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发展模式”与中国高新区的发展

合集下载

关于我国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_桂徐雄

关于我国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_桂徐雄

#经济学研究#关于我国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桂徐雄(华东师范大学 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062)[摘要]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种新的产业空间。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已有十余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各高新区已经走过了初创阶段,开始步入/二次创业0阶段。

在新阶段如何促进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主要从高新区的产业规划和产业环境两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规划;产业环境[中图分类号]F124.3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5-3492(2004)06-0118-03 收稿日期:2004-06-24作者简介:桂徐雄,男,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2002级硕士生。

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科技工业园区是一种新的产业空间,在我国一般把它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即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

科技工业园区是20世纪人类在科技产业化方面的重大创举,因为这种产业发展和科技活动的结合,彻底解决了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脱离的世界难题,为人类的发明和发现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模式。

实践也证明,科技工业园区以他们所创造的增长奇迹,向世人证实了在科技智力高度密集的地区蕴藏着多大的发展潜力。

它们实现的突发式、跨越式、阶越式的发展模式,使区域经济的能量早已超出了常规界限,而远播于世界的四面八方。

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等,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园区经济的代表。

科技园区由于对其他地区经济、国家经济甚至世界经济巨大的拉动作用,它的发展必然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文简称高新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在我国建设已有二十多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科技产业化,其自身功能也已日益丰富和完善。

1.我国高新区发展的简要回顾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1983年~1988年为孕育期,国家先建立了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科技园区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1988年~1992年为诞生和成型期,开始实施高技术产业开发计划(火炬计划),至1992年底,全国共形成52个国家高新区,除西藏和青海两省区以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已经有了高新区,全国高新区的布局基本成型;1992年至今,为我国高新区的壮大期,形式出现多样化,期间又建立了面向科技农业的杨凌专业园区,表1可以大致反映近年来我国高新区飞速壮大的过程。

中国国家高新区发展模式解读

中国国家高新区发展模式解读

中国国家高新区发展模式解读作者:***来源:《中关村》2012年第05期国家高新区第一个十年以布局为主,第二个十年更多体现五个转变。

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国家高新区的重大战略部署。

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即高新区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二十多年来,国家高新区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有力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基础性力量,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种发展模式截止目前,国家高新区数量已达88家,基于地域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设立的高科技园区,包括中关村、张江高新区等;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由于城市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而设立的高新区,包括厦门、宁波等地;三是老工业基地寻求经济突破而设立的高新区,包括大庆、襄阳等地。

基于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文化意识、政策支撑等多方面差异,国家高新区主要呈现五种发展模式:一是基于丰富的科教智力资源,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为代表。

园区依托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等丰富的科技资源,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衍生出一批高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并为国内其他高新区做出了示范。

践行该发展模式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本地拥有优质丰富的科教智力资源,比如中关村示范区共有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高校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0多所。

丰富的科教智力资源一方面为园区提供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一方面通过大院大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衍生出一批创业企业。

中国高新区的自主创新道路——高新区产业内生机制和路径分析

中国高新区的自主创新道路——高新区产业内生机制和路径分析
图 2 产业价值 规律
发展 。
2 0 / 8 总第 2 7 06 0 0期
59
维普资讯
产业发 展 的核心 。在企业 层面 ,进一步鼓 励创业 ,强
化 多模 式 孵 化 功 能 ,同 时 分 类 推 进 瞪 羚 企 业 和 高 技 术 大 公 司 发 展 ;在 产 业 层 面 ,多种 手 段 促 进 产 业 集 群 发 展 ,形 成 良性 的 产 业 生 态 环 境 ;在 机 制 层 面 ,努 力 构
程 ( 图 1 。在不 同阶段 ,产业发展 会呈现 出不 同的特 点 。例 如 ,处于 产业 自然演 进 的 核心 概 念 是 模块 如 ) 形成期 的产业会 出现 细分 产业 ,创业非常 活跃 ;处于成长 期的产业 会形 化 。 产业全球 化趋势就是 产业价值 成产业集 聚 ,涌现 出瞪羚企业 。
筑 以企 业 为主体的 新型产 学研科技 创新机 制 ,塑造以 中 介为桥 梁 的 “ 企业 一中介 一政 府”互 动协 同的产业
发 展 机 制 ,各级 政 府 要 重 视 发 挥 政 府 采 购 的 市 场 拉 动 作用 。
1 大 力促 进 创 业 企 业 发展 .
创 业 企 业 的 数 量 反 映 了一 个 地 区 的 经 济 活 力 , 创
展 。产业 生命周期具 有 明显的 “ 衰而不亡 ”的特性 ,在 衰退期过 后 ,往 联 盟 主导 的 )一 般 由技 术规 则决
往 有 新 的 孕 育 期 出现 。 认 识 产 业 成 长 规 律 ,高 新 区须 把 握 新 兴 产业 和 细 定 , 而模块在 哪里形成 集聚则 由经 分 产 业 发 展 机 遇 ,明确 什 么是 发 展 的 关 键 。 济 规则决 定。
产业价 值规律 反映 了产业价值 各个环节分 解 、产业融 合 、空 间转移 业组织理 论 , 经波特 引入竞 争理 后 和集聚等 特征 ( 如图 2 。对产业价 值规律 的把握 ,核心 是 明确相 关产业 论 而 实 现 了 第 二 次 系 统 化 。 总 之 , ) 的横 向变 化趋势 ( 即空 间转移 、分解 、集 聚和融合 )和 我们应该朝 什么 西 方 的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关 注 的 焦 点 是 市场结构 ( 垄断 与竞争 )以及 由此 而得 出的政策选择 , 对我 国的指 这 导 意 义是 非常有 限的 。目前 ,我国 高技术产业发展 的滞后 情况要 求产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0.15•【字号】内政发〔2021〕13号•【施行日期】2021.10.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精神,充分发挥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科技兴蒙”政策措施》),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兴蒙”行动,以提升高新区发展质量效益为目标,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方向,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坚持高端集聚、创新驱动、开放协同、特色发展,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打造主导产业集群、转化落地科技成果为重点,加快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努力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高新区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基本形成,国家级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自治区级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全区总数的45%以上,其中国家级高新区达到25%、自治区级高新区达到20%;国家级高新区达到5家以上,自治区级高新区实现盟市全覆盖;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新业态和新经济不断涌现。

中国高新区未来发展的三大趋势

中国高新区未来发展的三大趋势

中国高新区未来发展的三大趋势肖劲松【摘要】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国家高新区不但成为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目.成为国家产业政策贯彻落实、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和区域发展的先导区、示范区,引领着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人才的创新和持续发展。

【期刊名称】《中国高新区》【年(卷),期】2011(000)011【总页数】2页(P21-22)【关键词】国家高新区;国家产业政策;地区经济发展;中国;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区域发展;持续发展【作者】肖劲松【作者单位】赛迪经略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政府群组【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3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国家高新区不但成为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且成为国家产业政策贯彻落实、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和区域发展的先导区、示范区,引领着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人才的创新和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新区按照“四位一体”战略定位的总体要求,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国家高新区共创造了全国11.5%的工业增加值、8.0%的GDP和16.8%出口创汇,多个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了所在城市的30%以上。

高新区利用其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研发外包、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部分领域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高新区内创新资源集聚,政府鼓励创新,企业也积极主动地参与技术创新,产学研密切合作,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批准了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等5个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基地,并将一批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使国家高新区战略位势显著提升,布局更为完善。

“十二五”期间,国家从战略性高度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

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

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51年在美国建起,取名为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是依托于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实力、土地、人才等资源而建立起的开发区,建立之后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企业、机构进入开发区中,产生了极具影响力、创造力的企业和产业,成功成为汇聚全球最高端要素的硅谷(Silicon Valley)。

之后新技术革命使得全世界技术、产品、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成为了世界各国潮流趋势之一。

而各国建立起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早出现于1985年,创建了“深圳科技工业园”,自此开始了地方建设科技园区的探索。

1988年我国开始实施火炬计划,高新区作为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建立起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之后又建立了5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产业开发区布局。

2009年为减少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衰退带来的影响,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了“二次创业”,形成了新的战略布局,共有105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灵活运用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调动中央以及地方的积极性,有效的探索出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并且已逐渐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模式与一般开发区、保税区等功能性园区有着较大的区别,创建初衷是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能够起到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目的。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在市场自我调节的基本规律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撑,而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职能配置等,需要准确、清晰,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决定我国整体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坚持内生发展路径 探索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内生发展路径 探索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内生发展路径探索自主创新道路“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同样面临着发展的重大契机。

为了进一步指导国家高新区健康、有序发展,科技部火炬中心同其他部门,在广泛征求各部门、各单位、各高新区的基础上,数易其稿,编制了《国家高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便于社会各界加深对本规划的理解,特就规划作以下说明。

一、关于规划的背景(一)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国家高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落实“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战略而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十五年来,53家国家高新区不断实施“二次创业”战略,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使国家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

2005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达6820.6亿元,占全国的9.0%;北京的信息技术、上海的微电子、深圳的通信技术、武汉的光电子等产业集群已经或正在形成。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科技创新体系,2005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研发(R&D)经费达到806.2亿元,占全国研发(R&D)经费总额的30.7%。

聚集了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正在成为区域创新的主战场。

(二)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奋斗目标提出了全新要求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和科技大会的召开,提出了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这为国家高新区在新的历史时期指明了发展方向。

温家宝总理对高新区提出的“四位一体”定位,将是在实现自主创新战略过程中国家高新区所要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

以此为标准,国家高新区将进入一个以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服务对象、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为己任的“二次创业”全面提升阶段。

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规划面积130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和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精密机械、通信、光电显示六大产业集群。

目前,在国家科技部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位列中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第四位,中西部高新区第一位。

一、西部大开发十年来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十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抢抓机遇,锐意改革,扩大开放,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提升。

2009年以来,成都高新区(集中建设区)实现产业增加值396.5亿元,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9.02亿元,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370.4亿元,增长28.8%,其中工业投资193亿元,增长45%;全口径财政收入114.55亿元,增长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4亿元,增长2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7亿元,增长30%;外贸出口26.88亿美元,增长33.98%;成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4.2亿美元,增长35.2%,继续居中国中西部(含东北)出口加工区第一位。

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8.6%;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增长26.9%;出口2.1亿美元,增长27.8%。

2010年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开局之年。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成都高新区紧紧围绕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天府新城建设等中心工作,全力以赴抓好推进落实。

1—6月,完成产业增加值221.2亿元,增长29.3%;固定资产投资174.5亿元,增长15.3%;财政总收入86.3亿元,增长69.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12亿元,增长30.1%;合同外资2.4亿美元,增长356.4%;到位外资4.79亿美元,增长85.9%。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文/徐楠人力资源竞争力将成为我国高新区获取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源泉,成为各高新区相互竞争的焦点。

高新区当前任务重中之重就是:创造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可持续发展动力普遍缺失目前,我国高新区的发展是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开发园区,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甚至是靠“政府倾斜”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著名的国际跨国公司入驻而形成的企业空间集聚。

政府设租、政策性租金的存在,是过去10年高新区高速发展的动力所在。

随着新一轮以严格土地、信贷审批管理制度和规范政府职能为重点的宏观调控下,高新区面临着政策支持和政策优惠弱化的严峻形势。

政策性租金的丧失,将使我国高新区的发展面临着可持续发展动力缺失的强大压力。

高新区发展存在内生机制缺陷。

这种政策性设租、创租诱使企业寻租的发展模式,使我国高新区自身发展面临自主的内生创新机制缺失的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①粗放式的外延发展,集约度不高;②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多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未能形成;③优惠政策过度,空间扩张太快,竞争力不足;④产业缺乏关联度,集群性不高;⑤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趋同性,各区比较优势不明显;⑥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文化环境尚没有形成。

高新区发展呈现“孤岛效应”。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孤岛效应主要是指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其腹地间在产业、技术、体制等层面二元结构明显,相互间缺乏对接通道而出现的园区与区域发展相脱节的状况。

高新区中的高技术产业多是以电子信息产业、医疗制造业为主,产业孤立技术和产品较多,与区域间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错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未从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出发而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区域现有的基础性产业体系和基础性人才与园区产业发展的要求并不吻和,应用开发体系薄弱,致使区域很难具有园区辐射效应的承载力,难以对园区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维护作用,导致了高新区与其区域发展相脱节现象,使得高新区成为体制、技术、产业孤岛。

国家高新区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吗_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验证_刘瑞明

国家高新区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吗_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验证_刘瑞明

摘要:国家高新区作为区域内的“经济特区”和“政策试验田”,是国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其效果究竟如何需要验证。

本文采用1994~2012年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高新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显著地促进了地区GDP 和人均GDP 的增长,这一结论在进行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

第二,国家高新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相较于较高等级的城市,较低等级的城市从国家高新区的建设中获得了更快发展。

本文的研究表明,作为“政策试验田”和“经济特区”的国家高新区不仅可以驱动经济发展,而且通过对其合理布局,还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

这为国家高新区的未来布局与其他相关政策的设立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国家高新区地区经济增长双重差分方法一、引言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与20世纪经济特区、浦东开发区的设立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从带动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看,高新区甚至有着更加明显的效果(Cao ,2004)。

自从1988年,首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立以来,中国已先后批准建立了114个国家级高新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高新区逐渐成为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吕政、张克俊,2006)。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测算,2013年全国114家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为20.3万亿元,增加值达到5.8万亿元,占全国GDP 的比重约为10%。

而且,中国的高新区是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建立的,它是我国探索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一直以来承担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引导产业升级的重任(姜彩楼、徐康宁,2009;程郁、陈雪,2013)。

国家高新区自设立以来,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已逐渐成为很多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李强、韩伯棠,2007)。

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状况分析作者:封蕊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9年第07期[摘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成立之初,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精神,创新创业软硬环境不断优化,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然而现阶段,在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过热,产业规模狭小和结构雷同,高新技术项目少、层次低、效益差,以及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

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创新举措。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分析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7-0011-01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多层次、多部门、多产品的开拓性的产业群,它以把高新技术渗透到具体的产业部门为目的,以高新技术带动新产品、新工艺的发展,是实现经济腾飞、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区位的要求是一种全方位的要求,不仅仅是对经济实力和资金技术的要求,更是对多种人才的要求,是对整个社会文化、社会意识的要求。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1.1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发展状况评价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2个,由省、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近千个。

与高新区相比,经济技术开发区从起步之初,就着力形成自己的特点:一是地理上相对封闭;二是依托主体项目或对外经济贸易项目起步建设,因而其骨干支撑项目的特色明显;三是以工业项目为主,兼顾其它一般项目,投入强度大,外向型成分较大。

经过十几年来的艰苦奋斗,绝大多数经济技术开发区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地方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社会战略发展格局的地位日益明显,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开发区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在传统企业处于相对疲软时期,开发区与之形成鲜明对照,成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区;二是开发区成为市场经济新体制和改革开放的率先试验区及示范区。

创意 创业 创新——《中国增长极——高新区产业组织创新》评述

创意 创业 创新——《中国增长极——高新区产业组织创新》评述

领 先的高新 区的发展 实践 , 进而 为推动
我 国 高 新 区 产 业 组 织 创 新 提 供 了 有 益 的参 考 借 鉴 。 该 书 的 “ 言 ” 宗 明 义 : 全 球 高 前 开 在
史与现状 了然于胸 , 同时对世界 各国先
进 高 科 技 园 区 的发 展 也 谙 熟 于 心 , 这 有
极 的产 业 组 织 创 新 , 能 提 高 要 素 配 置 就
新区发展选择的必然属性。 同时 , 比较
了高 新 区 与 经 济 开 发 区 在 内 生 发 展 与
外生发展的实践特征 , 明二者在发展 辨 动力与路径上的差 别。进而论 述了高新
区 内生 式 增 长 机 制 与路 径 , 论 出 高新 结 区 需 要 不 断 完 善 从 创 意 而 创 业 到 科 技部 火炬高 技术 产业开 发 中心
与 长 城 战 略研 究 所 共 同 完 成 的 课 题 :
课 题 起 到 了保 证 作 用 。该 书 的 编 著 者 , 立 足于 我 国 高 新 区 的 发 展 现 状 , 用理 采
政府、 大学 、 科研院所、 中介等共同推动
的 产 业 组织 创 新 的过 程 。 业组 织 规 律 产
所反映 出的各种要素配置 的不 同需求 ,
必 须 依 靠 适 宜 的 产 业 组 织 形 态 来满 足 , 促 进 产 业 发 展 的 实质 内容 就 是 要 为 产
个过程 中, 必然会呈现 出不 同的阶段 性 特征 , 充分认 识这种特 征 , 把握 其发 展 的基本 规律 ,对 于决 策判断意义重大。 如 果说产 业成长规 律反 映 的是 产业 随 时问推 移所体 现出的纵向发展规律 , 那 么产业价 值规律 则充 分反 映出产业 的 横向发展特点 , 现了产业发展 中的分 体

中国高新区简介

中国高新区简介

中国高新区简介●定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China National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隶属于科技部),全称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国家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属于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特点是依托于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依靠科技和经济实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时代背景:由错误走向真理,由落后走向领先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

及至80年代中后期,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组织实施火炬计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历程:国家高新区是沐浴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诞生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重点要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更是打开了十年动乱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桎梏,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84年6月,国家科委《关于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和机遇的对策》的报告呈送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制定新技术园区和企业孵化器的政策,要大胆实践。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明确指出要在有条件的城市试办新技术园区。

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兴办了“深圳科技工业园”,开始了创办科技园区的探索。

1988年5月,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颁布18条优惠政策。

1991年3月,《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颁布,批准建立武汉东湖、南京、西安、天津、长春、深圳等26个国家高新区并制定全国适用的扶持政策;同年4月,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题词发表。

1992年11月,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指引下,国务院又批准建立苏州、无锡、常州、宝鸡、昆明等25个国家高新区。

我国高新区发展路径的理论_评估与选择研究_薛强

我国高新区发展路径的理论_评估与选择研究_薛强

到“园区管理”模式,发挥市场作用。发展路径的选 择要适应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的内涵、特点及规 划要求,解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高新区的政策机 制、法律机制等动力机制。从创新创业环境、创新要 素集聚度、创新能力、产业能力、全球竞争力等维度 提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探索高新区增长的驱动因素是进一步实现高新 区可持续增长的必要途径,产业集聚是学者们广泛 认同的驱动因素之一。高新区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 效应、创新等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其规模 竞争力和盈利竞争力的提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 作用显著。引入带有科技进步的生产要素,从生产 要素的地理集中及其规模收益递增入手,构建产业 集聚判定的模型框架。将高新区的经济增长分解为 知识创新、转化、产学合作等要素,运用数据模型对 高新区的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
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过程中,我国高新区发展 的研究也不断丰富和充实。面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新 战略和高新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深入研究高新区发 展的基础理论、评估和路径模式十分重要,将为我国 高新区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度的制定、执行提供新的 思路和决策依据,对推动我国高新区进一步发展具 有积极意义。
一 高新区发展路径的理论基础
第 45 卷第 6 期 2014 年 11 月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Vol. 45 No. 6 Nov. 2014
我国高新区发展路径的理论、 评估与选择研究
薛 强1,2 ,王 帅1 ,芮 雪1 ,王玉茹1
(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2. 科学技术部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北京 100862)
三 高新区发展路径的选择
从发展实践看,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主要有以生 产要素投入为主导、以产业选择为主导、以营造创新 创业环境为主导等模式,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高 新区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高新区发展初期, 政府派出机构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政策措施实施,但 越过了要素集聚阶段,高新区发展会受到地域、机制 等的限制,“区政合一”难以克服“体制复归”,应回

中国高新区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及相关性分析——基于内生的视角

中国高新区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及相关性分析——基于内生的视角

20 - 2 1 年 ,制度创 新在我 国高新 区经济增长 界级的研究机构 、有利的区位和气候条件外 ,更为 02 00
主要 是 以经济 规模 扩 张为 主 的外 延式 增长 。除 了中
收稿 日期 :2 1- 0 1 . 回 日期 :2 1 - 10 0 1 1 — 4;修 0 11-2
作者简介 :陈利锋 (9 2 ) 1 8 一,男 ,湖北黄冈人 ,广东培正学院经济学系教师 ,硕士 ,研究方向 :应用计量经济学 。
20 07年 的 5 4个 。高新 区的蓬 勃 发展 为 促进 国家 高 经 济增 长 ) 很快 ,但 中 国的高新 区并不 是 创新 和创 技 术 产业 经济 的发 展 发 挥 了重 要 作 用 。从 20 年 业 的源 泉 ,而是 国际产业 转移 环境 下跨 国公 司的组 01
起 , 5 个国家级高新区几乎 占据 了全 国高新技术 装 加工 基地 。政 府 为高新 区提 供 的优 惠政策 对 改革 4
基 于 内生 的视 角
陈 利 锋
( 广东培正学院 经济学系,广 东 广州 50 3) 180
摘 要 :在 内生增 长理 论 的框 架 下 ,讨 论 了中国 高新 区经 济增 长 的驱动 因素。 通过使 用 中 国各 高新
区 19 年 至 21 的数 据 ,构 建计 量 经济 学模 型 对 中 国高新 区经济 增 长的 驱动 因素进行 经验 估计 。本 91 00年 文 的研 究表 明 ,制度 和技 术创新 对 于我 国高新 区经 济增 长 的作 用 并不 十分 显著 ,而人 力资本 和 环境 却 对 中国 高新 区的发 展起 着十 分重要 的 作 用 。由此 我们认 为在 中国高新 区发 展 过程 中 ,注 重人 力资 本投 资 结 构和 环境 保 护对 于 中 国高新 区的持 续增 长是 十分 重要 的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生发展模式”与中国高新区的发展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出现了三个词:“内生机制”、“内生动力”和“内生企业”。

三个“内生”均与“内生发展模式”相关。

什么是“内生发展模式”?我理解它有三层含意:
第一,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而不是在外因素,这是经济学层面的含意。

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基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生产函数模型,该模型将技术看作是生产函数的外生变量,是一种随机的、偶然的因素。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日趋重要和经常化,该理论的缺陷突现出来。

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弥补了上述缺陷,重点揭示了科学与经济的内在联系。

在这里,科学技术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

因此“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更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

我们今天讲“内生发展模式”,就是强调技术于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强调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第二,强调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内涵式经济发展,这是经济发展路径层面的含意。

从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看,可分为内涵式和外延式。

外延式路径是指主要依靠投入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张。

内涵式路径是指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时期,长期以来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质量的外延式经济发展路径已经使我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不堪重负。

但是路径的转变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机制、体制的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高新区领先实现经济增长路径的转变,就有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第三,重视通过本土企业的成长拉动经济增长,这是国民经济发展动力层面的含意。

“投资、出口、内需消费”被称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上的一种分类。

若以经济动力的源泉即各类经济活动的主体看,企业,特别是本土企业的投资、出口和满足内需消费,应该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目前我国53个高新区中,有一些主要依赖于外商投资和出口,其发展受外力影响很大。

今天我们强调“内生发展模式”,就是要增强本土企业的发展动力和竞争实力,缩减对外力的依赖,尽可能减少因不可控的外力变化而带来的制约。

因此,高新区若在发挥已有的外商投资优势和同时促进本土科技创新企业快速发展方面走出一条路来,就将为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重要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