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科 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专家共识·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7.02.039一、背景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TCM)、天然药(NM)、保健品(HP)、膳食补充剂(DS)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1-4]。

TCM是指在我国中医等传统民族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生产和使用的各种草药和非草药类的中药材、饮片和复方中成药,NM是指应用现代医药理论和技术制备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之一[1,5],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ALF)甚至死亡[6]。

迄今仍缺乏简便、客观、特异的诊断指标和特效治疗手段。

美国于2003年创立了DILI协作网络(DILIN),2004年启动了DILIN前瞻性研究(DILIN-PS)[2]。

2012年发布了LiverTox网站()[7],2014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基于有限证据出台了全球首个针对特异质型DILI(IDILI)的临床指南[3]。

我国于2014年发布了中国HepaTox 网站()[8]。

LiverTox和HepaTox网站分别记录了近700种和400余种常见药物的肝损伤信息,为临床医生慎重处方具有潜在肝毒性的药物及评估其风险和收益提供了重要依据。

近年来国内有多个非肝病专业学会发布了各自领域的DILI相关专家共识,但相应的证据选择和评估标准欠规范。

为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对DILI的认知并开展相关科研工作,避免诊疗实践中的困惑,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力求公正和客观地起草了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固有型DILI(intrinsic DILI,InDILI)和IDILI的防治。

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对涉及DILI临床诊治的部分提出了相关建议。

辨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40例_崔红涛

辨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40例_崔红涛

辨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40例崔红涛1,王金周2,指导:阎清海2(1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2;21安阳市中医院,河南安阳455000)摘 要:阎清海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肝胆脾胃,病机为湿热毒邪蕴结,脾胃运化失调、升降失司,肝胆疏泄失常,气滞血瘀。

临证重视利湿化浊、清热解毒、理气活血,自拟清肝解毒汤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阎清海;清肝解毒汤中图分类号:R 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2-0290-02收稿日期:2009-05-19作者简介:崔红涛(1983-),男,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肝胆病。

阎清海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消化系统病证的研究20余载,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治经验颇丰,自拟清肝解毒汤治疗此类病人40例,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54岁,其中发病前服用抗结核类药物15例,性激素类药物10例,喹诺酮类药物7例,降脂类药物6例,免疫抑制剂2例,从服药至肝损害症状出现时间最早9天,最迟3个月。

112 诊断标准[1] ¹服药开始后5~90天及离最后1次用药15天内,出现肝功能障碍;º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皮疹、皮肤瘙痒和黄疸等;»发病初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上升(达6%以上)或白细胞增加;¼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和临床征象;½药物敏感性试验(淋巴细胞培养试验、皮肤试验)阳性;¾偶然再次用药时可再引起肝病;具¹½或¹¾者可以确诊,具¹º或¹»或¹¼者可以拟诊。

2 治疗方法中医辨证属湿热蕴结证,临床表现:目黄、身黄、小便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弦数,治疗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理气活血为原则,自拟清肝解毒汤治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肝病科等5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肝病科等5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肝病科等5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2.02.16•【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5号•【施行日期】2012.02.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医疗安全与血液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肝病科等5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加强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我局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肝病科等5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指南》电子版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网站下载()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与我局医政司联系。

二○一二年二月十六日中医医院肝病科等5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目录中医医院肝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感染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肝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肝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肝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肝病科管理者加强肝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肝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肝病科应在肝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肝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肝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肝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012肝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012肝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肝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83)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87)酒精性肝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92)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13页。

肝积病系肝络瘀滞不通,肝体失却柔养,疏泄失职。

以右胁痛,或胁下肿块,腹胀纳少及肝瘀征候为主要表现的肝积类疾病。

(1)有肝着病史。

(2)以右胁痛,或胁下肿块,腹胀纳少及伴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如: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点、舌下静脉曲张,甚或有肌肤甲错、蜘蛛赤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异常升高。

(4)B超检查发现肝包膜粗糙,回声增密、增粗、增强且分布不均匀,血管走向不清等,或见门脉内径增宽、脾脏增大等;或肝纤维化扫描仪检查提示肝脏硬度增加;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见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8月2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标准进行疾病诊断。

(1)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

病原学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相关标准。

(2)临床表现: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轻症者可无症状;较重者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疲倦乏力、肝区不适或胀或痛、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舌质暗红或暗淡、脉弦细等。

(3)实验室检查: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PⅢP或PCⅢ,ⅣC、Ⅳ7S或ⅣNC1,LN),以及AST/ALT比值、GGT、APRI等异常升高。

(4)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发现肝包膜粗糙,回声增密、增粗、增强且分布不均匀,血管走向不清等,或见门脉内径增宽、脾脏增大等。

(5)Fibroscan(肝纤维化扫描仪)检查提示肝脏硬度增加,F达1~4级。

(6)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肝组织苏木精-伊红、Masson三色染色和(或)网状纤维染色,可见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S1~S4)。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方案大全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方案大全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997)和《病毒性肝炎辨证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2004年)。

(1)主要症状:身目尿黄,且短期内迅速加深,伴重度乏力,纳差。

(2)次要症状:常有黄疸持续不退,或有腹胀腹痛、尿少等,或有神志昏蒙、出血等临床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联合制订的《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

(1)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

早期:①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②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

③有出血倾向,30%<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40%。

④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

中期:在肝衰竭早期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

①出现Ⅱ度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

②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瘀斑),且20%<PTA≤30%。

晚期: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以下三条之一者。

①有难治性并发症,例如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和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等。

②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

③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PTA≤20%。

(二)证候诊断1.湿热瘀黄证:主症:①起病急骤,身目俱黄,黄色鲜明;②舌质红或紫暗,或舌见瘀斑瘀点,舌下脉增粗延长;③舌苔黄腻。

次症:①口干口苦或口渴但饮水不多;②大便不调或秘结;③鼻齿衄血,或皮肤瘀斑;④胁下痞块;⑤少苔或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实有力。

辨证要求:凡具备主症3项,或主症2项加次症2项,脉象基本符合,可定为本证。

药物性肝损伤研究及治疗进展

药物性肝损伤研究及治疗进展

doi:10.3969/j.issn.1005-0264.2020.01.007药物性肝损伤研究及治疗进展党中勤1徐璐一2李梦阁11.河南省中医院肝病科(河南郑州,450002)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中国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患者在服用中药、西药、保健品等而引起肝脏损伤的一类疾病。

因为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不同而肝损伤的程度亦不同,急性肝损伤最常见,病情迁延可形成慢性肝损伤,严重者可致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DILI分类仍不明确,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固有型、代谢异质型、过敏型。

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肝细胞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混合性肝炎⑵。

研究表明目前常用且明确可以引起DILI的药物已经超过1100种,已成为一项重点关注的世界医疗安全问题⑶。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⑷.DILI年发病率为每10万居民中有14-19例,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死亡病例数位居世界第五。

在美国和欧洲,DILI已超过病毒性肝炎成为发生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5]-本文综合相关文献,重点介绍DILI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以加强对DILI认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1DILI的发病机制1.1药物直接肝毒性研究显示,经肝脏代谢50%以上的药物要比其他药物更易致肝损伤。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亦是药物毒性产物产生的主要场所。

药物经过I相(活性药物形成)、II相(结合或解毒)及in相(排泄)反应代谢⑷。

通常,毒物经过肝脏解毒作用而失活,但产生的毒物数量远超肝脏解毒功能或无该毒物的解毒功能时,能改变细胞功能,导致肝细胞损伤,最终引起细胞凋亡或坏死。

最常见的就是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其在治疗量时是无毒性的,当过量时可使肝细胞胞质内和线粒体内的谷胱甘肽损耗并产生肝毒性,其代谢产物N-乙酰醞亚胺就是毒性产物m,能直接损伤肝细胞,损伤严重的肝细胞通过胞内应激原级联放大效应,协同促凋亡蛋白的作用,进一步导致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从而引起肝细胞死亡⑷O1.2药物特异质肝毒性特异质肝毒性主要是免疫相关性损伤,也被称为间接性损伤,在部分特异性个体中出现,发病率极低。

专家解读中草药肝损伤诊疗指南

专家解读中草药肝损伤诊疗指南

解读中草药肝损伤诊疗指南由于缺少特异性诊断指标,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准确诊断仍然是国际性难题。

而囿于中草药组成和临床用药的复杂性,HILI的临床诊断更加困难,回顾分析HILI相关临床文献,相当部分的病例缺少直接和确凿的客观证据,其诊断结果仅为“可能”,准确度和可信度高的HILI临床诊断并不多。

此外,由于影响中草药肝毒性的混杂因素众多,比如部分中草药药名混淆(三七和土三七)、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中草药混伪劣品存在,有毒物质污染、与西药联合应用造成HILI“冤案”、“错案”的发生,中草药成分复杂、多为复方配伍导致中草药肝毒性机制难以阐释明确,另外个体特异体质的差异等因素,均导致HILI临床确诊尤为困难。

特别是目前HILI临床诊断过程中,极少病例详细记载导致肝损伤的中草药组成、来源、剂量等资料,几乎未对这类中草药进行生物学鉴定,导致HILI误诊更易发生,难以确定致病药源,这些都加大了HILI的诊断难度。

“非西药,即中药”的片面性诊断思维,以及肝损伤药物构成比统计方式不合理等问题,临床上存在夸大中草药毒性的现象和问题,既不利于对患者的客观诊断和治疗,也易造成舆论误导,使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受到损害。

定义方面关于HILI,《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包括了中药、天然药物、食品及保健品,很容易造成中草药在DILI中的构成比增加。

实际上,我们认为在应用过程中,HILI主要是中药、天然药物及其相关制剂引发的肝损伤,所以该《指南》只涉及中药、天然药物及其相关制剂,食品及保健品则不包含在内。

影响因素的分析方面HILI的中草药因素有四个方面。

1.某些中草药本身对肝脏有损伤作用,如菊三七(又名土三七)、雷公藤等。

2.某些中草药同名异物、伪品混用,如临床误以土三七作为三七使用而造成肝脏损伤。

3.不合理炮制可能增加中草药肝损伤的风险,如生首乌或不规则制何首乌的肝损伤发生风险高于规则炮制的何首乌。

4.中草药在生长、加工、炮制、储藏、运输等环节上受到污染或发生变质,导致中草药农药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毒素等严重超标而引发肝脏损伤。

肝病科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肝病科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美国肝病学会自身免疫性肝炎诊疗指南。

1.临床症状:疲倦乏力,纳差,腹胀,恶心,或伴见关节痛、肌肉痛,闭经等。

2.体征:可见黄疸、蜘蛛痣、皮疹、肝增大、脾增大等。

3.生化学:ALT、AST、TBIL升高,ALP正常或轻度升高。

r-球蛋白升高,IgG 升高,血铜、铜蓝蛋白和抗胰蛋白酶水平正常。

4.免疫学指标:ANA或SMA或抗LKM1和(或)其他相关的自身抗体阳性,AMA阴性。

5.病毒标志物:提示肝炎病毒目前感染的标志物阴性。

6.并发疾病:患者或其家人患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或其他免疫性疾病。

7.其他致病因素:没有最近使用肝毒性药物或酗酒史。

8.肝活检:界面性肝炎,没有提示其他肝病的特征性改变。

9.患者可能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表现,也可以没有临床表现。

附:自身免疫性肝炎评分表(2010年美国肝病学会自身免疫性肝炎诊疗指南)(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善太息,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纳食减少,脘腹痞闷,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不实或溏泻。

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2.湿热中阻证:胁胀脘闷,恶心厌油腻,纳呆,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粘口苦,大便粘滞臭秽或先干后溏,口渴欲饮或饮而不多,肢体困重,倦怠乏力。

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

3.瘀血阻络证: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女子经行腹痛,经水色暗有块。

舌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4.肝肾阴虚证:劳累尤甚,或有灼热感,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潮热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鼻齿衄,女子经少经闭。

舌体瘦质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脉细数无力。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健脾,益气活血。

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甘草等。

中成药:舒肝片等。

2.湿热中阻证治法:清热利湿,理气和中。

药物性肝损

药物性肝损

胁痛(药物性肝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㈠脾虚湿盛:胸胁部胀满不适,伴有纳差、恶心欲吐,乏力,二便如常;舌淡苔白腻,脉濡。

㈡肝气郁结:两胁部及胃脘部疼痛不适,饮食及二便如常;舌淡苔薄白,脉弦。

㈢湿热蕴结:两胁部胀满不适,咳嗽少,胃纳不佳,无恶心呕吐,二便如常;舌红苔黄腻,脉弦。

㈣肝阴不足:咳嗽、恶心呕吐,胁痛,纳差,舌红苔少,脉弦细。

二、常见症状/症候护理㈠胁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诱发因素、加重和缓解的原因。

评估疼痛对患者健康情况的影响,如有无食欲减退及睡眠、大小便异常情况。

观察患者面色、神志、意识,测量患者血压、脉搏、呼吸。

胸胁疼痛严重或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细微、血压下降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疼痛影响休息时,可按医嘱适当使用镇痛剂和镇静剂。

3、调整体位,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坐位、坐位,以防止疼痛加重。

4、指导患者注意休息,调整情绪,指导患者缓解疼痛的方法,如听音乐、按摩等转移注意力以缓解疼痛。

5、对因疼痛致生活不能自理者,协助做好口腔、皮肤和各种生活护理。

对疼痛影响呼吸者应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有效咳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㈡纳差/恶心/呕吐/脘腹胀满1、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伴随症状、频率、原因或诱因,有无规律性;呕吐物的性、质、量,呕吐后的感觉;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呕吐次数,检查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等;测量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2、做好心理护理,防止不良情绪加重胃肠道不适反应。

3、恶心、呕吐时不宜立即进食,频繁呕吐者可少量多餐,呕吐后凉开水漱口。

食物宜易消化,如米汤、藕粉、牛奶等,告知补充水分的重要性,忌食生冷,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充分咀嚼。

恶心、呕吐剧烈者应暂予禁食,待病情好转后进食流质或半流食物。

4、脘腹胀满者也应少量多餐易消化饮食。

可自上而下按摩胃脘部,使气顺降逆。

可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促进肠蠕动,减轻胀满不适。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
【期刊名称】《临床肝胆病杂志》
【年(卷),期】2016(032)005
【总页数】9页(P835-843)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
【相关文献】
1.《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指导临床诊断的回顾性分析 [J], 朱云;王睿林;孙雪英;余思邈;景婧;王伽伯;何婷婷;黄奕雪;王丽苹
2.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防治策略 [J], 石振东
3.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的科学评价与防控——以何首乌为例 [J], 肖小河;郭玉明;王伽伯;柏兆方
4.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研究方法探讨 [J], 陈博武;高月求
5.94例中草药相关肝损伤患者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J], 贺然;刘希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erbinduced liver injury,HILI)是指由中药、天然药物及其相关制剂引发的肝损伤。

近年来,随着中草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HILI报道呈升高趋势,中草药相关因素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越来越受到关注[1]。

影响HILI发生的因素复杂多样,有药物方面因素,也有药物应用不合理及机体差异性等因素[2]。

由于缺少体现中草药复杂性特点的HILI诊断规范和标准,造成目前HILI 临床诊断不准确等问题。

此外,肝损伤药物的分类比较方式缺少统一认识,造成HILI占DILI构成比增高[3]。

因此,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HILI诊疗指南,对于明确患者肝损伤与中草药之间的相关性,科学研判国内外HILI发生的客观性,提高HILI科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肝损伤的发生,同时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HILI在诊断和治疗领域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指南需要在所获得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下不断修订完善。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的策略、方法及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中药、天然药物及其相关制剂引发的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诊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2015年10月发布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Reliability of the 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 for assessing causality in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2008年。

GRADE工作组发布的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2004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

有明确服用肝损伤药物病史,且具备下列症状:
主要症状:胁肋胀痛;恶心;纳差
次要症状:腹胀;大便不爽;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2007年制订的《药物相关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1)有与药物治疗与症状出现的时间规律性:初次用药后出现肝损伤的潜伏期在5~90d内(提示),有特异质反应者潜伏期可小于5d,慢代谢药物(如胺碘酮)导致肝损伤的潜伏期可>90d(可疑)。

停药后出现肝细胞损伤的潜伏期≤15d,出现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的潜伏期≤30d(可疑)。

(2)有停药后肝脏生化指标迅速改善的病程经过:肝细胞损伤型的血清ALT 水平在8d内下降>50%(高度提示),或30d内下降≥50%(提示);胆汁淤积型的血清AKP或TB在180d内下降≥50%(提示)。

(3)排除其它病因或疾病所致的肝损伤。

(4)再次用药反应阳性:再次用药后,迅速激发肝损伤,肝酶活性水平升高至少大于正常范围上限2倍以上。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1+2+3 ,或前3项中有2项符合,加上第4项,均可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

(二)证候诊断
1.肝胆湿热证:胁痛口苦,腹胀,纳差,恶心欲呕,身目黄,大便不爽,脘闷不舒。

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2.肝郁脾虚证:右胁胀闷不适,胁肋胀满窜痛,喜太息,情志不畅,纳呆腹胀,便溏。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

3.肝阴亏虚证:腰痛或腰酸腿软,耳鸣、耳聋,头晕目眩,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脉细或细数。

二、治疗方法
停用导致本次肝损伤的药物,如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必须使用药物时,应在专
科医师密切观察下酌情使用。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栀子、制大黄、黄芩、虎杖、连翘、鸡骨草、垂盆草等。

中成药:益肝灵片、当飞利肝宁胶囊等。

2.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白术、白芍、当归、茯苓、薄荷、白芍、垂盆草等。

中成药:肝苏片、齐墩果酸片等。

3.肝阴亏虚证
治法:养阴柔肝。

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

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玄参、黄芩、虎杖等。

中成药:六味五灵片、肝加欣胶囊、益肝宁冲剂等。

(二)特色疗法
1.针灸疗法:针刺主穴选取期门、阳陵泉、足三里等穴。

肝郁脾虚的配合艾灸脾俞等穴,痰湿阻滞者可以灸足三里等穴。

穴位指针治疗患者肝区不适技术:选取期门、肝俞、膈俞等穴,每个穴位点按10分钟,每日一次,20天为一疗程,可明显缓解患者肝区疼痛不适症状。

2.中药封包治疗:主要用于肝区疼痛不适患者。

治法:行气活血止痛。

推荐药物:延胡索、郁金、金钱草、鸡血藤、白及、三七等。

方法:研制成细末,调制成膏状,敷于肝区,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

3.中药保留灌肠: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推荐药物:生大黄、黄芩、白及、紫草、儿茶等。

方法:灌肠前嘱病人排空大小便,清洗肛周,取左侧卧位,适当垫高臀部(10cm 左右)。

调节药液滴速为50滴/分钟左右,保留灌肠,10天为一疗程。

(三)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中医诊疗设备进行治疗,如电脑中频治疗仪、低频脉冲治疗仪、肝病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等。

(四)健康指导
1.停用导致本次肝损伤的药物,如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必须使用药物时,应在专科医师密切观察下酌情使用。

2.清淡饮食,宜食新鲜蔬菜、豆类、粗粮,避免辛辣、油腻、甘甜之品。

3.调畅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宜安静卧床,避免剧烈体育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4.药膳饮食调治:如茵陈粳米粥(茵陈、粳米各60g);百合绿豆粥(百合、绿豆各100g熬成粥)。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2年制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评价标准。

1.证候疗效标准
治愈:乏力、胁痛、腹胀、纳差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乏力、胁痛、腹胀、纳差等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乏力、胁痛、腹胀、纳差等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乏力、胁痛、腹胀、纳差等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实验室指标评价标准
治愈:ALT、AST、TBIL、GGT、AKP正常;
显效:ALT、AST、TBIL、GGT、AKP降低80%,停药2周反跳<50%;
有效:ALT、AST、TBIL、GGT、AKP降低50%,停药2周反跳<80%;
无效:ALT、AST、TBIL、GGT、AKP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1.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采用《中医四诊资料分级量化表》,采用尼莫地平法(证候积分量化标准见附表)。

积分减少(%)=(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实验室指标评价采用检测肝功能变化的方法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