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手术常见并发症
起搏器植入并发症
![起搏器植入并发症](https://img.taocdn.com/s3/m/a94d7f08650e52ea55189821.png)
• 通常情况下,拔出穿刺诊即可,之后再重新穿刺。 • 一旦误入锁骨下动脉并送入了动脉扩张鞘管,这时的处理
应十分谨慎。 A.原则上应保留鞘管急请外科会诊,直视下修补血管。 B. 在保留导丝的前提下,逐渐更换更小直径鞘管加局 部压迫。 C. 现在市场上有用于穿刺动脉的血管闭合装置,必要 时可以用,但价格较高。
穿刺中可能发生气胸
• 负压进针过程中有空气吸入现象,有此现
象发生时应高度警提此后发生气胸的可能; • 病人出现胸痛,不敢深呼吸; • 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低血压; • 出现呼吸窘迫。 • 出现上述情况,应高度重视。
确诊气胸
• 胸部查体:患侧呼吸音减低、语颤减弱,甚至出
• • •
现气管向对侧移位。 胸部X线检查可以发现肺压缩。 气胸早期出气量少时,平卧位检查可能不易发现, 必要时采取坐位或站位检查才容易发现。 穿刺引起气胸的发生时间多呈亚急性,出现症状 往往在数小时至十几个小时以上,因此应引起注 意。
预防误穿锁骨下动脉
• 可在患者的背部垫高,两肩后展下穿刺; • 穿刺时需在持续负压下进针,穿刺回抽出血后,根据出血
• •
颜色暗红、压力低初步判断已进入锁骨下静脉。 少数心力衰竭病人,因静脉压过高,操作中也可出现血流 向外喷射的情况,需结合病史等加以鉴别。 沿穿刺针送导丝一定要顺利,最好将导丝送到下腔静脉, 因为这可以很明确排除导丝进入动脉系统、心包和纵隔; 如导引钢丝走行位于脊柱左侧,应注意与左上腔畸形引流 鉴别。 如送鞘时病人疼痛明显,需格外小心。
起搏器植入后近期并发症
• 囊袋出血 • 感染 • 肌电干扰 • 电极导线脱位 • 脑梗死 • 静脉血栓或静脉狭窄
囊袋出血
• 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局部淤血,无论面积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2)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2)](https://img.taocdn.com/s3/m/b14f466c524de518974b7d26.png)
13.起搏器综合征 是起搏器植入后由于血流动力学、电生理学
方面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VVI起搏方式。
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低心排血量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伴有:
❖ (1)头晕; ❖ (2)低血压; ❖ (3)呼吸困难; ❖ (4)水肿; ❖ (5)颈静脉怒张; ❖ (6)肺部罗音; ❖ (7)起搏时出现反流杂音: ❖ (8)心音强弱不等、节律升i规则 ❖ (9)脉搏不规则; ❖ (10)肝脏搏动。
。术前30分钟及术后应用抗生素,同
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切口愈合情况
,一旦发现体温升高、切口红肿、发
热、疼痛,应及时处理,定时换药,
密切观察。
8.皮肤粘连和皮肤磨损
▪ 脉冲发生器与皮肤粘连强烈提示感染 ▪ 如果皮肤几乎磨破,应当紧急处理,一旦溃破则感染难以避免
9.皮肤溃蚀:并不常见
可见于以下情况: • 起搏器囊袋无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染 • 手术时囊袋制作过小 • 埋置过于表浅,尤其是儿童 和瘦小成年人,这些人缺乏 皮下脂肪组织 • 埋置过于靠近腋窝侧 • 起搏器置换术后
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必要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并密切观 察起搏心律,如有起搏不良,要慎用抗心律失常药,以防发生意外。
5.脉冲发生器囊袋血肿:
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局部淤血, 无论面积大小,如果不继续扩大,可只观察。
▪ 阿斯匹林等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常常忽视的引起血肿的药物 ▪ 不要试图抽吸血肿,因为血肿常常是无菌的,即使注意无菌技
9.皮肤溃蚀 ○ 处理方法:
○ 手术处理囊袋:唯一选择 ○ 如果与感染有关,则整个起搏系统
包括脉冲发生器和导线必须取出, 另选清洁部位重新植入新的起搏系 统 ○ 若没有感染,可以对原部位进行改 造,扩大囊袋
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和故障处理
![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和故障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332b482c9b6648d7c0c74646.png)
起搏不良(无夺获)
某病人因病窦伴房室传导阻滞植入了SDR303三个月,最近来程控 随访时主诉有时有心慌的感觉,而且经常搭脉有小于70跳的情况, 为此医生照例做了起搏心电图检查,发现了问题,起搏器设置如下: DDD 70/120ppm, SAV/PAV 160/200ms, PVARP 300ms
移位:起搏和感知阈值改变,X线见位移 穿孔:血压改变,心包填塞,呼吸困难,膈肌刺
激等,超声可确诊
电极脱位
常见表现
–间歇性失夺获、间歇性感知不良 –不感知VT/VF/SVT误治疗
电极脱位
X-ray:RV电极脱落入心房
电极脱位
避免脱位
确保电极在心腔内有适当的张力 使用固定袖套缝线固定 植入中检查电极头端(Tip)是否稳定
电极断裂
第一肋骨和锁骨之间部位碾压 (电极断裂)
电极断裂
第一肋骨与锁骨夹角处受压断裂
电极断裂
电极断裂
感知不稳定 间歇性失夺获 阻抗升高
绝缘层破裂
内轴 绝缘破裂
常见现象
电极阻抗
下降 可能呈间歇性
夺获阈值
突然升高或失夺获 可能呈间歇性
感知
过感知或感知不良 可能呈间歇性
五、起搏系统故障
起搏故障的心电图表现
心脏的除极存在于起搏器的不应期外,而未被起搏器所“看见”
VVI/60 VRP=330ms
过感知
心房起搏良好,间歇性过感知现象。 AAI/90 ARP=250ms
过感知
非心脏除极的电信号被起搏器所“看见”
VVI/70
2. 起搏功能障碍
起搏不良(无夺获)
在心脏不应期外的起搏脉冲刺激不能夺获心脏的现象
电极穿孔
电极穿孔
起博器术后气胸的护理措施
![起博器术后气胸的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788124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a.png)
一、概述气胸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手术操作过程中刺破肺部引起。
气胸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工作,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起博器术后气胸的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起博器术后气胸的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1. 观察病情(1)术后3小时内,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及时发现心脏穿孔、气胸、栓塞、感染、出血、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2)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保持呼吸道通畅(1)指导患者咳嗽、深呼吸,促进肺部气体排出。
(2)协助患者采取半坐位,减少肺部受压,有利于气体排出。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3. 疼痛管理(1)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及时给予镇痛药物。
(2)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减轻疼痛。
4. 预防感染(1)保持患者床单、衣物清洁,减少感染机会。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术后感染。
(3)观察患者体温、血象等指标,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5. 饮食与营养(1)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
(2)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新陈代谢。
6. 心理护理(1)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2)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
7. 起搏器护理(1)观察起搏器工作状态,确保起搏器正常工作。
(2)定期检查起搏器电极位置,防止电极移位。
8. 活动与休息(1)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促进肺部功能恢复。
(2)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9. 出院指导(1)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受凉等。
(2)指导患者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三、总结起博器术后气胸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气胸,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助于降低气胸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https://img.taocdn.com/s3/m/763caad349649b6648d747b9.png)
10、VVI起搏导线张力对三尖瓣关闭的影响
导线在心腔内张力较大会牵拉三尖瓣,对三尖瓣造成机械性压迫,使三尖瓣关闭不全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
导线张力过大引起的心衰与起搏器综合症的鉴别:起搏器综合症是房室不同步以及电生理异常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而导线张力过大则由于导线对三尖瓣的牵拉致使三尖瓣无法正常关闭而影响血流动力学。后者通过X线检查可显示导线跨三尖瓣处在心脏收缩时没有明显压迹(提示导线张力过高),超声可提示三尖瓣反流明显。
⑷迷走神经损伤
4、术中心律失常
⑴室性心律失常
在导线送入心室的过程中,由于导线对心室壁的机械性刺激,特别是刺激右室流出道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一般经调整导线位置后室速即可纠正。如室速发生频繁,导线难以定位,可经静脉给予利多卡因50mg。
心室纤颤在导线植入过程中发生率较低,但危险性较大。发生原因可能与患者过度紧张,电解质紊乱、心脏过分激惹或导线过多刺激心室壁有关。预防办法:①术前向患者讲明植入起搏器的必要性,不过分渲染术中的危险性,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②术前纠正电解质紊乱;③术前或术中可用少量镇静剂,如地西泮10mg肌注或静注;④术中动作轻柔,一旦发生室颤应立即会撤导线,予心前区拳击或电复律。
近几年使用激素导线后,此种起搏阈值升高的现象极少见到。
4、膈神经刺激或腹肌刺激性收缩
膈神经刺激多见于心房起搏,其临床表现随起搏频率出现呃逆或腹肌抽搐,原因是导线位置靠近膈神经所致。防治方法是术中进行电压升高刺激试验,将分析仪电压升高到10V,如有上述情况则调整导线位置,如无上述情况则术后一般不会出现膈肌抽搐。如术后出现则只有降低输出能量的方法解决。
⑷心肌穿孔
穿孔原因多与导线质地较硬,心肌梗死后心肌较薄及术中操作不当有关。回撤导线入心腔内,穿孔心肌多可自行闭合。撤回导线后应仔细观察有无心包填塞,必要时行心包引流。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ppt课件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1d8de2b9f3f90f76c61b51.png)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皮肤溃蚀 ○ 处理方法: • 手术处理囊袋:唯一选择 • 如果与感染有关,则整个 起搏系统包括脉冲发生器 和导线必须取出,另选清 洁部位重新植入新的起搏 系统 • 若没有感染,可以对原部 位进行改造,扩大囊袋, 修复皮肤使之满意覆盖
但对于受累严重的血栓形成患者,需要其他的介入 治疗。
23
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静脉血栓
Breuls & Res Pace 2006;29:1170
24
上腔静脉阻塞
治疗前
治疗后
Chee et al Nat Clin Pract Cardiovasc Med 2007;4:226
25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导线引起心肌穿孔
• 诊断金标准:B超和CT。
• 处理方法:
如果患者有轻度症状或体征,但不能确定是否有持续 性心肌穿孔,可以严密观察。
若症状和体征在24-48h内减轻,则不必调整导线位 置
如果临床表现和超声心动图都提示心包填塞,则应在 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术。
心外科保护下 导线再定位。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 发症及处理
1
起搏器植入术中和术后并发 症
●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
2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9. 接口松动
1. 导线脱位
10. 导线损伤
2. 气胸或血气胸
11. 皮肤粘连 12. 皮肤溃破
3. 导线引起的心肌穿孔13. 感染
4. 心律失常
14. 残留的废弃导线
• 处理方法:
如果肺压缩<10%,可以严密观察而不必行胸腔穿 刺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https://img.taocdn.com/s3/m/7f62728a3186bceb18e8bb01.png)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一、术中并发症1、麻醉过敏或利多卡因过量个别患者因利多卡因使用过量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与头晕。
2、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有血气胸、神经损伤与误入锁骨下动脉等。
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并发症处理较为困难,有得并发症时致命得。
穿刺针误入胸腔时最早得表现就是可抽出气体,或患者有咳嗽。
一旦怀疑有气胸时,应立即拔除穿刺针,必要时摄直立位得X线片以确诊。
小量气胸不须特殊处理,气体可自行吸收。
少数患者为张力性气胸,则应行胸腔引流。
如果导入器误入动脉不要急于拔出扩张器,应在备有体外循环情况下拔出导入器较为安全、⑴血胸穿刺时如血管破损且有流入到胸腔得通道则可引起血胸。
单纯血胸较为少见,常为血气胸。
一般刺破锁骨下动静脉而未伤及胸膜时,则不会引起血气胸。
⑵锁骨下动静脉瘘发生动静脉瘘得患者不一定有任何症状,但听诊时在锁骨下方可听到连续得“隆隆”样杂音,类似动脉导管未闭。
⑶喉返神经损伤可引起一侧声带永久性麻痹。
⑷插入导线时持续出血这种少见得并发症可发生于右心衰或静脉高压者。
导线入径处持续出血可导致囊袋积血。
可用缝线在导线周围组织作荷包缝合,两个线头穿过导管而勒紧,可防止持续出血、⑸空气栓塞常发生于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插入导线者。
当患者深吸气或咳嗽时,胸腔成为负压,如不慎易从静脉穿刺口吸入空气而致气栓。
肺动脉气栓后得首发症状就是咳嗽,可有少许气急、气体不多时,多数患者无症状,多于5—10min后即被吸收。
如心室内空气较多,可紧急插入普通心导管将气体吸出、重者还可形成急性肺栓塞。
⑹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极少发生,但可能发生于高凝状态得患者。
如术后发现手臂肿胀,应作静脉造影,及早发现并及早应用抗凝剂治疗、⑺其她并发症较为少见得并发症如胸导线损伤、皮下气肿、臂丛神经损伤等。
3、颈内静脉穿刺并发症⑴气胸⑵刺破颈动脉致气管压迫⑶胸导管损伤左侧颈内静脉穿刺时,可能会损伤胸导管、⑷迷走神经损伤4、术中心律失常⑴室性心律失常在导线送入心室得过程中,由于导线对心室壁得机械性刺激,特别就是刺激右室流出道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一般经调整导线位置后室速即可纠正、如室速发生频繁,导线难以定位,可经静脉给予利多卡因50mg。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及防治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8b558da2360cba1aa811da99.png)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及防治一、术中并发症(一)与血管穿刺或切开有关的并发症1.气胸和血气胸预防措施包括:①尽可能选用头静脉切开术;②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成功率;③穿刺成功后,引入扩张鞘管前,一定要确认指引导丝能经右房到达下腔静脉处,以证实指引导丝确实在静脉系统内;④如果有胸部畸形或穿刺标志异常患者,应先行外周静脉造影,使锁骨下静脉显影并指导穿刺。
2.误穿锁骨下动脉一定要确认指引导丝在静脉系统内才能引入扩张鞘管。
3.气体栓塞锁骨下静脉穿刺主要是在拨出静脉鞘管内芯置换电极导线时发生。
此时应嘱病人屏气、或术者以手指堵闭静脉鞘尾端时可防止其发生。
4.动静脉瘘穿刺针尾端所接注射器应尽量处于排空状态,一旦进入锁骨下动脉或静脉时,可根据未被稀释的血液颜色来判断是否误入锁骨下动脉。
5.臂丛神经损伤与胸导管损伤两者均罕见,多因穿刺方法不当所引起,胸导管损伤可引起乳糜胸。
(二)与电极定位与置放有关的并发症1.心律失常在置放电极导线时动作必须尽可能轻柔,必须密切观察心电图改变,并将备好一条静脉通道以利抢救。
对起搏依赖患者,最好术中开始时,即应放入一临时心内膜起搏电极。
2.心肌穿孔心肌穿孔可经过心电图、X光胸片、心脏超声加以确诊。
确诊后应立即拨出电极导线。
导线拨出后,一般不会产生心包积血和心包填塞的后果。
因此术后置放电极时应尽可能动作轻柔。
3.电极导线损坏置入术中电极导线外绝缘层的破裂可即刻进行修补。
确定破损的部分后,将特殊粘合胶抹在破损处,外套一段塑料套管然后结扎两端。
对破损严重无法修复者,只有更换新的电极导线。
二、术后并发症(一)与囊袋有关的并发症1.囊袋出血或血肿经探查仅有暗红色的陈旧性血液或凝血块时,可用较大的注射针头抽吸或用手轻轻挤压囊袋,将积血从切口处挤出,然后行加压包扎。
囊袋积血不易消除时,可用中药芝硝外敷疗法,其方法为中药芝硝50~200g平铺于两层纱布上,然后贴于肿胀的皮肤上,每日更换一次,直至肿胀消退,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为止。
儿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预防
![儿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c955282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6.png)
ONE
KEEP VIEW
儿童心脏起搏器植入 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
预防
REPORTING
2024-01-16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并发症概述 • 并发症原因分析 • 预防措施与建议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PART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分析儿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儿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危 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G
优化术后护理与随访管理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 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情况。
预防感染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术后伤口护 理,预防感染的发生。
合理用药指导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情况,制定合理 的用药方案,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定期随访管理
建立定期随访制度,对患者进行长期 的随访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起搏器 相关并发症。
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可能 影响恢复过程,增加并发症风险。
术后管理
术后患者管理不当,如未按时服药、 未定期随访等,可能导致并发症发生 。
PART 04
预防措施与建议
提高手术操作水平
严格手术适应症
确保手术适应症掌握得当,避免 不必要的手术风险。
规范手术操作
遵循手术操作规范,减少手术过程 中的损伤和并发症风险。
起搏器参数。
PART 02
并发症概述
常见并发症类型
01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ppt课件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3bfbc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6.png)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脉冲发生器囊袋血肿: 5% 最常见并发症 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局部淤血,无论面积大小,如果不继续扩大,可只观察 阿斯匹林、抵克力得和其他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常常忽视的引起血肿的药物 术中彻底止血,应坚持凝血酶原时间接近正常时才做手术(INR<2.0) 不要试图抽吸血肿,因为血肿常常是无菌的,即使注意无菌技术,还会增加感染的危险 晚期可出现皮肤损蚀和脉冲发生器移位,常常是手术所做囊袋不合适引起 如果起搏器置入术中操作仔细,囊袋合适,则可减少此类并发症
Markewitz & Hemmer, Manual of Pacemaker Therapy
胸部X线下显示摆弄综合征
Courtesy of Dr. F. Venditti, Lahey Clinic, MA
摆弄综合征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
起搏电流环路受损 导线断裂 绝缘层破损 传出阻滞 起搏器失夺获 过度感知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残留的废弃导线 目前,对废弃且无感染的导线是否拔除仍存有争议 如已有感染则必须拔除 下述情况也应考虑拔除导线: 如多条导线引起三尖瓣返流 有症状的血栓形成 妨碍新导线的植入 干扰ICD导线 小儿患者的导线,需要多次更换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摆弄综合征(twiddler‘s syndrome) 起搏器患者有意或无意地触弄脉冲发生器,可致起搏器转位、导线扭曲,最终断裂或脱位 脉冲发生器通常不受损害 当起搏器放置于过于松弛的囊袋内时,常常发生摆弄综合征
Furman, A Practice of Cardiac Pacing, Futura, 1990 (3rd Ed)
Courtesy - Dr. Mark Myers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家庭护理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家庭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723e575e6529647d2628520c.png)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家庭护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传导功能和起搏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
在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这是患者最担心又最缺乏知识的一部份,如何让患者在家庭中能了解并预防这些并发症,最大限度地降低伤害,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并向患者宣教的保健知识。
标签:久性性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家庭护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可植入体内的电子治疗仪,通过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激动和收缩达到治疗目的。
自1958年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以来,50多年间,起搏器制造技术和工艺快速发展,其功能日趋完善。
目前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已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技术,为临床广泛应用。
但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仍会出现以下并发症:1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1.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特别容易发生于安置久性性心脏起搏器的早期,常见原因多是由于起搏器故障、心内膜感染、电极移位等[1]。
由于心脏起搏器受外界电磁场干扰而出现心室或心房触发型起搏器误被外界信号触发而引起心动过速[2]。
1.2 电极移位及导线断裂电极移位及导线断裂多发生于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7d内,其中术后第一天最容易发生。
原因常见于体位改变、电极在心腔内张力过大、右心室过大、活动牵拉等[3]。
另外由于人在行走时上肢经常做摆动动作,这样可能会导致导线绝缘层破损或导线断裂,局部漏电,使心脏起搏器起搏失效。
1.3 起搏阈值增高安置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7~14d阈值可增高2倍左右,4w后可稳定在初始阈值的2倍,称生理性阈值升高[4]。
若在此期后阈值仍很高,则多为不正常,原因常见于电极与心内膜接触不良和电极位置不佳。
1.4 感染及皮肤坏死全身感染比较少见,局部感染多由于瘦弱及高龄患者因皮下组织菲薄,起搏器磨破皮肤而感染,或是由于埋藏囊腔脓肿形成、炎症感染、积血引起[5]。
原因多由于皮囊张力扩大,起搏器系统埋藏过浅引起。
1.5 心功能减退久性性心脏起搏器术后的患者如果本身就心功能比较差,安装起搏器只能解决心脏传导的问题,而无法解决心功能的问题,同时还会引起心功能减退进一步加重的可能[6]。
起搏器植入术后会有哪些并发症?如何进行处理?
![起搏器植入术后会有哪些并发症?如何进行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b47a7eb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c.png)
起搏器植入术后会有哪些并发症?如何进行处理?起搏器是一种植入患者体内的电子治疗设备,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电脉,并经导线电极传导来对相应的心肌产生刺激,进而使心脏产生激动以及收缩,使得因心律失常所致的各种心功能障碍得以恢复。
自上世纪50年代第一台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以来,使得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新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起搏器的制造技术以及制作工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功能也越来越完善。
除了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外,起搏器也逐渐应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或是非心电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来。
但是,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方案,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有可能并发一系列并发症,对手术疗效造成不良影响。
通常情况下,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呢?又该如何对这些并发症进行处理呢?接下来笔者将为大家进行讲解。
目前,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几种:1、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或血肿,此并发症是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术后7天以内,尤其是术后1-3天是此并发症的高发期。
导致此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是术前没有预防性使用抗凝剂,术后压迫方法不当或是压迫时间不足也可导致此种现象发生。
若出现此种情况时,可以通过局部压迫治疗(比如使用沙袋压迫)来改善此种情况。
若出血或血肿比较严重时则需要将缝合线拆开将血块取出并进行缝合、压迫止血。
2、起搏器导线移位,起搏器导线移位是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移位后的主要表现是起搏阀值不断上升或出现间断的情况,甚至可出现完全中断的情况。
而患者的主要表现症状即是头晕以及心悸气短、乏力等。
此时需要在X线透视的辅助下对导管的位置进行重新调整以使起搏器功能恢复。
此外,在术后72小时,要叮嘱患者采取平卧位或是略向左倾斜的左侧卧位,避免术侧上肢进行外展或外旋、上举等运动,此外,患者也不可进行剧烈的咳嗽或是深呼吸,若伴有咳嗽的患者应尽早为其使用镇咳药物进行干预,以此来降低导线移位的风险。
3、起搏器导线损坏,由于特殊情况导致起搏器导线弯曲、折叠后即可使导线损坏,导线损坏后会出现导电功能丧失或是导电功能不良的情况。
心脏起搏器常见并发症临床分析及防治措施(全文)
![心脏起搏器常见并发症临床分析及防治措施(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695c5cda8114431b80dd874.png)
心脏起搏器常见并发症临床分析及防治措施(全文)1819年意大利学者Aldini首先发现用电刺激停跳的心脏可引起心脏的跳动。
1929年Conld等用电脉冲刺激心脏,发现可使心脏产生随电刺激频率跳动的现象。
1932年Hyman等首次制造出了重达7.2公斤的人工起搏器,当时由于正值二次大战,其产品未用于临床。
1952年Zoll将经胸壁起搏应用于临床。
人工心脏起搏是采用微电子技术,用低能量电脉冲暂时或长期的刺激心脏使之发生激动和传导功能,帮助心脏恢复跳动称为人工心脏起搏。
自1958年10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植入人类第一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以来,5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永久起搏器技术也迅速发展,日新月异,起搏器功能日趋完善,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出更大潜能,开拓了广泛应用前景[1]。
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全世界约有90万人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我国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应用于临床[2]。
1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现状1.1原理心肌对任何形式的电流刺激都可以产生收缩反应,这是人工心脏起搏的生理基础。
通过起搏器发放一个短时限(0.5~1.5ms)、低强度(5V)的脉冲电流,经导线和电极传递到达心肌,刺激心肌而使其产生兴奋,传导和收缩,完成一次有效的心脏跳动,其有效的刺激使心脏按一定的起搏频率搏动,它犹如一个人工的异位兴奋灶。
若心肌已无兴奋、传导和收缩功能,电刺激则不能激起电极周围的心肌兴奋,即使局部心肌能兴奋,但不能扩散传播,亦不能引起心脏整体的有效收缩。
当病人自身的心率慢于所设定的起搏器频率时,起搏器发放阈上脉冲刺激,引起心脏搏动而维持稳定的心率;当病人出现心动过速时,起搏器按设定形式,发放高于心动过速频率的阈上脉冲刺激,该脉冲刺激一旦夺获心肌,导致原心动过速兴奋灶的输出阻滞;或者发放适当的1个、2个或一串期前刺激打断心动过速的折返途径,从而终止心动过速的发作。
[3]1.2分类NASPE/BPEG(北美心脏起搏和电生理学会/英国心脏起搏和电生理组织)推出了一套起搏器编码系统,编码的五位字母分别代表起搏器不同种类的功能(表1-1)。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护理进展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护理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e8de0a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6.png)
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24]庄绪荣,张丽萍.失能老人养老状况分析[J].人口学刊,2016,38(3):47 57.[25]孙金明.中国失能老人照料需求及照料满足感研究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J].调研世界,2018,(5):25 31.[26]洪燕,蒋艳.失能老人居家照护的支持性策略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8,25(1):26 29.[27]张玉琼.构建失能老年人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以社会网络为视角[J].老龄科学研究,2015,3(6):48 57.[28]QuailJM,WolfsonC,LippmanA.Unmetneedforassistancetoperformactivitiesofdailylivingandpsychologicaldistressincommunity dwellingelderlywomen[J].CanJAging,2011,30(4):591 602.[29]医疗保险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8081号建议的答复[Z].2016 7 14.[30]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1400号建议的答复[Z].2019 7 17.(本文编辑:李小玲)DOI:10.19791/j.cnki.1006 6411.2021.04.005工作单位:201399 上海 上海市浦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心血管内科傅咏华:女,本科,主管护师金敏真:通信作者基金项目:上海市浦东医院浦菁人才计划(PJ201602)收稿日期:2019-06-21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护理进展傅咏华 金敏真摘要 综述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护理进展,并发症的护理主要包括囊袋感染、囊袋积液、起搏器电极脱位或断裂、起搏器工作障碍及综合征等的护理。
起搏器术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起搏器术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4121ff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d.png)
起搏器术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引言起搏器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的医疗设备,它能够通过发放电脉冲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起搏器术后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关注和支持。
本文将探讨起搏器术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术后并发症起搏器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1. 感染由于手术切口或导线插入部位容易感染,因此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感染征象。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
•定期观察手术切口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症状。
•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
2. 血肿手术切口周围可能会形成血肿,导致局部肿胀和疼痛。
护理措施包括:•冷敷手术切口,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局部血液循环的加速。
3. 疼痛手术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影响患者的舒适和恢复。
护理措施包括:•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时给予镇痛药物。
•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4. 导线脱位或断裂起搏器导线可能会发生脱位或断裂,导致起搏器功能异常。
护理措施包括:•定期监测起搏器的功能和导线的位置。
•鼓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导线脱位或断裂的风险。
术后护理措施起搏器术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恢复和起搏器的正常工作。
1. 观察患者病情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心率、心律、血压等指标的监测。
护理措施包括:•定期测量患者的心率、心律和血压,并记录相关数据。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2. 定期更换电池起搏器的电池寿命有限,需要定期更换。
护理措施包括:•根据起搏器的使用时间和电池寿命,定期检查电池电量。
•提醒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电池更换。
3. 定期检查起搏器功能起搏器的功能检查是确保其正常工作的重要环节。
护理措施包括:•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起搏器功能检查。
•注意观察起搏器是否工作正常,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cf85a3b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8.png)
小结
•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前,医护人员应进行充足的准备, 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对其饮食、行为、 运动等进行指导。
• 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对患者采取合适的护理能有效减少 并发症的发生,实现增强临床疗效、改善疾病预后的护 理目标。
演示完毕,感谢聆听
• 1、电极脱位及电极断裂: • 术后1个月内可训练患者进行术侧上肢适当活动,避 免深呼吸及剧烈咳嗽。 • 若咳嗽较强,则于伤口处用力按压,并根据医嘱采用 镇咳药改善,以免起搏器或电极脱落。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 1、电极脱位及电极断裂: • 在电极断裂护理方面,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中, 选取靠外侧穿刺点,缩小皮肤和穿刺针之间的角度, 能预防锁肋三角摩擦或挤压电极线。 • 同时保持适宜的术侧上肢活动幅度,可避免电极导线 多次扭曲而引起断裂。
• 1、电极脱位: • 电极脱位是植入心脏起搏器术后的常见致命性并发症 。 • 早期主要依赖术后心电图表现对电极导线脱位进行鉴 别,心电图可呈无脉冲信号,且未见心室激动波,仅 表现为低于起搏频率的起搏心律或存在脉冲信号但缺 乏有效起搏波或完全房室传导抑制等。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
• 1、电极脱位: • 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若患者对起搏 器依赖严重,可产生眩晕、黑朦等,甚至会发生阿斯综合征。 • 起搏电极脱位与术后患者心内膜条件不良、活动不合 理、电极导线固定不当或植入位置不佳等因素相关。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
• 3、囊袋感染: • 研究发现,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起搏器囊袋感染的 主要病原菌。 • 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囊袋血肿及起搏器植入频次与 囊袋感染存在一定关联。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
• 4、囊袋出血或血肿: • 囊袋出血与血肿在术后1周内比较常见。 • 临床表现为囊袋处疼痛、麻木感,局部张力高,会触 及波动感,使血象轻度偏高,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皮 肤红肿或是轻微压痛症状,也可能出现瘀斑,色泽紫 暗。
起搏器置入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专家讲座
![起搏器置入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专家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0189d86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5.png)
起搏器置入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
第8页
5.胸大肌刺激
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处绝缘不良或固定电极导线塑料螺帽脱落、起搏器 电极导线断裂引发电流泄露到周围组织、分离囊袋时太深至肌层、电极导 线起搏器正面朝下放置在囊袋{阳极直接接触胸部肌肉}内等原因均可引发 局部肌肉跳动。
处理:接触不良者或电极导线断裂着需重新手术,不然可调底起搏强度或 改用双极起搏。
预防: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注意保护囊袋处皮肤,一旦发觉局部异 常,如坏死等应尽快处理防止皮肤溃破、感染。
处理:炎症处于侵润期时可考虑全身用抗生素并局部用药外敷,一旦局 部有脓肿形成者保守治疗愈合机会极少,应尽早切开排脓、清创,拔出 创口内电极导线取出起搏器消毒,并应用足量抗生素。
除局部感染外,可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表现为发烧、寒战、血培养阳 性、心脏超生显示电极导线和{或}心脏瓣膜上有赘生物,肺动脉栓塞及 肺动脉高压等。
起搏器置入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
第23页
4.电极导线尾端连接器与起搏器接触不良或松脱
表现为无或间歇出现刺激脉冲信号,与体 位或按压囊袋等相关,电极导线阻抗可随 二者接触情况可正常或很高。
起搏器置入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
第24页
5.静脉内血栓形成或阻塞
与起搏电极导线相关血栓形成通常是亚临床性。 静脉{通常为锁骨下静脉}阻塞后可出现同侧手臂 肿胀、面部肿胀或胸壁表浅静脉曲张。通常伴随 侧支循环建立水肿逐步消失。与起搏电极导线相 关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引发肺栓塞、肺主动脉高压 甚至右心衰竭,但较少见。
起搏器置入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
第9页
6.皮肤压迫性坏死
常见于手术时制作皮下囊袋过紧,张力过高或位置过浅,以及皮下隧道 过浅消瘦患者在电极导线跨越锁骨前对应部位处。
起搏器适应症及并发症
![起搏器适应症及并发症](https://img.taocdn.com/s3/m/f627331355270722192ef722.png)
人工心脏起搏器
(一)适应症
(1)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症
1)心脏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双侧分支和三分支传导阻滞、伴有心动过缓引起的症状尤其有阿-斯综合征发作或心力衰竭者。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室率极慢引起心力衰竭、黑矇、晕厥或心绞痛,伴有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者。
3)反复发作的颈动脉窦性昏厥和/或心室停搏。
4)异位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者,应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或自动复律除颤器。
(2)临时起搏器植入适应症:
1)可逆病因导致的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心动过缓,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电解质紊乱、药物过量等。
2)外科手术前后的“保护性”应用(防止发生心动过缓)。
3)心脏病的诊断包括快速起搏负荷试验,协助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
(二)并发症
(1)电极移位,起搏失效。
(2)起搏阈值增高,起搏器感知障碍。
(3)电极或导线损坏和断裂。
(4)心脏穿孔。
(5)胸壁、膈肌或腹壁肌肉抽动。
(6)血栓栓塞。
(7)心律失常。
(8)局部感染。
(9)起搏器综合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搏导线损伤、断裂或绝缘层破损
● 绝缘层破损
谢谢大家!
囊袋出血
• 脉冲发生器囊袋血肿: 5% 最常见并发症 • 原因:出血疾病或倾向、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结 扎止血不彻底 • 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疼痛、有波动感、局部抽出不凝 血液 • 预防: -术前检查凝血功能(INR<1.5) -围手术期避免使用抗凝药物 -术中止血彻底 -预测血肿形成可能性大的患者术中放置引流条(但增 加感染的危险,24小时内拔除),创面使用凝血酶
程控参数 模式……………………………………VVI 基本频率………………………………70 ppm 心室感知配置…………………………单极 心室感知灵敏度…………….………..2.0 mV
电极脱位
● 导线脱位 ○ 发生率:心室导线脱位率低于1%,心房电极导线低于2 %。 ○ 发生时间:植入的早期或后期 ○ 导线脱位分脱位和微脱位 ○ 原因:①植入术中电极导线未真正到位 ②电极导线预留过少或过多 ③电极导线固定不良 ○ 导线脱位与术者的经验有关,主动固定的脱位率稍低于 被动固定,尤其是一些脱位高危人群。
锁骨下静脉穿刺引起的并发症
气胸: -发生率:1.97% -原因:肺气肿、消瘦、解剖结构变异、操作不熟练 -临床表现:可以在术中或术后48小时出现症状。 穿刺时抽到气体 不能解释的低血压 胸痛 呼吸困难。 -减少发生的措施:细心操作、静脉造影、穿刺血管点不 宜太靠内、X-线透视指导、穿刺针平行在锁骨下进针、腋 静脉穿刺
囊袋出血
• 处理: – 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局部淤血,无论面积大小,如果 不继续扩大,可只观察,加压包扎,沙袋压迫 -不要试图抽吸血肿,因为血肿常常是无菌的,即使注意 无菌技术,还会增加感染的危险。 -出血量多,囊袋张力过大,必须穿刺或切开引流者,一 定要在严格的消毒下完成
囊袋疼痛
● 疼痛 ○ 一般会逐渐减轻,可对症 处理 ○ 但应与以下情况鉴别: • 感染 • 起搏器埋置过于表浅 • 起搏器埋置太靠外侧 • 起搏器引起变态反应
皮肤破溃
● 皮肤破溃 ● 原因: -皮下组织较少,埋置表浅,尤 其是儿童和瘦小成年人 -囊袋制作过小,皮肤张力过大 ,使局部血液循环差,导致皮 肤坏死、破溃 -起搏导线在局部未安要求盘旋 在起搏器的下方
皮肤破溃
● 皮肤破溃 ○ 处理方法: • 手术处理囊袋:唯一选择 • 如果与感染有关,则整个 起搏系统包括脉冲发生器 和导线必须取出,另选清 洁部位重新植入新的起搏 系统 • 若没有感染,可以对原部 位进行改造,扩大囊袋, 修复皮肤使之满意覆盖
起搏器工作不正常
• 接口松动
起搏器工作不正常
• 起搏器出厂默认起搏电极为双极,而实际植入的是单 极导线,也会导致起搏器不工作
• 处理:将起搏器的电极模式程控为单极模式
起搏器植入后近期并发症及处理
• • • • • • • • 囊袋出血 疼痛 感染 起搏器综合征 肌电干扰 电极导线脱位 脑梗死 静脉血栓或静脉狭窄
• 导线损伤 • 原因: – 术中(钳夹、刀切、钢丝、结扎) – 术后:锁骨挤压综合征、弄摆综合征 • 临床表现:阈值升高或不能起搏、间歇起搏、感 知异常、透视见导线连续性中断、勒痕,阻抗异 常升高 • 处理:双极程控为单极有时可暂时解决问题,但 也需更换导线
起搏导线损伤、断裂或绝缘层破损
• 导线断裂
心脏穿孔
-诊断金标准:心超和CT。 -处理方法:
• 急性心包填塞表现,紧急心包穿刺引流或开胸处理 • 心外科保护下导线再定位 • 开胸手术
胸部X线诊断穿孔
开胸手术修复穿孔
心包
覆盖心外膜 的脂肪层
Courtesy – H. Rahn – October 2004
起搏导线误入左室?误入CS?
重新放置后
心脏穿孔
• 导线引起心肌穿孔
– 在PASE试验中,随机统计407位患者,发生心肌 穿孔4例,占0.98%, – 急性心肌穿孔:心包填塞等循环症状。 – 慢性心肌穿孔:可没有症状,或导致起搏阈值升 高。 – 其他征象:心包摩擦音、心包炎、心包积液和心 包填塞、起搏图形呈右束支阻滞、膈肌收缩。 –穿孔高危人群:MI,心肌病,老年女性,抗凝剂 等。 –穿孔高危部位:右房游离壁,右室心尖部。
出于美观考虑,起搏器植入太靠近腋窝
起搏器植入 后患者出现 慢性疼痛和 上肢活动受 限
感染
感染 并发症之最! • 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 发生率:1%—2% • 病原菌:早期—金黄色葡萄 球菌;晚期 —表皮葡萄球菌 • 高危因素: 血肿、更换、 CRT/ICD肿、热、痛,皮肤粘连、溃蚀 -全身:发热、WBC升高、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 • 预防:术中严格无菌操作至关重要,术前术中预防应 用抗生素 • 处理:取出感染的起搏系统(尤其是急性或亚急性感 染性心内膜炎者),根据培养和药敏试验应用抗生素 控制感染,何时重新植入新的起搏系统尚有争议,多 数主张在临时起搏器支持下感染控制后再植入永久起 搏器
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鞘误入动脉
退出穿刺鞘后15min
术后3h
锁骨下静脉穿刺引起的并发症
静脉空气栓塞 • 原因:血容量不足的患者 • 临床表现: -少量气体影响不大 -大量气体可能出现呼吸窘迫、晕厥、低血压、心脏骤 停等 • 预防:嘱病人平稳呼吸、穿刺时去枕、头低脚高位、 对脱水和静脉压过低的患者加强静脉补液、经鞘管送 入电极导线动作迅速、鞘管的直径不宜过大。
锁骨下静脉穿刺引起的并发症
• 气胸
– 处理方法:
• 如果肺压缩<30%,可以严密观察,一般不必处理 • 如果肺压缩>30%,且患者有持续性呼吸困难或出现 血气胸,则应考虑行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
植入新导线时发生气胸
锁骨下静脉穿刺引起的并发症
误穿锁骨下动脉
• 原因:穿刺不熟练、解剖结构变异、穿刺点太靠外 • 临床表现 – 穿刺时抽出血液鲜红色、压力高 • 处理 – 穿刺时仔细辨别血液颜色、压力,误穿动脉后不要 送入鞘管,局部压迫数分钟。送入鞘管后透视观察 导丝走行,如发现在动脉不要拔除鞘管,可以带鞘 管手术修补,也有报道逐渐换细鞘管观察,但必需 保留鞘管芯或钢丝。
电极脱位
• 处理: -术中让患者做深呼吸和咳嗽等动作,观察起搏的稳定 性和电极导线的预留长度 -一旦发生导线脱位,可先通过改变起搏器程控参数 -若不能解决,应尽早重新进行电极复位
2011年3月植入DDD起搏器
心房J型导线脱位
心房主动固定导线脱位
脑梗死
• 原因: (1)高龄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脑血管病 (2)为避免术后囊袋出血,术前突然停用抗凝抗血小板 药物 (3)术后病人需短期卧床,使血流更为缓慢诱发脑梗死 (4)颈静脉植入起搏器患者常处于高凝状态 • 预防:缩短或取消患者的卧床期,尽量不限制患者的 术后活动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顾宇英 2012.03.04
起搏器系统
导线
起搏器
程控仪
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
● 植入术中并发症 ● 近期并发症 ● 远期并发症
起搏器植入术中并发症及处理
锁骨下静脉穿刺引起的并发症
• • • • 气胸 误穿锁骨下动脉 静脉空气栓塞 臂丛神经损伤
心脏穿孔 起搏导线误植入心室 心律失常 起搏器工作不正常
上腔静脉阻塞
治疗前
Chee et al Nat Clin Pract Cardiovasc Med 2007;4:226
治疗后
起搏器植入术后远期并发症及处理
• • • • 电池提前耗竭 皮肤破溃 旋弄者综合征 起搏导线断裂或绝缘层失效
电池提前耗竭
• 判定起搏器电池耗竭的主要指标: -基础起搏频率或磁频减慢10%以上 -脉宽增加 -起搏模式自行发生改变 -程控参数不能改变或起搏参数不能调出
起搏器综合征
• 发生率:VVI—7%-8% • 概念:起搏系统功能正常,但相反地却出现 血流动力学障碍,病人出现明显症状或限制 病人获得最佳生活状态。 • 原因:房室不同步、 • 处理:改为房室顺序起搏 • 注:也有人认为双腔起搏器也可以发生起搏 器综合征
肌电干扰
● 过度感知 ○ 心室肌电干扰导致起搏抑制
起搏的QRS波群为RBBB图形, 说明导线位于左室
心律失常
– 由导线对心肌的机械刺激诱发,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和 缓慢性心律失常 – 通常是一过性的,调整导线位置即可消失,很少持续 – 对于某些LBBB患者,导线损伤右束支可引起房室传导 阻滞 –除颤贴片和临时起搏器
起搏器工作不正常
导线连接故障 导线没有 完全插入
– 发生于术后数月至数年,胸部X线可发现断 裂处 – 通常部位
• 肋骨/锁骨挤压 • 缝合部位
起搏导线损伤、断裂或绝缘层破损
● 导线断裂 ○ 诊断 • 起搏阻抗非常高 • 胸部X线检查 ○ 处理方法 • 程控为单极(如 果为双极导线) • 更换导线
起搏导线损伤、断裂或绝缘层破损
● 绝缘层破损 ○ 诊断 • 导线阻抗显著下降 • 胸部X线见导线残缺 ○ 处理方法 • 单极配置(临时) • 更换导线
旋弄者综合征
• 旋弄综合征(twiddler's syndrome)
– 起搏器患者有意或无意地触弄脉冲发生器,可 致起搏器转位、导线扭曲,最终断裂或脱位 – 脉冲发生器通常不受损害 – 当起搏器放置于过于松弛的囊袋内时,常常发 生摆弄综合征
胸部X线下显示摆弄综合征
摆弄综合征
起搏导线损伤、断裂或绝缘层破损
静脉血栓或静脉狭窄
• 静脉血栓形成
– 早期最常见的表现是上肢轻度水肿、疼痛和沉 重感 – 晚期,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可无任何症状
– 处理方法:
• 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抬高上肢、静脉注射肝素 等 ,华法林口服3-6月。 • 但对于受累严重的血栓形成患者,需要其他的介入 治疗。
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静脉血栓
锁骨下静脉穿刺引起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