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中庸》的全文总纲精髓
中庸全文--带拼音
![中庸全文--带拼音](https://img.taocdn.com/s3/m/aa5d4bb4524de518964b7dd8.png)
《中庸》全篇第d ì一y ī章zh āng天ti ān 命m ìng 之zh ī 谓w èi 性x ìng ;率l ǜ 性x ìng 之zh ī 谓w èi 道d ào;修xi ū道d ào之zh ī谓w èi教ji ào。
道d ào也y ě者zh ě不b ù可k ě须x ū臾y ú离l í也y ě;可k ě离l í,非f ēi道d ào也y ě。
是sh ì故g ù君j ūn子z ǐ戒ji è慎sh èn乎h ū其q í 所su ǒ 不b ù睹d ǔ,恐k ǒng惧j ù乎h ū其q í所su ǒ 不b ù闻w én。
莫m ò见ji àn乎h ū隐y ǐn ,莫m ò显xi ǎn乎h ū微w ēi。
故g ù君j ūn子z ǐ慎sh èn 其q í独d ú也y ě。
喜x ǐ、怒n ù、哀āi、乐l è之zh ī未w èi 发f ā,谓w èi之zh ī中zh ōng 。
发f ā而ér 皆ji ē 中zh ōng节ji é,谓w èi之zh ī和h é。
中zh ōng也y ě者zh ě,天ti ān下xi à之zh ī大d à本b ěn也y ě。
和h é也y ě者zh ě,天ti ān下xi à之zh ī达d á 道d ào 也y ě。
致zh ì中zh ōng和h é,天ti ān地d ì位w èi焉y ān,万w àn物w ù育y ù焉y ān。
中庸的主要内容
![中庸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6e9f75dc8d376eeafaa3179.png)
《中庸》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大学》的主要内容下面再看八条要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解](https://img.taocdn.com/s3/m/264e892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1.png)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解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曾参整理而成。
它被视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与《大学》、《论语》和
《孟子》一起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下面我将为你全面介绍《中庸》的全文及其译文读解。
《中庸》全文共20篇,主要内容是论述中庸之道,即“中”和“正”的重要性。
它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强调了中正之道的重
要性,并提出了“中庸”思想。
全文涉及了政治、伦理、修身养性
等方面的理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庸》的译文读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
可以从哲学和思想层面解读,探讨其中的道德观念、修身养性的方
法论以及治国理政的原则。
其次,可以从历史和文化背景出发,分
析《中庸》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此外,还可以从文学
角度解读《中庸》,探讨其语言表达、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在译文方面,不同的翻译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因此可
以对比不同版本的译文,从中找出共同点和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
原文的含义。
同时,也可以结合注释和解释,深入理解每个词句的
内涵和外延,从而全面把握《中庸》的思想。
总之,《中庸》作为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译文读解需要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中庸》这部经典著作。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e097f24f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1c.png)
《《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庸》。
《中庸》这本书里有好多有道理的话呢。
比如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听起来有点难,其实就是说呀,上天赋予我们的就是本性,顺着本性去做事就是道,修养道就是教育。
就像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这就是顺着我们善良的本性,老师和爸爸妈妈教我们要诚实,这就是教育我们走在正确的道上。
还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意思是说,心里没有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的时候,就是“中”的状态;有了情绪,但是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就是“和”的状态。
比如说,我们考试考好了,心里高兴,但不会骄傲;考不好,心里难过,但不会一直哭鼻子,这就是“中”和“和”。
小朋友们,是不是有点明白了呢?《《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了解《中庸》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这句话是说,品德好的人能做到中庸,品德不好的人就做不到。
比如在学校里,有的小朋友会和大家友好相处,不欺负别人,也不骄傲自满,这就是像君子一样做到了中庸。
而有的小朋友总是捣乱,还不听老师的话,这就是小人反中庸啦。
再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就是说道就在我们身边,要是有人为了追求道而远离了大家,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啦。
就像我们做好事帮助同学,这就是身边的道,很简单对不对?小朋友们,《中庸》是不是很有趣呀?《《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来说说《中庸》。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这是说君子能与人和谐相处,但不会随波逐流,这是多么强大呀!能够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也是很强大的。
比如说,大家都在说一个错误的事情是对的,但是君子知道那是错的,就不会跟着说,这就是和而不流。
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偏向自己的好朋友,公平对待每个人,这就是中立而不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就是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楚地分辨,踏实地行动。
中庸全文及解释
![中庸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23a0a21dd3383c4bb4cd2ed.png)
中庸全文及解释【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
中庸的内涵
![中庸的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b666f3d8a98271fe900ef918.png)
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人道与天道相吻 合,从改变自己做起,通过修行, 把自己提高到至诚、至善、至美的 高度,从而实现“致中和,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的终极追求,天人 合一,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提倡的是以诚、 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放弃 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 的、全面的观察和处理问题, 中庸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并且牢 牢把握了恰到好处的中正处,即坚持了适 度的原则。 中庸要求内容与形式相当。
《中庸》写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 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也。” “道”从来没离开过我们,每个人生下来把这个道挡住了。 慎独是一种高度自觉,要做到“戒慎乎其 所不睹”,也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因为 小人不识中庸)。孟子曰:“从其 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所谓小人反中庸是因为小人被欲望、 习气、势利等驱使,唯利是图,言 行举止不符合仁义之道。
无论做什么事,都应遵循适可 而止的道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在其位谋其政,不要把事情做得过 了头,也不要做和自己身份不符合 的事情,否则当事情超过控制后, 你就只能自食恶果了。
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 骨,儒为表。————南怀瑾
中庸的内涵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庸
不走极端称之为“中”, 不管怎样变化始终适用的 东西称之为“庸”,中庸 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思想方 法,是时至今日依然适用 的处世哲学。
《中庸》说: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真正一个明道、见道、悟道、修道 的人,随时随地都在道中行。—— —南怀瑾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人的天性本来是干净的、纯洁的、 善良的、无私的。不加上后天的污染,直 道而行,这就合于先天的道。但是人们往 往不可能做到!人生下来,受到后天的社 会环境、家庭教育、社会的教育等各种因 素的影响,心思龌龊了、脏了、或者歪了, 就必须把它纠正过来,所以要修行。
南怀瑾老师:“至诚如神”,记住四个字
![南怀瑾老师:“至诚如神”,记住四个字](https://img.taocdn.com/s3/m/384159f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37.png)
南怀瑾老师:“至诚如神”,记住四个字来源:《话说中庸》【《中庸》原文: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达到至诚的境界,人就自然有前知了。
不需要求神通,这叫做神通。
用方法了、看光了,打起坐、划个符、念个咒……搞了半天脸都搞红了,然后还看到人家的灵魂,那自己已经是神经,神通的兄弟——神经那一边。
真正神通就是一念至诚。
至诚是什么境界呢?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这个境界。
都给你讲得很清楚。
所以至诚之道是可以前知。
那么怎么前知呢?那么我们没有达到至诚境界也可以前知吗?有啊!他告诉你:“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他说,天地间任何事情有预兆的。
普通讲算命、看相就是前知,这个叫依通,靠它一种方法来推测。
真的到达了,不需要算命看相,也不需要卜卦,也不需要什么眼睛闭起来打坐来看,那自然有前知,就是智慧境界。
就是“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他说你没有到达这个境界,在人世间看现象你也可以看得出来: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家庭、一个人要兴旺的时候,必有祯祥。
你看他家庭的气象,或者看这个人的气象,他就不同。
所以一个人有没有前途,你看他的祯祥,看他的气象好不好。
国家要亡、一个家庭要失败的时候,必有妖孽,古里古怪的事都出来了,很多的象征都来了。
只是人因为智慧不够没有留意。
任何一个人所遭遇的事情,什么都有象征,都有前知之能,个个都有。
现在心理学研究所谓灵感、第六感,就是这个东西。
但是你不要用它。
用灵感、用第六感走入妖道了,那你本身变成妖孽,很糟糕!你本身因为不追求这个,达到至诚境界,那么神通就变成智慧了。
不然,你用神通,神通变成妖孽了。
我这个话交代得相当清楚,请诸位注意!所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譬如讲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历史上的变化、历史上的记载多得很。
“见乎蓍(shi1声)龟”,再你没有办法,用卜卦、算命这一套,就是靠这个东西求这个前知。
中庸全文及译文及讲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及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43e09f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1.png)
中庸全文及译文及讲解一、中庸全文中庸之道,乃是孔子所倡导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中庸全文的中文原文和英文译文,同时也对中庸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中文原文《中庸》曰:中者,天下之至道也;庸者,天下之达道也。
至道无名,万物皆归焉;达道无名,天下皆归焉。
庸者,天下之始也;经者,天下之经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庸知其所始,谓之天庸;知其所终,谓之天经。
是谓两行。
逊于尊者为下;非礼勿视,非道勿听。
古之所谓“至言”,师之道也。
英文译文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says: “The Mean is the ultimate way of the world; the utmost way of the world is through the Mean. The ultimate way is nameless, and all things return to it; the way through the Mean is nameless, and the world returns to it. Through the utmost way, things begin, and through principles, things are got. The utmost harmony is the posi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 growth of all things is bound up with it. Through the Mean one knows its beginnings and is called heaven’s moderate. Knowing its ends is called heaven’s guidance. This is called the double rule. To be lesser than worthy men is to be below; do not look at what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propriety, and do notlisten to what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ay. What the ancientscalled ‘the utmost words’ is the teaching of a master.”二、中庸讲解中庸是孔子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先秦思想中儒家学派的重要内容。
国学经典《中庸》要点知识点
![国学经典《中庸》要点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1af899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d.png)
国学经典《中庸》要点知识点《中庸》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是一部论述礼义道德的著作,由孔子的学生曾子整理而成。
本文将介绍《中庸》的要点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本经典著作。
1. 《中庸》的概述:《中庸》全文共有三十三章,分为六个部分,主要以探讨中庸之道为主线。
通过讲述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内外修养的统一,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2. 中庸之道:《中庸》提出了“中庸之道”的理念,它强调平衡、中立和适度,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在心性的平和与外在行为的恰当,而不偏激。
中庸之道要求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上都要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过分或偏颇的倾向。
3. 中庸修身篇:《中庸》将修身作为人最基本的要义之一,提出了“君子中庸”和“诚意正心”等观念。
君子中庸是指善于在各种复杂情况下保持中立、自持和适度的高尚品质。
诚意正心强调了诚实守信、正直无私的品德,通过正心来达到修身完善的目的。
4. 中庸齐家篇:《中庸》认为,修身之后还应注意齐家治国,即通过家庭和社会角色的责任来体现中庸之道。
它提出家庭应该是和睦harmonious 和谐的,父母子女之间要有亲情,兄弟姐妹要有友情,夫妻之间要有爱情。
同时,也强调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守。
5. 中庸治国篇:《中庸》对于君主和政府的治国思想也提出了要求。
它认为,君主要以身作则,追求正义公正,以身先士卒,用德治国。
同时也要理智 ample and judicious 理智运用权力,不偏不倚,兼顾各方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社会的稳定。
6. 中庸天下篇:《中庸》强调了人与天下的关系。
它认为,人应当尊重天地间的自然规律,顺应天时地利,与自然和谐相处。
同时也指出,人在社会中应该遵守世间的规范和秩序,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学习《中庸》,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适度。
这本经典著作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希望大家能够多读多悟,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65f5602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b3.png)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
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更通俗地说吧:就是和谐。
保持自我心态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
这是无人能及的理想境界。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精髓在于“诚”,即“真诚之道”。
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处事、立业、待人。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
中庸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很难实现。
为什么?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悟。
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中庸就容易实现了。
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现代的接地气。
再就是,庸的基本词义是需求,是追求目标过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间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量与所付出的量。
南怀瑾老师:《中庸》的全文总纲精髓
![南怀瑾老师:《中庸》的全文总纲精髓](https://img.taocdn.com/s3/m/68f40e9aec3a87c24128c41c.png)
南怀瑾老师:《中庸》的全文总纲精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第一节所讲的原文,便是全部《中庸》的总纲,也就是子思承继传统儒家孔门学养心法的心印。
等于曾子所著的古本《大学》原文,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开始,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就是《大学》全文的大纲要。
那么《中庸》第一句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的“天”和“性”两个字的名词,它所指的内涵是什么呢?其实,刚才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中庸》所据的根源,是由《周易》坤卦的〈文言〉,以及〈系传〉等的内涵而来,希望大家首先便要反复注意。
现在我们只要采用一个最老实、最笨、也最聪明的读书方法,便是“以经注经”,乃至“以史证经”的方法,便可自能融会贯通其意了。
例如有关本文的天和性字,你只要把《中庸》全书的结尾,他所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两句,便可知道他在这里所提出之天,既非物理世界天体的天,也不是宗教性的玄天上帝之天。
《中庸》首先所说的天,是代表心物一元形而上的义理之天。
那么有关于性字呢?它是指的天性、人性、物性,或是明心见性的性,以及世俗通用所认为的性欲之性呢?答案也很简单。
《中庸》在这里所指的性,是天人之际,心物一元,人生生命本有的自性。
你只要详读《中庸》原文,便有子思自注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以及“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就可完全明白他在《中庸》首节提出的“天命之谓性”的性,是指人道根本的自性,它是人们有生自来与天道相通的本性,所以他用典雅浓缩的言文,只需简单明了五个字“天命之谓性”,就可直指人心,自悟自性了。
第二句,“率性之谓道”,就比较难办了。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e1103d0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6.png)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XXX 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XXX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XXX后裔子XXX,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XXX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XXX、XXX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XXX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先天。
XXX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先天)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中庸》全文
![《中庸》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8900a8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e.png)
《中庸》全文【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一章】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唐诗宋词-中庸的全文和解释
![唐诗宋词-中庸的全文和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ccec2f74431b90d6d85c7be.png)
中庸的全文和解释中庸及其诠释[原件] 1天命叫性,任性叫道,修道叫教。
同样是道士的人,一刻也离不开他,但可以和不是道士的人分开。
所以君子要小心不要看到,怕闻不到。
不看隐,不显少。
所以君子慎独。
[翻译]人的天资叫“性”,按自然行事叫“道”,按“道”的原理修炼叫“教”。
“道”一刻也不能离开。
如果能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人能看到的地方也很谨慎,在没人能听到的地方也很警惕。
越隐蔽的地方越明显,越隐蔽的地方越明显。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个人的时候是很谨慎的。
[原件] 2喜怒哀乐不发,这叫;所有的头发都在中间部分,这就是所谓的总和。
中间,天下大书也;而也,道之世界也。
中和一下,天堂无处,万物无处。
[翻译]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中”;表现出来之后符合节度,叫“和谐”。
“中”是每个人都有的本性;“和谐”是每个人都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状态,天地就在各自的地方,万物生长繁殖。
[原件] 3.4子曰:“舜之大识,亦有关系!舜善问,善察言,藏恶扬善,持其两端,为民所用。
他的思想很尴尬!”孔子说:“大家都说……要知道。
开车接受所有的陷阱,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大家都说.知道吗?选中庸之道,但不能留到当月。
”子曰:“返身为人,择中庸之道而得善者,则得拳而失之。
”[翻译]子曰:“舜真是大智慧之人!他喜欢问人问题,善于分析简单词语的意思。
隐藏别人的缺点,宣传别人的好处。
他掌握了这两种观点,并对普通人采取了温和的观点。
这就是你尴尬的地方!”子曰:“人都说自己聪明,却被逼入了网的陷阱,却不知如何逃脱。
大家都说自己聪明,但是选了中庸之道却坚持不了一个月。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的人。
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并且坚定地把它放在心上,绝不让它失去。
”[原件] 5子曰:“藏之奇物。
后人对此有很多话要说。
我应该这么做。
君子守法,半途而废,就能做到最好。
君子依中庸之道,不知天下不后悔。
只有圣者才能做到。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96212c10066f5335b8121ac.png)
《中庸》——子思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在物即物性.遵循本性自然的规律,叫做“道”。
修养人性自然的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道” ;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
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全文
![中庸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9efd392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6.png)
中庸全文中庸,即中庸之道。
它是儒家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强调取得心理和行为上的平衡,避免过分偏向任何一方,以达到和谐和平衡的状态。
《中庸》是一篇讲述中庸之道的文章,下面是《中庸》的全文。
《中庸》《中庸》是一篇古代经典文献,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子思。
它全文共分为30篇,每篇探讨的内容都是关于人的行为、心理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
这些思想探索了如何达到内外的平衡,并提供了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种平衡的指导原则。
《中庸》开篇即道出了中庸的核心思想:“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这句话中的“诚”,意味着真诚、诚实。
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真实、诚实的态度,不虚伪不虚张声势。
只有真实的表达和行为才能使人们更好地相互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
《中庸》还提出了“以中直、以无私”的观点。
它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保持中庸的立场,不偏向任何一方。
不要被个人利益、私心和私欲所左右,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对待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促进共同发展。
在论述个人修养方面,《中庸》提出了“其身正”的思想。
它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自我反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才能保持一个正确的心态,使自己内心保持平和的状态。
只有圆满自己,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此外,《中庸》还关注了社会的管理和领导问题。
它提出了“治政以平”的观点。
这意味着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应该坚持平衡、稳定的原则。
政府应该推行适度的政策,避免过分干预,让社会自我调节,实现和谐发展。
对于教育,《中庸》强调了正确的教育方法。
它说:“教民无方,则民性坏。
”这句话意味着正确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人的品格和素质至关重要。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自我规范能力,引导他们走上中庸之道。
《中庸》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实践指导意义,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
它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
在今天的社会中,《中庸》的思想仍然有其重要价值。
它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要忽视他人的权益。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9cc894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d.png)
《中庸》全文及翻译《中庸》是一篇哲学思想及为个人修养奠定基础的文化经典,它是作者思想的集大成者。
《中庸》的意思是“中正平和之道”,它的价值是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和理解它,从而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本文将介绍《中庸》的全文及翻译。
《中庸》始终围绕“中”这个概念展开,表示中庸之道是一种遵循中间道路的修养方式。
它主张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事物都体现在中庸之道中,由此达到修身养性、立身行事的目的。
《中庸》共有20章,每章均阐述了中庸之道的不同方面。
以下是《中庸》的全文及翻译:第一章道之所以为道,德之所以为德,是因为有中庸之道,可以尽人事、知天命。
此谓中庸之大至也。
The reason why the Tao is a Tao and the virtue is a virtue, is because there is the middle way, which can fulfill man's duty and know heaven's decree. This is called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the middle way.第二章中庸之道,皆由于诚。
是故诚则正,正则中,中则得众。
The way is all from sincerity. Hence the person who is sincere is the one who is correct, and the person who is correct is in the middle, and the person who is in the middle gets the support of the people.第三章心平而已,事归而宁,则志坚而不移,依此谓之诚,与恒同。
With a calm mind and a peaceful state of affairs, the will is firm and unmovable. This is called sincerity, which is the same as constancy.第四章恕乃为德之核心所在也,不傲不谄,不见可欺。
中庸第40课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感悟
![中庸第40课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772177f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8.png)
古文鉴赏‖《中庸》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注释】
赞:助。
参:与天地并立而为三。
【译文】
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赏析】
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
只有至诚者能尽其本性,实现其本性,一切人都能实现其本性,为仁善行表现在社会各个方面,则万物的天性也可以得到实现了。
人如果能发扬向善之心,由仁民爱民而爱万物,珍惜万物,就可以赞助天地的化育之功。
人类为万物之灵,可以以其智慧及能力让大自然中的万物得到适当的生存机会。
人可以与天地并地而为三。
儒家这种致极、致美的思想境界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为之而不懈努力。
《中庸》的精华是什么
![《中庸》的精华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04aeba6be1e650e53ea992a.png)
《中庸》的精华是什么?严循东 2021年4月24日只有懂得中庸之道的内涵,才能明白孔子讲的“君子和而不同”是什么意思。
古书一般都开宗明义,《中庸》也不例外。
因此,头一章结论的部分,也就是最后两句话,就非常重要。
它直接告诉你“中”是儒家认识到的天下必须遵循的根本法则,同时也告诉你达到“中”的办法就是“和”。
此法一明,即可彻悟孔子所讲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真义。
原文是这样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大家一看,可能觉得之乎者也的,很难理解。
其实那只是古人讲话跟今天不同而已,道理其实简单易懂。
大意是说:喜怒哀乐等等这些人的情感,还未表露出来时,就是处于“中”的状态。
情感一旦宣泄出来,就要有所节制,尽可能往中的状态调节,这就是所谓的和。
中,是天下必须遵循的最大的根本法则,和,是能让人达到中这个状态的办法。
事物达到中和,天地必然各安其位,次序井然,阴阳调和,自然孕育万物,生机勃勃。
这里以人的喜怒哀乐作为例子,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中”这个制约万物万事的标准,是个怎样的状态和表现,并非只有人的情感表现出中的存在。
儒家其实是道家在人这个层次的学问,因此,大家可以把中看成道家讲的道在人世间体现的状态,也就是道在人中的体现。
我们将它理解为人能感觉到的道。
于是儒家取名为中。
说白了,这里告诉你处理事情的一个非常实用的办法。
就是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记住,天下万事万物,都被“中”这个根本的法则,或者标准所制约,偏离它就会渐渐出问题,偏离越远问题越大,所以,心中时时记住它,就知道在问题出现后,如何解决。
那就是一旦偏离,就以中的状态为目标,进行归正,这个过程就叫和。
而天地间最大的和,就是阴阳调和,中医治病就是体现此理的运用,它无论用什么办法,为的就是调和人体的阴阳,使之达到中的平衡状态,即阴阳平衡,自然病就好了。
而人体,道家称作小宇宙,所以,大到天地,小到人体自身,都是这个道理,人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可能片刻偏离中的轨道,偏离的过程就是渐渐出问题的过程,这是举出我们能看到的自然现象来阐述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怀瑾老师:《中庸》的全文总纲精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庸》第一节所讲的原文,便是全部《中庸》的总纲,也就是子思承继传统儒家孔门学养心法的心印。
等于曾子所著的古本《大学》原文,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开始,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就是《大学》全文的大纲要。
那么《中庸》第一句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的“天”和“性”两个字的名词,它所指的内涵是什么呢?其实,刚才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中庸》所据的根源,是由《周易》坤卦的〈文言〉,以及〈系传〉等的内涵而来,希望大家首先便要反复注意。
现在我们只要采用一个最老实、最笨、也最聪明的读书方法,便是“以经注经”,乃至“以史证经”的方法,便可自能融会贯通其意了。
例如有关本文的天和性字,你只要把《中庸》全书的结尾,他所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两句,便可知道他在这里所提出之天,既非物理世界天体的天,也不是宗教性的玄天上帝之天。
《中庸》首先
所说的天,是代表心物一元形而上的义理之天。
那么有关于性字呢?它是指的天性、人性、物性,或是明心见性的性,以及世俗通用所认为的性欲之性呢?答案也很简单。
《中庸》在这里所指的性,是天人之际,心物一元,人生生命本有的自性。
你只要详读《中庸》原文,便有子思自注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以及“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就可完全明白他在《中庸》首节提出的“天命之谓性”的性,是指人道根本的自性,它是人们有生自来与天道相通的本性,所以他用典雅浓缩的言文,只需简单明了五个字“天命之谓性”,就可直指人心,自悟自性了。
第二句,“率性之谓道”,就比较难办了。
我们大家从两、三千年来,就惯用一个词儿,叫作率性这样做,率性那样做,或率性不干了,或率性干到底等等,这些都和《中庸》所说的率性相关。
因为率性一词,已经变为两、三千年来传统习惯用的口头语。
其实率性这一个名词,是指从本有的天性、人性所起动作用的初心一念,如果勉强引用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观念来说,就是直觉或直观。
但照“直觉”、“直观”的实质心理状态来说,那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还是不太澈底的。
那么我们只好再比较详细的引用佛家唯识法相的分析来作
说明,就比较清楚了。
唯识法相学所说,由本自清淨的自性上,起心动念的心识作用,大约可分析归纳为五种心性的现
象:一、率尔心。
二、寻求心。
三、决定心。
四、染净心。
五、等流心。
这五种心态,我们从一般的状况来作说明,就要倒转来先说等流和染净的心态。
何谓等流心呢?便是我们的心念思想,永远犹如一股瀑流一样,像长江和黄河,永远是源源滚滚不分清浊,夹带泥沙而奔流不息。
所谓清浊不分,便如我们的心念思想,善恶夹杂,圣凡并存,同样平等的都在奔流不息,所以叫它是等流之心。
但分开来讲,纯粹的善心善念,便叫净心;恶念恶心便叫染心,也就是最容易受外境影响的染污心。
至于率尔心和寻求心,以及决定心,一般是用在学佛修道的修止(定)、修观(慧)上来讲,比较容易明白。
所谓率尔心,就是平常在不思不虑平静的心境中,无缘无故,突然生起一念的初心,来不知其所从来,去亦不知其所从去。
等于我们睡足一觉,刚刚醒来的一刹那之间,清清明明,并未加上任何分别思念的心境。
如果这样一直保持下去,就等于佛说的“直心是道场”了,但并非说知道这样就是悟道了。
可是
一般没有修持素养的人,是绝对做不到随时保持这种清明自在的初心境界。
那么,跟着而来的,便会习惯性的生起寻求之心了。
例如回忆、追思等心态,便是寻;希望、思索事物等心态,便是求。
至于决定心呢?大概可分为圣人和俗人的两种境界,如果是学养修为有素的圣人,不管是哪种起心动念,甚之是
率尔之心,一知便休,随时返还自性的清净本然,这便是趋向圣境的决定心。
倘使是一般平常的俗人呢?对某一思念和事情,断然下了决定,去或不去,干了或不干,决断下来,便是一般平常人所用的决定心。
但这些心态,如果照唯物哲学和科学的观点来讲,都和脑的作用有关联。
然而从唯识法相学来讲,脑是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总和,心意识的意识并不在脑,何况第六意识的后台还有更深入的两重作用。
不过,现在我们不是在讲唯识法相之学,只是借用发挥,稍作说明而已。
我们了解了这些心理情况以后,便可知道《中庸》所说“率性之谓道”的率性,也就是等于唯识法相学所谓的率尔心。
当我们在天性自然中,突然率性而起的心念,就是性命生起机动作用之道的由来,所以便叫它是“率性之谓道”了。
但是率然而起的性命机动之道,它有善恶并具的作用,绝对不可以不辨善恶,任由它率性而妄行,由它任性而乱动的。
所以便要静思反观,需要主动的修正它,使它去恶从善,乃至使它“止于至善”才对。
因此便有“修道之谓教”的一句,说明学问修养之道,是要使它还归本净,而合于天然本性纯善之道的境界,这便是教化、教育的主旨。
也就是我们平常习惯所说道是需要修得,所以便有修道这个名词的由来。
因此,他又特别强调道需修得的重要,便有下文,“道也者,不可须臾(与刹那的意思相同)离也,可离非道也”的告诫。
不可,是教导语的
否定词,并非是不能,或者作为不能离的误解。
这就同我平常对一般研究佛学的人说,佛说“不可思议”,所谓不可是否
定词,是叫你不可以用平常习惯性的思想议论妄作注解的告诫,并非说佛法是“不能思议”啊!如果是“不能思议”,佛何以自说三藏十二部经典,还教人去思惟修呢?(一笑)
同样的道理,《中庸》在“天命之谓性”的自性自悟之后,跟着便说要悟后起修的重要,所以便提出怎样修正自己而合于天然本净自性的教法。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这是说,所以明白了天然自性的君子们,随时随地,对于起心动念,都要戒慎恐惧的自修其道。
即使是在没有任何一个人看见你在做什么,或听见你在做什么,也是不敢放任,随便妄作非为的。
你不要认为没有人看见,或没有人听见就可随便乱来吗?其实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须知天
然自性本有具足一切的功能,随时随处都有鉴临自己的作用。
从表面看来,好像是没有人看见你做什么,没有人听见你做什么。
事实上,它是“似无所在而无所不在”。
即使在最深沉
的隐秘之处,或最微末渺小之处,它都会明显的反映呈现在自心自性的影像之中。
这正如佛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
“故君子慎其独也”,所以有道的君子们,便会自己注重心意
识起心动念的慎独的工夫,净持心境上率性而起,以及照顾独头意识的心态,使它返还于灵明独耀的本位,进入“喜怒哀
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境界。
当你在灵明独耀,合于天然本有自性的清明心境中,所有和生理情绪相关的喜、怒、哀、乐等妄想之念都未发动,便是正确中入自性本净的境界了。
如果偶因外来境界的引发,动了喜、怒、哀、乐等的情绪妄念,当下就能自动自发的加以调整,重新归到安和平静的本来清净境界之中,这便是中和的妙用了。
所以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因此又再一步阐释修道的人,随时随处能中入灵明独耀的心境中,这便是普天之下,人人修养自性清净的大本。
如果偶有所动,便能随时随处调节返还于安和境界,这便是普天之下,人人可以通达而做到的修道工夫。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假使人能随时随处修养到达中和的境界,那么,你就会明白自己本来就与天地并存在同一本位,同时也会明白自己本来就与万物同等的在天地生生不已的养育之中。
到了这种境界,也等同道、佛两家所说的“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道理,完全一致的不二法门了。
讲到这里,为了让我们大家多加体会《中庸》所讲的中和境界,顺便引用中国禅宗一位张拙秀才有名的悟道偈,作为参考。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
才动被云遮破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
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张拙秀才偈中所用的都是佛家名词。
含灵,是说凡有灵知之性的众生。
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涅槃,梵文所谓清净佛性的代号。
至于不断烦恼而证本性,不执著真如为道体这两句,都是称赞天然自性本自清淨的第一义谛。
一念不生与六根动处被遮的道理,便和《中庸》所说道需要修的“修道之谓教”意义相同。
总之《中庸》的全文总纲精髓,就在本段的原文之中,最为重要,先要把握得住这个纲要,下文便可迎刃而解,后来大部分都是说明“修道之谓教”和做人处事外用之学的发挥。
但我们现在只是先作依文解义的说法,先来消化文句表层的意义,后面再做深入的研究。
跟着便是从《中庸》原文首先提出的总纲之后,他又特别慎重引用孔子有关《中庸》“率性之谓道”与“修道之谓教”的话八节,用来说明中庸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