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学诊脉(初学)
怎么把脉最简单的方法
怎么把脉最简单的方法概述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正确认识和掌握如何简单而准确地进行脉诊,对于保护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脉诊,帮助读者快速掌握这一技巧。
第一步:准备工作在进行脉诊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脉诊的准确性。
首先,确保环境安静舒适,以便能够专注地观察和诊断。
其次,确保患者的身体放松,并将手放在患者的脉搏处。
最后,确保自己的手指干净并保持温暖,这有助于更好地感受患者的脉搏。
第二步:触诊脉搏脉搏是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搏动,通过触诊脉搏,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的脉象情况。
触诊脉搏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中指和无名指的第一指节触摸脉搏,避免使用拇指来触摸,因为拇指自身带有脉搏,可能会干扰触诊结果。
2.轻轻地按下脉搏,逐渐增加压力,直到能够感受到脉搏的跳动。
3.注意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形态。
脉搏的频率指的是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节律指的是脉搏的规律性,力度指的是脉搏的有无力量感,形态指的是脉搏的形状和强弱变化。
第三步:判断脉象脉象是通过触诊脉搏,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脉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陈脉:脉搏缓慢、弱,节律不齐。
2.实脉:脉搏有力、有节律,但过于紧张。
3.虚脉:脉搏弱,节律不齐,形态较平。
4.滑脉:脉搏顺滑、有力,节律规律。
5.弦脉:脉搏有力,有节律,但过于紧绷。
根据不同的脉象,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第四步:辨别脉象所代表的意义在判断脉搏的类型以后,我们需要根据脉象所代表的意义来进一步推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脉象可能与身体的各个脏器有关,具体而言:1.陈脉可能与消化系统功能较差有关,建议注意饮食调理。
2.实脉可能与高血压、心脏病等有关,建议进行相关检查。
3.虚脉可能与体力衰弱、营养不良等有关,建议适当休息和调节饮食。
自学诊脉的几种方法
自学诊脉的几种方法
自学诊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身体的问题。
下面介绍几种自学诊脉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强度。
正常的脉搏应该是有规律的,而且强度应该是适中的。
如果脉搏节律不规律或者强度过弱或过强,就可能存在身体问题。
第二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速度。
正常的脉搏速度应该是每分钟60-100次。
如果脉搏速度过快或过慢,就可能存在身体问题。
第三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深浅。
正常的脉搏应该是有力的,而且深浅适中。
如果脉搏深浅不一或者过浅或过深,就可能存在身体问题。
第四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位置。
不同的脉搏位置反映不同的身体状况。
例如,手腕上的脉搏反映心脏和肺部的状况,而脚踝上的脉搏反映肾脏和膀胱的状况。
第五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形态。
不同的脉搏形态反映不同的身体状况。
例如,弦细脉可能反映贫血或心脏病,而滑脉可能反映肝脾疾病。
以上就是几种自学诊脉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是初步判断身体状况的方法,如果发现身体有问题,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干货:自学诊脉详解(不需要基础也能看得懂)
干货:自学诊脉详解(不需要基础也能看得懂)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
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深资中医戏说脉诊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了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
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说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东西,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道了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吧!)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不用你出声,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是不是好玩?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是不是好玩?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新手如何入门学习中医诊脉?
新⼿如何⼊门学习中医诊脉?今天给⼤家分享⼀个简单的中医脉诊技巧如何把脉当然是先找到把脉的位置。
⼈的脉分为⼨关尺三个部位,左右⼿各有⼀个⼨关尺的位置。
⾸先,双⼿伸出来,露出⼿腕,在你⼿腕的边缘处有个凸起的⾻头,叫做桡⾻茎突,先⽤中指摸到它,然后再在它对应的位置摸到⼀条⾎管,这个地⽅就是关脉了,定位了关脉的位置,⼨和尺就住在它的左右隔壁。
关脉以上,靠近⼿的⽅向,挨着的就是⼨脉,关脉以下靠近⼿肘的⽅向,挨着的就是尺脉。
找到⼨关尺的位置后,还要注意,摸脉摸脉,摸的其实就是⾎管,所以要仔细的摸到那根跳动的⾎管,才算找准了。
有的⼈⾎管偏外⼀点,有的⼈偏内⼀点,有的⼈⽐较明显,有的⼈藏的很深,这就需要细致的寻找。
⼀般给别⼈把脉是中指摸在关脉上,⾷指摸在⼨脉,⽆名指摸在尺脉,三个⼿指的间距根据⼈的体格不同⽽略有不同。
如果是⾝⾼⽐较⾼的,⼿臂⽐较长的,⼿指之间间距就稍微开⼀点,如果是⼩孩或者⼿臂短的,就稍微紧⼀点,这个⾃⼰体会⼀下就可以,不必很精确。
把脉的时候,可以三个⼿指⼀起上,也可以单打独⽃,这个就看个⼈习惯,总之就是怎样能摸清楚就怎样来。
给⾃⼰把脉的时候,是⾷指把尺脉,中指关脉,⽆名指⼨脉,跟给别⼈把脉是反过来了。
⾃⼰的脉象是最需要反复体会的,因为可以经常把,所以对⾃⼰的⾝体情况可以详细的跟踪体察。
⽐如感冒了是什么脉象,吃饱了是什么脉象,饿了是什么脉象,以及春夏秋冬的不同,喝了中药之后的变化等等。
时间久了,就会对把脉的体会越来越深⼊。
把脉的时间⼀般最好是早上起床半⼩时之后,这时的脉象没有经过各种⼲扰,反应的是⼈体最本来的⾯⽬。
如果是病⼈,需要体察细微,那么早上的脉象就⽐较重要,如果是平常⼈,就不⽤这么讲究,只要不是运动后,或者饿的久了,或者喝了酒,或者吃撑了的情况,⼀般正常状况下都可以把脉。
如果是有以上这些情况,把脉的时候就要注意鉴别这些⼲扰因素。
⽐如运动及喝酒了之后,脉象就会变快,饿久了就会变弱等等。
把脉的姿势把脉的时候,⼀般采⽤平坐的姿势,胳膊与⼼脏保持在⼤概⽔平的位置,不能太低或太⾼。
中医把脉手把手教,附心法口诀,最全动图展示一目了然,建议收藏
中医把脉手把手教,附心法口诀,最全动图展示一目了然,建议收藏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一个西医病名,而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用药健康人的脉要了解生病的脉象,首先得了解健康人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指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缺乏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脉象解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那么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煽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缺乏,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煽动无力,那么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那么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煽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缺乏,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缺乏,难以煽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外行人总觉得把脉很神奇,学习者又总觉得脉诊难学。
难度的的确确是有,因为指下感觉要敏感与精准,才能结合脉诊理论做出相应诊断。
首先,用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并拢,在被号脉者手掌大鱼际下方寻找脉搏。
三指并拢、依次对应寸(无名指)、关(中指)、尺。
注意,虚弱者以及女性尺脉一般较弱或者没有。
掌握上面这个号脉基本知识后、便可以进行号脉了。
1.浮脉,如水中浮木。
所谓浮脉,就是指尖在皮肤一层就能摸到患者脉搏跳动。
一般见于感冒期间、亢奋疾病、以及身体偏瘦人群。
2.沉脉(水中沉石)在皮这一层按不到脉,按到肉也感受不到什么跳动,而用力按,按到底部,才能按到脉博。
这在中医来看属于里实证或者里虚证,病的程度较为严重一些。
3.迟脉(跳的慢)医生自己呼吸一下,能感受到病人脉博跳三到四次。
古人云此为一息三至。
可见于里虚寒、阳气弱、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黄疸、神经官能症、疼痛等。
一般心率在每分钟60以下。
4.数(shuò)脉(跳的快)医生呼吸一次,能摸到患者6次以上的跳动。
一般见于热性、亢奋性疾病,但也可见于虚弱性疾病。
结合兼见脉,可有“越快越热”、“越快越虚”、“越快越寒”等。
5.虚脉脉跳的没劲儿,应指无力,稍一重按似乎能给按没了。
一般主虚弱疾病、恶性疾病。
6.实脉脉博跳动有力,可见于病邪强但正气亦足,正气能与病邪斗争的情形。
7.长脉脉博过长,三个手指覆盖寸关尺后,仍然不能覆盖整个脉博。
说明脉道过于臃实,主肝阳上亢、阳盛内热、癫痫、疝气、肝病等。
8.短脉脉博太短。
如长不及寸、尺只有关部略微充盈,可见气郁、气伤。
若脉博可见寸、尺,不见关部,乃阴阳诀离,多见于死证,有人将此脉与短脉相区别。
有“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
故关不诊短”短脉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9.简化歌诀:无力为虚,有力为实。
教你学诊脉(初学)
教你学诊脉一、指法: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依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
高大者指宜疏,瘦弱者指宜紧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中医秉承 xx 原则:“知常达变”。
这一观点必定要明记在心。
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 xx 四时脉之常态。
关于脉的掌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剖析点评,才能深入掌握。
这不在本讲的陈说范围。
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
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三、脉之基础关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槛儿。
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许说全部的脉都是跳动的呀。
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识!第一从诊脉不难提及。
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起码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而后要认识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
古代没有钟表,不行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
何为一息?就是正常状况下的一呼一吸。
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
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
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为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紧急。
1、浮脉浮脉属阳脉,主表。
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
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还没有入里。
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衰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2、浮脉主病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 xx,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把脉捷径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教您从十五个方面学习诊脉脉诊学几招把脉捷径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诊脉四步曲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
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
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
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脉法,可真不容易学,尤其是没有跟师,自学中医的人,很多都无可奈何的对脉法敬而远之,因为书中所说的浮沉尺数,甚至是二十八脉,可以说但凡认识字的都能看懂,可是看懂不等于“摸”懂……一把起脉了来,根本就不识得是何脉,更别说凭脉象去判断身体五脏六腑,表里上下的病症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脉法就不学了?我这么说吧,我打算写这一篇章文章,就是为了让你完完全全的掌握脉法,你信吗?别瞎想了,我都不信!凭一篇文章,就掌握脉法,那古人还费什么劲的写一大堆书留给我们研究啊但是呢,虽然这一篇脉法内容,不可能让你完全掌握脉法,却可以让你敲开脉法之门,算是一条捷径吧,这条捷径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钥匙……这条“钥匙”是什么呢?快关上门,认真看下去:其实切脉呢,古人无非就是想通过我们平时把脉的地方,也就是寸口,去判断人身阴阳的盛衰,往简单了看,所谓的脉,在血管里,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气,二是血,一阴一阳是也,而所谓的阴阳盛衰是什么呢?注意看下面这两句话:盛衰,我们这样来理解,盛者,气之盛衰,气之大小、盈余,当我们把脉时,是脉动有力的,也就是阳态之脉,如洪大,有力,长实等,这些脉证明了什么?就是阳气太过,火太旺了。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口诀一:一脉之理要记清,手腕寸关尺有名。
就像小路有三段,寸在最上近鱼际。
关在中间不偏离,尺部靠着手腕底。
左手心肝肾来应,右手肺脾命相依。
轻按为浮重按沉,浮取就像树叶轻。
风吹叶动飘又停,沉取好比石沉井。
仔细体会指下情,脉象不同病相异。
口诀二:把脉入门不犯难,首先知晓寸关尺。
寸关尺部像阶梯,一步一步往下递。
一寻浮脉如毛羽,轻轻搭手就觉起。
好似风吹浮柳絮,表证常常能触及。
二看沉脉力深沉,重按才把脉象寻。
仿佛水底石沉稳,里证可能把身侵。
缓脉四至平和态,不急不躁很自在。
若见数脉跳得快,一息六至病邪来。
口诀三:中医把脉有诀窍,一二三四要记牢。
一是脉象有部位,寸关尺部定位准。
好像地图标地点,找对地方才能诊。
二说脉象之形状,滑脉就像珠滚盘。
溜溜滚动很圆滑,痰饮食滞可能患。
涩脉恰与滑相反,往来艰涩不顺畅。
如同轻刀刮竹般,瘀血气滞要考量。
三看脉象之力度,有力无力意义长。
口诀四:把脉开始莫慌张,先找寸关尺地方。
寸关尺部似桥梁,连通气血之征象。
一观洪脉气势强,来盛去衰像波浪。
洪水滔滔奔流淌,热盛之证可推想。
二察细脉细如丝,丝线一般真纤细。
精血不足或湿痹,细脉出现要注意。
微脉更加微弱极,若有若无似游丝。
阳气衰微身体虚,看到微脉心忧思。
口诀五:学把脉呀趣味多,听我来讲小口诀。
寸关尺部先明确,如同家里三间屋。
一间住着心和肺,这是右手寸与关。
另一间里脾和胃,就在右手关尺间。
左手屋子肝肾连,寸关尺部各有专。
再看脉象怎分辨,一瞧弦脉像琴弦。
端直而长绷紧感,肝病常常现此弦。
二看紧脉如牵绳,左右弹手紧绷绷。
寒证疼痛它先行。
口诀六:中医把脉要入门,简单口诀心中存。
寸关尺部定好根,就像种树先挖坑。
坑挖好了苗才稳,部位找准脉才真。
一讲濡脉极细软,浮细无力水上绵。
好似棉花漂水面,虚证湿困会出现。
二谈弱脉沉而细,重按无力软兮兮。
像是小草被风欺,气血不足是根基。
散脉散漫无规律,浮散无根不整齐。
元气离散多危机。
口诀七:把脉入门有妙法,数字口诀来帮咱。
初学脉诊,如何掌握把轻取,中取,重按把脉力度,此文章说个清楚
初学脉诊,如何掌握把轻取,中取,重按把脉力度,此文章说个清楚纪东涛原创首发今天说说具体的诊脉指法的力度:1浮部的取脉法医生用指轻轻地按在病人挠骨动脉皮肤上,浮位表示病位在表分,如伤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阳,温病则为病在卫分,或为在肺与皮毛。
当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机,还要看兼脉的情况,如浮滑主风痰,浮数主风热等。
若想进一步测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或停痰、停饮、郁热、血瘀等,就必须检查其它兼脉,不然就难以详细确诊病位与病机。
2中部的取脉法从浮位加小力,诊于皮肤之下即是中部。
如浮位用三菽之力(菽:豆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表示病在气分,或定为病在肌肉,或在胃。
这个豆的重量实在太抽象,我就先轻取定表脉,再按到筋骨之间,也就是沉取,如果不知道按筋骨的力量多大最佳,可以先按到桡骨上,在向里边移动,这个时候就可以准确的定重的力量,然后慢慢减力度,回到表部,来回几次,再取个中间的力量就是中按的力量了。
伤寒病是标志邪从表入里,主胃主阳明;温病则明显属气分;在一般杂病中,即称它为在肺胃之间。
总之,凡脉来明显在“浮”与“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属阳、属气分。
若再加力而入“沉”部位,这说明邪已入营、入卫了。
临床上,很少标准的浮脉,也很少标准的沉脉,往往这种偏浮,偏沉的脉比较多,所以我们就要学会感受这个脉,偏沉还是偏浮,有了这种感觉,就对半表半里的认识了,所以柴瑞春老先生用柴胡汤就能治很多疑难杂病。
4沉部的取脉法从按部加重用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脉,已接至筋骨,具体的力度上边已经说过,就是按到挠骨之上,这个力度恰好是重按的标准力度,表示病已深入,沉而无力主下焦、主肾、主命门,沉而有力主肠胃,即阳明病。
如《伤寒论》病在少阴、厥阴。
少阴病以沉细为代表脉,《金匮要略》:沉即为骨;沉即为肾的条文。
而厥阴病以沉弦为代表脉。
在温病则表示邪入血分。
在杂病中说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当细致审证治疗。
如病人脉象见于按沉,主实质性疾病,也说明了疾病的实质性问题诊脉不能简单、机械,必须分清浮、中、沉三部,然后再逐一去感受浮中沉三部的强弱,再接着用单指去感受寸关尺的有力无力,基本就可以定疾病的病位和病性,有了病位和病性,处方和穴位自然就了然于胸了。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疗效显著。
把脉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有着千百年的历史。
对于初学者来说,把脉入门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大家分享一些把脉入门的必背口诀,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艺。
一、1.1 了解脏腑功能,掌握经络走向在学习把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中医的脏腑功能和经络走向。
脏腑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器官。
经络则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了解这些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脏腑功能的相互联系和经络的运行规律,为把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1.2 掌握脉象特征,辨别虚实寒热脉象是中医诊断的关键。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在学习把脉时,我们需要掌握各种脉象的特征,以便辨别虚实寒热。
例如:弦脉:紧绷而有力,多见于肝胆气郁。
滑脉:脉象流畅,多见于脾胃湿热。
涩脉:脉象滞涩,多见于血瘀证候。
濡脉:脉象湿润,多见于阳虚湿盛。
散脉:脉象散乱无根,多见于气虚血弱。
三、2.1 三指按脉,轻触重压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用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压患者的寸口、关口、尺口,以获取准确的脉象信息。
按压时要轻触重压,避免用力过大或过小。
要注意手指的温度和力度,保持手部温暖,使患者感到舒适。
四、2.2 循经取穴,观察反应在把脉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经络走向和穴位位置,进行循经取穴。
通过触摸相应的穴位,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太冲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穴,多用于治疗头痛、失眠等症状。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椎体下方凹陷处,多用于治疗颈肩痛、感冒等症状。
神阙穴:位于胸骨下端凹陷处,多用于治疗心悸、气短等症状。
五、2.3 结合病史,综合判断把脉不仅要依靠脉象特征,还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在把脉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和伴随症状。
要全面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表现,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把脉入门知识详解
把脉入门知识详解
把脉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把脉的入门知识的详解:
1. 把脉的基本原理: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脏腑功能的变化和气血运行
的状态。
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是否畅通以及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2. 把脉的位置:常用的脉搏位置有手腕部的尺泽脉、关冲脉、尺骨外侧脉等。
医生通常会在患者的手腕部位寻找脉搏,并通过按压、摸索等方式来感知脉搏的节律、强弱、速度等变化。
3. 把脉的方法:医生在把脉时,通常会使用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
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位置,并观察脉搏的变化。
医生可以观察脉搏的弦紧、滑数、虚实、浮沉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4. 把脉的诊断内容:通过把脉,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气血状
况等。
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有寒热、虚实、湿燥等病理情况,并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把脉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的技术,准确的把脉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触诊技巧。
作为患者,如果有需要,应该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把脉诊断。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学的。
当然,学会了,你也成了半个中医。
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神乎其技”。
有人说摸脉那么专业,自己很难学会,其实不然,给自己摸脉并不难学。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端正坐好,将一侧手臂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可以在手腕下面垫一个小小的枕头,这样脉搏会更加清晰容易摸脉。
然后,用另外一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轻轻放到该手腕上,如果没有感受到脉搏,可以多换几个位置稍加寻找自己的脉搏,如果反复多次都摸不到脉搏,最好去医院请医生就诊。
最后,摸到脉搏后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所以每次摸脉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分钟,同时还要感受脉搏跳动是否规律、脉搏的强弱情况,两边的手腕都要进行摸脉,可以作为一个对比。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学了很多年,依然不会把脉?不做检查,不化验,只需摸摸脉,就能知道你的身体有啥问题,还能辨证开方。
是不是很神奇,也很神秘?说起中医把脉,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
可是,书看了不少,课也听了很多,总感觉没有入门,把脉真的很难学吗?今天,梅妃就教大家一个简单的3步脉诊法,让没有基础的人也能快速入门把脉。
但在此之前,我们先得搞清楚脉诊的意义是什么?拍个片子就能看清楚,中医为什么还要把脉?很多人说:现在检测技术这么发达,抽个血、做个B超、照一下CT,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为啥还要通过把脉来诊断呢?事实上,中医把脉,绝不是和西医的B超、CT机进行PK,看看谁的诊断更准确?中医把脉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把脉是为了“发现未病”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
什么是未病?就是还没有发生,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病症!或者说是已经发生了功能性的障碍,还没有器质性改变的病症。
这样的病症,西医的仪器是检查不出来的。
比如有的女孩子宫寒、痛经,每个月那几天痛得起不来床,可去医院却查不出什么。
明明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却说没事儿。
这时候,就需要中医把脉或者望诊为你预警,让你知道自己的身体哪块薄弱,应该怎样调养?二、把脉是为了指导辨证、治疗曾经有一句话很流行: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把脉也一样,不以治病为目的把脉,也和耍流氓差不多。
我们都知道,中医辨证,要辨寒热、辨表里、辨阴阳,还要看气血、津液,只有辨清楚了这些,才能对症开方。
而这些病机、病因,仅靠仪器和化验,是看不到的,还得通过把脉、望诊才能掌握。
找对方法,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零基础小白也能轻松入门把脉了解了脉诊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说说3步诊脉法!哪3步呢?•一摸,定脉位脉分寸、关、尺。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阳),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肾(阴),这些大家应该都知道。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如何快速又精准地锁定“寸关尺”的位置?这里有一个秘诀:高骨定关。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把脉,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医生将手指按在病人的动脉上,感受动脉搏动的深浅、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要想学习把脉,需要掌握好最基本的指法,调整好呼吸,注意切脉时间。
>>>一、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二、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具体指法见医生指法常用具体指法(1)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
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把脉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是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等方法,判断人体脉搏的变化和特征,从而获得患者的身体状况的一种方法。
在中医中,脉象是反映人体生理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把脉可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状况、阴阳平衡等方面的情况。
本文将为您介绍把脉的基本知识,包括把脉的方法、把脉的内容和解读,以及把脉的应用范围等。
把脉的方法把脉是通过手指触摸患者手腕上的动脉来判断脉搏的变化和特征。
把脉的位置一般在患者手腕上,即手腕部的脉搏位置,具体有中脉、尺脉、关脉等。
把脉时,医生用中、食指和无名指轻轻按压患者手腕上相应的脉搏位置,感觉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等指标,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把脉的内容和解读把脉时,医生可以观察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脉搏的频率脉搏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脉搏的次数。
正常成年人的脉搏频率一般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
如果脉搏频率高于100次/分钟,可能表示患者有发热、心脏病、贫血等情况;如果脉搏频率低于60次/分钟,可能表示患者有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情况。
脉搏的节律脉搏的节律是指脉搏的有规律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脉搏有规律地跳动,间隔时间相等。
如果脉搏节律不规律,可能表示患者有心脏病、心律失常等情况。
脉搏的力度脉搏的力度是指脉搏跳动时的力量大小。
正常情况下,脉搏的力度适中,不过强也不过弱。
如果脉搏力度过弱,可能表示患者有虚寒、气血不足等情况;如果脉搏力度过强,可能表示患者有实热、血压偏高等情况。
脉搏的形态脉搏的形态是指脉搏跳动的形状。
根据脉搏形态,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浮脉、沉脉、弦脉、细脉等形态的不同,可以反映患者的阳虚、阴虚、气血不足等情况。
把脉的应用范围把脉是中医学中常用的诊断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和症状的诊断。
把脉可以用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根据把脉结果,中医师可以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自学把脉入门教程
自学把脉入门教程
把脉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其身体状况。
想要学习把脉,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自学入门:
1.了解基础知识
首先需要了解人体脉搏的基本知识,包括脉象的位置、节律和形态,以及与各种脉象相关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2.练习手法
正确的手法是把脉的关键,需要掌握正确的手指位置、力度和频率,练习时可以在自己或其他人身上进行。
3.多练习
把脉是一门技艺,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可以多在家庭中练习把脉,或者寻找机会向中医师请教或观摩。
4.积累经验
通过不断地练习,逐渐积累把脉的经验,熟悉各种脉象和其病症,并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以上是自学把脉的入门教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相信能够逐渐掌握好这门技艺。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把脉时一定要细心、耐心和谨慎,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 1 -。
脉诊学习(初学)
三根手指辨健康——中医脉诊的奥秘●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原穴所在之处,为脉之大会,而“肺朝百脉”,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运行都始于肺而止于肺,因此,寸口脉能够反映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病变。
●另一方面,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同属太阴,与脾气相通,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脏腑气血的盛衰都可以反映于寸口。
“小姑娘,你的脉轻轻摸的话,感觉不明显,需要用点力才能摸到,这叫做沉脉,《脉经》里解释是‘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主里证。
搏动力度偏弱,是阳气虚的脉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授王天芳一边将手指搭在我的手腕上切脉,一边解说。
听到她的解释,我不禁暗暗吃惊,心想,最近的节食活动恐怕是有点过头了。
脉诊初感受千百年来中医诊病就像一场考试,求诊的人在医生面前把手一伸,医生摸摸左手脉,摸摸右手脉,看看舌苔,反复询问病人症状、感觉,然后大夫就会将患者的病证清清楚楚地讲出来,如果患者信服,这场考试就算通过了。
医生是如何通过摸脉来判断病证的呢?王天芳指导我将自己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放在右手手腕后寸口的位置,感觉脉搏的活动。
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第二点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第三点是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第四点是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
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第五点是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第六点是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第七点是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第八点是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即使在王天芳手把手的指导下,我这个门外汉也只能感受到这八点中的一部分,更不要说分辨临床中各种复杂的脉象,可见中医脉诊的学习难度之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迟脉属阴脉,一息三至为迟,是阳不胜阴的表现。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结,迟甚为败,浮大而耍为虚。
主病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四、数脉
左手人迎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
恶寒发热更无殊,xx四症要审定。
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
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
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元命。
二、沉脉
沉脉属阴脉,需要重重地按下去才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主病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xx四时脉之常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于脉的把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品评,才能深入掌握。这不在本讲的陈述范围。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
2、浮脉主病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xx,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外感多以浮迟、浮数、浮紧、浮缓为特征,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值得注意的是人迎脉的把握。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
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
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1、浮脉
浮脉属阳脉,主表。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尚未入里。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心脉
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疼。感冒风寒弦又紧,头疼寒热数难平。惊悸怔忡沉细弱。上焦蓄热洪大应。
肝脉
次看肝脏弦又长,总然有病也无妨。忽然浮大风为患,紧带洪兮疟痢当。微涩原来阴血少。
数为着怒缓为尫(音wāng瘦弱的意思)。有余因实知肝火。沉细为虚亦是常。
肾脉
若逢肾脉沉无病,洪大须知阴火生。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为妊。弦紧极虚芤下血。
就养生调理来说,能体会这四种脉就足够了。
教你学诊脉
一、指法:
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根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高大者指宜疏,瘦小者指宜紧
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
中医秉持xx原则:
“知常达变”。这一观念一定要明记在心。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痛连腰胁现微沉。五心烦热洪无力。犯着房劳数不宁。
肺脉
右寸诊之浮短涩,肺家清净病无干。邪气上冲多发嗽,洪大分明仔细看。弦紧必然咽燥破。
数时胸府热难安。浮而有力风外感。沉主生痈滑生痰。
脾脉
脾家性燥宜迟缓,倘逢滑数知伤食。洪大原来胃火炽,弦紧定遭疟疾。虚汗泄泻腹膨膨。
嗳气吞酸是数热。土不制水肢浮肿,沉细而微见肾脉。
命门脉
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若逢盛旺反成殃,阴虚盗汗肌消甚。浮洪呕血梦遗精。
滑数昏花耳聋症。迟缓多缘下部寒。女子旺时应有孕。
注:
初学中医,自以为诊脉为一道门坎。很多人被拒之门外。就一般人来说,谁的脉都跳啊,不跳就死了。很多人不得门路,只能望脉兴叹。其实就初学者来说,只要能分清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就行了。其它的脉,在临床中一点的感悟就是了。况且其它脉也都是从这四种脉衍生出来的。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畜,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
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一些体质虚弱的人,感冒也会有沉脉表现。因此在临床上,不能拘于方书所言,应随证化裁,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三、脉之基础
对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坎儿。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者说所有的脉都是跳动的呀。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问!
首先从诊脉不难说起。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至少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然后要了解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古代没有钟表,不可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何为一息?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呼一吸。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数脉属阳脉,一息六至,此为阴不胜阳之表现。临床就分清虚实表里。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xx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注意儿童的脉不在此列。
诊脉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