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非常经典的塑模顶出系统设计标准
1顶针、扁顶针顶出
1.2 顶针位的布置原因
合理布置不合理布置
1—镶件2—扁顶针尖、薄钢
碰前模面
1—前模 2—顶针 3—后模
(5)防止尖钢、薄钢,特别是顶针顶面不可碰触前模面。
如上右图
1.3.顶针选用原因
1.4 顶针、扁顶针配合间隙
1.5顶针固定
固定顶针一般是在面针板加工台阶固定,为防止顶针转动,常用方式有两种:一种顶
回针
推板
边钉
垫块
台阶(猪嘴形)柱位
推板型芯
推板型芯
固定板
配合锥面
型芯产生过切
线切割
加工线
型芯锥面采用线切割加工时,注意线切割和型芯顶部应有的间隙,如图
延迟顶出
在一些模具中,某些顶针需要延迟顶出,以到达较理想的顶出效果。
如下列图所示,由于潜水浇口离塑件边很近,假设采用同步顶出,潜水浇口弹出时有可能会弹伤塑件,因此,顶针
用延迟顶出。
在顶出初始阶段,顶针3 并不动,当顶出行程到达
7,再推动顶针3 开场顶出流道,从而防止了浇口弹伤塑件的现象。
图中
程,顶针3 的顶出行程为H-S,其中S 的大小取决于潜水浇口的形状及其和塑件的远近程度等。
塑胶模具设计原理:顶出系统
尺寸規格及材質
顶针布置 1、 在产品图上,首先在四边打顶针,然后在肋板两边打。 如肋深,则最好拆入子,在边上打肩销,宽度在1.2mm以上。 2、 在大平面上不用小顶针。直径不宜过细,需要足够刚度如不可加大,则做成台阶形。 Boss处用顶出套筒,如不,则必须在其附近打两枝顶针。 3、 顶出套筒尺寸确认,套筒厚度要有1mm以上内外径尺寸抓整数。 4、 顶针不宜设在产品最薄处,应在产品强度最大处布置,效果最好,不易顶白顶伤。 5、 顶针不可布置在滑块下面,必须时要加早回机构配合。顶针尽可能避免在高低面过渡的地方
四.顶板顶出: 如果塑件的沿周都要顶出的话,那就考虑用顶板顶出,另,一些特殊的产品表面不允许
有顶针的痕迹,也可以用顶板顶出的方式,顶板顶出制品受力 比较均匀,不易变形,一般适 用于盒盖类制品.推板内侧和胶位一般需留0.3mm的距离,在胶位不足的情况下,最小可 留到0.05mm,防止刮伤模仁,如图:
顶针的定位 当顶针的顶面为非平面或顶针面有成型胶位时,顶针的沉头部位就需要设计定位装置, 顶针转动或被装错.常用的定位装置有以下几种:
在较深的圆桶形胶位比较适用顶管顶出,司筒的固定方式于普通圆顶针一样,如成型的表面 为非平面,则司筒需加定位装置,方式参照原顶针的定位方式,司筒针定位于公模固定板,司筒 和司筒针前端前端采用精密配合防止制品毛边,后端应逃料0.1-0.2MM.以减少摩擦.具体参 数可参照顶针于模仁的配合.
塑胶模具设计原理 顶出系统
顶出系统
其中机械顶出为最 常用,分为顶针顶出,顶管顶出,顶块顶出及顶板顶出等.而顶针顶又为最常见,分为圆顶针 和扁顶针及异型顶针,此外根据顶出机构的不同还可分为 延时顶出,母模顶出,及二次顶 出等
第十一章 注塑模顶出系统设计
塑料模具设计
模具教研室
第十一章 注塑模顶出系统设计
11-7 二次顶出
1.若一次推出,容易变形。大型薄壁制品常常要分几级推出。 尤其是当制品不能承受推杆施加的力时更应使用几级(通常 用二次)推出。
2014年10月3日
塑料模具设计
模具教研室
第十一章 注塑模顶出系统设计
2.一次推出后,再强行推出。
塑料模具设计
模具教研室
第十一章 注塑模顶出系统设计
3、设计要点:
(1)顶针的装配。见图。 ①顶针与后模镶件的配合长度一般在 12—20mm之间。顶针长度为50的倍 数,最小100mm. ②顶针顶出面如果是斜面或曲面,顶针 沉头要做定位防转,顶面要加阶梯防滑。 (2)顶针的大小:直身圆顶针:直径3/64”—1”;常用顶针直径在 1.6mm(或1/16”)至8mm(或5/16”)之间 ,对于小于2.5MM(或 7/64”)顶针宜加托位。 注:在合理的范围内,顶针直径尽量大些,数量尽量多些;对称 胶件顶针尽量对称布置。
2014年10月3日
塑料模具设计
模具教研室
第十一章 注塑模顶出系统设计
•11-6 气动脱模机构:原理图见下:
•1.适用场合: •1)大型薄壳、深腔类制品,动模多采用气动脱模; •2)PVC轮胎模; •3)易粘前模的胶件, •前模须加进气装置。 •2。 二种空气阀门结构。 •见轮胎气吹模
2014年10月3日
2014年10月3日 塑料模具设计
模具教研室
第十一章 注塑模顶出系统设计
•3、设计要点: •1)柱高小于15mm或螺丝柱壁厚小于0.75mm的,尽量不用 司 筒 ,而 在 其附 近 对称 加 兩 枝 頂針 ; 司 筒壁 厚 一般 為 0.75~~1.5MM ;司筒壁在 1mm 以下或司筒壁径比≤ 0.1 的要 做有托司筒。 •2)司筒规格;司筒及司筒针直径如何选取? •3)装配方法:压板和无头螺丝。
塑料模具顶出系统设计
塑料模具顶出系统设计制品在模具中冷却固化之后,需切实可靠将其从模具中推顶出来,这一机构称之为顶出系统.同时必须保证,当模具闭合时,它不会与模具其它零部件发生干涉,并回到初始位置,以便开始下一循环。
1 顶出系统设计要点1.1一般要求使顶出制品脱离模具5~10mm,如图所示,对于大型深腔桶类制品而言,也可使顶出行程为制品深度的2/3,如图。
当产品上有骨位、柱位等结构时,一定要使其完全脱出模具。
1.2 顶出位置正确的顶出位置,应设在制品脱模困难的地方,制品的骨位﹑柱位以及对内模有包紧力的地方均应考虑设置顶出机构.同时还应考虑顶出机构应设置在不影响制品外观的部位,并且不能与其它零件 (如撑头﹑螺丝等)发生干涉。
1.3设计中尽量选用大的顶针,大模不用小顶针,特别是要尽可能地避免采用3/64"的有托顶针.当在产品有相互配合的地方设置顶针时,顶针应高出后模面0.5MM。
1.4设置顶出机构时,应注意顶出产品的均衡性.2 顶出机构的基本方式顶出机构的基本方式有:圆顶针﹑扁顶针﹑司筒﹑直顶﹑推板等 .2.1圆顶针分为单托和双托两种,1) 顶针与公模的配合长度一般为2~3倍顶针直径,但不能小于8,常用值为20mm,如图5-1当d≦3mm D=d+0.6当d>3mm D=d+12)当产品弧面上设置顶针时﹐为防止顶针顶出时滑动﹐需在顶针端面开“十”形防滑槽﹐槽深0.5mm.。
3)顶针与周边零件的位置关系。
顶针边与骨位﹑镶件的最小距离为2.0mm,与产品边﹑水道最小距离为3.0mm。
.4)当产品中柱位孔为前模碰穿方式,其下放置顶针时,处理方式如图:5)顶针的管位.当顶针位于圆弧面或者当顶针和司筒受胶位方向限制时,往往要设置管位装置,管位方式有下列三种:见图,其中图a为设置管位钉,较常用;图b为加一管位块;图c为将顶针头部加工为直边,此方式较常用于大顶针的场合。
6)镜类产品不允许产品上有顶出痕迹,常采用垃圾钉顶出,产品有扣时,顶针边距产品边2mm,无扣时为3mm,如图:7)有时,将顶针顶端加工成”z”形头,达到制品留后模的目的,此时应保证,使”z”形头方向一致。
塑胶模具设计顶出系统
頂出系統
在设计顶出系统时应遵守下列原则: (1). 为使制品不致因顶出产生变形﹐破裂,穿孔等,推力点应作用在制品能 承受力最大的部位,即刚性好的部位,如筋部,突缘,壳体形制品的壁缘等处. (2). 为避免顶出痕迹影响制品外观,顶出装置应设在制品的隐蔽面或非装饰 表面.对于透明制品尤其要注意顶出位置及顶出形式的选择. (3)﹑頂出行程一般在制品脫離模具5~~10mm﹐對于簡單﹑大型的制品可 頂出行程是制品深度的2/3。 (4)﹑回位杆(RP) ﹕在頂杆頂出制品后﹐其頂端會高出模穴許多﹐避免在 下次合模前撞壞模仁﹐必須有保護機構﹐所以設置回位杆(RP)﹐也可設置 拉回機構和彈簧助其復位。 (5)﹑頂杆端面一般會高于模穴面0.05~~0.1mm,以免塑胶上留有顶杆突起 痕迹,但也要依产品情况而定。 (6)﹑有内模镶件的模具,顶杆离镶件边缘不得小于0.80MM.顶杆离运水的 边缘不得小于3MM. (7)﹑顶杆在模仁里的配合长度应小于2D(D<6MM.D为顶杆直径),对于大型 模具不大于1.5D. (8)﹑顶杆的大小根据成品的大小来确定,原则上宁多勿少,直径宁大勿小.
脫料板
頂出系統
6.斜銷 當成品中使用斜銷較多且其它地方不易排頂針時就 可直接用斜銷來頂出成品。用斜销顶出时(特别是较 大的斜销)应考虑产品是否会沾斜顶.并采取相应的措 施预防.
斜銷
頂出系統
7.氣頂 。 氣頂出方式不論是在公模部份或母模部分,其頂出都很方便,不 需要安裝推板.在頂出過程中整個制品的部均受同樣地的壓力,所 以即便是軟的塑料,也可以在不發生變形的條件下脫離模具,通常 氣頂出要求脫模斜度最小大於2∘,所以對於形狀復雜需要較大脫 模力的制品,則無法滿足其要求。
(完整版)塑胶模具顶出系统
1、顶针分类:1)圆顶针 ①单节式,直径在2以上;②双节式,直径在2以下;
2)扁顶针
形等等。
3)异形顶针:截面不为圆形也不为方形,为其它形状,如三角形,半圆
1)圆顶针:单节式,双节式。直径有很多,可以从0.5到很大。标准生产厂家可 以用0.1作为增量,也就是说直径可以从0.6、 0.7 、0.8 、0.9、 1 、1.1、1.2 、1.3 、1.4 等等。一般情况下,当直径小于2毫米时请尽可能采用双节式的圆顶针,有利于强度的提 高。
仁产生很大脫 模力.为使成品易于脫模使用顶出块配合 顶针的顶出结构,L段为逃料以减小顶出回位时与模仁 的磨损.
此側壁太深
• 7.5 顶出装置的种类四
• (2) 对于此类框架状成品,不易排顶针, 当顶出力不平衡时成品会变形,故采用整 整式顶出块.
7.7.1 顶板顶出 顶板顶出适用于筒形塑件,薄壁容器以及
7.8.2 气顶
密封圈
90° ~120
空 氣
7.9 急回机构一 在某些模具中,由于成品结构決定顶出装置与滑块等
抽芯机构发生干涉,导致无法順利合模,改善此种狀况必须 安装急回机构使顶出杆在合模时先回复原位 . 如图所示未装急回机构,滑块与顶管相撞导致無法合模
7.9 急回机构一 如图所示已装急回机构,顶管提前回位可順利合模
頂出或在较浅侧壁侧面進行咬花處理. 4. 顶针配置时在允许范围內直径应尽量加大且为標準 规格品. 5. 每一套模具顶针直径尺寸不宜太多种,以减少加工 时工时换刀时间及出错机率.
7.4 顶出位置之选择二
此處側壁較淺 均分在PL以上 易脫模
PL
此處側壁很深 均分在PL以下 不易脫模 PL
若脫模力不均衡 應考慮在此面作 咬花處理
(完整版)塑料模具顶出装置
圖6与圖4﹒圖5作相同之考慮﹐為刮料板及套筒 并用之例﹒
用套筒頂出最為有效﹒
3)套筒 套筒之加工性比較良好﹐但套筒內徑小而長度長者﹐加工較難﹐使用於肉薄件容易發生開裂﹒ 由於套筒之端面全面頂出﹐成形品頂出均一﹐能形成确實脫模﹐成形品開裂較少發生﹒
4)刮料板 刮料板及心型之加工并不比頂出梢為難﹐滑動面机械加工及配合則需要較多時間﹐滑動面契合部必需淬火﹐熱處理 為困難﹒再者﹐互換性亦趨向不良﹐修補必需較多人工﹒ 刮料板与心型配合面形狀為圓形或方形者﹐机械加工及配合加工比較容易﹐但如為連續變化之曲線形者﹐則變為困 難﹒ 再者﹐為使施行淬火后仍保有互換性﹐使用襯套嵌入﹐使補修容易﹐特別有數個型穴者﹐可僅將破損單件換調﹒ 刮料板与其他頂出方法比較﹐為頂出面積廣大﹐成形品能确實脫模﹐對脫模抵抗較大之杯類及帽類之成形品脫模有 效﹐廣泛應用﹒再者﹐外觀上几無頂出痕跡顯示﹐此亦為优點之一﹒
側面設置頂出梢場合﹐配置於側壁附近較优
於中央部份﹐否則將使頂出時容易引起開 裂﹒
圖2為含有細而深之凸轂及加強肋之場合﹐使用頂出梢在其周圍頂 出﹐ 則發生開裂﹐容易使成形品破損報廢﹐頂出梢必需設置於凸轂及加 強肋底部﹐使能确實脫模﹒
圖3為階層頂出梢之使例﹐由於無法使用細小頂出梢於小型成形品 之場合﹐由於中段較粗﹐挫屈降低﹒
5)空气壓出方法 空气壓出方法為設置閥等﹐將空气通入隙間﹐加工較為簡單﹐對杯類及箱形等深度較大之成形品之脫模為极有效之 方法﹒
(2)頂出机构之實例
圖1為僅使用頂出梢之場合﹒頂出梢位置應
配置於脫模抵抗強度較大之處﹐如脫模抵抗
顶出系统之介绍
項目: 審查:
頂出系統 核准:
日期:
1. 頂出系統介紹: 在注射成型過程中,塑件由模具中脫出,脫出塑件的機構稱為頂出機構,一般由頂出、復位和 頂出導向等三部分組成。 1.1.頂出部位的選擇: ○1 .成品的非外觀面及依客戶要求。 ○2 .頂出位置設在脫模力大的地方,如靠近型芯,筋等,但是注意不可離水路太近,並且 保證型芯避厚。 ○3 .頂出位置設在強度,剛度最大部位,如凸緣,角落。如圖(1-1) ○4 .如成品不允許有頂出痕跡,可以做搭接加肉布置頂針,脫模後將其去掉。如圖(1-2)
項目: 審查:
○3 .套筒格規: a.直通雙節套筒
頂出系統 核准:
日期:
圖(1-17)
谷崧集團 文件編號: CX-07.07-06-06-A
項目: 審查:
b.壁空雙節套筒
頂出系統 核准:
日期:
圖(1-18)
谷崧集團 文件編號:
項目: 審查:
頂出系統 核准:
日期:
CX-07.07-06-03-A
B.產品動作面有頂出要求時防止頂針毛邊方式: a.產品盜肉,模仁做火山口。如圖(1-9)
○5 .頂針在模仁背後逃孔規格:如圖(1-10) 說明:A.當D值≦2.0時,A值約取10.0; B.2.0<當D值≦4.5時,A值約取15.0; C.當D值≧5.0時,A值約取20.0。
○3 .頂針取值:
圖(1-5)
A.圓頂針直徑的取值:
a.從成本考慮:優先用φ 3、φ 4、φ 6、φ 8、φ 10 尾數 .5盡量不用;
b.從成品考慮:優先用φ 用大頂針,如φ 12、φ 16,同一模具頂針規格盡量少。
B.頂針布置的取值:
塑模顶出系统
如右圖所示未 如右圖所示未 裝急回機構, 裝急回機構,滑 塊與頂管相撞 導致無法合模
五: 塑模頂出機構介紹
5.9 急回機構一
如右圖所示已 如右圖所示已 裝急回機構, 裝急回機構,頂 管提前回位可 順利合模
五: 塑模頂出機構介紹
5.9 急回機構二
5.9.1 利用彈簧片組合件急回機構
五: 塑模頂出機構介紹
五: 塑模頂出機構介紹
5.4 頂出位置之選擇二
此處側壁較淺 均分在PL以上 易脫模 PL
此處側壁很深 均分在PL以下 不易脫模 此處側壁很深 均分在PL以下 不易脫模 PL PL
若 脫模力不均 衡 應 考慮在此面 作 咬 花處理
追加片 頂針 以便於 脫模
五: 塑模頂出機構介紹
5.5 頂出裝置的種類一
五: 塑模頂出機構介紹
5.7.2 頂板頂出
五: 塑模頂出機構介紹
5.8.1 氣頂
氣頂出方式不論是在公模部份或母模部分其頂出 都很方便不需要安裝推板. 都很方便不需要安裝推板.在頂出過程中整個制品的部 均受同樣地的壓力,所以即便是軟的塑料, 均受同樣地的壓力,所以即便是軟的塑料,也可以在不發 生變形的條件下脫離模具, 生變形的條件下脫離模具,通常氣頂出要求脫模斜度最 小大於2∘ 所以對於形狀復雜需要較大脫模力的制品, 2∘, 小大於2∘,所以對於形狀復雜需要較大脫模力的制品, 則無法滿足其要求. 則無法滿足其要求.
此側壁太深
五: 塑模頂出機構介紹
5.5 頂出裝置的種類四
對於此類框架狀成品,不易排頂針, (2) 對於此類框架狀成品,不易排頂針,當頂出力不均衡時 成品會變形,故採用整體式頂出塊. 成品會變形,故採用整體式頂出塊.
五: 塑模頂出機構介紹
塑胶模具顶出系统一、顶出系统的作用塑胶模具顶出系统它主要就是顶
塑胶模具顶出系统一、顶出系统的作用塑胶模具顶出系统它主要就是顶出在注塑过程中已成形的塑胶产品。
完成较完美的自动化生产,构成循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顶出系统的构成它的构成要用语言来概括比较难,但与其相关联的零件可以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
则,一般的顶出系统它可以由顶针(也可以有顶出块、顶出板),回位销,上下顶出板,模脚,下固定板等构成。
三、顶出系统的样式现在运用的塑胶模具当中,顶出系统一般有三种样式。
1、顶针顶出2、顶出块顶出3、顶出板顶出下面,我就这三种样式作一个详细介绍!1、顶针顶出看左图,我们可以看到顶针被固定在上顶出板上,它穿透了公模板进入到公模仁里面,最后顶在产品的底端.至于其他的具体情况,在模具标准零件中已经详细介绍,这里不最阐述.但是,我们必须清楚顶出的行程.这是这一节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内容:模具的顶出行程要很好的了解模具的顶出行程,比较简单,一看图就明白.这里要阐述的却是模具从注塑到产品顶出的一个整体过程.它包含了三个环节,合模状态--开模状态--顶出状态.每一个环节都会重要.我们必须掌握.掌握了这个过程,对于后面的学习就容易很多.下面介绍这三个环节:A、合模状态:把模具安装在注塑机上,注塑机给模具进行注塑到把模具打开之前的这种状态.我们可以把它叫为合模状态.如右下图.这个里面就又包括了以下内容:(1)、模具的安装(2)、注塑机(3)、注塑机对模具的填充在这里,我们需介绍的是几个关键术语。
固定侧:有时也叫A侧,可以这么说,与上固定板有关联的零件,我们统称为固定侧。
可动侧:有时也叫B 侧,它则是与下固定板有关联的零件统称为可动侧。
当模具安装在注塑机上的时候,固定模具上下固定板的夹具在注塑机的作用下,可以使得下固定板运动,而上固定板不动,所以就有了模具的固定侧与可动侧的说法。
在有的公司还有定模和动模的说法。
B、开模状态当注塑机把模具的型腔填充完毕之后,注塑机上的固定下固定板的夹具有了一个向下运动的趋势(如图3),开如进入开模状态,在夹具的作用下,下固定板会向下运动。
注塑模具设计::顶出系统
注塑模具设计:第三章:顶出系统第三章顶出系统也就是制品的脱模装置,当制品在模具中成型后,要由特定的方式切实牢靠地将其从模具的一侧中推顶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是制品产生变形,而达不到成型要求,“白化”及咔滞现象。
这种特别的装置即是顶出系统。
除此之外该装置还必需能够在模具闭合时,保证不会与模具其他零部件发生干预地回复到顶出前的初始位置,以便进展重复不断的成型加工。
在设计顶出系统时,模具设计者首先需要确定制品的留模形式,顶出系统必需建立在所滞留的模具局部中,通常,由于注塑机的顶出系统是设计在动模板一侧,因此绝大多数模具的顶出系统时安装在动模中的为提高效率,缩短周期和实现自动化,不仅需要顺当脱模,而且浇道中点的塑料也必需要有特定的脱模方式。
顶出系统的要求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制品不变形且准确的进展脱模。
考虑因素〔一〕顶出行程,一般规定被顶出的制品脱离模具5~10mm,一些简洁且脱模斜度较大的筒形制品,可使行程为制品深度的2/3。
不要太长,由于顶杆很细,行程长,简洁损坏顶杆。
〔二〕复位杆〔回程杆〕顶出系统中必需设置复位杆帮助顶杆回位。
顶出过程中,顶杆垫板承受很大的顶出压力,强度和刚度缺乏时,易弯曲变形影响顶杆运动,留意螺丝联接〔需从垫板向固定板拧入〕避开发生扳手空间缺乏的困难。
〔三〕顶杆顶端与型芯〔或型腔〕平面的关系理论上应处于同一平面,为模具制造与装配简便,实际中大多顶杆的端面超过或降低型芯〔或型腔〕平面 0.05~0.1mm,与设计者协商,取得制品内外表有凸台与凹坑的允许〔四〕顶杆的外形与尺寸选择除非制品外形限定必需使用其它外形的顶杆外,一般选用圆柱形,且避开承受直径小于 3mm 的瘦长顶杆。
增加顶出面积的方法〔五〕支撑由于顶杆固定板和垫板尺寸较大,使动模垫板之间的跨度加大,在较高的注射压力下,动模垫板可能玩去变形,导致顶杆运动不畅或卡死,除了用增加动模垫板的厚度来增加其刚度外,还可在动模固定板与垫板之间设置支撑柱。
注塑模具顶出系统设计
注塑模具顶出系统设计产品完成一个成形周期后开模,产品会包裹在模具的一边,必须将其从模具上取下来。
此工作必须由顶出系统来完成,它是整套模具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由顶出、复位和顶出导向等三部分组成。
1、顶出系统的设计原则顶出系统形式多种多样,它与产品的形状、结构和塑料性能有关,一般有顶杆、顶管、推板、顶出块、气压复合式顶出等。
图8.1 顶出系统结构图顶出系统的结构图,如图8.1。
其设计原则如下:①选择分模面时尽量使产品留在有脱模机构的一边。
②顶出力和位置平衡确保产品不变形、不顶破。
③顶针须设在不影响产品外观和功能处。
④尽量使用标准件安全可靠有利于制造和更换。
⑤顶出位置应设置在阻力大处,不可离镶件或型芯太近。
对于箱形类等深腔模具,侧面阻力最大,应采用顶面和侧面同时顶出方式以免产品变形顶破。
⑥当有细而深的加强筋时一般在其底部设置顶杆。
⑦在产品进胶口处,避免设置顶针以免破裂。
⑧对于薄肉产品,在分流道上设置顶针,即可将产品带出。
⑨顶针与顶针孔配合一般为间隙配合,如太松易产生毛边,太紧易造成卡死。
为利于加工和装配、减少摩擦面,一般在动模上预留10~15mm 的配合长度,其余部分扩孔0.5~1.0mm, 形成逃孔。
⑩为防止顶针在生产时转动,须将其固定在顶针板上,其形式多种多样,须根据顶针大小、形状、位置来具体确定。
2、顶出类型的选用原则注塑模结构中,顶出机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塑料成品的质量,如果设计得不好,塑件会产生一系列缺陷,如:塑件的翘曲变形、裂纹和顶白现象等。
顶出类型的确定是顶出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顶出力和脱模阻力来进行顶杆类型、数量和顶出位置的优化设计。
(1) 顶杆顶杆是顶出机构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因其制造加工和修配方便,顶出效果好,在生产中应用最广泛。
但圆形顶出面积相对较小,易产生应力集中,顶穿产品,产品变形等不良。
在脱模斜度小、阻力大等管形箱形产品中,尽量避免使用。
当顶杆较细长时,一般设置成台阶形的顶针以加强刚度,避免弯曲和折断。
模具顶出系统
能承受力最大的部位,即刚性好的部位,如筋部,突缘,壳体形制品的壁缘
等处. (2). 为避免顶出痕迹影响制品外观,顶出装置应设在制品的隐蔽面或非装 饰表面.对于透明制品尤其要注意顶出位置及顶出形式的选择. (3)﹑頂出行程一般在制品脫離模具5~~10mm﹐對于簡單﹑大型的制品可頂 出行程是制品深度的2/3。 (4)﹑回位杆(RP) ﹕在頂杆頂出制品后﹐其頂端會高出模穴許多﹐避免在 下次合模前撞壞模仁﹐必須有保護機構﹐所以設置回位杆(RP)﹐也可設置 拉回機構和彈簧助其復位。 (5)﹑頂杆端面一般會高于模穴面0.05~~0.1mm,以免塑胶上留有顶杆突起 痕迹,但也要依产品情况而定。 (6)﹑有内模镶件的模具,顶杆离镶件边缘不得小于0.80MM.顶杆离运水的 边缘不得小于3MM. (7)﹑手机壳,电池模具顶杆在模仁里的配合长度应约3D, 小的顶针配合 段也大于15(D<6MM.D为顶杆直径),对于大型模具顶针配合段长不大于1.5D. (8)﹑圆顶杆的大小根据成品的大小来确定,原则上宁多勿少,直径宁大勿 小,规格类别尽量减少.
潜伏式浇口如图(二):所以必须先把料头顶出,而在顶出料头的同时,1号 顶针是不能动的,因此这里采用了顶针延迟顶出机构如图(三),先让抓料 顶针顶出12MM后,1号顶针再随B板将产品顶出18mm,而镶件是不动的(镶 件在产品里只有15mm),所以顶出问题就解决了如图(四):
图(二)
图(三)
图(四)
延迟顶出机构, 潜伏式浇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 顶出行程之简介 7.3.1 顶出行程一般规
定被顶出的制品脫离模 5~10mm. 如右图所示
7.3.2 在成型一些形状简 单且脫模角度较大者的桶 形制品也可使顶出行程为 成品深度的2/3. 如右图所示
7.4 顶出位置之选择 一 1. 顶出机构的运动要准确,可靠,灵活,无卡死现象,机构 本身要有足夠的刚度和強度,足以克服脫模阻力. 2. 保证在顶出过程中塑件不变形,这是对顶出机构的最 基本的要求. 3. 冷却后由于塑料会对钢件产生收缩的应力,而有抱 紧的现象,在靠破孔两边成品肉厚強度最弱,应设置
7.9 急回机构二 7.9.1 利用弹簧片组合件急回机构
• 7.9 急回机构二 • 7.9.2 摇摆式急回机构
• 7.9 急回机构二 • 7.9.3 铰链式急回机构
7.10 顶针排布其它注意事項一 (1) 顶针布置时切不可与支撐柱、顶板导
柱、公模仁、公模板锁固螺钉及有拉回机构 之K.O孔相干涉.
前言 为了实现全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机械生产,注塑模具的顶出系统在此作用上很重要. 顶出系统的构成:1、板子部分:模脚/下固定板/上下顶出板
2、固定螺丝部分:锁定模脚/上下顶出板 3、顶出设置:顶针/顶块/顶板/司筒 4、附助设置:KO孔
第一节 顶出样式 一、顶针顶出:材质,一般用好一点的材料:SKD61。
(2) 顶管布置时切不可与支撐柱、停止销、 K.O孔、上下顶板锁固螺钉, 公模板锁固螺钉 相干涉.
如下页:
7.10 顶针排布其它注意事顶二
回位杆 螺釘 彈簧
拉回機構 停止銷
頂管 螺釘 頂針
公模仁 公模板 支撐柱
頂出導杆 上頂出板 下頂出板 下固定板
各种罩壳形塑件的脫模顶出.这种顶出机构的 主要特点是顶出力均勻,平稳,顶出力大,塑件 不易变形,而且表面不留顶出痕跡,结构也比 顶管脫模机构简单,不需设置复位装置,合模
时靠定母模板分形面的推力即可使顶出机构 复位.这种结构的缺点是型腔和型芯需分別设 在定模和动模上,成型出塑件外形与內孔间的 同心度较低.
7.8.2 气顶
密封圈
9,由于成品结构決定顶出装置与滑块等
抽芯机构发生干涉,导致无法順利合模,改善此种狀况必须 安装急回机构使顶出杆在合模时先回复原位 . 如图所示未装急回机构,滑块与顶管相撞导致無法合模
7.9 急回机构一 如图所示已装急回机构,顶管提前回位可順利合模
仁产生很大脫 模力.为使成品易于脫模使用顶出块配合 顶针的顶出结构,L段为逃料以减小顶出回位时与模仁 的磨损.
此側壁太深
• 7.5 顶出装置的种类四
• (2) 对于此类框架状成品,不易排顶针, 当顶出力不平衡时成品会变形,故采用整 整式顶出块.
7.7.1 顶板顶出 顶板顶出适用于筒形塑件,薄壁容器以及
较小不易顶成品,故采用扁顶针来顶出.
入子
為參考 規格
W
• 7.5 顶出装置的种类三
• 7.5.3 套筒顶针
水平 靠破面
脫模角度參見 成品注意事項
C角
A (C) B
1~2mm
定位珠
A
B
C
1 30 以下
10
2 35 以上 A-20
20 (一律)
注 20 以下 考慮貼壓板方式
注
六角止付螺絲
• 7.5 顶出装置的种类四 • 7.5.4 顶出块及其使用场合 • (1) 在一些模具中,由于成品的侧壁太深,极易包裹模
• 7.7.2 顶板顶出
7.8.1 气顶
气顶出方式不论是在公模部份或母模部分其頂出都
很方便不需要安装推板.在顶出过程中整个制品的部均受
同样地的压力,所以即便是软的塑料,也可以在不发生变形
的条件下脫离模具,通常气顶出要求脫模斜度最小大于2∘,
所以对于形状复杂需要大脫模力的制品,则无法满足其要
求.
彈簧
单节式圆顶针参数
单节式圆顶针参数
双节式圆顶针参数
单节式圆顶针参数
2)扁顶针
七: 塑模頂出机构介绍
7.1 顶出机构 在注射成型的每一个循环中,塑件必須由模具型腔中
取出.完成取出件这个动作的机构就是顶出机构,也称為脫 模机构. 7.2 顶出系统的构成: 1、板子部分:模脚/下固定板/上下顶出板 2、固定螺丝部分:锁定模脚/上下顶出板 3、顶出设置:顶针/顶块/顶板/司筒 4、附助设置:KO孔
1、顶针分类:1)圆顶针 ①单节式,直径在2以上;②双节式,直径在2以下;
2)扁顶针
形等等。
3)异形顶针:截面不为圆形也不为方形,为其它形状,如三角形,半圆
1)圆顶针:单节式,双节式。直径有很多,可以从0.5到很大。标准生产厂家可 以用0.1作为增量,也就是说直径可以从0.6、 0.7 、0.8 、0.9、 1 、1.1、1.2 、1.3 、1.4 等等。一般情况下,当直径小于2毫米时请尽可能采用双节式的圆顶针,有利于强度的提 高。
此處側壁很深 均分在PL以下 不易脫模 PL
追加片頂針 以便於脫模
7.5 顶出装置的种类一 7.5.1 顶针孔的配合深度及逃孔规格. (1) 单节顶针配合深度及逃孔规格. (2) 双顶针,扁顶针配合深度及逃孔规格. 如右图
行 程 行 程
• 7.5 顶出装置的种类二 • 7.5.2 扁顶针 • 在成品內部有骨位时,若用圆顶针,顶出面积
頂出或在较浅侧壁侧面進行咬花處理. 4. 顶针配置时在允许范围內直径应尽量加大且为標準 规格品. 5. 每一套模具顶针直径尺寸不宜太多种,以减少加工 时工时换刀时间及出错机率.
7.4 顶出位置之选择二
此處側壁較淺 均分在PL以上 易脫模
PL
此處側壁很深 均分在PL以下 不易脫模 PL
若脫模力不均衡 應考慮在此面作 咬花處理
顶针顶出. 4. 在成品垂直之壁厚之正下方应设置顶针以利于顶出. 5. 在十字肋下方常排布顶针, 既可顶出又可排氣. 6. 顶出力的分布应尽量靠近型芯,且顶出面积应尽可能 大,以防塑件被顶坏.
7.4 顶出位置之选择二 1. 當在斜面或曲面上配置顶针时,需考虑沉头定位问 题及顶出时顶针先端会有顶滑现象. 2. 在凸出模仁排布顶针需注意其模仁強度,顶针边缘到 模仁边缘最小值為1mm. 3. 顶针在配置时需考虑顶出时力量分布是否平均成品 深度是否一致, 若不一致需考虑增加片頂針作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