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学年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2013—2014学年第二学《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题目: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姓名:学号:院部:专业:班级: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启示论文提纲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治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正文: 1.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造就了商鞅变法简述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提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和成果。

2.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通过商鞅对法家思想的完善和具体措施,举例说明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

3.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对我们的启示简述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商鞅变法及商鞅个人对我们与我国当今社会法律体制完善的启示。

参考书目结束语:肯定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表达出法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法家文化思想,使之更加具有现实与实践意义。

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治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 1.时势造英雄,商鞅变法应运而生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法家学说的奠基人,思想家,政治家,真正做到了将自己的政治思想有力地贯彻到国家的治理中,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摘要2008年6月,全球同步首映的梦工厂动画大作,一部以熊猫、功夫等中国文化元素为主要卖点的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在国内院线上映,首日票房便直逼千万,在中国大获成功。

该电影之所以获得空前的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元素与美国价值观的完美结合。

一、中国元素简介中国元素是指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所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了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以及风俗习惯等,其中中国的企业及品牌也属于中国元素的组成部分。

中国元素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简单来说,中国元素可以分为中国固有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现代文化元素,包括如国家形象、著名建筑标志、伟大成就、历史人文景观、重大发明创造、民风民俗、服饰、特色食品、手工艺品、二、《功夫熊猫》功夫熊猫是美国动画公司梦工厂的创作,但故事的主题蕴含了大量的中国元素。

“功夫”所指的是中国传统武术,当然主角是名为阿宝的熊猫;众所周知,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就这影片的名字知道制作者到底花了多少精力去了解中国文化?相对于我们对中国文化有了解多少?《功夫熊猫》除功夫以外,《功夫熊猫》的故事以中国为背景,由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道具均充满中国元素。

美术总监Raymond Zibach为此花了8年时间,钻研中国文化、艺术、建筑、山水风光,务求做好动画中每个细节,忠实反映中国特色。

《卧虎藏龙》和《英雄》亦是美术人员的重要参考材料,难怪片中的宏伟建筑如“英雄宝殿”和“翡翠宫”均带有这些大制作的影子。

而故事背景所在的“太平谷”,就以桂林和漓江为蓝本,山光水色大有“甲天下”的水平,相信中国观众看得格外有亲切感。

而在角色方面,两位编剧深得传统中国武术的“真传”。

除了影片的主角——胖胖的熊猫阿宝,绝对是以中国国宝乃至世界稀有动物的身份而近水楼台之外,猴子、毒蛇、丹顶鹤、老虎、螳螂则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几路最知名且最具特色的拳法武术的代表。

无数国人以及众多热爱中国武术的老外们想必都对“猴拳”、“蛇拳”、“虎鹤双形”、“螳螂拳”等名词谙熟于心。

高中语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高中语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回眸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有益成分仍对当今社会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儒家文化的影响颇深,尤其是对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导致了法制儒家文化的最终形成。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伦理道德,法制儒家文化的核心在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对如何处理法律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的探索由来已久,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笔者认为法律与道德是对立统一的,在认识传统文化对法律影响的同时,我们要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对今天的现代化法制建设大有裨益。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对古代社会乃至今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土壤中产生,是对古代中国农耕自然经济的家庭血缘自然关系的生活总结与理论提升。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伦理道德,逐渐成为社会政治、经济及人们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的指导性纲领。

儒家文化的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和性格。

儒家文化经过曲折地发展,到了汉代,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得以正式确立。

从儒家文化产生到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表明了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儒家文化对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选拔人才制度及经济制度等方面影响很大,尤其对法律制度,这也是笔者在文中探析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法制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土壤中诞生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法制儒家文化正是在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等级制度和君主专政等为特征的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末期)和封建社会中形成的。

在传统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下,形成了具有反映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法律制度和儒家文化特点的制度文化——法律制度儒家文化,即法制儒家文化。

制度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造就的。

在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其政治思想(其中也包含法家、道家等其他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其经济为小农经济,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仅以儒家思想;仅以仁政来治理国家,是治理不好的,所以必须重视法治。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由衷热爱,我选修了《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

短短的十几节课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我几乎每天都要和数字、计算打交道,花在文学方面上的时间真的是少之又少。

有时我也会担忧自己会变得越来越“没文化”。

事实上,中国文化知识的缺少对我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和文科生交流时,我总能感觉到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有时我甚至接不上话。

我下定决心要让自己做一个有文采的人,所以每次上中国文化概论课我都会认真听,记笔记。

很多同学讲的课件都很精彩,我也很佩服一些同学对文化知识独到的见解。

但或许是因为我的文学基础太薄弱了,有些知识我根本不明白,尤其是那些文言文的意思,在心里揣摩了很长时间也没搞懂。

我记得有一节课一个女生讲魏晋玄学讲到那些有名的美男子时,我又自卑了——那些有名的美男子的名字我以前闻所未闻。

我只能承认我在文化方面确实才疏学浅,了解不多,我真的有必要好好学习相关知识。

从前,我对儒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孔子和高中学的《论语》上,很少会把儒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现在,我的思想比以前成熟了,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精彩的讲解也让我对儒家学说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要论述的是“儒学与当代大学生素养”。

毫无疑问,大学生人文素养需要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里,积极而系统地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本根教育,打造具有中华文化气质和素养、具备崇尚科学和追求真理思想的优秀大学生,将是各所高校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以孔子思想为基础的儒家文化,作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群体智慧和对人生的关怀,对中华民族品格和特性的形成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它作为一种文明成果,是今天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得以借鉴的宝贵遗产。

我认为大学生提高自身素养可以从儒家文化中学习以下几点:第一:不随波逐流,不朝三暮四的独立个性。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班级:园林09-2班姓名:李文权学号:200940409117课程论文题目:《湖湘文化之旅》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湖湘文化之旅园林09-2班李文权学号200940409117摘要: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湖湘文化是一种观念文化、精神传统,也是湖南文化产业的资源。

关键词:湖湘文化;地域性;历史文化;理学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湖湘文化是一种观念文化、精神传统,也是湖南文化产业的资源。

具有忧国忧民、实事求是、通变求新、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优秀精神传统。

湖南从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的传统中寻找现代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从实事求是的传统中寻找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从通变求新的传统中探寻文化建设的目标;从兼容并蓄的传统中获得吸收外来文化的博大胸襟;从敢为人先的传统中激发奋发创新的宏大志向。

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

身在其中的湖南人,都无不深受她的影响,接受她的洗礼,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打上她的烙印。

对于许多湖南人来说,他们都因有这一文化的深厚底蕴而骄傲,而自豪。

正是有了这一文化的熏陶,那些走南闯北的湖南人,才能演绎出自己光芒的人生,并为世人所敬仰,从这一意义上说,湖湘文化又超出了她的地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的文化。

就空间而言,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

后有重山,前有大泽,在古代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是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又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地方。

环境的艰苦,锻炼了人的坚强勇毅的性格。

环境的闭塞,培育了人的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

古人所谓“深山大泽,实产龙蛇”,即此之谓。

从时间来看,楚人含有古蛮族的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又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中华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中国作为一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历经纷乱离合而岿然不倒,保持了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实际上,古老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不能不归功于传统文化坚固的维系。

罗素在20年代燕京大学讲演中,曾敏锐地指出,“中国实则不是一个政治体,而是一个文化体。

”传统文化的坚固一方面维系了中国的统一,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

无论如何,一种文化能够在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自然在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儒法释固然是支柱,道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杂家等也同样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和不同的社会领域各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这样一种庞杂的文化体系中,必须找出其精髓部分,才能有效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今日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以便在激变的世界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并延续下去。

一、何谓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词。

“文化”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对文化的定义已达几百种。

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简言之,即是以人教化,以伦理教化。

在两汉时,“文化”成为一正式概念。

“文化不改,然而加诸”“文化内辑,武功外忧”。

在西方,“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品德进行陶冶、教养之意。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通常我们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民族等方面。

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则主要是如上文提到的以儒学为主体,同时包含法家、道家、佛教、兵家、名家、墨家、杂家、阴阳家等等的主体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

一般而言,在讨论传统文化时,是从一种历史学的角度,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抽象性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研究的对象也主要是从这个民族的主题思想着手的。

因为一个民族的主题思想是它的整个民族文化的高度结晶,是其它方方面面的共通点。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文化概论论文本学期学了中国文化概论,了解了很多种文化,尤其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了解了有关佛教以及道教等文化,所以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佛教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佛教自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道家的影响,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逐步走上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道路,一步步中国化、民族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了。

"作为外来文化形态的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首先归因于文化选择机制的作用,即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选择。

第一,文化选择的根本依据在于需要与价值的契合。

佛教要在中国生存、流传,必须取得中国社会政治和传统文化的认可、宽容和支持,佛教与儒家;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佛教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营养和补充。

而佛教具有满足这种需要的独特价值:宗教价值。

中国人宗教的观念、感情淡漠,这与本土宗教发展不充分、不完善相关。

中国人首先是把佛教作为宗教引进的。

遂有西行求法之举.在初传时期,中国人以固有的宗教信仰眼光视之,即把佛教看作神仙方术之一。

佛教的传入,给中国人的宗教生活注入了新气息。

对于佛教的宗教价值,封建统治者深知:"若彼愚夫、愚妇,理喻之不可,法禁之不可,不有鬼神轮回之说,驱而诱之,其不入井者几希。

"哲学价值。

佛教既是一种信仰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一般说来,宗教以信仰为基础、以解脱为目标,重体验亲证;哲学以知识为根据、以真理为终的,重概念分析。

但二者的矛盾和对立,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往往又相融相通。

佛教虽强调信仰,却终究不能不以某种方式诉诸理性,从而表现为人的思想和行动。

佛教以哲理为基础,宗教信仰建筑其上,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紧密结合。

佛教作为宗教唯心主义,从本质上说是和科学、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但其中包含了辩证法颗粒和唯物主义因素,尤其是一些范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其哲学思辨水平要高于其他任何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2013—2014学年第二学《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题目: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姓名:学号:院部:专业:班级: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启示论文提纲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制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正文: 1.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造就了商鞅变法简述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提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和成果。

2.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通过商鞅对法家思想的完善和具体措施,举例说明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

3.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对我们的启示简述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商鞅变法及商鞅个人对我们与我国当今社会法律体制完善的启示。

参考书目结束语:肯定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表达出法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法家文化思想,使之更加具有现实与实践意义。

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制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1.时势造英雄,商鞅变法应运而生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法家学说的奠基人,思想家,政治家,真正做到了将自己的政治思想有力地贯彻到国家的治理中,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漫谈中国文‎人折射出的‎中国文化遥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岁月‎,儒家之“仁”,道家之“无为”,墨家之“兼爱非攻”,法家之严谨‎,兵家之战略‎战术……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期‎,引发了十余‎种学说;一场学术流‎派的碰撞影‎响了人的思‎想和行为,奠定了几千‎年文化的基‎础……“文以载道”,“道”传于四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承至今,谓之文化。

中国文人,将思想述诸‎笔端之时,觥筹交错、唇枪舌战之‎际;以文字承载‎的思想,折射出了怎‎样的中国文‎化呢?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渐‎渐沦为统治‎的工具;自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更加禁锢了‎人的思想,最近读古文‎时也时常感‎到一股浓重‎的儒家思想‎气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己慎独”等,也出自儒家‎的经典。

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不可谓不深‎厚。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不‎至于毫无用‎处,无论人们是‎否记得,它总会在后‎人身上刻下‎它的影子……道家的无为‎而治,以至于后来‎的黄老学说‎;兼爱非攻的‎思想,都能在文人‎的文字里嗅‎出它的气味‎;日常生活中‎所谓“知天命”“明哲保身”,出世和入世‎,无不把这种‎思想渗透于‎其中,融进文化里‎……中国文人积‎极的入世观‎念和爱国情‎怀,渗透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建功立业,这种积极的‎济世情怀,出于儒家的‎积极入世的‎观念。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老先生‎也曾如此盼‎望国家的统‎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也曾‎如此说。

三国故事中‎,诸葛亮的舌‎战群儒里那‎段话,阐明了古代‎读书之人的‎态度:“儒有小人君‎子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及感悟中国是一个拥有八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曾引领着世界潮流,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曾结出影响深远的思想硕果。

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特色绽放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之花,典型地代表了东方文明。

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从夏商周秦到唐宋元明清,以先秦诸子百家和程朱理学融汇成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展期,对它的认识应该从宏观和全局上进行把握。

结合中国文化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要成就,把中国文化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前文明期(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定型期(秦汉时期)、发展期(魏晋南北朝)、鼎盛期(隋唐两宋)、衰变期(元明清)。

一、前文明期: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中国在进入文明前经历了漫长了进化历程,这段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基础。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在传说时代,中国也产生影响比较深远的文化:三皇五帝的传说、羲和敬顺昊天和敬授民时等。

二、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初创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1)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宝库。

在广袤的疆土上,孕育着多样的文化形态,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性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的文字系统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起来的文字系统之一,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宝藏之一、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它不仅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思想进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涵。

通过学习和理解汉字,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沉淀和智慧。

中国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众多思想流派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道,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崇尚无为而治;墨家思想注重公正和平等,强调利益共享。

这些思想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指导和价值观念。

中国文学艺术是中国文化展示的重要方面。

从古代的诗词文学到现代的小说和电影等,中国文学以其丰富的叙事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古代文人雅士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现代文学作品也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变革。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也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农业、医学、冶金等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成为世界科学史上的辉煌篇章。

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礼仪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体现。

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传统的婚礼、葬礼和春节等节日都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题目:论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专业:工商管理姓名:付伟学号:10051038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

如果把各民族、各国度有声有色的文化表现比喻为一幕接一幕的悲喜剧,那么,这些民族、国度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些戏剧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

中国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它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多样性、封闭型和独立性,以及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地理环境,通常是指环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资源等等,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较早地产生了文明。

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中华民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

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

中国大部分处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又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不远,季风气候显著。

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较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础上的。

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延续性、多样性、开放性与封闭性等特点。

地理环境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化的第一大特性是延续性,这种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

从中华文化产生开始,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具有明显的延续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辽阔的地理环境。

中国---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中国---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上中国文化概论课有感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概论,每一个朝代,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缩影,今人从书中了解的难免有点浅显,但是中国文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给你身临奇境的妙感,带领你一步一步似乎又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领略中国文化的深邃。

开始选人文选修课的时候,我不知道有哪些课,当时的我没有电脑,只能叫学长给我选。

我的写作本领不怎么样,但我对文学的兴趣却十分的浓厚,我觉得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才能汲取到文学的精华。

于是我就选择了这门课。

初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门课程的意义。

确实,姑且不谈上完此课程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庄严之感。

中国文化概论,如果只是看名字并不太像一门学术研讨课,不过即使说成是“概论”,对研究中国文化来说还是不容易的。

“文化”这个词听起来很普通,大家都不感到陌生。

不认识字的人,但这些人的行为、心态都会受到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可是要说清楚什么是文化,要对此作出科学的界定,都似乎又成为难以捉摸的东西。

这门课叫《中国文化概论》,这与文化史课又有所不同。

后者是按照时间顺序,阐明一个国家思想文化的形式和发展的历程;而作为“概论”,则要按不同的专题进行论述。

虽然有些专题也要讲述其发展顺序,但重点还是要阐明各个专题的特殊内容。

课堂上,老师为了引领我们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他首先就向我们阐述了民族的定义,告诉我们什么是民族;然后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老师先后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中国文明发展的道路,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教,还介绍了宗教的相关知识,阐述了中国宗教的发展以及在中国的地位和国家对宗教的处理方针。

在最后一节课上,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较为系统地论述和分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核心、类型以及特点等知识。

虽然每个星期只有一节课,但是在老师的介绍过程中,每节课的内容都相互的串联起来,交织成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从而显示出中国文化整体的概貌。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文化概论论文宗教的书上概念或者操作定义是什么,我不是很清楚,在这里我只想谈一下我的看法和感想,首先宗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几乎包含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碰到的所有现象的解释,至少现在如此;其次宗教应该是一种集体的思想活动结晶,他是我们人在长期中经过集体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再次,宗教应该是经验的,是我们在各种活动中总结形成的;最后,宗教是一种文化,它作为社会的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

现在的宗教基本上已经很完善了,它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可以说明一些说明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应用到不同的范畴,比如心理治疗,修身养性,锻炼气魄等等。

最后一节课老师教的那个“我们开始先感受自己的腿动,形成习惯后再感受腿的肌肉,然后再感受肌肤和血管……当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时,我们便不会存在丢东西的现象,也可以避免一些身体的无意间伤害”就有意思的,很实用且很随意,虽然开始有点不习惯和不放松,但是毕竟可以进行简单的修养,还是有好处的。

精神分析里面的想象其实就是一种宗教治疗,它是一种用想象情景即意念来解除自己先前的不正确认识,它没有科学支持,但是却有实际价值。

还有一些锻炼气魄的。

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宗教的形成是在人们的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它内容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不然也不会有激进理性主义关于宗教信念体系的如下叙述:宗教信念体系要能被人正确地与理性的接受,其必须可能证明为真。

用一种对任何理性的人都具有说服力的方式,表示某个信念是真的。

这意味着,证明所依赖的那些前提或被假设为真理的东西,都必须是那样的真,以至于所有愿意考察它们的理性人都能够决定它们是真的。

而且在证明中所使用的推理方法,也都能使任何考察它们的理性人认为它们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只要前提是真的,通过那些推理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也都可以保证是真的,或者相当可能是真的。

这里不免是对宗教的挑战,宗教和那些自然学科如数学物理等不能相评论,因为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建立就是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定义,然后其他的都是它的直接或者间接衍生物,而宗教则不同,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宗教的作用,却有时倒不出其科学的所以然来,这就出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那便是有些人在理论上批判宗教,但是自身却在享受着宗教某些方面给他带来的好处,或许人就是这样,喜欢言行不一,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而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范文传统文化肩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创造的文化,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篇1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国,其中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美育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并希望能从中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遗产。

传统文化中蕴含和积淀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具有制作、掘垦、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引申出对人的性格的陶冶及品德的教养之意。

而今天的“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

而“传统教育”作为一般的日常概念来说,是指历史上延传下来的教育现象而言的,相对近代教育而言有封建的传统教育;相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有近代的传统教育。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创造的文化,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到清末侵华战争前,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的作用下,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积淀,逐渐形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德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的核心。

从孔子开始就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言论。

再到后来的孟子又把德育加以发展。

《大学》开篇也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逐渐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德主教的教育观。

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仁爱仁爱的德育思想主要是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他认为社会中出现的很多争斗,不公都是因为缺乏仁爱造成的,因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彼此之间缺乏同情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史学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

而史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史学、发展、地位与意义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人创造的文明史册中最为瑰丽璀璨的乐章,是对五千年华夏文明前进步履的生动记录,是对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精神的凝聚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文字,古代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史学等领域的辉煌成就。

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史学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之史学史学,从广义上讲是完全独立于人们的之外的、过往社会的客观及其发展;另一方面,它是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在我看来,史学是通过记述和研究历史演进,以展示未来的学科。

历史记述,受主客观条件局限,不可能完整、全面,还可能出现歪曲事实的情况。

这其中有诸多原因,比如:一,搜集史料的制度有局限,记述范围不可能面面俱到。

二,进行记述的人,居庙堂之高则不知江湖之事,而局江湖之远则不知庙堂之事。

三,随着历史发展,修史中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劲,政治思想决定修史的主导思想,主流思潮决定修史者的基本意思等。

由于这些原因,后人所见的历史记述,已经不可能是“纯粹”的人类社会演进客观过程,而是作为社会主体所代表的演进主流的基本历程。

因此,对历史记述进行研究,就要弄清真相,并进行诠释。

史学就是在弄清真相和进行诠释的不断交织中成为一门学科的。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史学形成了自己诸多的特征:(一)功用趋于政治化。

史学功用问题,实际是治史宗旨问题,也即研究历史的目的与任务。

(二)思想日益伦理化。

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先是以氏族血缘为纽带,后是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法观念。

它不仅对古代哲学思想有着明显和直接的影响,而且深深地渗透到史学领域内。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一块瑰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源远流长的华夏传统文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和功绩,无论我们处于怎样发达的社会,始终都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早在远古时代,智慧的人们就开始注重珍爱生命了。

然而,在现实中,在现代这样一个发达的社会里,还是存在着那么多的人蔑视生命,不尊重生命,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校园的自杀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除了对这些年轻生命的惋惜,更多的是多他们的鄙视。

他们不懂得珍爱生命,就算他们有太多的烦恼和压力,也不应该选择自杀来解决。

自杀之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懦夫的表现。

“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古人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生命的力量是很伟大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生命诚可贵”当我们看到日益上升的自杀人数,我们又是怎样一种心境呢?再回到庄子的思想,生命是美的,是大自然的给予和馈赠,生命是宝贵的,是一定要珍爱的。

只要是有损于生命的东西,都要抛弃。

我建议那些想要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去好好读一下庄子的书。

首先,谈一下庄子:1 谈“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继承了老子的根本思想,成为老子当之不愧的继承人,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拓展。

庄子的思想有着鲜明独特的风格和经久不衰的魅力,其风格和魅力是来自于他所表达的智慧和智慧的表达。

庄子不仅是一个智慧超群的思想家、哲学家,有着卓绝的思辨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美学家,充满着浪漫的气质。

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尤其是《逍遥游》一书,瑰伟奇特、文采绚烂,不愧称之为“天下第一奇书”“百家之冠”。

庄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至人”“神人”“圣人”1.1 至人庄子“庄周梦蝶”——庄子梦见翩翩飞舞的蝴蝶,但醒来之后,庄子搞不清是他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论文论儒家的“生死观”:【摘要】:孔子说:“是死还是活,是灾祸还是福气,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啊!”孔子说:“专心致力于人民认为合乎义理的事情,何必去跪拜鬼神呢?”?因此,我们要珍视生命,重视现世;乐生恶死,生死相关;关注死亡,生与死相互贯通,创造久存于世的人生价值;不苟且偷生,舍生取义。

这正是儒家生死观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儒家生死观人本思想珍视生命首先,儒家讲的“生”,先秦儒家诸子都非常重视生的问题,他们普遍认为,人生一世,必须是要快乐的,而寻求快乐的人生,必须要牢记“仁义礼智信”,按“仁义礼智信”原则行为,才能获得快乐的人生(详看拙作《儒学的人生观》)。

所以曾子作《大学》,子思作《中庸》,孟子作《孟子》,等等。

这四本书无一不牵涉到人生快乐问题。

一、儒家思想对“生”的理解(一)儒家对人的“生”的看法儒家们并没有把快乐放到其它宗教所想象的死后的世界里,所以,儒家们认为不存在什么天堂、极乐世界,快乐就在我们的现世现实。

这一点颇象佛教的顿悟,当下即是净土,当下即是极乐世界。

这一点又象现代科学,死后即回归自然。

所以,儒学的生死观是无神论的,“未知生,焉知死?”、“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说实话,我们连为什么生在这个地球上都没有弄清楚,又怎么能知道死而后哪里去呢?在这个宇宙里,在这个银河系里,是否只有地球能容纳我们,是否只有六道轮回能决定我们去往哪里?是否我们第一次来地球只是出于一时好奇?或是命中注定?不!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又怎么能了解生死!银河系有银河系的运行法则,地球有地球的运行法则,万物生长在地球上,当然要遵循地球的运行法则;而鬼神就可以不遵守地球的运行法则了吗?当然要遵守!既然鬼神们也要遵守地球的运行法则,我们又依靠鬼神们干什么呢?孔子为什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想闻什么道?这个道就是:每天的日出日落,月盈月亏,四季的交替,植物的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出生、成长、死亡等等都各有其独特的道路。

大自然由许多小自然构成,诸如人与动物,作物和树木,山与泽,水与火,风与雷,天与地等,这些存在物就构成了宇宙。

凡此不同的存在物都有自己的道,就象大自然的情况一样,各自遵循自己的道。

普遍性的大道由众多的小道构成,一切此类小道都有其自然之道要遵循,从开始到成熟最后到终点。

这个“道”,也就是老子和孔子所描述的“道”。

能真正弄懂这个“道”,是很不容易的,如果真的弄懂了,当然也就死而无憾了。

(二)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思每一个人都是沿着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的,不能因为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听到就偏离自己人生的道路。

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听到,便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恣意纵欲;殊不知,你既然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你自己如果偏离了、走岔了、跌倒了、躺下了,这都是你自己个人的事,不关别人的事。

如果有人看见或听到而拉你搀你扶你帮你,这是你的幸事;如果没有人看见或听到,就不会有人来拉你搀你扶你帮你了,你由此也就走不好你的人生道路。

而走不好你的人生道路,你就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

而不快乐和不幸福的生活是谁都不想过的。

这就是孔子的思想。

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死”的探讨(一)孔老夫子对死的看法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又孔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儒家慎重地对待祭祀的传统,来源于周文王,在夏商时代,祭祀是由夏王、商王独家垄断,普通诸侯国是没有祭祀的权力的,更何况他们祭祀的大都是鬼、神。

自周文王开始,祭祀的权力被争取到小邦国手中,而且祭祀的对象也由鬼、神而转移到人上,也就是说,由周文王开始了对先祖的祭祀和崇拜。

这在西周以后人们对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可以看到。

《国语·晋语》及《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都说黄帝是少典之子。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其国号为“有熊”。

崔述《补上古考信录》指出,“公孙”是公之孙,上古时无此称;“轩辕”是指黄帝居轩辕之丘,依所居以为号,非黄帝名;“有熊”不见于传、记,不合《帝系》原意。

崔述的批评是对的,但既是神话,亦不需深究其是非。

(二)由古代炎黄帝的宗法祭祀看儒家的思想据《山海经》记载,黄帝与蚩尤曾战于冀州之野,以应龙、女魃杀蚩尤。

而《逸周书·尝麦篇》则载杀蚩尤于中。

此所谓中冀、冀州,当均指涿鹿所在。

夏族与蚩尤之争还反映在《尚书·吕刑》中,这一由来已久的历史传说,当有史实为背景。

《五帝本纪》说黄帝“北逐荤粥”,这是他在进入冀州后,为保居住领域的安宁所采取的必要行动。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

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

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 称为“三皇”。

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帝”原指天帝,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他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

《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无人名,只在其《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

《孙子兵法》有“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称(但梅尧臣谓此“帝”字系“军”之讹)。

《管子》及《庄子》所屡称“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实人名。

其实,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记载神话和历史传说文籍中,先后出现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号。

这些都说明了人们逐渐开始了对人类先祖中杰出人物的祟拜。

何谓杰出人物?即对人类有贡献的人!自夏至商至西周,经历了一千多年,然而人们并没有祭祀和崇拜每一个统治者,只是对人类做出了贡献的人,人们才祭祀和崇拜他们。

那么,为了得到后人的祭祀和崇拜,儒家诸分子更是强调了人生在世,必须要对人类有贡献。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孔子的意思是,在自己想要立起来的同时也帮助别人立起来,在自己想要做到某些事的时候也帮助别人做到,这样就很不错了,就是一个仁人了。

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人与人相互亲爱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也就是说,自己饿了,也要想着别人也是饿的,自己冷了,也要想着别人穿的衣服够不够。

在很多事情上都能想到别人,或是在一切事情上都要想到别人,这样的人也就是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并能寻求到最佳行为方式的人了。

而且,这样做并不伤害自己。

也就是说,在不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的同时,尽力帮助别人、成就别人也就可以了。

如果是踩着别人的身体往上爬,捞取自己本不应该得到的东西,损人利己,那就显然是不对的了。

所以儒家诸分子大都是不遗余力地奔走、游说,力图挽救社会,挽救民生,力图做社会的中流砥柱。

这便是儒家的“生死观”。

三、儒家思想对人生、生死的探讨(一)儒家思想由点及面的教诲《论语·宪问》记载: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个意思是说,孔子说:“君子之中如果有不能与人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的有没有呢?没有见过小人能与人建立起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的。

”在孔子所有的论述中,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就是君子必然是能与人相互亲爱的,孔子没有说过君子可以不与人相互亲爱,如果不能与人相互亲爱,“不仁”,也就称不上是个君子了,更谈不上是个君子了。

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没有!那么小人之中有谁能与人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呢?从表面上看,小人与他们身边的人相处时,也是关系融洽的,似乎也是和颜悦色、和蔼可亲而讲信修睦的。

但是,小人们在与人相处时,最怕的就是利益问题,一旦有利害关系,一旦某人没有了利用价值,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质的变化。

君子可以损己利人,可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贫而乐,富而好礼”,可以“先之劳之”而“无倦”。

喜好“仁”的人,不会羞耻于与“不仁”的人交往,既然这个人能够与人相互亲爱,那么对于不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他也能够去与他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

后来佛家提出的“大慈悲心”,就是描述了孔子所说的这种心态。

就是说,一个人一旦从心底里发生出大慈悲心,他看任何人,对任何人都有一种怜悯的心态,慈悲的心态。

唉,这个人真傻、真笨,怎么会做这种事呢?我该怎样帮助他呢?尽管这个人确实够坏,但有“仁”心的人仍然想帮助他。

如果说,看见一个不仁的人,你就厌恶他,讨厌他,你没有起码的慈悲心,你的行为能称得上是“仁”吗?平常,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多数考虑的是“我”自己,我饿了,我累了,我困了,我渴了,,能够在一整天的时间里都忘我、无我,这是很难做到。

所以孔子说“有能日用其力于仁乎”,因为这种“于仁”的精力我们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我们想到了自己就忘掉了别人。

所以,能够在想到自己的同时又能够想到别人,这就很不错了。

小人们则是利己后才能利人,或是损人利己,双赢可以,自己不赢而别人赢,那是不可以的。

要想损己利人?更不可能!除非在损己利人的后面有更大的利益,也就是说,必须要有更多的回报。

如果损己利人了,而回报很少或是没有,那绝对再也不能与他人保持相互亲爱的关系了。

做人就要做君子,这就是儒家的人生观、生死观。

(二)儒家思想由生活而来给人以深思《论语·宪问》记载:南宫适问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这个意思是说,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但都不得好死。

禹和稷亲自下地种庄稼,却都得到了天下。

”孔子没有回答他说的话。

等到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道:“所谓君子也就是这样的人了,所谓崇尚正常的人生规律就是象这样的人。

”羿和奡有言亦有勇,依靠自己的勇武之力去侵略别人,就是想贪图更多的物质享受,贪图更多的名誉地位,然而最终羿被他的臣子寒浞所杀,奡后被少康所诛,均不得好死。

与其不同的禹和稷则是“先之劳之”、“无倦”于稼穑,得到人民的爱戴与拥护而终有天下,而寿终正寝。

南宫适对于羿和奡,禹和稷,谁是君子,谁是小人,似乎分辨不出,于是问孔子。

对于这个问题,孔子认为南宫适是应该懂的,而南宫适不懂,所以孔子懒得回答他。

等到南宫适出去后,孔子才说禹和稷“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这其实也是告诉我们,想要找钱,想要当官,想要取得很好的生存环境,靠侵略、掠夺、剥削别人只能暂时得到片刻的享受,而不能得到人民长时期的拥护,不能长时间地保住既得的所有。

而踏踏实实做事,尽心尽力、真心诚意地为大家谋福利,才能得到大家的爱戴与拥护,才能长时期地保住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长时间地保住既得利益。

看看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偷摸扒窃、偷税漏税、贪赃枉法的人,有谁能长时期地保住既得利益?有谁能得到好死?虽然有些还没有被正法,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