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生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青藏滇区(特提斯海的东段) 1.班公湖-怒江缝合线以北 (1)松潘-甘孜区三叠系发育浊流型复理石、放射 虫硅质岩和基性火山岩,总体属深水海盆沉积。 (2)羌塘-三江区三叠系主要为陆缘浅海碎屑岩和 碳酸盐岩。 2.班公湖-怒江缝合线以南 (1)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区原为冈瓦纳大陆边缘的 活动带,为陆缘海至半深海环境,中生界主要为复理石 和类复理石沉积,以及灰岩和火山岩。 (2)雅鲁藏布江一带的三叠系为放射虫硅质岩及半 深海复理石沉积,并夹火山岩。 (3)珠峰地区(高喜马拉雅区)三叠系为浅海相灰 岩与砂泥岩,产Otoccras(耳菊石)、Himalaysanurus (喜马拉雅鱼龙),属冈瓦纳大陆北缘的陆棚浅海。
侏罗纪的植物景观
(二)脊椎动物 1.爬行类大发展
(1)陆生恐龙 三叠纪为蜥臀目中原始的兽脚类和原蜥脚类; 侏罗纪繁盛巨大的食植物的蜥脚亚目恐龙,如 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合川马门溪龙)等, 以及食肉的兽脚亚目恐龙,如 Yongchuanosaurus (永川龙)等。 白垩纪鸟臀目达到全盛。如Tsitaosaurus(青 岛龙)、Triceratops(三角龙)等; 蜥臀目在白垩纪仍继续发展,如凶猛的 Tyrannosaurus(霸王龙)等。 (2) 水生爬行动物 在中生代称霸海洋,如Ichthyosaurus(鱼龙)等。
中 生 代 无 脊 椎 动 物 化 石 代 表
2.双壳类 在中生代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侏罗纪和白垩纪 的湖泊中,重要的双壳类组合有: 中侏罗世的Pseudocardinia(假铰蚌)- Lamprotula(丽蚌)-Psilunio(裸珠蚌)组合; 早白垩世的Trigonioides(类三角蚌)- Nippononaia(富饰蚌)-Plicatounio(褶珠蚌) 组合(简称为TNP组合)。 3.介形类 在中生代的湖沼中十分繁盛,如Cypridea (女星介)、Harbinia(哈尔滨介)等。
4.牙形石 在三叠纪地层中仍很重要,但个体一般都非常小, 并以短高而具细长锯齿的类型占优势,如Hindeodella (欣德牙形石)等。 5.珊瑚类 为六射珊瑚,并形成了更大规模的珊瑚礁; 6.有孔虫 分布广泛,是重要的海相标志化石。 7.叶肢介和昆虫 如早白垩世的Eosestheria(东方叶肢介)和 Ephemeropsis(类蜉蝣)等,它们与Lycoptera (狼鳍鱼)共同组成东亚著名的热河动物群(简称 EEL动物群)。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
中生代生物进化的重要事件是侏罗纪晚期爬行动 物演化成为鸟类,在德国上侏罗统中发现了 Archaeopteryx(始祖鸟)。 中国辽西发现的一系列带羽毛恐龙和鸟类化石。
(三)无脊椎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有软体动物的菊石类、箭 石类和双壳类,其次是六射珊瑚、腕足类、棘皮类、 有孔虫、牙形石等; 淡水无脊椎动物则以双壳类、介形类为主,其次 是叶肢介、腹足类和昆虫等。 1.菊石类 在中生代分布广、演化快,成为重要的标准化石。 三叠纪的菊石以齿菊石式缝合线为主,菊石式也 大量发展,如Opihiceras(蛇菊石); 侏罗纪的菊石大多壳饰复杂,以菊石式缝合线为 主,如Phylloceras(叶菊石)等。 白垩纪菊石群的特征是出现一些特化形态。
第二节
中生代的重要化石类群
中生代的生物界与古生代大不相同:
1.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箭石、六射珊瑚兴起 并繁盛;陆生无脊椎动物以淡水双壳类、介形虫、叶 肢介、昆虫类为重要类群。 2.脊椎动物的爬行动物极度发展,分布于陆地、 天空和海洋,特别是陆生恐龙类大量繁盛,成为大陆 上的“统治者”。龟、蛇、蜥蜴也开始出现; 最早的鸟类、哺乳类也开始发展; 3.植物界以裸子植物占优势。 但被子植物在中生代后期也开始发展。
晋 陕 地 区 三 叠 系 综 合 柱 状 剖 面 图
2.华北三叠系的分布和古地理
(1)三叠系与下伏二叠系为连续沉积。早、中 三叠世为统一的大鄂尔多斯盆地,是晚古生代大华北 盆地演化的继续。为较干燥的河湖相红色碎屑岩沉积。 (2)中三叠世晚期气候转为温湿,为灰绿色湖 沼沉积,含铜川植物群。 (3)晚三叠世以温湿气候的湖泊沼泽含煤、油 页岩沉积为主,含延长植物群。
扬子区下、中三叠统柱状对比及岩相变化示意图
(2)东南区 早三叠世总体发育滨浅海相沉积; 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受印支运动影响,江南古陆、 华夏古陆和云开古陆联成一体,海水仅在大陆的东南 湘赣交境地区形成内陆海湾,有滨浅海红色碎屑岩沉 积。 晚三叠世,东南地区发育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 其生物组合属于环太平洋型,相似于日本、俄罗斯远 东滨海省。
(一)陆生植物
1.二叠纪后期-早白垩世,裸子植物中的松柏类、 苏铁类和银杏类趋于繁盛,居于植物界的统治地位; 2.晚白垩世,植物界与新生代相似,以高等的 被子植物占统治地位。 3.我国中生代的典型陆生植物群有: (1)晚三叠世的Danaeopsis(丹尼蕨)- Bernoullia(贝尔瑙蕨)植物群(北方)和 Dictyophyllum(网叶蕨)-Clathropteris(格子蕨) 植物群(南方); (2)早、中侏罗世Coniopteris(锥叶蕨)植物群; (3)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Ruffordia(茹伏德 蕨)-Onychiopsis(拟金粉蕨)植物群; (4)早白垩世晚期至现代的被子植物群。
二、华北区
华北地区过去认为彼此隔离的一些内陆盆地, 如陕甘宁盆地、沁水盆地和宁武盆地很可能为统一 的大鄂尔多斯盆地; 1.代表剖面为陕甘宁盆地和宁武盆地的三叠系 (1)石千峰群中、上部刘家沟组及和尚沟组 以紫红色砂岩、泥岩为主,含Pleuromeia(肋木), 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沉积 (2)二马营组为紫红色砂泥岩,含石膏结核, 产Sinokannemeyeria(中国肯氏兽),下部砂岩多 具交错层理,代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沉积; (3)中统上部(铜川组)和上统(延长群), 为灰绿色砂页岩,含煤层和油页岩,产铜川植物群 和延长植物群化石,已转为温湿气候下的湖沼沉积。
国 际 三 叠 纪 年 代 地 层 划 分
中 国 三 叠 纪 年 代 地 层 划 分
中 国 三 叠 纪 陆 相 年 代 地 层 划 分
2. 侏罗系Jurassic
(1) “侏罗系”得名于法国、瑞士交界的侏罗山。 “Jura”音译应为汝拉山系。日译侏罗,我国沿用。在 此山区侏罗系出露完好,化石丰富,故就山系取名 (Humboldt 1829)。 (2) ISC2004白垩系分为三统: 上统 中统 下统 (3)延续54Ma(199.6+0.6Ma-145.5+4.0Ma)。
国 际 侏 罗 纪 年 代 地 层 划 分
中 国 侏 罗 纪 陆 相 年 代 地 层 划 分
3. 白垩系Cretaceous (1) “白垩”一名来自拉丁字“Creta”,即白垩的 意思。由于这一时期,西欧沉积了一种极细的、富含 钙质的白垩层,故就岩性取名(O.d’Halloy,1822)。 现在英法海峡两岸的断崖,均为这种白色的白垩 构成,是研究白垩系的最早地区。 (2) ISC2004白垩系划分为二统: 上白垩统 下白垩统 (3)延续80Ma(145.5+4.0Ma-65.5+0.3Ma).
2.华南三叠系岩相变化和古地理
以江南古陆为界,华南三叠系分为两个沉积相区: (1)扬子区 ①西部黔西南和川西北龙门山边缘和东部下扬子 地区(苏皖)沉积序列齐全: 早三叠世及中三叠世早期为滨浅海至浅海沉积。 中三叠世晚期为潮坪-泻湖至海、陆交互相沉积。 晚三叠世由海陆交互相沉积过渡到陆相沉积。 ②中部(黔北、川东鄂西),沉积序列不全: 早三叠世及中三叠世早期为滨浅海至浅海沉积; 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早、中期受印支运动影 响,隆起成为古陆,沉积间断; 晚三叠世晚期为陆相沉积盆地。
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会聚造 山的影响(印支运动),大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包括 现今华北东部和山西沁水、宁武盆地)抬升遭受风化 剥蚀,中三叠统上部至上三叠统全部缺失。仅在豫西 一带,仍保留有鄂尔多斯型中三叠统上部至上三叠统。
三、中国其它地区的三叠系
(一)西北内陆盆地区
昆仑-秦岭以北的我国西北地区,中生代发育北西 向排列的内陆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 木盆地)。中生界与陕甘宁盆地的中生界基本相似。 1. 下、中三叠统皆为干燥气候下的河湖相红色 沉积; 2. 上三叠统以潮湿气候下的含煤沉积为主。
第三节 中国的三叠系
由于古生代末期古亚洲洋的闭合和天山-内蒙兴安褶皱造山带的形成,使我国昆仑-秦岭以北的北 方广大地区三叠纪时处于大陆状态;而南方三叠纪 还有较为广泛的海侵。构成 “南海北陆” 的局面。
一、华南区
华南区三叠系下统及中统普遍为海相地层;上统 多为海、陆交互相或陆相地层。 1. 代表剖面为黔西南 三叠系厚达3600米以上,三统齐全,化石丰富。 (1)飞仙关组为炎热干燥气候条件下的滨、浅海 相沉积。本组与二叠系平行不整合接触或连续沉积。
第七章
中生界
第一节 全球中生代年代地层划分 及基本地质特征 第二节 中生代的重要化石类群 第三节 中国的三叠系 第四节 中国的侏罗、白垩系 第五节 中生代构造运动及构造古地理演变
第一节
全球中生代年代地层划分 及基本地质特征
一、中生界划分
1.三叠系Triassic
(1) “三叠系”一名来自德文“Trias”,日文意译, 我国沿用。由于德国,该时期的地层研究最早,一系 三分的性质非常明显,故名(Von Alberti,1834)。 欧洲的三叠系研究较详,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① 英国全为陆相,以新红砂岩为代表;
图 7 3 中 生 代 爬 行 动 物 概 貌
(3)飞翔的爬行动物 发展于侏罗、白垩纪,主要为翼龙类,如 Dzungaripterus(准噶尔翼龙)等。
2.鱼类
以全骨鱼类为主,如Lycoptera(狼鳍鱼)等。 真骨鱼类于白垩纪才开始兴起。
3.哺乳动物
开始出现于中三叠世,至白垩纪时已出现了有胎 盘类和有袋类的代表,这些早期的哺乳类个体小,数 量少,在整个中生代还不占主要地位。
国 际 白 垩 纪 年 代 地 层 划 分
中 国 白 垩 纪 陆 相 年 代 地 层 划 分
二、全球中生代地质发展史的基本特征
1.中生代延续时间186 Ma。 2.中生代的生物界以爬行动物(特别是恐龙)、 裸子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的菊石类、箭石类大量发展 为特征。 因此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或恐龙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和菊石时代。 3.晚古生代世界范围褶皱造山带的形成,导致了 古生代后期至中生代初一个联合泛大陆的出现。围绕 泛大陆周围为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活动带和环太平洋 活动带。 中生代是泛大陆分裂、漂移,新海洋逐步形成, 以及两个活动带发展的历史。
黔 西 南 三 叠 系 柱 状 剖 面 图
(2)永宁镇组属浅海相沉积。 (3)关岭组系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潮坪泻湖沉积。 (4)法郎组下段为正常浅海的沉积,上段属海 水变浅的滨、浅海沉积。 (5)把南组为海水继续变浅的滨、浅海至海、 陆交互相沉积。 (6)火把冲组属滨海沼泽的海、陆交互相沉积。 (7)二桥组已属湖沼相和冲积相沉积,表明海 水已完全退却。 三叠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 下统为滨、浅海至浅海沉积; 中统下部为潮坪-泻湖沉积,上部为正常浅海 沉积; 上统为极浅海相、海陆交互相至陆相湖沼和冲 积相沉积,组成海退系列;
② 德国则为海、陆交互相,上、下两统为陆相: 上统 称杂色岩统(Keuper), 中统海相,称壳灰岩统(Muschelkalk)。 下统 称斑砂岩统(Buntsandstein), ③ 在阿尔卑斯区全为海相,富含菊石组合,是 国际划分对比的标准。 (2) ISC2004三叠系分为三统: 上统 中统 下统 (3)延续52Ma(251.0+0.4Ma-199.6+0.6Ma)。
中 生 代 初 黑期 点泛 表大 示陆 稳及 定其 区周 围 的 活 动 带
3.中生代古地理演变的基本特征 (1)三叠纪,陆地面积继续扩大,海区缩小,陆相 地层广泛发育; (2)侏罗、白垩纪是中生代海侵较大的时期,但是 亚洲中、东部未遇海侵,以大陆环境为主,大陆上湖 盆发育,气候温度潮湿、植物繁茂,成为地史上第二 次重要造煤时期。 4.侏罗、白垩纪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强烈 尤为环太平洋东西两岸及其附近岛屿表现显著— 环太平洋构造活动带。 侏罗纪开始,中国大陆(包括华北、扬子地台的) 东部进入板块内部变形活化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