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听歌曲《少年中国说》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有个人在100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他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2、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也刺激爱国知识分子干预国事,要求维新变法,拯救国家。
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是变法运动的领导人物,时人称“康梁”,建议支持光绪皇帝实行新政。
由于维新派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触犯了封建官僚的利益,而且威胁到慈禧太后的权威,因此,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
谭嗣同等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也由天津东渡逃亡日本。
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康梁等爱国知识分子怎么会产生变法思想呢?105年后的今天,我们来拜读他写的一篇《少年中国说》,字里行间,我们或许会明白他的满腔热血,明白他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明白他为何把国家的命运系于少年一身的强烈情感。
3、出示学习目标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一)朗读课文: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提出要求:1、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2、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少年中国说》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分析《少年中国说》的核心主题和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少年中国说》的核心思想和精神价值。
教学准备:1.课本、课件、多媒体设备。
2.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了解《少年中国说》(15分钟)1.介绍《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作者。
2.简要介绍《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
三、文本分析(3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少年中国说》中的重要观点和主题。
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3.课堂讨论:通过小组分享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少年中国说》的核心主题和意义。
四、批判思维训练(30分钟)1.学生自主思考: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少年中国说》中的观点是否仍然适用于当代中国?-是否存在其他的观点可以对《少年中国说》进行补充或者修正?2.小组讨论:将学生重新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上述问题,并表达个人意见。
3.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总结和拓展(15分钟)1.总结《少年中国说》的核心思想和精神价值。
2.引导学生思考《少年中国说》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延伸:1.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深入了解《少年中国说》。
2.引导学生自由写作,让他们表达对《少年中国说》的理解和思考。
3.组织学生进行小剧场表演,演绎《少年中国说》中的主要场景和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3课《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3课《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表达中华文化对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
2.能够理解文章中少年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
3.能够通过朗读、默写等形式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4.能够在课文中汲取正能量,激发对祖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文章重点词语和句子。
3.发表自己对祖国的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抽象概念和情感表达。
2.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感情和责任。
四、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及音频。
2.课件及教学素材。
3.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4.学生课前预习完成。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并通过提示让学生联想到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步:朗读课文(10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鼓励学生情感地朗读,并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
第三步:交流讨论(15分钟)1.老师指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句子,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谈谈对祖国的看法。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分享对祖国的情感。
第四步:重点讲解(15分钟)老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感情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第五步:课文学习(15分钟)学生默写课文重点句子,并在小组内互相帮助。
第六步:拓展延伸(10分钟)老师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延伸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探索兴趣。
第七步: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应该对祖国有深厚的感情和责任。
六、作业布置1.默写课文重点句子。
2.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祖国的情感的文章。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明确了中华文化对少年成长的重要性,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中华文化知识,提升其文化自信心。
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 优质课 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少年中国说》、相关课件或者图片。
2. 学生准备教材、笔和纸。
教学流程:引入:1. 通过展示一张关于中国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中国的兴趣,引导学生谈谈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进一步引发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少年中国说》的兴趣。
导学:1. 学习《少年中国说》之前,让学生自由联想和猜测标题的意思。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讨论自己的猜测,并选出最具有说服力的猜测结果。
2. 学习《少年中国说》第一篇《我的家》,教师导读全文,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内涵。
3. 学生自主阅读《我的家》,通过问题解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小组讨论,交流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拓展:1. 学习《少年中国说》第二篇《我要上学》,教师导读全文,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内涵。
2. 学生小组研读《我要上学》,通过文本找出和解释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感受文学的力量和美好。
3.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其中一个人物,表演一段对话或者情景,展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回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
2. 提醒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的理解和认识。
3. 鼓励学生多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中国文学作品,读后写一篇读后感,展示下节课。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B、会认字会写字(泻、潜、渊、鳞、试、胎、哉、皇、履、疆)C、借助注释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感受作者对祖国富强繁荣昌盛的强烈期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国之情和责任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理解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1、观看戊戌变法视频,画面中的领导人物是谁?他怎么会想到变法的这一思想呢?那么我们今天就先来认识一下他吧!--梁启超。
2、作者简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
早年极力鼓吹变法维新,是我国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
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他的这篇“少年中国说”。
3、板书课文标题《少年中国说》。
我们先把课题读明白,谁能说说你的理解。
少年指的是什么?少年中国指的是什么?(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说”是指的什么?“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二)朗读课文并疏通文意1、一读。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3课《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3课《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所著的一篇演讲稿,以激昂的语言、饱满的热情,对少年的中国进行了赞美,并对中国的未来寄予厚望。
本课要求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赞美,体会中国的历史和未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同时对演讲稿的文体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对于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需要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难句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通过提问、讨论、朗读、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视频。
2.课文PPT或投影片。
3.生字词卡片。
4.分组合作学习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录音带,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老师讲解课文的大意,解释生字词,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讨论、朗读、表演等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检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或写作,拓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次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或写作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少年中 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对中国少年的期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比喻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等。
(2)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讲授法对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展示中国近代以来发展历程的视频,如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如今的繁荣昌盛。
(2)提问学生:观看视频后,你们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感受?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梁启超,包括他的生平、思想以及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成就。
(2)讲述《少年中国说》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停顿和重音。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理解文意(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大意,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讲述对文章的理解。
(3)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补充和纠正,重点讲解文中的比喻句和排比句,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等,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之情。
5、精读课文(1)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等句子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白少年与国家的关系。
(2)组织学生讨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怎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6、朗读背诵(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情感。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优质课文。
本课以梁启超的同名文章为基础,通过讲述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阐述了中国少年的历史责任。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激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对于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2.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以及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如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相关介绍。
2.准备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相关练习。
3.准备课件和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感和情感。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中的情感和语调。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练习。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准备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提到的中国少年的历史责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部编版小学语文《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作用,积累重点实词。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音频朗读、视频、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介绍背景1.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的10月1日是新中国多少岁生日吗?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我们的祖国?(生自由发言。
)2.介绍创作背景播放八国联军侵华视频,师解说创作背景。
我们的祖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她并不是一直像大家说的那样富饶强大。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入侵我们中华,外国列强竟然称中国为“老大帝国”,同学们,这个“老大”可不是夸奖啊!这是说我们中国是古老的大国,是濒临灭亡的国家,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昏庸无知者,也跟着叫嚷“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为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爱国青年梁启超先生写了一篇《少年中国说》,激励了当时无数的有志青年。
3.介绍作者梁启超,字卓如,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节选了《少年中国说》最后的几段文字,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1.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2.指名读,正音。
3.播放音频朗诵《少年中国说(节选)》,学生听,注意朗读节奏和句子停顿,用笔做好标记。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
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n)发硎(xíng)澌(s)2.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3.阅读课文,说一说少年中国具有怎样的特点。
《少年中国说》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7课《少年中国说》27 少年中国说【教学构想】梁启超所倡导的“新文体”,具有“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等特点,这在本文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1.类比、对比手法的娴熟运用。
本文的类比、对比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自始至终,一贯到底。
可以说,类比和对比是全文意理建构的骨架。
二是类比处处渗透、笔笔投射,对比多角度多层面,洋洋洒洒。
2.排比、设喻,连珠喷发。
语言形式是文章风格的重要体现。
本文语言给人以滔滔滚滚之气势美,除总体上的平易畅达外,主要得力于排比和设喻的连珠喷发。
如文章的第2自然段,在比较“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时,就一连用了几十个排比句和几十个比喻句。
像这样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层进等表达手法于一体的语言形式,像这样大面积连珠喷发的语言气势,可以说是梁启超“新文体”的一个十分耀眼的特点。
3.激情滚滚,一气呵成。
梁启超的文章,得力于气势,而气势之来则得力于激情,激情之生则得力于感愤之深重。
有了真实、激越的情感,文章才有逼人之盛气,作者才能“纵笔所至不检束”,“情”、“气”所至自成妙文。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能解释下列词语:恶、澌、硎、冤业、汪洋、八荒。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能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课文梁启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
“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掌握其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怀,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
2. 掌握《少年中国说》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少年中国说》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少年中国说》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梁启超及其作品背景。
2. 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感受课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组朗读,注意朗读的语调和停顿。
3. 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思想,如爱国、奋发向前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3)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4.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如何理解“少年中国说”中的“少年”?(2)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拓展延伸(1)布置作业:阅读梁启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思想。
(2)观看相关纪录片,了解中国近代史。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朗读、讨论、发言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感悟:通过课后交流,了解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感悟和体会。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特点;2.理解少年中国的意义和作用;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中国儒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2.少年中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中国儒学的核心思想;2.分析少年中国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可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2.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主要介绍中国儒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如仁、义、礼等。
通过讲解这些思想的内涵和核心价值,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化。
3.讨论与思考(30分钟)让学生自愿发言,讨论关于少年中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少年中国运动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4.小组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如剪纸、书法、瓷器等),并通过展示、讲解的形式向全班介绍所选择的文化形式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与中国儒学思想的关系。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针对学生的发言和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六、教学扩展:1.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传统文化艺术展览,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3.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积极性;2.评价小组活动的内容和表现;3.学生课后提交的学习总结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思考。
八、教学反思:1.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增加与学生的互动;2.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通过亲身参与,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3.在导入和知识讲解环节,可以采用多媒体资源,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国家的困境和民族的危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们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事业而作的一篇演讲。
本文用诗意的语言,热情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呼唤少年中国振兴图强。
本课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但对于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梁启超这位历史人物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中国的朝气蓬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把握。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课文录音带或音频文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梁启超的照片,简要介绍梁启超的历史地位和《少年中国说》的背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等。
《少年中国说》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7课《少年中国说》27 少年中国说【教学构想】梁启超所倡导的“新文体”,具有“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等特点,这在本文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1.类比、对比手法的娴熟运用。
本文的类比、对比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自始至终,一贯到底。
可以说,类比和对比是全文意理建构的骨架。
二是类比处处渗透、笔笔投射,对比多角度多层面,洋洋洒洒。
2.排比、设喻,连珠喷发。
语言形式是文章风格的重要体现。
本文语言给人以滔滔滚滚之气势美,除总体上的平易畅达外,主要得力于排比和设喻的连珠喷发。
如文章的第2自然段,在比较“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时,就一连用了几十个排比句和几十个比喻句。
像这样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层进等表达手法于一体的语言形式,像这样大面积连珠喷发的语言气势,可以说是梁启超“新文体”的一个十分耀眼的特点。
3.激情滚滚,一气呵成。
梁启超的文章,得力于气势,而气势之来则得力于激情,激情之生则得力于感愤之深重。
有了真实、激越的情感,文章才有逼人之盛气,作者才能“纵笔所至不检束”,“情”、“气”所至自成妙文。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能解释下列词语:恶、澌、硎、冤业、汪洋、八荒。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能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课文梁启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
“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体会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背诵。
三、教学准备1、查阅梁启超资料。
2、了解清朝末年(1900年)社会背景。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读懂课题1、今天让我们走近梁启超和他的《少年中国说》出示梁启超图片,板书课题。
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指名2人读。
师带读。
师:我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少年中国/说)2、释题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
“说”是论述的意思。
例如:唐朝诗人韩愈的《马说》是写马的;宋朝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写莲花的。
猜一猜梁启超的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齐读课题)师:何谓少年中国?(年轻的中国)梁启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个怎样的国家?二、检测预习,感知文章大意。
过渡: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课文,搜集资料,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了什么?1、汇报预习结果。
(写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2、文中有一句话点出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快速读一读课文在文中找到。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3、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指名1人读。
指导朗读:①文言文的朗读要注意停顿,“故”是所以的意思,读时要停顿(出示停顿)。
再读。
指名1人读。
4、点红“今日”。
“今日”是什么时候,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谁来说说?师小结板书:结合资料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板书:结合资料)5、师出示图片介绍年代背景:120年前的中国,国家极其贫穷、落后。
人民生活贫苦、政府腐败无能、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他们嘲笑中国是年老腐朽的国家,想趁中国落后来瓜分中国,甚至有言论说,任何一个列强三天之内就可以灭了中国。
国家危在旦夕,民族危在旦夕,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为唤醒国人爱国热情写下,读(出示:故今日之责任……)6、理解“责任”。
师:今日之责任是什么责任?(板书:少年中国)梁启超渴望创造一个怎样的少年中国?7、出示剩下的句子,指读(生汇报)。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
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n)发硎(xíng)澌(s)2.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写于1900年,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做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希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目标】1.会认“泻、皇、胎”等6个生字,会写“潜、渊、鳞、履、疆,”等9个生字。
借助注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 通过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交流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及作者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年中国。
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习本文写作特色和反复对比的特点。
3.让学生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品格培养目标】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生交流背诵搜集的爱国诗歌【预设评价】你背诵得很有感情,声音再放开一点就好了【预设评价】你背诵的诗歌真多,显示出你有很高的语文素养。
小主持讲安全:不满12周岁,严禁骑自行车上路。
【设计意图】日日讲安全,安全记心中。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经典咏流传中的歌曲《少年中国说》,学生谈感受。
2.导入语:有个人在100多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他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二、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生词的自学情况①字音:潜(qián)龙腾渊鳞爪(zhǎo)飞扬干将(jiānɡ)发硎②字形:“惶”是竖心旁,“鹰”里面是两个单人旁,“矞”上方是个“矛”;“履”里面是一个双人旁三、研读赏析学习活动(一)过渡: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用原文来回答。
1.小组交流,各抒己见,并在交流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
13《少年中国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少年中国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统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3.能结合资料,体会文章中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难点:能结合资料,体会文章中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出课题(一)齐读课文,复习内容1.齐读课文,回忆内容4.指名回答,概括大意(二)结合注释,回顾文意上节课我们还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意思,请三位同学来带领我们回忆课文的意思。
二、明晰“今日责任”(一)知责任1.抓关键词,了解责任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那么中国少年的责任是什么呢?谁能从文中找出关键词来说说你的发现?5.借助句意,读好停顿(1)个别读,发现长句子(2)借助句意,读准停顿(3)自主练习,读好停顿6.合作读文,引发质疑师引读:国家的智慧在,学生答:少年国家的强大在,学生答:少年国家的富强在……学生答:少年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小小的少年,单薄的肩膀,为什么要承受如此重大而又艰巨的责任?(二)理解“责任在少年”(1)借助资料,理解“责任在少年"想要知道梁启超先生为什么将这沉甸甸的责任赋予在少年身上,我们还要结合资料来帮助我们寻找答案。
补充资料:资料一:1840年英国用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1840到1900年的六十多年中,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多达数十个。
其中,以辛丑条约为例,清政府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相当于650亿人民币,清政府不仅流失了大量的金钱,国土还被侵占,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也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
当时帝国主义还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
民族危机空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言论,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少年中国说的节选,资料二:前文还有这样的内容:《少年中国说》前文“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少年中国说》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3.排比、比喻。
如在描述少年中国时,就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和比喻句。
像这样集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等表现手法于一体的语言形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少年中国的英雄形象,激情滚滚,一气呵成。
熟练到达背诵全文。
4、第一课时重在指导学生拼读会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
第二课时重在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
体会文章表达的强国梦想。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及象征的意义。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泻、鳞”等6个生字,“泻、潜”等7个会写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学情分析
1、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即便是网上查资料也不一定弄明白。
2、这篇文章和现代文有区别,有些字很生僻,大部分句子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此学生在朗读和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朗读,通过让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收到良好效果。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1),背景简介。
20世纪旧中国的现状
(2)简介作者,梁启超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少年中国说
(1)解题,(散文体裁)
学生质疑:略
一、设疑自探
1、出示课件(学习提示)
自学提示1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识字,圈出文中新词,不懂的用符号标出来,小组议一议。
(2)、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条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
2、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学生反馈学习成果。
(1)、指导生字写法:试、履、疆等
(2)、指导生字读音:作、鳞、惶、等等
(3)、指名读,集体读。
二、质疑再探
朗读课文,想一想:
1.少年中国具有哪些特点?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
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
2.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有怎样的联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作者运用排比句,把少年和国家的关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少年理所当然地感到重任在肩。
)
三、课堂练习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2、教师范读《少年中国说》。
主旨概括
作者通过描述( )的关系,讴歌了少年中国的( )及其美好的( ),表达作者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课下作业
1、用“\”划去加点字错误的读音。
鳞爪(lín línɡ)
初胎(tāi tái)
震惶(huánɡ huǎnɡ)
壮哉(zāi zhāi)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
A.光芒。
B.锋芒。
C.茫茫
少年雄于地球( )
A.雄性。
B.称雄。
C.英雄。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
A.鞋子。
B.踩,踏。
C.履行。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
背诵课文
4、办一份当代杰出人物故事手抄报。
设计亮点:
一、这是一篇半文言文半白话文。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是学习本课的关键。
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最后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
当把课文读流利之后就发现自己的声调不由自主地变得高亢嘹亮,好像要把胸中那种豪迈之气和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霸气发泄出来一样。
二是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进而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尝试着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读课文,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内容拓展延伸。
让孩子们通过视频感受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屈辱和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以及新中国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
另外,我采用三疑三探和先学后教的模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课后反思:
让当代少年感受到那种振奋人心的力量,是学习《少年中国说》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让学生重温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而在品读中慢慢地领悟文字间所流淌的爱国之情比教师死板灌输给学生要好很多。
多读多悟,可以很全面地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给理解文章所带来的益处。
朗读后背诵也成易事,理解情感更成易事,所谓“品读易达情”,
在这一课得到很好的验证。
《少年中国说》对中国少年的启迪,对美好祖国前程的展望都给当代少年带来了很大影响。
学生跨越了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直接抓住了文章的精髓,也成功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
但教师在朗读的辅导时间上有些长,用了一课时,在以后的教学上可适当加以调整,以便课堂时间被利用得更充分。
反思过去,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
在教学上,这一点尤显重要。
在日后的教学中,借鉴以往,改正不足,才能日臻完善,给学生一个活泼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