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住房发展与展望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_陈锋

10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1978年~1984年。
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产生的“推力”为主要动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乡镇企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到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 245.4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3%,吸收非农产业的就业人数达5 208万人,占全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30.1%;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农民自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诞生了一大批以浙江龙港镇等为代表的明星小城镇。
②1984年~1992年。
该时期的城镇化以城市改革产生的“拉力”为主要动力;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家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城市;对国有企业全面推行“拨改贷”,深化企业“承包制”,实施“利改税”,推动了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城市工业的全面发展;城市工业的恢复性增长,推动诞生了以福建晋江、湖北沙市、广东顺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城市,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1985年~199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4.5%提高到了34.3%,第三产业实现就业人数由8 359万人增加至1.3亿人,所占就业比重由16.8%上升到19.8%;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入。
继1980年首批4个经济特区后,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将长三角、珠三角、厦漳泉划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将海南全省批准为经济特区,1990年又开发了浦东新区。
沿海开发开放区域的不断扩大,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资本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各种层次的就业岗位;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还推动了大批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③1992年~2003年。
这一时期的城镇化以市场化改革和体制转轨为主要动力;房地产与土地制度的有机结合,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动力;全国普遍设立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 陈 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书记)居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中国城镇住房发展与展望

中国城镇住房发展与展望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城镇住房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城镇住房发展与展望是当前许多人关注的话题之一、在面对城市化带来的种种挑战和需求时,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本文将对中国城镇住房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目前,中国城镇住房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住房价格高企。
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成为了许多年轻人买房的“梦魇”。
据统计,在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房价已经超过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
这导致了许多年轻人因为没有足够的购房能力而延迟婚姻或无法在城市落户。
其次,住房供应不足。
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使得住房需求不断攀升,而住房供应相对不足。
尤其是在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住房供求矛盾更加突出,造成了居民的住房问题。
第三,住房质量不高。
城市住房的大量使用年限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使用寿命,房屋老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
而在一些新建的工程项目中,由于质量监管不到位,住宅质量问题时有发生。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政府房地产调控力度。
通过推行房产税和土地税等政策,减轻住房成本压力,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同时,政府还在一些特定城市实行限购政策和限售政策,以遏制住房价格的快速上涨。
其次,加大住房供应。
政府规划建设了大量的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提供给低收入家庭使用。
此外,地方政府还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政策,增加住房用地供应量。
一些城市还鼓励开发商转型为租赁型房地产企业,从而增加住房租赁市场的供应。
第三,加强住房质量监管。
政府加大力度打击住房质量问题,发布相关法律法规,对住房建设和销售环节进行严格监管,确保住房的质量和安全。
展望未来,中国城镇住房发展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方向。
首先,应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和调控力度。
继续推进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监管,促进市场良性竞争,优化住房供应结构。
安得广厦千万间:中国城镇住房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状况 等 问题 , 至今 仍有 待解决 。 战。 住房体 制 的市场 化 改革 扩 大 了收入 差 距 ( e g 0 7 , 住 区分 割 的现 象开 始 出 M n ,20 ) 居 现 , 价 的过快 上涨也 使 一些大城 市 的集 聚效 应不 能充 分发 挥 。这 些 问题 交织在 一起 , 房 就有 可 能 出现住 房拥有 不均 、 场 化助 涨 财 富价 值 、 市 收入 差 距进 一步 扩 大 、 社会 分 化 加 剧 等一 系列 的严 重后果 。 不尽 如人 意的现状 使人 们 对政 府 的住房 市场 干 预 寄 予 厚望 。但 是 , 政府 干预 房 地 产 市场是 否有 必要? 干预 的 目标 应 当是 什 么? 干预 的政 策应 如何 实施? 政府 干 预房 市 是否 就意 味着 一定程度 的“ 逆市场 化” 为 了回答 上述 问题 , 们 需 要对 住 房 市场 化 改 ? 我 革 的得失加 以评 判 , 特别 是 需要考 察 不 同的人群 在 改革 中受到 的影响 , 分析 政府 尝试 干
维普资讯
卞绐 灞 温
20 0 8年 第 1期
以d Ec , omm Pn e p Fe r ay, 0 8 bur 2 0
安得 广 厦 千 万 间 : 中国城 镇 住 房 体 制 市场 化 改革 的 回顾人 均 居住 面 积 少 于 4平 方 米 ,7 的城 市居 民必 须 与他 人 公 用 厨 房 , 74 3%
7 % 的居 民家里 没有独 立的卫 生 间( 志 强,9 9 。面对 重 重 困难 , 6 谢 19 ) 以邓小 平 17 9 8年 、
18 9 0年 关于住宅 问题 的谈话 提 出“ 出售公 房 , 整 租金 , 调 提倡 个 人建 房 买房”的改 革 总 体 设想为 房 改开 始 的标 志 ( 淅珉 等,9 9 第 3 —3 侯 19 , 7 8页) 中国政 府 启 动 了住 房 体 制 ,
我国城镇住房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国城镇住房现状及主要问题【摘要】21世纪前半个世纪中,城镇住房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生活消费品,住宅建设的速度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并将同时带动其他生活产品的升级和更新换代,如果中国能迅速地解决好城镇住房的制度安排问题,将有利于迅速解决中国住房落后的现状,并使中国的整体住房质量和水平迅速提高。
【关键字】城镇居民,住房问题,住房市场,城镇住房一、我国住房制度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中国近现代住房制度的历史演变,主要是随着市场经济、住房的商品形态在中国城镇范围内发生的。
解放以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未发育或正在发育,并不成熟,商品形态的房地产根本不占据主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关闭了房地产市场,对房屋资产拥有者课以重税,封杀私房租赁经营。
此后,逐步形成了由国家通过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住房实行建设和分配的统建统包的单一体制格局。
回顾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演变的历史进程,可以总结出如下基本经验:1、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无力承包全体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
政府对全体国民或者城镇居民实行统建统包的住房政策,是一个已经被实践证明不但错误而且失败的住房政策。
特别是对一个发展中的、存在着国民“两元体制”的、未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国来说,政府根本没有财政经济能力对全体城镇居民实行住房包干政策。
2、在土地和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不能丢失保障住房建设、分配、管理的基本职责。
中国土地和住房制度的改革,其根本意义在于逐步放弃政府对土地和住房的垄断,寻找解决历史包袱的新渠道,让市场和货币机制去配置土地和住房资源,让更多的城镇居民自己通过市场去解决住房问题。
很可惜,政府不是去检讨政府职能的缺失,而是去指责市场机制的失灵,还用那双“看得见”的行政之手去不断的调节那双“看不见”的市场之手。
其实,所有的政府都不过是有限资源、有限能力和有限责任的政府。
在政府所有的职责当中,保障住房的建设、分配和管理在什么时候都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反思与展望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反思与展望作者:邓宏乾柯峰来源:《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4年第02期摘要: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成功地由住房实物分配的福利体制转向了住房配置货币化的市场模式,客观来看,这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
通过回顾这一历程发现住房制度改革提高了城镇居民居住质量、提高了住房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住房保障体系,但也存在改革目标与改革手段混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突出、住房不公平程度加剧、社会为住房改革付出沉重代价和市场化程度过度的偏差。
最后提出综合制定房地产政策并实行普通商品住宅限价限购、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政府加强住房消费引导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住房改革,住房保障,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38-(2014)02-0003-13 收稿日期:2013-12-031980年开始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使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成功地由福利体制转向了市场模式。
客观来看,住房制度改革较为成功,有效地提高了居住质量和实现了住房市场化、社会化,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房价居高不下、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住宅市场化过快发展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了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对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行反思既有助于完善我国住房制度,又可以促进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
1 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第一阶段(1978—1985年):住房改革试点和探索阶段。
主要是进行以租金改革、成本价售房为核心的探索,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推进住房商品化改革进程。
从1980年起,我国开始推行以“价格双轨制”为特征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一方面通过逐步提高公房租金,以期实现住房的简单再生产;另一方面推出优惠价与市场价两种不同价格的住房供给。
第二阶段(1986—1993年):住房商品化推进阶段。
十四五城市住房发展规划

十四五城市住房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城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实力、实现争先进位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攻坚时期。
为发挥住房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的促进作用,适应高品质居住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23—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规划背景(一)〃十三五〃时期住房发展成效〃十三五〃时期,不断健全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住房的规划建设、配套服务等软硬件品质明显提高,居民总体居住水平持续提升,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重要贡献。
(一)城乡居民住房水平明显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稳步增加,居民住房质量不断提高。
新增居住用地开发强度明显下降,住房户型结构持续优化,商品住宅小区全面推行一次性装修到位,得到进一步推广,物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棚户区改造攻坚任务圆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人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绿色建筑、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
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0平方米;城区新增商品住房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上户型套数占比达70%;城区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92%;完成棚户区改造20万户;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1000个,涉及18万户;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5%。
(二)住房供应体系满足多元需求。
基本形成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累计供应居住用地500公顷,建筑面积200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保障房、安置房占比分别约40%、30%、30%o 使城乡居民家庭购房需求得到满足、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以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方式更加成熟,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住房租赁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培育20家规模化机构,构建高中低并举、大中小兼备的多元市场主体格局,公租房管理运营水平不断提升,保障力度不断增强。
中国城镇住房制度70年变迁:回顾与展望

中国城镇住房制度70年变迁:回顾与展望作者:陈杰郭晓欣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9年第04期【提;;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镇住房制度历经多次重大调整和变迁,不仅直接影响了城镇居民的居住状况和民生福祉,也对经济增长、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等众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住房制度本身又如一面镜子,折射各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
基于住房对社会民生和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住房发展又深受住房制度的约束与影响,研究住房制度的变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全景式地回顾了新中国建立70年以来城镇住房制度变迁历史的总体脉络,然后对1978年之后城镇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做了总体评述,对房改之后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及其根源做了辨析,最后对城镇住房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城镇住房;制度变迁;住房制度改革住房是民生福祉的基础,住房发展深受住房制度的影响与研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镇住房制度历经多次重大调整和变迁,不仅直接影响了城镇居民的居住状况,也对城市居民的民生福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梳理回顾新中国城镇住房制度70年来的变迁历程,及时总结和反思1978年以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是新时代条件下继续改革完善中国城镇住房制度的必要前提。
另一方面,住房兼具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既是社会民生福祉的最重要实现环节之一,又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最关键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梳理和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城镇住房制度的变迁历程,对了解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轨迹、展望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方向也有诸多裨益。
一、新中国城镇住房制度变迁的历史回顾:1949-2019住房发展深受住房制度的约束与影响,住房制度本身又是深嵌在总体经济社会制度之中。
为此,住房制度的变迁历史如一面镜子,折射各个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制度的演变脉络,也反映各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指导思想的发展轨迹。
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建筑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全球和国内两个层面探讨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从全球角度看,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绿色建筑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绿色建筑被视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和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未来建筑业将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型建筑的研发和推广,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消耗的挑战。
其次,数字化技术将深刻改变建筑业。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建筑业的工作模式和流程将发生巨大的变革。
数字化技术可以提高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并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未来建筑业将普遍应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将成为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标准工具。
再次,智能建筑将成为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智能建筑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将建筑与智能化系统相连,实现建筑设备的集中控制和智能管理。
未来建筑将不再是单纯的“硬体”,而是具备感知、通信和决策能力的“软件”。
智能建筑可以提供智慧能源管理、安全监控、环境舒适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建筑的利用效率和用户的生活品质,符合人们对于智慧城市的期望。
此外,建筑业的发展也受到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于养老专用建筑、医疗设施和护理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将带动建筑业的发展,大量住宅、商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从国内角度看,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首先,中国建筑业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住房需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持续推进将为建筑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政府也将加大对于住房租赁和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建筑业的发展潜力。
住建部门2024年工作思路

住建部门2024年工作思路标题:2024年住建部门工作思路一、引言住房与城乡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住房与城乡建设领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部门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开创住房与城乡建设工作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1.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我们将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的发展,推广使用环保材料和技术,鼓励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城市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
2. 推进新型城镇化: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以产城融合为主线,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我们将积极引导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 加强住房保障: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力度,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4. 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我们将注重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强化城市设计,提升城市品质。
我们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三、重点工作1. 创新驱动:我们将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行业的科技含量。
我们将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技术的普及。
2. 体制改革:我们将深化住房与城乡建设领域的改革,破除体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
我们将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3. 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将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我们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
四、展望未来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开放合作,努力实现住房与城乡建设事业的新突破。
中国城镇住房发展与展望 范本

中国城镇住房发展与展望范本
中国城镇住房发展与展望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镇住房问题日益突出。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住房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之一,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前我国城镇住房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住房供需矛盾突出。
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住房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导致住房价格高企,购房难度大。
二是住房质量不高。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城镇住房建设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老旧住房存在安全隐患,需要进行改造。
三是住房普及率不高。
我国城镇住房普及率虽然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为了解决城镇住房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加大住房供应、推出租赁市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等。
未来,我国城镇住房的发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是加强住房供应。
通过加大土地供应、鼓励企业投资等措施,增加住房供应量,缓解住房供需矛盾。
二是提高住房质量。
加强老旧住房改造,推进绿色建筑,提高住房的品质和安全性。
三是推广租赁市场。
通过建立租赁市场,提高住房租赁的便捷性和透明度,让更多人享受到良好的住房条件。
四是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
让更多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享受到基本住房保障。
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住房问题将继续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加强住房供应和改善住房质量,让城市居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住房条件。
城镇居民住房需求研究

城镇居民住房需求研究一、背景介绍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镇居民住房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
城镇居民住房的现状、住房压力等因素,对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城镇居民住房需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需求分析1、基本住房需求:城镇居民首先需要满足基本的住房需求,包括居住空间、基本的生活设施等。
这部分需求取决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惯。
2、舒适住房需求:在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后,城镇居民开始追求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如小区环境、房屋品质、配套设施等。
这部分需求与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密切相关。
3、资产增值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开始住房资产的增值。
他们希望通过购买房产来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从而满足未来的生活需求。
三、现状分析1、自有住房比例: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比例较高,但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自有住房比例相对较低,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自有住房比例相对较高。
2、租金水平:不同地区的租金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一般而言,大城市的租金水平高于小城市,而中心城区的租金水平高于郊区。
3、房屋质量: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居民对居住品质的追求,城镇居民住房的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房屋质量问题,如建筑结构安全、房屋设备老化等。
四、影响因素1、政策因素:政府对城镇居民住房的需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政府的住房政策、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都会对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居民住房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3、人口因素:人口数量和结构对城镇居民住房需求也产生着影响。
人口增长会导致住房需求的增加,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则会影响到住房需求的类型和结构。
五、建议与展望1、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城镇居民住房保障的投入力度,通过制定更为合理的住房政策、提供住房补贴、加强公租房建设等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
住房城乡建设部三定方案

一、背景与目标住房城乡建设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稳定。
为了推进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了三定方案,旨在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实现长远目标。
1.1 背景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面临着人口膨胀、土地资源紧张、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同时,居民住房变现能力不强、住房投资回报率低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1.2 目标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三定方案的目标是: - 提升城市住房供给质量,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 加强农村住房建设,提高农民住房生活品质; - 推进住房金融发展,提高居民住房变现能力。
二、三定方案内容住房城乡建设部的三定方案分为三个方面,即定位、定标准、定政策。
具体内容如下:2.1 定位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都市化进程,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住房建设定位为保障性与市场性相结合,公共住房与商品住房共同推进。
保障性住房主要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市场性住房则为有购房能力的人群提供选择。
2.2 定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制定统一的住房建设标准,涵盖建筑质量要求、环境舒适度、安全防护等方面。
统一的住房标准将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保证住房的基本功能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
2.3 定政策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制定一系列的住房政策,以促进住房市场稳定和推动住房供给侧改革。
其中,重点政策包括: - 政府对低收入群体提供补贴租金或购房补贴;- 支持居民购买二手房,并提供相关税费减免政策; - 推广绿色住房建设,鼓励能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建筑。
三、三定方案的实施3.1 推进机制建立为了确保三定方案的有效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建立相关推进机制,包括组建专门的工作小组、制定实施计划和考核机制。
同时,将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
3.2 强化政策宣传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加大对三定方案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渠道、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传达方案的目标、内容和意义。
同时,鼓励各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宣传活动,加强群众的参与和认可度。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住房供给问题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住房供给问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我国面临着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挑战——住房供给问题。
本文将就住房供给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住房供给问题的背景分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使得住房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尤其是一线城市和热点城市,楼市火爆,住房价格飞涨,普通百姓难以负担得起合适的住房。
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因此,解决住房供给问题势在必行。
二、住房供给问题的主要原因1. 政策因素:部分城市对外来人口落户和购房有所限制,导致供需矛盾加剧。
2. 建设速度不足: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滞后,供应相对不足,而需求却在不断膨胀。
3. 经济因素:土地资源有限,房地产开发成本高,因此开发商往往将目光转向高利润项目,导致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不足。
三、解决住房供给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 完善土地政策:加强对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合理调整供地计划,增加住房用地供给。
2. 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大政府投入,加快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速度,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3. 改革房地产开发模式:鼓励开发商开发中小套型、适合大众的住房,减少高端商品房开发。
4. 政策调控住房市场: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避免过度投机和房价过快上涨。
5. 引导人口分流:发展中小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就业机会,降低一线城市的吸引力,减轻住房供给压力。
6. 多主体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住房供给,推动租赁市场发展,提供灵活的住房选择。
四、住房供给问题的前景展望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一步推进,住房供给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推动将为住房市场带来积极的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将不断增加,人们的住房需求将得到满足。
同时,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将为住房市场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人们的居住环境将逐步改善。
综上所述,住房供给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一大挑战,但也是可以解决的。
未来五到二十年中国城镇住房有四个主要目标

设户用型同流式 沼气池 30座 ,推广 0
沼 渣 沼 液 的综 合 利用 技 术 ,示 范 推 广
电缆 4公里 , 铺设管道 2 公 里 , 8 新建
防 渗 布 水 池 2 、 筋 砼 蓄水 池 5 、 廊 钢 座 1 水窖 4 5方 0个 、 涵 4 桥 5座 , 砂 石 修 路 1 里。 5公 栽植 路 边 玫 瑰 与 路 边 核 桃 1 . 株 , 时进 行 优 质 食 用 菌 和 薄 皮 4万 同 核桃种植及管理技术培训 20 次 。 0 0人 项 目区 建 成后 ,在 区域 布 局 上 形 成 集
中连片 、 整体开发的格局 , 农业产业结
构 日趋 合理 ,食 用 菌 品 牌 基 地 基 本 达 到 “ 上林 果 花 , 下 黄 金 洞 ” 地 地 的整 体
效果 。
四 、 点 启 示 几
一
业合 作组织 的 比例 , 核心 区达到 6 % 0
以 上 , 范 区 达 到 3 % 以 上 , 务 范 示 0 服
发点 , 投资 4 4万元 , 4 对食用菌养殖示
范 基地 内基 础 设 施 进 行 改 造 ,新 打 配 套 岩心 井 6眼 、 安装 变压 器 2套 , 设 埋
决 中同城市 巾危 旧房 、 f 老l房改造 问题 , 1 这是 中国国情决定的 。第 四是要完成老
百 姓住 房 从 脱 期 向 改 善 期 的 转 变 。
期转变 。
业 和林 果 产 业 为 主 导 的 乡镇 ,0 0 2 1
年 ,平 阴县 农 业 综 合 开 发 以经 营 开 发 “ 色 农 业 ” 主 线 , 据 山 区 丘 陵 的 特 为 根 自然 特 征 , 以大 范 围的 生 态 平 衡 为 出
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工作汇报

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工作汇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工作汇报一、引言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在我国发展迅速,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该领域的工作进行全面评估与汇报,以期进一步促进住房和城乡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住房保障与发展1. 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与效果我国通过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如公租房、廉租房等,大幅度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
目前,全国住房保障家庭比例大幅提升,居民住房满意度稳步提高。
2. 住房供给与市场调控针对住房供给与市场波动的问题,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共有产权房、限购政策等,平衡住房市场供需关系。
这些措施对保障住房供给和促进市场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城乡建设方面的工作1. 城市规划与建设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以人为本,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为居民提供了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2. 农村建设与发展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建设和发展亟待加强。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四、评估与展望1. 成绩与进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成绩,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同时优化了城市和农村的空间环境。
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房价上涨、城乡差距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3. 展望与建议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加强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的工作,注重规划、市场调控和农村发展。
我们还应加大创新力度,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住房和城乡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担负着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居住需求、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重要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平衡住房市场供需关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促进住房和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全面评估与汇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住房保障与发展、城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
最新中国住房发展的形势、问题和建议

中国住房发展的形势、问题和建议中长期来看,住房市场将进入供求总体基本平衡、增速逐渐放缓、结构逐步优化的新阶段对当前住房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1.住房市场结束单边上涨,进入阶段性调整期。
自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住房市场经历了十余年黄金发展期,这有其历史独特性:一是住房市场化释放了长期受抑制的住房需求;二是快速城镇化带来大量城市新增人口;三是各级政府将住房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内需的支柱产业;四是在货币宽松及其他投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五是强调拥有住房所有权的独特文化氛围及住房租赁市场不发达的双重作用。
2014年以来,住房市场总体上由“单边上涨”进入总量供需平衡的阶段性调整期。
2.住房发展结构失衡问题突出,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
住房市场发展地域差异显著。
中国住房市场体系已形成三大类:第一类是特大和大城市,如北上广深,住房仍然供不应求;第二类是中小城市,住房总体供过于求;第三类是县域镇村,住房总体大量闲置,其中农村住房至少有10%-15%闲置。
居住和非居住用地供应结构失衡。
工、商业、行政等非住房用地占比高,花园式工厂和政府大院比比皆是,居民住房供地较少,住房用地供给总体不足成为推高住房价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住房租售结构失衡。
产权住房市场较发达,租赁市场总体上长期不发达,是城镇低和中偏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重要原因,租售失衡成为一、二线城市住房供求矛盾的焦点。
由于租赁住房供应少、租赁市场不规范,租房家庭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很多中低收入居民只能通过买房(尤其小产权房)而不是租房来满足居住需求。
住房发展中长期趋势展望1.中长期住房总量供给充裕,城镇住房总体水平较高。
从主要指标来看,中国住房人均存量水平与同类国家相当,但住房资产占有不均等问题突出。
城镇家庭拥有多套住房(二套及以上)的比率显著高于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据本课题组预测,全国目前在建施工(部分已预售)加待售的商品住房面积为55.6亿平方米,而每年新开工商品住房面积可达12亿-14亿平方米,中长期来看商品住房总量供给充裕。
2024年城镇住户工作总结(2篇)

2024年城镇住户工作总结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镇住户工作在____年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
在这份总结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____年城镇住户工作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住房建设和改善作为城镇住户工作的核心,住房建设和改善在____年取得了显著进展。
首先,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住房供给方面得到了明显增加。
新建的住房项目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质量和规模也有了显著提升。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二手住房市场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人的住房困难。
与此同时,对老旧住宅区进行改造和提升的工作也在稳步推进,提高了住宅区的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
二、城镇住户收入水平提升城镇住户工作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提高住户的收入水平。
在____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住户的平均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增长主要来自于工资和薪金收入的增加,同时个体经营者和自由职业者也获得了更多机会和收入来源。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推动了城镇住户收入的均衡增长。
三、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城镇住户工作也致力于改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以提高住户的生活质量。
在____年,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深化改革,完善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并逐步扩大了覆盖范围。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低保家庭和特殊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权益的实现。
这些改革和措施不仅提升了城镇住户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增加了城镇住户的福利享受。
四、就业和创业机会增加城镇住户工作还致力于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____年,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镇住户就业形势良好。
不仅工业和服务业持续招聘,还有更多的创业机会涌现。
政府在促进创业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创业者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力度。
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城镇住户的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创业成功率,为城镇住户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五、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城镇住户工作还注重改善社区管理和服务,提高住户的生活质量。
在____年,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建设的投资力度,推动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综述

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综述一、引言住房和城乡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将综述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政府政策推动2.1“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以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和改善生活环境为出发点,推进城镇化发展。
2.2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建设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我国采取了多种住房供应方式,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等,推动住房供给和需求的匹配。
同时,注重发展租赁市场,提供多元化的居住选择。
三、城市规划和建设3.1优化城市布局近年来,我国积极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优化城市布局,推动中小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
通过引导人口流动,疏解大城市压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2建设宜居城市注重提高城市宜居性,加强对城市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推动城市绿化提升、公共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完善,营造宜居环境。
四、农村建设与改革4.1实施农村改革政策我国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4.2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通过生态修复、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垃圾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农村形象。
五、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问题与挑战5.1城乡发展不平衡由于区域发展差异,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存在,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5.2城市化进程压力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建设面临用地紧张、环境压力大等问题,需要加强规划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
六、发展趋势与展望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将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住房发展与展望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中国城镇住房发展与展望
一、城镇住房发展
1980年以来,中国政府针对旧的住房体制的弊端,致力于推进住房制度改革。
1998年,在全国范围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大力启动居民个人住房消费,推动了住房新体制的建立,带动了住房建设的加速发展。
(一)基本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住房发展机制
1、住房分配:
1998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了由国家和单位向职工无偿分配住房,并收取低房租的做法,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允许符合条件的地区建立住房补贴制度,向职工发放住房补贴,支持职工到市场上买房。
目前,居民个人购买商品住宅的比重达到%,成为住房消费的主体。
与此同时,80%以上的公房按照优惠价格出售给职工,公房租金也有大幅度提高。
2、住房投资和供应:
改变由国家和单位投入资金建设住房的做法,推进“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高收入家庭购买或租赁市场价商品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
政府通过土地划拨供应等措施,降低建造成本,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满
足中低收入家庭买房需求;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危旧住房实施成片改造。
3、住房市场:
开放住房二级市场,多次下调住房交易和租赁税率,鼓励居民卖旧房买新房,初步形成了新旧住房交易活跃、买卖与租赁并举的局面。
同时,大力发展并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加速市场的流通。
4、住房金融:
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鼓励居民贷款买房;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互助作用,支持职工购房。
到今年9月底,商业银行住房个贷余额已达到了7630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是97年底的40倍;住房公积金个贷余额达到987亿元。
5、住房管理:
改变由单位自建自管的旧体制,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企业经营型的物业管理新体制,由物业管理公司对住宅区实施专业化管理。
对改善居民居住质量、维护社区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体看,通过深化住房分配、投资、供应、管理体制改革和发育房地产市场体系、发展住房金融,旧的住房体制已经打破,新体制的框架已经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新机制正在建立。
(二)城镇住宅建设保持持续增长
图1
1990年,中国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为亿平方米;2001年达到亿平方米(含全部建制镇为亿平方米),是90年代初期的倍。
1990——2001年,新建住宅46亿平方米,年均住宅竣工面积亿平方米(约合6千万套)。
城镇住宅建设完成投资由1990年的498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6262亿元,增长约倍,年均完成投资3145亿元。
其中,1998年——2001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亿平方米,年均竣工面积达到亿平方米;完成住房投资万亿元,年均完成投资5265亿元、年均增长%。
图2
随着住宅建设和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住宅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住宅建设投资占GDP 比重由1990年的3%增长到2001年的7%,增长了4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1%增长到17%,增长了6个百分点(见下图)。
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由1990年的%增长到2001年的%,增长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增长到%,增长了个百分点。
特别是近四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增长额保持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额的30%以上,每年带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对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3
(三)城镇居民居住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1.住房面积较快增长
全国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0年的平方米提高到2001年底的21平方米,净增平方米,年均增长平方米。
户均建筑面积达到65平方米,户均住房间,60%以上的家庭拥有2—3间住房,可以满足基本住房需要。
图4
2.新建住房功能较大程度提升
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建住宅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和综合配套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总体看,随着新建住房在整体住房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及危旧住房的改造,城镇住宅功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图5
3.个人住房自有率大幅度提高
城镇家庭户中80%拥有了自有住房,常驻城市的所有家庭中70%以上的居民家庭拥有了自己的住房。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城市家庭户均住房资产万元,占家庭资产总额的%,居第一位,成为城镇居民家庭财产的主要部分。
二、城镇住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居住水平有待提高,住房居住不均问题仍较突出
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要求相比,城镇住房水平还较低,住宅功能还不够完善。
当前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1/3,德国、法国的1/2;户均建筑面积不到美国的1/2,相当于英国、日本的2/3:人均住房间数间,不到美国的1/3,只有法国、日本的1/2。
此外,城市家庭户中,还有近15%的家庭无独立厨房或与其他户合用,近30%的家庭无厕所或与其他户合用,近13%的家庭没有饮用自来水。
图6
住房居住不均问题仍较突出。
目前城市家庭户中,12%的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27%的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8—16平方米。
户均住房间数间,人均不到1间住房。
其中,无房户占%,只有1间住房的家庭占25%。
图7
(二)危旧房改造任务还很艰巨
据2001年统计,目前城镇尚有各类危旧房屋亿平方米,尚有300多万户家庭居住在危旧房中。
(三)住宅生产方式仍较为落后
目前中国住宅的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
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的贡献率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住宅生产方式落后,据统计,建筑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约为30平方米/人年,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1/6;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5%,但单位能耗却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4倍。
(四)住房法律法规建设落后,住房市场有待规范
80%以上的城镇居民拥有住房,急需从法律上对住房的产权权益予以保护。
住房市场的规范、监管、居民基本住房权益的保障等问题,也需要从法律上加以明确。
三、发展展望
(一)市场需求分析
1.中国人均GDP今年可望实现1000美元的目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低到40%以下,按照国际经验,住房消费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2.当前中国人均住房水平21平方米,约48%的居民希望在近几年内换购住房,其中已购公房的住户中希望换购住房的家庭占到67%。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比,住宅发展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年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预计今后每年将新增城市人口接近2000万人,要求保持住房建设的增长。
(二)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
政府工作的重点
1、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
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保证划拨土地的供应,要落实配套费用和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减免政策,以降低建造成本,适应中低收入家庭购房能力。
2、加强廉租住房制度建设
当前的重点是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切实落实资金,加快解决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3、规范发展集资合作建房
鼓励困难企业、独立工矿区利用自用土地,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组织职工集资建房,多渠道解决职工的住房困难。
4、加快危旧房屋改造
现有危旧房屋主要居住着城市较低收入居民,要加大对危旧房屋改造的支持力度。
通过房地产开发、成立住宅合作社等多种方式推进危旧房屋的改造。
(三)进一步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完善住房政策体系
1、建立住房补贴制度,加快住房补贴发放工作。
对符合条件的地区要按照有关部门规定,尽快将原有住房建设资金转化为补贴资金,建立住房补贴制度,加快补贴发放工作。
2、进一步搞活房地产市常要进一步降低存量住房的入市“门槛”、合理调整出售住房收益分配办法,鼓励居民通过换购住房改善住房条件。
3、规范发展住房金融,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进一步创新个人住房贷款品种,完善住房保险政策并加快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住房贷款担保体制,健全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促进住房个贷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4、加快物业管理社会化进程。
要推行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制度,制定“分等定级、质价相符”的收费指导标准,推动物业管理的规范发展并进一步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
5、建立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经济技术政策。
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完善住宅产业标准化体系和产业技术政策;推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优良部品评优、认证制度和强制淘汰、限制制度。
6、加快研究制订《住宅法》、《物权法》,完善住宅法律体系,依法维护住房投资人和产权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