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歌(之一)》赏析
自己之歌诗歌鉴赏
![自己之歌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61c9aa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e.png)
自己之歌诗歌鉴赏
《自己之歌》赏析如下:
在艺术上,该诗以浓烈的抒情气氛冲淡哲理玄谈的艰涩枯燥,不愧是惠特曼的代表之作。
他的诗不跨行,而以行中短句构成一种隐约的内部节奏,随着奔放的激情、恣肆的想象和纵横的议论而形成一种舒卷自如的旋律,宛若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自己之歌》中心思想
《自己之歌》通常被认为是惠特曼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它集中反映了《草叶集》一书的主要思想。
它是一首“我”的赞歌,更是一首“我们”的赞歌。
它歌颂了人类,歌颂了民主、自由,还歌颂了大地、宇宙以及精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惠特曼在诗中提出了“我”与“非我”的矛盾统一关系。
“我”是全诗的中心形象,而《自己之歌》的背景是整个美国乃至整个人类世界。
《我自己之歌》赏析(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我自己之歌》赏析(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546f513e9ec3d5bbfc0a7466.png)
《我自己之歌》赏析李野光这首长诗是《草叶集》初版12首诗中的第一首,那时没有标题,到第二版才标为《关于一个美国人──华尔特·惠特曼》,第三版改为《华尔特·惠特曼》,直到1881年出第七版时才确定为《我自己之歌》。
诗题在中国最初由徐志摩译为《我自己的歌》,后来楚图南改译为《自己之歌》,近年赵萝蕤又译为《我自己的歌》。
这两种译法我觉得都不十分确切,因为在这里“我自己”是诗的主题,正如“大路”是《大路之歌》的主题一样。
一种翻译忽略了“我",另一种翻译中的“我自己的”又可能被理解为一个所属性的定语(与“别人的”相对),故决定改译为《我自己之歌》,似觉全面一些.诗中的“我”究竟怎样解释,这是个关键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首先必须承认,这个“我”具有两重乃至多重的意义。
第一重意义是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他在诗中有种种自白,谈到自己的情况和经历,这是读者最先认出的。
第二重意义是作为一个一般的人、一个人的象征的“我”,他可以代替各种各样的人发言、感受、行动,等等。
第三,在某些情况下则是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它是一种泛神论生命力的人格化.由于这几种身份在诗中交替出现,彼此混淆,所以许多地方不好理解。
例如此诗最初问世时,读者看到第24段中举出的诗人名字,便把“我”完全看成了惠特曼本人,并到诗中去寻找作者的自传,结果得出的印象是他为人傲慢、粗鲁而好吹嘘,这当然对诗人十分不利。
后来经过一些友好的评论家和惠特曼本人相继解释,说诗中的“我”并非就是诗人,而主要是指19世纪美国的代表人物,这才有了不同的看法。
如某位批评家说的,如果那个“我”是当时美国人的代表,这首诗倒是好理解得多,因为对于一位能象征领土迅速扩张、生产蓬勃发展的美国的人物,说他自己“里外是神圣的",说他“溺爱我自己",就比较符合实际了。
《我自己之歌》作为惠特曼的代表作,作为《草叶集》的缩影,它的产生背景就是《草叶集》的背景,其主题思想也就是《草叶集》的中心思想。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 教案大全(教师用书)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 教案大全(教师用书)](https://img.taocdn.com/s3/m/0ed77b3404a1b0717ed5dd03.png)
[资料链接]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歌德歌德(1749—1832),出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
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里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
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
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
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现代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
普希金的抒情诗有800余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致克恩》和《我曾经爱过你》等。
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
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迷娘(之一)》《迷娘(之一)》中的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作品中最动人的人物。
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很有性格魅力。
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
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
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
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
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
《迷娘(之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哀婉优美的诗歌。
《自己之歌》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自己之歌》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e36a1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04.png)
《自己之歌》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自己之歌》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自己之歌》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本文主要介绍了《自己之歌》这篇文学作品的精品教案,旨在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自己之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再分别从文本解析、语言运用和深层阅读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自己之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自己之歌》是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小说,于1963年出版。
这部小说是鲍德温社会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之一,描写了一个美国东北部小镇上一个黑人青少年的成长故事。
作者詹姆斯·鲍德温(1924-1987)是美国文坛上著名的黑人作家、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以关注黑人文化和探讨种族问题而闻名。
他的作品多以黑人生活为背景,艺术手法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对美国社会问题和社会心理进行深刻探讨。
鲍德温被誉为“黑色文化先知”,在美国黑人文学和文化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文本解析本部分主要从情节、人物和主题三个角度分析小说的文本内容。
1.情节分析小说《自己之歌》主要叙述了年轻的黑人男孩约翰·格林的成长经历以及他面对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约翰的母亲是一名福音教派的信徒,父亲则是赌博和酗酒的人。
父母的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给约翰的成长和性格造成一定的影响。
约翰自卑、脆弱、叛逆,心里不断想着自我逃避,希望自己能够“不同于别人”。
小说的主要情节集中在约翰成长的过程中,他在工作中认识了布克、钟维,之后遇到了奎加、艾西斯这对兄妹。
最后,他受到了小说家史黛芬·穆恩的邀请,踏上了文化之路。
整个故事通过约翰一步步成长,面对困难,逐渐认识到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并最终选择了真正的自我发展,刻画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2.人物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包括约翰、奎加、艾西斯、布克、钟维等。
约翰是小说的主人公,整个小说也主要是讲述他的成长故事。
高考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意象与意境:联读《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
![高考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意象与意境:联读《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f526046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f.png)
现代诗歌阅读专题意象与意境:鉴赏诗歌的情境之美——联读《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专题解释】以本单元中四首外国诗歌《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为例,比较各自选用的意象,联系相应的地域情境,提炼不同的文本意境。
在掌握诗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预习任务】1. 选取《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中的意象绘制到地图上的相应国家,通过搜集资料探究《迷娘(之一)》描绘的国家为何是①,《致大海》所处的国家为何是③。
2. 选择《迷娘(之一)》《树和天空》或《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中的一组,概括诗中意象体现的地域特点,如地理、神话、文化背景,再结合诗句进行文本分析。
【学习任务】第一课时任务一世界文学初体验导入:让学生根据以往的读书经验,在这张局部的世界地图上,列举其他国家及其对应的文学作品,讨论作品中体现的气候、地貌、历史、社会等和该国的关联,感受文学背后的地域性、民族性;初步交流四首诗歌及其对应的国家。
讨论1:为什么说《迷娘(之一)》描绘的国家是意大利?明确:迷娘是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一个意大利姑娘。
她早年被人诱拐到德国,十三岁时为小说主人公威廉所搭救。
这首歌唱出了迷娘对祖国意大利深切的思念和对威廉的敬慕,也蕴含着歌德对意大利的神往。
讨论2:普希金所“致”的大海是哪一片海域?明确:普希金此前因为在一系列政治讽刺诗中抨击沙皇统治,被流放到当时俄国南部、黑海边的敖德萨,但他在流放期间继续创作,与革命者来往,又被下令押送到俄国北部,本诗是离开敖德萨时所作,歌颂的是壮美的黑海。
任务二《迷娘(之一)》《树和天空》:两种相遇预习展示1:展示交流意大利地图上《迷娘》意象的绘制。
讨论1:诗中有哪些意象具有地域情境?可以进行什么样的分类?明确:第一诗节中开花的柠檬、绿叶中的金黄橙子主要出产自意大利。
13-3《自己之歌》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13-3《自己之歌》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e7c0371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72.png)
3、第二节中的“我”有什么特点?
“我”是万物中的一员,但是“我 ”拥有对自然 万物的 支配权,可以离开他们,又可以将万物 召来。
4、第三节中连用九个“徒然”,有什么作用?
①“徒然”意思是“白白地,不 起作用”。诗人明白 地告 诉读者,一切的逃跑、畏怯、躲避 都毫无用处,不会得 到我 们想要的东西,不会达成我们 的目标。
观点二:《自己之歌》打破了当时的诗歌形式。当时美 国的文学主要跟随欧洲的文学潮流。然而,惠特曼是19世 纪美国的激进派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表现出积极的追求 和革新精神,在《自己之歌》里,惠特曼在借鉴欧洲传统 诗史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的 形式,开创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新事物的出现,必 会在开始时遭到一些人的批判,这也属于正常现象。
1
作者简介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 人。他出身农家,曾做过教师、编辑。 1838年至1839年期间,惠特曼主编报 纸《长岛人》。1855年《草叶集》第1 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 共收诗383首。《草叶集》以“草叶” 命名,体现了诗人的民主思想。惠特曼 著有:《给一个遇到挫败的欧洲革命者》 《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等。
(1)第一人称凸显宏大自我。诗歌以口语化的语言采撷自然 之物,随着奔放的激情、恣肆的想象而形成一种舒卷自如的旋律, 采用第一人称,以“我”作为主人公,更能在涌动的旺盛的生命 之力中凸显那个宏大的自我,抒发诗人质朴明朗的个人情感。
(2)意象组合唱响生命颂歌。草叶、蚂蚁、沙、鹪鹩、雨蛙、 黑莓、母牛、小鼠、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菜根、飞 鸟、走兽等来自大自然的渺小平凡的事物聚集在一起,唱响激情 澎湃的生命颂歌,是惠特曼内在生命精神的充分体现。诗人以个 体的生命感触全体的生命,以有限的生命覆盖无限的生命,以短 暂的生命把握宇宙生生不息的永恒生命。
《自己之歌》(节选)最后一节运用了反复和排比的艺术手法,结合作品对此加以赏析
![《自己之歌》(节选)最后一节运用了反复和排比的艺术手法,结合作品对此加以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92f76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d.png)
《自己之歌》(节选)最后一节运用了反复和排比的艺术
手法,结合作品对此加以赏析
《自己之歌》(节选)最后一节:
我饮着朝霞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这一节运用了反复和排比的艺术手法。
“我饮着”、“听着”、“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强调了诗人与自然的合一,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尚未完全领悟的哲理的感慨。
我唱自己的歌诗歌鉴赏
![我唱自己的歌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e461b4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d.png)
我唱自己的歌诗歌鉴赏一、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1. 主题。
- 这首诗的主题很明显是关于自我表达。
“我唱自己的歌”这个题目就像一个响亮的宣言,诗人要唱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声音,而不是跟随别人的曲调。
这是一种对个体性的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故事、情感和思考方式,诗人通过唱歌(在这里唱歌是一种艺术化的自我表达形式)来展现自我。
2. 情感。
- 诗中洋溢着一种自信和自豪的情感。
诗人不被外界的规范或者大众的模式所束缚,他在自己的歌声里找到了力量和快乐。
就像一个孩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玩耍,那种无拘无束、尽情享受的感觉。
同时,也有一种淡淡的孤独感,因为当一个人强调自己独特的歌唱时,可能意味着他与周围的一些常规或者大众的东西有一定的距离,但诗人并不在意这种孤独,反而在孤独中更加坚定地唱出自己的歌。
二、诗歌的意象与象征。
1. “自己的歌”意象。
- “自己的歌”是整首诗的核心意象。
这个意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声音、灵魂的呼喊。
它可能包含了诗人的梦想、回忆、对生活的感悟等各种各样的元素。
比如说,这歌可能是诗人在清晨看到第一缕阳光时心中涌起的希望之歌,也可能是在经历了挫折后自我安慰和鼓励的坚强之歌。
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是诗人自己的创造,就像我们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2. 其他可能的意象(如果诗中有)- 如果诗中有像“天空”“大地”之类的意象,那它们可能也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例如,“天空”可能象征着诗人自由的精神空间,他的歌声可以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不受限制;“大地”可能象征着诗人的根基,他的歌是从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有着本土的、质朴的情感,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
三、诗歌的语言风格。
1. 简洁直白。
- 诗的语言很可能是简洁直白的。
就像一个人在和朋友聊天时,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比如“我唱自己的歌”这一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却有着强大的力量。
这种简洁的语言能够让读者迅速抓住诗歌的主旨,不会在复杂的词句中迷失方向。
教学课件《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
![教学课件《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bc34fc7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0.png)
梳理意象,探究诗情
《致大海》
2.勾画表达情感的词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出情感脉络。
第一部分:临别之不舍、留恋(1.2)
热爱、追求自由(3-5);
追求自由而不得的痛苦(6.7);
第二部分:对拿破仑的礼赞、惋惜(9)对拜伦的赞美崇敬
(10—12);
回到现实,前途渺茫的悲哀(13)
第三部分: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坚决(14.15)
作者作品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 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 报纸编辑。主要诗集《草叶集》代表着美国 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被称为“美国诗歌之 父”。
其诗作热情奔放,不受传统格律束缚, 用新的形式表达民主思想,对种族、民族和 社会压迫表示强烈抗议,对美国和欧洲自由 诗的发展很有影响。
小结
《致大海》
诗人笔下的大海,首先是真实存在的大海,它自由奔放浩 渺无际,有时无比幽静,有时席卷一切。诗人笔下的大海又是 被人格化了的大海,它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和对话者,它具有 了强烈的象征色彩。它象征着自由的意志,象征着一种永远不 屈于任何奴役的生命存在。诗人与大海为友向宏大的自然风景 倾诉自己热爱自由、崇尚正义、反抗压迫的热烈情感。
雄形象的特点。 自由的元素、蓝色的浪头、骄傲的美、壮观 的美色、喧声呼唤、光和影、浪花的喋喋
广阔的胸怀 壮丽的景色
忧郁的絮语、沉郁的吐诉、喑哑的声音、深沉、幽静、
阴郁、任性的脾气、喜怒无常、汹涌、倔强、有力 惊人的威力
思考:大海有何象征意义?
狂放不羁的魄力
大海美丽却危险,他博大却无常,他能容纳一切、狂放不 羁,能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这不正是一种对自己的行为能完 全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吗?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我自己之歌》中的超验主义思想
![《我自己之歌》中的超验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73df39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a.png)
《我自己之歌》中的超验主义思想《我自己之歌》是美国诗人威尔特·惠特曼的一首著名诗篇,被誉为超验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超验主义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强调个人感知和体验之上的超越现实世界的境地。
《我自己之歌》通过展现诗人对自我的探索和关于宇宙、人类的思考,表达了超验主义的核心思想。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我自己之歌》中的超验主义思想。
首先,《我自己之歌》中的超验主义思想体现在对自我和身体的追求。
诗中反复出现的“我”,代表着诗人对个体和个人存在的关注。
诗人将自己的存在放大到宇宙的尺度,他认为自己与自然界没有隔阂,与万物相通。
他追寻自己的灵魂,认为其灵魂是不可摧毁的,在宏大的宇宙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种对自我和身体的重视,可以认为是对宇宙的一种超越和超验。
他的身体是神圣的,是一个个体,也是所有个体的综合体。
《我自己之歌》中的超验主义思想通过对个体的关注,实现了个人与宇宙的融合。
其次,超验主义思想还体现在对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上。
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渴望和赞美,认为自然是无限的、神圣的,具有超越现实世界的力量。
在自然中,诗人感受到了对生命的鲜明和强烈的意识。
他看到自然的美和力量,感知到其中隐藏的奥秘。
超验主义思想认为自然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可以使人们超越日常现实,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诗人认为人类与自然的连接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共同构成了宇宙的一部分。
最后,超验主义思想还体现在对人类个体命运和精神觉醒的探索中。
诗中提到了各种不同个体的经历,展示了人类的多样性和普世性。
这些个体有各自的独立生活和意识,但又与其他个体相互联结。
诗人通过描述他自己以及其他人的经历,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个体意识的力量。
他力图超越身体的束缚,追求心灵和灵魂的解放。
超验主义思想认为个体的觉醒和灵性的追求是实现超凡脱俗的关键,超越个体的困扰和拘束,达到灵魂的解放和上升。
总之,《我自己之歌》中的超验主义思想体现在对自我和身体的追求、对自然和人类的关系的感知,以及对个体命运和精神觉醒的追求上。
【高中语文】《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知识点清单
![【高中语文】《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知识点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dd7a276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d.png)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新教材)《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知识点清单13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一、重点剖析《迷娘》(之一)1. 本诗三个诗节描写的意象众多,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特点,其共同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共同特点:都与故乡有密切的关系,都表现了故乡的美好和魅力。
第1节选择的意象有柠檬花、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具有鲜明的意大利地域特征,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图景;第2节所写的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等,具有意大利建筑的鲜明特征,宏伟而壮美;第3节则以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等意象,展现了迷娘归乡(也可看作离乡)之路上的景色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
诗歌前两节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迷娘的故乡意大利的美好、迷人,构建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抒发了迷娘对美好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2. 诗歌中哪些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其对诗歌主旨的表达具有怎样的作用?答案:桃金娘和月桂。
桃金娘为维纳斯的神树,而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象征着爱情与美丽;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预言、音乐和医药之神,消灾解难之神,象征着光明和美好。
桃金娘和月桂与其他意象一起营造出美丽动人的画面,承载了主人公对故乡的热烈情感,同时也使诗歌的主旨拓展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这一更高的层面,起到了升华主旨的作用。
3. 如何理解《迷娘》(之一)中“爱人”“恩人”“父亲”这三个称呼?答案: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
倾诉的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分别是“爱人”“恩人”“父亲”,事实上,这三者是同一个人——威廉·迈斯特。
迷娘从小被拐卖到异国他乡,后被威廉解救。
迷娘在心中深深地爱着威廉,可她知道他们是无法在一起的,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他为“父亲”。
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威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
惠特曼《自己之歌》ppt课件(一)
![惠特曼《自己之歌》ppt课件(一)](https://img.taocdn.com/s3/m/10e87e1ea2161479171128e7.png)
和 它你你切过你(你泉我 们将也,死将还将源在 。静不也人不有会,一 静会不的再千得 处 地通会眼会万到 呆 向过以睛间个大 过 各我书去接太地 一 方的本观又阳和 日 面眼里看间留太 一 倾睛的一接在阳 夜 听观假 地那的 , ,察象 去里一 你 经,和 认,切 就 过从鬼 识)美 会 你我影 事 善 有 自去作 物 , 了 一 己获为 , 切 而得你 也 诗 滤一的 不 歌 取切粮 会 的 ,食 通
大 我饰我但无气 疯,愿它臭并 狂赤意永味不 地裸走远的是 渴了到适物一 望全林宜质种 能身边于,芳 这,的我 香 样 河的 , 接 岸呼 它 触 上吸 没 到 ,, 有 我 去我 熏 自 掉爱 香 己 一它 之 。 切, 气 人 , 为 它 的 是 虚
屋 沉这我宇 醉种自和 。芬己房 芳呼间 的吸里 气到充 息这满 ,种了 要芳芳 使香香 我,, 沉我框 醉知架 ,道上 但它也 我,充 不我满 让欢了 自喜芳 己它香 ,,
《草叶集》
草叶象征着一切平凡、 普通的东西和平凡的普通
人。这册划时代的诗集受到 了当时社会普遍的冷遇,但 在后世却获得了应有的崇高
评价。 自由是《草叶集》的一大特点。
惠特曼
美国19世纪杰出的 浪漫主义民主诗人,其
《草叶集》代表着美国浪漫 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 理想,反映了美国独
教 毫不但退条 无论绝后和 顾是不一学 忌善能步派 ,是把,且 以恶它满暂 一,们足时 种我全于搁 原将遗现开 始随忘在, 意,它 之 们 所 所 及 已 , 给 我 的 一 切 ,
我 希我母我这的 望现也在空舌 继在同这气, 续是样里构我 不三在生成的 停十这长,血 地七里, 液 唱岁生我 中 下了长的 的 去,,父 每 直身 母 个 到体 在 原 死完 这 子 亡全 里 , 。健 生 都 康 长 是 , , 由 他 这 们 泥 的 土 父
惠特曼《我自己的歌》_一首抒情史诗
![惠特曼《我自己的歌》_一首抒情史诗](https://img.taocdn.com/s3/m/7711ed9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f.png)
惠特曼《我自己的歌》_一首抒情史诗惠特曼《我自己的歌》:一首抒情史诗惠特曼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富有激情和自由的精神,对于美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我自己的歌》无疑是一首抒情史诗,展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个人经历的追求与思考。
《我自己的歌》这首长诗通过一系列的自传形式,深入而感性地描绘了惠特曼的人生积淀和感悟。
诗中的他将自己的灵魂与自然统一起来,通过诗中```多次出现的“我”,惠特曼不仅可以代表个体,也通过他的经历和思考,表达了整个人类的渴望和力量。
他以个体为核心,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和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惠特曼在《我自己的歌》中将自然描述为一种完美的存在,他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自然的美和力量。
他观察到了生活的微妙之处,体验到了自然的神秘和奥妙,他说:“逐一寻味,每一样都美好。
”他用平凡的语言,将自然的细微之处赋予了无尽的意义,并通过这种自然和人的融合,表达了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美的追求。
他坚信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需要回归自然,与其和谐共处,这也是他一直倡导的。
在《我自己的歌》中,惠特曼展现了他对人生和个体的思考,以及对死亡的接纳和理解。
他写道:“警觉地站起来,为生者而战,而我无怨无悔,因为热爱生活。
”他用经历和感悟告诉我们,面对死亡,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积极活在当下,并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美好的回忆。
他用这种坦然和宽容的态度,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贵和美丽,以及死亡不可怕而应被接纳。
惠特曼在《我自己的歌》中还表达了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关注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和群体,并以自身的经历抒发了他对不同群体的关怀和同情。
他用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所有人,不分高低贵贱,他说:“我的灵魂与大地同在,与天空同在,与所有生物共鸣。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关怀,而不应该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而造成差异。
惠特曼的《我自己的歌》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首长诗无疑是一部抒情史诗。
《自己之歌(节选)》-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自己之歌(节选)》-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3fc2432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33.png)
逃跑或畏怯 侧 面 表 现 我 的 强 大 而 无 所 不 能 , 以 及 我 和 自 然 的 不
可分割。我可以飞越大地,任意东西,不受时空限
是徒然的,
制,甚至和宇宙融为一
的浪漫乐观。
体
,
表
现
出
一
种
火“惠成特曼岩式喷” 出了千年的烈火来反对我接近是徒然的,
爬虫退缩到它的灰质的硬壳下面去是徒然的,
事物远离开我并显出各种不同的形状是徒然的,
憧憬。
蝮蛇在藤蔓和木材中间溜过是徒然的,
麋鹿居住在树林的深处是徒然的,
尖嘴的海燕向北飘浮到拉布多是徒然的,
我快速地跟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
四、归纳概括
请简要概括诗歌三个小节的主要内容
第1节:我相信万物,赞美万物。 第2节:我自己平凡,能量巨大。 第3节:我不受拘束,无所不能。
【诗歌主题】
他有“美国诗歌之父”之称。他的创作对欧美诗歌 的发展影响极大。
《自己之歌》
《草叶集》初版的开卷之作。此诗揭示了“草叶”的意义: 自然界最平凡、最普通的草,有广大的生活天地和强劲的生命 力量,它“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 白人中都一样地生长”。
惠特曼认为草是他的形象,他的“意向的旗帜,由代表希 望的碧绿物质所织成”,他要用“如同草一样朴实”的语言讴 歌祖国和人民。在诗人心目中,不朽的草象征不朽的人民,正 在发展中的美国、自由和民主的理想。
国这个时期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表现出积极的追求 和革新精神。在《自己之歌》里,他在借鉴欧洲传统史诗的 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开创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 这种开拓创新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新事物的出现,必定在开 始时遭到大家的批判,但时间会证明一切。
《自己之歌(节选)》课文赏析
![《自己之歌(节选)》课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ff3a5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f.png)
《自己之歌(节选)》课文赏析原文呈现①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1】一只蚂蚁、一粒沙和一个鹪鹩①的卵都是同样地完美,雨蛙也是造物者的一种精工的制作,藤蔓四延的黑莓可以装饰天堂里的华屋,【2】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母牛低头啮草的样子超越了任何的石像,一个小鼠的神奇足够使千千万万的异教徒吃惊。
【3】层解:第一节,“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
名师圈点:①鹤鹩(jiāo liáo):一种小型鸣禽,体长约10厘米,羽毛赤褐色,略有黑褐色斑,点。
多在灌木丛中活动,吃昆虫等。
名师赏评:【1】“星星”璀璨夺目,“草叶”普通平凡,但在“我”看来,“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这说明诗人赋予了最普通的小草以崇高的地位和尊严。
【2】平凡如黑莓者,也可以“装饰天堂里的华屋”,诗人意在表明每一位平凡的普通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
【3】[对比]作者选取了草叶、星星、蚂蚁、沙粒、鹪鹩的卵、雨蛙、黑莓、关节、母牛、小鼠等意象,通过对比的手法,说明无论多么平凡的事物也有自己的独特价值。
难点②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4】虽然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了过去的一切,但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
【5】层解:第二节,“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名师赏评:【4】在诗人的眼中,万物是浑然一体的,个体的区别只是表象,表象之下隐藏的是生命统一的本质。
“装饰着飞鸟和走兽”,说明“我”是追求自由的。
【5】“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但“需要的时候”“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这体现了诗人为了自由不顾一切的精神。
③逃跑或畏怯是徒然的,火成岩喷出了千年的烈火来反对我接近是徒然的,【6】爬虫退缩到它的灰质的硬壳下面去是徒然的,事物远离开我并显出各种不同的形状是徒然的,海洋停留在岩洞中,大的怪物偃卧在低处是徒然的,鹰雕背负着青天翱翔是徒然的,蝮蛇在藤蔓和木材中间溜过是徒然的,麋鹿居住在树林的深处是徒然的,尖嘴的海燕向北飘浮到拉布多是徒然的,【7】我快速地跟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自己的歌(之一)》赏析
《我自己的歌》赏析
李野光
这首长诗是《草叶集》初版12首诗中的首,那时没有标题,到第二版才标为《关于一个美国人──华尔特•惠特曼》,第三版改为《华尔特•惠特曼》,直到1881年出第七版时才确定为《我自己之歌》。
诗题在中国最初由徐志摩译为《我自己的歌》,后来楚图南改译为《自己之歌》,近年赵萝蕤又译为《我自己的歌》。
这两种译法我觉得都不十分确切,因为在这里“我自己”是诗的主题,正如“大路”是《大路之歌》的主题一样。
一种翻译忽略了“我”,另一种翻译中的“我自己的”又可能被理解为一个所属性的定语,故决定改译为《我自己之歌》,似觉全面一些。
诗中的“我”究竟怎样解释,这是个关键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首先必须承认,这个“我”具有两重乃至多重的意义。
重意义是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他在诗中有种种自白,谈到自己的情况和经历,这是读者最先认出的。
第二重意义是作为一个一般的人、一个人的象征的“我”,他可以代替各种各样的人发言、感受、行动,等等。
第三,在某些情况下则是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它是一种泛神论生命力的人格化。
由于这几种身份在诗中交替出
现,彼此混淆,所以许多地方不好理解。
例如此诗最初问世时,读者看到第24段中举出的诗人名字,便把“我”完全看成了惠特曼本人,并到诗中去寻找作者的自传,结果得出的印象是他为人傲慢、粗鲁而好吹嘘,这当然对诗人十分不利。
后来经过一些友好的评论家和惠特曼本人相继解释,说诗中的“我”并非就是诗人,而主要是指19世纪美国的代表人物,这才有了不同的看法。
如某位批评家说的,如果那个“我”是当时美国人的代表,这首诗倒是好理解得多,因为对于一位能象征领土迅速扩张、生产蓬勃发展的美国的人物,说他自己“里外是神圣的”,说他“溺爱我自己”,就比较符合实际了。
《我自己之歌》作为惠特曼的代表作,作为《草叶集》的缩影,它的产生背景就是《草叶集》的背景,其主题思想也就是《草叶集》的中心思想。
关于这一点,诗人在《过去历程的回顾》中写道:我为我的理想追求和斗争了多年之后,“发现自己在31岁到33岁时仍然醉心于一个特别的愿望和信念……这就是发愤以文学或诗的形式,将我的身体的、感情的、道德的、智力的和审美的个性,坚定不移地、明明白白地端出和忠实地表现出来。
”又说:“在我的事业和探索积极形成时我就看到,那个提供答案并叫一切事物以它为转移的主体和核心,必然是一个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一个人──这个人,我经过多次考虑和深思之后,审慎地断定应当
是我自己──的确,不能是任何别的一个。
”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美国历史的、民族的角度来加以考察。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上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
至于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
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
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
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
这首诗在《草叶集》初版中出现时,不但没有标题,也没有标出可分段落的数字,甚至全诗结尾处竟没有一个句号。
用美国现代批评家理查德•蔡斯的话来说,它是一种包括“意象派似的小诗、现实主义城乡风俗画、各式各样的目录、说教、哲理探讨、滑稽插曲、自由漫谈和抒情沉思”的特殊结合。
这代表了历来许多评论家的意见,即认为长诗没有什么结构可言,只是一些串连在一起的各种不大相干的段落。
但也有些评论家觉得长诗的整体性很强,其内在联系并不难追踪。
个别专门研究的学者甚至把它体系化了,说它结构严密,形成了一个繁复的图案。
这种说法显然很勉强。
笔者倾向于同意理查德•蔡斯的见解,认为此诗是一种“特殊的结合”,它所包括的主要是对于诗人所处的那个“特殊时代和环境、美国、民主”的描写、沉思、议论和赞美,而他是通过一个个性即“我自己”来写的。
可以说它是“我自己”由内而外、由近而远、由小而大的发展,逐步与集体、国家、全人类乃至永恒世界相结合,最后形成一支歌唱民主精神和宇宙一统的狂想曲,连物我、生死、时空的差别也全都泯灭了。
这里的确贯穿着“自我中心”或“自我主义”的思想,但是如英国现代批评家道•格兰特所指出的,诗人并非单纯写这一思想本身,而是把诗中那个“我”作为民主的最高榜样,他身上的“健康、力量、活力、信心──所有这些特质都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民主,为每个抱有同一理想的人所共享”。
不过,长诗的内容既那么丰富庞杂,结构又那么松散奇特,像一座没有搭好、几乎还没有成形的七宝楼台那样,徒令人眼花缭乱而已。
我总觉得,惠特曼作为一个习性散漫又耽于沉思默想的人,这首诗看来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断断续续地记录下来,然后连缀成篇的。
从体例来说,也是叙述、素描、抒情、议论、独白等等的糅合,甚至在同一段中也有这种情形,而且反复颠倒,自相矛盾之处亦实在不少,加上作者的驳杂的哲学观点,就更加不好从整体上来加以把握和分析了。
也许,如诗人的好友布罗斯所说,如果我们也紧紧盯住诗中那个“君临全篇并始终紧盯着我们的个
性”,我们会依稀看出个眉目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