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和成因规律性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和民国时期对东北的移民 在历史上中国的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东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 满人倾族入关后人口更加稀少。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 王之所”,为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并在辽宁境内筑起“柳条边”,严禁居民越界垦殖。同时又把东北 作为流放犯人的场所,这些所谓“流人”,对东北的开发起了重要 作用。加上违禁前来的农民,全区总人口至清代中叶仍有明显增长。 进入19世纪,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不 顾禁令,源源流入东北,至1840年全区总人口已突破300万人。这 时全国人口已达4亿人,人口压力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而在国际 上,列强步步进逼,尤其是沙皇俄国对东北一直虎视眈眈。在此形 势下,满清朝廷遂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弛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 如此既减轻了关内人口压力,为朝廷开了一项财源,又充实了边防。 此外,对移民还“酌量给以工本”。所有这些都促成了一股“闯关 东”的狂潮,到1910年东北总人口已增至1800万人以上,比1840年 增长近5倍。 民国建立后,“闯关东”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断,“九一八”以前 估计年均移入约25~30万人,大部分来自山东、河北两省,此后移
温故而知新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什么 是小农经济?它有什么特点,怎样评价?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除了上述特 点外,还有哪些?
百度文库
第二讲 中国人口迁移
本课复习——阅读与思考?
1、什么是区域经济?中国古代有几大经济区域,它 们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实关中”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 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 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 灵涂炭,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三国鼎立的形势确立以前, 即各地军阀大混战时期,移民均为逃避战乱的流民,他们由战乱最 烈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出,大部分向南迁至长江流域。移民中不少 学者、士大夫后来均为吴、蜀二国罗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诸葛亮、 周瑜、鲁肃、张昭等,原籍临淮(今安徽定远)的鲁肃曾号召部属: “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千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 是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则向北迁至长城沿线甚至辽东,移民中著 名的有管宁。 三国鼎立时期,为壮大己方实力,三方均努力招抚流民,发 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 大批匈奴、乌桓人迁至内地,孙吴派兵至台湾,“得夷州数千人 还”。 经过前后近90年的人口大迁移,中国长江流域和长城一线人口增
“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 的宋、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由此产生的人 口迁移,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 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式也相似。据记载,“建炎末,士大 夫
皆避地……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 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连南方一些偏 僻山区,也接纳了不少移民,如广西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 避地留家者众。”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 大的促进作用。南宋的许多文臣武将亦多来自北方,岳飞、韩世忠、 张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清的代著对名台人湾物的也移很民多,如李清照、辛弃疾等。
(2)概况:
①在中国人口迁移史上大致形成了以下几次高潮:
秦代和西汉 秦是一个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统一中国后出于政治和经济上 的需要,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有一些在中国的人 口迁移史上,是属于先驱性的,对以后历代的移民政策影响很大。 除政治流放外,其内容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实关中”,如始皇 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目的 在于加强统治,把关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政治中心。第二类 是戍边和开发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 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台湾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国版图。17世纪初被荷兰殖民者侵占 后不久,郑成功即率兵一举收复。此后郑成功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 民,不长时间内移民数即达20万人,在全岛总人口中占了大部分。 清朝统一台湾后,对移民问题采取了暧昧的态度,即不准移民携带 家眷,使之难以在台湾生根,目的乃在于防止台湾人口日增,羽毛 丰满后重蹈郑成功在台湾抗清的“覆辙”。直至清代中叶,因大陆 人口压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松动,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 1811年台湾汉民已逾200万人,比一个半世纪前猛增了六七倍。清 代后期,朝廷鉴于国际形势之险恶,对台湾的战略意义有所认识, 不仅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 “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为日后的发 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础。
2、什么是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南移的过程怎样?经济重心南移有什么重大影响?
3、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西部的 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古代的人口迁移和今天的人口迁移什么区别?
1、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 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 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加,并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少数民族的迁入,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新 鲜血液,但在当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民族矛盾,为随后的两晋南 北朝时期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社会动乱埋下了伏笔。
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大糜烂、大破坏的时期,迁 入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长达一两个世纪的 动乱中,黄河流城惨遭蹂躏,从而促发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 高潮。仅据官方统计,公元313~450年之间北方南渡的人口即达90 万人,占北方原有户口的1/7。事实上这一统计由于流离混乱之际, 户口多有隐匿流失而大大缩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丧 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 立。”“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这说明 移民的实际规模当远在上述官方统计之上。期内移民的分布仍以长 江流域为主,更南的福建两广移民也不少,据记载:“晋永嘉二年, 中州版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 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为中国经济和人口重心自北向 南的历史性转移奠定了基础。
“安史之乱” 隋、唐两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迁移上的作为却远 不如秦、汉,原因在于人民在此之前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动乱,饱尝 流离之苦,安土重迁,从心理上对人口迁移十分反感。此外,秦、 汉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垦戍边,大多未能终善其事,往往利未见而 害先行,教训是很大的。故隋、唐二朝官方组织的人口迁移甚少。 直至震撼全国的“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触 发了又一次人口南迁的大潮。据史书记载:“天宝末,安禄山反, 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吴为人海。”“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 永嘉南迁,未盛于此。”这次人口南迁大潮的余波,一直持续到唐 末和五代十国时期,至此,中国南方的人口规模第一次达到了同北 方平分秋色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