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82dc99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0.png)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主要是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区位选择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区位变化因素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影响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3、泰国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地区泰国美南河平原澳大利亚南部区位条件自然条件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种植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与小麦种植和放牧社会经济条件人多地少,劳动力冲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水平低生产状况农业景观水田广布牧场和麦地广阔农业结构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大规模家庭农产产品用途自己农业商品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不、浮肿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是以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度的上帝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是以发展种植业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是以生长的农作物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东带,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交通运输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直接干涉农业生产相应政府决策,在省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特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二、农业地约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581e9434431b90d6c85c7eb.png)
第一节产业活动得区位条件与地域联系本节知识框架如下:一、产业活动得区位条件1、产业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信息业等,以及它们得下属部分。
(了解即可)其中农业就是第一产业,工业就是第二产业,商业与服务业就是第三产业。
3、不同产业活动得区位特征(重点记忆)●农业(如种植业、林业、牧业等)与矿业(如石油开采)得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如考题:荔枝得种植与得联系最为密切( A )A.自然环境B.运输条件C.消费人群D.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受自然条件得限制较少;●商业与服务业得区位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而就是与市场(消费人群)密切相关。
哪里有顾客,就去哪里。
如考题:下列产业活动得区位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得就是( A )A.大型百货商场B.钢铁工业C.甘蔗制糖厂D.石油开采4、区位条件对产业活动布局得影响:产业活动得区位条件位于动态得发展变化(一般来讲,自然较为稳定),特别就是生产力水平、科技、交通等因素变化更明显。
区位因素变化,会导致产业活动出现相应得转移。
(了解)二、产业活动得地域联系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得地域联系方式:1、生产协作:可以就是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得联系(如服装生产、钢铁工业),也可以就是相对独立得零部件工厂之间得联系(比如汽车工业),但它们都属于“投入—产出”得联系。
2、商贸联系:分为国际贸易与区际贸易,区际贸易比国际贸易联系密切。
为了满足区际间物资得流动,现代物流业产生,它就是产业地域联系得重要表现。
现代物流业得作用:减少企业库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如考题:现代物流业对于经济协作与商贸活动得影响就是( C )A、增加生产成本B、增加中间环节,降低经济效益C、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D、增加了企业库存与人力资源成本3、科技与信息联系:企业为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及时获取技术创新得信息,必然要加强协作,扩大技术与信息得交流。
备注:工业地域得规划应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当地得优势条件,克服自己得限制性因素, 在条件比较好得地方,建设规模比较大得产业集群。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要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e0a460b581b6bd97f19eae6.png)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类型: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狭义的农业指种植业或耕作业二、(了解)农业区位:一指地理位置,一指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因地制宜,对土地的合理利用三、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光照:光合作用造就了植物90%以上的干物质热量:太阳辐射的热量是植物生长的最基本因素降水:水分是植物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例如:新疆哈密瓜和葡萄(光照)南稻北麦(热量),东耕西牧(降水),季风气候区的水稻(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日照短)(2)水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例如: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西北的绿洲农业(3)土壤: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例如: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的茶叶(4)地形:不同地形适合发展不同农业例如:山区的立体农业平原:种植业坡度25度以下:种植业坡度25度以上:林牧业或水土保持林洼地:渔业2、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决定农业类型和规模的最终因素例如: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2)交通:联系生产地和市场的距离成本,对商品农业的影响很大例如:园艺业、乳畜业布局在城市郊区(3)科技:保鲜冷藏技术,机械,化肥农药,良种(4)劳动力:不同农业类型要求有相应的劳动力数量或素质(5)政策(6)其它因素:工业基础、历史传统、饮食习惯、耕地数量、地租等四、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尤其是市场、交通和科技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大。
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低地沼泽化。
而热量充足的夏季却少雨。
后来,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涸沼开垦,对水的因素进行季节调节,从而发展起水果、蔬菜、花卉生产。
但是因为交通不便,限制了园艺业的规模。
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同时,欧洲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水果、蔬菜、花卉和葡萄酒的市场扩大。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b977f40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3.png)
中学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学问点总结农业地域的形成与进展是中学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的学问点,你都驾驭了吗?接下来为你整理了中学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学问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学问点总结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改变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改变:区位含义肯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是重要因素,而非确定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方式等(影响力不断增加)区位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实行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区位改变因素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进展改变较快影响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改变,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进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3、下列农业类型单位产值的排序: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4、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地区泰国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南部区位条件自然条件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足够,是以水稻种植气候暖和,地形开阔平坦,土壤肥沃,浇灌便利,适于小麦种植和放牧社会经济条件人多地少,劳动力足够,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水平低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生产状况农业景观水田广布牧场和麦地广袤农业结构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大规模家庭农产产品用途自给农业商品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5、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举例自然因素气候光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亲密,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依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新疆的棉花和水果热量珠三角三季稻、松嫩平原甜菜、青藏高原青稞水源年降水量250mm中浇灌水源丰富的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成为进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河西走廊粮棉、南疆棉花、尼罗河流域、中亚地区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进展种植业;山地相宜进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进展种植业,宜进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相宜进展种植业平原的耕作业横断山区、五台山垂直农业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进展种植业;山地相宜进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进展种植业,宜进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相宜进展种植业平原的耕作业横断山区、五台山垂直农业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相宜生长的作物不同依据不同的土壤类型,进展相宜生长的农作物酸-茶树、柑橘;碱-甜菜、枸杞;黑龙江大豆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确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进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城市郊区的奶牛、花卉、蔬菜交通运输进展商品农业必需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阿根廷畜牧产品出口、荷兰鲜花出口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措施,干脆干涉农业生产适应政府决策,在政府规定范围内进展农业生产耕地红线,基本农田机械技术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地区进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日本农业的小型机械化、温室农业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和素养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水稻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环境因素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益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区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5、区分几个因素: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进展全部因素(条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三章 本章整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三章 本章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806d3e2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b.png)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解析:第(1)题,分布规律要注意问题中的关键词“主要”,结合图例可 回答。有利自然条件的回答要注意两点,“其”指的是前一问中的分 布区,自然条件要结合分布区和材料中的信息来解答。第(2)题,结 合两地气候、地形等分析即可。东南亚主要是热带雨林和热带季 风气候区,而中美洲地区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区,二者在热量和水 分上有较大差异。第(3)题,依据材料二中信息分析即可。 答案:(1)分布规律:10°S—15°N之间的热带地区。 条件:(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土壤肥沃。 (2)热量条件、水分条件不如东南亚优越;高原(山地)面积广大,适宜 种植油棕的土地有限;油棕发展过程中受到本区香蕉、咖啡等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物的竞争和排挤。 (3)建议: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加强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理由:可 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收入。
海南岛地形图
-6-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专专题题归归纳纳思思维维深深化化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海口市气候资料图
-7-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专专题题归归纳纳思思维维深深化化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1)海口市发展鲜切花产业的有利条件是( ) ①地形以丘陵为主,土地资源丰富 ②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③市 场需求量大 ④海陆运输便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网络销售模式对海口市鲜切花产业的最大影响是( ) A.改变了生产工序 B.改变了种植模式 C.降低了生产成本 D.扩大了销售市场
工业
(3)对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最 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4)对水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流经城区的河流的下游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32e9d4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5.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1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2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
(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3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407c7f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d.png)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人口与城市。
一、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
人口与城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口的支撑,而人口的流动和分布也受城市的影响。
二、人口与城市的分布特点。
1. 人口分布不均衡。
全球人口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亚洲、非洲等地区,而北美、南美等地区人口较为稀少。
2. 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更为迅速。
3. 人口向城市集聚。
城市具有吸引人口的功能,因而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趋势十分明显。
三、人口与城市的问题。
1. 人口过度集中。
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会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社会问题增多等诸多问题。
2. 城市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3. 城市人口流动。
城市人口流动会导致人口失衡、社会稳定性下降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管理。
四、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
1.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五、世界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
1. 北半球城市发达。
北半球的城市发达程度较高,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如伦敦、东京、纽约等。
2. 南半球城市欠发达。
南半球的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如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城市。
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 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中国的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2.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
七、城市发展的对策。
1. 合理规划城市发展。
采取合理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2. 加强城市管理。
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4a2555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b.png)
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地理高考和会考都努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三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归纳1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2.人文因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2.经济因素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4.环境因素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由题设得出是什么气候,总结出:降水适度,气温适中河流:由地图判读出临河: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2.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其他因素: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四、交通线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地质: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2.经济因素⑴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⑵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3.社会因素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②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③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五、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一)港口的区位1.自然条件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港湾:避风浪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2.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二)汽车站的区位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限度地方便旅客,即:①路宽,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②地形平坦面积较大;③工程量。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c8db8cb195f312b3169a5ab.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①小农经营。
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
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
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93fc43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8.png)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学习地理重在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千丝万缕。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原材料、市场、运输条件、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能源、环境条件、其它因素工业类型区位选择原则部门举例工业特点原料指向型接近原料产地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采掘业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高、产品运输成本低的产业市场指向型接近消费市场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汽车制造厂、石油加工厂、食品厂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高、原料运输成本低的产业运输指向型布局在沿海、沿港或铁路枢纽等交通便利的地区美国东海岸的钢铁工业、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加拿大炼铝工业、上海宝钢影响一个地区资源的开发程度;高效率运输系统使原料地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减弱技术指向型接近劳动者素质高的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生产技术要求较高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鞋、珠江三角洲的崛起须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动力指向型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冶金(炼铝或炼铜厂)、化学等重工业、电镀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环境指向型注重经济和生态效益感光器材、电子厂、电影工业、慕尼黑好的环境会吸引某些特定的工业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二)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
国际贸易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④科技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531aad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3.png)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本节学问框架如下: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产业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信息业等,以及它们的下属局部。
〔了解即可〕其中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是其次产业,商业和效劳业是第三产业。
3. 不同产业活动的区位特征〔重点记忆〕●农业〔如种植业、林业、牧业等〕和矿业〔如石油开采〕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最为亲密;如考题:荔枝的种植与的联系最为亲密〔 A 〕A.自然环境B.运输条件C.消费人群D.经济开展水平●工业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商业和效劳业的区位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而是和市场〔消费人群〕亲密相关。
哪里有顾客,就去哪里。
如考题:以下产业活动的区位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的是〔 A 〕A.大型百货商场B.钢铁工业C.甘蔗制糖厂D.石油开采4. 区位条件对产业活动布局的影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位于动态的开展改变〔一般来讲,自然较为稳定〕,特殊是生产力水平、科技、交通等因素改变更明显。
区位因素改变,会导致产业活动出现相应的转移。
〔了解〕二、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1.生产协作:可以是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如服装生产、钢铁工业〕,也可以是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工厂之间的联系〔比方汽车工业〕,但它们都属于“投入—产出〞的联系。
2.商贸联系:分为国际贸易和区际贸易,区际贸易比国际贸易联系亲密。
为了满意区际间物资的流淌,现代物流业产生,它是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表现。
现代物流业的作用:削减企业库存,降低运营本钱,提高经济效益。
如考题:现代物流业对于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的影响是〔 C 〕A.增加生产本钱,降低经济效益3.科技与信息联系:企业为精确把握市场信息,刚好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必定要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的沟通。
备注:工业地域的规划应当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条件,克制自己的限制性因素,在条件比拟好的地方,建立规模比拟大的产业集群。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729dd6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3.png)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运动
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地表温度(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存在液态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的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它们会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地方时差,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影响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如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二、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
地形平坦开阔、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深厚等有利于农业发展。
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工业基础等。
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支持、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等有利于农业发展。
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如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分布和产量等有直接影响;市场、交通、政策等人文因素则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结构和效益等。
综上所述,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运动和农业区位因素,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2e85d99f78a6529647d53a0.png)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知识点(一)1、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点:(l)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3)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①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生产协作:生产一件产品,承担着不同工序的工厂或车间之间的协作;共同为某一种产品提供零部件的工厂之间协作。
商贸联系:(l)区际贸易: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2)①国际贸易: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因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差异,受限制较多。
科技、信息联系:生产技术变革和信息技术推广使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交流。
②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空间上存在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作上的联系。
有投人一产出联系的企业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一定的区域,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高的规模效益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3、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
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也因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可以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土地资料是有限的。
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c1b9f3be53a580216fcfec4.png)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一一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①小农经营。
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
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
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⑵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c1e0da451e79b89680226a0.png)
策
干涉农业生产
Hale Waihona Puke 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基本农田
绿色农业、
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 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
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 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 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 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 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以季风为主,夏季高温多雨,雨热 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 (4)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 (5)当地人喜食大米; (6)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 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4)水 利工程量大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生产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 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 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地理位 置 (2)农业生产与周围地理环境各因素的 联系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 理利用
二、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记忆] 1、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部、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 2、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 (1)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相对较多;土 壤肥沃;地形平坦;有灌溉水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区位因素:
自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
3、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二、农业地位的形成
1、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
2、农业地域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差别:农业地域的形成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
3、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热带季风区、亚热带季风区、温带季风区)
2、区位优势: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处在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
期,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的生长。
②地形:地处平原,地势平坦
③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④水源: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②生产习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③食物喜好: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物
④人均耕地: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这样可以缓解对土地的压
力和粮食的需求
3、生产特点:(小农大水利,高产低商技)
①小农经营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俄罗斯
2、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地势平坦开阔
②土壤肥沃
③气候温和
④降水丰富
(2)社会经济条件
①交通便利
②市场广阔
③地广人稀
④机械化水平高
⑤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3、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4、经营方式:国外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一般是国营
5、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玉米分布在中部,小麦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
2、区位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3、基本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4、案例: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
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为农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③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二、乳畜业
1、概念: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相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
型。
2、分布地区: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3、区位特点:紧邻消费市场
4、案例:西欧的乳畜业
(1)形成因素
①饲料因素: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
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市场因素:欧洲人具有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