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时练习: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解析)
2021届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18
3.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 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 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22
命题点 1 纵向考查古代史主题内容相似的改革 【典例】 1.(2019·高考全国卷Ⅰ,T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 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
上篇 通史构建 · 模块突破
板块四 选考部分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
模块四 选考部分
1
01
主干整合
02
认知深化
03
真题典例
04
模拟训练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2
【考情分析】
1.突出“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考查。注重对历史事件三要素——背景、过程、意义
等考查,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④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改革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这一篇,我们将回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贪婪暴露无遗。
对此,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主张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以净化教会,使宗教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这场改革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改革是戊戌变法。
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家积弱。
对此,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光绪皇帝的退位,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了解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打开了国门,这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变革。
明治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使日本成为东亚的强国。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它们如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给我们启示和教训。
通过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去推动和实践的。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经验,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照亮未来的道路。
2021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4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时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答案:(1)特点:人头税比重下降;农业税绝对征收额未发生 大的变动,但比重下降;非农业税特别是商税比重上升;赋税的 征收主要受控于官府。
(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以均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衰败; 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为提高财政收入进行税制改革。
解析:(1)据材料“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得出人头税 比重下降;由材料“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 就农业税本身来说……也基本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 降”可知,农业税绝对征收额未发生大的变动,但比重下降;依 据材料“商税急剧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说明非农 业税特别是商税比重上升;材料“大至赋税结构的演变,小至某 项税额的增减,一概由官府决定”表明赋税的征收主要受控于官 府。
(2)关于其影响,我们可以从对当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不足方 面来思考,得出对当时监察: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对当时政治: 有利于维护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对后世: 为后世监察工作提供借鉴。不足: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监察 制度往往成为统治者加强集权,排除异己的工具。
4.(2020·广东汕头调研)[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 回眸](15 分)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不存在纳税人或纳税人组织与官府争 夺税权的斗争,大至赋税结构的演变,小至某项税额的增减,一 概由官府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偶然出现商税超过农税的 现象自然是官府控制的结果。
——摘编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 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基本特点。(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原 因。(6 分)
材料:乾隆年间,清廷将关内、奉天、热河等处的内务府所 属官庄上的壮丁 16 000 余人“拨出为民”,准其自谋生计,这是 一次较大的释放官庄农奴的行动。以后又一再颁布“出旗为民” 的诏令,不但准许壮丁开户为民,而且准许开户的壮丁,将“契 买民地并开垦地亩”,“带往为业”。
2021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选修模块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答案
[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东方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度。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①积极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2021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学案: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
选修部分模块四选修部分
第1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基础回扣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1.变法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动荡时期。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③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④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
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变法内容。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基础梳理|一、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②各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①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习俗:“塞私门之情”,移风易俗。
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局限性①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②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
(3)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
(4)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
3.作用(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2.内容(1)经济:富国之法①均输法: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物资。
②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市场。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测试 人民版选修1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测试人民版选修11.(xx·银川一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
……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材料二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
……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
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
……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
(9分)(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
(6分)[答案](1)措施:北魏孝文帝: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土族通婚。
马丁·路德: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裁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
(2)认识: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映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
2.(xx·盐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梭伦诗作里有这样的篇章: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
为此,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
——《雅典政制》材料二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级爵);为斗私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2021届《金版教程》历史一轮复习题库(通史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1-1a
真题典例1.[2021·课标全国卷Ⅱ]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
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打算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凹凸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
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
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缘由。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冲突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临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冲突;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入不敷出”“税外之税”“民变”等信息,从官俸、办公经费、社会冲突等方面概括缘由。
第(2)问,据材料中的“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等信息,从提高官员收入、抑制腐败、减轻百姓负担等方面分析。
2.[2021·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24.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29.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 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7讲古代的重大改革课件
上富
利法
国之 积贫 方田均 清丈土地,收取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
局面
法
税法 赋税
政府收入
在各路设负责操
将兵法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练军队的将官
军事
改变
把农民编为保甲
上强
保甲法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积弱
进行军事训练
兵之
局面
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
法
保马法 鼓励百姓养马
的质量和数量
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 兵器的产量、质量得到提高
(续表)
考查要点
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孝文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帝改革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王安石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变法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欧洲的宗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改革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
四、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北宋形成了“三冗”局面,造成积贫积弱;军费开支 巨大。 (3)庆历新政遭到失败,统治危机更加严峻。
2.主要内容:
项目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采购物资“徙 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较
均输法 贵就贱,用近 好配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3)北方各民族间的融合,加快了孝文帝改革的进程;而孝 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2.影响: (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 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 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作业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时作业(三十六) 第36讲古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时间 /20分钟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答复下列问题。
材料窝阔台即位以后,立即任命耶律楚材主持黄河以北汉民的赋调征收。
1230年,耶律楚材向大汗条陈十八事,主要内容是:“郡宜置长吏牧民,设万户总军,使势均力敌,以遏骄横。
中原之地,财用所出,宜存恤其民,州县非奉上命,敢擅行科差者罪之。
贸易借贷官物者罪之。
〞1234年,耶律楚材建议,“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
关于括编户籍,耶律楚材反对依照蒙古和西域成法,以丁为户,按丁定赋,而坚持遵循中原传统,以户为户,按户定赋。
这些都得到窝阔台的支持和允准。
1236年秋,耶律楚材向大汗陈述“裂土分民〞的弊害,使大汗同意封地设置官吏须出自朝命,诸王勋臣除常定赋役外不得擅自征敛,以限制诸王勋臣的分封特权。
1236年,他在燕京建立编修所,在平阳建立经籍所,主持书籍的编纂和刊行。
1237年,他奏准对儒士进展考试,考经义、词赋、策论,结果有4030人中试。
对中试者中间的干才,更予以任用。
——据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改革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耶律楚材改革?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答复下列问题。
材料明代中后期,隆庆朝进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科举,摒浮靡、倡实学;变更用人制度,“不拘岁贡,纳粟、吏员资格……堪为一方保障者,访实具奏……得实,题请超擢〞;打击贪腐,“赃系入己者,追出济边;受财枉法者,依律例问遣〞,不得包庇;整顿吏治,实行“见贤即进,见不肖即退〞的原那么;推行严格的官吏管理和考核制度。
此外,严禁革(严禁官府讹诈、鱼肉商民),裁冗费;减商税,推行恤商惠商政策;突破朝贡贸易局限,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推动私人海外贸易合法化;整顿边防,推行“俺答封贡〞,改善蒙汉关系,初步解决了持续百余年的北部边患问题。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同步检测 人民版选修1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同步检测人民版选修11.(xx·成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
原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解析](1)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改革上的具体举措,即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
改革的社会背景角度分析其土地改革举措的原因。
(2)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即可。
(3)结合史学常识的内容,可以直接得出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即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测评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小卷(十六)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1.(25分)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宋朝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当国家赋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
主户是指有田地、家产,并承当国家赋税的有产户。
“客户〞一词在唐朝主要是指流亡他乡的客寓民户,这些人户失去了独立的户籍和国家法律的保护。
宋代,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开展,佃农和主户一样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有独立的户籍。
宋代户籍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主户和客户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特殊户籍。
宋真宗年间,坊郭户作为户种正式产生,坊郭户即市民家庭,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坊郭户在宋代单列户籍,是古代中国城市现代化开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城市经济的兴旺和非农业人口的增加,是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11分)(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变革的影响。
(14分)2.(25分)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1927年7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裁撤厘金(厘金:清政府专为镇压太平军而征收的商税),改征出厂税(即对工业品实行一物一税的原那么,征收统一的一次性捐税)。
在中原大战完毕后,财政部据此于1930年12月15日电令全国裁撤厘金。
同时,国民政府决定实行新的统税制度。
将关税、盐税、统税、印花税、矿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列为中央收入,而将田赋、契税、营业税等适合地方征收的税种列为地方收入。
这样,在中国延续了近80年的厘金终于不复存在了。
从1928年到1936年,北京地区共废除税目31项,同时新创办了公粮、营业税、营业牌照税、使用牌照税、筵席税、娱乐捐、遗产税、车辆养路费、地价税等多种税。
对传统的房捐、契税、屠宰税、田赋四种税也分别颁了新法规。
……国民政府在国家预算中每年要负担的前清遗留国债占32%,军费支出占40%,建国经费只有20%。
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选修部分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户籍制 度,制定连坐法。
(4)文化习俗: 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诗书。 ②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第9页
作用 (1)积极: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开始建立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秦国的 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措施
青苗法
农田 水利法 募役(免 役)法 市易法
方田 均税法 均输法
内容
作用
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之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收获后还本付息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 的财政收入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推行均田
制的土地分给农民,由 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制与租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 和徭役;恢复和发展
制
徭役和兵役
了北方经济
设立三 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
制,直属州郡,负责检 的控制,有利于中央
查户口、征收租赋、征 集权的巩固
发徭役和兵役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
整顿吏治
北魏吏治有所好转
俸禄由国家筹集和发放
第12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1)社会矛盾: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2)有利条件: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社会较安定,民族融合 加强。 (3)个人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第13页
内容
(完整word版)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高考选修真题分类汇总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上海历史卷, 16)“1895年, 适逢甲午惨败, 日本逼签条约, 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 要求拒签条约, 变法图强, 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 领导人B. 时间C. 参加者D. 地点答案: C 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络的是各省的“会试举人”。
2.(上海历史卷, 17)明治维新时期, 西服流行的同时, 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 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 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 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 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 传统服饰“和服”与西服、酒吧与茶室、西洋歌剧与传统歌舞伎都能见到, 说明当时的日本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
3.(江苏历史卷, 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 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 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 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展开了激烈的急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 ……求有才有识者, 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 固当教以经济之业, 取以经济之才, 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 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 何负于天下, 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 且其学术不一, ……朝廷欲有所为, 异论纵然, 莫肯承听, 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 则修学校, 欲修学校, 则贡举法不可不举。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 乃闭门学作诗赋, 及其入官, 世事皆所不习, 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 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 百世不易之法。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2讲同步检测 人民版选修1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2讲同步检测人民版选修11.(xx·福建四地六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答案](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振兴雅典城邦。
(2)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
(3)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作用: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
[解析](1)问,应在分析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归纳出发点:调节“两个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平民)之间的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问,要求考生多角度思考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加以总结。
材料二商鞅指出“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列举历代变法而王、守旧则亡的史实;“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阐述法家的变法理论。
(3)问中第一小问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即变法体现的阶级属性。
第二小问考查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
2.(xx·启东中学)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是人类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但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
这一点,首先是通过普遍实行的措施,例如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1.(2019·百校冲刺)[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东汉自和帝开始,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且不长寿,并多次出现皇帝无嗣的情况。
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形势是,上层外戚、宦官专权,兄弟子侄、姻亲故旧罗列朝廷、布列州郡。
秦汉时期是回避制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在官员的任官过程中实际执行了一些回避。
东汉桓帝时,政府对官员的任官回避制度有了第一次的明文规定,即“三互法”,规定:州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守国相、郡丞、长史不用本郡国人,县令长丞尉不但不用本县人,且严格意义上也不用本郡国人;地方长官自行辟用之属吏原则上用本籍人,也可用外籍之人。
如果分居不同的州郡的两家结为姻亲,那么两家人任官之时要回避对方之籍。
如果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那么乙州人就不能在甲州任刺史。
郡县亦然。
——摘编自籍晓蕊《东汉“三互法”及“幽、冀尤甚”探析》(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三互法”实施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汉的“三互法”。
答案(1)背景:东汉中后期,社会政治日益黑暗;外戚、宦官专权;朋党之风盛行;皇权旁落。
内容:地方长官回避本籍,而属吏原则上用本籍;任官时两州(郡)婚姻之家回避对方的籍贯;两州(郡)官员的籍贯回避。
(2)简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东汉中后期政治正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地方官员在本籍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但是,“三互法”的实行并没有能够完全遏制割据势力的形成,也并不能挽救日益衰落的东汉王朝。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社会政治日益黑暗;根据材料“上层外戚、宦官专权”可知外戚、宦官专权,皇权旁落;根据材料“兄弟子侄、姻亲故旧罗列朝廷、布列州郡”可知朋党之风盛行。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州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守国相、郡丞、长史不用本郡国人,县令长丞尉不但不用本县人,且严格意义上也不用本郡国人;……属吏原则上用本籍人”可知地方长官回避本籍,而属吏原则上用本籍;根据材料“如果分居不同的州郡的两家结为姻亲,那么两家人任官之时要回避对方之籍”可知任官时两州(郡)婚姻之家回避对方的籍贯;根据材料“如果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那么乙州人就不能在甲州任刺史”可知两州(郡)官员的籍贯回避。
第(2)问,评价历史事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
根据材料“政府对官员的任官回避制度有了第一次的明文规定”以及“三互法”的具体措施可知,“三互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东汉中后期政治正常运行、防止了地方官员在本籍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但是该方法并没有完全遏制割据势力的形成,也并不能挽救日益衰落的东汉王朝。
2.(2019·豫科名校4月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
从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
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
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
到宣武帝时期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
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借鉴前代司法制度;司法制度儒家化增强;注重司法监督建设;中央对司法活动干预较强。
(2)影响:完善了北魏政权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了司法不公行为;为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
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期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等信息概括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第(1)问的特点和所学知识,从完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司法不公行为以及对后世影响等角度分析。
3.(2020·湖北名师联盟入学调研考试)[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常平仓法,以丰岁谷贱伤农,故增价收粜(卖出粮食),使蓄积之家无由抑塞,农夫须令贱籴;凶岁谷贵伤民,故减价出籴(买进粮食),使蓄积之家无由邀勒,贫民须令贵籴。
物价常平,公私两利也。
安石以常平法为不善,更将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置提举官以督之。
(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
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
……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
春算秋计,辗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摘编自邓之诚著《宋辽金夏元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对常平法进行改进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司马光的观点。
答案(1)调节粮价,抑制豪强;保障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和增加政府收入。
(2)司马光认为,青苗法的实施造成官员趁机邀功勒息,穷人逃亡,富人变穷。
这部分是守旧派的攻击和贬损;客观上也反映了青苗法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时,执行不善造成百姓不堪重负,存在设计与执行缺陷。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以丰岁谷贱伤农,故增价收粜(卖出粮食),使蓄积之家无由抑塞”“物价常平,公私两利也”“将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进行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使者以多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逋负(拖欠)”“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4.(2019·海南海口调研)[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
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
庚子惨败使顽固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
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
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
第二,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严格了出使大臣及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制。
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善了宝星(勋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
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制度,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交机构涣散无序的弊端。
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改革的影响。
答案(1)主要变化: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变革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以及对新体制的创建。
(2)影响: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仅仅限于局部调整”“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可知变革是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从“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可知变革是由被动转向主动;从外交体制变革的主要成就可知变革是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以及对新体制的创建。
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完成外交礼仪制度化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储才馆的设置有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全国变革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主动变革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
5.(2020·云南师大附中适应性月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治五年(1874年)5月,大久保利通向政府提出了《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
物产之多寡,虽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于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顺应国之风土习俗、民之性情智识,制定方法并以此作为方今行政之机轴,并以英国为楷模,保持开成之物,培植未成之物。
”大久保利通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后,日本当局对政府体制作了相应调整,由内务省、大藏省、工部省组成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
大藏省主要负责殖产兴业资金的筹措和调配,工部省继续主管铁路、矿山和机械制造,内务省经营劝农、畜牧和农产品加工这三大事业部门。
中央各省在经费支持中,对这三个省的经费支持占到了41%,人员占到整个中央政府的53%。
——摘编自冯玮著《日本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久保利通提出该建议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政策的特点。
答案(1)原因:日本成立明治新政府,开展明治维新运动;民族危机仍然严重,只有发展工业,才能增强国力,真正实现独立自主;日本原始资本缺乏,必须由政府扶植。
(2)特点:依靠国家的扶植;利用国库资金积极支持,推进资本原始积累;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以西方为样板;形成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时间“明治五年”得出日本成立明治新政府,开展明治维新运动;根据材料“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
物产之多寡,虽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得出民族危机仍然严重,只有发展工业,才能增强国力;根据材料“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于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始资本缺乏,必须由政府扶植。
第(2)问,根据材料“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于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可知依靠国家的扶植;根据材料“对这三个省的经费支持占到了41%,人员占到整个中央政府的53%”可知利用国库资金积极支持,推进资本原始积累;根据材料“并以英国为楷模”可知以西方为样板;根据材料“由内务省、大藏省、工部省组成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得出形成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