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古诗三首》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古诗三首》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古诗三首》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本节课将学习三首经典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内容涵盖对古诗的字词理解、诗句朗读、诗意体会及作者情感表达。具体包括:《山行》中描绘的秋日山色与诗人情感;《赠刘景文》中友情与景物的描绘;《夜书所见》中表达的书斋生活与志向。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古诗意境感悟:对于古诗中的意境,学生可能文》中“水落石出”的景象。
-朗读节奏掌握: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往往把握不准确,需要指导如何根据诗句的意义和结构进行恰当的断句和重音。
-作者情感洞察:理解诗人在特定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尤其是那些与当代生活距离较远的情感体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古诗是汉语文学中的一种韵文体裁,它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学习古诗能帮助我们提高文学素养,感受美的表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山行》这首古诗。它描绘了秋日山行的景色,通过“白云”、“红叶”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举例:《赠刘景文》中“一年好景君须记”的“君”,学生可能不清楚这是古代对朋友的敬称,需要解释其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厚友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比如,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变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自然美和诗人情感的探究兴趣。
-作者情感表达:分析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或事物表达的情感,如《山行》中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而且农村的孩子能够真的去游览各种山水风景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没有亲身的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采用了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尤其是在对“开、回、出、来”等几个字进行理解的环节我努力呈现一些内容,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几个字。

然而古诗教学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语言所禁锢,还要让学生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有他们自己的感悟,因此我又安排了小练笔的环节,结合古诗诗句以及老师提供的一些图片写一写你读诗后眼前多呈现的景色,给学生以更多想象的空间。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我采取了填充式的练笔方式“_____的天门山_______;_____的楚江________;_____的青山________;_____的帆船_______”这样在进行小练笔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写出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自己很多弱点,比如,教学机智还是不够的,导致了当课堂生成与预设不同时就有些自乱阵脚,使得有的教学环节被丢掉,有的精彩生成没有抓住,比如:当教学理解第一句中“开”字的时候,有的学生在下面说是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了。

现在想想,这是一点很好的生成,如果当时能抓住他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开”字所蕴含的意义,可惜当时没有及时抓住。

反思这节课,成功点是有的,遗憾之处也不少,不过通过同事们的帮助和领导的点评,我想今后对于古诗教学我已经有了一些思考,今后的古诗课不至于再会是学生沉默的教师一言堂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20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三上】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20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三上】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

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

“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

通过本次反思,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且总结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以下是我对于这次教学的反思和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他们很难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抒情情感。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入一些与古代文化相关的内容,比如讲解古代的生活方式、古代的风俗习惯等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相信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会有所提高。

其次,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有一定的差异。

有些学生很容易理解古诗的意思,但是记忆力较差;而有些学生记忆力较好,但是理解力不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讲解古诗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来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和绘画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另外,我还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缺乏认识。

他们在朗读古诗时缺乏感情的表达,往往声音单调,节奏不准确。

对于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

比如,我会组织学生进行韵律训练和语音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多进行朗诵和演讲的练习,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说话的韵律感。

最后,我还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有些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缺乏兴趣,缺乏积极的参与态度。

这可能是因为我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互动性的活动。

比如,我会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还会引入一些游戏和竞赛的元素,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通过这次反思和对教学的改进,我相信今后的教学效果会有所提高。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对语言表达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古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本篇文章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与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古诗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古诗三首》这篇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这三首古代诗歌的作者和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二是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这篇教材涉及到三首古诗:《春晓》、《小舟云》以及《咏雪》。

这些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对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通过欣赏、理解并模仿这些诗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诗歌。

三、教学方法在古诗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首先,我通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述古诗的作者、背景和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接着,我进行情感的培养和创设,让学生通过想象和亲身体验,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

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古诗表演视频,让学生通过观摩他人的表演,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

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思,通过学生的表现和笔记的整理,我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教学效果,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在学生的评价中,我发现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同时,我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方法中需要更多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通过对古诗《古诗三首》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读、背诵并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能力目标:能够大声朗读、抒情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现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教学内容及难点(1)内容:《古诗三首》包括《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三首唐诗。

(2)难点:诗歌朗诵和体会,以及对《登鹳雀楼》这首长诗的理解。

3. 教学方法(1)讲授方法:采用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提高语言表现和演讲技巧。

(2)互动交流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朗诵演练法:借助多媒体及音像资料,让学生进行朗诵演练,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表现自信。

4. 教学过程(1)热身运动:让学生进行轻松活动,活跃大家的情绪状态。

(2)导入新课:通过班级朗读和老师的讲授,向学生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感受到唐诗的魅力和诗歌的本质。

(3)分组朗读: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合节奏和韵律进行诗歌朗诵,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抑扬顿挫和深刻意义。

(4)板书讲解:将教学要点用图示等形式呈现在黑板上,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5)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和思考,了解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开拓他们的思维视野。

(6)课后练习:布置朗读训练和思考题等课后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设施:善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让学生看到和听到诗歌的实际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2)课堂黑板:利用黑板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更好地记忆和应用。

(3)音像资料:选用优秀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听到真正高水平的朗诵方式和效果,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认为取得了如下成效:1. 吸引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和音像资料,让学生看到和听到诗歌的实际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并背诵古诗《游园不值》、《咏鹅》、《静夜思》。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音、停顿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古诗。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

2. 教学内容古诗《游园不值》、《咏鹅》、《静夜思》3.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法: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合作探究法: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分析古诗的词句、意境和语感。

•诵读演绎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模拟表演古人的情感和意境。

•听说训练法:通过听古诗的朗读和模仿,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4.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创设情境:教师与学生一起游园,介绍古人游园的乐趣。

–引发思考:你们平时喜欢去游园吗?游园的时候你们都玩什么?2.学习《游园不值》(15分钟)–教师朗读古诗《游园不值》,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角色诵读古诗,体验古人游园时的愉悦和失望。

3.分析古诗(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词句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古诗,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把握重点(10分钟)–教师总结古诗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准备背诵。

第二课时1.温故知新(5分钟)–教师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游园不值》。

2.学习《咏鹅》(15分钟)–教师朗读古诗《咏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角色诵读古诗,模仿鹅叫声,表达鹅的可爱和机灵。

3.分析古诗(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词句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古诗,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把握重点(10分钟)–教师总结古诗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准备背诵。

第三课时1.温故知新(5分钟)–教师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咏鹅》。

2.学习《静夜思》(15分钟)–教师朗读古诗《静夜思》,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最新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1-精品

最新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1-精品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2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2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17 古诗三首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借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用丰富的想象使诗句描绘的美景如在眼前。

为下面的品读古诗、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打下了基础。

2.品读诗句,欣赏美景。

通过学生自读诗句,结合注释,欣赏画面初步理解诗意。

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探究,课件展示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中,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深思熟虑了如何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进行教学之前,我首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学科要求,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2) 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学会背诵古诗,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准备为了提供有趣且有效的教学内容,我事先对教材中的三首古诗进行了仔细研读,并准备了相关的教学材料。

我选择了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和视频,以及一些与诗词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以便给学生展示和拓展他们对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注重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1) 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2) 视听教学:通过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3) 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古代风景图片和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课题: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古人会写古诗?”这个问题,并提出他们自己的想法。

3) 集体朗读和背诵: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小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元日》讲的是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贴对联的喜庆场面;《清明》描述了清明节人们去上坟,天气蒙蒙细雨,人们的心情很悲痛;《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虽然是思乡情重,但也写出了在重阳节习俗是登高,身上佩戴茱萸。

通过学习本组三首古诗,让学生更加了解到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意思。

诵读优秀诗文,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诵读导入,学生诵读三首古诗,让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三首古诗2.利用课件检查生这些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的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3.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适时适量的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几首诗诗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4.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边读边想古诗描写的场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拓展延伸,积累古诗《乞巧》。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三、不足之处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基本翻译,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走神的大有可能,今后我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三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他们总是在听我讲,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读古诗,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在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名为《古诗三首》的教学内容,今天我对这篇教学内容进行了反思。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教学效果的评估,我认为这篇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方面还有待加强。

首先,这篇教学内容通过三首精选的古诗,为学生呈现了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古代诗歌。

通过阅读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情感和对自然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静夜思》这首诗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孤独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春晓》这首诗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这篇教学内容通过对古诗的分析和解读,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意。

例如,在《咏鹅》这首诗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要写这首诗,以及诗中是如何描写鹅的形象的。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思考诗歌创作的目的和手法,培养了他们对文学的品味和鉴赏能力。

然而,这篇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古诗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还不够。

虽然教材中提出了一些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答题仍然是机械记忆和填空选择的形式,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创造性的表达。

教学内容可以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诗中的情感和意境进行再创作,例如,让学生写一首自己的小诗,或者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其次,这篇教学内容的教师指导部分相对简单,缺少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古诗阅读是一项挑战,他们可能面临词汇理解、句子结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语言游戏和多媒体辅助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诗。

综上所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有其积极的一面,通过精选的古诗和相关问题的引导,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然而,在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上人教部编版语文】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三上人教部编版语文】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

4 古诗三首第1课时:学习《山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四、指导写字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

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文集》。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

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

(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古诗三首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学习小提示:
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你们“以勤为径”,认真学习,用心做题,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个人学习的好坏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加油吧,孩子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