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洞内施工控制测量之交叉导线网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洞内施工控制测量之交叉导线网法
隧道洞内施工控制测量之交叉导线网法
1 隧道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的网形设计
洞内控制导线网应从隧道洞外GPS 平面控制测量确定的洞外联系边引入,洞内、外平面控制网宜以边连接进行联系测量。洞内控制导线网应采用下图1-1所示的交叉导线网,以提高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可靠性和精度。 GPS29
GPS32321
311322
312
323
313
32431430113021302230123023
30133014北
图1-1 隧道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网形示意图
2导线网的外业数据采集
1)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的精度要求
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表1-2所示的隧道施工实际情况,为保证隧道的横向贯通精度,隧道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的精度等级及主要技术要求,应满足表1-2的要求。
表1-2 洞内导线网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附合长度(k m)
边
长
(
m)
测
距
中
误
差
(m
m)
测
角
中
误
差
(″
)
相邻
点位
坐标
中误
差
(m
m)
导线
全长
相对
闭合
差限
差
方位
角闭
合差
限差
(″)
对应
导线
等级
测
回
数
0.
5
″
级
1
″
级
L≤2300
~
600
3 1.8 7.5 1/55
000
±3.6
n
三等4 6
2<L≤7300
~
600
3 1.8 7.5 1/55
000
±3.6
n
三等
4 6
L>7 300
~
600
3 1.3 5
1/10
000
±2.6
n
隧道
二等
4 6
注:导线网独立闭合环的边数以4~6条边为宜。
导线点宜充分利用洞内施工平面控制桩,单独布点时应布设在施工干扰小、安全稳固、方便设站、便于保存的地方,点间视线应距洞内设施0.2m以上。
导线网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表1-3的要求。
等级仪器等级半测回归零差
(″)
一测回内2c
互差(″)
同一方向值各测
回互差(″)
隧道导线0.5″级仪器 4 8 4 1″级仪器 6 9 6
导线网边长测量应符合下表1-4的要求。
等级使用测距
仪精度等
级
每边测回数
一测回读
数较差限
值(mm)
测回间较
差限值
往返观测
平距较差
限值往测返测(mm)
隧道导线Ⅰ 4 4 2 3 2m D 2)外业测量要求
1、采用徕卡或天宝高精度测量机器人进行导线网施测。外业测
量采用机载程序伺服马达自动测量并记录,全站仪具体标称精度要求如表1-5所示; 仪器型号 测角标称精度(″) 测距标称精度
TS30 0.5 0.6mm+1ppm
TCA2003 0.5 1mm+1ppm
TCRP1201+ 1.0 1mm+1.5ppm
2、洞内平面施测前和施测期间需对仪器设备进行常规检校和经常性检校,施测时注意对中、整平、通风和照明工作;
3、联测洞外控制点时至少需后视两个已知方向,并对已知边进行距离复核;
4、导线测量前应对原洞外控制点进行检测,检测较差应符合式
(1)的要求。当检测与原测成果较差满足限差要求时方可使用,否则需重新分析原因,确认是点位位移后,需要重新调整洞外控制点坐标成果。
2
221m m 2+=限f
(1)
式中:1m 、2m ——分别为原测、检测的测边或测角中误差。 5、由于洞内交叉导线平差需要进行边长的高程改化,导线测量时需要同时进行三角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指标按照五等水准精度执行,各项限差见表1-6。
光电三角高程测量精度应符合下表1-6的要求。
等
级 竖直角 往返观测高差边长范围(m ) 测回数(中
最大测回间较差指标差互差
丝法)角值
(o)(")(")较差
(mm)
五等
2 20 10 10 D
60200-600 6、用于气象改正的温度、气压数据,在每测站应测定一次,并
在观测手簿上作好相应记录。气象观测时待气压计、温度计与周围环境一致后测记气象数据,测距边气象改正通过全站仪进行自动进行。
7、为了有效检查洞内导线控制点的稳定性,需每两个月定期对交叉导线控制网进行复测,复测精度应满足式(1)的要求。如果复测成果超限,需再次复测,两次复测成果满足要求时导线成果进行更正。
3)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方式
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采用交叉导线的形式进行布设,测量时每站至少观测三个方向点,一般观测四个方向点。
A1A3A5
A2A4A6
图1-2 洞内控制测量交叉导线测量示意图
如图1-5所示,置镜A3点,分别观测A1、A2、A5和A6点,然后置镜A4点,分别观测A2、A1、A5和A6点。
水平方向观测时,应选择距离适中、通视良好、成像清晰且垂直角较小的方向作为零方向。分组观测时,应采用同一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