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样例5)
1《新闻两则》导学案(样例5)第一篇:1《新闻两则》导学案1《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方法】默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学习重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1、学会对群体人物描写的分析,体会用词的准确精练。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学习过程】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从对新闻的喜好上,也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两则新闻吧!模块一:预习反馈1、资料准备(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B.特点:C.要素:E.结构:(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背景资料。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B.《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时代背景简介(3)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2、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3、字词积累(1)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芜()湖荻()港溃()退歼()灭杜聿()明锐不可当()......要塞()星宿()绥靖()阌()乡阻()遏()......(2)解释词语意思七年级语文(下)锐不可当:击溃:要塞:4、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并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则:第二则:5、根据前面自己所查阅的新闻知识,在文中划出两则新闻的结构。
6、我的疑难:模块二:合作探究1、组内合作,交流疑难在组长的协调下,小组内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
新闻两则导学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练习1、读谁下列划线字字音高屋建瓴荻港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切断古宛县二十八宿绥靖区阻遏阌乡潢川皖西区宋希濂杜聿明2、新词理解排山倒海:高屋建瓴:回肠荡气:锐不可当:业已:绥靖:3、新闻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二、整体把握课文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与结果: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标题:电头:导语:主体: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一层(从到):第二层(从到):第三层(从到):(四)课堂反馈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渡江部队渡江地点渡江时间渡江兵力渡过兵力2、课堂训练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三、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四、第二则新闻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1、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2、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第二,第三,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4、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两文的相同点: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两文的不同点: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三、课堂小结(幻灯片13)四、课堂反馈1、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2002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不再互相瞄准”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5、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2、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幻灯片12)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2.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理清文章层次,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法指导】学习新闻,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了解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第二步,重点掌握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
按照结构特点,理清层次,掌握文章内容,了解各部分联系。
第三步,细读消息,考虑作者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安排新闻内容?新闻中的议论性语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知识链接】1.资料助读——新闻“三、五、六”(1)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三”方面特点:①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②反应迅速及时;③语言简明准确。
——即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3)“五”部分结构:(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①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包括引题、正题、副题;②导语:一般是指“电头”后的第一句和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③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④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⑤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两则.导学案答案概论
《新闻两则》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课前预习2、学习第一则新闻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2、读谁下列加点字字音高屋建瓴荻港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切断古宛县二十八宿绥靖区阻遏阌乡潢川皖西区宋希濂杜聿明3、多音字辨析4、新词理解排山倒海:高屋建瓴:回肠荡气:锐不可当:业已:绥靖: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课堂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交流质疑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三)、合作探究一、初步感知课文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渎、讨论、交流重点指导: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与结果: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标题:电头:导语:主体: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一层(从到):第二层(从到):第三层(从到):(四)课堂反馈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渡江部队渡江地点渡江时间渡江兵力渡过兵力2、课堂训练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一则新闻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课前预习3、培养阅读能力,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写得最略的是课堂活动一、引入新课二、交流质疑1、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2、小组交流预习作业3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5、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越过)安庆、芜湖线,渡至(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共)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四、课堂反馈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锐不可当()歼灭()阻遏()溃退()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回肠荡气2、用正楷抄写上面的词组三遍3、任选其中35个词组,组成不少于50字的语段4、从括号内选出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消灭歼灭)及(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菌素之敌,(占领占据拿下)扬中、镇压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把握攻下控制)我军前锋,业已(控制锋锁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则新闻2、学习新闻有关知识课前预习1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课堂活动一、引入新课,出示课题二、交流质疑1、各小组交流展示课前预习作业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2、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幻灯片12)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第二,第三,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4、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两文的相同点: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两文的不同点: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三、课堂小结(幻灯片13)四、课堂反馈1、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2002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不再互相瞄准”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5、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2、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幻灯片12)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初二语文导学案-1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第 1 课 新闻两则(第1 课时)【学习目标】1.能记住并写出“阻遏、锐不可当、逃窜”等重点字词,并在学习对子处过关。
2.结合知识链接,识记新闻的“五结构”和“三特点”,并依此划分文章结构。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初读课文,标记段落,完成下列加点字注音。
芜.湖( ) 击溃.( ) 绥.靖.( ) 歼.灭( ) 要塞.( ) 阻遏.( ) 荻.港( ) 锐不可当.( ) 2.根据所给意思,在中括号里写出相应词语。
【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 】安抚、平定。
【 】已经。
【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稳固防御设备的据点。
3.新闻快递到啦!请先看看知识链接中有关新闻的知识点,你能按提示写出来吗?五结构: 、 、 、 、 。
三特点: 、 、 。
新知探究探究一:再读课文,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① 我概括的内容最简要:综合提升1.留心即学问!你在书上划记“五结构”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学法指导:请仔细观察“五结构”的相关位臵,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哦!2.新闻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大至定时定点的《新闻联播》、《朝闻天下》,小至报纸娱乐八卦,学过本则新闻后,你作为记者的那颗“小宇宙”是不是也蠢蠢欲动了呢?赶紧动笔写写发生在你身边的新闻吧!【当堂检测】下面是2013年06月22日 星期六 《株洲晚报》中的一则新闻,请你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划出新闻的结构。
本周用水量创今年以来最高昨日,记者从市自来水公司获悉,本周我市日用水量均突破了50万吨。
周三的日用水量高达52.5万吨,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值,比上周的峰值43.7万吨多出了近9万吨。
市自来水公司针对高温供水安全,在今年6月初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安全隐患及时进行了整改,同时,加强了源水、出厂水、龙头水的检测力度,增加水质监测频次,确保水质达到并大大优于国家标准。
市民如在用水过程中有任何困难和问题,可拨打24小时水韵热线22333555。
【学习反思】我们收获了:不足之处:【知识链接】1.新闻的概念: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新闻两则导学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一、导入明确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达到如下目标: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
②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③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
④摘抄积累新闻的有关知识。
二、预习过程学习活动一:重点字词检测。
1,自读课文1至2遍,划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
学习活动二:整体把握,文体把握,结构把握。
2 了解写作背景:大声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
3. 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教师可强调如下问题:①课文内容a、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b.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c、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②课文结构(两部分)。
③文体知识:参考课后习题一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学习活动三:问题的探究4、品析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习题二5、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新闻两则导学案(1)
新闻两则导学案引言在信息时代,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阅读新闻,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动态、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以及各种领域的最新进展。
本文将以两则新闻为例,通过分析新闻的要点和背后的深层含义,帮助读者培养新闻阅读的能力和批判思维。
第一则新闻:科技公司发布最新款智能手机新闻概述某科技公司近期发布了一款最新款的智能手机,该手机具备了较长的续航时间、更高清晰度的屏幕以及更快的处理速度等各种先进的功能。
要点分析•最新款智能手机具备了较长的续航时间:这一功能满足了用户对手机长时间使用的需求,可以减少因频繁充电导致的不便。
•更高清晰度的屏幕:高清晰度的屏幕可以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使用户能够更清晰地观看图片和视频等内容。
•更快的处理速度:快速的处理速度可以提高手机的运行效率,让用户在使用手机时更加流畅和高效。
背后含义这则新闻展示了科技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手机作为当今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其功能的不断升级和改善有助于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和体验。
这也反映了科技行业的竞争激烈,各大公司都在不断努力推出更好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则新闻:环境保护组织发起全球树木种植计划新闻概述一家环境保护组织日前发起了一项全球树木种植计划,旨在通过种植树木来改善全球的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
要点分析•全球树木种植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种植树木来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改善全球的生态环境:树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通过种植树木可以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改善空气质量。
•应对气候变化:树木的种植可以减少土壤侵蚀,稳定气候系统,降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背后含义这则新闻反映了环境保护组织对于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积极行动。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种植树木来增加森林面积和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此举也呼吁全球各国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重点 1、把握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赏析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活动查资料、说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知识链接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新闻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消息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之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自主预习,问题导引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勾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2、查工具书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基础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2)解释词语展示: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在文中圈点批注新闻的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可从顺序、详略等角度考虑)三、赏读课文,揣摩语言。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1 《新闻两则》毛泽东班级姓名评价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一、预习导引:1、时代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给加粗的字注音:区域()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4、解释下列词语阻遏:锐不可当:业已:5、常识填空:(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所以新闻,又叫,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
(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6、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二、达标导学:(一)初步感知课文: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与结果:(口述)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在文中注明)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1《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第一篇:1《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1、新闻两则教学课题《新闻两则》主备人许美霞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总课时数上课日期二次备课人白利梅二次备课时间2014.09.12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
教学准备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新闻的相关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K12学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走近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新闻两则》好的导学案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的重大变化,反应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军区人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和书法家。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等。
2、时代背景介绍: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三)合作探究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主体分述三路情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过程 05 作业布置
06 教后反思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教学目标
第二章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和特 点
了解新闻的写作技巧和方 法
掌握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 达方式
了解新闻的传播方式和特 点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图 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 课主题
范文解析:选取一篇新闻范 文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了
解新闻的具体写作方法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或小组 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所学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完成,进一步巩固 所学知识。
第六章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教学内容
第三章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难点:新闻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能够运用新闻的四章
导入新课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新闻两则》的背 景和重要性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 求
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和知识点
教学方法:说明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 如讲解、讨论、练习等
教学过程:详细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包括导入、新课讲解、课堂互动、练习 等环节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 结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讲授新课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新闻的 特点、写作技巧等,帮助学 生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 精品导学案
1 新闻两则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
2.培养阅读能力,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重点难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2.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第一课时资料链接1.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
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2.写作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毛泽东同志满怀豪情写下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课时要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结合新闻知识学习第一则新闻。
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
溃.退( kuì)要塞.( sài )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 )歼.灭( jiān ) 2.解释词义。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全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全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âyùsuíjìnɡkuì jiān xiáâdànɡ dānɡ sài sāi sâsâ2、负隅顽抗:凭借险要地势,顽固抵抗。
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
悍然拒绝:果断的,毫不犹豫的的拒绝。
比喻没有商量的余地。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业已:业经;已经。
3、消息。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标题、导语、主体。
主体4、B5、D6、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三路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全线告捷。
7、泄气厌战 8、突出我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
9、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B、D第二课时1、人物——中原我军地点——南阳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其余部分为主体。
合作探究1、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2、作者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争战,目的是证明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蒋军走上节节败退,我军走上节节胜利的道路。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内容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
3、学习第一则新闻,了解新闻内容。
二、课前自学1、走进课文《新闻两则》的作者是。
这两则新闻分别是《》《》,从新闻标题我们可以知道这两则新闻是题材的作品。
2、读准字音或根据字音写出汉字高屋建líng()荻()港kuì()退锐不可当()芜()湖jiān()灭要sài()古宛()县二十八宿()绥()靖()区阻è()阌()乡潢()川wǎn()西区宋希濂()杜聿()明3、新词解释排山倒海高屋建瓴回肠荡气锐不可当4、阅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
(在书中标划重点知识)①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②新闻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3.简明扼要(准确性)。
其中,这一特点是新闻的生命。
③新闻结构包括、、、和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要看,因为它高度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明确、简练、突出。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或,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环境和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④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和。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1、读标题导语明大意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标题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在文中划出第一则新闻的“导语”部分。
与标题相比,导语部分多交代了哪些内容?&sp;2、读课文知要素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新闻背景在信息时代,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
新闻报道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通过两则新闻案例,从不同角度分析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力。
二、新闻案例分析1、新闻案例一:中国常德现一座“东方太阳神殿”,世界最大“雕花砖”墙面震撼亮相中国湖南省常德市一个城中村旧址上,一座仿古砖木结构的园林—湖南东方太阳神殿,近日正式开放。
作为世界最大的“雕花砖”墙面,它的造型和图案堪称惊艳,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媒体的关注。
分析:这则新闻报道了一件以旧址为背景,借仿古砖木结构的园林打造出的建筑物的事情,传递给人们的是创意、美学,文化价值的无尽可能性。
这种美的表达,以及文化价值的传递,正是新闻的一个重要方向。
2、新闻案例二:全球首例!中国降低车载L5自动驾驶技术门槛人民网北京3月3日电 3月3日,中国自动化学会举办的2021年中国自动化大会上,全球首个L5级别车载自动驾驶标准发布并实施。
这一标准降低L5级别车截止车速、最小转弯半径以及识别和重构精度等关键技术的要求,有效降低L5级别车的研发、试验以及应用门槛。
分析:这则新闻报道了一项关键的技术突破——自动驾驶技术的L5级别车的标准被发布,并实施。
这意味着,中国自动驾驶技术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这一技术成果为中国汽车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这种具有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新闻,让人们了解到新技术、新成果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市场前景,启示我们实现技术自主创新,提升国家自主品牌的竞争力。
三、结语新闻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它能及时传递重要信息,指导公众对社会大事、人生发展与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知。
两则新闻案例中,从美学和文化价值到技术突破,体现了新闻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新闻报道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传递和引导社会意识的作用,有利于加强人们的交流与了解,促进人类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师生共用导学案执笔:徐春红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芜湖()【合作探究】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2、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3、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4、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
5、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6、把全文划分为五个层次。
7、问题探究: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8、比较下边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达标检测】(课内短文)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②()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A、不料剩下顽固消灭B、不料余部顽强歼灭C、不想剩下顽强打败D、不巧余部顽固击退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课外语段阅读。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
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
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
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
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5.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6.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8.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9.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了什么态度?10.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教(学)后记】附答案:【预习导学】1、①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③鲜明真实及时简明准确2、略。
3、yùkuìruìwúji ān sài suíèxiácuàn(合作探究)1、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2、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
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3、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4、第一小题,第2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
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第2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5、略6、(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7、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8、①句好。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达标检测】1.我东路军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渡过南岸。
2.B 3.不能。
因为“击溃”是打垮、打散的意思,而“击退”是打退的意思,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同。
用“击退”不能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势不可挡。
4.不能。
因为两词含义不同,“占领”是“取得”这地方,而“控制”不仅有“取得”之意,而且有“已在我军掌握之中”之意。
5.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
6.导语7.“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8.概述“挑战者”号爆炸情况及事故严重的程度。
9.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美国宇航局官员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