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的演进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的教育理论论文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与教育理论研究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与教育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463e66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01.png)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与教育理论研究一、引言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与教育理论研究是教育界的重要议题。
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了解并应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本文将探讨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掌握的关于学科内容、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知识,是教师实施学科教育的基石。
教师通过学科教学知识的运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科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科观念和学科思维方式。
此外,学科教学知识还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三、教育理论的重要性教育理论是教师在指导教学实践中所应用的理论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的教育理论,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育理论还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学科教学知识与教育理论的关系学科教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学科教学知识提供了实际操作层面上的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
而教育理论则从理论层面上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五、学科教学知识与教育理论的关联点学科教学知识和教育理论有多个关联点。
首先,两者都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其次,两者都强调教师的角色和作用,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教育素养和专业能力。
最后,两者都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强调课程的目标和教学的效果。
六、学科教学知识与教育理论的互动关系学科教学知识和教育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学科教学知识可以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实践基础和案例借鉴。
而教育理论则可以对学科教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化,指导教师更好地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开展教学实践。
浅议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发展
![浅议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d665e7714791711cc7917d3.png)
浅议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发展摘要: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能够体现出教师专业的“专业特质”。
教师的教育实践与反思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基本方式。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一般经历“分离”、“初步形成”、“融合”与“个性化”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时间与发展方式都具有相应特征。
关键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方式;发展阶段专门职业与普通职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专门职业有自己独立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人们期望能找到一种使教师职业成为专门职业的知识基础,以体现其“专业特质”。
这其中,1986年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Shulman)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就被认为“是教师特有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科教师、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所不同之处”[1],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目前,国内对这一重要知识基础发展过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严重阻碍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因此,深入分析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阶段与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一、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我们认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在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及其他广泛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怎样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对具体教学主题进行有效表征、组织与呈现,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的一种指向教师实践的综合性的知识。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是在广泛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融合,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是其直接来源,其他相关知识基础是其间接来源;其次,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不同兴趣和能力”的[2],因此它是指向教学实践活动的;最后,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综合性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及其启示
![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7937ff7c850ad02de8041ea.png)
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及其启示摘要:学科教学知识自提出后经历了两种主要的发展倾向,但这两种发展倾向都在不同程度上模糊了其内涵。
教师的教学建构是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的新发展,它在更为具体的层面上重新阐释了它的内涵。
无论学科教学知识如何演变,它都具有缄默性、沟通性、叙事性和价值性。
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教师教学建构;本质特征一、学科教学知识的两种发展倾向1.扩充范畴的倾向:一种静态的加码[HTSS]这派研究倾向以Grossman、Marks为代表。
Grossman(1990)在舒尔曼的基础上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四个部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有关学生学习困难及解决策略的知识;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即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课程材料的知识,主要指关于教材和其他可用于特定主题教学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材料的知识[1]。
从Grossman等人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界定中可以发现,他们在舒尔曼的基础上扩充了后两项内容,而这两项正是舒尔曼提出的与PCK并列的教师知识基础的组成部分。
学者Marks 则把学科知识也并入到学科教学知识中[2],更扩大了学科教学知识的外延。
总之,这种研究倾向分析了教师所应具有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组成,强调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性,但它并没有揭示出学科教学知识是如何转换生成的,而综合理解的倾向则弥补了这个缺陷。
2.综合理解的倾向:强调各种知识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动态影响Grossman等人的研究倾向是从静态角度不断拓展PCK的外延,而学科教学认识(Pedagog ical Content Knowing,PCKg)则是一种动态的研究倾向。
以Cochran等人为代表,他们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知识发展的动态本质,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生特征和学习情境等知识的综合理解”[3],图1是他们提出的PCKg的发展模型。
教师知识研究的进展与启示
![教师知识研究的进展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e4e875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c.png)
教师知识研究的进展与启示一、概述教师知识研究是教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它涉及对教师所需知识类型、结构、发展及应用的深入探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日益重视,教师知识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梳理教师知识研究的进展,分析其中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并探讨这些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及教育实践的启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师知识研究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逐渐深入的过程。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了教师知识的内涵、特点和发展机制。
随着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教师知识研究的方法也日趋多样化和科学化。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教师知识的认识,也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教师知识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准确界定和测量教师知识?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知识的发展和应用?这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师知识研究的内涵和范围也在不断拓展,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教师知识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
通过梳理研究进展、分析主要观点和方法,并探讨其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教育实践的改进和创新。
1. 教师知识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教师知识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参与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形成的引导者。
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与更新,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知识是教育活动的基石。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便能够准确、深入地传授学科知识。
教师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师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
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的演进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论文
![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的演进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3f82222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31.png)
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的演进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论文•相关推荐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的演进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论文(通用5篇)[论文摘要」学科教学知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教师教育理论,研究舒尔曼“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与要旨、从静态和动态层面分析学科教学知识的后续演进,以及对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和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的演进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论文篇1〔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 PCK 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效能直是现代教师教育研究不断探索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的提出无疑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了崭新的局面。
一、舒尔曼“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与要旨从师范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比较强调教师的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70年代之后,开始注重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尤其是一般教学知识。
8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又特别强调学科教学知识(PCK)对提高教学成效和促进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
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促进有效教学,培养高素养的师资,对PCK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Lee。
S6ulman)率先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概念,简称PCK。
他认为传统的教师知识结构只重视专业学科知识和一般的教学法知识,忽略了教师作为一门像医生,律师那样的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在复杂的教学工作中使用的,并且有别于单纯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知识,舒尔曼称之为“迷失的范式”(missingparadigm)。
PCK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86年舒尔曼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
在次年发表于《哈佛教育评论》的另一篇论文中,舒尔曼再次强调及重申了PCK的概念。
指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和理解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可能是现有教育研究中所缺的”。
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教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1e70886caaedd3382c4d343.png)
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教学的启示绪论做为一位专业的教授,主要目标之一,是能将自己专长领域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日后能在此领域更精进且有所发展。
为达成此目标,若教授们能具备学科教学知识的观念,做为教学前的准备、教学中的依据、与教学后的反省,相信各位教授在日后的教学中,不但能培养出独立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学生,且能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事实上过去有关师资培育的研究指出,许多人常存有一种迷思概念认为,只要具备充足的学科知识,便能自动的成为一位好的老师。
事实上,一位好的老师不但需具备充份的学科知识,亦需具备有关学生、教学、与课程等相关知识。
本堂课的主要目的,在介绍学科教学知识的观念,希望藉由此观念能对各位教授未来的教学活动有所帮助。
有关学科教学知识的缘起,是美国教育学者Shulman(1986)对当前美国教师检证制度的缺失而提出的观点。
在美国的师资检证制度中,传统上教师的学科知识一直是师资培育者所认定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
在十九世纪末的美国,教师证照标准相当重视学科知识。
在师资检证过程中,大部份是测验学科知识,因为教师必须知道其所要任教的学科才有资格教书。
然而过去几十年来,由于师资培育学者将研究的重心移至探究能增进学生学习成就的有效教学法与教学技巧,如发问技巧、候答时间等。
紧接着师资培育与证照重心跟着转移至重视一般的教学法。
在此时期,无论在研究与证照的过程中,学科知识均未列入主要的考虑中。
Shulman(1986)批评在许多州的师资检证过程中往往仅分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两部分考虑。
所谓的学科知识是由纸笔测验的成绩所得,测出的只是教师对某些事实的记忆。
而教学知识则由准备教案与评量,确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室管理与教育政策等内容,完全看不到”学科”的影子。
Shulman特别提出迷失的派典(Missing Paradigm),企图在师资检证制度中重新重视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才开始被倡导。
学科知识的内涵由于Shulamn刚开始时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的一部份,因此以下说明学科知识的内涵。
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文章(精选5篇)
![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文章(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9d73a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8.png)
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文章(精选5篇)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文章篇1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
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
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
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教育是人学”。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篇)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bd5eb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4.png)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是培养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经验,下面我将就此进行总结和归纳。
首先,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教育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构建适合他们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容易造成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性的学习。
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中提倡的互动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等方法则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进行实践、思考和合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应该将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首位,不断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提供更好的学习途径和环境。
其次,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迅速,知识更新换代快,单纯的死记硬背和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所以,教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学习要素的合理组织和课堂的设计也非常重要,通过合理的学习环境和活动设置,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很多因素会影响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设计,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理辅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教学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群体。
学科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学科教学理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2befee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1.png)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坚信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学科教学理论则是这艺术的核心。
自从接触并深入研究学科教学理论以来,我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对教育事业的认知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学科教学理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科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学科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传授、学科能力培养和学科情感教育等方面的规律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
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有利于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学科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能力。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科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 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以《圆的周长》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车轮的周长、圆形桌子的周长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圆的周长。
3. 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讲授法:讲解圆的周长概念、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圆的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测量圆的周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教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9b9496825c52cc58bd6bec3.png)
學科教學知識對教師教學的啟示段曉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緒論做為一位專業的教授,主要目標之一,是能將自己專長領域的知識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日後能在此領域更精進且有所發展。
為達成此目標,若教授們能具備學科教學知識的觀念,做為教學前的準備、教學中的依據、與教學後的反省,相信各位教授在日後的教學中,不但能培養出獨立思考與探究能力的學生,且能體會到教學相長的樂趣。
事實上過去有關師資培育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常存有一種迷思概念認為,只要具備充足的學科知識,便能自動的成為一位好的老師。
事實上,一位好的老師不但需具備充份的學科知識,亦需具備有關學生、教學、與課程等相關知識。
本堂課的主要目的,在介紹學科教學知識的觀念,希望藉由此觀念能對各位教授未來的教學活動有所助益。
有關學科教學知識的緣起,是美國教育學者Shulman(1986)對當前美國教師檢證制度的缺失而提出的觀點。
在美國的師資檢證制度中,傳統上教師的學科知識一直是師資培育者所認定合格教師所應具備的能力。
在十九世紀末的美國,教師證照標準相當重視學科知識。
在師資檢證過程中,大部份是測驗學科知識,因為教師必須知道其所要任教的學科才有資格教書。
然而過去幾十年來,由於師資培育學者將研究的重心移至探究能增進學生學習成就的有效教學法與教學技巧,如發問技巧、候答時間等。
緊接著師資培育與證照重心跟著轉移至重視一般的教學法。
在此時期,無論在研究與證照的過程中,學科知識均未列入主要的考量中。
Shulman(1986)批評在許多州的師資檢證過程中往往僅分學科知識與教學知識兩部分考量。
所謂的學科知識是由紙筆測驗的成績所得,測出的只是教師對某些事實的記憶。
而教學知識則由準備教案與評量,確認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室管理與教育政策等內容,完全看不到”學科”的影子。
Shulman特別提出迷失的派典(Missing Paradigm),企圖在師資檢證制度中重新重視學科知識在教學中的重要性,而學科教學知識的概念才開始被倡導。
“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的演进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的演进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1be85f6700abb68a982fbc2.png)
[ 关键词 ]学科教学知识 P K 教师专业化 教师教育 C [ 图分类 号 ] 4 0 文献标识码 ]A[ 中 G0— 3[ 文章 编号 ]62 37 (000 — 01 0 1 — 43 21)5 08 — 2 7
究协会会刊《 教育研者》 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在次年发 表于《 哈佛教育评论》 的另一篇论 文中 , 舒尔曼 再次强调及 重
申了 P K 的概 念 。 指 出 ,教 师 对 学 科 知识 的 认 识 和 理 解 , C “ 这 种认 识 和 理 解 与 教 师 提 供 给 学 生 的教 学 之 间 的关 系 研 究 , 可 能是 现 有 教 育研 究 中 所缺 的 ” 从 他 的 这 篇 论 文 中 , 们 可 。 我
一
、
舒尔曼 “ 学科教 学知识” 内涵 与要 旨 的
从 师 范 教 育 中 的课 程 设 置来 看 ,0世 纪 7 2 0年代 以前 比较
强调教师的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 ;0年代之后 , 7 开始注重教师 的教育学科 知识 , 尤其是一 般教学知识 。8 0年代 以来 有些学
者 又 特 别 强调 学 科 教 学知 识 ( C ) 提 高 教 学 成 效 和 促 进 学 PK对
生理解的重要作 用。在 2 1世纪 的今天 , 了促 进有效 教学 , 为
培 养 高 素养 的师 资 , P K 的研 究 是 有意 义 的 。 对 C … 2 纪 8 代 , 尔 曼 ( e .h la ) 先 提 出 了 学 科 0世 0年 舒 Le S u n 率 m 教 学 知识 ( eaoi l ot t nweg 的 概 念 , 称 P K P dgg a C n n o l e) c e K d 简 C 。
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对师范生教育的启示
![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对师范生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36226d5b9d528ea81c7797e.png)
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对师范生教育的启示师范院校作为教师培养的主要机构,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教学知识水平影响着教师的培养质量。
师范生的学科教学知识主要是在师范教育阶段生成学科教学知识,对于提升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与定义,从学科教学知识的视角出发,探析师范生学科教学知识构建的途径,可以更好地帮助师范生构建学科教学知识基础。
教师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知识基础——学科教学知识是体现教师专业性的根本。
师范生的学科教学知识基础主要是在师范教育阶段形成,然而我国师范类教育受学科本位观念的影响,师范生培养存在培养目标定位偏低,课程结构失衡,重学科理论、轻教育实践,学科教育知识匮乏,“师范性特征”不突出的问题,师范生毕业后无法快速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岗位中。
学科教学知识内涵的发展为教师教育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对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以及教师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美国学者舒尔曼最早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这一概念,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特殊整合”。
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包括该学科领域内最常见的教育话题,表达思想的最好方式,最有用的类比、样例、图示、解释和演示等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方法。
也包括教师针对某一特定学科遇到的不同教学情境,运用综合性的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解决学习者的偏见和误解,帮助学习者以话题、问题、论点的方式理解教学内容,以及向不同兴趣、能力和背景的学生有效阐释和呈现学科的特定内容,以个人有意义的方式理解知识。
在舒尔曼之后,许多研究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讨。
他们认为教育教学知识是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理解的知识过程中使用的知识。
不管教育教学知识PCK 这一概念如何演绎,教学内容表征和对于特定学习困难的教学策略知识以及基于学科内容对学生理解的知识始终是PCK的核心,教师通过对教学和内容理解的融合来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进行更有效地学习。
浅谈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文档
![浅谈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d42aa5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63.png)
浅谈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文档浅谈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一,引言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具有“双专业性”,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知道“教什么”即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教”即掌握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张传遂,2005)。
这种向特定学生有效呈现和阐释特定内容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包括教师讲解某一主题所用的可能的例子,解释,演示,举例与类比等方式,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错误理解。
学科教学知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独特性,是教师与学科专家的最大区别(舒尔曼,1987)。
教师自身的学科教学知识是否能满足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与其教学效果息息相关。
虽然舒尔曼于1986年就已提倡结合特定主题研究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但到目前为止国内相关的研究仍然较少,且以宏观研究(杨彩霞,2006,任一明,2009),理论研究(廖元锡,2005,刘学惠,2006,李伟胜,2009,王政,2010)和理科研究居多,例如:初中生物(林俊宏,1986),大学生物(蒋圣娟,2010),小学数学(李琼,2006,卢锦玲,2008),初中数学(董涛,2008),高中数学(胡志奇,2009)。
在英语学科方面仅有中学英语(朱晓燕,2004,孙自辉,2009),大学)。
2009,陈琨,2007,徐爱民,2007,史平,2005英语(周燕,纵观这些文献,针对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论资料匮乏。
基于此,本文采取文献综述法论述了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分析其构成和内涵并总结了其对教师教育的意义。
二,朱晓燕针对中学英语学科提出的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模型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教师专业化运动中,为强化行业标准,教师应有怎样的知识基础作为重要议题被提出。
在此背景下,舒尔曼(1987)提出了包含七种成份的教师知识基础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他强调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即具有学科教学知识,它表现为教师知道使用怎样的讲解、演示、举例、类比等呈现学科内容,同时也要知道学生的理解难点。
教师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研究
![教师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096695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b8.png)
教师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研究教师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相互作用、互相促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教师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教师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学科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掌握的有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
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师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教师教学素材。
教师学科知识丰富,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这些素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2.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
只有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重点、难点,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3.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教师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手段和方法。
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和学科性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研究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师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师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科学理论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科学理论心得体会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308f9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0.png)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自从接触到科学理论,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对科学理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科学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1. 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理论是教育教学的基石,它为教师提供了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科学理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科学理论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科学理论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交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3. 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科学理论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尝试将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等元素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科学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整教育教学策略。
例如,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育社会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科学。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教育社会学理论,关注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交需求,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家校合作,加强家长对学生的关注和支持。
3.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教育教学内容的科学。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课程与教学论理论,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研究
![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99657f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e.png)
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研究教师是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角色,他们除了需要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技巧外,学科知识和对教学研究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知识与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研究能力。
一、教师的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教师的学科知识指的是教师在特定学科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科知识对于教师而言是基础和核心,它使教师能够深入理解所教学科的内涵、外延和发展趋势,能够准确把握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群体的常见错误和困惑也能够有所预判和引导。
教师若要教得好,首先得精通所教的学科知识。
1. 提高教学水平只有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才能够在课堂上将学科的内容传递给学生。
教师掌握了学科知识,就能够给学生提供准确、权威的知识,并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学科。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教学误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学科兴趣的基础。
当教师拥有深厚的学科知识时,能够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解学科内容,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
3. 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学科研究的了解,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
通过引导学生对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在学科领域中做出有意义的成果。
二、教师的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研究是指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性研究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教学研究,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优化,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1. 个性化教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经过教学研究,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2. 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
《2024年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范文
![《2024年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eaa552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f.png)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这种知识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更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因此,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与特点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反思和总结所获得的知识。
这种知识具有以下特点:1. 实践性: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学实践,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形成的。
2. 情境性: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强烈的情境性,与具体的教学环境、学生特点等密切相关。
3. 隐性性:教师实践性知识往往难以用言语表达,更多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来体现。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其次,教师实践性知识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来源与获取途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实践: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实践活动,教师能够获得大量的实践性知识。
2. 观察与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形成新的实践性知识。
3. 同事交流: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也是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同事分享经验、探讨问题,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启示和方法。
4. 专业研修:参加专业研修班、学术会议等,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五、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应用与价值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 用于学生评价与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特点,运用实践性知识进行个性化评价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教师学科研究论文
![教师学科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e1b45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e.png)
教师学科研究论文引言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中,教师的学科研究被认为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学科研究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科素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教师学科研究的意义、方法和实施过程。
一、意义教师学科研究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师学科研究为教师提供了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机会,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其次,教师学科研究有助于推动学校的知识创新和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教师学科研究还能够促进学科教研团队的建设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方法教师学科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学术文献和专业书籍,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其次,教师可以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汲取他们的研究经验和教学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行动研究和课题研究,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实施过程教师学科研究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研究问题,并设计相应的研究方案。
其次,教师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研究材料,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开展实证研究。
最后,教师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分享和学术交流。
四、难点与挑战教师学科研究也面临一些难点与挑战。
首先,教师学科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本身又需要兼顾教学和管理工作,时间上容易出现矛盾。
其次,教师学科研究还需要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方法论知识,对教师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门槛。
此外,教师学科研究还需要获得足够的研究资源和支持,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应用前景教师学科研究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各种学习资源和教学工具,从而更好地支持自己的学科研究。
其次,教育部门和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教师学科研究的重要性,相应的政策和支持也将进一步提高。
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进展之源
![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进展之源](https://img.taocdn.com/s3/m/4f4b8af9964bcf84b9d57be2.png)
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进展之源论文摘要: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理论的核心,通过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可更好地增进教师知识的优化和进展。
研究学科教学知识,第一要对它准确信位,并认真分析它的进展源泉。
依其来源的重要性程度为标准,学科教学知识的来源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最重要的来源、重要的来源和一样的来源。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进展;来源一、学科教学知识的界定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美国公共对教育研究现状的不满慢慢增加,促使教育研究者进行反思。
在一系列的文章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舒尔曼(LeeShulman)提出一个新的关于教师知识的模式和系列假设范围。
他指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熟悉明白得和这种明白得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可能是教育研究中所缺少的。
他区分和提倡三种制式明白得类型(学科知识、一样性教学法知识和课程知识)及其对课堂实践阻碍的研究。
后来他做了一系列有关教师知识的教学研究,归纳结果那么建议教师除具有学科知识与一样教学知识,必需在教学中进展另一种新的知识。
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
PCK是教师个人并世无双的教学体会。
教师独特领域学科内容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
是教师自己对专业明白得的特定形式。
另外。
PCK也是区分学科教师与学者的一种知识体系,学者去制造某一学科领域上的新知识,教师那么是帮忙学生去明白得这些新知识。
PCK也是优秀教师与新任教师的不同所在。
同时也是学科专家和体会丰硕教师的区别所在。
可惜的是该领域研究被长期遗漏,曾被舒尔曼(1986)称为“缺失的范式”。
尔后。
他把教师知识又修正为: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和PCK。
舒尔曼的名字常常与研究教师的PCK联系在一路,是因为PCK是由舒尔曼发起的研究项目,该项目要紧研究教师把自己的学科内容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原有知识相联的知识的教学方式。
舒尔曼把PCK描述为:最有效的知识代表形式;最壮大的类推、论述、示范和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的演进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的教育
理论论文
学科教学知识 pck 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
学科教学知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教师教育理论,研究舒尔曼“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与要旨、从静态和动态层面分析学科教学知识的后续演进,以及对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和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效能直是现代教师教育研究不断探索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的提出无疑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了崭新的局面。
从师范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比较强调教师的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70年代之后,开始注重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尤其是一般教学知识。
8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又特别强调学科教学知识(pck)对提高教学成效和促进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
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促进有效教学,培养高素养的师资,对pck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lee.s6ulman)率先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概念,简称pck。
他认
为传统的教师知识结构只重视专业学科知识和一般的教学法知识,忽略了教师作为一门像医生,律师那样的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在复杂的教学工作中使用的,并且有别于单纯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知识,舒尔曼称之为“迷失的范式”(missing paradigm)。
pck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86年舒尔曼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
在次年发表于《哈佛教育评论》的另一篇论文中,舒尔曼再次强调及重申了pck的概念。
指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和理解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可能是现有教育研究中所缺的”。
从他的这篇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舒尔曼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具体的一系列与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不同的教学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ck)。
舒尔曼认为,教师除了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
1986年,在斯坦福大学,舒尔曼和他的同事启动了一个名为“教师知识发展”的研究计划,并于1987年提出了包括pck在内的构成教学的知识基础的七类知识:
1、学科内容知识;
2、一般教学法知识,指超出学科内容之外的关于课堂组织和管理的主要原则和策略;
3、课程知识,指掌握适用于教师作为“职业工具”的材料和程序;
4、学科教学知识,指学科内容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的混合物;
5、关于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
6、教育情境知识,包括班级或小组的运转、学区的管理和经费分配、社区和文化的特征等;
7、教育目标与价值的知识。
在主要由这七种知识构成的教师知识理论框架中,舒尔曼尤其强调pck作为教学的知识基础的重要性。
这种学科教学知识或教学内容知识是教师特有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体现了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科的整合,是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师不同的知识领域。
(一)基于静态层面的发展
后来的研究者对pck有了更多不同的阐释。
泰米尔(tamir)定义pck应该包含“了解学生的概念与学习困难、课程知识、教学知识和评价的知识;格罗斯曼(grossman)则定义pck由四部分组成:“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知识、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马克斯(marks,1990)提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学科知识和在教学中能安排学生活动和注重教学的行为表现”;格丽塔(greta)认为,pck是“由教育学知识、学科知识、教师知识和关于学习的知识、课程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评价知识构成”。
格罗斯曼(grossman)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包含四个要素:
1、教师对于任教某特定科目目的的信念;
2、了解学生在不同学科中某些主题的先前知识;
3、课程的知识,包括:水平课程(与各相关科目课程的联系)与垂直课程(了解学生所学过与将学的事物);
4、教师必须熟悉对于教学某些概念或主题时,最有效的教学与表征方式,并能在适当时机运用。
她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应加人对课程知识的重视。
(二)基于动态层面的修正和完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识个体与外在情景交互作用而建构出的产物。
科克伦(cochran)认为,pck应该由pedagogi—calcontent knowledge改为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即学科教学认识,因为“知识是静态的,认识是动态的,学科教学认识是教师对教学法、学科内容、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境等四个构成因素的综合理解,总是处于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学科教学认识的发展,教师能够依据他们的理解为学科中的特定内容创造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中构建最有效的理解”。
他们指出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能动性,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深人了解和对社会诸方面环境因素的了解。
科克伦(cochran)、德路特(deruiter)和金(king)认为pck是教师在学校背景下,为了特定的学生的教学,联结教学法知识和学科内容的方式。
pck包含四个成分: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策略、年龄和发展水平、态度、动机、前知识),背景的知识(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和自然环境),教学法知识。
他们用维恩图表示这四部分是怎样重叠在一起的,但是维恩图只是简单的说明了pck的组成,未能说明各成分之间的依存关系,也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阐释如何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威尔。
r.w(veal,r.w)还建构了pck的金字塔模型,该模型的塔底是学科知识,塔的中间部分
是由课程、学科性质、社会文化等构成的学科知识,说明扎实的学科知识是pck的基础,第二个重要成分是关于学生的知识,它是联系其他成分的纽带。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得是动态的过程,它带有明显的个人、
学科和情境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个人在自己所任学科和所在班级的特定范围内,不断将诸方面知识综合,创新的探究过程。
托宾(tobin)、蒂宾斯(tippins)和吉拉德(gal—lard)在动态学科
教学知识的基础上也进一步做了深人研究,发展了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和其他几方面是相互融合作用的,没有明显的界限,也没有能直接传授给教师的较好方式,主要还是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己积累获得。
(一)适度提高教师行业门槛
pck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上要注意其专业教育与
学科教育的融合,以学科教学知识为核心理念来培养教师。
虽然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但不能因其实践性就否认职前教育的作用。
由于学科知识和特定年龄学生学习特征的相对稳定性,职前教师完全可能通过适当的方法获得学科教学知识。
如果给师范生增加一年或者更长的实习期,使得“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持续提
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无疑会提高我国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更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师资培养
当前,我国的教师职前培训和任职以后的在职培训往往采用集体讲座和以老带新的方式。
集体讲座只能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无法把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用到的教学知识传授给教师,所以在集体培训中,可请专家教师讲授一些实际课堂中怎么教的知识,而不是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培训方式。
而以老带新虽然兼顾到了学科教学知识的传递,但在这种实际的师徒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衡量效果。
因此,保证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上下功夫。
学校还可通过建立教师专业社群、教师博客等以社会性方式或网络方式传播学科教学知识。
(三)注重教师的自主性和反思性,增强创新意识
教师的自主性不仅包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包括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白主性,针对pck的成分在教学工作中积极的学习、和学生互动、不断的积累经验,才能持续提高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
反思性是建立在教师自主性基础之上的,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反
思学生作业的反馈情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
教师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更好的促进新课程改革。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