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混合气体在煤表面的竞争吸附分析

合集下载

煤对多元气体的吸附与解吸

煤对多元气体的吸附与解吸

煤对多元气体的吸附与解吸唐书恒1,韩德馨2(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北京100083)摘 要:论述了用纯甲烷气体的等温吸附资料进行煤层气开发潜力的评价可能会产生错误的结论,利用多元气体的吸附-解吸资料,可以正确评价煤层气的开发潜力,预测产出气体的成分变化,为煤层气开发的经济评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多元气体;吸附-解吸;煤层气开发;经济评价中图分类号:712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3-2336(2002)01-0058-03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multi element gas by coalT ANG Shu2heng1,H AN De2xin2(11China University o f G 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21China University o 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3,China)1问题的提出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在进行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时[1],根据煤层气参数井取得的实测含气量、储层压力、纯甲烷气体等温吸附曲线等资料,计算了部分煤层的含气饱和度和临界解吸压力。

并且发现,有些矿区的煤储层实测饱和度与临界解吸压力很低,临储比很小,导致气井采收率较低。

根据这些参数进行评价这些矿区都没有经济开发意义,但煤层气试验井的排采资料表明,气井的实际临界解吸压力要高于根据等温吸附曲线所计算的值。

如铁法DT-3井,液面降到85m处时就开始产气,上煤组深度为532m,实际临界解吸压力4147MPa,要比计算的临界解吸压力高得多。

寿阳HG-6井和屯留T L-003井也有类似情况。

作者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所采用的等温吸附曲线,都是用纯甲烷气体测定的,而没有考虑煤层气中存在的其他气体成分。

本研究对晋城目标区施工的甲、乙2口煤层气勘探试验井的含气量测定资料和煤层气成分数据进行了分析。

CH4、CO2、N2及其多元气体在煤层中吸附-运移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CH4、CO2、N2及其多元气体在煤层中吸附-运移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CH4、CO2、N2及其多元气体在煤层中吸附-运移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在全球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煤层中的主要气体成分为甲烷(CH4),同时还包含二氧化碳(CO2)和氮气(N2)等多种气体。

气体在煤层的吸附和运移过程是煤层气的产生和运输的重要机理之一,对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CH4、CO2、N2及其多元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运移机理,包括以下方面:1. 煤层气孔隙结构和气体吸附性质的研究;2. 单独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解吸等温线测定及分析;3. 气体吸附-解吸的动力学过程研究;4. 气体在煤层中的运移机理及模拟研究;5. 多元混合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运移研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煤层气孔隙结构和气体吸附性质的研究采用低温氮吸附法和Hg渗透实验,对煤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包括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隙度等。

2. 单独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解吸等温线测定及分析采用静态(比重法、气体压差法)和动态(恒流法)等吸附实验方法,测定单独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等温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气体吸附-解吸的动力学过程研究采用吸附动力学和解吸动力学的实验方法,研究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和解吸动力学过程,包括吸附速率、解吸速率、吸附量和解吸量等参数。

4. 气体在煤层中的运移机理及模拟研究基于孔隙介质流体力学、扩散机理和吸附解吸动力学建立气体在煤层中的运移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究气体在孔隙和较大孔洞中运移的规律和特性。

5. 多元混合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运移研究采用同步热重和吸附等温线实验,研究多元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性质和吸附-解吸特性,探究不同气体成分对煤层气吸附-运移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深入研究煤层气中主要气体的吸附-运移机理,可为煤层气的能源产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CH4,CO2和N2多组分气体在煤分子中吸附热力学特性的分子模拟

CH4,CO2和N2多组分气体在煤分子中吸附热力学特性的分子模拟

CH4,CO2和N2多组分气体在煤分子中吸附热力学特性的分子模拟李树刚;白杨;林海飞;严敏;龙航【摘要】为进一步明确煤分子吸附多组分气体的热力学机制,应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GCMC)模拟方法,从热力学角度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等比例CH4,CO2,N2多组分气体在煤分子模型中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在晶胞内CH4呈点状分布,CO2呈簇状分布,N2呈带状分布;3种气体的吸附量、吸附热、吸附熵关系均为CO2 >CH4 >N2,吸附势能CO2<CH4<N2;吸附量与吸附热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吸附热与温度无明显关系;煤分子吸附CH4,N2,CO2的吸附势能与其吸附量成反比,吸附势能不仅受煤分子表面自由粒子色散力影响,也受吸附焓和吸附熵的影响;相同条件下,3种气体的吸附熵与吸附量和温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吸附热力学参数能用来表征煤分子的吸附特性,从热力学角度证实煤分子吸附CO2优于CH4和N2.【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8(043)009【总页数】8页(P2476-2483)【关键词】分子模拟;吸附热;多组分气体;吸附势能;吸附熵【作者】李树刚;白杨;林海飞;严敏;龙航【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12;TQ533煤层瓦斯包括CH4,CO2,N2等气体,主要以游离态和吸附态赋存,两者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煤层气的超临界吸附研究

煤层气的超临界吸附研究

煤层气的超临界吸附研究摘要:以沁水盆地平衡水煤样的不同组分气体等温吸附实验为基础,通过煤吸附气体动力学过程和吸附量计算理论及方法的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认为气体的超临界吸附的高压阶段累计吸附量下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是由gibbs的吸附定义引起的“视吸附量”降低,而非“绝对吸附量”下降。

并且指出不同气体组分的竞争吸附作用改变了煤的吸附特性,致使煤的三元混合气体等温吸附曲线没有下降;但同时认为,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压力足够高,三元混合气体的吸附曲线也必将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安全技术及工程;超临界吸附;gibbs吸附定义;视吸附量;绝对吸附量一、吸附力和吸附能煤对瓦斯的吸附从本质上说是由煤体表面的原子或离子与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起的。

根据分子热力学和表面物理化学的知识,这些作用力可分为物理作用力和化学作用力。

吸附热较小、吸附速率快、吸附与解吸可逆等证据显示煤吸附气体基本上为物理吸附。

据量子力学理论推导出孤立两原子之间的总势能(lennard-jones势能)数学表达式:(1)式中:c为瞬时偶极—偶极作用常数;b为经验常数;r为两原子中心距离,加式中负号表示吸引。

吸附剂表面吸附很多吸附质分子,吸附系统总势能为:(2)二、等温吸附量的测定原理与计算方法目前测试气体吸附等温线大多采用的是静态容积法。

静态容积法是在恒定温度下,测试吸附前后体系的压力变化来计算获得吸附等温线数据。

其步骤是先通过标定装有吸附剂空间的总体积(通常使用he标定),然后充入定剂量的吸附气体,再测试吸附平衡后的压力。

当充摩的气体进入体积为的吸附空间后,在吸附作用下气体的压力会不断下降,当到达平衡压力时,可以通过气体状态方程或已知实验数据求得这时的气相密度。

虽然无法知道吸附后剩余气体所占的体积,但由于吸附相体积远小于,因此可以利用总体积代替来计算吸附空间剩余的气体量,静态容积法正是利用这个原理来求取平衡吸附量。

(1)还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2)(3)将式(2)代入式(3)可得:(4)即:,将其代入式(1)可得:(5)吸附相密度等于吸附相分子总量与吸附相体积的比值,即:,代入式(5)得:(6)式(6)中的可称为“绝对吸附量”,它反映了吸附剂上吸附相的真实值;的值是由静态容积法测定并计算得到的吸附量,并非吸附相的真实值,可称为“视吸附量”。

气体在煤基质中的吸附和传递行为研究

气体在煤基质中的吸附和传递行为研究

气体在煤基质中的吸附和传递行为研究气体在煤基质中的吸附和传递行为研究近年来,随着能源领域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备受关注。

而煤中的气体吸附和传递行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气体在煤基质中的吸附和传递行为的研究现状,并就其相关内容展开讨论。

一、气体在煤基质中的吸附行为1.1 煤基质的结构特点我们需要了解煤基质的结构特点。

煤是一种多孔、非晶态的多组分材料,其内部存在大量的孔隙和裂缝。

这种多孔结构使得煤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大量的气体。

1.2 气体在煤基质中的吸附过程气体在煤基质中的吸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当气体接触到煤基质表面时,会发生吸附作用,吸附剂分子会进入煤基质的孔隙和表面,从而形成气体在煤基质中的吸附层。

这一过程受到煤基质孔隙结构、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1.3 吸附行为研究现状目前,关于气体在煤基质中的吸附行为的研究正逐步深入。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人们对不同气体在不同煤基质中的吸附规律进行了探讨,为煤炭开发利用和气体的抽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气体在煤基质中的传递行为2.1 气体在煤基质中的扩散过程除了吸附过程,气体在煤基质中还存在着传递过程,即气体分子在煤基质内部的扩散过程。

这一过程会受到煤基质孔隙结构、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对气体的储藏和释放具有重要意义。

2.2 传递行为研究现状针对气体在煤基质中的传递行为,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他们通过实验和模拟方法,探讨了煤基质中气体扩散的规律和机制,为地下瓦斯的抽采和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煤炭领域的研究者,我对气体在煤基质中的吸附和传递行为深表关注。

我认为,深入研究煤基质中气体的吸附和传递规律,不仅有助于提高煤炭的开采效率和煤层气的利用率,更有助于解决地下瓦斯等安全隐患,推动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对气体在煤基质中的吸附和传递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多组分气体吸附预测及模型对比研究

多组分气体吸附预测及模型对比研究

多组分气体吸附预测及模型对比研究张艳玉;李凯;孙晓飞;李延杰;孙仁远;史晓颖【摘要】为了更精确描述煤层气注气开发或二氧化碳煤层封存涉及到的多组分吸附过程,采用扩展Langmuir、理想吸附溶剂和二维状态方程预测不同煤对甲烷-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的吸附,并将三种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维状态方程模型对混合气体的吸附预测精度最高,并且能较好适用于高压系统的吸附预测.除此之外,从三种模型分离因子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理想吸附溶剂和二维状态方程模型在吸附时都考虑了气体相对吸附性随平衡气相组分和压力的变化,而扩展Langmuir没有考虑该因素.因此,也表明理想吸附溶剂和二维状态方程模型在预测多组分气体相对吸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15(043)005【总页数】5页(P34-38)【关键词】扩展Langmuir;理想吸附溶剂;二维状态方程;分离因子;煤层气【作者】张艳玉;李凯;孙晓飞;李延杰;孙仁远;史晓颖【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研究煤层气注气开发或二氧化碳煤层封存时,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如何精确预测混合气体在煤层中吸附。

国外学者针对该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多组分吸附模型,包括扩展Langmuir、理想吸附溶剂(IAS)[1]、二维状态方程(2D EOS)[2]、空穴溶剂模型(VSM)[3]、简化局部密度模型(SLD)[4]等。

扩展Langmuir 由于形式简单、使用方便,因此国内外大部分煤层气模拟器中都采用该方法来描述多组分吸附过程,但一些学者认为该模型推导时的一些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预测精度受到质疑[5-6]。

煤吸附CO2、O2和N2的能力与竞争性差异

煤吸附CO2、O2和N2的能力与竞争性差异

第11卷㊀第7期环境工程学报Vol.11,No.72017年7月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July 20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174108);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L2014138)收稿日期:2016-05-05;录用日期:2016-06-28第一作者:武司苑(1991 ),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矿井火灾防治㊂E-mail:wusiyuanluanx@ ∗通信作者,E-mail:dengcunbao323@煤吸附CO 2、O 2和N 2的能力与竞争性差异武司苑1,邓存宝2,∗,戴凤威2,高飞1,王雪峰1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阜新123000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工程技术研究院,阜新123000摘㊀要㊀应用Materials Studio 软件,采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方法,依据电厂烟气注入采空区防火与封存实际,对煤吸附CO 2㊁O 2和N 2的能力与竞争性差异进行分析㊂由计算结果可知,相比于吸附O 2㊁N 2,煤吸附单组分CO 2除了范德华能起主要作用,还有很强的静电作用能㊂由相互作用能和等量吸附热计算结果可知,煤容易吸附CO 2,而不容易吸附O 2和N 2㊂298.15K 时,CO 2对N 2和O 2吸附选择性及O 2对N 2的吸附选择性分别为42.396㊁32.357和1.310,揭示了竞争能力大小为CO 2>O 2>N 2㊂分压分别为CO 216.5kPa +N 279kPa +O 24.5kPa 内系统竞争吸附时,受吸附能力㊁竞争性和分压影响,CO 2被大量吸附,而O 2吸附抑制㊂关键词㊀电厂烟气;煤;静电能;吸附选择性;竞争吸附中图分类号㊀X773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1673-9108(2017)07-4229-07㊀㊀DOI :10.12030/j.cjee.201605044Differences of 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n coal adsorbing CO 2,O 2and N 2WU Siyuan 1,DENG Cunbao 2,∗,DAI Fengwei 2,GAO Fei 1,WANG Xuefeng 11.College of Safety Science &Engineering,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Fuxin 123000,China2.Securit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Fuxin 123000,China Abstract ㊀Using Materials Studio software and the grand canonical Monte Carlo method,differences in 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coal adsorbing CO 2,O 2and N 2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injecting power plant flue gas to gob to fire protection and CO 2capture and storage.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ergy involved in coal adsorbing single CO 2,O 2and N 2molecules was Van Der Waals energy,but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energy was also strong for CO 2adsorption.Coal adsorbed CO 2rather than O 2and N 2,as indicated by interac-tion energy and isosteric heat calculations.At 298.15K,the adsorption selectivity of CO 2to N 2,CO 2to O 2,and O 2to N 2were 42.396,32.357and 1.310,respectively,which revealed that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relation was CO 2>O 2>N 2.When the mixture system (CO 216.5kPa +N 279kPa +O 24.5kPa)was adsorbed competitively,CO 2was largely adsorbed,whereas O 2was adsorbed only slightly,affected by the adsorption ability,competitive-ness and pressure.Key words ㊀power plant flue gas;coal;electrostatic energy;adsorption selectivity;adsorbing competitively ㊀㊀我国煤炭自燃火灾频繁,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和生命财产损失㊂我国也是CO 2排放大国[1],发电厂的烟道气中CO 2气体占总的碳排放量的37.5%,已形成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CO 2的捕集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2-3]㊂因此,研究既能防治煤炭自燃又能降低CO 2气体排放的方法任务艰巨又意义重大㊂电厂烟道气经过脱硫脱硝净化处理后的主要组成和体积含量约为N 279%㊁CO 216.5%及O 24.5%,代替注N 2或CO 2注入煤矿采空区能够实现害灾治理与节能减排的统一㊂对于煤与气体分子的吸附,许多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㊂大多数学者都致力于煤对于甲烷的吸附[4-7],并且是通过吸附等温线研究不同的吸附模型,来概括吸附规律㊂每种吸附模型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及假设前提,根据大范围温度压力下的吸附等温线能够推测规律,但是具体描述某一情形的吸附行为是不准确环境工程学报第11卷的㊂对于多组分气体的竞争吸附,主要应用在高压下煤层气抽采方面,多是为了置换驱替CH 4而研究的CH 4和CO 2㊁CH 4和N 2间的竞争吸附[8-12],而关于煤对N 2㊁CO 2和O 2这3种气体的竞争吸附还少有研究㊂近年来已有学者将分子力学㊁分子动力学和蒙特卡洛方法用于煤吸附气体的计算[13-14]㊂随着吸附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专门针对工程实际具体情况的吸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㊂本文采用Materials Studio 软件模拟采空区的温度压力环境,按照电厂烟道气组分与浓度(16.5%CO 2㊁4.5%O 2和79%N 2),研究煤对烟气的吸附机理及吸附行为,包括吸附的范德华能㊁静电能㊁分子内能㊁等量吸附热㊁吸附量以及吸附选择性系数等,计算数据为燃煤电厂烟气注入采空区防火与封存新技术提供支撑㊂1㊀吸附模型和计算方法1.1煤与吸附质模型建立煤结构复杂多样,没有统一的模型㊂本文采用邓存宝[15]用实验和量子化学计算得到的简化煤基本结构单元,其中含有芳香环㊁碳氧环和碳氮环, CH 2 ㊁ CH 2 CH 3等烷基侧链,酚羟基㊁羧基㊁甲氧基㊁含硫含氮等官能团以及醚键等联结桥键,分子式为C 58H 59N 3O 6S㊂图1㊀优化后煤的三维结构模型Fig.1㊀3D structure model of coal after optimizing㊀首先将煤基本结构单元用Forcite 和Discover 模块进行优化,采用Amorphous Cell 模块根据基本结构单元固定密度构建周期性结构,为避免重复计算作用力并且满足计算精度的要求,构建3ˑ3ˑ3的超胞㊂优化后获得的煤结构模型超胞参数为A =3.3887nm,B =3.4056nm,C =3.9531nm,α=114.908ʎ,β=102.721ʎ,γ=79.739ʎ(见图1)㊂CO 2㊁N 2和O 2模型同样采用Materials Visualizer 模块画出,用Forcite 模块进行几何优化㊂优化后CO 2分子中的原子点电荷分别为q C =0.892e,q O =-0.446e,C O 键长0.116nm㊂N 2和O 2为非极性分子,原子电荷为零,N N 键长为0.1098nm,O O 键长为0.1208nm㊂1.2计算方法本文利用Materials Studio 中的Sorption 模块,采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grand canonical monte carlo,GCMC)方法,把吸附质分子看作刚性小分子,因此,选择Metropolis 算法,接受吸附质分子交换㊁构象异构化㊁转动㊁平动和再生的比例分别为2㊁1㊁1㊁1和0.1,其中转动的最大角度为5ʎ,平动最大距离为0.1nm㊂平衡步数5ˑ106,生产步数107,计算煤与CO 2㊁N 2和O 2的吸附㊂选择Dreiding 力场,静电作用采用Ewald 加和法,精度为4.184ˑ10-4kJ㊃mol -1,范德华作用和氢键作用采用Atom based 法,截断半径分别设为1.55nm 和0.45nm㊂用Fixed pressure 任务,分别计算了采空区298.15㊁303.15㊁308.15和313.15K 温度下,符合电厂烟气组分浓度和对比浓度的分压为16.5kPa 和100kPa 的CO 2,分压为79kPa㊁100kPa 的N 2和分压为4.5kPa㊁20.9kPa㊁100kPa 的O 2的单组分气体吸附,分压分别为CO 216.5kPa +N 279kPa 的双组分气体吸附,以及分压分别为CO 216.5kPa +N 279kPa +O 24.5kPa 3组分气体吸附㊂2㊀结果与讨论2.1能量分析固体表面能够吸附气体,是由于任何表面都有自发降低能量的趋向,吸附作用才得以发生㊂表1列出了不同温度下,不同分压和组分的系统,吸附前后范德华能(Van der Waals energy)㊁静电能(electrostaticenergy)㊁分子内能(intramolecular energy)的变化值㊂随着温度的升高,范德华能㊁静电能和分子内能的绝对值均降低,且范德华能和静电能均为负值,说明此物理吸附过程主要依靠范德华力和静电力,绝对值越03241324第7期武司苑等:煤吸附CO2㊁O2和N2的能力与竞争性差异大作用力越强㊂对于范德华能,在模拟范围内,单组分吸附时,系统的压力越大,释放的范德华能越多,范德华力作用越强㊂单独吸附CO2时,范德华力主要来源于固有偶极反向而引起的定向力,单独吸附N2和O2时,则诱导力和色散力起主要作用㊂在298.15K㊁100kPa时,单组分吸附的范德华能作用大小为CO2>O2>N2,并且吸附CO2所释放的范德华能是吸附N2和O2的十倍以上,其余温度和分压情况与之一致㊂在温度298.15K,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系统内竞争吸附时,系统的范德华能为-498.360kJ㊃mol-1,分压为16.5kPa的CO2单独吸附释放的范德华能为-501.938kJ㊃mol-1,即在16.5kPa的CO2中加入79kPa的N2和4.5kPa的O2与其竞争吸附后,范德华能变化甚微㊂这是由于O2和N2的范德华作用弱于CO2,所以对CO2吸附竞争影响不大㊂对于静电能,吸附CO2后系统释放很强的静电能,单组分吸附N2和O2后,系统的静电能变化为0㊂这是由于模拟时CO2为3点的非极性分子结构,C和O原子上均带有电荷,因此CO2与吸附剂之间有很强的静电能作用,而N2和O2采用双原子非极性分子形式,N和O原子上的电荷都为零,不会与吸附剂之间发生静电相互作用㊂298.15K时,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系统吸附的静电能为-124.846 kJ㊃mol-1,16.5kPa CO2的吸附静电能为-128.943kJ㊃mol-1,可见系统的静电能变化很小,O2和N2对CO2吸附的静电力作用影响很小㊂对于分子内能,单组分吸附后所增加的分子内能也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㊂分子内能的增加量反应了吸附量的多少㊂298.15K时,16.5kPa CO2吸附的分子内能为7.146kJ㊃mol-1, 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系统竞争吸附的分子内能为8.929kJ㊃mol-1㊂3组分竞争吸附的分子内能比单独吸附16.5kPa CO2的分子内能大,说明总吸附量也大㊂表1㊀各吸附系统在不同分压不同温度下的范德华能㊁静电能和分子内能Table1㊀Van der Waals energy,electrostatic energy and intramolecular energy of every systemin different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范德华能ΔE van/(kJ㊃mol-1)静电能ΔE elec/(kJ㊃mol-1)分子内能ΔE intra/(kJ㊃mol-1)系统组成和分压298.15K303.15K308.15K313.15K298.15K303.15K308.15K313.15K298.15K303.15K308.15K313.15K 79kPa N2-62.434-52.564-53.283-37.57200000.2850.2430.2490.172 100kPa N2-74.458-71.07-55.166-50.21600000.3390.3260.2590.23 4.5kPa O2-5.468-5.54-3.565-3.460000 4.874 4.724 3.201 3.046 20.9kPa O2-24.259-18.192-13.012-14.744000021.94115.84511.12113.104 100kPa O2-95.299-85.274-79.216-63.693000083.94874.96169.47556.827 100kPa CO2-1137.199-993.909-906.551-807.265-332.628-280.01-246.806-208.98715.98714.07112.84511.468 16.5kPa CO2-501.938-419.76-370.33-307.758-128.943-98.265-89.094-71.0497.146 5.971 5.318 4.41 16.5kPa CO2+79kPa N2-501.938-439.671-374.677-328.26-128.943-105.14-84.157-68.4297.146 5.971 5.042 4.347 16.5kPa CO2+79kPa N2-498.36-405.785-369.51-320.457-124.846-90.893-79.475-68.3758.9297.443 6.694 5.962 +4.5kPa O2定义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为范德华能与静电能的和,即ΔE inter=ΔE van+ΔE elec㊂相互作用能从能量上反映煤对气体的吸附能力㊂整个吸附过程的总能量为相互作用能与分子内能的和,即ΔE tot =ΔE inter+ΔE intra㊂各吸附系统在不同分压不同温度下的相互作用能和总能量见表2㊂在模拟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相互作用能的绝对值降低,吸附作用减弱,高温会抑制物理吸附㊂相互作用能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吸附作用增强㊂如表2所示,在298.15K㊁100kPa下,煤吸附单组分CO2㊁O2及N2的相互作用能分别为-1469.822㊁环境工程学报第11卷-95.299和-74.458kJ㊃mol-1,说明煤对3种气体的吸附能力大小为CO2>O2>N2,并且CO2与煤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占绝对优势,吸附能力强于N2和O2㊂在298.15K下,16.5kPa CO2+79kPa N2+4.5 kPa O2系统内竞争吸附时,相互作用能为-623.207kJ㊃mol-1,比单独吸附16.5kPa CO2的-630.880 kJ㊃mol-1相互作用能稍有降低,说明在16.5kPa CO2中加入79kPa N2和4.5kPa O2与其竞争吸附后,O2和N2对CO2的相互作用能竞争作用影响很小㊂其余温度与上述一致㊂表2㊀各吸附系统在不同分压不同温度下的相互作用能和总能量Table2㊀Interaction energy and total energy of every system in different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系统组成及分压相互作用能ΔE inte/(kJ㊃mol-1)298.15K303.15K308.15K313.15K总能量ΔE tot/(kJ㊃mol-1)298.15K303.15K308.15K313.15K79kPa N2-62.434-52.564-53.283-37.572-62.149-52.321-53.036-37.401 100kPa N2-74.458-71.069-55.166-50.216-74.120-70.743-54.907-49.9864.5kPa O2-5.468-5.540-3.565-3.460-0.590-0.816-0.364-0.41020.9kPa O2-24.259-18.192-13.012-14.744-2.322-2.347-1.891-1.640100kPa O2-95.299-85.274-79.216-63.693-11.351-10.318-9.740-6.86616.5kPa CO2-630.880-518.025-459.428-378.807-623.734-512.059-454.110-374.397100kPa CO2-1469.822-1273.919-1153.361-1016.251-1453.835-1259.850-1140.512-1004.783 16.5kPa CO2+79kPaN2-630.880-544.815-458.834-396.689-623.734-538.841-453.793-392.342 16.5kPa CO2+79kPaN2+4.5kPa O2-623.207-496.678-448.985-388.827-614.278-489.235-442.291-382.865总能量的大小,能够反映系统平衡态的稳定程度,任何系统都有向能量降低方向的趋势,总能量的绝对值越大,降低的能量越多,说明系统越稳定,吸附越容易发生㊂在298.15K㊁100kPa时,煤吸附单组分CO2㊁O2及N2的总能量分别为-1453.835kJ㊃mol-1㊁-11.351kJ㊃mol-1和-74.120kJ㊃mol-1㊂可见吸附CO2的系统最稳定,而由于O2比N2活泼,分子内能大,吸附N2的系统比O2稳定,吸附O2更不容易发生㊂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竞争吸附的系统比单独吸附16.5kPa CO2的系统总能量稍有降低,说明N2和O2的竞争性影响很小,CO2的吸附占主要作用㊂2.2等量吸附热分析CO2㊁N2㊁O23种气体在不同组分及分压㊁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等量吸附热如表3所示㊂对于同一种气体来说,在模拟温度及压力范围内,温度的变化㊁分压的大小对于等量吸附热的影响非常小,几乎不变㊂表3㊀不同组成㊁分压和温度条件下CO2㊁N2㊁O2的等量吸附热Table3㊀Isosteric heat of CO2,N2,O2in different composition,pressure and temperature气体种类系统组成及分压等量吸附热(kJ㊃mol-1)298.15K303.15K308.15K313.15KCO216.5kPa CO2100kPa CO216.5kPa CO2+79kPa N2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35.76937.86535.75235.82835.19237.19635.64335.19635.10436.92435.17534.94934.82336.31734.99534.911O24.5kPa O220.9kPa O2100kPa O2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19.69819.67719.73220.12119.66919.67719.68219.96219.69419.66119.71919.97019.66119.70719.72819.953N279kPa N2100kPa N216.5kPa CO2+79kPa N2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19.66919.64819.98720.04619.65619.66119.92419.83219.64419.66119.92019.82019.66519.64819.84119.8242324第7期武司苑等:煤吸附CO 2㊁O 2和N 2的能力与竞争性差异图2㊀电厂烟气3组分气体的等量吸附热Fig.2㊀Isosteric heat of three-component inpower plant flue gas ㊀在298.15K㊁100kPa 时,煤吸附单组分CO 2㊁O 2及N 2的等量吸附热分别为37.865㊁19.732和19.648kJ㊃mol -1,可见煤对3种气体的吸附能力为CO 2>O 2>N 2,其余温度情况也如此㊂16.5kPa CO 2+79kPa N 2+4.5kPa O 2系统竞争吸附的等量吸附热如图2所示㊂3种气体的等量吸附热与其相应分压下单独吸附时几乎没有变化,可见多种气体的竞争性对于等量吸附热没有影响,且CO 2的等量吸附热约为O 2和N 2的二倍,即竞争吸附时煤对CO 2的吸附能力强于N 2和O 2㊂其中最高的等量吸附热为35.828kJ㊃mol -1,小于42kJ㊃mol -1,也可判定此时CO 2㊁N 2和O 2在煤中均为物理吸附㊂2.3吸附选择性分析吸附选择性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混合气体不同组分吸附的竞争性强弱,CO 2对于N 2的吸附选择性可用下式(1)计算:S =x CO 2/y CO 2x N 2/y N 2(1)式中:x CO 2和x N 2是CO 2和N 2在吸附相中的物质的量浓度,y CO 2和y N 2是CO 2和N 2在气相中的物质的量浓度㊂同理可得,CO 2对O 2㊁O 2对N 2的吸附选择性㊂表4所示为16.5kPa CO 2+79kPa N 2+4.5kPa O 2系统在不同温度下CO 2对N 2和O 2的吸附选择性以及O 2对N 2的吸附选择性㊂表4㊀电厂烟气的吸附选择性Table 4㊀Adsorption selectivity of power plant flue gas温度298.15K 303.15K 308.15K 313.15K CO 2对N 242.39634.94033.94431.374CO 2对O 232.35726.699724.11023.423O 2对N 21.3101.3091.4081.339图3㊀CO 2在不同温度和分压下的吸附量Fig.3㊀Adsorption quantity of CO 2in in different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㊀由表4可见,随着温度的升高,CO 2对N 2和O 2的吸附选择性均降低㊂由于此时煤对3种气体都是物理吸附,温度升高使吸附质气体的动能提高,从而与煤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差别减小,选择性降低㊂CO 2对O 2和N 2的吸附选择性很大,说明这3种组分竞争吸附时,CO 2对O 2和N 2的竞争作用很强,煤更容易吸附CO 2㊂而CO 2对O 2的吸附选择性小于N 2,O 2对N 2的吸附选择性大于1,说明O 2的竞争吸附能力强于N 2㊂因此,16.5kPa CO 2+79kPa N 2+4.5kPa O 2系统竞争吸附时,3种气体的竞争性为CO 2>O 2>N 2㊂2.4吸附量分析CO 2㊁N 2和O 2在不同温度和分压下的吸附量如图3~5所示㊂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量呈下降趋势,可见不同分压不同气体单组分或多组分竞争吸附情况下,均为物理吸附,吸附过程放热,高温不利于吸附㊂对于CO 2的吸附量(如图3所示),单组分吸附时,压力越小吸附量越小㊂298.15K 时,在16.5kPa CO 2中,加入79kPa N 2与其竞争吸附,CO 2的吸附量3324环境工程学报第11卷由单独吸附时的17.058mL㊃g -1减少为15.977mL㊃g -1㊂再加入4.5kPa O 2以烟气的组分及分压3种气体竞争吸附,CO 2的吸附量再次减少,变为15.749mL㊃g -1,其余温度情况相同㊂说明O 2和N 2的竞争作用会使CO 2的吸附量减少㊂但由上述所知,O 2和N 2的竞争作用都弱于CO 2,即使N 2的分压比CO 2大很多,CO 2的吸附量仍降低很少㊂因此,电厂烟气竞争吸附能大量吸附封存CO 2㊂对于N 2的吸附量(如图4所示),单组分吸附时压力越小吸附量越小㊂在79kPa N 2中加入分压比其小的16.5kPa CO 2与其竞争吸附,N 2吸附量几乎减小一半㊂再加入4.5kPa O 2,N 2的吸附量几乎不变㊂这种现象是由于本身N 2的吸附能力不强,CO 2对N 2的竞争作用很大,O 2对N 2的竞争吸附作用很小,所以CO 2的竞争作用会使N 2的吸附量很低㊂对于O 2的吸附量(如图5所示),单组份吸附时,分压越小吸附量越少㊂温度为298.15K 时,O 2分压与空气相同为20.9kPa 时,吸附量为1.156mL㊃g -1㊂O 2分压为电厂烟气中的4.5kPa 单组分吸附时,吸附量仅为0.262mL㊃g -1,再加入CO 2和N 2与其竞争吸附,O 2的吸附量再次降低变为0.133mL㊃g -1㊂可见烟气环境下对O 2的吸附量仅为空气环境下的11.48%㊂因此,注入电厂烟气能够极大的降低O 2的吸附,从而降低煤自燃的可能㊂图4㊀N 2在不同温度和分压下的吸附量Fig.4㊀Adsorption quantity of N 2in differentpressure and temperature㊀图5㊀O 2在不同温度和分压下的吸附量Fig.5㊀Adsorption quantity of O 2in differentpressure and temperature㊀图6㊀总压100kPa 下电厂烟气竞争吸附量Fig.6㊀Adsorption quantity of CO 2in different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㊀16.5kPa CO 2+79kPa N 2+4.5kPa O 2系统竞争吸附时,受各气体组分吸附能力和竞争能力以及分压的影响,吸附量的大小关系为CO 2>N 2>O 2(如图6所示)㊂CO 2的浓度与分压即使低于N 2,但是CO 2的吸附能力和竞争性很强,其吸附量仍很大并远大于N 2的吸附量㊂O 2的竞争吸附能力强于N 2,但是由于O 2的分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所以吸附量也非常小并且小于N 2㊂298.15K 时,100kPa N 2的吸附量为3.936mL ㊃g -1㊂相同温度下,16.5kPaCO 2+79kPa N 2+4.5kPa O 2系统3种气体总的吸附量为17.661mL㊃g -1,为纯N 2吸附的4倍多㊂因此,把电厂烟气注入采空区,可以吸附更多的气体,能大量贮存CO 2并抑制O 2的吸附㊂3 结论1)煤吸附原子带电荷的CO 2有很强的范德华能并伴随有很强的静电作用㊂煤吸附原子不带电荷的N 2和O 2的范德华能很小并且没有静电作用㊂43245324第7期武司苑等:煤吸附CO2㊁O2和N2的能力与竞争性差异2)由相互作用能㊁等量吸附热和吸附选择性可知,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系统竞争吸附时,3种气体的竞争能力为CO2>O2>N2㊂3)在298.15K下,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系统竞争吸附时,CO2吸附量为15.749 mL㊃g-1,O2吸附量为0.133mL㊃g-1,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量降低㊂4)受气体吸附能力㊁竞争性和分压影响,将电厂烟气注入采空区能够贮存大量CO2,同时抑制煤氧化自燃第一步 物理吸附O2㊂参考文献[1]李进,于海琴,陈蕊.燃煤发电厂CO2排放强度计算方法解析与应用[J].环境工程学报,2015,9(7):3419-3425[2]胡辉,邹妍晖,张海旭,等.钙基吸附剂捕集生物质燃气中的二氧化碳[J].环境工程学报,2013,7(2):663-667[3]孙轶敏,王涛,刘军,等.湿法再生吸附剂制备及用于大气CO2的直接捕集[J].环境工程学报,2014,8(4): 1567-1572[4]降文萍,崔永君,张群,等.不同变质程度煤表面与甲烷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J].煤炭学报,2007,32(3): 292-295[5]SUN Peide.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for coal and methane gas[J].Journal of Coal Science&Engineering(Chi-na),2001,7(1):58-63[6]林海飞,蔚文斌,李树刚,等.多因素对煤样吸附瓦斯影响试验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9):121-126[7]HAN F,BUSCH A,KROOSS B M,et al.CH4and CO2sorption isotherms and kinetics for different size fractions of two coals [J].Fuel,2013,108(11):137-142[8]马砺,李珍宝,邓军,等.常压下煤对N2/CO2/CH4单组分气体吸附特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15(2):64-67[9]崔永君,张群,张泓,等.不同煤级煤对CH4㊁N2和CO2单组分气体的吸附[J].天然气工业,2005,25(1):61-65[10]周来,冯启言,秦勇.CO2和CH4在煤基质表面竞争吸附的热力学分析[J].煤炭学报,2011,36(8):1307-1311[11]TAMBACH T J,MATHEWS J P,BERGEN F V.Molecular exchange of CH4and CO2in coal: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ona nanoscale?[J].Energy&Fuels,2009,23(10):4845-4847[12]ARRI L E,DAN Y,MORGAN W D.Modeling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on with binary gas sorption[M].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1992:459-472[13]张世杰,李成武,丁翠,等.煤表面分子片段模型与瓦斯吸附分子力学模拟[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0,30(1):88-91[14]相建华,曾凡桂,梁虎珍,等.CH4/CO2/H2O在煤分子结构中吸附的分子模拟[J].中国科学:地球学,2014,44(7):1418-1428[15]邓存宝.煤的自燃机理及自燃危险性指数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

(10) 混合气体在煤储集层中吸附和扩散模拟解析

(10) 混合气体在煤储集层中吸附和扩散模拟解析

混合气体在煤储集层中的吸附和扩散模拟摘要:具有商业价值的煤层气生产总是通过储层的压力衰减来实现的(一次开采)。

提高煤层气采收率(ECBM)是一种不会过度降低储层压力、具有采出更多甲烷组分潜力的技术,包括注入纯的N2/CO2或者两者的混合气体,像发电站一样传输气体。

CO2-ECBM 有一个额外的好处,相当大体积的潜在温室气体将被地质地储存在深层的煤层中。

在ECBM和CO2储存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数值模拟的运用必不可少。

拟稳态的Fickian方程与Langmuir方程都已经被专用于煤层气原始产量的数值模拟之中。

假设单一气体组分在混合系统中独立的扩散,准稳定状态的Fickian扩散方程可以容易的扩展到混合气体扩散模型中。

近年来,已经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尝试,结合扩展的Langmuir方程,去模拟ECBM/CO2储存的矿场试验和实验室的注入测试。

然而,对于混合气体扩散,这种模拟方法缺乏理论的严密性,因为它并没有考虑不同气体组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但目前在煤层实施这一方法的实际意义还没有被完全理解。

在日本,一个对Yubari二氧化碳储存试验项目的储层模拟敏感性研究已经呈现。

CO2与CH4吸附时间的敏感性研究表明后期产出气体的组成对CO2吸附时间有显著的影响。

这个研究也强调了扩展的Langmuir方程在三元组分系统预测上的局限性。

然而还无定论,敏感性研究结果认为由这一模型得到的N2组分在煤储层中的吸附被多估计了至少20%,。

引言煤层与常规气藏的不同在于吸附是其主要的储存机制。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煤层气已经成为美国一个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供应来源。

现行的煤层气开采大多单一地通过储层的压力衰减(一次开采)来实现,压力衰减使得甲烷以一种由吸附等温线控制的方式逐渐递增的解吸。

这种开采工艺简单但长期被认为是很低效的,考虑到对于低压力终点,吸附等温线是非线性和非均匀的,就意味着很大部分尺度的甲烷只在低的储存压力下可采。

在九十年代早期,提高煤层气采收率(ECBM),包括注N2或CO2,被倡导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在不过度降低储层压力的情况下,采出更多地下的甲烷组分(Puri和Yee,1990)。

H2O和CH4在煤表面竞争吸附机理

H2O和CH4在煤表面竞争吸附机理
收稿日期:2018-07-10 责任编辑:杨泉林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421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801402) 通信作者:林柏泉(1960-),男,福建龙岩人,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lbq21405@126.com
第 6 期
林柏泉等:H2O和 CH4在煤表面竞争吸附机理
现有资料表明,成煤过程中,煤本身就含有约 5% ~16%的水分,水分的存在会对瓦斯的赋存和 运移产生较大的影响[7]。冯增朝等认为水分和甲 烷同时存在时,水分先于甲烷吸附于煤表面,煤表 面吸附位 减 小,引 起 甲 烷 吸 附 量 减 少[8]。 李 晓 华 等分析了含水量为 0% ~15%的新景矿 3号煤瓦 斯解吸速 率,认 为 煤 样 水 分 含 量 与 瓦 斯 解 吸 速 率 成负相关,但有临界值[9]。Stuart等选用澳大利亚 和中国的煤样通过实验发现水分对高阶煤的影响 程度低于低 阶 煤,含 水 量 增 加,吸 附 热 降 低,水 的 存在影响煤对甲烷的吸附量[10]。随着量子化学理 论和相关 分 子 模 拟 软 件 的 成 熟,利 用 密 度 泛 函 理 论(DFT)研究小分子在煤表面上的作用机理越来 越多。相建华等 利 用 蒙 特 卡 洛 (GCMC)和 分 子 动 力学(MD)模拟研究了兖州煤模型与 CH4,CO2,H2 O之间的 相 互 作 用,并 利 用 等 量 吸 附 热 及 能 量 变 化数据揭示了 3种气体的不同吸附机理[11]。夏阳 超等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褐煤表面含氧官能 团对水分 子 的 吸 附 机 理,得 出 在 不 同 含 氧 官 能 团 吸附位点有不同的吸附能[12]。张俊芳等通过分子 模拟研究了干燥煤与湿煤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 温线与等量吸附热[13]。王宝俊等选用不同成熟度 的 5种煤表面结构模型,从分子水平描述了 CO, O2,H2O(g),CO2,CH4和 H2等 6种气体在煤表面 的吸附作用,得到了气体吸附作用强弱次序为:CO 和 O2最 强,H2O和 CO2次 之,CH4和 H2最 弱[14]。

煤中二元气体竞争吸附与置换解吸的差异性及其置换规律

煤中二元气体竞争吸附与置换解吸的差异性及其置换规律

煤中二元气体竞争吸附与置换解吸的差异性及其置换
规律
煤对气体的吸附有强弱之分,多元气体之间存在竞争吸附和置换解吸.他们之间会不会因为气体进入的先后顺序不同而产生差异呢?为此进行了煤对CH4-CO2混合气体的竞争吸附和CO2置换煤中CH4的置换吸附对比实验.实验表明,煤对CH4-CO2二元气体的竞争吸附与置换解吸结果是一致的,理论分析表明煤对气体的吸附解吸与气体进入煤体先后顺序和过程无关,只与吸附前后的状态有关.气体置换煤中CH4的规律为:混合气体中强吸附性气体含量越大,置换效率越高;置换压力越大置换效率越高.最后对煤层注气措施提出了建议:应先将煤层瓦斯压力降到安全范围再实施注气措施。

汉语拼音zh、ch、sh、r的详案

汉语拼音zh、ch、sh、r的详案

汉语拼音zh、ch、sh、r的详案一、教学要求:1、学会zh、ch、sh、r四个声母,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拼读zh、ch、sh、r作声母的音节。

二、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正确发出zh、ch、sh、r四个声母的音。

三、教学准备:zh、ch、sh、r的字母卡片和有关的字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了6个单韵母和14个声母。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汉语拼音。

看,这里来了几个新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二)看图学习字母1、学习zh(1)问:图上画的是谁?(爸爸在织毛衣)爸爸在织毛衣时的织的发音和字母z发音相近,zh—z。

记住了吗?读读看。

(2)教师范读,学生随读。

(3)同桌互读。

(4)指名读,齐读。

(5)仔细看看,这个字母的形状像什么?(一把椅子)我们记住它了没有?读读看。

(6)指名读,齐读。

2、学习ch(1)问:你们知道小弟弟在干什么吗?(用手指拼插玩具)指什么发的音和字母c发音相近,记住它了吗?读读看。

(2)教师范读,学生随读。

(3)同桌互读。

(4)指名读,齐读。

(5)仔细看看,这个字母的形状像什么?(一只刺猬)我们记住它了没有?读读看。

(6)指名读,齐读。

3、学习sh和r(1)问:图上画的是谁?(两个小朋友在喝水。

)喝水的喝和字母sh发音相近。

记住它了吗?读读看。

(2)教师范读,学生随读。

(3)同桌互读。

(4)指名读,齐读。

仔细观察这个字母的形状像什么?(一把小伞)我们记住它了没有?读读看。

(5)指名读,齐读。

问:小男孩在干什么?(他在捉虫。

)捉虫的发和字母r发音相近。

记住它了吗?读读看。

(6)教师范读,学生随读。

仔细观察这个字母的形状像什么?(一个树枝。

)我们记住它了没有?读读看。

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发音和拼写汉语拼音12an、en、in、un、n。

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些拼音的音节组成和拼读规则。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12an、en、in、un、n的发音方法和发音规则。

甲烷、CO2、氮气及乙烷等对煤的吸附作用的关系

甲烷、CO2、氮气及乙烷等对煤的吸附作用的关系

甲烷、CO2、氮气及乙烷等对煤的吸附作用的关系Richard Sakurovs , Stuart Day, Steve Weir(澳大利亚纽卡斯尔2300号330号邮箱CSIRO能源技术)摘要:将CO2封存在煤层中能够减少其大气中的排放量。

如果封存CO2能提高煤层气产量,那么部分封存成本就可通过生产的煤层气得到补偿。

这需要了解CO2和甲烷在高压条件下的吸附作用。

为了阐明CO2、甲烷、乙烷及氮气之间的关系,对其在55°C、20MPa下的吸附作用对多组煤样进行了研究。

运用修正后的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对等温吸附曲线进行了拟合。

煤体对不同气体的最大吸附量高度相关。

气体对煤体的最大吸附量与其临界温度成正比关系。

乙烷和氮气的最大吸附量尤为接近:从体积来看,所以煤样对乙烷的最大吸附量是氮气的两倍。

随着碳含量增加,CO2和乙烷的最大吸附率呈线性减少的关系。

尽管碳含量增加较少,甲烷/乙烷的吸附率也呈现减小的趋势,这表明低阶煤的较大吸附率并不是CO2特有的。

吸收的热量随着镜质体反色率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反映了高阶煤更高的极化度(这也决定了它们的反射率)。

关键词:煤;CO2吸附;甲烷吸附;煤层气产量增加1.引言因为煤层能够存储其重量为6-12%的CO2,所以可选择不可开采煤层封存CO2 [1]。

通常,煤层中含有甲烷。

如果将CO2封存在这样的煤层中,同时能提高煤层气产量,部分封存成本能通过生产的煤层气得到补偿[2]。

众所周知,尽管已知的摩尔吸附比例从2:1到10:1,但相比乙烷,煤能吸附更多的CO2。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比例值并不是在饱和压力状态下测定的,CO2的吸附能力比甲烷更强,这一比例特别是在低压状态下会提高。

然而,更为根本的是这两种气体的最大吸附量,并没有进行大量的研究。

从基本的单层模型来看,因为煤的表面积和孔隙容积是不变的,所以气体的最大吸附体积大致相同。

简单的储层也能到出相应的结论。

三种多组气体吸附预测模型的分析

三种多组气体吸附预测模型的分析
当气体混合物与固体吸附剂接触时,吸附相中吸附质的实
【作者简介】李梁君(1984- ),男,广东江门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大气污染控制。
20
际组成和热力学性质虽然和气相主体的温度(T)、压力(P)及组
成(yi)有关,但由于受吸附剂结构、吸附质、吸附剂性质及其相
互作用的影响,非常复杂,无法直接用气相主体的性质来表征。
(3.2)
式中,p 为气体的平衡压力;p0 为实验温度的饱和蒸气压;
V 为气体的摩尔体积;ε 为吸附势。
由距表面 x 处的等势面与固体表面所夹的吸附体积 V吸附量;M 为吸附质分子量;ρ 为实
验温度下液态吸附质的密度;V 为液态吸附的摩尔体积。
将式(3.2)和(3.3)代入式(3.1),可得
(2.4)
同样地在一个三组分体系中有 x1+x2+x3=1 联立式(2.2)得到的三个方程,式(2.3)得到的两个方程和
式(2.4)得到的一个方程共六个方程便可以求出六个未知量
总吸附量 n 取决于 i 组分的吸附量。如果吸附行为如假设地进 行,则可以得到如下方程:
(2.5) 并且组分 i 的吸附量为:ni =nxi
以上模型(方程)都是基于纯组份吸附研究得出,而在实际 应用中经常会遇到混合气体的情况,所以对多组分气体吸附的 研究也逐渐加深,七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开始对多组分吸附 进行研究,他们提出了多种多组分吸附的模型[3- 6]。根据具体吸 附质—吸附剂体系、吸附条件等可以衍生出数十种不同种类的 吸附预测模型 [7- 9],例如有三参数 Extended- Langmuir 方程, HEL 模 型 [10(] Heterogeneous Extended Langmuir),HIAST[11] (Heterogenous Ideal Absorbed Solution Theory)等。但是在如 此多的模型中最基本的只有三种,分别是纯组分等温线的扩展 的代表—Extended- Langmuir 方程,经典热力学模型的代表— IAS 理论和吸附势理论的代表 —Dubinin- Radushkevich 方 程。本文就这三种模型进行分析。

高含水煤样的多元混合气体的吸附分析_夏大平

高含水煤样的多元混合气体的吸附分析_夏大平

高含水煤样的多元混合气体的吸附分析夏大平,于江伟,葛红岩,刘小磊,田坤(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摘要:对高含水煤样进行了三元混合气体(CH4,CO2,N2均为33.3%)的高压等温吸附试验,得出等温吸附曲线,并分析了三元混合气体在吸附过程中各组分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吸附曲线在煤样含水量高于5%时不遵循超出煤样平衡水分范围曲线不再变化的规律,而是吸附量低得多;吸附过程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是实时变化的,吸附能力强的气体吸附速率先快后慢,吸附能力弱的气体吸附速率先慢后快;在高压时吸附曲线没有明显变化.为更科学地计算煤层气资源量和可采潜力提供参考.关键词:等温吸附;煤层气;混合气体;吸附能力中图分类号:O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87(2012)02-0136-04 Adsorption analysis for high moisture content coal in mixed gasXIA Da-ping,YU Jiang-wei,GE Hong-yan,LIU Xiao-lei,TIAN Kun(School of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Abstract:Through the isothermal adsorption experiments under high pressure of the coal sample with high wa-ter content and the mixed gas(CH4,CO2and N2each take up33.3%),we got the isothermal adsorptioncurve,and analyzed change law of each gas in the adsorption process.The result shows that:①The adsorp-tion curve does not follow the existing regularity that the curve donot change anymore when the water content of coal sample is5%higher than balance moisture scope,but becomes much lower.②The volume percentage of each gas changes in real time,wheve the rate of adsorption is fast fivstly and thenshow for the gas with strong adsorptive capacity,but slow firstly and then fast for the gas with weak adsorptive capacity.③There is no evident change in adsorption curve under high pressure.The work can provide dependable reference for proceeding gas injection experiments and replacement experiments,calculate the coalbed methane(CBM)re-sources more scientifically,improve the recovery ratio and,reflect the recoverable potential of CBM.Key words:isothermal adsorption;coalbed methane;mixed gas;adsorptive capacity0引言煤层中的气体不仅有CH4,而且还有CO2,N2等气体成分[1-3],这些气体虽然在煤层中含量不大,但是却对煤层气的解吸和吸附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研究多元气体的解吸和吸附对煤层气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实验都是用纯CH4或二元混合气(CH4-N2,CH4-CO2)来研究,如张庆铃等人的实验证实这3种气体吸附能力为CO2>CH4>N2[4],但二元气体并不能全面反映真第31卷第2期2012年4月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Vol.31No.2Apr.2012收稿日期:2011-09-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40902044);河南理工大学开放实验基金第三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SKJA10067).作者简介:夏大平(1983—),女,安徽颍上人,助教,主要从事煤层气地质学与勘探开发研究工作.E-mail:xiadp22@hpu.edu.cn实气体的吸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在真实的煤层中往往是有三元或三元以上的气体共存.而且由于CO2和CH4的分子量比较接近,当前的实验条件无法准确得出三元混合气体的分离因子Z值.另外煤层中的储层温度、压力通常是已知的,等温吸附实验所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储层条件下煤中水分的恢复,而在不同的煤储层中水分含量也是不一样的,在某些煤层中超出平衡水分含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以往研究都是把水分含量界定在属于平衡水含量的范围之内.本研究则是突破这一限定,在温度为35ħ,压力14MPa下,对高含水量的煤三元混合气体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为等温吸附实验提供理论支撑.1实验过程采集鹤壁四矿瘦煤,利用河南理工大学从美国TerraTek公司引进的IS-300型气体等温吸附/解吸仪,在高压下模拟实际储层温度,进行三元气体的等温吸附实验.同时,由于三元气体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在等温吸附过程中,样品室中游离相的三元气体组分体积分数也会发生变化.为研究其变化规律,在进行三元气体等温吸附实验时,除了测量混合气体的平衡压力外,还特别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平衡压力下游离相中气体的相对体积分数.研究三元气体组分的体积分数变化规律,是三元气体吸附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三元气体等温吸附实验前需要把单一组分气体的兰氏压力和兰氏体积求出来.1.1实验条件实验过程中煤的煤质分析数据,吸附条件设置以及三元混合气体实验前的各组分原始体积分数分别如表1,表2,表3所示.表1煤质分析Tab.1Coal quality analysis工业分析/%元素分析/%R0/% M ad A ad V daf w(C)w(H)w(O)w(N)w(S)5.2211.4640.5278.31 4.8914.83 1.330.64 1.56表2吸附条件设置Tab.2Adsorption conditions set吸附剂吸附质测试温度/ħ平衡压力范围/MPa瘦煤CH4-CO2-N2450 15表3三元混合气体实验前各组分的原始百分数Tab.3The percentage content of three gasmixture for experimentφ(CO2)/%φ(N2)/%φ(CH4)/%33.333.333.3为了研究煤中水分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把从鹤壁采集的瘦煤分为若干份,分别做不同含水条件下的等温吸附实验,即干燥样、平衡水样和高含水样3种含水量的等温吸附实验.干燥煤样等温吸附曲线测试,采用容量法.当温度一定时,煤吸附的甲烷量与气体压力之间的关系符合兰氏方程.平衡水煤样的等温吸附实验代表了等温吸附曲线测试技术的最新发展模式,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最能代表原地埋藏条件的方法,模拟储层温度条件下,煤的吸附甲烷量与气体压力之间的关系同样也符合单分子层吸附理论.高含水煤样的处理过程是,将取好的瘦煤,进行磨碎,达到国标要求的60 80目煤样后,取85 g干燥煤样,在一块干净的玻璃表面,将干燥煤样平铺为极薄的一层,再用喷雾剂缓慢均匀的喷洒15g水,待煤样完全润湿后,迅速将处理好的高含水煤样放入样品缸中.同时选用空气干燥煤样和平衡水煤样作为对比样.1.2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2实验结果分析(1)由图1可以发现,随着压力从0增加到14MPa,三元气体的吸附量在不断地增大,通过对比可知气体吸附量最高的是空气干燥煤基,最低的是高含水量煤基,平衡水分煤基介于两者之间.原因在于煤都有一定的孔隙率,那么其中的有效吸附位是有限的,高含水煤基中一部分水是以气态形式存在的,煤中气态水分越高相对留给甲烷分子“滞留”的有效位就会越少,煤的饱和吸附量就会降低.因而,随着煤基质气态水分的增加,731第2期夏大平,等:高含水煤样的多元混合气体的吸附分析表4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参数Tab.4Parameters of adsorption isotherm parameters目标压力/kPa 平衡压力点/MPa 高含水煤基吸附量/(cm 3·g -1)平衡水煤基吸附量/(cm 3·g -1)空气干燥煤基吸附量/(cm 3·g -1)001379.0 1.622344828 3.464852041 3.570172119 3.8865361633447.0 3.692206897 5.350230990 5.512860371 6.0013720566205.5 5.934620690 6.420901486 6.6160757207.2023467458274.08.053724138 6.9921338497.2046716637.8431000049653.09.6160689667.2793107757.5005778218.16522732511032.011.0193793107.5727306787.8029167218.49435741512411.012.3884827607.8318142098.0698755378.78497228113790.013.7497241408.1002622058.3464834679.08609129915169.015.1974482808.3874391318.6423896259.40821862115858.515.7307586208.5122986648.7710444769.548273978Langmuir 体积呈减小趋势.另一方面高含水煤基中一部分液态水由于重力作用和润湿作用赋存于煤储层的裂隙和大孔隙中,占据这些孔裂隙的自由空间和煤表面,部分煤层气溶解在液态水中或以游离相与混合流体共存而使煤本身的吸附量减少.还有一个原因是煤分子亲水能力要大于煤分子和气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最终导致吸附量下降[5-7].(2)由图2可以看出,三组分气体吸附特性明显不同于单组分,三元混合气体的吸附曲线介于CO 2与CH 4吸附曲线之间,多组分气体中各组分气体与吸附剂煤都发生了不等程度的吸附,吸附作用之间的相互竞争,进而影响到总吸附量及各组分吸附量的大小.分析实验过程中气体游离相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由图3可知N 2的体积分数是先上升后下降,转折点出现在10MPa 左右,CH 4的体积分数保持稳定并略微下降,CO 2的游离相体积分数在10MPa 前逐渐减小,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致,证明了煤对3种气体的吸附能力为CH 4>CO 2>N 2.图中CO 2的游离相体积分数在10MPa 以后会有少许回升是由于煤对CO 2的吸附已近于饱和,当混合体系中N 2体积分数提高时,作随机热运动的N 2分子撞击到煤体孔隙表面的概率增加,N 2占据的吸附位置增多,与CH 4和CO 2同样产生竞争吸附,会抢占一部分吸附位,所以在后期CO 2的游离相体积分数有微量上升.N 2和CO 2对煤层甲烷的作用机制是完全不同的.实验结果证明,吸附能力强的气体吸附速率先快后慢,吸附能力弱的气体吸附速率先慢后快,注入CO 2比注入N 2可以更有效地驱替煤层中甲烷,提高煤层中甲烷的采收率.在进行注气强化煤层甲烷排采时[8],注入N 2是通过降低甲烷的分压来促使其解吸,而注入CO 2则是一个置换过程,因为它比甲烷的吸附能力强,从而将CH 4从煤的微表面置换出来.但是由于N 2成本比较低廉,通过增加分压的方式排采更容易.(3)实验温度为35ħ,极限压力为14MPa ,属于高压实验,得出的等温吸附结果是正常曲线,但前人研究出现了14MPa 左右时纯气体的吸附量下降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三元气体和纯气体的吸附机理不一致,有待进一步实验探讨.831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31卷3结论(1)仅研究纯甲烷的吸附/解吸行为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煤层中的气体吸附/解吸行为,必须根据煤储层的真实情况,模拟原煤储层中的多种气体进行三元或三元以上气体吸附/解吸测试,通过气体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多元气的吸附解吸,提高煤层中CH4的采收率.同时更客观地反映煤层中气体的真实赋存状况,可以更准确评估煤层气的开发潜力[9-10].在设定实验参数时,按照组分的配方输入计算软件可以直接得出三元均匀混合气体的分离因子Z,突破了以往三元混合气体研究的瓶颈,得出的数据更有实际应用价值.(2)当煤中水分含量较高时,会对吸附曲线产生明显的影响,吸附量下降显著,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因此,在开采煤层中如果遇到湿度较大的煤层时,先测试煤储层的含水量再进行等温吸附实验,可以减少误差,对于估算煤储层中的可采气量和采收率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唐书恒,韩德馨.煤对多元气体的吸附与解吸[J].煤炭科学技术,2002,30(1):58-60.[2]唐书恒,韩德馨.用多元气体等温吸附成果评价煤层气开发潜力[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31(6):630-633.[3]唐书恒,杨起,汤达祯.二元混合气体等温吸附实验结果与扩展———Langmuir方程预测值的比较[J].地质科技情报,2003,22(2):68-70.[4]陈健,魏玺群.多元混合气在炭质吸附剂上的吸附行为[J].天然气化工,2000,25(6):25-28.[5]张庆玲,崔永君,曹利戈.压力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吸附性能影响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4,24(1):98-100.[6]张庆玲.煤储层条件下水分-平衡水分测定方法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26(4):25-27.[7]钱凯.煤层甲烷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验测试技术[M].北京: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8]郭淑敏.煤样逸散气量的求取方法[J].焦作工业学院学报,1999,18(2):83-87.[9]夏大平,王宏亮,郭红玉.空气干燥基煤的等温吸附平衡模式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5):587-590.[10]肖知国,王兆丰.阳泉3号煤干燥煤样等温吸附-解吸特性实验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5):559-563.(责任编辑李文清)931第2期夏大平,等:高含水煤样的多元混合气体的吸附分析。

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的机理及试验研究

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的机理及试验研究

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的机理及试验研究一、综述煤层气,也称为瓦斯,是一种存在于煤层中的可燃气体。

它不仅安全,而且具有巨大的能源潜力。

煤层气的开发一直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储层评价、开采技术以及提高开采效率等问题。

混合气体驱替技术在煤层气开发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种技术结合了多种气体的优点,旨在提高煤层气的采收率和产量。

本文将探讨混合气体驱替技术的机理,并通过实验研究验证其效果。

这一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室研究的深入,才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混合气体驱替技术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混气驱替,另一种是天然气和二氧化碳的联合驱替。

混气驱替是利用其他气体的不稳定来驱动煤层气。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较高的注入压力,以维持气体的流动状态。

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对气体的组成和压力要求较高。

天然气和二氧化碳的联合驱替则是利用天然气的稳定性和二氧化碳的膨胀能力来驱动煤层气。

这种方法可以在较低的压力下进行,且对环境友好。

其驱替效率和最终采收率受到天然气和二氧化碳的源岩和储层的匹配关系、注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

混合气体驱替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委内瑞拉、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该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但仍有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对混合气体驱替技术的机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以期获得更高的驱替效率和更广泛的适用性。

还将注重环保和节能方面的研究,以实现煤层气开发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

煤层气作为一种具有巨大能源潜力的气体,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混合气体驱替作为煤层气开发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将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 煤层气的资源价值与重要性煤层气,又称为煤矿瓦斯,是赋存在煤炭矿藏中的可燃气体。

它不仅是一种清洁能源,而且在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以及促进煤矿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毕业设计论文-CH4和CO2在煤层中吸附的分子模拟

毕业设计论文-CH4和CO2在煤层中吸附的分子模拟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CH4和CO2在煤层中吸附的分子模拟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摘要本文利用用Wiser煤分子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合理的无定形煤分子模型,模拟研究了CH4和CO2在煤层中的单组分吸附以及二元混合组分CH4/CO2吸附。

通过对吸附量、选择性系数、吸附热等参数的对比评定,分析了CH4和CO2在煤中的单组分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二元混合吸附时CH4与CO2的竞争吸附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CH4和CO2单组分吸附的吸附量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加;混合吸附过程中,CH4与CO2在煤层中存在竞争吸附,CO2的吸附量和吸附热均大于CH4,选择性系数S CH4/CO2<1,因此,CO2在煤层中的竞争吸附性强于CH4,为注入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煤;甲烷;二氧化碳;吸附量;竞争吸附;提高煤层气采收率ABSTRACTThis thesis employed the Wiser coal mode, using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 method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amorphous cell model of coal. We simulated and studied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pure CH4 and CO2 and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binary CH4/CO2 on coal by the Grand Canonical Ensemble Monte Carlo (GCMC) simulation metho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dsorption capacity, selectivity and isosteric heat, we can obtain the single- component adsorption character, influencing factor and the competitiv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binary CH4/CO2on coal. The result of GCMC simul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single-component adsorption amount of CH4 and of CO2 increases with pressure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with temperature increases. In the binary CH4/CO2 adsorption, there is competitive adsorption between CH4 and CO2. An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selectivity and isosteric heat of CO2 are greater than that of CH4, demonstrating that CO2 has stronger adsorption ability than CH4. This can b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enhanced coal bed methane (ECBM).Keywords: Coal;Methane;Carbon dioxide;Adsorption amount;Competitive adsorption;Enhanced coal bed methane (ECBM)目录第一章前言 (1)1.1煤层气概述 (1)1.1.1 煤层气概念及其在煤层中的存储 (1)1.1.2 煤层气吸附的研究现状 (2)1.2注入CO2增加CH4的产出率 (4)1.3分子模拟技术在煤层气研究中的应用 (5)第二章计算方法与软件介绍 (7)2.1巨正则蒙特卡洛方法简介 (7)2.1.1 系综类型 (7)2.1.2 蒙特卡洛方法简介 (7)2.2分子动力学方法简介 (9)2.3M ATERIALS S TUDIO软件介绍 (9)第三章煤结构模型的构建 (10)3.1煤分子结构的理论模型 (11)3.2煤结构模型的构建 (12)3.2.1 煤分子模型的选择 (12)3.2.2 平面煤分子模型的构建 (13)3.2.3无定形煤结构模型的构建 (14)3.3结果分析 (15)3.4本章小结 (16)第四章CH4和CO2在煤层中吸附的蒙特卡洛模拟 (17)4.1引言 (17)4.2吸附质分子的构建与优化 (17)4.3模拟方法及参数设置 (18)4.4计算结果与分析 (19)4.4.1 单组分等温吸附模拟 (19)4.4.2 二元混合组分的等温吸附模拟 (22)4.5本章小结 (27)第五章结论 (28)致谢 (30)参考文献 (31)第一章前言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产[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混合气体在煤表面的竞争吸附分析
摘要:煤的吸附与煤的氧化风化、燃烧与自燃、矿井瓦斯含量等有直接关系,而在工业实践中气体分离和净化所处理的对象又都是混合物,多组分气体吸附平衡理论成为吸附领域内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针对我国煤矿自燃发严重以及与煤吸附多元混合气体相关实验缺乏的问题,本文从吸附数学模型、吸附影响因素对多元气体在煤表面的竞争吸附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当前我国煤吸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煤吸附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煤;混合气体;吸附机理;吸附模型
1煤对气体的吸附机理研究现状近年来对于混合气体吸附理论的研究兴趣在增长,其动机在于利用平衡理论和数学模型,基于单组分气体的等温吸附线获得的信息来预测给定温度和压力下混合气中每一组分的吸附量。

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液相吸附平衡。

国外研究人员对于临界温度以下的多组分气体吸附平衡理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假设吸附相为饱和液体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预测多组分吸附平衡的模型和方法。

Moffat [3]、Ruthven[4]和Yang[5] 在各自的专著中均对多组分吸附平衡理论作了简要的介绍。

Stevenson[6] 等使用干煤样进行了CH4-N2-CO2 的二元和三元混
合气体的吸附测试。

Greaves[7] 等在研究了混合气的吸附解吸后,发现吸附和解吸过程中压力与吸附量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并将这种行为描述为滞后效应。

唐书恒等[8] 研究认为煤中多元气体吸附时,各组分间相互影响为竞争吸附关系而且吸附一解吸应是一种动态平衡。

王继仁和邓存宝[9][10][11] 等人应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对矿井采空区各种混合气体进行研究,,研究得出煤表面与各种气体发生吸附的亲和顺序为:
O2>H2O>CO2>N2>CO>CH4 。

现在普遍认为多元气体吸附时,每种气体不是独立吸附的,之间存在着吸附位的竞争。

而煤的吸附研究现集中在对气体分子如
CH4 、CO2、N2、O2 和重金属离子上,对单组分和多组分气体的吸附建立了不同的模型,这些模型尚不能完全模拟煤对气体的吸附过程,对其进行完善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煤表面对多种气体吸附模型目前,吸附领域针对不同的吸附系统和基于不同的假设,研究者提出了许多等温吸附理论模型。

如Langmuir 单分子层定位吸附模型、BET 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基于吸附势理论的各类等温吸附模型以及毛细管填充理论等在煤的吸附研究中都有一定的应用[12] 。

吸附等温线是反应吸附量和平衡压力的曲线,是对吸附现象以及吸附剂表面结构进行研究的基础数。

IUPAC 将吸附等温线分为六种类型[13] :图1 IUPAC 的六种等温吸附曲线
I型适用于无孔均一表面的单分子层吸附或微孔吸附
剂的容积填充机理。

气体在非孔或大孔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一般呈口型。

川型适用于无孔或大孔吸附剂的多分子层吸附。

中孔吸附剂上的吸附能得到W型,吸附机理为毛细管凝聚,吸附过程和脱附过程不能完全重合出现滞留回线。

V型适用于中孔或微孔吸附剂,且吸附质与吸附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由于有中孔的存在也出现滞留回线。

结构简单的非极性分子在能量均匀的吸附剂表面吸附得到W 型吸附等温线。

2.1Laugmuir 单分子层吸附模型
1916 年,Langmuir 首先提出了固体对气体的吸附理论,用于描述单分子层吸附,Langmuir 方程是吸附理论中描述吸附等温线最经典的模型之一,适用于描述I 型等温线。

基本假设为固体表面均一,每个吸附位只能吸附一个分子,被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其表达式:
(1)
式中:P 一压力,MPa; V 一吸附体积m3; Vm 一单分子层体积,m3;b 一纯组分气体的压力常数,1/MPa。

Langmuir 理论适合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是目前广泛用于煤层气吸附
的状态方程。

2.2多分子层吸附模型
Brunnuer 、Emment、Teller 三人于1938 年在单分子层吸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分子层吸附理论模型,是Langmuir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的扩展,用于描述多分子层吸附。

该模型假设
Langmuir 方程可应用于第一层吸附,而第二层以上是靠气体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吸附。

吸附是多层的,层是不连续的,称为B.E.T 吸附,适用于描述II 型等温线,B.E.T 方程:
(2)
式中:V ―吸附量,m3/g;Vm 一单分子达到饱和的吸附量,m3/g; x=P/POP,为气体压力,MPa; P0为饱和气体压力,MPa;c 为与气体吸附热和凝结有关的常数。

2.3吸附势理论
吸附势理论由Polanyi 在1914 提出与前面提到的两个理论不同吸附势理论是建立在热力学基础上的理论Polanyi 认为固体的周围存在吸附势场气体分子在势场中受到吸引力的作用而被吸附。

将1mol 气体从主体相进入吸附空间吸附相所作的功定义为吸附势如果吸附温度远低于气体的临界温度设气体为理想气体吸附相为不可压缩的饱和液体则吸附势可表示为:
(3)
其中P0 为气体的饱和蒸汽压。

3多组分气体在煤表面吸附实验分析相对单组分气体吸附数据获得来说,无论使用哪种实验方法,测量多组分吸附量的操作过程都非常耗时和繁琐。

根据以往学者所做的研究,找出影响煤对气体吸附的因素如下[8][12][14] :
煤的吸附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煤的孔隙结构,包括孔隙体
积、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隙模型等。

煤阶是影响煤吸附的主要因素,不同煤阶的煤样对同一气体的吸附能力也不同,基本上呈现随煤阶的增加吸附能力也相应增加的趋势。

多元气体混合吸附时,每种气体不是独立吸附的,之间存在着吸附位的竞争,气体组成的百分比不同,所得的等温线也不同。

吸附竞争力的强弱与吸附质分子的极性有明显的关系[15] ,如吸附量CO2>CH4>N2 。

压力、温度是
影响煤的吸附/解吸的重要因素[16] ,一般而言,煤的吸附能力随压力的升高面增大,直至趋于饱和,吸附量不再增加。

温度升高,吸附量下降。

除此,水分对吸附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实验中,样品处理的是否干净是影响吸附的一个因素,气体分子能否有效的吸附在被测颗粒的表面或填充在孔隙中对实验结果是至关重要的。

4结论
对于混合气体吸附理论研究过程,现有的方法是先用单组分的实验数据拟合出纯气体吸附等温线中的参数,再将这些参数应用于混合气的预测模型来计算多组分吸附平衡,这一方法所获得的信息是否能准确的预测给定温度和压力下混合气中每一组分的吸附量仍需探讨。

总的来说,多元气体的吸附是通过吸附位的竞争来进行的,吸附竞争力的强弱与吸附质分子的极性有明显的关系。

由于可靠的多组分气体吸附平衡实验数据的缺乏,现有的理论或模型没有得到广泛的验证,各种理论模型的预测以及实验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有
不同的适用范围,仅对一些二元组分气体吸附取得了相对满意的结果,增加多组分在煤表面的吸附实验,了解其竞争吸附关系仍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继仁,赵庆福,邓存宝,邓汉忠,孙艳秋. 煤表面对多种气体分子混合吸附的微观机理[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8,(04):390-394.
[2]王继仁,邓存宝,邓汉忠,陆卫东. 煤表面对氧分子物理吸附的微观机理[J]. 煤炭转化,2007,(04):18-21+28.
[3]马东民.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
[4]张庆玲,张群,崔永君,
杨杰. 煤对多组分气体吸附
特征研究[J]. 天然气工业,2005,(01):57-60+210-211.
[5]辜敏,陈昌国,鲜学福. 混合气体的吸附特征[J]. 天然气工业,2001,(04):91-94+1.
[6]张庆玲,崔永君,曹利戈. 煤的等温吸附实验中各因素影响分析[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02):16-19.
[7]崔永君. 煤吸附多组分气体的特征及模型研究[A]. 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一一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地质学会:2004 :
6.
作者简介
李明,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学院高级工程师。

刘贵生(1962-),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男,辽宁省阜新县人,本科,高级工程师。

何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