外IVT射频消融报道126篇 较大系列:美国138例 日本352例 印 度108例 德国33例 国内 较大系列报道:安贞120例 阜外190例 人民127例 亚心103例 表明国内IVT消融达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开展情 况
1992年3月阜外医院开展国内首例IVT射频消融治疗 几家医疗中心相继开展并将治疗技术推广 至1996年全国消融资料统计,VT消融289例,其中 IVT255例,成功率88.2% 左室IVT166例(90.9%),右室IVT89例(83.1%) 2000年全国当年的消融资料统计IVT消融总数为518例, 左室IVT285例,右室IVT233例,成功率分别为94.4%和 90.6%。复发率5.9%
RBBB型VT(ILVT) –电轴左偏 –电轴右偏
左室流出道VT 左室游离壁VT
LBBB形VT(RVOT) –电轴右偏或正常 –电轴左偏
RVOT VT
RVOT-VT
RMVT
ILVT
ILVT
RBBB,LAD:左后 分支起源,绝大 多数;
RBBB,RAD:左前 分支起源,少见;
P ABL
P
RV
RVBiblioteka ILVT激动顺序标测,大头电极可 记录到P电位,此处消融成功
RVOT室速(左),在间隔侧中后 部以相同频率进行起搏标测(右)
IVT射频消融
导管的选用 ILVT标测与消融 –激动顺序标测(为主) –起搏标测 RVOT-VT标测与消融 –起搏标测(为主) –激动标测
谢谢!
近年IVT消融经验成熟,除常规病例外,起源 左室流出道,游离壁,邻希氏束等特殊部位的 消融例数增加,成功率提高,相关经验报道不 少。消融适应证范围扩大到频发室早。
室性早搏
室早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正常心脏者预 后大多良好,但对生活质量有不良影响,消融 治疗的高成功率和安全性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愿 意接受根治方法使消融适应证拓宽。对符合指 征的此类患者应建议首选治疗。
优点:有助于缩小标测 范围,尤其对心外膜下 的VT有帮助 缺点:可操作性差;精 确度低;应用范围小
CARTO
优点:直接接触;准确 性较高;可在心外膜标 测;也可在窦律下标测; 缩短X线照射时间。 缺点:不适于血流动力 学不稳定者及非持续性 VT。
心内非接触式标测
优点:直观;操作快捷; 特别适于血流动力学不 稳定或非持续性VT;准 确性较高;减少X线照射。 缺点:不能反映心外膜 激动情况。
射频消融前心内电生理检查
程序刺激方案(续) –右室心尖部S1S2S3 S4刺激 –右室心尖部S1S1分级递增刺激 –右室流出道刺激 –左室刺激 –异丙肾上腺素激发刺激
心内标测方法
激动顺序标测法 起搏标测法 窦律下蒲氏电位标测法
I
I
II
II
V1
V1
A V HBE V
HBE
ABL V P V P
IVT类型
左室 特发性室速 (ILVT)
右室流出道 室速 (RVOT-VT)
IVT类型
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VT) 反复性单形性室速(RMVT)最多见 少数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中青年多见,运动或异丙肾易诱发 又称儿茶酚胺敏感性或运动诱发性室速 发生机制多与延迟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 有关 此型男女均较多见,女性略多
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LV游离壁VT
I, aVL呈QS;下壁导联RS;胸前R移行在V3之前。 起源于LV后外侧壁基底部。姚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
I
II
III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V6
IVT的发生机制
折返性机制:主要发生于 LV 的左后分支
处 自律性机制:见于RV,亦可发生于LV 触发活动机制:多发生于 RVOT,亦可见 于LV。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自律性增高; 频率60-120bpm; 临床预后较好; 多无需特殊治疗; 导管消融可根除;
IVT射频消融
仪器和消融方法 –温控法 –非温控法 成功率及随访 并发症及预防 –Ⅲ°A-VB – 心肌穿孔,心包填塞 – 室颤及其他
IVT射频消融
影响成功率的因素 –仪器设备、方法学的掌握及操作技巧 熟练程度 – VT起源部位 解剖变异 外膜 – VT诱发条件及血流动力学状态 –靶点定位精确度、消融导管与心内膜 贴靠状况、温控导管的应用 –新的标测系统应用
特发性室速
预后相对良好,部分可有黑朦、晕厥。消融治 疗根治率高、安全,应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IVT的分类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1,反复发作的单形 性室速(RMVT);2,右室流出道室速 (RVOT)。 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 也可根据其对药物的反应而分为维拉帕米敏感 性室性心动过速(verapamil-sensitive VT) 或腺苷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adenosinsensitive VT)。
特殊情况
器质性心脏病可以合并类似特发性的VT(例如CAD 合并RVOT VT,DCM合并典型ILVT,etc),其消融 难度相对较小,亦较安全; 特发性RMVT、无休止ILVT、频发VPC可能导致心脏 扩大。
特发性室颤
心脏性猝死的年轻生存者,10%以上心脏骤停 的原因为特发性室颤。 触发灶多为室性早搏。消除相关的高危室早可 达治疗目的。 国内外报道消融例数达数十例,随访结果满意。 病灶大多位于左室,少数RVOT。 国内专家杂志述评提出积极消融室早防治室颤 的前瞻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