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批评下的小说研究

合集下载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寻金者》解读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寻金者》解读
生态批评视野 下 的 ( ( 寻金者》 解 读
冯 克 红 ,胡 爱 国
( 南昌航 空大学 外 国语学 院,江西 南 昌 3 3 0 0 6 3 )

要 :西方现代 文明语境 下物质主义导致 的内心虚空和对人类永恒精神 家 园的追寻 ,是 法
国生态作 家勒克菜齐奥始终关注 的主题。他 在小说 《 寻金者》 中通过 “ 寻金” 主题 的双重 隐喻,表 达了 作 家一贯以来对西方现代 文明和 物质主义的批判 ;对 自 然之美 的诗 意描绘 ,以及对 异域土著 文
明生态价值 的关注 ,赋 予 了作家笔下 的想象空间以神话般的象征色彩和深 刻的生态隐喻意义 ,表达 了作家 非西方中心主义 的文 明观和对人 类真正宝藏—— 人与 自然和谐 家园的追 求。
关 键 词: 《 寻金者》 ;勒克菜齐奥 ;生 态批评 ;生态隐喻
中 图分 类 号 :1 1 0 6 .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8 — 2 9 7 2( 2 0 1 3 1 0 6 — 0 1 0 7 — 0 7
究 。法 国对勒克莱齐奥的研 究起步较早 ,但是对 《 寻金名 的研究 目前也仅 有伊莎贝尔 ・ 胡塞尔吉列 ( R o u s s e l — G i l l e t ,2 0 0 5 )从文体学角度对小说 文本 的粗略分析 ,其 目的是 为法 国中小学生 的文学阅读
提供指导 。 嘲
“ 寻金”作为小说的主题 ,延续了勒克莱齐奥一贯 以来对现代文明和物质主义的批判 ,对人 的身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8 — 2 8
基 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 勒克莱 齐奥生态文明批 判” ( 1 1 Y J C 7 5 2 0 0 5 ) ;江西省 高校人 文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读书心得——生态批评视角下《老人与海》的悲剧解读

读书心得——生态批评视角下《老人与海》的悲剧解读

读书心得——生态批评视角下《老人与海》的悲剧解读生态批评从文学作品中挖掘生态价值,有利于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对待自然的行为和态度,建立和谐的生态观。

学者梁军指出,生态危机下的生态批评理论一方面是为了丰富文学研究,挖掘文学作品新的内涵,拓展文学视野;另一方面还肩负着社会责任。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书中描绘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坚强刚毅、勇敢正直的古巴渔民。

《老人与海》一直被人们视作体现自我价值、征服自然的圭臬。

随着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对这类“以人为尊”的作品以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在肯定其人文价值的前提下,开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基于此,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审视《老人与海》这部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文本中悲剧结局进行研究,更要从其生态问题中得到启示,唤醒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尊重。

一、生态危机背景下的批判文学: 生态批评(一)“生态批评”概述生态批评是在愈加严重的生态危机背景下产生的,起源于美国比较文学学者约瑟夫·W.米克1974年出版的《生存的喜剧: 文学生态研究》。

生态批评探究的是文学与自然的关系,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审经典文学作品,目的是发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义,重视生态文化,进而关注生态环境,重审人类、文化、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生态批评视角解读英美文学作品,能够重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思考导致环境恶化的原因,揭露和批判导致环境恶化、引发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批评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并非与人类对立,其反对的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破坏行为,而非反对人类对自然的一切索取行为。

可见,生态批评是有选择的批评,其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中也较为客观,即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的前提下,对过度的反生态思想进行批评。

(二)“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西方生态批评理论发展至今,历经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第二阶段被称为环境公正生态批评。

最新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海明威短篇小说《大双心河》-

最新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海明威短篇小说《大双心河》-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海明威短篇小说《大双心河》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他既把自然看做朋友,又把自然看做敌人,并不断地试图去征服自然,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欢迎阅读查看。

前言二十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质疑自己在生态环境中的统治地位。

二十世纪下半页,生态批评理论诞生了,人们开始从生态学的视角对文学作品加以评论。

对于海明威作品的,大部分集中于他著名的长篇小说,而对于他的短篇小说则关注甚少,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其短篇小说的评论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大双心河》加以解读。

一、尼克回归自然故事的开端,海明威呈现给读者一片荒凉、被烧焦的城镇的景象,这不仅暗示了人类发动的战争对生态环境的摧残之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深深的担忧与同情之情。

在战争中身心饱受摧残的尼克,迫切要求回归自然,借助自然的力量治疗精神创伤。

由此可见,尼克依然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之中,忍受着战争的创伤所带给他的痛苦,因此,他急切地想回归自然,也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使尼克的心灵得到了彻底的放松。

爬山路上,虽然天气炎热,身体疲惫,但“他感到一切都被他抛到脑后了,什么都不用想,什么东西都不用写,所有的事情都不用做了。

”旅途中,尼克与大自然友好相处,体现出生态和谐思想。

当他疲惫不堪,坐在烧焦的木桩上吸烟的时候,看到了一只黑色蚱蜢。

尼克对蚱蜢的遭遇深表同情,他似乎从这只蚱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回想起自己在战火中挣扎的场景。

他对蚱蜢的同情,实际上是对自己战争遭遇的同情,而战争的发动者又恰恰是人类自己,同情之余也有对人类罪恶行为的反思。

尼克对蚱蜢说“蚱蜢,飞吧......飞到别处去吧。

”尼克的第一句话在这时出现,也说明了海明威意欲强调尼克对自然关爱之情。

尼克捕鱼的经历,也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第二天早上,充足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尼克开始了他极为熟悉的捕鱼行动。

读书心得——从生态文学批评视角比较《野性的呼唤》和《可可西里狼》

读书心得——从生态文学批评视角比较《野性的呼唤》和《可可西里狼》

读书心得——从生态文学批评视角比较《野性的呼唤》和《可可西里狼》杰克·伦敦(Jack London)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其中《野性的的呼唤》一书更是美国高中生的必读之作。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雾霾、化学原料的无序排放,核能源泄漏等问题的出现,生态问题受到全球关注,继而引发了学术界的讨论,出现了一大批以文学形式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的作品。

国外,一批学者专家开始从环境伦理主义、自然主义、存在主义等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在其作品中挖掘出丰富的生态思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后世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生态文学佳作不断出现。

国内,至21世纪,中国迎来了生态文学创作的春天,也出现了一批生态文学佳作,如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郭雪波的《大漠狼孩》等小说。

其中作家杜光辉的小说《可可西里狼》,可谓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精品之作。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两部小说的研究多集中在各自的解读上,未有从生态文学批评视角对二者共同反映出的生态意识进行比较研究。

生态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批评理论,是以生态的视角切入,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研究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本身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探讨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文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应该怎样创造一种理想的生态环境,解决人类的生态危机,从而以文学的力量来呼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从生态文学批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剖析与反思,是文人学者关注生态问题并努力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寻求可能的出路的方式之一。

《野性的的呼唤》和《可可西里狼》这两部作品分属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但是二者都是生态文学的佳作,无论是《野性的的呼唤》中的“狗”,还是《可可西里狼》中的“狼”都毫无疑问地折射出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激发了读者的反思:如何重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重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生态环境。

生态批评视野下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新向度

生态批评视野下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新向度

生态批评视野下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新向度1. 引言1.1 乡土小说的传统主题和新生态批评视角的结合乡土小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一直以来都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重视和喜爱。

乡土小说的传统主题主要聚焦在农村生活和乡村风情,强调家园情怀和人与土地的深厚情感。

而在新世纪的生态批评视野下,乡土小说开始与环境、生态问题结合,呈现出新的创作形式和主题内容。

传统的乡土小说主题和新生态批评视角的结合,使得这一文学流派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深度。

在过去的乡土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生态主题并不是重点关注的内容。

作家更多地关注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是作为背景和点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新世纪乡土小说开始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生态主题的探讨。

这种结合使得乡土小说的创作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有社会意义和启示意义。

1.2 新世纪乡土小说在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地位和意义新世纪乡土小说在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地位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乡土小说主要关注农村生活和人与土地的关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批评视角开始逐渐成为乡土小说的重要议题。

新世纪乡土小说在生态批评视野下,不仅仅关注人与土地的关系,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生态主题的融合,乡土小说呈现出对自然界美好的向往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这种新的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乡土小说的主题,也使其更具时代意义。

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生态批评的创新表现形式为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作品更具有启发性和深度。

乡土小说作为生态批评的文学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读者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新世纪乡土小说在生态批评视野下展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为当代文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创新方向。

生态批评视野为乡土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文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具有深远的意义。

2. 正文2.1 乡土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生态主题的融合乡土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生态主题的融合是新世纪乡土小说在生态批评视野下的重要表现之一。

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百年孤独》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百年孤独》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百年孤独》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圣经”。

通过研究和分析小说中描绘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去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进而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马奇亚多村庄,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

小说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最直观的体现在村庄的自然环境和多样的自然景观上。

从第一代受诅咒并定居于这片土地上的布恩迪亚家族开始,他们与环境的关系就被赋予了一种神秘和命运的联系。

在小说的开头,乌尔苏拉和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相爱并创立了马奇亚多村庄。

他们的生活与丰富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人们无法分辨自然界和人类创造的界限。

马奇亚多村庄充满了热带雨林、河流、湖泊和奇特的动植物。

自然环境不仅是村庄居民生存的基础,也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恩迪亚家族逐渐陷入了孤独和沉沦的循环。

人类对自然的追求和掠夺逐渐成为他们的命运。

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村庄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湖泊干涸、动物灭绝、热带雨林减少,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人类也随之遭受了痛苦和苦难。

生态批评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

在《百年孤独》中,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导致了整个村庄的衰败和布恩迪亚家族的悲剧。

加西亚•马尔克斯通过小说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行为,并警示人们应该引起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小说中的人物居住在一个孤立的村庄,与外界缺乏联系。

这种小范围、封闭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不可持续发展。

相比之下,现代社会的全球化和工业化带来了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加西亚•马尔克斯通过《百年孤独》中的人物和事件警示我们,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白鲸》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白鲸》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白鲸》解读摘要:《白鲸》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该书为读者展现了大海的博大恢宏、捕鲸业的惊险刺激,以及人与自然的纠葛。

本文将从生态批评视角重新解读这一作品,即通过对亚哈和以实玛利价值尺度的探讨,重新分析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从而探寻小说中蕴含的生态意义以及小说中内含的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

《白鲸》不仅是对海洋问题的警告,同时也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思考。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白鲸》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越发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白鲸》;生态批评;大海;人与自然;和谐一、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被认为是当代文学作品研究中的重要学派。

生态批评理论第一次实现了把生态理论与文学作品的结合。

文学来源于时代,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中往往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

而生态问题的反应也必然被会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生态批评理使人们开始以新的视角,分析文学作品,结合生态理论,分析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文学作品能达到呼吁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重视生态的目的。

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迅速,特别是在七十年代,生态批评理论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而逐渐受到了重视,在生态批评理论出现的二十年以后产生了很多以此为主题的文学。

对于生态批评目前学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理解,本文所使用的生态批评理论指的是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主要从文学的角度探讨,我们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与我们自身发展出来的文化存在一定的联系。

这个人认为只有从人类自身的思想深处寻找原因才能够找到目前的自然环境发生危机的原因。

人类最深刻的思想最多的体现就是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所以还是要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去寻找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生态批评理论最重要的任务是从文学当中寻找到人类与自然的答案。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息息相关。

在当今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首的时代,我们是否能正确的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不和谐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是生态批评理论想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想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自然的联兆,生命的诗意-浅谈生态视阈下的《海浪》

自然的联兆,生命的诗意-浅谈生态视阈下的《海浪》

自然的联兆,生命的诗意:浅谈生态视阈下的《海浪》生态批评(Eco criticism)是滥觞于 20 世纪 70年代初美国的新批评浪潮,它兼有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性质,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特征。

它的实质是用生态哲学整体、联系的观点,把人与自然结合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将文化与自然联系在一起。

历经40 多年生态批评已然从一支边缘批评的异军成为当代显学。

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维度透析《海浪》,从生态意象、生态整体主义和生态美学角度多维阐释该小说。

《海浪》是伍尔夫意识流三部曲中艺术上最臻于化境的一部,其叙事结构别致,意象幽微,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具诗意的作品。

该小说共九个章节,每个章节包含引子和正文,引子均为优美的散文诗,描述了太阳一昼夜轮回所对应的潮涨潮落,纵览全文如一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

六个主人公的交替性呓语组成了小说的正文部分,犹然乐曲的六个声部,描绘了六个人从孩提、青年、中年直至老年的生命轨迹。

一、生态思想之源流生态主义意识古已有之,睽诸西方,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过万物是一的整体观,生态整体思想初现熹微。

19 世纪中叶以降,工业文明给自然造成了极大的戕害,被誉为人文生态学先驱的梭罗感慨到那就像从美妙的夜空里摘去了最亮的星星,从一首优雅的诗歌中删除了最动人的辞句。

在 1949 年出版的《沙乡年鉴》中,奥尔多利奥波德睿智地指出应将自然界置放于道德事业之中,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至此生态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学首次得到了系统的理论阐述。

生态批评的真正兴起要到 20 世纪中后期。

生态批评认为自然世界不仅仅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对象,而且与人类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而对自然挹取的是一种伦理的态度。

1962 年美国女作家R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从近代环境污染的角度揭示了杀虫剂对生态的危害,重唤起人们对古老生态学的兴趣,开创了生态学新纪元。

她在书中写道: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上层林冠》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上层林冠》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上层林冠》摘要:伊恩·麦克伊早期小说《上层林冠》对于当代生态文学批评有着明显的理论意义,其在小说内容和结构层面上体现出的环境意识、文化批评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于生态批评视角的拓展和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和主要理论探讨入手,其次结合小说故事情节和作者意图,从环境意识、文化批评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深入解读小说生态批评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最后,本文在总结结论中提出对《上层林冠》生态批评的启示和借鉴,从而为当代生态文学批评提供新的思考和方法。

关键词:生态批评;上层林冠;环境意识;文化批评;未来展望正文:第一章绪论一、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其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生态意识的兴起,由美国研究生态学的学者爱克·卡拉克(Joseph Mee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

生态批评主要是研究文化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

生态批评将环境视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文学、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

二、《上层林冠》概述《上层林冠》是伊恩·麦克伊于1984年出版的小说,描写了一个由神话、科幻和生态主义构成的奇幻世界。

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史丹利的小男孩,他离家出走到了一个神秘的国度——蓝星(Bluestar)上,蓝星是一个被大树、森林和植物所覆盖的世界,小说展现了蓝星生态和文化的多样性,强调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

第二章环境意识的生态批评一、史丹利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小说中,史丹利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感知和亲近,他在蓝星的生态环境中逐渐理解自然,与之亲密相处。

这不仅反映了作为儿童主人公的史丹利对自然的直觉感受,也强调了自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二、大树的生命周期与人类文化的转移在小说中,大树代表了蓝星人类文化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代表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蝇王》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蝇王》
引 言


威廉 ・ 戈 尔丁 作 为 英 国现 代杰 出小 说 家 , 以其 著作 《 蝇王》 刻 。对此 部 小说 的研 究 也涉 及 多个理 论 角度 ,本 文 旨在 简单 综述 生态 批评 理 论并 从该 视 角 ,探析 此部 小 说 中人 与 自然 、人 与社会 所呼 吁 的和谐 平等 的生 物关 系 。
生 态 文 学 批 评 的哲 学 基 础包 括 :环 境 伦 理 说 、非 人 类 中心 猎 手们 蜂拥 而 上 。这种 来 自陌生世 界 的可 怕突 然 爆发 使老 母猪 发 说 、施 韦 策 的 “ 敬畏 生命 ”论 、 泰勒 的生 命 中心 论 、克利 考特 的 了狂 ,它 吱喳 尖叫 ,猛 跳起 来 ,空气 中充 满 了汗 水 、噪 声 、鲜血 主 观价 值 论和 罗 尔斯 顿 的客观 价 值论 。还 有奈 斯 等人 提 出 的深 层 和 恐怖 。 ” 生态学 都 能作为 生态 文学 批评 的理论 基础 。
二 、生态 批评理 论 综述
1 . 生 态批 评 的定义
熊大 火 中燃烧 起 来 。幸亏 一 艘军 舰 的及 时发 现 ,主 人 公拉 尔夫 才
2 . 从美 丽 的荒 岛到 失火 的伊 甸园
闻名 。这 部 小说 看似 一 部充 满想 象 的儿童 文 学作 品,实 际 寓意深 幸免 于难 ,但他 为 同伴 的牺牲 和泯 灭 的人性 哭泣 不 止 。
以及 人 与人 之 间的关 系 ,揭 示小 说 的生 态意 义主 旨,展 现戈 尔 丁 向阳 光偏 斜着 ,绿色 的树 叶伸 向空 中高 达 一百 英尺 。树 下 是铺 满
生 态 文 学 批评 是一 种 新 生 的文 学 批 评 范 式 ,探 讨 文 学 与 自 起 了伊甸 园。戈 尔丁 在描 写 岛 屿 时,也 带着 浓 烈 的情 感 ,小 岛是 然环 境 关系 的一 种 文学 批评 理论 ,它 旨在确 定 文学 、 自然 、文 化 原生 态 的 ,没有 任何 人 为 的痕迹 。戈尔 丁借 用 了 圣经 中伊 甸 园里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范文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范文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篇一一、引言生态批评是一种以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为对象的文学批评方式,其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探索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生态批评视角下解读美国黑人女作家尤金·理查德斯的短篇小说《阳光下的葡萄干》有着特殊的含义。

《阳光下的葡萄干》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同时也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

本文将结合生态批评的视角,对该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二、自然环境的呈现与人文意蕴《阳光下的葡萄干》中的自然环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物的情感、行为以及社会背景紧密相连。

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

阳光下的葡萄干,这一景象既是一种自然景观,又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希望与生命。

小说中的人物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的命运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背景,更是人物情感和社会现实的反映。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对人物心理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主题解读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阳光下的葡萄干》的主题不仅仅是关于种族和阶级的斗争,更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自然环境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有些人试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有些人则试图与自然和谐共存。

这些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反映了人类对待自然的不同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当人物试图破坏生态平衡时,往往会遭受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而当人物尝试与自然和谐共存时,他们则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这表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只有当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四、生态美学思想与作品意义《阳光下的葡萄干》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体现了生态美学思想。

“动物转向”视角下中外文学作品的生态批评——以《老人与海》和《黑鱼千岁》为例

“动物转向”视角下中外文学作品的生态批评——以《老人与海》和《黑鱼千岁》为例

“动物转向”视角下中外文学作品的生态批评——以《老人与海》和《黑鱼千岁》为例那些事关环境健康的规划及具体实施都离不开环境责任意识的发展。

这种将环境责任意识视为文化核心问题的观念包含新的环境伦理观,是生态人文主义的重要思想原则。

著名学者王宁教授提出,“生态批评和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研究中出现了新的转向,我称之为‘动物转向’,也即一些从事生态批评和人与自然之关系研究的学者们发现,考察人类的生态环境不能忽视地球上另一些物种的生活状况和环境。

”在众多的生态文学作品中,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我国当代作家叶广苓的代表作《黑鱼千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不同角度表达作者对于动物的关爱,描述人和动物的斗争,从而引发读者的反思。

海明威和叶广苓在不同程度上对动物表现出关爱和怜悯,海明威将大马林鱼描绘为人类的朋友,而叶广苓更是将动物视为人类的同类,在她笔下,动物都有着人类的名字,它不再是它,它是他或者她。

和两部作品的动物主人公都是鱼,比较《老人与海》的大马林鱼以及《黑鱼千岁》里的黑鱼千岁,可以看出鱼都具有极其强烈的求生欲望,过程中都与人类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壮烈地死去。

因而,两部作品都体现了“动物转向”。

21世纪以物质生态批评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包括强调动物主体性和释能力的动物生态批评、植物生态批评和后人文主义研究。

2019年到2020年期间,世界范围内多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新冠肺炎大流行、非洲蝗灾。

尤其是新冠肺炎,目前仍在全世界蔓延,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越来越多的生态学者和文学批评者愈益关注人与动物的关系,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应对危机。

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78%都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说来源于野生动物。

相当一部分人喜欢吃野味,殊不知会给自身带来未知的疾病,而传染性疾病引发社会一系列的问题。

“动物转向”侧重于保护和关爱动物。

在这样的现实环境和学术背景之下,重读《老人与海》,可以发现其在动物研究方面具有相当卓越的前瞻性,深刻反思了人与动物的关系。

生态批评下的《蝇王》

生态批评下的《蝇王》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生态批评下的《蝇王》伞雨晴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蝇王》是戈尔丁最著名的作品,在1954年发表以后逐渐赢得大众的注意,并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多。

人类以环境代价寻求经济和物质利益,发展农业和工业,使生态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批评已经获得了高度的关注。

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现状,以生态批评的视角来解读《蝇王》以及威廉•戈尔丁的生态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小说。

阐释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孤岛,进一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通过分析,使人们将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威廉•戈尔丁;《蝇王》;生态批评作者简介:伞雨晴(1995-),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123-01一、在《蝇王》中的自然生态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生态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过度砍伐森林、废水和天然气、垃圾污染了人类的环境。

此外,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所有这些因素都使人们失去了居住的地方。

到目前为止,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发展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地球在平衡生态学和人文精神》是由戈尔丁所写,副标题是“生态学和人类精神”。

在他的书中,他认为环境危机是现代文明与生态系统的矛盾。

未来人类面临的和将要面对的重大生态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人类曾经创造的。

面对生态危机,人们必须深刻反思,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生态中心主义认为生物圈的好处在于有个别物种可以优先。

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下杜光辉《可可西里狼》解读

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下杜光辉《可可西里狼》解读

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下杜光辉《可可西里狼》解读作者:欧阳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5期摘 ;要:近年来杜光辉创作了一系列以雪域高原可可西里为背景的小说。

在这些作品中,依然是严酷的自然环境,激烈的人性冲突,但杜光辉已经不满足于像以往那样只展示这种冲突和斗争的曲折离奇,沉醉于其中荡漾的快意恩仇,而是在意于突出对某种主体价值的肯定。

本文将对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下杜光辉《可可西里狼》进行解读。

关键词:杜光辉;《可可西里狼》;生态文学作者简介:欧阳焱(1983.8-),男,湖南省宁远县人,硕士,讲师,工作单位: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新闻传播与写作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02杜光辉(1954-),陕西关中人。

16岁参军,在青藏高原当了6年汽车兵。

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几乎失去生命,然奇迹般活了下来,于是,中国当代文坛多了一名生态文学作家。

20世纪80年代初期,杜光辉开始文学创作,在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状况下创作出最初的几十万字,却未能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1992年杜光辉闯海南,竟然一度身无分文,为了生存尝遍人世间的辛苦。

但却一直自强不息,坚持文学创作,终于实现了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并成为海南琼州大学中文系教师。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浪迹巴山》,长篇小说《可可西里王》和《西部车帮》,中篇小说主要有《可可西里狼》、《巴颜喀拉山的阿妈鱼》等。

杜光辉的小说往往以揭示人与自然的同时失衡为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类文化文明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反思。

在杜光辉众多作品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属杜光辉“可可西里”系列作品了,在杜光辉可可西里系列小说,不仅在作品描写了可可西里当地令人难以忘怀的自然风貌,带给读者极大的心灵震撼,同时在作品所呈现出的可可西里的历史记录,也同样让人唏嘘不已。

一、杜光辉及《可可西里狼》杜光辉是海南新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的主要特征有:爱好传奇,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这是陕西作家的整体特色,陈忠实、贾平凹、路遥等人堪称典型。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追风筝的人》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追风筝的人》

第38卷第6期济宁学院学报2017年12月Vol.38No.6Journal of Jining University Dec.2017文章编号:1004-1877(2017)06-0080-05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追风筝的人》陆小英(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摘要: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以主人公阿米尔的一生为线索,讲述其从背叛———悔恨以及逃避———弥补的救赎过程。

文章以生态批评为视角,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三方面入手,探讨小说中所体现的生态观,揭示阿富汗战前战后的自然生态,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因战争导致的人民的精神生态失衡问题,为读者更好地欣赏这部作品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卡勒德·克塞尼;追风筝的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中图分类号:I109.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09-12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研究项目“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创作研究”(15FFW006)作者简介:陆小英(1980-),女,广西南宁人,桂林旅游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教学。

一直以来,各国人民对阿富汗都非常陌生。

人们对阿富汗的了解仅限于新闻报道中的战乱。

因为战争,阿富汗成为世人的焦点,但人们对阿富汗的了解仅仅是认为阿富汗贫穷落后、动荡不安以及饱受争议的反恐战争。

关于阿富汗国内普通民众的内心世界,生活情况世人却知之甚少。

而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为世人重新认识阿富汗打开了一扇窗。

卡勒德·胡塞尼是一位美籍阿富汗作家,他出生于阿富汗,在西方文化中成长,同时受东西文化的影响,这使得他在创作中能够用双重文化来审视阿富汗,他将西方文学创作方法与阿富汗讲故事的风格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

《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2005年,《追风筝的人》一出版就引起巨大的轰动,成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由于胡塞尼在书中传达的民族感情、种族歧视和战争、友情、亲情融为一体,将社会背后的人的心灵悸动展现给世人,因此引起了世界读者的共鸣,凭借这部小说的强大影响力,卡勒德也获得了联合国人道主义奖。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批评——以海明威作品为例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批评——以海明威作品为例

收稿日期:2020-6-161 引言近半个世纪以来,生态问题引发的全球性危机愈发严重。

生态批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对生态批评的定义,获得普遍认同的是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提出来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倾向,生态批评一方面要解决文学和自然环境间的深层关系,为改善环境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文学艺术与社会、文化、精神等的内在联系。

如今,“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内容”(何花莲子 等,2018)。

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在小说和诗歌领域蓬勃发展。

2 文学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许多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

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而文学则是对人类生活的部分反映。

在早期的文学作品中,自然处于极高的地位。

华兹华斯的《水仙花》用“漫游(wander )”一词烘托了“我”的孤独(袁宪军,2004),但最后“我”却在欣赏水仙花的过程中获得了自然的疗愈力量。

整首诗歌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钟爱(蒋领敏,2016)。

自然是美丽的、自由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批评——以海明威作品为例□ 钟 盈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

海明威的多部作品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深刻的生态主义思想,即人类只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与万物休戚相关,相互依存,因此人类要懂得爱护自然,敬畏生命,努力维护生态系统,不能滥用资源,更不能用征服自然的方式来实现自我。

本文主要通过《老人与海》和《大双心河》两部作品分析海明威的生态批评观。

[关键词] 生态批评;《老人与海》;《大双心河》;人与自然[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0)26-0026-03的、治愈的。

但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打破了这种崇尚自然的风气。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挑战日益严峻。

”(刘畅 等,2018)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思想,并对这种思想提出反对,反对“人与自然的对立”(陈丽屏,2018)。

读书心得——西方生态批评维度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读书心得——西方生态批评维度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读书心得——西方生态批评维度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的小说家。

其代表作品主要包括《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密西西比河上》。

其中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最为知名,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马克·吐温“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的地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1884年出版以来,人们从语言风格、成长主题、人物分析、道德伦理、区域色彩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多层次和多角度的研究。

本文拟从我国学者王晓华提出的西方生态批评的三个维度,即物种批评、性别批评和种族批评,来重新解读这部文学经典,揭示出小说中对美国文明社会存在的人类中心论、男性中心论和白人中心论的批判,从而使读者深刻地意识到人类因欲望的无限膨胀而导致人性的异化是自然生态危机的根源并切身地体会作者渴望远离人类文明、亲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物种批评——人与自然人存在于世界,是世界万物中的一份子。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人不过是众多物种之一,无权将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

生态学者认为拥有智慧与理性的人类必须对自然界的其他物种承担起责任,保持生态平衡与和谐。

动物无法表达它们对生存权益的要求,“它们的孤弱无助使我们的责任更大了”]。

然而,在小说中,文明社会的人们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上,完全无视动物的死活。

对圣彼得堡小镇的游手好闲者来说,“再也没有什么别的事情,能像一场狗打架那样叫他们全身欢快起来——除非是在一条野狗身上浇些松节油,点上一把火,或是把一只白铁锅拴在狗尾巴上,眼看着这条狗跑到死为止。

”人类把自己当做万物之灵长,以统治者的身份对待自然中的一切有生命的物种。

这种侵害其他生命的行为和对其他物种缺乏责任心的态度更进一步驱使人类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征服、驯化、侵占和剥夺自然中的一切。

19世纪初叶,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也推动着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海上扁舟》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海上扁舟》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海上扁舟》张志鹃(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美国著名文学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代表作《海上扁舟》,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作为经典之作,饱含了作者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大自然向人类敲响警钟的今天,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该小说,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海上扁舟;深刻的哲理;生态批评;时代意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4)08-0227-03The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ZHANG Zhi-juan(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453003,China)Abstract:Although The Open Boat,written by the American famous writer Stephen Crane,is short,it is full of profound philos⁃ophies,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 being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society.Today,when the ecological crisi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vere and nature warns human being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of times to analyze this short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Key words:the open boat;profound philosophies;eco-criticism;significance of times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1871-1900)是美国著名的文学家,美国自然主义的先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学批评下的小说研究一、《树王》: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阿城的小说《树王》写于刚刚结束文革不久的80年代初期,在文革那个荒唐的年代,在中国的大地上演了一出出征服自然、破坏自然的闹剧,毁林开荒,对大自然的破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部小说就是反映知青盲目毁灭山林的故事。

小说讲述一批知青到云南的一个小山区插队,要将满山的树砍掉、烧掉,种上“有用的树”。

当一座山上所有的树都砍伐殆尽,只剩下被当地人称为“树王”的大树,当地人奉为神灵,知青李立抱着革命和破除迷信的思想去砍树,遭到当地被称为人间“树王”的肖疙瘩的反对。

在队长与知青的共谋下最终将“树王”砍倒,人间“树王”肖疙瘩从此染病,最后悲凉死去。

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土葬在大树“树王”的地方。

谁知一场暴雨肖疙瘩的棺椁竟被冲出,最后无奈火化,仍葬原处,在肖疙瘩墓地的周围长出了一片能治刀伤的白花。

从故事的构建中我们能够看到,在这部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对人类一味以“中心主义”自居,不顾生态的平衡对大自然实行肆意的破坏。

小说中,知青李立是革命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他崇信革命意识形态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信奉革命功利主义,凡是与己不合者一概斥之为封建迷信。

而民间人物“树王”肖疙瘩却葆有赤子情怀,他保护森林和树木,看似没有什么高深理论,仅仅出于一种朴素信念,相信树也有生命,大自然也有生命,人与大自然的生命息息相通,其实这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体现。

奇特的是,当树王被砍倒,森林被毁,大自然生灵涂炭时。

与大自然的生命有着隐秘联系的肖疙瘩也郁郁而终。

这无疑暗示着人与大自然的生死与共。

那种民间朴素的生态意识也就把知青李立所信奉的轻狂而肤浅的革命功利主义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能够看出李立代表的是不顾生态环境,只顾满足人类的占有欲、征服欲的“人类中心主义”。

这种不计后果的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在文中遭到十分严厉的批判的。

这种批判是伴随着疑问和反抗逐步推动的。

在《树王》中,树王“肖疙瘩”以其朴实、敦厚、强劲象征着有深刻底蕴的大自然,而以李立为代表的部分知青象征着对大自然的破坏力量。

文本一开始,通过“肖疙瘩”的话就开始了反思。

他对山林中现存的动物的评价是:“快不有了,快不有了。

”通过肖疙瘩的这句话我们已经能隐约地感到,人类破坏生态的步伐已经开进了这片还保留有原始生态的地方。

小说通过它进一步提出疑问和困惑:“那为哪样要砍树呢?……仅仅逐步不能明白为什么要将好端端的森林断倒烧掉,用有用的树换有用的树,半斤八两的账算不清,自然有些怀疑怨言。

”,这种疑问和困惑含有一种反思的性质,生态意识的萌芽在肖疙瘩的内心萌生,以一种朴实的乡土情怀对大地的固有环境的完整性实行关照,在反思的基础上更带有一种批判精神。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的高潮是李立要砍到树王时,“肖疙瘩”与李立的抗争。

李立认为“树王”占了大面积的土地,而且没有经济价值,理应砍掉种上有用的树木,肖疙瘩反问“这棵树没有用吗?……我看有用。

我是粗人,说不来有什么用。

可它长成这么大,不容易。

它要是个娃儿,养它的人不能砍它。

”而李立则不顾人与生态环境的血脉联系,忽略了人的生命和自然的统一与完整,以一种孤立的思想,割裂了生态的整体性,肆意地认为“人定胜天”,对自然的改造能够按照人的力量随心所欲。

象征大自然的“人间树王”以痛彻心扉的言辞对这种破坏生态的恶劣行径实行了有力的抗争,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赋予自然以生命———“是个娃儿”,“一些作品采取了寓言的方式,……赋予作品中的动物以灵性,使自然界中物与物的关系人格化,从而寄托深刻的环境伦理。

”其实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同样赋予自然之物以人格化的象征:“火将山顶逐步围满,麂子慢慢跪了前腿,头垂下去。

大家屏住气,最后看一眼那麂子,不料那生灵突然将身耸起,头昂得与脖子成一竖直线,又慢慢将前腿抬起,后腿支在地上,还没待大家明白,便箭一样向大火冲去,蹚起一串火星,又高高地一跃,侧身掉进火里,不再出现。

”麂子的纵身火海已经使自然生命化、人格化,在这些人格化的植物(大树)、动物中,以一种极端的象征寓意,强烈地体现出自然与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对自然的破坏预示着对人本身的破坏。

“人格化”所蕴含的生态意识是对自然生态的捍卫,抗争人类对大自然进一步的盲目征服。

胡志红在《生态文学的跨文明阐发与世界化生态文化构建》一文认为生态文学的作用是“它致力于全面清理反生态的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尤其是对建立在‘以人制天’,‘以物制人’的极端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的现代工业文明实行彻底的批判。

”《树王》在小说的结尾,用痛惜的文字给我们诉说着毁林烧荒带来的惨状。

“烧过的山上的木炭被雨水冲下来,黑黑的积得极厚。

一条山沟里,终日弥漫着酸酸的味道,熏得眼睛流泪。

雨住了,大家上山出工。

一架山秃秃的,尚有未烧完的大树残枝,黑黑的立着,如同宇宙有箭飞来,深深射入山的裸体,只留黑羽箭尾在外面。

大家都有些悚然。

”这是一种惩罚性的明示,理性的批判精神昭然若揭。

这部写于80年代的作品,从文本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它所预兆的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危机在今天已经变为了现实。

土地的荒漠化,沙尘暴,旱涝无常等等人类酝酿的恶果在肆虐。

生态文学通常“为其主题所框定,作品多采取悲剧的形式,‘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通过美好事物和美丽自然的无情毁灭,呼唤人们充分理解自然本身的价值,在实践中尊重非人类的自然物和各种生命的存有权利,摒弃对大自然不负责任的态度。

”小说正是以悲剧的形式示人,满山的树木被砍伐一空,象征大自然的最后堡垒的“树王”也被无情的砍倒,麂子葬身火海,人间树王肖疙瘩也在绝望中死去。

通过这样惨痛的悲剧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作品告诫人们,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肆意掠夺自然,只能得到自然无情的报复,要想摆脱已经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只能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之路。

”或许正如刘瑞英所说,《树王》所体现出的生态价值,就是提出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阿城小说的代表作《树王》,通过知青盲目毁灭山林(当然这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与主人公“人间树王”肖疙瘩不惜牺牲生命保护大自然中的树王实行强烈对比,严厉批判了不顾生态环境,只顾满足人类的占有欲、征服欲的“人类中心主义”,充分体现出呼吁建立人与大自然生死与共、和谐相处关系的生态意识。

这种状态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平衡状态。

阿城的小说就是通过这样的表现,对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追求,呼唤绿色的自然家园、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归。

二、《孩子王》《棋王》:“自由人性”与“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孩子王》也是阿城的一部代表作,曾被陈凯歌拍为同名电影。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阿城所追求的文化诉求是对人性自由的追求,对束缚人的思维模式的一种批判。

小说中作为知青的“我”去山村教初三毕业班。

面对的是束缚人的、死板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有书,抄书背书,不过到作文时却漏洞百出。

“我”改变了教学方法,不去讲授死板的课文,让学生在大自然的实践中学习,学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却引来教育主管部门守旧势力的反感,最终以违背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被开除。

但是却与一个有着自然天性的学生———王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孩子王》里的教师“我”,这种淡泊、超脱,才体现出了对自由人性的追求。

通过这种对精神自由超脱的教学方法的使用,通过文中的“王福”这个憨厚的学生形象,巧妙地表达出摆脱束缚,对自由天性追求的呼唤,这个点也体现了阿城小说对生态观的另一种解读。

作为阿城的成名作《棋王》,很多论者都注意到了它所蕴含的道家文化底蕴,而道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一种朴素的生态意识。

在《棋王》中,王一生在那个生存环境恶劣的文革年代,以两种方式来求得生存,并实现生命的意义,“吃”和“下棋”,“吃”是物质生活,体现庄婵的养生之道,“下棋”是精神生活,体现超脱物质的精神理想追求。

小说通过王一生的“吃”和“下棋”所要达到的理想就是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浑然一体,从而体现出在一个慌乱的年代所具有的精神超脱———恬淡与虚静。

《棋王》所传达的生态观,在作者看来最关键的就是通过这种精神层面的“天人合一”思想,告诉世人,“清静无为”与“奋发进取”这两种精神状态和谐的统一在“天道”与“人道”自由和谐的状态中,这样能够使人达到一种精神世界里的生态平衡。

在阿城的小说中不光“三王”体现出了明显的生态文学思想,在其他小说中也有明确的表达。

小说《树桩》中的李大爷,在大肆破坏环境砍伐树木的年代,随着一架架山林的消逝,自己的“歌子”也随风而散,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化作了一段“树桩”,在这里,李大爷也是人与自然一体的象征。

李大爷以生命作为警钟,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实行控诉,体现的是阿城对生态的追求。

在其笔记体小说《遍地风流》中,体现的是边地朴素的民风习俗,在一种自然状态的描写中,透露出阿城对生态意识的诉求和表达。

无论是对景物和人物的描述,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都表现得充分自然。

在《遍地风流》中景物大多静谧、深邃、悠远、迷人,人物剽悍朴实,有着大自然的粗犷的性格。

《峡谷》中的“一世界都静着……森森冷气……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

但是主人公们在连大树都被唬跑的深山峡谷之中,却能若无其事地骑马、喝酒、吃肉。

在这里人与自然在精神上和谐统一。

在《洗澡》中也有着人与自然朴实之美的和谐。

洗澡追求的是一种清洁的境界,是人与自然亲近的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

这些朴实的生命之美在其他小说中也有体现,《溜索》里的马帮首领和汉子们,《湖底》里的小伙子,大多强悍、豪爽、精干,洋溢着生命的伟力,有着崇高美。

与大自然的洁净清爽相对应成趣。

在《遍地风流》中我们能够看到人与峡谷、人与大江、人与草原都有了一种相互感应的生态美感,这种美感是“主体融入客体,或者客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显著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平衡状态。

阿城的小说就是通过这样的表现,对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追求,呼唤绿色的自然家园、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归。

生态文学批评下的小说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