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总结论文目录一、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与心得二、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认识三、对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思考一、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与心得(一)通过对《中过古代哲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进一步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脉络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学习了中国古代哲学,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了中西方文化特别是在哲学放面的差异性,也是我认识到当代中国哲学存在的弱点和不足。

(三)哲学作为一门使人更加聪明和拥有智慧的科学,特别是经过几千年发展而来的发展而来的中国哲学,其中的智慧和原理对现实中的我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四)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于中国古代哲学问题的思考对完善和巩固我的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推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大学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二、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认识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总体脉络上看: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于三代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使中国古代哲学得以奠基;汉代经学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出现,佛教哲学的兴盛以及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宋代至明清三教合流出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最高峰。

下面从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所体现的哲学精神的理解来谈谈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认识。

(一)我认为与西方哲学存在的最大差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强调知行合一,实事求是。

《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充分说明中国古代哲学注重实践的品格。

西方哲学有“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即哲学家注重理论探究以满足求知欲望,并不讲究知识的实际功用。

而中国古代哲学力求那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知识。

《大学》把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列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哲学家关注这些大事并研究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目的是为了处理这些大事建言献策。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知不是纯知识,而是与行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实用知识,荀子说“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

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

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我曾在我《道法自然》的设计格言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切是由生命开头的,最自然的是最美的,不要刻意,经典是不经意问的流露。

不要放弃思索,在痛并欢乐的思想中成长。

”道家讲究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而推之,万物都是自然,全部自然界一切事物却由道所演化的规律,所以我们也是自然界里的一份子。

前些日子读稻盛和夫《活法》一书亦对此有感受,他所说的宇宙意志,使万物王道向好的方向进展,也同此理。

由此可推断,一切向好的方向去进展的就是自然。

顺应自然也就是设计的正确方向,反之便逆其道而行之。

虽然可能有一时的畅快,但是长远看来并无好处。

所以,我更喜爱自然的设计,适当的奢华也是可以的,但要适度。

奢华再刻意一些就是浪费,浪费再刻意一些就是奢侈,奢侈,再去进展就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外历史上也有大量的例子,如中国殷商时期末,商纣王奢侈无度,贪图享乐无度,曾经“酒池肉林”——就是把花园内开了一条水渠,里面放上美酒,以便随时畅饮,把肉干挂在树上,以便随时享受美餐,荒淫无度,最终导致亡国。

法国路易十四前期,意大利“巴洛克”传入法国宫廷,经刻意进展有形成了“洛可可”的宫廷浪费风格。

经过路易十四、十五、两代的极力推崇,奢侈之风日益凝重,到路易十六前期已到极致。

路易十六上台不久便政权不稳,他虽然也做了许多政变,推翻了洛可可荒淫、浪费的艺术风格,回来建筑的古典等做了一些改革,但也没能铲除前两代帝王埋下的.奢侈的种子,被法国人民推上了断头台。

一代王朝就这样结束了。

这也是很吻合自然规律的。

有时我也在想,当时在设计这些类似凡尔赛宫的设计者们是否也是把这个王朝推向灭亡的加速机器?奢侈原来就不是什么好的习惯,我们作为设计师是有义务让业主得到高品质、高品位、高雅的生活,并不是追求荒淫和铜臭的机器,所以我认为设计也可以自然,自然之至、天人合一、生生不息。

《老子》其次章曾言,“天下皆知美知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篇一:老子论文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对道的理解摘要: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人之圣也,道之恒也。

现今生活烦纷,人与人的关系愈加僵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凸显出主人意识,这些都需要不断调节,而道对此则有着明显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道处之,事以顺。

老子之道从古就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而今社会传统儒礼崩坏,愈加需要老子道对我们生活进行指导,顺道而行,药之方也。

关键词:道养生自然无为(一)道道老子之道是以身观身,以本身之思在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博弈智慧的经验之谈。

故而“正言若反”。

反起来说我们不轻易发现的大道理,而大道理从正面说就显呆板和生硬。

“大道废,有仁义”的情境。

这是老子的历史演化观。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社会改革主张,首先是从对历史演化的回顾中得出来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从社会的表象层面看,旧的制度、传统、习俗迅速崩坏,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贪婪残暴,兼并战争加剧,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

表现在更深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上,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们不再保有纯真质朴的自然之性。

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史官,对过去的历史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亲身经历了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从而提出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因而也应是自然无为的。

然而统治者们却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肆意地扩张一己的私欲和野心,导致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对这种违背天道的“有为”政治的反思和纠正。

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二)养生现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地沟油、三聚秦安先后登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之道。

少而富,老而安。

在享受今天的同时,关心明天健康也是至关重要,而老子对这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

《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二养寿。

国学论文 道之老子 讲述老子道的思想

国学论文 道之老子 讲述老子道的思想

道之老子摘要:认识老子道的思想,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道是宇宙终极本体。

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万物皆由道所生;二是道之无与有。

道既无始无终,也无边无际。

就道的无形质、无限性而言是无,就道的实存性并含有万有而言是有。

无与有的统一密切联系于老子的体用观。

三是道与自然。

自然与无为历来被视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与关键,道本身就是自然,而自然则是道及一切宇宙万物的基本精神。

关键词:道;自然;无为;本体;超越认识老子哲学思想,必须对其思想核心道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刻的把握。

本文试图从道是宇宙终极本体、道之无与有、道与自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理解。

老子创造了以“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道”是老子思想体系得最高范畴。

老子认为道没有形状和内涵,所以不能给他起名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道是宇宙终极本体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思想体系中的终极本体。

老子之前,人普遍将天视为万物之母。

至于老子,人们便进而开始探求天之所生。

而老子则通过对道的由一般哲学概念向终极本体的改造与抽象,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在老子哲学中,道被抽象上升为一个统摄宇宙与人生的最高本体概念,使道逐渐成为一切存在的终极基础。

首先,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原,万物皆由道所生。

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对于道生万物,老子还有更详细的描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道作为最高本体,乃万物恃之而生,渊似万物之宗。

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指也。

其次,老子还引出了常道的概念,即道作为最高本体,周行而不殆,永不消竭。

道独立而不改,一切物皆相对待,而道则于与物无对,万物皆有改变,而道则无改易。

以庄子所言:道无始终,物有死生,此之谓也。

然而在另一方面,除去本体论与生成论层面上的理解外,老子的道实质上也是人生所追求的极致境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而且在更深层面上,道之内涵实质上是被置于物质与精神互渗的前提下讲的。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论文古文学论文古哲学论文”

老子论文古文学论文古哲学论文”

老子论文古文学论文古哲学论文从应然之“自然”到应然之“我”摘要:在《老子》中,“道”不仅是世界本原,还是价值依据。

作为价值依据的“道”受“自然”的规范。

《老子》中的“自然”,不是实然的描述,而是一种判断、规范,乃是应然之自然。

“道”作为最高范畴,受“自然”的规定,“自然”实际上成为价值标尺。

由于老子学说本质上属于价值理论,因此老子在自我问题上肯定的不是“形躯我”、“认知我”,也不是“情意我”,而是“价值我”。

关键词:老子;自然;自我《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哲学“专著”,其理论特色在于以宇宙论为根据处理政治、人生问题。

《老子》一书虽未明确地将“人”作为研究对象,但是由于其立说归本于政治与人生,故而对人的认识与规范应作为理论预设而隐藏在文本中。

关于这个问题,学界有不同认识,有学者认为“老子的这种境界之道,实质上是一种无我之道、无主体之道”①,有学者则分析认为老子在自我境界问题上肯定的是“情意我”②。

这些论断的背后是对老子之道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特质的不同认识。

本文尝试从“自然”的价值内涵及“自然”对“道”的规范入手,探讨《老子》中蕴含的自我问题及老子在这个问题上所可能有的主张。

一、应然之“自然”在《老子》中,“道”不仅是世界本原,还是价值依据。

③关于老子之道,陈鼓应也说过:“老子的哲学系统是由‘道’开展的……‘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

‘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它只是一项预设,一种愿望,借以安排与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

”④在西方哲学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参照的今天,这样的论定不能不令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老子的哲学系统中作为世界本原的“道”同时又可以成为价值依据?这中间的理论脉络是怎样的?笔者认为解答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老子》中“自然”及“道法自然”的理解。

“自然”在《老子》中出现五次,它的字面意思是“自己如此”。

若沿着这个字面解释进行引申,则“自然”一词应是对事物不受外部力量、意志主导的一种实然存在状态的描述,只具有描述义而没有规范义。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一):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哲学思想探析论文[摘要]“尊道贵德”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道”“德”内在于生命,展示于人生历程。

道德不仅是人生由来的依据,也是人生践履的法则。

“尊道贵德”,一方面需要认清每一生命的性德,做到顺遂本性;另一方面应持守俭约之德,做到“见素抱朴”,回溯生命本源之道,也就是在贵德中尊道,在尊道中贵德。

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世之人生模式选择与人生幸福获取亦不乏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准则;人生模式;当代价值①“地”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48页改定。

②“国”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1页和翟仁义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老子C》第一组改定。

老子(约公元前571至公元前478年),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名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老子》,亦称《道德经》。

道家以其论“道”述“德”而见长,故又被称为“道德家”。

道家所谓“道”“德”,蕴含浓郁的生命气息,有其特定的生命内涵。

“尊道贵德”既是《道德经》的重要论题,又凝聚着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即使是在科技昌明的今天,这一价值对于世人践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获取人生幸福仍不乏借鉴意义。

一、“道”“德”与人生老子之学不离现实人生,并以“道”“德”与生命直接关联。

老子论“道”多从生成论言起,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①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②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P65-66)“道”是浑然一体的本根存在,虽然无形无名,却先于天地而在存,不妨称之为天地万物之母,此即宇宙万物之源。

中国哲学概论课程优秀论文示例(2)

中国哲学概论课程优秀论文示例(2)

中国哲学概论课程优秀论文示例(2)中国哲学概论课程论文篇四摘要:中国哲学经典一直以来是高等院校中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经典教育法在《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哲学经典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吸纳经典中的人生哲理,从而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启迪人生智慧。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经典教育法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准备、注重分组讨论和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

教师对经典的诠释要以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为目的。

关键词:《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经典教育方法教学改革中国哲学经典一直以来是高等院校中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在重视通识教育的今天,为了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提高人文素养,中国哲学经典在许多高校都作为一门选修课程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并不仅仅局限于哲学专业的学生。

经典教学在上海海洋大学综合选修课程《中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课程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哲学经典中人生哲学的内容,从而不断启迪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与此同时,由于过去中国哲学经典教学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在当代新背景和新要求面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因此重新寻找新的经典教育方法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的课程建设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回归中国哲学经典的必要性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中国哲学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

中国的医学、科学、文学、艺术,乃至风俗习惯,等等,都直接受到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既要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成就,又要继承本国的优良传统。

中国哲学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所以学习中国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中国哲学的意蕴内涵在不同的哲学经典上,要想把握中国哲学特质及其演变的逻辑,离不开对中国不同时期哲学经典的把握。

过去由于受到西方哲学体系建构的影响,中国哲学史家在撰写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有些是直接用西方的学术方法和哲学架构来诠释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这样就遮蔽了中国哲学的精神。

古代哲学论文--老子思想的现代应用

古代哲学论文--老子思想的现代应用

老子思想的现代应用摘要《老子》丰富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世界思想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老子提倡“身重于物”,崇尚节俭思想,这在对现代人的处世方式上有重要的意义,老子的优秀思想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安定、有序和和谐发展。

在现代行政管理上也有其独特的借鉴意义。

现代教育的改革理念很大程度上也与老子的优秀思想有关。

对其思想的挖掘研究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把其思想中的精华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将会对我们做人做事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老子处世思想社会管理现代教育现代应用(前言)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1】。

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1 老子的处世思想及其现代价值1.1老子处世思想的体系和特点1.1.1 树立“身重于物”的价值观。

“名垂千古”是中国人传统的追求。

《列子·卷七》记载:人活着:“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

”说明了人活在世界上以追求功名利禄为其幸福的心态。

而老子则不推崇这种价值观,他从治理国家和个人修行上提出了反对的观点:(1)治理国家,“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老子》三章)在上者不贵重珍品奇货,在下者不会去做盗贼。

(2)个人修养,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九章)人富贵以后,如不提高警惕,很容易滋长骄傲的情绪,从而招来各种祸患【2】。

老子力倡“重生轻物”,发现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唤起了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

1.1.2 主张“少私寡欲”的处世原则。

老子反对纵欲,也反对禁欲,主张“圣人欲不欲,不贵难之货。

”(《老子》六十四章)在这里“不欲”即是“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

但在老子看来,人的欲海难填,总是无止境地追逐名利财货,这也是毫无好处的【3】。

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2200字_老子的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2200字_老子的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2200字_老子的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2200字(一):简述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摘要:老子具有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本文拟从“人生哲学之依据”及“人生哲学之落实”两方面对其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老子人生哲学“道”“无为”“处下”简单说来,凡探讨人生天地间,根本做人之道的学问,便是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的目的在于寻求“关于人生之道理”。

具体言之,“关于人生之道理”至少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1.此道理为何,其依据何在;2.此道理如何在人生中得以落实。

本文拟由此两方面入手,对老子的人生哲学做一简单分析。

一、“道”:老子人生哲学之依据“道”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具有多重意蕴。

同时,加之解释者持有不同的学术立场,各家对“道”的理解“见仁见智”。

但其中有一点是公认的,即“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一)老子认为“道”生万物。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四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第二十五章)这是说:有一个存有者(道),它先于整体存在(先天地生),天地皆由之而生(“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

正因其先天地而生,所以“不知其名”;正因其作用之无限广大,是至高、至大的存在,所以只能用“不盈”“渊兮”“湛兮”等词语加以描绘。

此处,虽然由于“道”本身的不可言说性,老子尚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界说,但结合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我们可以明确肯定:“道”不仅是一种“理”的存在,更是一种类似于“母”的“物”的存在。

它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皆由其创造。

(二)老子认为“道”范畴万有。

在老子看来“道”既是万物之始源,同时又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最后依据。

对于“道”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老子用“常”来表示。

老子无为哲学思想的论文。

老子无为哲学思想的论文。

课程名:老子哲学姓名:楼嘉舟学号:20110150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楼嘉舟公共管理学院 20110150 行政管理01班,一,“无为”的含义在我记忆中,我对无为的理解十分浅薄,简单的来说就是无所作为,即是什么也不做,任凭其自由发展。

以一种非常消极的态度存在。

但事实上,老子的无为却并不是如此的简单与消极。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这是德经的一段内容,所言的大致意思便是无为与有为之间的区别,应该说是目的性上的区别。

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意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

这是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生方式。

老子相信无为似乎是在天下有其存在的道这一前提之下。

自然有其道,社会有其道,人间有其道。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发展,这促使着老子无为思想的产生。

《老子》成书年代大致在春秋战国之际,我们都知当时各诸侯国连年争霸战争、内部争权夺利、弑君弑父的事接连不断,无辜的百姓不能安定地生产、生活,而且统治阶级还对人民用智耍奸、无端干扰。

在《老子》看来统治阶级的这种“有为”之举才是社会混乱难治的根本原因。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这一切“有为”的行为在老子看来是打破了社会本身自然发展的规律,导致了规律的混乱,社会出现了有违存在之合理性的现象。

因此《老子》提出“无为”,希望从烦乱纷争的无序社会中超脱出来,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中去,以此达到消融社会矛盾、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无为而治的理想世界。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

20130020中国哲学小论文3000多字--老子心得

20130020中国哲学小论文3000多字--老子心得

读老子心得——从“无为”和“有为”反思失与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丰富多样,其中很多伟大人物的著作和思想教给我们很多道理,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提到的无为思想,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当今中国哲学有关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和传承,是我们重要的责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找准自己的定位,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提升道德和素养,从前辈手中接过建设新时代的重任,以身作则,积极应对,也为后一代树立应有的榜样!一、老子简介和《道德经》的由来。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老子(约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

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

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

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

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

这本书中体现的是老子哲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其影响深远。

历代权谋者,大多都外扬儒术,内用黄老。

老子的真谛和精髓,他所奠定的东方特有的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而又微妙玄达,深不可识的治人事天之术,为帝王所用。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在当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还对后人产生重大影响。

老子的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的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的哲学思想论文老子的哲学思想论文老子哲学是指从老子写的《老子道德经》中提取出来的哲学道理的总称。

老子哲学顾名思义是老子所创办的哲学,在老子哲学中老子提出知识是没有单一性的。

同时老子还不相信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考量总结出治理国家建设发展的规律,所以他主张无为而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老子的哲学思想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老子的哲学思想摘要:老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研究老子的思想对于为人处世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阐述了老子哲学思维的来源,并在分析老子哲学思想观点概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其社会功能。

关键词:老子;哲学思维;来源;概念;特征;社会功能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综观人类文明,耶稣影响了第一个公元千年纪;我的“感觉观点”是:老子(老聃)才是这次人类文明以来真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的思想不仅是这两三千年来的真理,而且在下一个千年纪更会被认知和推崇。

人们都说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思想精髓,其实不然,老子的思想才是根源,是上升到哲学思想层面的理论基础。

而孔圣人的思想只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体制国处事的方法论而已,说白了,老子是出主意的,孔子是具体干事的,两者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一、哲学思想来源老子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学习、查资料的优势得天独厚。

加之他生性豁达淳厚,遇事善于思考分析,所以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透彻感悟天地宇宙万物之真理。

老子生于公元前6世纪,我们中国的纪年是从公元前861年开始的。

虽然关于老子之前的有具可考的文字记载只有只言片语,但一些传说和推理却验证了老子的思想却不是他自己偶然萌发的。

现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试想在5、6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没有手机、互联网、也没有卫星电视,中国和西方各民族之间相隔万里,所以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是百千年“不仅鸡犬不相闻,而且老死亦不相往来”。

那为什么这5、6千年间大家都在传诵同样一个传说呢?其实可以这样解释,在大约5、6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的晚期,世界各地同时遭受了一次大洪水的天灾,使人类文明遭受了几尽灭亡的打击。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老子哲学选修课论文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课程名字: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学号: ********指导老师:***【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老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

他创立的道教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道教讲究“无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说的是,道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一切皆来源于“道”。

人们通过修炼,修心养性,就可以达到一种境界。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

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

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伟大的事业要从小事做起,小事不愿做,大事岂不成为空想之事。

从小事做起,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坚强意志,成功的自信心。

因此,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

老子的哲学思想还强调“无为”。

“无为”是指“无为而无不为”。

是一种大作为,大智慧的表现。

正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式处理国际事务,就是受老子人生哲学的影响.老子的人生哲学,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不也是一种启迪吗?老子认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则也应是人的行为规范,应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上升到了人类行为价值的高度。

人类应“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而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

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

国学概论结业论文

国学概论结业论文

浅说老子与《老子》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1009班10292014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主干文化一儒一道,一显一隐,一表一里;儒为显,道为隐;儒为表,道为里。

道是中华文化的内核,隐藏在文化的深处,隐藏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儒家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道家是中国人的内心信念和精神归宿。

老师在课堂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详尽阐述,在此,学生浅浅说明《老子》一二。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一、老子其人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二、《老子》一书《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三、淡然人生其实很多人开始进一步关注老子,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养生。

老子长寿,关于养生的学问提出了很多。

老子有很多主张,简单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四点。

无为好静。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这种思想也延伸到养生方面,他提“致虚极,守静笃”的观点,认为事物如果强大,自然就会衰老,最终引起死亡,因而倡导静谧自然,以便使个人心灵虚寂悠闲,清静寥廓。

存老子的心中,无为是最大的有为,只有静默旁观地看待自然、看待人生,才能达到个人心灵的静谧,实现个人生活的价值。

老子哲学思想之柔弱胜刚强

老子哲学思想之柔弱胜刚强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老子死去两三千年了,但他的魂仍飘散在人间。

这个魂,就是他的思想和学说,就在他写的(或后学整理)《老子》一书中。

传说老子失意后要去大西北,骑着青牛过函谷关时,关尹喜说,您写点东西留下吧,他便写了五千言。

这些内容,就成了老子的不死之魂。

这五千言有三个名称:《道德经》、《老子》、《老子五千文》,一般多称为《老子》。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在语文书或其他资料书上读到一些出自《老子》的经典名言。

虽然那时对其中一些句子的意思还不是太懂,但总感觉老子思想里有一种清净、不争、柔胜刚的思想。

也是出自这个原因,那时对老子的《道德经》由衷的热爱,对书中提到的‘道’也是非常的感兴趣。

我们都知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在《老子》那里是“无为”、“上德”之意。

也就是:任社会、生活、人事、统治自自然然地存在。

“道”处于本体的地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事万物又都表现为弱,即“弱者,道之用也”,“柔弱”就是万事万物的表现形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认为,水是最接近于“道”的。

因为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适应于任何地方,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遇阻则退,自自然然的毫无“争斗”之意。

水的这一特性正如“柔弱”的具体表现,因此,这就充分地说明“柔弱”也就是“道”的“体现”。

《老子》把柔弱的事物与坚强的生命力联系到一起是他精心安排的,这表明了“柔弱”在《老子》那里的含义,同时也是《老子》刚性和进取性的表现。

人这一生的言语数也数不清,可真正指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话就那么几句话或几个字,如果我们不了解这几句话或几个字,我们就无法了解和把握一个人或一本书的精髓。

在历史上,有许多人都曾想用既凝练而又精辟的话来概括一个人或者一本书的思想,如《吕氏春秋•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兒良贵后。

老子哲学

老子哲学

老子哲学结课论文姓名:马国瀚学号:20094607专业班级:电气工程与自动化12班指导教师:周开明二零一二年四月论老子的无为思想马国瀚电气学院 20094607主题词本学期有幸选上《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这门选修,在每周五的晚上,伴随着老师的讲述,缓缓靠近那个逐渐远去的时代。

在老师的讲述中,我们逐渐了解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知足常足思想、朴素辩证法观点、宇宙观以及老子的军事思想等内容,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的人文素养,也让我们开始认真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正确有效的建立自身与世界的联系,怎样通过思辨使内心和外界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在老师所讲的内容和我自己课外阅读的老子思想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流传最广的无为思想。

下面我将把自己所了解的一些老子哲学思想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起来,作为这门课程的结课论文,也给自己留下纪念。

摘要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Laozi is in a time of great disorder under heaven, scuffle feudatory ruler, forced him, insatiability, wanton indulgence, contrary to the laws of nature, social law, namely" promising", What Laozi have seen" promising" evil has been very serious, he said:" of hungry people by their superiors, many of the taxes, is to hunger: the people of refractory, because the rulers, so hard to cure. " People suffer hunger and cold, because the ruler of exorbitant tax levies too much, the old name of disaster, because the ruler was done as, violate the rule. I saw the then ruler of this is no virtue incompetent, but just like yourself, as a result, make people be kept constantly on the run, harass the people and waste money, cause disaster of people. In this case, Laozi tried calling on rulers as politicians" Inaction", execute " Inaction", should not interfere too much of people's life.一.老子生平简介与身世传说。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以下是精心的老子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浅析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他的政治哲学非常有远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

一、“道”论体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该密不可分。

老子认为既然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拥有着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的运行下去。

只有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并遵守它,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才能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老子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贯穿《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能给出的名不是“常名”,不可道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时的、可变的道。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是万物的宗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宇宙万物的实现根基,道归根到底是浑然完整的“一”,无名无形,道是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指出,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的法则是自然,即“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

2、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状态。

老子用“法自然”来规定“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应该遵从自然的法则。

但是天地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意志和情感,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可以体天地无心之道,不刻意表现仁爱,也不以个人意志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

老子课程心得体会(2篇)

老子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在参加老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受益匪浅。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道德经》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典。

通过学习老子课程,我对道家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人生哲学也有了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老子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老子提倡“道法自然”,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是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做到无为而治。

在学习老子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自我,虚心向他人学习。

正如老子所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我们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不断进步。

其次,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灵活应变。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正如老子所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我们要学会像水一样,顺应环境,善于化解矛盾,以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二、无为而治,清静为天下正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应该顺应民心,清静无为,让民众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在学习老子课程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以下几点:1. 政治理念:老子反对暴政,主张统治者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他认为,只有让民众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2. 生活态度:老子提倡“清静为天下正”,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3. 人际关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学会宽容、谦让,以诚待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阴阳相生,对立统一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相生、对立统一的。

在学习老子课程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以下几点:1. 事物的发展: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阴阳对立统一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从对立中寻求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是周王朝的史官,通晓天文星象历史文化知识,知道冬至夏至的周期,知道岁星约十二年一循环的规律能准确推算朔日认为天道并非高远莫测,在其著作中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和辩证法思想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老子还吸收了很多农业医学方面的经验如“治人事莫若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专气致柔”等。

史官出身的老子具有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看透了奴隶制的腐朽和给农民小私有者带来的灾难,他反对奴隶制的典章制度、礼乐文化,也攻击这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上帝、鬼神宗教迷信思想。

老子无神论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产生是当时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

反映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的老子地打击旧势力反对奴隶主阶级旧思想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

1.2老子学说概述老子的学说见诸《道德经》即《老子》一书里。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

老子把“道”看作世界万物的本源。

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第一性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

道是什么?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就是无形、无象、无体的“恍惚”,也就是“无”。

所以他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把这种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的文化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儒家学派能够与道家学派齐名。

由他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其意义深邃博大,内涵极为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主张、社会理想、军事谋略等各个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

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

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这是他的天道无为思想在社会政治方面的反映。

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是说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没有哪一件事不是它干出来的。

他主张统治者要“无为”,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同时也使“民无知、无欲、无为”,这样才能使天下安定,政权巩固,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他反对儒家的“仁义”,同时也反对采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认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警告统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大家都过着简单的原始生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一种违背历史发展、企图把历史拉回倒退的想法。

1.3对《老子》一书的认识《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第二部分:老子中的辩证法思想内容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其中的辨证法思想,更是《道德经》中的精髓,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提出了一系列颇为独特的观点,诸如对立转化、柔弱胜刚强、大成若缺等。

这些观点都包含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2.1关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关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 下文凡引《老子》, 只标章节) 。

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

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

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

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虽然老子已具有了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但他还没有认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包含着发展。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十六章) ,即认为万物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

再如,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二十五章)所谓“周行而不殆”,就是循环运行的意思。

显然老子还没有认识到事物在运动变化中会产生新质,会出现质的变化,并从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苛求于老子,因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直观的,这是由那个时代的思维水平所决定的。

2.2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

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下、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 、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

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

更重要的是,老子不仅看到了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双方,而且对这种矛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老子对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而形象的分析。

他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 。

有、无本来是矛盾的,但老子认为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比如车轮,它就是辐、毂(“有”)与毂中间的空洞(“无”)的统一体;正是因为有车的空处,才有车的功用。

事物是这样,人又是如何的呢? 他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七章)这就是说,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固然应该向善人学习,但善人也应该从恶人那里吸取教训,虽然善人很聪明,有时也会迷失方向。

2.3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老子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他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绝对的。

他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二十章)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是与非、善与恶相差不远,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可以转化的。

老子还例举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实,以说明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如他说:“个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翘起脚跟是不能长久站立的,跨越前进的人是走不远的;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不得自明;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人,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人,反而不得长久。

总之,老子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了抽象,对矛盾转化的普遍性作了很好的概括。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老子不仅认识到了矛盾的普遍性,还猜测到了在矛盾转化中的某些变化过程。

如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 。

在此老子以树木的生长变化、高台的修筑、千里的远行等等为例,说明了事物的变化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还包含着一个逐渐的质变过程。

老子还将矛盾转化的思想应用于人生,说明人应该如何处世。

如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久) 。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七章)老子告诫人们,要效法天地,遇到利益把自身置之度外,而自身却能安存;自己不自私,反而能够成私。

总之,老子运用矛盾转化的辩证观点,提出了一套处世哲学。

不论我们如何去评价这一套处世哲学,都不能否认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甚至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哲学的实践性。

”第三部分:老子中的辩证法的核心我认为,老子中的辩证法概括起来有两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3.1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一切都处于变迁之中,没有永恒的东西;而所有的变迁又都是朝着本身的对立面,这是“道”作用的结果。

老子不但提出了对立转化的观点,还指出对立转化是一切事物的永恒规律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