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氢化物储氢器吸氢过程的数值分析

合集下载

Mg_((2-x))M_xNi氢化物储氢性能的一种计算方法

Mg_((2-x))M_xNi氢化物储氢性能的一种计算方法

Mg_((2-x))M_xNi氢化物储氢性能的一种计算方法李谦;蒋利军;林勤;周国治;詹锋【期刊名称】《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年(卷),期】2005(34)6【摘要】通过对Mg(2-x)MxNi(M=Ti,Ag,Al)储氢合金材料的焓变、熵变、吸氢量与组成和键参数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了焓变、熵变和吸氢量的半经验数学模型,得出影响焓变、熵变、平衡氢压和吸氢量的主要因素及其显著性的大小。

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合金体系中,电负性差△X和弹性模量G增大,则氢化物的生成焓△H0负值减小,原子尺寸δ增大时,氢化物的△H0负值增大。

氢化物的△S0随着△X增大而增大。

合金弹性模量、原子尺寸、电荷半径和温度越高,材料的储氢量越大,而电子密度越大,材料的储氢量反而越小。

【总页数】4页(P859-862)【关键词】储氢合金Mg(2-x)MxNi;生成焓;吸氢量【作者】李谦;蒋利军;林勤;周国治;詹锋【作者单位】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39.7【相关文献】1.配位氢化物LiAlH4/MgH2复合储氢材料体系放氢性能的研究 [J], 尹艳超;郑姣姣;李书涵_(1+x)Mg_(2-x)Ni_9(x=0,0.5,1.0,1.5)合金的储氢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J], 黄丹;郑定山;肖荣军;蒋卫卿;郭进_(0.7)Mg_(0.3)Ni_(3.4-x)Co_(0.6)Mn_x(x=0.0~0.5)贮氢电极合金的结构、储氢特性及电化学性能 [J], 刘永锋;潘洪革;金勤伟;李锐;应窕;雷永泉_(2-x)Pr_xMg_(16)Ni+100%Ni(x=0.1~0.4)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和动力学性能研究 [J], 赵红霞;张羊换;冯佃臣5.稀土储氢合金在有机氢化物中的吸氢行为和吸氢热力学性能 [J], 蔡官明;陈长聘;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

技术特点
日本NTT公司开发的贮氢技术采用了金属氢 化物作为贮氢介质。这种金属氢化物具有高 容量、高密度、低成本、安全可靠等特点, 是理想的贮氢介质。此外,该技术还采用了 先进的材料制备工艺和新型的氢化物催化剂 ,进一步提高了贮氢性能和稳定性。
案例一:日本NTT公司贮氢技术应用
应用领域
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航空航天 等领域。例如,在电力领域,可以利用金属 氢化物贮氢技术建立大规模的分布式能源系 统,实现能源的储存和释放;在交通领域, 可以将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应用于燃料电池 汽车、无人机等新型交通工具上,提高能源 利用效率和环保性能。
该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 在一些挑战,如提高能量密度、
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等。
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的效率和性 能,以更好地满足能源储存和运
输的需求。
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01
02
03
04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金属氢化 物贮氢技术的创新能力,探索
新的材料和制备方法。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技术交流 和资源共享,共同推进金属氢
热电转换
金属氢化物的吸放热过程中会产生热电效应,可以将热能转换为电能。这种技术在高温环境下具有较高的能量转 换效率,对于高温环境下的电力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航空航天领域
航空运输
金属氢化物可以用于航空运输领域,为飞机提供能源。与传统的航空燃料相比,金属氢化物具有更高 的能量密度和更低的污染物排放,能够提高飞机的续航里程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简介 •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应用 •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

金属氢化物放氢过程数值分析

金属氢化物放氢过程数值分析

金属氢化物放氢过程数值分析
汪琼华;汤建华;胡国新
【期刊名称】《工程热物理学报》
【年(卷),期】2006(27)6
【摘要】通过分析外壁处有恒温热源条件下贮氢合金放氢过程的传热现象,建立多孔介质的传热模型,研究分析了真空烧结的多孔贮氢复合材料放氢过程中温度场和速度场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当反应焓变小于外界传入的热量时,温度逐渐上升.由于从内壁到外壁热阻很大,导致靠近内壁处温度难以上升,氢气也就难以释放,故为提高合金利用率,须减小传热间隔,并适当提高初始温度。

氢气流速刚开始时大,很快趋于平稳.孔隙率对温度分布和流速影响很大,孔隙率越大,则气流速度更平缓易于控制,但使合金含氢量减小.选取合适的贮氢合金孔隙率对金属氢化物放氢过程较为关键.
【总页数】3页(P1023-1025)
【关键词】贮氢合金;传热;数值模拟;多孔介质
【作者】汪琼华;汤建华;胡国新
【作者单位】上海航天动力机械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124
【相关文献】
1.内螺旋管金属氢化物反应器吸氢过程数值分析及优化 [J], 鲍泽威;刘亮;袁晟毅
2.梯度填充膨胀石墨的金属氢化物反应器吸氢过程数值分析 [J], 闫栋;鲍泽威;赵文丽;黄卫星
3.梯度填充膨胀石墨的金属氢化物反应器吸氢过程数值分析 [J], 闫栋;鲍泽威;赵文丽;黄卫星;
4.金属氢化物储氢反应器放氢特性的数值模拟 [J], 鲍泽威;朱泽志;牟晓锋;闫栋
5.金属氢化物储氢反应器放氢特性的数值模拟 [J], 鲍泽威;朱泽志;牟晓锋;闫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燃料电池系统中金属氢化物合金的储氢性能研究

燃料电池系统中金属氢化物合金的储氢性能研究

燃料电池系统中金属氢化物合金的储氢性能研究燃料电池(Fuel Cell)被认为是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其具有高效、环保、可持续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重视的研究方向。

作为燃料电池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储氢材料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燃料电池的效率和性能。

而其中的金属氢化物合金在储氢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成为了当今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

一、金属氢化物合金概述金属氢化物合金是一种高效储氢材料,具有储氢量大、储氢平衡压力低等优势。

该材料的产生,源于美国物理学家Ross Gunn和Harvey O.Hurlbut的研究成果。

他们发现,当氢气与镁、钛、锆等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氢化物,可以在一定温度下快速吸氢脱氢。

其主要由一种根据金属储氢物理和化学特征设计的合金组成,该合金通常由两种或多种金属元素组成,其晶体结构特殊,能够多次储氢,并且具有良好的可逆性。

二、金属氢化物合金的储氢性能研究1. 储氢量金属氢化物合金的储氢量可以达到很高,通常可达到5-7 wt%,有的甚至可以达到20 wt%。

其中LaNi5合金和Mg2Ni合金具有较高的储氢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2. 氢化反应速率金属氢化物合金的氢化反应速率与其晶体结构、成分比例、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加速反应速率,通常会采用金属合金的粉末形式,增加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研究表明,Ni-Mg和LaNi5等合金的氢化反应速率较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快速吸氢。

3. 热力学性质金属氢化物合金的热力学性质主要包括储氢平衡压力和氢化平衡反应热。

储氢平衡压力越低,储氢能力就越大。

而氢化平衡反应热是指金属氢化物合金吸氢时放出的热量,是衡量合金吸氢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研究表明,Ni-Mg和LaNi5等合金的储氢平衡压力较低,氢化平衡反应热也较低,因此可以快速吸氢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三、金属氢化物合金在燃料电池系统中的应用金属氢化物合金作为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的研究热点,其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广泛的前景。

贮氢合金吸氢致应力的实验研究和数学推导

贮氢合金吸氢致应力的实验研究和数学推导

贮氢合金吸氢致应力的实验研究和数学推导
敖冰云;陈世勋;蒋国强;高克勤
【期刊名称】《原子能科学技术》
【年(卷),期】2003(037)003
【摘要】贮氢合金已被广泛用作氚的贮存和增压材料,在吸放氢过程中发生晶格的膨胀和收缩,其非均匀形变对结构容器(贮氢床)的器壁产生应力,材料粉化导致自压实,形成应力集中.采用电阻应变测量法研究了贮氢合金吸放氢循环床体壁应力与循环次数、贮氢容量、壁厚以及装料分额的关系,并从理论上推导了壁应力与贮量的关系.
【总页数】4页(P213-216)
【作者】敖冰云;陈世勋;蒋国强;高克勤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绵阳,621900;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绵阳,621900;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绵阳,621900;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绵阳,6219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139.7
【相关文献】
1.贮氢合金TiMn0.5(V4Fe)0.3组织结构与吸放氢热力学性能测试 [J], 刘守平;刘小军;刘志红;楼渝英
2.贮氢合金V3TiNi0.56Crx的充放电性能和吸放氢性能研究 [J], 刘守平;徐安莲;
田中青;田卫国
3.非晶态Mg-Ni-La贮氢合金电化学吸释氢过程中的贮氢机制 [J], 黄林军;王彦欣;唐建国;吴东昌;王瑶;刘继宪;黄震;焦吉庆;刘敬权
4.管线钢氢致附加应力与氢致门槛应力的相关性 [J], 张涛;姚远;褚武扬;乔利杰
Ni_(5-x)Al_x(x=0,0.3)合金吸放氢循环床体壁应力的实验研究 [J], 敖冰云;蒋国强;陈世勋;高克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研究与发展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研究与发展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研究与发展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加剧,氢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被越来越广泛地重视和研究,其中氢气作为能量源已经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应用。

但是,氢气因为其轻便、极易泄漏和爆炸等特性,使得氢气的储存一直以来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

1. 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的基本概念金属氢化物作为氢气储存材料的一种,主要是利用金属原子与氢原子间的化学反应,将氢气吸附在金属氢化物的表面上,以此实现氢气的储存。

目前,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及成果。

2. 金属氢化物的基本特性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通常是由金属和氢原子组成的。

金属在氢气的作用下可以进行氢化反应,将氢原子吸附在金属表面上形成金属氢化物。

金属氢化物的性质取决于其中金属与氢的比例。

当金属氢化物中氢的含量超过一定比例时,金属氢化物会发生相变,使得储氢量增加。

金属氢化物的主要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储氢能力金属氢化物作为氢储存材料的一种,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具有较高的储氢能力,可以将氢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吸附在材料内部,实现氢气的储存。

2.2. 吸附热金属氢化物的吸附热主要是指金属氢化物在吸附氢气时放出的热量。

金属氢化物吸附氢气的放热量越大,就可以越快地将氢气吸附到金属氢化物中。

2.3. 滞后现象金属氢化物的滞后现象是指金属氢化物在吸附氢气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大的吸附量,并且在释放氢气时也有类似的滞后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释放完所有的氢气。

2.4. 热稳定性金属氢化物在储氢过程中需要经受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因此其热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

一些研究发现,金属氢化物在应用于储氢中时,如果温度太高或者压力不够时,都会影响金属氢化物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储氢效率。

3. 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全球氢能研究的不断深入,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COMSOL在金属氢化物贮氢罐传热

COMSOL在金属氢化物贮氢罐传热

缩写
• Ea • Peq • k0
活化能 下标 平衡压 • eq 速率常数 • max
平衡 最大
9
模型建立
材料的热物性参数
参数 密度ρ(kg m-3)
比热容Cp (J kg-1 K-1)
热导率λ (W m-1 K-1)
吸氢焓变ΔH (kJ mol-1) 吸氢活化能Ea (kJ mol-1)
标准速率常数k0 (s-1) 颗粒体积比β
14
结论
总结
• 构建了ZrCo贮氢罐吸氢传热、传质、热力学和动力学方程来描述贮氢 罐的吸氢过程。
• 通过COMSOL软件对构建的方程进行求解,模拟得到不同贮氢罐直径 d、高度L和孔隙率ε值下的吸氢容量和吸氢速率值。
• 对比贮氢罐的吸氢速率指标,筛选优化出符合要求的贮氢罐结构。
• 对比了不同直径和高度范围内,吸氢速率随孔隙率的变化规律,发现 吸氢压力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在d较大,L较小的时候,温度的作用 也会突显。
COMSOL在金属氢化物贮氢罐传热 传质模拟中的应用
林羲1,朱琦2,李谦1, 3, *
1.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上海,中国 2.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中国 3.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及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
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中国
1
目录 1、研究背景 2、模型建立 3、模拟结果 4、结论
模型建立
动力学方程
• H/Mmax为T和P下热力学 最大吸氢量,其通过热 力学方程逆函数进行计 算得到
JMAK模型假设-形核长大
• JMAK模型
ZrCo动力学拟合曲线
• ZrCo(基于JMAK方程 n=1的形式)
• 假设网格内的温度、压力均 匀,因此对于某一个网格, 所有合金颗粒的吸氢过程符 合材料动力学方程。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研究与发展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研究与发展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研究与发展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气候变化日益严峻。

为了降低碳排放和改善环境,发展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全球绿色能源产业的重大挑战。

而氢能作为绿色能源的重要代表之一,特别是接下来的5-10年,将会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是目前最新的贮氢技术之一。

它是利用金属氢化物吸附与释放氢气的特性,通过物理吸附氢气的方式储存。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具有氢气密度高、储氢效率高、容易存储与搬运、无污染等优点。

在氢能发展中,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十分具有应用前景与重要性。

金属氢化物是指由金属与氢化物通过弱化学键组成的复合物,现有的金属氢化物共有90多种,其中以钛、锆、镁、镍、铁、铝等为代表的六系金属氢化物体系是最为著名的。

在吸氢过程中,金属氢化物的晶格扩张,吸收氢气形成氢化物,同时释放大量的热量。

在放氢过程中,氢化物中的氢和金属分离,释放氢气,再收放放热量。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目前主要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其中,吸附剂的性能和合成,装置设计与制造,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非常重要。

同时,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需要融合其他技术,如减压吸氢技术和化学储氢技术,以提高储氢效率。

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性能。

例如,将金属氢化物和吸氢剂共混,形成复合吸氢剂,可以提高吸氢速率和容量。

同时,优化储氢装置的设计和制造,以提供更好的氢气等方面的性能,可以使储氢技术更加应用广泛。

此外,当金属氢化物的吸附能力达到瓶装氢气标准时,金属氢化物将成为传统氢气贮存技术的优越替代品。

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也将广泛应用在氢燃料电池车、航空航天、新能源发电等领域,成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是一种潜在的很有前途的储氢技术,其在氢燃料电池、新能源应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仍需要加强可控制备、设计制造、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其储氢效率和应用价值。

镁-氢化镁热化学蓄热系统数值分析

镁-氢化镁热化学蓄热系统数值分析

镁-氢化镁热化学蓄热系统数值分析顾清之;赵长颖【摘要】Heat storage systems are used to reduce the mismatch between heat supply and heat demand. Compared to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storage,thermochemical heat storage has two major advantages; high heat storage density and long-period storage capability at ambient temperature without extra thermal insulation. In this study,the thermal behavior ofMg/MgH2 thermochemical heat storage system is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considering the exothermic process of heat storage is developed,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boundary conditions is examin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eat transfer plays a key role in overall thermochemical heat storage efficiency,and an optimum reaction temperature exists which leads to a maximum discharging power for a give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hen the boundary condition is constant wall temperature,the system has a maximum discharging power 0. 79 kWo (kg Mg)-1.%蓄热系统是解决热量供需不匹配的有效方式之一.根据热量储存原理的不同,可以将系统分为显热、潜热和热化学蓄热三种类型,其中热化学蓄热有其独特的优点.基于镁-氢化镁热化学蓄热系统蓄放热时的物理化学过程,建立了系统的二维非稳态数学模型,考虑了不同边界条件对系统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系统的温度、反应速率、反应进度分布及系统的对外放热功率.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的蓄热密度为0.85 kW·h·(kg Mg)-1,热量的传递是影响系统蓄放热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并且当边界对流传热系数保持一定时,存在一个最佳的外界流体温度,使系统的平均放热功率达到最大.在系统以定壁温为边界条件时,系统最大的平均放热功率/质量值为0.79 kW·(kg Mg)-1.【期刊名称】《化工学报》【年(卷),期】2012(063)012【总页数】8页(P3776-3783)【关键词】热化学蓄热;氢化镁;数值计算;放热【作者】顾清之;赵长颖【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上海 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02随着化石燃料的不断减少以及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得日趋严格,对能量的高效率利用就显得很重要,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解决热量供需不匹配正是蓄热系统的主要目的[1]。

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

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

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环保和能源危机的加剧,储氢技术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为储氢技术可以有效地储存能源,为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而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就是储氢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是指通过与氢气反应,形成氢化物的金属材料。

储氢时,氢气吸附在储氢材料的表面或者内部空隙,从而形成氢化物储氢材料。

这种材料不仅能够吸氢,而且还可以释放出氢气,从而满足能源的需求。

目前,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轻金属氢化物和过渡金属氢化物。

轻金属氢化物主要包括镁、钠和铝等轻金属。

这种材料的优点是比较轻便、价格低廉,但其吸附氢气的能力较差。

过渡金属氢化物主要包括钛、锆、镍和铁等过渡金属。

这种材料的优点是吸附氢气的能力比较强,但价格相对较高。

二、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以过渡金属氢化物为例,钛系和锆系储氢材料是目前研究比较活跃的两个方向。

其中,锆系储氢材料具有高储氢容量、较低的反应活化度和较好的热稳定性等特点。

研究表明,锆系储氢材料的理论存氢量可以达到2.0wt%,但其反应活化度较低,需要高温才能进行储氢反应。

因此,如何提高锆系储氢材料的反应活化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钛系储氢材料则具有较高的反应活化度和储氢速率,但其储氢容量较低,只有1.5wt%左右。

因此,钛系储氢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其储氢容量和维持其高活性的方向上。

目前,许多研究团队通过改变钛系储氢材料的组成和微观结构,以期望提高其储氢性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型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也正在被研究。

比如,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储氢材料和基于金属-氧化物的复合储氢材料等,这些新型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和热稳定性,但其制备工艺和成本也更加复杂和昂贵。

三、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应用前景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因其高存氢能力、易于操控和储氢稳定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氢能、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

金属氢化物反应器吸氢过程的热质传递特性分析

金属氢化物反应器吸氢过程的热质传递特性分析

s lp yi .a软件 来 求解 , 探 讨 了一 些 重要 参 数 变化 对 反 应 器性 能 的影 响 . OLMut h s sV3 5 i c 并 结果 表
明: 接近 换 热管壁 处 的氢化 物床 的温度 较低 , 氢反 应更 快 , 热 流体 入 口附近 床 层 的吸 氢反 应 比 吸 换 出 口附近 的快 ; 小氢化物 床层 与换 热 管壁 面之 间的接 触 热 阻和 增加 氢化 物床 层 有 效 导热 系数都 减
t eh d o e d o p in p o e swe e c n ie e . Th o e wa u eial o v d u ig t e h y r g n a s r to r c s r o sd r d em d l s n m rc l s le sn h y
( . S ae Ke b r tr fM utp a eFlw we gn eig,Xi nJa t n ie st 1 t t yLa o a o yo lih s o i Po rEn ie rn n io o g Unv riy,Xia 1 0 9,Chi a n7 0 4 na 2 .Su h u Re e r h I tt e,xia ioo nv riy,S z o z o s ac nsi ut n Ja tngU iest u h u,Ja gs 1 1 3,Chn in u 2 5 2 ia)
鲍 泽 威 ,杨福 胜 ,吴震 ,张早校
(I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动 力 工 程 多 相 流 国家 重 点 实 室 , 10 9 1 704 , 西安 ;2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 1 1 3 江苏苏州 ) 252 ,
摘 要 :为 了研 究金 属 氢化 物反 应 器 内吸 氢过 程 的热质 传 递特 性 , 立 了 圆柱 形 反 应 器的 二 维 多物 建 理 场模 型. 建 立 的模 型 考虑 了换 热 流体 流 速 与 温度 变化 对 反 应 器 吸 氢过程 的影 响 , 用 C 新 采 OM—

储氢材料的氢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储氢材料的氢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储氢材料的氢吸附解吸特性研究在现代能源领域,储氢技术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方向。

随着全球对于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高效地储存氢能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能源储存方式,储氢材料的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

本文将介绍储氢材料的氢吸附解吸特性研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挑战。

储氢材料是指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吸附和释放氢气的材料。

常见的储氢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氢化物、碳纳米材料和有机金属框架材料等。

其中,金属氢化物因其较高的氢质量存储密度,一直是储氢材料研究的重点。

研究人员通过调控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组成和晶体结构,以提高金属氢化物的储氢性能。

近年来,一些新型储氢材料如纳米结构金属氢化物和多孔材料也逐渐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储氢材料的氢吸附解吸特性是评价其储氢性能的重要指标。

氢吸附是指储氢材料吸附氢气的过程,而氢解吸则是指将吸附的氢气从储氢材料中释放出来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在储氢领域被广泛研究。

氢气的吸附和解吸特性直接影响着储氢材料的可逆性、稳定性和储氢/解吸速度等重要性能。

因此,研究人员通过调控储氢材料的结构、形貌和表面性质等方面的因素,以提高其氢吸附解吸特性。

在研究储氢材料的氢吸附解吸特性时,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氢储存容量测试、吉布斯自由能计算和动力学研究等。

通过这些实验方法,研究人员可以获得储氢材料在不同温度、压力和表面性质下的吸附解吸性能。

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等技术对储氢材料的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表征,从而揭示其储氢机理。

这些研究方法为储氢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储氢材料的氢吸附解吸特性研究不仅关乎基础科学问题,也与实际应用息息相关。

储氢材料广泛应用于氢燃料电池、储能系统和氢能源储存等领域。

由于其高效、可靠和环保的性质,储氢材料在能源转型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储氢材料的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储氢材料的吸附解吸速度较慢,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

金属储氢的密度

金属储氢的密度

金属储氢的密度
金属储氢的密度是指在储氢过程中,金属材料体积内所储存的氢气体
积占据的比例。

密度是衡量储氢材料储氢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决
定了储氢系统的整体重量和体积,对于燃料电池和氢燃料汽车等储氢
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金属储氢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储氢技术,它的优点主要包括较高的储氢
密度、良好的可逆性和长期稳定性。

相比于其他储氢材料,金属材料
的储氢密度通常较高,能够实现更高的氢气存储密度。

例如,在储氢
过程中,钛、镁、铝等金属材料的储氢密度可以达到100 ~ 250 ml/g,远高于常规压缩氢气存储的密度。

此外,金属材料的储氢可逆性较好,能够实现多次循环使用,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金属储氢的原理基于金属通过吸氢反应,将氢气储存在金属晶格中的
孔隙中,实现氢气的储存。

在储氢过程中,金属和氢气之间会发生化
学反应,形成金属-氢化物复合物。

当需要释放储存的氢气时,通过较小的加热或降压即可使金属-氢化物反应还原,释放储存的氢气。

不同金属材料的储氢密度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材料的晶体结构、晶格
常数以及吸/放氢反应的特性有关。

通常来说,钛、镁、铝等金属在吸氢反应时能够形成稳定的氢化物,以达到较高的储氢密度;而铁、镍
等金属则不适合储氢,因为它们在储氢过程中的反应不太可逆,会导
致储氢系统的性能下降。

综上所述,金属储氢的密度是储氢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金
属材料的储氢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根据具体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金属储氢技术未来将具有更加广泛的应
用前景,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氢储存材料的吸放氢性能研究

氢储存材料的吸放氢性能研究

氢储存材料的吸放氢性能研究氢能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氢气的低密度和高易燃性,其储存和运输一直是氢能应用面临的重大难题。

因此,寻找高效、安全的氢储存材料成为了当前氢能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主要探讨氢储存材料的吸放氢性能研究。

氢储存材料的吸放氢性能研究是氢能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

吸放氢性能是指氢储存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吸附和释放氢气的能力。

常用的氢储存材料主要包括金属、合金、氢化物、碳材料等。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吸放氢性能,因此寻找合适的氢储存材料对于推动氢能的发展至关重要。

金属类材料是一类常见的氢储存材料。

最早被发现具有吸放氢性能的金属材料是钛和锆。

后来,随着对金属材料吸放氢性能研究的深入,发现镁、铝等轻金属也具有良好的吸放氢性能。

这些金属材料的吸放氢性能来源于晶格缺陷或化学合成过程中引入的缺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吸附和释放氢气。

然而,金属类材料的吸放氢性能较差,氢储存容量较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

氢化物是另一类常见的氢储存材料。

氢气可以与许多元素形成氢化物,例如金属氢化物、锂氮化物等。

这些氢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氢储存容量和密度,被认为是潜在的氢储存材料。

然而,氢化物材料的吸放氢性能受到反应速率的限制,吸氢和放氢的过程较慢,限制了其在应用中的发展。

碳材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氢储存材料之一。

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径结构,可以提供大量的吸附空间,因此具有潜在的高吸氢容量和快速反应速率。

碳材料可以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方式吸附氢气。

物理吸附是指氢气分子与材料之间的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可逆性较好;化学吸附是指氢气与碳材料表面的官能团结合形成化学键,吸附通常更强烈。

研究者们通过调控碳材料的孔径结构和功能团的类型,来提高碳材料的吸氢性能。

例如,使用活性炭片段制备具有良好吸氢性能的碳材料。

除了上述常见的氢储存材料,还有一些新型材料在吸放氢性能研究中也显示出潜力。

例如,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和金属氨基酸框架材料(MAFs)具有多孔结构和丰富的功能基团,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吸附和释放氢气。

贮氢合金吸氢致应力的实验研究和数学推导

贮氢合金吸氢致应力的实验研究和数学推导

贮氢合金吸氢致应力的实验研究和数学推导近年来,贮氢合金作为新型储能材料,其具有良好的性能,如贮存量大、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点,使其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力、石油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贮氢合金还显示出极高的机械力学性能,其吸氢致应力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为此,本文将以贮氢合金吸氢致应力的实验研究和数学推导为主题,分析不同的实验研究方法,以及比较吸氢致应力的数学模型,揭示贮氢合金吸氢致应力的变化规律,力争为贮氢合金的研究发展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首先,本文简要介绍了相关背景知识,包括贮氢合金的发展现状、吸氢致应力的定义和概念、吸氢致应力测量方法以及相关实验研究报告。

贮氢合金是一种新型储能材料,具有较高的贮存量、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力、石油化工等领域。

吸氢致应力是贮氢合金受到外界环境产生的应力,具有非线性特性,在贮存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接下来,本文详细介绍了贮氢合金吸氢致应力实验研究报告,重点解释了实验研究对贮氢合金吸氢致应力的影响。

TEM实验发现,贮氢合金在吸收过程中,原子结构中产生了大量缺陷,如晶间缺陷和表面缺陷,使贮氢合金的吸氢致应力增大。

材料拉伸实验显示,贮氢合金的吸氢致应力与拉伸幅度、温度和氢负荷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吸氢致应力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

随后,本文比较了不同数学模型对贮氢合金吸氢致应力的预测精度。

首先,本文扼要介绍了传统的Rebar-Johnson-Tomadakis(RJT)模型,然后结合实际情况,结合热力学角度提出了一种新型吸氢变形模型(HDRD)。

RJT模型通过考虑氢含量和温度来预测吸氢致应力,但无法详细描述贮氢合金吸氢致应力变化情况,因而HDRD模型在RJT 模型的基础增加了实验拉伸数据,以更好地估计贮氢合金吸氢致应力的变化规律,为贮氢合金的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最后,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贮氢合金吸氢致应力对结构变形的影响,提出了自适应控制结构变形工作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将储氯器简化为一维模型.即沿径向的传热蚵题;
(2)金属氢化物床各向同性.忽略其在吸氢过程中密度、比热、孔隙宰和热导率的变化; (3)把氯气按照理想气体处理; H)吸氢过程中氢气压强为恒值,即恒压条件吸氩: (5)忽略氧气与台金粉末之间的对流传热和热辐射;
霞焘幕翱∥爱 半案亳善势J麓嚣
匡薹薹。兰::争‘,童
-n%=等一等
即:
(4)
”xp㈤×exp(一刳
其中△H、AS、T和K分别为焓变、熵变、热力学温度和气体常数。
T=ro时:

"唧皓卜心卜争 岛叫扣xpl等(专一别

j厦H/M)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拟合。根据式(5)和(6),可得出任意温度T的吸氯P-C.T曲线方程:

储氢合金吸氢过程分3步进行:(1)合金吸少最氢后,形成含氢固溶体(a相);(2)含氢固 溶体(Q相)中氢达到饱和后.进一步吸氧,产生栩变,牛成氰化物(B相),即a—B:(3)合金全 部转化为B相后,如再提高氢压,金属中的吸氢最略有增加。所以可对P-C.T曲线分j段拟 合,取To=273K的吸氢P.C.T曲线做为基线进行拟合:
程中,吸氢平衡压的确定微芙键,因为吸氢平衡压是决定吸氢驱动力的关键因桑之一在以
往的数学模型中,大多数只考虑温度对吸氢平衡压的影响,而忽略了氢含料的吸氢平台并非平坦。而存在较大斜率,印吸氢平衡压
将随氧含量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如忽略这一因素,将会给计算模型带来部分误羞。基于这一
生里塾生王墼兰垒三些墨堕皇些量堡垒!塑!l塾主堡堑堡塞茎
金属氢化物储氢器吸氢过程的数值分析
叶建华,蒋利军‘,李志念,刘晓鹏,王树茂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巷院,能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9
捕要{釜干☆月§他物%氢摹本特性.建tTⅫ杠E2M氢化物储氢#《氢过程的堆敦学物理模型。采 用有限差井谊对金目§化物床#的传热传质进行T计算。丹Ⅲ研究T金属氢化物束件菩&温度和氢音量m №氢过《中的变化,咀&氧气m打对流*#系*和金月氧化物眯体径向厚度对金属氧化物啦组d程的影 响。计葬结粜表日祈蛄阶段盒H氢化物床均匀吸氢,怛随氢化过“的进行,其中oE域竹%量速宰逛斯 低于边镕E壤:增加%氢压力、提高对流传热系&均Ⅱ促进储氢§的吸氢;盒屉氢化物床的径1目厚度对吸 氢速{#响m太.盒月氯化物床越薄,轭化反血的进度越恍,
n04牛msl51而也跚雨】2+Q2殂品户(032≤昙<1.78》
0.091-1.啼2嘲*檄抄1sH。。<0.32)
H㈣ p’ H
一2871他-栅扣・碍品)2+蕊曹n蔼s缸研
图2为HWT5800储氧合金吸氧曲线的实验值与拟合曲线,从图可以看出拟合曲线与实 验值相吻合。
嗍{v“%)
图2金属氰化物(HWT5800)吸氧P-C-T曲线拟合lj实验值
当金属氧化物床体条件确定后,吸氢条件(吸氢压力、冷却液冷却强度)和氢化物床厚度 对于吸氢反应速率有很大影响。图5~7给出了吸氢压力、冷却液冷却强度和氧化物床厚度对 吸氢反应过程的影响。 从图5明显可以看出,吸氧压力对吸氧反应过程的影响很大,氢化物床的吸氧速度、最 大吸氢量和中心的温度都随吸氢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在吸氢温度T=293K,吸氢压力Ps分别 为l、2和3MPa条件下,其最大吸氨量分别为0.82wt%、1.49wt%和1.79wt%。充氧压强的 增加使得吸氢速度加快,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最也更多,所以导致温度上升幅度更大。 图6显示外界冷却强度对吸氧过程中金属氧化物床的吸氯量和中心温度的影响(空气中 自然对流系数约为5W/m2K,空气流动速度为10m/s时的对流系数大约为100 W/m2K,流速 为0.2m/s水中的对流系数约为1000W/m2K,流速为1m/s水中的对流系数约为2000W/m2K)。 从图中可以发现冷却液的冷却强度对金属氢化物层的吸氢过程影响很大,随对流传热系数的 增加,金属氧化物床中心的温度降低,吸氧速度加快。当对流传热系数达到1000 W/m二K后, 继续增大对流传热系数对促进氢化物床吸氢的作用很小,因为金属氢化物层中的有效热导率 很小,使得金属氢化物层中的热传导控制着整个系统的传热过程,所以要提高储氧器的充氧 速度,只靠提高冷却液的冷却强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提高金属氢化物层的有效热导率。 金属氧化物床厚度对吸氧过程的影响f{{图7给出。计算结果显示,金属氧化物床厚度为 7mm、17mm和27mm时,床体中心温度的最高值分别为344K,365K和370K,吸氢最达 到1.43wt%(吸氢完成80%)时所需的时间分别为364s、I 100s和2270s。这说明减小氢化 物床厚度,可以降低床体中的温度,缩短吸氧所需时问。这是因为金属氰化物床越厚,热阻 R(R=ln(Rm/PⅦ,)/2兀L丸)越大,降低了床体内部的传热能力,导致吸氢产生的热最不能够及 时传导出去,温度丁f.高,吸氧速率减小,吸氧时问延长。因此,要使金属氢化物储氧器的吸 氢反应时间缩短,减小金属氢化物床厚度,增加散热面积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诃:金*氧化物《§:镕热传质;#学模犁 引言
金属氢化物吸氢时会产生人量热量,而放氢日f需吸收热能,由于金属氢化物粉末的导热
性能兰,所以金属氯化物储氢器的啦放氧性能除取决于材料本身的吸放氧性能外,还将在很 大程度上受制于金属氢化物床体的传热性能。通过求解氢化物床体的热传导方程可以预测储
氲器吸放氯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及其储氢量的变化情况,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苔对金属氢化物 储氢器的嗳放氢过程的传热问匿做了大最数值模拟研究,井分别建立了一维”“.二维1刈 平口二维m1数学模型,对金艟氧化物储氟器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计算预测。在模拟吸氧过
-ln(1一n=幻
(9) 其中F=(H/M)r/(H/M)eq为吸氧反应分数,(H/M)e口,k分别为在一定温度和氧压下的饱和吸氧 量和反应速率常数。此时吸氢过程的反应速率常数k只是温度的函数fJ3J,根据阿伦尼乌斯 (Arrhenius)公式ln
JiI=一鲁+ln A,取Ink对I厂r作图,可得Ea25.7(kJ/m01),A=O.11(s’1)。
2O
::
1 4

茎。。
。6
::
O。
图5吸氧压强对吸氧量{a)和中心温度Ib>的影响
Fig.2 Theoretical fit and experimental ofP-C・T
at
absorption ofhydrogen in metal
hydridc(HWTS900)
中国动力T程学会下业气体专业委员会2009年技术论坛论文集
2.3吸氢速率方程 图3(a)为HWT5800吸氧动力学曲线,按照多种机理方程拟合后发现,其吸氧过程符合 形核长大机制,如图3(b)所示。形核长大过程的机理幽数为:
参数 密度。p/kg・mq
HwT5800
6276 474 K.‘t.ot‘q 0.585
氧气
0.0808 14310
比热C∥・kg“Kd
有效热导率,VW・m’1
孔隙率。e
-22.9 生成焓.△H/ld・tool~H2 气体常数,R/J・虹“K.‘8.314
初始筑含量,fH/M)o/wt%0
图4为吸氢过程中金属氢化物床(R,n=20mm)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分布和吸氢最分布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吸氧初始阶段,吸氢反应在整个氧化物层内均匀发生,且吸氯速率很大, 温度迅速升高,仅10s中心温度就升至329K,在75s左彳i时中心温度达到最大(365K);从 温度分布}m线可以发现,随着吸氧反应的进行,温度分布逐渐变为不均匀,中心温度最高, 温度随半径的增加而减小:在靠近储氢器晕处温度最低,接近冷却液的温度。虽然金属氢化 物本征吸氧反应速度很快,室温时,当吸氧挺力为3MPa时,6rain内即H『吸氧1.7wt%(如 图3(a)所示),但由于吸氢反应放热,金属氢化物床的有效热导率较小,反应产生的热最不 能及时地传递出去,致使金属氧化物床体的温度分布不均匀,中心温度过高,此区域的吸氧 平衡压升高,致使吸氢速率减慢,因而此时金属氢化物床体内的热传递成为其吸氢反应的控 制凶素。从图4(a)中氢含量分布lHJ线中也町以证明这一点,在储氧器边缘靠近冷却液的区域, 由于吸氢反应所生成的热最能够有效地传递出去,温度与外界冷却介质相近,因而此区域的 吸氢反应较快,而在储氢器的中心区域,由于传热过慢,温度过高,使得吸氯缓慢。
巧+Ⅳ=%一l碓l+%+I臻l+(1一口抽一%“)砭
一坐盟△f
04’
…弯掣出
%+r—22e。瓦r[ro话+(n万+l一)dr]出
表l模型中使用到的参数
TabIe l Parameters used in the mold
Ⅲ,
。.6,
其它节点的热传导方程也可以离散化成类似形式,根据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重复计算式(14)
.,Ⅳ.
对式(9)微分可得到吸氢速率方程:
掣=idF c等q=七(c争叼一c等,)

出、肘侧
I、M”q、肘”J
(10)
‘%(8)
图3(a)HWT5800吸氢动力学曲线,(b)-In(I.F)与t的关系图
Fig.3 Hydfiding kinetics
curves(aJ,and plots of-ln(1・F)VS.t(b)ofHWT5800
一五(飘ow吲
其中h。为金属氢化物层与冷却介质的总传热系数。
(13)
采用节点法对储氢器内的金属氢化物床进行网格划分,在r方向上划分为N等份,间隔 为dr,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特定的小区,它的温度与吸氧量代表该小区的平均温度和吸氧量, 如图l中节点n的温度可视为阴影面积的平均温度。然后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每个节点的热传 导方程进行离散化,节点n的有限差分方程的形式为:
中国动力-丁程学会rT业气体专业委员会2009年技术论坛论文集
图4不同时刻时的氢含甓la)和温度径向分布图(b)
Fig.4 Hydrogen concentration
at
different times(aJ,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