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原理与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一、技术概述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水稻生产的稻农妇女化、老龄化,稻作方式趋于多元化,技术轻简化、粗放化,栽培技术调控缺乏系统定量,不仅肥、水、药的投入普遍过度,而且优良品种至少有1/3产量潜力在大面积上未得到表达,严重制约水稻增产增收,同时造成环境污染。
通过水稻生长发育诊断指标、高产群体形成指标、适龄壮秧培育、合理基本苗、肥水管理等关键技术精确定量研究,集成创立了能使水稻生育全过程各项调控技术指标精确化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
在生产中用适宜的最少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实施最少投入成本,对水稻生长发育进行有序的精准调控,使水稻栽培管理“生育依模式,诊断看指标,调控按规范,措施能定量”,利于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总体研究成果达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该技术理论与实践基础扎实,先进可靠,具有广泛适应性与普遍指导性。
二、技术要点1.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高产优质形成的生育量化指标及其诊断技术,特别是调控群体质量的关键叶龄期及其形态生理指标与诊断方法。
根据水稻出叶和各部器官生长之间的同步、同伸规则,以叶龄模式对水稻品种各部器官(根、叶、蘖、茎、穗)的建成和产量因素形成在时间上作精确定量诊断。
重点是在掌握水稻品种主茎总叶片数(N)、伸长节间数(n)基础上,明确与应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拔节叶龄期(N-n+3)、穗分化叶龄期(叶龄余数3.5-0)等生育关键时期共性生育指标与精确量化诊断方法,将众多的品种归类,实现栽培技术模式化、规范化。
其中共性诊断指标与方法是:高产群体茎蘖动态的变化应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或稍前达到目标产量预期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叶龄期,为预期穗数的1.3-1.4倍(单季稻)与1.4-1.5倍(双季稻),抽穗期群体茎蘖数实现预期穗数;群体叶色的变化应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显黑(顶4叶大于顶3叶,下同),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显黄(顶4叶小于顶3叶,下同),倒3叶至孕穗(叶枕距为0,剑叶完全抽出时)显黑,抽穗扬花期显略黄,扬花后叶色逐渐上升,至成熟前20天叶色显黑,尔后逐渐转色下降。
水稻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及其应用
广东省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终年气温都比较高,而且雨量及热量都很充足,受地理环境影响,为了能够提高当地水稻种植产量及质量,保障当地种植人员生活质量,已经开始大力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概念关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其主要是运用计算机计算技术,将每个环节栽培标准准确计算出来,并在实际栽培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以此达到最大受益的目标。
通过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不但可以解决目前水稻栽培中关于高产及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够实现高效、生态、高产、优质的栽培目标。
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措施及应用实践在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措施及应用实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本文以晚稻栽培为例,对该技术的具体操作进行介绍。
1、前期工作受自然环境影响,云安区六都镇水稻种植人员在进行水稻栽培的过程中,必然要将培育壮苗作为关键环节,以此确保水稻后期能够健康成长。
在进行培育壮苗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对秧田占地面积进行扩大,同时还需要种植人员能够做好水稻种子的去病防害工作。
基于此,种植人员在进行育苗之前,可以使用多菌灵等广谱性杀菌剂对水稻种子进行浸泡,大概需要24小时。
其次,在正式播种之前,需要使用清水将种子清洗干净,可选用最为基本的平铺式育苗法进行育苗。
另外,在进行晚稻栽培的过程中,是不需要扣膜的,但是一定要确保土壤的湿润度,并且还需要施加尿素,施加量大概为26g/m2;当水稻进入到5日初成后,就需要对其施加复合肥,施加量大概为100g/m2。
另外,种植人员在采用该技术进行种植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施肥方式,降低前期茎孽肥的用量,但是要增加穗肥的用量,一般要按照茎孽肥氮:穗肥氮=6:4的比例进行施肥。
其次,在茎孽肥中,应该将基肥氮和孽肥氮的比例控制在6:4,并且需要将总氮量控制在18kg/667m2以内。
在进行前期工作时,除了要培育壮苗外,还需要种植人员做好整地工作。
整地标准为“烂、平、净”。
另外,在进行抛秧时,通常情况下田间是不可以留深水层的,应该以田面无水、脚穴有水为标准。
基于农业物联网应用的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栽培面积占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的30%,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50%。
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水稻生产环节多,人工和物力投入相对较大,特别是在当前国内稻谷市场结构性失衡,近年来普通稻谷价格一直在低价位徘徊、生产资料价格却不断上涨的背景之下,将系统科学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水稻生产,提高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水平,通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适宜的作业次数、在适宜的生育时期给予相对较少的投入数量进行定量,从而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栽培目的。
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技术原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原理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建立基于叶龄模式的水稻生长发育动态模型和专家管理经验知识库;二是建立水稻各生长关键时期的群体及个体生长发育指标体系;三是根据实时获取的土壤及环境条件、苗情动态及已经实施的生产管理措施等实时资料,依据水稻生长发育动态模型和专家管理经验知识库,对照相应的阶段性群体及个体生长发育指标,通过对各叶龄期个体和群体的发展状况进行诊断,对下一阶段要采取的生产管理措施进行精确定量,定向定量调控各器官的生长,使水稻个体和群体生长发育最优化,达到预期的产量和效益指标。
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高效运用需要物联网技术我国水稻适宜种植区域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耕作制度、品种类型、栽培方式、土壤肥力及温光资源均有所不同,仅以江苏省为例,水稻种植就分为6个稻区三大自然区域(淮北稻作区、沿海稻作区、里下河稻作区、丘陵稻作区、沿江稻作区和太湖稻作区;苏北中熟中粳适宜种植区、苏中迟熟中粳适宜种植区和苏南早中熟晚粳适宜种植区),不同区域水稻生长发育既有共性的规律也有个性的特点,这就给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高效运用提出了准确性和时效性的要求,需要物联网技术的加入。
1. 水稻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和后续学习完善需要物联网技术现有水稻生长发育模型绝大多数都是建立在叶龄模式栽培的基础上,品种类型对模型的建立影响较大,主要是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衔接关系不同(如早稻是重叠型,中稻是衔接型,而晚稻则是分离型)、温光特性不同。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1. 引言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种通过科学管理和控制水稻生长环境,使其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栽培方法。
本文将介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原理、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 原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精确控制水稻生长环境中的各项因素,最大限度地满足水稻生长的要求,从而提高产量并保证稻谷品质的稳定。
2.1 光照光照是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光照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可以通过设置光照时长和光照强度来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例如在分蘖期增加光照强度可以促进分蘖,提高产量。
2.2 温度温度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在秧苗期,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养分;在抽穗期,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氮素的转运和积累,提高稻谷品质。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可以通过控制温室或大棚内的温度来调节水稻生长环境。
2.3 水分水分是水稻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水稻需要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才能正常生长。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可以通过灌溉、排水等措施,保持土壤水分的稳定,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4 养分适宜的养分供应对水稻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可以通过控制施肥的时间、剂量和方式,满足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养分浪费。
2.5 其他因素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因素,水稻的生长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质地、pH 值、病虫害等。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开展相应的管理和控制。
3. 方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3.1 管理措施•按照水稻的生长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包括光照、温度、水分、施肥等。
•定期监测和调整水稻生长环境中的各项因素,确保其处于适宜的范围。
•配合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如智能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等,提高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田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水稻产量难以提升。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推动水稻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水稻种植技术的提升有所帮助。
一、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概念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对水稻生长过程中的需肥、浇水、灌溉、施药等环节进行量化管理,实现精准施肥、精准浇水、精准灌溉、精准施药的栽培技术。
通过对水稻生长期间各项管理工作的严格控制,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农业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知根知叶,因地制宜。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根据水稻种植地区的土壤状况、气候特点、水资源状况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施肥、浇水、灌溉、施药等管理方案,实施因地制宜的栽培策略。
2. 量化管理,精准施肥。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要情况,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保证水稻的养分供应充足、均衡,避免施肥不足或者施肥过量的情况发生。
3. 节水节肥,科学浇水。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土壤水分状况、水稻生长需水量等因素,合理制定浇水方案,节约用水,减少水肥流失,提高施肥利用率。
4. 精准施药,安全防治。
在水稻生长期间,要根据水稻病虫情况、防治需求等因素,科学制定施药方案,减少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1. 土壤测试,科学施肥。
在水稻种植前期,要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根据测试结果,科学施肥,保证水稻的养分供应合理充足。
2. 生长期分期施肥。
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科学制定分期施肥方案,合理调配氮、磷、钾等养分,保证水稻生长发育所需。
3. 需水量检测,科学浇水。
在水稻生长期间,要定期对土壤水分含量进行检测,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水量,科学浇水,避免过多或者过少的浇水情况发生。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原理与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原理与技术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进步,农业已经成为当下推动我国的经济提升的重要支柱产业,不仅关系着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平,更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密切关联。
本文围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原理与技术展开了探讨,并提出相应措施,具体如下:关键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原理;技术要点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原理分析(一)为根系提供优质的生长空间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不仅需要水肥的支持,更要有足够的生长发育空间,以此来减少水稻之间对养分的争夺,确保每株水稻都能够茁壮成长。
在以往水稻种植过程中,一般会采用增加种植数量的方式来提高产量,该方式并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提出有效的改善以往水稻培育中的不足,降低根系缺氧、土壤酸化等问题的发生,为根系的茁壮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提高水稻质量、产量的根本目的[1]。
1.从解决水稻分蘖效率问题出发根据以往种植经验来看,水稻分蘖工作一般会在移栽后展开,虽然有足够的水肥支撑,但是实际所产生的效果却与原定计划标准有所差异,而且早期生出分蘖能够抽穗结实,若该阶段的条件未跟上水稻分蘖的需求,会直接降低分蘖的有效性,而且分蘖位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在生长条件恰当的情况下,水稻的成穗量就会有效增加。
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主要针对水稻分蘖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不同的水稻品种其生长发育特点有着个体差异性,该技术手段会根据水稻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需求明确相应的产量及质量目标,然后再根据该目标做好栽培数量、栽培密度等一系列规划工作,并采用相应的插秧及种植技术手段,来降低病虫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切实提升水稻分蘖的有效性[2]。
同时若分蘖数量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种植人员应当采取人工干预的方式,做好相应的分蘖数量控制工作,以免出现无效分蘖消耗植物的养分的问题发生。
通过科学技术分析表明,采取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方式在每亩地苗数在25万根的情况下,其产量相比传统栽培方式增加一半左右,从以往的五千公斤左右提高至一万公斤左右,在该形势下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本质上的提升。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教材
叶龄余数0-破口
——花粉充实完成期
(4)将三个关键叶龄期汇成总表
6 个伸长节间 19(18-20)叶 6 个伸长节间 17 叶品种(粳) 5 个伸长节间 17 叶品种 5 个伸长节间 16 叶品种 5 个伸长节间 14 叶品种 4 个伸长节间 14 叶品种(粳) 4 个伸长节间 13 叶品种(粳) 4 个伸长节间 12 叶品种(粳) 4 个伸长节间 11 叶品种(粳) 1 1 2 2 1 3 3 2 4 4 3 1 1 5 5 4 2 2 1 6 6 5 3 3 2 1 7 7 6 4 4 3 2 1 8 8 7 5 5 4 3 2 1 2 3 4 5 6 7 8 9 10
定于从移栽(SN)后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或N-n+1 )
有几个有效分蘖叶龄数及其能产生的有效分蘖的理论值,及 其分蘖发生率(r)。
6 个伸长节间 1 2 3 4 5 6 7 19(18-20)叶 6 个伸长节间 17 叶品种(粳) 5 个伸长节间 17 叶品种 5 个伸长节间 16 叶品种 5 个伸长节间 14 叶品种 4 个伸长节间 14 叶品种(粳) 4 个伸长节间 13 叶品种(粳) 4 个伸长节间 12 叶品种(粳) 4 个伸长节间 11 叶品种(粳)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1 2 1 2 1
的革新。
(二)水稻精确栽培的定量原理 1 、水稻高产(增产)的基本途径:在保证获得适宜穗 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85-90%以上)和粒重。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适宜基本苗基础上,促进有效分蘖, 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够苗,之后控制无效分蘖,把茎蘖成穗
率提高到 80-90%(粳稻 )和 70-80%(籼稻)。在有效控制无效分蘖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之一。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技术原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指根据土壤和气象条件,通过精确算法确定水稻种植的密度和肥料用量,以达到最佳的产量和品质。
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了解水稻的生理发育,制定适合不同生育期的栽培措施,使水稻长势健壮、光合作用强、抗病虫害能力强,从而增加水稻产量和品质。
二、技术方法1. 确定种植密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需要根据种植密度和品种选择制定施肥计划。
一般来说,不同的水稻品种适合不同的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过大会造成水稻之间互相竞争,导致产量降低;种植密度过小又会导致,土地遗留率增加、穗粒质量差,同样也会影响产量。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和生育时期,以及土壤水分和自然条件制定种植密度计划,以达到最优的产量。
2. 制定施肥计划:制定施肥计划需要根据不同生育阶段水稻对养分的需求情况,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等情况制定。
在生育早期,水稻需要大量氮、磷和钾元素,因此需要适量的肥料补充以促进生长发育;而到了生育中后期,水稻需要相对较少的养分,因此不能再大量施肥,否则会导致土地被污染,产量降低。
因此,需要制定适合不同生育阶段的肥料供应计划。
3. 控制光照度:光照度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收成。
因此需要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控制光照度,以保证水稻正常发育。
光照度一般在10至12小时之间最为适宜,同时还需要注意光照度的均匀分布,以避免影响产量和品质。
4. 注重灌溉管理:灌溉管理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控制灌溉的时间和水量,以保证水稻长势正常。
灌溉时间一般在早上和傍晚最为适宜,同时还需要控制每次的灌溉量,以免过量灌溉导致土地流失和水库水位下降。
三、技术注意事项1. 注意选择适宜品种: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可以更好地适应种植环境,增加产量。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如何提高水稻产量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种能够提高水稻产量的栽培方法,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此技术。
一、什么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种在种植水稻过程中保证水稻每亩吨产量的栽培技术,即根据地块的土地和肥力情况,确定合适的种植密度、施肥和管理方法。
该技术能够使农民在耕种过程中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水稻产量。
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优势1、减少资源浪费。
通过精确计算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2、提高产量。
种植水稻时,根据土地和肥力情况,进行精确定量的栽培,能够保证水稻每亩产量的稳定提高。
3、降低成本。
通过合理施肥和种植密度的精确定量栽培,可以减少农民的肥料和种子使用量,从而降低成本。
三、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实施步骤1、测土分析。
首先,需要测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等,以确定种植水稻的土壤环境。
2、确定种植密度,根据地块面积和土壤情况,根据稻种的生长特性、品种特点和栽培经验,确定合适的种植密度。
3、制定施肥方案。
根据测土分析结果、作物生长需要和当地的气候水文特点,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4、进行病虫害预防和治理。
定期对水稻进行病虫害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治理,以避免对产量的影响。
5、科学管理,定期对水稻进行除草和插秧、修整的管理,以确保正常生长。
四、注意事项1、合理施肥。
由于土质不同,施肥方式也应根据土壤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适时施肥。
在关键生长期,要适时施肥,增加产量。
3、注意田间管理。
浇水和灌溉时,要遵循一定规律,防止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减少农民的资源浪费和成本,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但是,在实施这一技术时,也需要注意一些技术细节和注意事项,从而确保其实际效果。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种通过科学管理和精确控制的方式,实现优质高产稻谷产量最大化的栽培技术。
下面将就该技术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合理制定种植方案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第一步是合理制定种植方案。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质特点、水资源状况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栽培措施。
要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农田资源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种植面积和品种组合。
二、精确掌握水肥管理技巧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应,精确掌握水肥管理技巧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1. 水分管理:根据水稻的生育期和水田的渗漏条件,合理安排田间灌溉,做到旱涝适应。
要根据水稻生长状况,及时调整灌水的频率和深度,避免造成水分过剩或不足的情况。
2. 施肥管理: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水稻生长需求,合理安排施肥措施。
可通过土壤检测,确定土壤养分含量,并据此调整施肥方案。
可以根据水稻的生育阶段和需求,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和用量,保障水稻各生长阶段的养分供应。
三、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水稻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类病虫害的侵害,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重要内容。
1. 病害管理:及时排查病害发生情况,根据病害类型和程度,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
可以通过病害防控技术,如合理的病害防治剂的使用、病害发生源的消除等手段,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害虫管理:及时观察农田害虫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根据害虫发生的规律,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
可以通过控制虫害的发生源,如定期清理农田杂草、清除农田周围的害虫滋生地等措施,降低害虫的发生率。
四、科学控制生育期水稻的生育期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管理措施都有所不同。
科学控制生育期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关键。
1. 播种期: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和方法,保证水稻的均匀发芽和生长。
2. 洞苗期:及时松土、除草和病虫害的防治,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
3. 种植期:合理安排灌水和施肥,促进水稻的充分生长和发育。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摘要阐述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集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原理;发展潜力;云南永胜水稻栽培技术的引进及推广,使永胜县稻区水稻单产得到了快速提高与发展,为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产量的提高,都以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为前提。
加上单一技术的应用使新产品的推广和成果转化率不成正比,同时以土壤板结、盐碱化提高、打破生态平衡、病虫害加剧、环境污染危及公共卫生等作为代价。
逐渐形成水稻高产→加大化学肥料、农药的投入→土壤、生态失衡的恶性循环。
水稻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近年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集成技术的引进及推广,真正地实现袁隆平近期提出高产的4个基本条件:即良种、良法、良田、良态,解决了投入与产出、高产与生态稳定之间的矛盾。
为保证区域粮食安全、自然生态环境平衡,使技术成果的转化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1 水稻精确定量集成技术的基础原理1.1 给根系良好的生长发育空间,培育壮根该技术使每根苗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不让根系相互争氧气、水分。
传统的水稻生长离不开水,从移栽后长期有水层,造成土壤不透气、根系区缺氧、土壤酸化,最终产生各种有毒物质,使根变成黄根、黑根、死根。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原则上水的管理采用干湿交替,在穗区的水层也不超过2 cm,使水稻根系一直是强壮的白根,为强分蘖、壮籽粒、提高单产打下基础。
1.2 促成强大的有效分蘖水稻分蘖从移栽后就一直有序的进行,优越的肥水条件往往会产生许多的分蘖。
但后期的分蘖往往是无效的分蘖,成穗率较低,还容易倒伏。
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根据水稻品种的特征特性预先确定要实现的目标产量,根据产量确定移栽密度、有效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及理论产量。
全部过程以培育壮秧、清水浅水浅插、扩行缩株、减苗促苗、控水调肥、露田促蘖、晒田控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实现目标产量。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要点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要点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以水稻叶龄模式、群体质量理论与技术为基础,依叶龄进程为主线把水稻生育进程与器官建成诊断定量化,按高产形成规律把群体质量及其动态指标定量化,依据调控措施定量的原理和方法把栽培技术指标全程定量化,进而将这三大部分进行系统集成创立的一个能使水稻生育全过程和各项调控技术指标精确化的水稻数字化生产技术体系,是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综合目标的水稻栽培理论与新技术体系。
应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大面积水稻亩产量为600公斤,比常规移栽稻增产10%,节肥10%,节水15%,农药用量降低20%,亩增效益100元。
该技术适合在我省各水稻主产区推广应用。
1、精确播种培育壮秧。
适期播种,通过肥床旱育秧、塑盘湿润育秧、双膜育秧等育秧方式,培育适应不同栽插方式的标准化叶蘖同伸壮秧。
2、精确控制基本苗。
根据秧苗素质、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等,按照基本苗公式精确计算大田移栽基本茎蘖苗,据此合理配置行株距。
3、精确运筹肥料。
根据稻田基础地力、目标产量、肥料当季利用率等指标,采用斯坦福差值法精确计算总需氮量。
根据群体质量要求合理运筹茎蘖肥和穗肥,氮磷钾肥平衡施用。
4、精确定量灌水。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水分吸收利用
特点和土壤水势变化,进行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
5、精确防控病虫草害。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大田肥水调控等农艺措施,以及必要的化学防治措施实行综合防治,精确防控病虫草害。
精品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
顶3叶
顶1叶
顶2叶
顶3叶
顶4叶
图 N-n 叶期RSPAD与有效分蘖阶段分蘖发生率的关系
②到了无效分蘖期至拔节期,即N-n+1(或N-n+2)叶龄期至N-n+3叶龄期,为了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和第一节间伸长,群体叶色必须“落黄”,顶4叶要淡于顶3叶(顶4﹤顶3),叶片含氮率下降至2.5%以下,群体才能被有效控制,高峰苗少,通风透光条件好,碳素积累充足,为施氮肥攻大穗制造良好的条件。此期群体叶色若不能正常落黄,必然造成中期旺长,带来中后期生长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三、几项关键技术的定量方法
(一)合理基本苗的确定 基本苗的确定要符合恰于N-n(N-n+1)叶龄期够苗,确保穗数,并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的要求。据此设计了基本苗的计算公式:X(合理基本苗)=Y(每亩适宜穗数)/ES(单株成穗数)。 式中Y是当地品种的适宜穗数; ES是单株成穗数,决定于从移栽(SN)后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或N-n+1)有几个有效分蘖叶龄数及其能产生的有效分蘖的理论值,及其分蘖发生率(r)。
(2)小苗移栽基本苗计算实例 ①手插小苗 A:2006年商城杂交中籼Y两优1号,17叶5个伸长节间,有效分蘖叶龄一般为12叶龄(17-5),够苗期叶龄该为12叶,小苗移栽最好提前至11.5叶够苗。2叶1心移栽,3.5叶龄开始分蘖(因稀播缺位只有1个),本田期有效分蘖叶位有8个,可产生的分蘖理论值为27个,分蘖发生率一般可达0.85,可产生23个分蘖穗,连同主茎为24个。每亩适宜穗数为18万,需栽0.75万基本苗。 则移栽规格可使用8寸×10寸方型,每亩0.75万丛,每丛栽插1棵种子苗。 实施结果按期够苗,每亩18万穗,206粒/穗,6亩田实产达906kg/亩。2007年百亩8寸×10寸,验收产量达867kg/亩。当地习惯6寸×6寸,产量600kg/亩左右。
2024版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的关键技术ppt课件
养分吸收与利用
水稻生长需要吸收大量养分,如氮、 磷、钾等,通过根系吸收并转运到地 上部,供给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精确农业与智能农业技术
精确农业技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装备, 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确化、数 字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 产品产量与品质。
智能农业技术
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技术,构建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系 统,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 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
技术交流
定期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和研讨,共同探讨超高产栽 培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 话语权。
THANKS
感谢观看
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稻米品质
优化灌溉、施肥等栽培技术,可 以改善稻米的外观、口感和营养
品质。
增强抗逆性
精确栽培可以增强水稻的抗逆性,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产
量和品质。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节约水资源
通过精确灌溉技术,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 率。
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
精确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 对环境的污染。
根据水稻需水规律和土壤墒情制定灌 溉方案
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提高经济效 益和生态效益
病虫害防治技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 原则
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掌握 发生动态
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 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加强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
04 水稻超高产精确 栽培的实践应用
智能化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水稻生长环境的智能监测和调控, 提高栽培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机械化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施肥和灌溉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施肥和灌溉技术一、精确施肥技术1、适宜氮肥总量的确定用斯坦福的差值法公式,氮肥的施用总量应为:N=[目标产量吸N量-土壤供N量]-N肥当季利用率目标产量的需氮量可用高产水稻每百公斤产量的需氮量求得。
各地高产田百公斤需氮量是不同的,因此应对当地的高产田实际吸氮量进行测定。
土壤的供氮量,可用不施氮空白的稻谷产量及其百公斤稻谷的需氮量求的。
各地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可以为当地的土壤供氮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关于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受影响的因素很多。
但我们的研究明确,在同一个地点,只要注意氮肥不要过多、施肥方法上防止逸失,合理调整基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实行合理的前氮后移,完全有把握把氮肥的当季利用率提高到40〜45%,甚至更高,达到节肥高效高产的目的。
2、前氮后移的增产原理实施化肥前氮后移,基蘖肥和穗肥的施用比例,由以往的10:。
〜8:2调整为:和:,是精确定量施氮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定量指标,是由以往迟效的农家肥为主转变为以速效化肥为主情况下产生的重大施肥改革。
其增产原理简述如下:基肥分蘖肥。
主要为有效分蘖发生提供养分需要,当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够苗后,土壤供氮应减弱,促使群体叶色落黄,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有效控制叶片伸长,推迟封行,改善拔节至抽穗期群体中下部叶片的受光条件,提高成穗率,地下地上部均衡发育,为长穗期攻取大穗创造良好条件。
如果基蘖肥的氮肥比例过大,到了无效分蘖期叶色不能正常落黄,造成中期的旺长,封行大为提前,中、下部叶片严重荫蔽,高产群体被破坏,将带来成穗率骤降,根、茎发育不良,病害严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基蘖肥氮素吸收利用率低,一般只有20%左右,施用越多,利用率越低,适当减少基蘖肥施用比例,可以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
[注1:主茎伸长节间5个以上、总叶龄14片以上的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中小苗移栽时为N-n叶龄期,8叶龄以上大苗移栽时为N-n+1叶龄期。
以17叶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N-n=17-6=11,即11叶龄期;大苗移栽时为N-n+1=17-6+1=12,即12叶龄期。
水稻精栽培与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③ 群体光合生产积累能力
➢抽穗后群体物质生产量要占籽粒产量的80%以上。 ➢ 江苏亩产700公斤以上的群体,抽穗期的群体生
物量,控制在800公斤左右(适宜值),成熟期达 1300公斤以上,抽穗后增加500公斤以上。800公 斤 的 群 体 , 抽 穗 期 生 物 量 850 公 斤 左 右 , 成 熟 期 1420公斤以上,抽穗后增加570公斤以上。
渐褪淡
(7-8)和目标总颖花量
(3000万/亩)的指标;
保证抽穗期群体生物量
(800-850公斤)适当。
D抽穗-成熟期 养根保叶,维持旺盛
的群体光合功能。要
茎蘖动态模式
高峰苗
最佳抽穗结实期
求抽穗后15-20天内,
△ 叶龄进程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孕穗 抽穗
180 粒左右/穗 200 粒左右/穗
17万穗左右 15万穗
② 高产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叶系组成
➢适宜LAI粳稻为7-8,籼稻为7-7.5,于孕穗期到
达,并适时封行。
➢抽穗期有效茎保持和伸长节间数相等的绿叶数。 ➢抽穗期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达95%,无效分蘖
叶面积在5%以下。
➢高效叶面积率75-80%。茎生各叶叶长序数为
N-n+3 叶龄余数 3.5 始分化 增加生物量 500kg/亩左右
计算确定基本苗
群体叶色动态 叶片含氮量(%)
顶 4>顶 3 “黑”
3.5
达到适宜穗数苗 最高苗数(穗数 1.3-1.4 倍) 完成适宜穗数
高峰苗
生物量 800kg/亩左右
LAI 4 左右
LAI 7 左右
顶 3 顶 4<顶 3 =顶 4 “黄” 2.7 (粳) 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宜的施用比例。
其次,三要素中,磷、钾施用数量对产量影响的差异, 远不如氮素明显。因此,可通过确定氮素的适的适宜用量。
2、关于氮肥施用的定量
要解决适宜总量和基糵肥和穗肥合理比例,是获得高
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定量原理
(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科学含义
“水稻要高产,技术要简化”是今后水稻栽培的方向,而目前生产上采用粗 放的“傻瓜化”的栽培技术,是与高产背道而驰的。要解决技术简化与高产的 矛盾,必需对技术实施科学的精确定量。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以“适宜的最少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 适宜的物化技术数量”,即“三适宜”上精确定量,达到“高产、优质、高效、 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实际上它是我国创造的一种轻简实用的数字化栽培 技术,是世界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大的革新。
高产水稻生育各期的共同诊断指标为: 1、茎蘖动态的叶龄模式 群体应在N-n(或(N-n-1)叶龄期之前够苗,以后要 及时控制无效分蘖;在拔节叶龄期( n-2 )达高峰苗期,
高峰苗为预期穗数的1.1-1.3倍(粳稻)和1.2-1.4倍(籼
稻);此后分蘖逐渐下降,至抽穗期完成穗数,此时群体
中存活的无效分蘖应在5%左右。
以上水稻生育各期的共性诊断指标揭示了水稻高产的生 育规律。各地实践证明,凡符合上述生育各期生长指标要求 的群体,才能高产,并能频频重演。这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研究的又一重要发现。
四、几项关键技术的定量方法
(一)合理基本苗的确定 合理基本苗计算的核心是要确保群体恰于有效分蘖叶龄 期(N-n或N-n+1)达到适宜穗数的总茎蘖数。 1、基本苗的总公式 x(合理基本苗)=y(亩适宜穗数)/ES(单株成穗数)。
抽穗结实期主要功能根系,最上部三层根,发生于拔节至抽穗期。
(三)高产群体生育各期的定量诊断指标
水稻各类型品种的高产群体,在生育各期有其共性的形态、生理的诊断指标, 按其叶龄进程,汇成通式图。
一切品种一生均可按叶龄分为4期:
(1)N-n(或N-n+1)叶龄期以前为促进有效分蘖壮株期; (2)N-n(或N-n+1)~倒3叶龄期的中期控蘖穗长期; (3)倒2叶期~抽穗为促进穗分化期 (4)抽穗~成熟期为提高结实粒和粒重期。
三、 高产水稻的生育规律和诊断指标
(一)水稻高产栽培的基本途径
在保证获得适宜穗数(基本上控制了适宜 LAI )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 结实率(85-90%以上)和穗重。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适宜基本苗基础上,促进有效分蘖,在有效分蘖临 界叶龄期稍前够苗,之后控制无效分蘖,把茎蘖成穗率提高到 80-90%(粳稻) 和 70-80% 以上(籼稻)。在控制无效生长的基础上,通过适时适量施用穗肥, 攻取大穗,并完成适宜穗数。这一高产栽培途径可以协调足穗与大穗和提高结 实率的矛盾,易于高产。成为水稻密、肥、水调控技术定量的主要依据。
(二)用水稻叶龄模式准确确定最佳作业时间和最少作业次 数 根据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 N-n ( n 为 5 以上)和 N-n-1(n为4))、拔节叶龄期(n-2倒数叶龄期)和穗分
化叶龄期(叶龄余数3.5-破口)的叶龄通式,将水稻各类
品种的三个关键叶龄期的叶龄模式汇成总表(表1)。
表1:水稻三个关键叶龄期汇总表
0
1 2 3 4 相对叶色差(%)
武香粳9号 越光 H97-322
5
6
武香粳14号
武香粳14号 越光 金南风 H97-322
金南风 白稻
图4 倒2叶期RSPAD与颖花数的关系
图 5 齐穗期RSPAD与结实率的关系
(4)抽穗后的25天左右期间,叶片仍应维持在 2.7%( 2.5%)的含氮率,使叶 片保持旺盛的光合功能。以后下部叶片逐步衰老,至成熟期,植株仍能保持1-2片 绿叶。
顶4叶深于顶3叶(顶4﹥顶3)。
顶1叶 顶3叶 顶2叶
100
顶4叶
分蘖发生率(%)
90 80 70 60 50 40
顶3叶
顶4叶
30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相对叶色差(%) 武香粳14号 越光 武香粳9号 白稻 金南风 H97-322
图 2 N-n 叶期RSPAD与有效分蘖阶段分蘖发生率的关系
100
分蘖发生率(% )
100
90
成穗率(%)
80 70 60 50 40
90
80
顶4 3叶 0 <
- 5 - 4 - 3 -2 - 1 0
顶 3 叶 顶 4叶 > 顶 3叶
1 2 3 4 5 相对叶 色差(% ) 武香粳9 号 白稻 金南风 H 97 -3 2 2
70 6 7 -5 -4 -3 -2 -1 0 1 2 3 4 相对叶色差(%) 武香粳14号 越光 武香粳9号 白稻 5 6 7
有效分蘖叶龄发生的分蘖,因缺肥而死亡)。此期如叶色过深(顶4﹥ 顶3),仍会造成茎叶徒长,结实率低,病虫害严重。
155 140
颖花数(朵/ 穗)
100
95
结实率(% )
-2 -1 0 1 2 3 相对叶色差(% )
武香粳9号 白稻
125 110 95 80 65 50
90 85
80 75
4
5
-2
-1
《中国农业科学》创刊50周年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原理与技术
凌 启 鸿
一、水稻栽培研究动向简述
(一)栽培技术的“轻简化”(省工、省力、节能、节本)、机械化是
近年来水稻栽培技术改革的一个重点。
(二)节水栽培研究。上世纪90年代IRRI曾开展旱耕稻(Aerobic rice, 和玉米一样旱种)研究,没有成功。但国内的节水灌溉研究获得了成功。
N-n 叶龄期不能够苗,即使以后分蘖数猛增,仍不能 保证足穗大穗。够苗过早,无效分蘖过多、封行早,成穗 率低、穗小,也不易高产。
2、群体叶色“黑黄”变化的叶龄模式
(1)在有效分蘖期(N-n以前),为促进分蘖,群体叶色必须显“黑”, 叶片的含氮率在 3.5%左右( 3%-4%),反映在叶片间叶色的深度上是
*注:干物质折合成干谷产量
实践证明,高产的获得是靠建造抽穗至成熟期的高光 效群体,其关键是把封行期控制在孕穗至抽穗期。
高产田
旺长田
图8 水稻拔节期群体比较
群体到了孕穗期还封不了行,说明群体过小,不能高产。 但如封行过早,亦不能高产。因为过早封行,会使植株供应根
系生长、茎基部节间充实和促进分蘖成穗的有机营养的中下部
表3 本田期主茎有效分蘖叶龄数与分蘖发生理论值的关系
主茎有效分蘖叶龄数A
一次分蘖理论数 二次分蘖理论数 三次分蘖理论数 分蘖理论总数B C(应变比率)=B/A
1
1
2
2
3
3
4
4 1
5
5 3
6
6 6
7
7 10 1
8
8 15 4 27 3.38
9
9 21 10 40 4.44
10
10 28 20 59 5.9
叶片过早被荫蔽而死,造成群体根量少,功能弱;茎充实度低; 成穗率低及病害严重等不良弊端,进而限制了抽穗后群体光合
生产力的提高。
群体恰在孕穗期封行,一方面表明有足够的生长量,同时 反应了拔节至抽穗期期间群体的透光度强,上下各期功能正常, 各部器官生长协调;到孕穗期全茎上下有与伸长节间数相等的 绿叶数,能保证抽穗以后群体有较高的光合生产力。
到了N-n(或N-n+1)叶龄期够苗时,叶色应开始褪淡(顶4=顶3), 叶片含氮要下降为2.7%(粳稻)和2.5%(籼稻),可使无效分蘖的发 生受到遏制。
( 2 )到了无效分蘖期至拔节期,即 N-n+1 (或 N-n+2 )叶龄期至 N-n+3 叶龄期,为了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和第一节间伸长,群体叶色必须“落黄”, 顶4叶要淡于顶3叶(顶4﹤顶3),叶片含氮率下降至2.5%以下,群体才能 被有效控制,高峰苗少,通风透光条件好,碳素积累充足,为施氮肥攻大 穗制造良好的条件。此期群体叶色若不能正常落黄,必然造成中期旺长, 带来中后期生长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三)2000年后国内外开展了节氮栽培的研究,各种研究正在进行。测
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始大面积应用。 (四)运用栽培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对水稻栽培过程进行了模式化管 理的研究。 (五)掌握了高产水稻生育规律和技术定量调控规律后形成的水稻精确 定量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在各水稻区的各种稻作制度下,指导水稻大面 积高产栽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3、中大苗移栽的基本苗计算公式
中大苗移栽包括主茎和分蘖在本田期分蘖发生计算。其中3 叶以上大蘖(t1)在本田期的有效蘖发生情况视同主茎(1), 它们在本田期发生的有效穗数为: (1+t1){1+[N-n(或N-n+1) –SN-bn-a]Cr1} 它们成穗数决定于存活率(r2),即t2r2。 中大苗的基本苗计算公式为
武香 粳14 号 越光
金南风 H97-322
高产田
旺长田
图3 N-n叶期RSPAD与成穗率的关系
(3)到了促穗期,为了促进颖花分化攻取大穗,从倒2叶龄开始直
至抽穗,叶色必须回升至显“黑”,顶4顶3叶色相等(顶4=顶3),叶 片含氮率回升至2.7%(粳稻)和2.5%(籼稻)。碳氮代谢协调平衡,
有利于壮杆大穗的形成。此期叶色如不能回升,则穗小、穗少(部分
1 1
2 1
3 1
5 1.25
8 1.6
12 2
18 2.6
注:C值可列入公式作为计算的应变参数,如(X)C的值为3时,则(3)=3×1=3个理论分蘖数; X 值为5时,则(5)C=5×1.6=8个理论分蘖数;X值为7时,则(7)C=7×2.6=18个理论分蘖数。
由主茎有效分蘖叶龄数 A,可以直接查得相应的分蘖理论值 B的数值, 生产上可直接应用。但如应用公式,应通过应变的比例关系 C ,将本田期 有效分蘖叶龄数乘应变系数 C ,即得有效分蘖理论值。即 [N-n( 或 N-n+1)SN-bn-a]C。 ( 3 )分蘖发生率( r),由多地通过调查不同品种。移栽苗龄、移栽 方式和秧苗素质的本田分蘖发生率r获得。 通过上述三个因素的确定,本田期单株成穗数可准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