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感性因素-精品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的感性因素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和趣味,我们不妨从感性认识入手来分析理解。感性认识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或整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是理性认知的前提,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如果离开初步的感知,其他一切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都难以产生。假如一个人失去了感觉和知觉,那么他就不可能产生认识,更难以产生如正常人一般的情感和意志。所以,只有通过反复感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记忆力并为思维提供素材,再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形成理性认识,从而将理解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因人因阶段来分析,先就中小学教育对象来看一看语文教育的现状。光就语文学科的名称,专家们就有一番唇枪舌剑的争论:语文,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公理婆理,各执一词。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人文性,还是思想性、文学性?个个争得面红耳赤,莫衷一是。而这一类理性的争论对语文教育的意义有多大,我想,人们心中自有各理。又如,对处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理论界言之凿凿的高论不过是“有此一说”的边缘话语,“高考指挥棒”才是他们河流道上的唯一“航标”,并以其“咬文嚼字”为能事。语文本真的思考,诗意的构想和心灵的放逐,在这理性的认知中,真情与个性的消逝,文学与文化的流失,想象与创造的衰退,语文综合素养整体滑坡,这真不知

是语文界的幸运,还是悲哀?

我们就以诗歌教学情境为例。诗歌不是说明文,不能教条式分析和讲解,更不能运用研究议论文的方式去逻辑地、抽象地分析,那种理性分析只会破解诗意。诗歌是十分形象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情感去理解、欣赏。传统诗歌教学讲究字、词的疏通,句意的理解,这不是品诗,而是讲诗,把好端端的诗歌讲成

大白话,了无诗味。诗歌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通过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去体味诗中的情,品味诗中的意。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蓄的意境美和独特韵味大多是难以通过口头的语言去描

述的,正所谓“只可意会,难于言传”便是此理。中国古典诗歌一般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依据诗、画相通的原理,用流动的画面,伴之以同风格的音乐来表现诗歌的意境,我想应

该更能帮助同学深入体会。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美是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是抽象思维。”在这里,诗歌的意境美通过流动的画面,伴之以同风格的音乐,充分调动感官来实现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