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赏析

合集下载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创作地点
苏州,一个历史悠久的城 市,拥有许多著名的历史 遗迹和风景名胜。
历史背景
苏州历史悠久,有着丰富 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如著 名的苏州园林和古建筑等 。
苏台览古的主要内容
主题
此诗的主题主要是描绘苏州的历 史遗迹和风景名胜,表达作者对
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内容
诗中描绘了苏州的著名景点和历史 遗迹,如拙政园、留园等,同时也 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 的思考。
05
结论
研究总结
历史背景
李白和苏轼分别以“越中览古”和“苏台览古”为题,创作了具有历史背景的诗歌。李白 通过对勾践故事的描述,表达了对英雄人物和历史的感慨;而苏轼则通过描述姑苏台的历 史变迁,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受。
艺术手法
两位诗人采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李白以夸张、想象为主,通过对比今昔,抒发情感;而 苏轼则以典故、象征为表现手法,通过对姑苏台历史的描述,表达对历史的思考。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 比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李白越中览古 • 苏台览古 • 两首诗的对比分析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越中 览古是其创作的组诗《越中》中 的一首。
02
苏台览古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览 苏州时所写的一首诗,也是其代 表作之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苏台览古》则抒发了诗人对吴王夫 差荒淫误国的感叹,表达了对亡国的 悲哀与无奈。
艺术手法对比
《越中览古》采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如“宫女如花满春殿”、“宫女如花春满殿”等句,通过鲜明的对比和形象的描绘, 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无奈。
《苏台览古》则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通过描绘姑苏台、馆娃宫等吴王夫差游乐之所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 对历史的感叹和对现实的关切。

2024年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及赏析

2024年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及赏析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沈祖棻)
⑤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的首都。
翻译: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简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①越王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勾践做越王,曾为吴国所败,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②义士:指为越王破吴的臣下。
③锦衣:做官穿的锦绣衣服。
④鹧鸪:鸟名。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及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及赏析

越中览古[唐] 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分类标签: 怀古诗作品赏析【注释】:义士还乡尽锦衣。

( 乡一作家)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苏台览古》则更多地表达了作者对苏州衰败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思考,同时也夹 杂着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04
结论
研究总结
01
本文通过对比李白《越中览古》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诗词,探讨了 两者在创作风格、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
02
研究发现,两首诗词都表现出豪放派风格和怀古主题,但在表现手法和思想感 情上存在差异。李白的诗更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而苏轼的词则更关注历史兴衰 。
研究目的:通过对两位文豪的对比研究,深入了解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探究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并分析这些因 素对后世的影响。同时,通过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进一步理解和研究。
研究范围和方法
研究范围
本课题将重点研究李白《越中览古》和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诗,并适当 引入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VS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收集、文本分析和 图像资料收集等方法,对两首诗进行深入 研究和对比分析。同时,将结合历史背景 、文化传统、个人背景等方面的因素,全 面探究两位文豪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点。
02
李白的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的背景
李白的越中览古背景
时间:唐代 地点:越中(今浙江绍兴)
创作背景:李白在游览越中时,感叹其历史变迁,写下了这首《越中览古》
03
另外,两首诗词都运用了意象、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意境,但李白的诗更 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而苏轼的词则更注重历史典故的 了初步对比分析,未能从文化、历史 等角度深入探讨两首诗词的异同点。
未来可以进一步从文化传承、历史背 景等方面研究两首诗词的内在联系和 差异,拓展研究范围,丰富研究内容 。
同时,可以尝试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 法,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全面审视 两首诗词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为 文学研究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及咏史诗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及咏史诗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5分)
八、拓展训练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1)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表现 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2)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 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 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 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五、咏史诗
思想感情: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
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
2.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拓展训练
华清宫
唐∙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唐∙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 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6分)
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 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五、咏史诗
主要手法:
①借古讽(伤)今 ②虚实结合 ③对比 衬托 ④以景衬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 ⑤用典
六、方法指导
1、了解作者、弄清史实 2、明析手法 3、揣摩写作意图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八、拓展训练
(甲)赤 壁
(乙)咏史•赤壁杜牧 Nhomakorabea胡曾

李白《越中览古》解析及欣赏

李白《越中览古》解析及欣赏

李白《越中览古》解析及欣赏李白《越中览古》解析及欣赏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当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越中览古》全古诗翻译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①越王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勾践做越王,曾为吴国所败,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②义士:指为越王破吴的臣下。

③锦衣:做官穿的锦绣衣服。

④鹧鸪:鸟名。

⑤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的首都。

翻译: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简析:这首七绝是一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

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

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是他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该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越中览古》写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鉴赏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鉴赏

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 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 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 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 同,题材近似,都用了对比手法。 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 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 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 之,转出主旨。苏台一首则着重 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 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 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 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 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 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怀古诗: 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 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 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 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咏史诗: 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 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 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 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 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 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 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 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 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 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 怀才不遇的感伤。(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 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 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赏析

李⽩《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较赏析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还家尽锦⾐。

宫⼥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怀古之作,亦即诗⼈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过的著名事件⽽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说,绝句⼜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只能选取这⼀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断,⽽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三两句分写战⼠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雪了耻,战⼠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穿锦⾐。

只“尽锦⾐”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般的美⼈,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净净表达得⾮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战⼠,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结句突然⼀转,将上⾯所写的⼀切⼀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句写⼈事的变化,盛衰的⽆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孙万世之业,⽽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较难于突出的,⽽通过对⽐,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地加强。

李白《越中览古》的意思及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的意思及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的意思及赏析李白《越中览古》的意思及赏析越中1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越中:唐朝的越中在今天的浙一江一绍兴。

当年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凯旋而归。

胜利的越军们享受着成功的果实,奢华富贵地穿尽了各种各样的金银珍宝。

那时整个宫殿中都是面若桃花的女子,如今只剩下鹧鸪在遗迹上飞翔。

【省略之美】绝句不是历史小说,要在短片中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就需要大量地裁剪素材。

这里有“尽锦衣”与“满春殿”,写出了越军们回家之后极尽荣华的生活,当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子孙如何的骄奢一婬一乱;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看着鹧鸪在遗迹上飞翔,当年的繁华已经不再,还有什么比这些鸟儿更能讽刺一时的富贵呢。

短短几字,说尽了历史的变幻无常。

【赏析】一幅是美人满宫殿、丝竹之乐盛,一幅是梁上鹧鸪飞、荒草漫无边。

两幅差距极大的画面放到一起,读者自然就能感受到落差带来的一精一神上的冲击感,也自然而然地想到李白要表达的以史为鉴的意图。

他的另一首诗《苏台览古》写到:“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一江一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把今天的景象放在前,把古代的景象移到后。

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

【启示】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但是成功之后,是不是就无忧无虑了呢?李白的这首《越中览古》冷静地告诉后人,没有可以遗传万代的一江一山,只要有人遗忘了艰苦创业时的朴素、节俭、忍辱负重,他的成功果实也就会被收回。

打一江一山难,守一江一山更难,因为人们往往只有一时的热情,没有持久的恒心。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石头城》三诗品鉴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石头城》三诗品鉴
三诗品鉴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比较阅读,以此来反衬今日的 凄凉。《石》则主要写今日之凄凉,无今昔 之对比。
《越》有对怀古内容的明点,主要却是借此 寄寓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石》并无对怀 古内容的明点,寄情的内容都熔铸在具体意 象中,意境更浑厚深远。讽喻现实,寓含着 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开头 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首句写山。“故国” 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 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周遭,环绕的意思。 这句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潮打 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意思是说:潮水拍打着 城郭,虽有巨响,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 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打空 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 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 这两句总写江山如旧,而石头城已荒芜,情调悲凉, 感慨极深。
这首绝句是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 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 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 事件而写下的。诗人选取这一历史事件 中他感受得最深的吴败越胜,越王班师 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来抒发他的无限 感慨。
一、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说明什么问题?
答:镜头一:“义士还家尽锦衣”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01
本研究仅从主题、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两位诗人在其他方面的差异和共性。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02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采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未来可以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如量化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更全面地探讨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03
本研究仅选取了《越中览古》和《苏台览古》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未来可以选取更多同类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唐代文人墨客对历史兴衰变迁的情感表达。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1
研究的意义和贡献
2
3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两位唐代著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还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兴衰变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本研究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研究还为读者欣赏两位诗人的作品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和参考,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唐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苏台览古的背景
01
写作时间
苏台览古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当时李白南游姑苏台,凭吊吴王夫差和西施等人。
02
写作地点
李白在姑苏(今江苏苏州)写下这首诗,借此抒发怀古之情。
两首诗的创作背景比较
两首诗都是李白在开元年间南游时所写,都表达了怀古之情。
相同点
李白的越中览古凭吊的是越地(今浙江)的历史名人,而苏台览古则凭吊的是吴地(今江苏)的历史名人;此外,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越中览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自己的孤独,而苏台览古则更多地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
2023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①越王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勾践做越王,曾为吴国所败,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②义士:指为越王破吴的臣下。

③锦衣:做官穿的锦绣衣服。

④鹧鸪:鸟名。

⑤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的首都。

翻译: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简析:这首七绝是一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

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

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是他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该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越中览古》写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教学-最新资料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教学-最新资料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教学【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这两首诗的主旨;2.比较这两首诗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3.指导学生了解三种欣赏古诗的方法,力求在欣赏实践中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重点】对两首诗主旨的理解。

【难点】诗歌主旨、写法的异同点把握。

【设想】①由于学生对勾践、夫差、唐玄宗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性格;吴、越两国灭亡史;开元末年唐王朝历史现状,以及李白创作这两首诗的背景、动机等知识知之甚少,势必在解读诗歌过程中障碍多多,因此,授课前印发相关材料给学生,还原历史,将学生带到一定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降低欣赏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②课前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概念和内涵(见课本P2-3),在课堂上学习运用。

③有针对性地设计预习题,布置学生预习,课前用一节课大体读懂诗歌大意;课堂中,从作品的整体出发,进一步探究两首诗的主旨和写法上的异同,切合学生思维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习惯,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时效性。

【课型及课时安排】讲解、探究、比较混合型课;一课时。

【主要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以明代杨慎的《临江仙》词导入并简介背景(见李白生平,唐玄宗及开元末年唐王朝现实等文字材料)。

二、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解读《越中览古》,探究诗歌主旨。

1.李白凭吊“越宫遗址”时看到什么景象?景象特征怎样?明确:“惟有鹧鸪飞”;荒凉、衰败。

2.面对今日衰景,李白必然会想到昔日越国的强盛。

他选取了怎样的一个历史瞬间,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来反映越国强盛时君臣上下精神状态,整个王城王宫气象、面貌?明确:历史事件:吴败越胜,班师回国。

义士还家,君王回宫。

精神面貌:勾践:灭敌雪耻,踌躇满志,耀武扬威;义士:胜利归来,受封受赏,衣锦还家,骄傲得意;宫女:心存感激(不用担惊受怕),心存崇拜(勾践是英雄),争相待侍;越人:扬眉吐气,精神振奋,空前的团结,向上,其乐融融。

202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旨的异同(含答案)

202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旨的异同(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主旨的异同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成[宋]萧立之雨妒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

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晴放纸鸢。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作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悭:缺少,没有。

1.请概括两首诗主旨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唐】刘禹锡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怀古【唐】许浑②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③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

【注】①冶城:江苏南京一带,这里是春秋时代冶铸刀枪剑戟的中心。

②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

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故有“许浑千首湿”之称。

③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

④洛中:指古都洛阳。

2.这两首诗同属于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其异同。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咏梅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①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梅花张道洽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②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注释:①玉面:美人②欲嫁东风:出自张先《一丛花令》“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3、结合两首诗梅各自的特点,试比较两诗主旨的异同。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其子夫差增修,立春宵宫,与西施及宫女们为长夜之饮。

《越中览古》(李白)评析

《越中览古》(李白)评析

《越中览古》(李白)评析原文:《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评析:成功的文学作品,委曲而有深致,原因之一是常常使用映衬对比方法以感动读者。

沈佺期的《北邙山》、刘禹锡的《乌衣巷》、陈陶的《陇西行》以及李白这首《越中览古》,都是运用悲喜盛衰对比映衬手法的成功之作。

此诗前三句描绘越王勾践破吴后的繁盛景象:吴地尽归于越,吴王夫差自杀身亡、太宰嚭被诛,越国战士(从王琦说。

王认为“义士”系“战士”传写之讹。

)喜气洋洋,衣锦荣归,如花似玉的宫女,布满后殿。

而最后一句,陡然逆转,好似漫不经心的淡淡一笔,将昔日的繁华与轰轰烈烈均扫荡殆尽。

“只今唯有鹧鸪飞”,是静态描述,在一度令人心动神摇的越中旧地只见无知无识的鹧鸪飞翔,这就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伤逝怀古之情和荣乐无常之叹。

诗的前三句是叙述性的想象,其中有渲染,有藻饰,全属虚构,是镜中花、水中月;后一句则是不加任何修饰的白描,似实非实,给人以无限遐想,成为全诗的“目”。

这首诗正是用虚实相兼之法,突破时、空限制,婉转深至地表达了李白感怀往事的情怀。

《越中览古》诗,前三句赋昔日之豪华,末一句咏今日之凄凉。

大抵唐人吊古之作,多以今昔盛衰构意,而纵横变化,存乎体裁。

(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苏台览古》,以今日之杨柳菱歌,借映当年之歌声舞态,归之西江明月,曾照当年,是由今溯古也。

此首从越王破吴说起,雄图伯业,奕奕声光,追出鹧鸪一句结局,是吊古伤今也。

体局各异。

古人炼局之法,于此可见。

(黄叔灿《唐诗笺注》)咏勾践平吴事,振笔疾书,其异于平铺直叙者,以真有古茂之致;且末以“惟有”二字力绾全篇,诗格尤高。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越中览古》鉴赏

《越中览古》鉴赏

•••••••••••••••••《越中览古》鉴赏《越中览古》鉴赏对于《越中览古》大家应该都很熟悉,那么里面的细节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越中览古》鉴赏,欢迎阅读。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唐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千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得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参考答案】(1)这两首诗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2)相同的是都用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手法。

不同的是第一首以前三句的篇幅着重写“昔盛”,而最后一句写“今衰”来否定之,从而形成对比,转出新意;第二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越中览古》赏析“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

次句接写当前景色。

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

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

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来源:《唐人七绝诗浅释》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赏析1】苏台,即姑苏台。

相传是吴王夫差特意修建来和西施嬉戏作乐为长夜之饮的地方。

李白为此写过一首《乌栖曲》,诗中写道:“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贺知章初读其诗,慨叹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这首绝诗取材与《乌栖曲》相同,但是在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的处理上,却呈现出另一种韵味,同样是一首可以泣鬼神的绝唱。

兴由“苏台览古”而起,抒发古今异变,昔非今比的感慨,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

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

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

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

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

不胜,犹不尽。

“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

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

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

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

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

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

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

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

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

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

【赏析2】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做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练而自然。

次句接写当前景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

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做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他让我们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