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

合集下载

2024年秋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22.《居室甲醛哪里来》教学课件

 2024年秋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22.《居室甲醛哪里来》教学课件
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材料的性能》-居 室 甲 醛 哪 里 来
青岛版《科学》
材料准备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活动过程 活动一:测一测,居室内的甲醛含量超标吗?
检测居室内甲醛是否超标的方法
活动过程
介绍甲醛测试剂
活动过程 用甲醛测试剂测试一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注意: 1.按包装盒上的使用方法操作,做好实验记录。 2.不要将检测剂与皮肤接触,如果检测剂不慎入眼、口等器官,请立即用清水冲 洗。
活动过程
甲醛的藏身之处
活动过程 活动三:怎样降低居室中的甲醛浓度?拓展活动拓展活动
让科学流行起来
3.实验的每个步骤要等待很长时间,在此过程中可以先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4.检测后的废弃液体可倒入下水道,包装可随一般垃圾处理。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二:居室内的甲醛从哪里来?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总结:装修、装饰房屋时,如果大量使用含有甲醛的材料,会 使室内空气受到污染,危及人的身体健康。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技能测试试题及评分标准和实验报告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技能测试试题及评分标准和实验报告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技能测试试题及评分标准和实验报告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技能测试试题及评分标准和实验报控告a、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技能测试题(基本实验)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卵石的成因实验设备:罐子、烧杯、碎砖和水实验步骤:将部分碎砖块放入广口瓶中,在瓶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手堵住瓶口用力摇晃一段时间,然后将碎砖块取出,观察碎砖块的变化。

实验现象:破碎的棱角逐渐变圆。

实验结论:瓶中的碎砖块在被水流的搬运过程中,经水流的冲击,相互之间的撞击、摩擦,逐渐失去棱角,会慢慢变圆。

实验2实验目的: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实验设备:两支蜡烛、一盒火柴、小鼓和鼓槌。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固定在桌面上,一支放在鼓前面,另一只放在较远处作为对比。

2.击鼓,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敲鼓时,蜡烛的火焰会随着鼓皮的振动而振动,离鼓近的蜡烛火焰振动的幅度大,离鼓远的蜡烛火焰振动的幅度小。

实验结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实验3实验目的:探究陶瓷的特点实验设备:陶瓷碎片、木槌、干电池、电线、灯泡、酒精灯、铁夹子、白纸。

实验步骤:1、用木槌敲击陶瓷片,看是否易碎。

2、将陶瓷片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3.手里拿着一块大陶瓷片,在酒精灯上燃烧,看看它是否传热和燃烧。

4.用陶瓷片的边缘在白纸上画画,看它是否锋利。

实验现象1、用木槌敲击陶瓷片,陶瓷片碎了。

2、将陶瓷片连入电路中,小灯泡不亮。

3.发现陶瓷不燃烧,传热能力差。

4.用陶瓷刀片划伤白纸,发现白纸被划伤。

实验结论:陶瓷易碎、不导电、不燃烧、不易传热,边缘很锋利。

实验四目的:探讨金属的性质实验器材:粗铜线、铝线、铁丝、纱布、铁锤、干电池、电线、小灯泡、烧杯、热水。

实验步骤:1、用纱布在各种金属丝的表面上磨一磨,观察金属丝的表面是否有光泽。

2、将金属丝连入电路,看小灯泡是否发亮。

3、用跌锤敲击金属丝,看金属丝有何变化。

4.将电线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感受电线是否能传热。

实验现象:1、用纱布在各种金属丝的表面上磨一磨,发现金属丝的表面有光泽。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实验操作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实验操作
1、敲打音叉迅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2、给气球吹足气,松开手后观察。
3、把泡沫小球放在水槽中,用杯子向水槽中倒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发现水中有波纹,水珠溅起。
2、会听到声音,是空气在振动。
3、发现水槽中的泡沫小球随着水流在动,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
1和2说明:固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3说明:气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实验现象
1、烧杯内壁上逐渐积满了小水滴,而逐渐变大,从烧杯口滴下形成雨。
2、瓷盘下有许多小水滴,小水滴越集越多,滴下形成雨。
实验结论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多了形成雨。
(十六)
实验名称
雾的形成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
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平底烧瓶、带胶塞的玻璃管,玻璃杯、冰块
实验方案
1、用酒精灯给烧瓶里的水加热,使水沸腾,观察玻璃管口冒出的气体。
陶瓷、碎瓷片、木锤、小刀、酒精灯。
实验方案
1、将陶瓷片砸开,观察断裂面。
2、用断裂面来切割纸观察其锋利程度。
3、将陶瓷片放在火上烧,观察陶瓷的耐火性。
4、检验导电性
实验现象
1、陶瓷坚硬、易碎
2、陶瓷断裂面锋利
3、陶瓷耐高温
4、陶瓷不导电
实验结论
同现象
(十)
实验名称
金属的特点
实验器材
各种金属制品、烧杯、热水、勺子、小刀、锤子、钉子、木头、导线、电池、酒精灯
2、用放大镜观察木块上的花纹,比较花纹的形状、纹络粗细
3、用小刀刻木头、用指甲刻画木块,探究木块的软硬程度
4、将木块放入水中,看沉浮现象。
5、检验木头的导电性。
实验现象
1、木头易燃烧。
2、木头有年轮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15材料的漂浮能力青岛版五四制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15材料的漂浮能力青岛版五四制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15材料的漂浮能力青岛版五四制漂浮能力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本教案将以青岛版五四制的《科学教材》第五单元为基础,设计一堂关于材料的漂浮能力的课程。

本次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加深对材料漂浮能力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材料的漂浮是由于密度不同造成的。

2. 掌握用水的密度来判断材料是否能够漂浮的方法。

3. 学会观察实物、进行实验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不同材料漂浮能力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 青岛版五四制的《科学教材》2. 实验所需材料:水杯、自来水、几种不同性质的材料(例如纸、塑料、木头、铁块等)3. 实验器材:天平、水桶、滴管、计时器等4. PPT或黑板、彩色粉笔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材料的漂浮情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材料会漂浮在水上,而有些材料会沉到水底?”引发学生思考。

步骤二: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材料的密度和漂浮原理,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密度是指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用来判断物体是否会漂浮。

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它将能够漂浮在水上;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它将会沉入水中。

步骤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随机选择一种材料,并记录下它的名称和外观特征。

2. 实验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杯水和所选择的材料。

3. 实验步骤:a. 将杯子里的水倒满,并记录杯子中水的体积。

b. 将所选择的材料轻轻放入杯子里,观察它是否浮在水面上。

c. 记录实验结果,包括材料的浮沉情况和水的体积变化。

4. 实验数据分析:老师带领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材料的密度,以及漂浮的原因。

步骤四:讨论和总结(15分钟)1. 整理实验结果: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的实验数据,并总结漂浮的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不同,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材料是否能够漂浮。

五四制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四五年级实验指导

五四制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四五年级实验指导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5、我们的营养【实验名称】:检验脂肪、淀粉、蛋白质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方法。

【实验器材】烧杯、水、淀粉、玻璃棒、碘酒、滴管;馒头、米饭;白纸、瓜子;镊子、酒精灯、瘦肉。

【实验步骤】(一)检验淀粉实验1、把少许淀粉放在烧杯内,加一点水,用玻璃棒搅拌成淀粉状糊。

2、用滴管吸入碘酒,在淀粉糊中滴入2—3滴碘酒,淀粉糊变成了蓝色。

3、把少量米饭放在硬纸板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到米饭变成蓝色。

4、用滴管再向馒头上2—3滴碘酒,观察到馒头变成蓝色。

【实验结论】米饭、馒头中含有淀粉。

【实验原理】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

根据这一特性,可用来检测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

(二)检验脂肪实验把花生、瓜子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在白纸上留下了淡黄色、半透明状的油渍。

【实验结论】花生、瓜子中含有脂肪。

(三)检验蛋白质实验把瘦肉切成条状,用镊子夹一细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过一会儿闻一闻,会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

【实验结论】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是蛋白质被烧的气味。

说明瘦肉含有蛋白质。

【实验说明】区分油渍和水渍油渍:发黄、半透明;水渍:原纸色、不透明。

【注意事项】在做脂肪实验前先让学生观察水滴到纸上的特点,以便区分油渍和水渍。

☆6、食物到哪里去了【实验名称】:唾液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材料】: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

【实验步骤】: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40℃的温水中。

3 .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唾液有消化淀粉的作用。

【注意事项】:1.保持试管的水温在37℃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

2.加入碘酒后摇匀。

【链接】:1.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变蓝。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汇总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汇总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实验一:假期里,爸爸带着小军外出旅游,他们来到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在那里小军看到神奇独特的火山群,于是小军疑惑的问爸爸:火山是怎么形成的?请试着帮爸爸给小军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火山的形成可能和地下的压力有关我的方案:1.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番茄酱从土豆泥中喷出来,也就是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我的发现: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我的结论: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弱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壳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实验二:“地震”一词,让人触目惊心,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试想一下地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破裂产生的我的方案:1.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到桌子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我的发现:1.通过挤压,在压力作用下,毛巾成了褶皱状。

2.木棍折断时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有强烈的震感。

我的结论: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实验三:一天,小明和小军在溪边玩耍,小明对小军说:“你发现没有,这里的石头都是圆的,和路上的石头不一样,路上的石头有棱角。

”小军看后连连点头,但是却疑惑不解。

请你帮他们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可能是由于水的冲刷和石头互相碰撞的结果我的方案:1.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记录簿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记录簿

实用文档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流程一、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实验时间】2013年9月4日【制作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材料】各种材料的橡皮泥。

【制作步骤】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状,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在再保卫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

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好了。

【温馨提示】1、注意各个橡皮泥圈层的厚度2、可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剖面,以便观察【整理器材】把橡皮泥分类整理存放备用。

二、模拟火山喷发试验【实验时间】2013年9月9日【实验目的】通过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探究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实验器材】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观有什麽现象发生【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沿洞口四周外溢。

实验结论】火山成因推想:地壳深处的物质被高温熔化成岩浆,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沿着地壳的裂缝向上升,形成火山喷发【温馨提示】1、土豆泥不能稀软,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2、不要让学生用手触加热过的番茄酱,以免烫伤。

【整理器材】把废物放进废物桶,器材归位放置。

实用文档三、地震模拟实验(演示)年9月11日【实验时间】2013 【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步骤】、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1 、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2 、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3 、根据楼房倒塌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4 【实验结论】地震的危害性很大。

【整理器材】器材归位。

四、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9月11日【实验时间】2013年【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地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记录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记录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流程一、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实验时间】2013年9月4日【制作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材料】各种材料的橡皮泥。

【制作步骤】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状,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在再保卫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

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好了。

【温馨提示】1、注意各个橡皮泥圈层的厚度2、可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剖面,以便观察【整理器材】把橡皮泥分类整理存放备用。

二、模拟火山喷发试验【实验时间】2013年9月9日【实验目的】通过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探究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实验器材】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观有什麽现象发生【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沿洞口四周外溢。

实验结论】火山成因推想:地壳深处的物质被高温熔化成岩浆,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沿着地壳的裂缝向上升,形成火山喷发【温馨提示】1、土豆泥不能稀软,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2、不要让学生用手触加热过的番茄酱,以免烫伤。

【整理器材】把废物放进废物桶,器材归位放置。

三、地震模拟实验(演示)【实验时间】2013年9月11日【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步骤】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3、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实验结论】地震的危害性很大。

【整理器材】器材归位。

四、地震成因模拟实验【实验时间】2013年9月11日【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地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021年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过程现象结论报告

2021年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过程现象结论报告

2021年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过程现象结论报告五年级上册科学材实验操作方案实验一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实验器材、激光笔、手电筒、3张带孔的纸板、鱼尾夹、纸屏、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火柴等。

实验步骤:1.用激光笔照射桌面,并且让激光笔与桌面在一条直线上,观察现象。

2.把点燃的蜡烛放在桌面上,分别通过直纸筒盒和弯曲的纸筒看蜡烛的火焰,观察现象。

3.把三张带孔的纸板用鱼尾夹固定好立在桌面上,使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用手电筒从一侧照射,观察在纸屏上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调整其中一个纸板的位置,纸屏上还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

实验现象:1.桌面上会发现一条红色的光束。

2.通过直纸筒能能看蜡烛的火焰,通过弯曲的纸筒不能看到蜡烛的火焰。

3.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实验名称:光的反射实验器材:平面镜实验步调:1.用一面平面镜做光的反射实验:一位同学站在教室门口,手执一面平面镜,把射向教室门口地面上的太阳光用手中的平面镜反射到教室的天花板上。

2.用两面平面镜做光的连续反射实验:一位同学站在教室门口,手执一面平面镜,把射向教室门口地面上的太阳光,用手中的平面镜反射到站在教室黑板前面一位同学手中的平面镜上,再把光反射到教室的墙壁上。

3.说说观察到的现象,画出光的传播门路。

实验结论: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革,有一局部光被反射的空气中。

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

实验三实验名称:探究彩虹形成的原因实验器材:三棱镜、水槽、平面镜、纸屏.实验步调:1.利用三棱镜,让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照射在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2.把一面镜子斜放在水中,让镜子反射的光投射在纸屏上,仔细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实验现象:在纸屏上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彩色光带。

实验结论: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三棱镜能把太阳光聚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色光带。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汇总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汇总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实验一:假期里,爸爸带着小军外出旅游,他们来到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在那里小军看到神奇独特的火山群,于是小军疑惑的问爸爸:火山是怎么形成的?请试着帮爸爸给小军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火山的形成可能和地下的压力有关我的方案:1.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番茄酱从土豆泥中喷出来,也就是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我的发现: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我的结论: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弱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壳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实验二:“地震”一词,让人触目惊心,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试想一下地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破裂产生的我的方案:1.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到桌子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我的发现:1.通过挤压,在压力作用下,毛巾成了褶皱状。

2.木棍折断时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有强烈的震感。

我的结论: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实验三:一天,小明和小军在溪边玩耍,小明对小军说:“你发现没有,这里的石头都是圆的,和路上的石头不一样,路上的石头有棱角。

”小军看后连连点头,但是却疑惑不解。

请你帮他们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可能是由于水的冲刷和石头互相碰撞的结果我的方案:1.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水的沸腾过程引言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水的沸腾过程,了解水的沸腾现象以及液体在加热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通过实验,我们将探索水的沸点和沸腾的原因。

材料•水壶•水•加热器(火炉或电炉)•温度计•记录表格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1.将水壶清洗干净,确保壶内没有杂质。

2.用水将壶填满,确保水位不超过壶的容量。

步骤二:加热水1.将水壶放在加热器上,打开加热器。

2.随时观察水的变化,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记录下水开始变热的温度。

步骤三:观察水的沸腾过程1.当水开始变热后,观察水面上是否有气泡产生。

2.记录下水开始冒气泡的温度。

3.继续观察水的变化,直到水开始沸腾。

4.记录下水开始沸腾的温度。

实验结果我们根据实验记录得到以下结果:温度(摄氏度)事件开始变热开始冒气泡开始沸腾根据实验记录,我们可以看到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当水开始变热时,温度逐渐上升,水面上开始冒出气泡。

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水开始沸腾,水面上涌动着大量的气泡。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开始冒气泡。

2. 当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时,水开始沸腾,水面上涌动着大量的气泡。

3. 沸点是指液体在一定压强下快速汽化的温度。

实验意义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水的沸腾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沸腾的水,了解沸腾的原因和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此外,通过进行科学实验,我们培养了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提高了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参考资料•无致谢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们有机会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

感谢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提供的实验器材。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方案全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方案全

目录:第1课认识光实验名称: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实验方案:分三个小实验实验1:【实验材料】:激光笔、大块较厚的磨砂玻璃片【实验方案】:1.将磨砂玻璃片水平铺放在桌面上。

2.打开激光笔,水平照射向玻璃内部。

3.观察激光在玻璃内的传播路线。

【实验现象】:激光在玻璃内部沿直线传播。

【实验结论】:激光在玻璃内是沿直线传播的。

【注意事项】:选择透光率较高的磨砂玻璃,也就是透明度好的磨砂玻璃。

透光率太低,不能看到清晰的光线。

用纯透明的玻璃效果也不明显。

【建议】: 1.在水中倒入一点牛奶、蓝色或黑色墨水,用激光笔照射。

2.用喷雾器在空中喷水,用激光笔照射。

以上两种方法也可以达到较好的观察效果。

实验2:【实验材料】:纸筒、蜡烛、火柴【实验方案】:1.点燃蜡烛,直立并固定在桌面上。

2.用直纸筒观察蜡烛的火焰。

3.将纸筒弯曲再观察火焰。

【实验现象】:通过直纸筒可以看到火焰,纸筒弯折看不到火焰。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注意事项】:将纸筒弯曲时,弯曲幅度要大于纸筒的内径,使纸筒内的通道不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保证通道是畅通的。

【建议】:可将纸筒换为不透明塑料吸管,或者将吸管外侧包上不透光物质。

实验3:【实验材料】:手电筒、三块相同的中间带有小孔的纸板、一张黑色纸板、夹子【实验方案】:1.用夹子夹住纸板,前后平行放置纸板,使其在一条直线上,黑色纸板在最后边;2.打开手电筒,光对准第一个小孔,观察纸屏;3.左右移动其中任意一张卡纸,使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4.打开手电筒对准第一个小孔,再次观察纸屏;【实验现象】: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能看见手电筒的光;当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不能看见手电筒的光。

【实验结论】:光沿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2课光的反射【实验名称】:怎样看到自己的后脑勺【实验目的】: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就能让我们看到物体。

【实验材料】:两面镜子,一面台镜,一面手持镜。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下)实验操作方法指导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下)实验操作方法指导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下〕实验操作方法指导五年级上册1、声音的产生实验一、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实验器材:水槽、音叉、小铃铛、气球、烧杯、泡沫小球、水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五、注意事项:音叉敲响后要立即插入水中,小铃铛摇响后马上靠近泡沫小球.这样,实验现象才明显.2、声音的传播实验一、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传播的实验,知道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二、实验器材:小闹钟、塑料袋、水槽、玻璃钟罩、抽气机、小锤等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论: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五、注意事项:如果没有真空钟罩,可以把发声体〔小闹钟〕放在加热后的容器里〔空气稀薄〕,通过与加热前的声音相比较,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3、木材的特点实验一、实验目的: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木材的特点.二、实验器材:不同的木材、放大镜、酒精灯、导线、电池、小刀、锤子等.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论:木材有纹理;易燃烧;不同木材软硬程度不同;干木头不导电,湿木头导电;大多数木头会浮在水面上,少数木头会沉入水中.五、注意事项:1、实验前,强调用刀、锤子、酒精灯的使用等方面的安全.2、检验湿木头是否导电,可用电流表来验证.4、纸的特点实验一、实验目的:会用对比的方法探究纸,知道不同的纸具有不同的特点.二、实验器材:牛皮纸、宣纸、卫生纸、复印纸、信纸、复写纸、书本、纸箱、贺年卡、纸杯等.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论:根据观察、实验总结各种纸的特点.五、注意事项:1、鉴别纸的软硬度时注意用到安全.2、做纸的吸水能力对比实验时,一定要注意除纸质不同外其他条件必须完全相同,如同样的杯子、杯中同样多的水、纸条同样长、纸条吊的同样高、纸条要同时插入水中、插入水中的部分要同样深等.这样便于比较不同的纸吸水能力的强弱.5、陶瓷的特点实验一、实验目的: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陶瓷的特点.二、实验器材:碎瓷片、木锤、小刀、纸、酒精灯、镊子、导线、电池、瓷汤匙等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论:陶瓷具有光滑,比较坚硬;易损坏,碎片锋利;不怕水,不导电,不能燃烧;耐腐蚀,耐高温等特点.五、注意事项:实验前,强调用刀、锤子、酒精灯的使用等方面的安全.6、金属的特点实验一、实验目的: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金属的特点.二、实验器材:铁铜铝等金属、小刀、导线、电池、开关、酒精灯、放大镜、玻璃杯子、锤子、木条、陶瓷等.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论:金属有光泽;易传热;易导电;具有延展性.五、注意事项:实验前,强调用刀、锤子、酒精灯的使用等方面的安全.6、蒸发实验一、实验目的:认识蒸发现象,会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二、实验器材:温度计、棉纱、支架、表三、实验步骤:1、蒸发需要吸收周围的热量.2、怎样加快蒸发.四、实验结论:1、水蒸发时需要吸收周围的热量.2、利用加热、增大蒸发面积、有风都可以使水蒸发的快一些.五、注意事项:注意做对比实验时的水量要同样多.7、沸腾实验一、实验目的:探究、认识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二、实验器材: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彩笔、钟表.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论: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是100℃〕,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不停的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沸腾".水沸腾后,温度计读数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这杯水的沸点.五、注意事项:1、装入烧杯内的水以半杯为宜.2、提醒学生水在加热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3、温度计液泡要浸没在水中,不能接触烧杯底或烧杯壁.8、凝结实验一、实验目的:能设计对比试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原因.二、实验器材:相同大小的玻璃杯2个,玻璃片2块、热水、酒精灯、火柴、小镜子、小瓷盘等.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论:水蒸气在遇冷的情况下才可以凝结成水.五、注意事项:作对比实验时的几个相同:杯子相同、水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玻璃片相同、盖玻璃片时间相同.五年级下册1、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二、实验器材:试管、烧杯、碘酒、温水、淀粉液.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论: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五、注意事项:1、向试管中加入的应是稀淀粉液,加入的量在试管的三分之一左右.2、如果时间不够,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淀粉没有反应完全,则也会显示蓝色,但蓝色要比未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淡.2、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二、实验器材:玻璃管、集气瓶、烧杯、火柴、玻璃片、澄清的石灰水等.三、实验步骤:方法一:方法二:四、实验结论:人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是不同的,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人在不停地呼吸,说明人生存需要大量的氧气.五、注意事项:1、实验中的方法一收集呼出的气体采用的是排水取气法.2、实验中方法二中的两只玻璃管带有橡胶塞,直玻璃管要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而弯玻璃管不要插入,弯玻璃管用来吸气,直玻璃管用来呼气.3、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二、实验器材:光聚座、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发现利用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纸屏近, 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 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五、注意事项:做此实验室内光线不宜过亮,凸透镜和纸屏的距离大约在50厘米左右,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必须在一条直线上.4、斜面实验一、实验目的:1、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的观察实验.2、能用测力计等简单测量工具对在不同斜面上拉动的小车等物体所用力的大小进行定量观察.3、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二、实验器材:测力计、长方形木板、小木块若干块、小车.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论:竖直提小车用的力最大.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越小;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五、注意事项:在斜面上拉小车,要使其匀速运动.这样测得的拉力才准确.5、杠杆的作用实验一、实验目的:会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知道杠杆的作用.二、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三、实验步骤:1、把杠杆尺组装好后,调节两边螺母,使杠杆尺平衡.2、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10厘米小孔处各挂一个钩码.3、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小孔处挂两个钩码,右边5厘米小孔处挂四个钩码.4、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小孔处挂两个钩码,右边5厘米小孔处挂一个钩码.5、自由组合钩码数量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6、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杠杆尺中心的距离.四、实验结论: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大,用的力越小,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小,用的力越大.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五、注意事项:把杠杆尺组装好后,首先调节两边螺母,使杠杆尺平衡.6、滑轮的作用实验一、实验目的:会组装滑轮并进行实验,知道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的作用.二、实验器材:铁架台、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细绳、钩码、测力计.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只是改变了用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时,省力,但没有改变用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既省力又改变了用力的方向.五、注意事项:注意实验过程中测力计的使用.7、齿轮的作用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利用齿轮可以传递动力,可以改变转速和回转方向,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二、实验器材:齿轮〔大、中、小各一个〕、支架.三、实验步骤:把三个带轴的齿轮固定在支架上,并让齿轮之间相互啮合,用手拨动一个齿轮,观察三个齿轮转动的方向、速度.四、实验结论:齿轮的作用是:传递动力、改变转动的速度、改变运动的方向.。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实验操作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实验操作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实验操作一、主题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实验分析:本单元主题共4个实验。

1、第2课—《火山》。

实验名称:火山成因的模拟实验。

实验情境的营造建议:用大量的火山图片或视频感染学生,激发出学生研究火山的愿望。

实验一:器材及材料:番茄浆、土豆泥、三角架、酒精灯(火柴)、盛土豆泥的铁盒或铜片。

实验二:器材及材料:水槽、冷水、热水、线、废旧药瓶、红墨水。

火山的成因: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面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小药品瓶中是热水和红墨水的溶液、水槽中是冷水)。

现象:是将药品放入冷水槽中,药品中的红墨水立即喷出。

2、第3课《地震》。

实验名称:地震的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一:器材及材料:毛巾操作要领:将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到桌子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入挤压,观察毛巾发生的变化。

现象:毛巾成了褶皱状。

实验二:器材及材料:木棍操作要领:用手握住木棍的两端,用力将它折弯、直至折断。

现象:木棍折断时会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有强烈的振感。

(上面两个实验中的毛巾和木棍两种材料相当于地壳中的岩层。

)地震的成因:第8页下面的一段话。

3、第4课——《做一块卵石》实验一:实验名称:水的磨圆作用实验。

器材及材料:酒精灯、大口玻璃瓶(有盖)、手锤、砖块、水。

操作要领:(1)用手锤将砖块打碎。

(2)往瓶中装入适量的水,把棱角分明的碎砖块放进瓶子里,拧紧盖子。

(3)同组同学互换用力摇晃瓶子。

(时间要长一下,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现象:原来棱角分明的碎砖块,由于水的冲刷、相互摩擦碰撞,棱角慢慢地消失,变成了表面光滑的近似球形的“卵石”。

(制作前要让学生观察砖块的棱角,可以用手摸一摸;做后再摸一摸。

)实验二:实验名称: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

器材及材料:镊子、酒精灯、烧杯、冷水。

操作要领: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放到烧杯的冷水中,反复多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步骤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步骤

五年级上册科学试验试验名称:声音的产生试验目的:能用简洁的试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试验器材:水槽、水、音叉、烧杯、气球试验步骤:1.把音叉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到振动后马上插入水中,视察现象。

2.用充溢气的气球,松手时有什么现象。

3.用烧杯来回在水槽中倒水,视察现象。

试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试验名称:声音的传播试验目的: 能用简洁的器材做声音的传播试验,培育猜想与假设实力。

试验器材: 闹钟、塑料袋、水槽、水试验步骤:1.把闹钟放到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2.用手轻挠桌面或桌腿,直到耳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接着挠,这时能听见声音吗?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

将耳朵紧贴水槽,你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吗?试验结论:声音是通过()、()、()向()传播的。

试验名称:相识木材试验目的:了解木材的特点试验材料:各种木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池、导线、小灯泡、水槽等。

试验步骤:1、用酒精灯烧木材,看哪种简洁燃烧。

2、用放大镜视察木材的花纹,比较花纹的形态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比较软硬。

4、将木材放在水中,看木材的浮沉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试验现象:1、木材易燃2、木材有花纹(年轮等)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

4、木材有沉有浮。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有较弱的导电实力。

留意事项:食用刀子和电时要留意平安。

试验名称:相识纸的吸水性特点试验目的:了解纸的特点试验材料:长宽厚相同的各种纸、胶水、尺子、水槽、水。

试验步骤:1、将各种纸条依次粘在尺子上。

2、把尺子水平放在水槽上方,使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

视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好。

试验结论:牛皮纸、卡纸等吸水实力弱,宣纸、卫生纸等吸水实力强。

试验名称:相识陶瓷试验目的:了解陶瓷的特点试验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灯泡、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烧杯、热水等试验步骤: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呼吸》教案4篇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呼吸》教案4篇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呼吸》教案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呼吸》教案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的呼吸器官和呼吸的作用;2. 掌握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身体内发生的变化;3. 提高学生对健康呼吸习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教学重点:1. 人类的呼吸器官和呼吸的作用;2. 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身体内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身体内发生的变化的理解;2. 学生对健康呼吸习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提高。

教学准备:1. 课本《我们的呼吸》;2. 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呼吸问题的思考。

例如,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呼吸吗?我们的身体是如何进行呼吸的呢?Step 2 呈现(15分钟)呈现课本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的呼吸器官和呼吸的作用。

通过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发现并讨论课本中的知识点。

Step 3 讲解和讨论(15分钟)讲解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身体内发生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在吸气和呼气时胸部、腹部的变化。

解释胸部和腹部的运动是怎么样帮助我们进行呼吸的。

Step 4 操作实验(2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实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身体内的变化。

例如,可以让学生用气球模拟肺部,通过充气和放气的实验,观察气球的变化,加深对呼吸过程的理解。

Step 5 小结(5分钟)通过问答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学习要点和重点,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Step 6 拓展延伸(10分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拓展,可以让学生口述图画、问题回答等方式,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完成课后练习或写一篇小作文等,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就是一节关于《我们的呼吸》的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呼吸》教案精选4篇(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种类和特点。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8材料的导热性青岛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8材料的导热性青岛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8材料的导热性青岛版一、导言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篇文章将围绕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教案18——《材料的导热性》展开讲解。

通过分析材料的导热性,孩子们将能够了解不同材料间的导热性差异,进而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

二、任务描述在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教案18《材料的导热性》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它将使孩子们了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差异,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根据任务名称,下面将详细描述《材料的导热性》这一教案的内容。

1. 教学目标:(1)了解导热性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同材料的导热性存在差异;(2)理解导热性的影响因素,如材料的结构、温度等;(3)培养学生观察力、实验设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导热性的概念和性质;(2)导热性的影响因素;(3)实验验证不同材料的导热性差异。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材料的导热性差异。

例如,放在相同温度下的金属和塑料杯,询问学生两种杯子的表面是否有差异,并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步骤二:讲解导热性介绍导热性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导热性对物体的热传递的影响。

通过简单的例子,如“为什么我们使用金属勺子时会感觉勺子的柄也变热?”激发学生对导热性的兴趣。

步骤三:导热性的影响因素讲解导热性的影响因素,如材料的结构和温度。

通过演示不同形状和温度的金属条与塑料条的传热速度差异,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影响因素。

步骤四: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不同材料的导热性差异。

要求学生列出实验所需材料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步骤五: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步骤六: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差异。

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差异的原因,并将实验结果与导热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

步骤七:总结归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导热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

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注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鲜明一点。

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实验4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水。

实验步骤: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加热岩石后把它放入水中。

反复几次,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

实验结果: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注意事项:1、岩石最好选择易碎的页岩。

2、要用冷水做实验。

实验5 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要求: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

一般实验分三种物态。

固体: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到振动或立即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和波纹;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

气体:用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或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

液体: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实验步骤: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震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注意事项:敲音叉时手不能握住音叉。

实验6、声音的传播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玻璃钟罩、抽气机实验步骤: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把闹钟放在真空的玻璃钟罩内是否能听到声音。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听到声音吗?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在水槽中;将耳朵贴在水槽上,你能听到声音吗?实验现象:除了在真空玻璃钟罩内听不到声音外,其余都能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注意事项:将耳朵贴在桌子上时,要堵住另一只耳朵,一定不能用力敲击桌子,以免损伤耳朵。

实验7 制作简易电话实验材料:棉线、火柴、纸杯实验步骤:1、在纸杯底上打一个小孔,将棉线由此小孔穿过,在杯内一端的棉线捆一根火柴棒。

2、棉线的另一端如上法穿过一个纸杯。

3、一个同学对着纸杯说话,另一个同学把另一个纸杯贴在耳朵上。

看能否听到声音。

实验现象: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

注意事项:活动时,将棉线拉紧。

实验8 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纸筒、橡皮膜、火柴、细线、小镜子实验步骤:1、纸筒去底当外耳道;纸筒的一端蒙上橡皮膜,绷紧后固定,当做鼓膜;把火柴棒固定在橡皮膜中央。

对着镜子说话,观察火柴棒的变化。

2、将橡皮膜扎破,在对着镜子发出声音,观察火柴棒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棍跳动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棍跳动。

注意事项:橡皮膜一定要绷紧。

实验9 声音大小与什么有关实验材料:鼓、碎纸屑、木梳、硬纸片。

实验步骤: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

2、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1、响度越大,纸屑跳动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2、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波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说明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实验10 制作观星箱(第12课秋季星空)实验材料:较大的盒子、线、胶带实验步骤:1、将盒子去掉盖,用线编出大小一样的网格,用胶带固定。

2、在盒底挖一个小洞,作为观星孔。

注意事项:放在便于观察的位置,并固定。

实验11 研究木材特点的实验实验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池、导线、小灯泡、水槽等。

实验步骤:1、用酒精灯烧木材,看哪种容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花纹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比较软硬。

4、将木材放在水中,看木材的浮沉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实验现象:1、木材易燃2、木材有花纹(年轮等)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

4、木材有沉有浮。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有较弱的导电能力。

注意事项:使用刀子和电时要注意安全。

实验12 研究纸的吸水性实验实验材料:长宽厚相同的各种纸、胶水、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1、将各种纸条依次粘在尺子上。

2、把尺子水平放在水槽上方,使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

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好。

实验结论:不同纸的透光性、吸水性、坚硬程度、粗糙成都等有所不同。

注意事项:要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

实验13 研究陶瓷特点的实验实验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电珠、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冷热水等实验步骤: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软硬。

3、放入水槽,看浮沉。

4、放入热水,看是否传热。

5、把陶瓷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从高处扔下,看是否易碎。

7、用陶瓷碎片切纸。

实验现象及结论:陶瓷不易燃,硬度较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容易导电,不容易传热,易碎,碎片很锋利。

注意事项:不要让碎片划破手。

实验14 研究金属的特点实验材料:铁铜铝等金属、小刀、导线、电池、小电珠、酒精灯、放大镜、玻璃杯子、锤子、木条、陶瓷等。

实验步骤: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软硬。

3、放入热水,看是否传热。

4、用砂纸打磨,看是否有光泽。

5、把金属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从高处扔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实验结论:金属不易燃,硬度较大(有些金属较软),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等。

注意事项:小心用火。

实验15 研究玻璃与塑料的实验实验材料: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酒精灯、镊子、天平。

实验步骤:1、用天平分别称量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

2、分别透过玻璃和塑料看书上的字。

3、让玻璃和塑料在同一高度落下。

4、用镊子夹着玻璃和塑料在火上烧实验现象:玻璃比塑料重、透明度好、易碎、不易燃烧。

注意事项:小心碎玻璃扎到手。

实验16 废旧材料制作工艺品实验材料:易拉罐、树根、铅笔花等任选一样。

实验步骤:制作美化生活的工艺品。

实验结论: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提高同学们对各种材料的认识能力。

实验17 水蒸发时吸收热量实验材料:温度计、支架、棉纱、表。

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浸入水中,记录这时的温度。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注意事项:水温要接近室温,实验过程中不要用手接触温度计液泡。

实验18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材料:瓷盘、湿巾、支架、酒精灯、火柴、水。

实验步骤:1、两个同样的瓷盘,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一个放置在桌面上,一个放在火上加热。

观察哪个蒸发的快。

2、两块同样大的湿巾,一块展开,一块折叠两次,观察哪块蒸发的快。

3、两块同样大的湿巾,一块放在阴凉处,一块放在通风处,观察哪块蒸发的快。

实验结论:加热、增大蒸发面积、有风都可以加快蒸发。

注意事项:要通过对比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19给水加热水温的变化实验材料:铁架台、圆底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彩笔、表实验步骤:1、在铁架台的铁圈上放一个盛水的烧瓶。

2、吊一个温度计,使液泡刚刚浸入水中。

3、用酒精灯加热,记录水温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水的温度在不断增高,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

随着给水加热时间的延长,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水里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会很快从水面冲出。

当将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沸点)时,水不停翻滚,不断减少,水的温度不再上升。

注意事项:实验中,要注意温度计液泡不要触到烧杯壁和杯底,且要完全浸入水中。

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实验20水蒸气凝结的条件实验材料:两个玻璃杯、两块玻璃片、酒精灯、铁夹、火柴、热水实验步骤:1、把两个玻璃杯装上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水。

2、将其中一块玻璃片用酒精灯均匀加热。

然后将两块玻璃片同时盖在烧杯上。

实验现象:冷玻璃片上会出现小水珠,热玻璃片上不会出现小水珠。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注意事项:使用同样多的热水,同时盖玻璃片。

实验21测定水的冰点实验材料:大烧杯、试管、温度计、冰块、食盐。

实验步骤:1、在大烧杯内放入冰块,倒入适量浓食盐水。

2、把装有一小半水的试管放入大烧杯中。

3、仔细观察试管内水的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温。

实验现象及结论:试管内水的温度越来越低,水慢慢结冰。

水结冰时的温度为零摄氏度。

这就是水的冰点。

注意事项:特别记录结冰时的温度。

实验22 模拟雨的形成(一)实验材料:烧瓶、带玻璃弯管的橡胶塞、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碟子。

实验步骤:1、在烧瓶里装1/3的水,用橡胶塞塞住,装在铁架台上;另一个铁架台上倒放一个烧杯,玻璃弯管出口正对烧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