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与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计算
初中地理知识点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初中地理知识点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ed7c485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6.png)
初中地理知识点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区时和地方时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不同地理位置处于不同时区而产生的时间差异。
在地球上,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不同地方的太阳高度角和太阳出入时刻是不同的,导致不同地方的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详细介绍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一、区时的计算方法:区时是一种计算工具,用来统一同一经线上的不同地方的时间。
每15°经度代表一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向东每经过15°经度,时间加一小时;向西经过15°经度,时间减一小时。
世界上一共有24个时区,即东经180°至西经180°之间的24个经度范围。
例如,北京位于东经116.4°,所以北京的时区为东八区,时间比格林威治时间快8小时。
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地方时是指其中一具体地点所使用的时刻,它反映了当地的太阳时间。
地方时主要通过观测太阳高度角或太阳出入时刻来确定。
观测太阳高度角可以通过仰角仪进行,观测太阳出入时刻可以通过日晷等仪器进行。
二、计算示例:以北京时间为例,即东八区,计算其他地方的区时和地方时。
1.伦敦:伦敦位于西经0°,所以伦敦的时区为零时区,即格林威治时间。
由于北京比伦敦早8小时,所以北京时间12:00,伦敦时间为4:00。
2.东京:3.纽约:纽约位于西经74°,所以纽约的时区为西五区,比北京慢13小时。
北京时间12:00,纽约时间为23:00(前一天)。
4.莫斯科:莫斯科位于东经37.6°,所以莫斯科的时区为东三区,比北京快5小时。
北京时间12:00,莫斯科时间为17:00。
在计算地方时时,需要考虑夏令时的调整。
夏令时是为了节约用电,将时钟调快一小时。
夏令时通常在每年夏季开始的一些周末将时间调快一小时,在冬季结束的一些周末将时间调回原来的状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夏令时安排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计算地方时。
总之,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方法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不同地理位置的时间差异。
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
![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59c977b2f524ccbff12184e0.png)
希来学园精细化教育领导者一、知识点梳理1.地方时求地方时的方法: 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4分钟×两地的经度差)(注:按照地球运动方向,向东取+,向西取-,简称“东加西减”)。
2. 时区与区时求时区、区时的方法:(1).求某地所在时区号:用当地经度/15°,余数小于7.5,所得整数为所处时区,余数大于7.5,则所处时区为所得整数加1;(2).求区时:T 求=T 知±时区差×1小时,东加西减。
3.国际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日界线与日期:(1).当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全球日期相同。
(2).除此之外的任何时刻,地球上都同时具有两个日期。
判断时,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0时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为新一天的范围;从0时经线向西至180°经线为旧一天的范围。
4.晨昏线的判读和应用(1)晨昏线的特征: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即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晨昏线只有在春分,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2)晨昏线的判读: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
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6时→晨线 18时→昏线 昼夜法: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
(3)确定地方时的四个特殊点→6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6时(晨赤交点)(4)确定昼夜长短:同纬度的各地昼(夜)长是相等的,弧长15°为1小时。
→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落时间-12)x2=(12-日出时间)x2→12时:昼半球中央经线 →0(24)时:夜半球中央经线→18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昏赤线)希来学园精细化教育领导者 →某地夜长=日出时间x25.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公式:H=90º-|φ±δ| (H 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δ为直射点的纬度,φ、δ永远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
重要地理时区计算的规律
![重要地理时区计算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f6c29d1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a4.png)
重要地理时区计算的规律重要地理时区计算的规律1、确定日出日落时刻:(1)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
(2)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3)某地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4)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1日。
(5)春分或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
(6)赤道上全年昼夜平方,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2、确定太阳高度:(一)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1)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零,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即地方时12点时。
(2)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现在子夜,即地方时0点时。
(3)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等于零。
(二)正午太阳高度:(1)太阳直射那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
(2)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这两条纬线分布在直射纬线的两侧,与直射纬线的纬差相等。
(3)某一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纬线与直射纬线的纬差。
(三)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1)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4)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南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确定日期分界线: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该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
另一条日期分界线为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该线即是前一日的24点,也是后一日的0点。
(1)0点经线向东到日界线日期早一天;0点经线向西到日界线日期迟一天。
地理学时差计算方法
![地理学时差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389955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13.png)
地理学时差计算方法时差是指地球上各个地区所处时区的时间差异。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而产生了地球的日照和夜晚的变化,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存在差异。
地球自转一周共24小时,等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的太阳时相差约1小时。
当太阳直射地面时,我们称之为中午,这个时刻每个时区是不同的。
时差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通过经度差计算世界上经度划分为东经和西经两个方向,以本初子午线(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的地方)为标准,以此为基准划分时区。
每经过15度经度的地方,时间上差异一个小时。
计算时差时,只需要知道两地的经度差即可。
例如,如果一个城市的经度是120度,另一个城市的经度是150度,那么两地的时差就相差2个小时。
2.通过时区计算全球共有24个基准时区,每个时区的标准时间是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准。
以中国为例,中国的东部与北京时间保持一致,属于东八区。
当你从东部前往中国西部时,时区逐渐向西移动,每经过一个时区时间会减少一个小时。
所以,从东八区到中国最西部的新疆,时差为2个小时。
3.通过太阳高度角计算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在天空中的角度,根据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可以估算出时差。
当太阳达到最高点(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90度。
根据你所在地的太阳高度角与中午时的太阳高度角的差异可以计算出时差。
4.通过计算时间差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直接,就是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当地时间差异。
例如,如果你想知道中国与德国的时差,可以查询两个国家的当前时间,并计算差异。
例如,如果中国是上午10点,而德国是下午4点,那么时差就是6个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夏令时也会影响时差的计算。
夏令时是一种节约能源的措施,通过将时间向前或向后调整一个小时来利用更多的自然光,减少电力使用。
有些国家和地区会在夏季实行夏令时,这会对时差计算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时差的计算可以通过经度差、时区、太阳高度角以及计算时间差这几种方法来进行。
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了解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高考地理中的时间计算与日期界线
![高考地理中的时间计算与日期界线](https://img.taocdn.com/s3/m/6c16013e5727a5e9856a615e.png)
高考地理中的时间计算与日期界线一、地方时及其计算1.地方时及产生原因: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即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靠东的地点比靠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产生了时间差,靠东的地点比靠西的地点时刻早。
2.地方时的计算: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若B地位于A地的东侧,计算时取“+”号,若B地位于A地西侧,计算时取“-”号,可概括为“东加西减”)。
二、时区、区时及其计算1.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向东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
在零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即十二区。
2.区时及其计算(1)区时:中央经线经过的地方时。
(2)区时的计算:B时区的区时=A时区的区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计算某地所在的时区:用该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其所在经度来确定;时区差的计算:若两地同属于东时区或同属于西时区,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差,若两地分属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和,可概括为“同减异加”;“+”“-”号的取舍:若B时区位于A时区的东侧,用“+”,反之用“-”)3.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一般从光照图上读到的时间,均是地方时,一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一定是地方时12时,由于区时从地方时而来,区时即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二者又密切联系。
两个地点的地方时,可以相差时、分、秒,而两个地点的区时之差只能是整数个小时。
三、日期界线2.人为日界线的特征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
时间计算公式
![时间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262f19d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1.png)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一、时间的计算1、求时区: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2、求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3、求地方时: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二、太阳高度的计算1、求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纬度差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差2、求子夜太阳高度:H=︱纬度和︱-90°纬度和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和3、求南北两楼的楼间距:L=h•cotH h为楼高,H为该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三、昼夜长短的计算1、求昼长:1昼长=昼弧∕15°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3昼长=24-夜长4昼长=12-日出地方时×25昼长=日落地方时-122、求夜长1夜长=夜弧∕15°2夜长=24-昼长3夜长=24-日落地方时×24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四、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1、求日出时刻:1日出时刻=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2日出时刻=12-昼长∕2 2、求日落时刻:1日落时刻=当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2日落时刻=12+昼长∕2五、球面距离的计算1赤道和经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2纬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COSθθ为当地的纬度3对趾点的计算:经度互补,一东一西;纬度相等,一南一北;六、比例尺的计算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缩放图幅面积=原图幅面积×比例尺缩放的平方七、相对高度的计算1陡崖相对高度:n-1d≤H<n+1d n为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2H=T∕6°×1000米 H为两地相对高度,T为两地温差八、有关人口的计算1人口密度=人口数∕总面积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3生育率=出生人口数∕育龄妇女数九、地理坐标的计算1利用正午太阳公式求当地纬度2当地纬度=北极星的仰角3当地经度=已知经度±1°∕4分钟×时差十、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1角速度=360°∕24小时=15°∕小时2线速度=周长∕时间=2∏RCOSθ∕24小时 R为地球半径, θ为当地纬度。
高中地理区时计算
![高中地理区时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375ed5fd1eb91a37f1115cab.png)
高中地理:计算题通关公式大全,文科生再也不用头疼了!1、距离计算1.原理:纬度1°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 cosφkm2.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55ˊΝ,11°56ˊΕ)距离北极多远?计算方式是:111km/1°×(90°-78°55ˊ)≈1221km2、地方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2.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3.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180°÷15°=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3、区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e375e42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1.png)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高一地理必修一主要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对于高一新生来说难度较大。
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1.在全球范围内(H为正午太阳高度):(1)H=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2)H二分=90°-观察点纬度(3)Hmax-Hmin:①Hmax-Hmin=黄赤交角×2=23°26′×2=46°52ˊ(非回归线之间)②Hmax-Hmin=黄赤交角+观察点纬度(南北回归线之间)(4)H差=纬度差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H差=纬度差(两观察点在直射点同侧)②同一地点不同时间,H差=纬度差(两直射点在观察点同侧)(5)当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时:①H=90°-集热板倾角②集热板倾角=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2.在极昼范围内的重要公式(H为太阳高度):(1)H12点=90°-(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2)H0点=(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90°(3)H极点=直射点纬度(极点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点太阳高度在一天内保持不变)(4)H12点差=H0点差=纬度差(大小对调)(5)观察点纬度=[180°-(H12点-H0点)]÷2(6)直射点纬度=(H12点+H0点)÷2(7)极昼圈纬度=极夜圈纬度=90°-直射点纬度(极昼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夜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异侧)3.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夹角:(1)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直射点纬度(2)晨昏线与纬线的夹角=90°-直射点纬度4.北极星高度:北极星高度=观察点纬度(北纬为正能看到北极星,南纬为负不能看到北极星,赤道为0°看到北极星位于地平线)5.日升日落偏角:日升日落偏角=直射点纬度(在有昼夜交替的地方,日升日落偏向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一致)6.日升日落早晚:(1)经度因素:地方时早晚(同一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日出也先日落)(2)纬度因素:昼夜长短(同一经线上,昼越长则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昼越短则日出越晚日落越早)7.昼夜长短的最大差值与纬度正相关(1)南北纬20°的昼夜最大差值=2小时26分钟;(2)南北纬40°的昼夜最大差值=5小时42分钟;(3)南北纬60°的昼夜最大差值=12小时58分钟。
地球运动的计算
![地球运动的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115cd5742f60ddccda38a060.png)
若:在纬度为40 °N地区,热水器太阳能受热板与地面的 角度随四季的变化?
夏至: a= 16 °34’ 冬至: a= 63 °26’ 春秋分: a= 40°
关于楼间距的计算:
h
H
计算原理:
s
s/h=tg H
s=h*tg H
S:楼间距 H:正午太阳高度 h: 楼房高度
季节的判断依据:
➢ 利用晨昏线和地球自转的方向:从白 昼进入黑夜之间的分界线为昏线,再根 据南北极圈极昼极夜来确定
地球运动中的计算问题
地球运动图题中地理计算的主要内容
一、时间的相关计算,包括地方时、时区、区 时计算和逆向的根据时间推算经度、两地不同 日期范围计算等;
二、昼夜长短的相关计算,包括昼长与日出、 日落时间的相互计算等;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计算,包括正午的太 阳高度计算、热水器角度、楼间距的计算、根 据正午太阳高度推算纬度等;
3. 正午太阳高度相关计算
H—正午太阳高度
(1)计算公式 H=90°- 纬度差
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所在纬度的差值
(2)计算极昼地区太阳高度相应 极点: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 非极点极昼地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最大太阳 高度+最小太阳高度)/ 2 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有关全球两天的分界线的求法:
向西
向东
180° 0点的经线 180°
旧的一天
新的一天
有关太阳高度计算题:
已知纬度,问: 不同季节热水 器摆放的角度?
h
s
已知楼高,问: 不同纬度的楼 间距的大小?
关于热水器角度计算:
计算原理:
a=90° - H
H=90°-¦ Ø -ð ¦
高考地理计算题公式:时区、区时和日期的计算
![高考地理计算题公式:时区、区时和日期的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e297497dc281e53a5902ff22.png)
高考地理计算题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H的计算(1)计算公式:H= 90°—纬度差(纬间距)tanH=杆长/杆影长。
纬度差指该地与直射点间的纬度之差。
同半球时等于两地纬度之差;异半球时等于两地纬度值之和。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上为0,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
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①计算楼距。
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
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
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公式:L=HcotθL楼间距;H前一楼高;θ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②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公式:α=90o-Hα太阳能集热板与地平面的夹角;H正午太阳高度角。
2012年地理高考真题:(北京卷文综)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
读图1,回答第1题。
1.在7、8月份,伦敦比北京()A.气温高,日较差大 B.风小雾大,降水多C.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D.日出晚,昼短夜长【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判断和气候特征、中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过程。
伦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7、8月份(夏季)伦敦比北京的气温低,日较差小,7、8月份我国东部锋面雨带控制华北地区,北京降水较多,伦敦降水比北京少;伦敦比北京的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比北京小;夏季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伦敦比北京的纬度高,昼长较北京长。
时区、区时、地方时和太阳高度角计算
![时区、区时、地方时和太阳高度角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4c63181e5ef7ba0d4b733be4.png)
时区、区时、地方时、太阳高度角计算方法相对于传统方法要求对东西方向进行判断再利用东加西减的口诀,本方法可以减少因为学生不能准确判断东西,不能记住时区分布图所造成的解题错误,也能利用类似的思想解决地方时和太阳高度角的问题。
以下将举例说明如何解决时区、区时、地方时和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一、时区的计算方法要求地点的时区=该地点的经度÷15°,所得的结果四舍五入保留整数为所在的时区;判断是东时区还是西时区根据地点的经度位置确定,即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当计算的结果为0除外,当为0时,表示中时区).例1:分别求以下各个地点所在的时区:(1)东经116°(2)(6°W,35°N)(3)(175°W,35°N)(4)(65°E,20°S)解:(1)116°÷15°=7。
7333…≈8(四舍五入保留整数),即该地所处为东八区(2)6°÷15°=0。
4≈0,即该地所处为中时区(3)175°÷15°=11.666…≈12,即该地所处为西十二区(4)65°÷15°=4.333…≈4,即该地所处为东四区二、区时的计算要计算的区时=已知区时-(已知区时的时区-要计算区时的时区),(注: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中时区代入数值0)。
例1:已知北京(东八区)时间为5月1日12:00,求东京(东九区)的区时?解:东京时间=12:00-(8-9)=13:00(即东京时间为5月1日13:00)。
例2:已知北京时间为5月1日12:00,求伦敦(中时区)的区时? 解:伦敦时间=12:00—(8-0)=4:00(即伦敦时间为5月1日4:00). 例3:已知北京时间为5月1日12:00,求纽约(西五区)的区时?解:纽约时间=12:00-[8-(-5)]=-1:00+24:00-1天=23:00(即纽约时间为4月30日的23:00)。
时区区时地方时和太阳高度角计算
![时区区时地方时和太阳高度角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3a35452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1.png)
时区区时地方时和太阳高度角计算时区是根据地球自转而形成的,根据地球上不同地域的时间推移,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通常相差1小时。
时区的设立是为了统一全球的时间标准,以便人们进行交流和计时。
区时是指相对于全球协调时间(UTC)的标准时间。
全球协调时间是以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标准时间为基准,用于对全球时间进行统一调整。
每个时区都有自己的区时,主要是根据经度来进行划分的,每隔15°经度就相差1小时。
例如,中国使用东八区标准时间,也就是相对于UTC+8小时。
地方时是指一些特定地区的当地时间。
在一个时区内,通常有一个标准时间,但实际上地方时间可能会因为经度和夏令时等因素而有所偏移。
所以,地方时间可能会有一些微小的差异。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面法线之间的夹角,用来描述太阳的高度。
太阳高度角是与地球的纬度、经度以及日期和时间有关的,通过计算太阳高度角可以了解太阳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高度变化,从而对气候、气象、地理等方面进行推理和研究。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依赖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使得太阳在每天24小时内通过一天的完整周期,而地球的公转使得太阳在不同的经度上升起和落下。
因此,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需要考虑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经度和日期时间等因素。
首先,计算太阳的赤纬角。
赤纬角是指太阳所在的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赤纬角在一年中是变化的,可以使用天文学中的公式来计算赤纬角。
计算赤纬角的公式如下:sin δ = sin ε × sin λ其中,δ为赤纬角,ε为倾角,λ为赤经。
倾角ε可以通过倾角= 23.45° × sin(2π (n + 284) / 365) 计算,其中n是指一年当中的第几天。
其次,计算太阳时角。
太阳以每小时15°的速度在地球上转动,根据日期和时间可以计算出太阳时角。
太阳时角的计算公式如下:t=15×(t-12)+λ其中,t为当地时间,λ为当地经度。
地理时区、区时
![地理时区、区时](https://img.taocdn.com/s3/m/cdff6cd176eeaeaad1f33001.png)
一、地方时的计算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纬度上不同的地区见到日出的时间有早有晚,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由于时刻东早西晚,所以每向东15°时间要早1小时,每向西15°时间要晚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
二、区时的计算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
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
区时的计算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1. 时区的计算:如果要求某一经度的区时,首先要计算出该经度所在的时区。
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经度数÷15°=M(商)……n(余数)(n<7.5°时,时区数=M;n>7.5°时,时区数=M+1)。
根据此公式也可以计算M时区所跨的经度范围,即:15°×M(时区数)±7.5°(15°×时区数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如果知道甲地的区时,求乙地的区时,首先要计算两地的区时差。
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同侧,2. 区时差的计算计算区时差用减法,如东八区与东二区差6个区时,西九区与西二区差7个区时。
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两侧,计算区时差用加法,如西六区与东六区差12个区时。
3 区时的计算:区时的计算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
已知甲地的时间,求乙地的时间,那么乙地的时间=甲地的时间±甲、乙两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差(乙地在甲地的东侧用“+”,乙地在甲地的西侧用“-”)。
4. 计算结果的处理:由于全天采用24小时制,所以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要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计算结果若为负值,要加24小时,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
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2f4612f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1e.png)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乘以等高距,大于等于(n+1)乘以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乘以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5、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
![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https://img.taocdn.com/s3/m/0d8a2862a45177232f60a2a9.png)
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回答10—12题。 10.此时“北京时间”是:( ) B A.12月22日2时 B.12月22日14时 C.6月22日20时 D.6月22日8时
11.此时,下列地区出现的地理现象, 可信的是:( C) A.悉尼正值少雨期 B.华北平原正收割小麦 C.长江口海域盐度较高 D.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 动
900W 00
900E
全球处在同一天
18:00 1800
0:00 900W 00
900E
新一天占全球3/4
12:00 1800
900W
900E
00 0:00
新一天占全球1/2
6:00 1800
900W
00
900E 0:00
新一天占全球1/4
①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一天的 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 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 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时。 ②当零点所在经线在东经度范围内,地球上 新的一天少于一半;当零点所在经线在西经 度范围内,地球上新的一天多于一半。
例题2:读“中心为北极的示意图”,阴影
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则
(1)、ON的经度为:60°E (2)、OP的经度为: 180° (2)、北京时间为 ( C )
A、21日4时 B、21日8时 C、22日4时 D、22日20时
180°
3月21日
0°
3月22日
0:00
四、日期比例
0:00 24:00 1800
一架飞机从圣彼得保(60°N,30°E) 起飞,向西南经过11小时飞抵古巴首都 哈瓦那(82°W)。起飞时圣彼得堡时
间为18日15时。据此回答
地方时、区时
![地方时、区时](https://img.taocdn.com/s3/m/b6b8181ea216147917112897.png)
3 H
21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楼间距问题 楼间距问题实际是一个影长的问题。其基本原则是前 一幢楼产生的影子不能挡住后一幢楼的采光(一般以太阳 光线能照射至后一幢楼的底层为标准),如下图
图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一般取当地的最小值。计算过程如下: tanH=h/L →L=h· cotH
例3、位于北纬36°34′的某疗养院,计算在一幢20米高的楼 房北面新建幢楼房。因为疗养的需要,要求高楼的每一层一年四 季都能晒到太阳 (1)新楼至少要距原楼多少米?
A.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 B.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C.被称为高原大陆 D.该大洲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
【审题】图中只有2条代表二至日的两条太阳光线。我 们无从证明哪一条是夏至日,哪一条是冬至日。说明知 识考察的不是二至日太阳光线的特征。但全年的太阳光 线均应该位于二至日之间。如果我们再将补画一条太阳 光线(如下图中的红线)
[例题2]: (1)比较图中各点正午 太阳高度的大小
答案:G=E>A=B>F>C>D G
(2)此时正午太阳高度 达一年中最大的是哪 几个点?最小的呢?
答案:最大:C、E、G 最小:A、B、F、D
F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同减异加) [例题3]:求北京(40°N)二分二至 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A.23°26′N,177°E B.23°26′S,177°W C.23°26′N,57°E D.23°26′S,57°W
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3、利用12时或0时经线计算 2)0点和12点分别是夜半球和昼半球中央经 线的地方时;
例6:如图所示,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此刻北京 时间是: A、12点 B、9点 C、6点 D、2点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球运动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球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bdabe03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2.png)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球运动1.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①纬度因素: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一般越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多。
②地势高低: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多。
③天气状况:降水多的地区,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
④白昼长短: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多。
⑤季节: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
⑥坡向:阳坡太阳辐射强于阴坡;背风坡太阳辐射强于迎风坡。
3.时间计算(1)地方时的计算①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
②计算步骤:定地方时:确定已知经线的地方时,如昼夜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或0时)和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或18时)的地方时。
定方向: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
定时差: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
定数值: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
(2)区时的计算与地方时计算方法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需确定时区数(已知经度/15°=n+余数。
余数<7.5°,n为时区数;余数>7.5°,n+1为时区数)或中央经线(时区数×15°)。
(3)涉及航行时间的计算到达地的时间=出发地的时间±两地时差+途经时间(航行时间);或:到达地时间=出发时到达地时间+途经时间。
4.日期变更的判断(1)经线展开图(2)极地投影图(3)不同日期范围的判断: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180°经线地方时/24时, 新的一天所跨的经度=180°经线的地方时数×15°。
(4)两条日期分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时,全球为一个日期。
5.晨昏线的特点及应用(1)特点:①晨昏圈是一个大圆,始终平分赤道,并将地球平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②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③晨昏圈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④晨昏线和极昼圈(极夜圈)的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晨昏线和极昼圈的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24时(0时),晨昏线和极夜圈的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⑤晨昏圈在春秋分日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与极圈相切;⑥晨昏线以15°/小时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