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叫我们精明点_第五章 低调处世,不骄不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谋于阴,成于阳
【原文】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大意】那些修养和智慧都很高的人,不管谋划什么行动都是在暗中进行,所以被称为“神”;而这些行动的成功都显示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称为“明”。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精彩的谋略故事,可以说都是“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而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在赤壁之战前期,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促成了孙刘结盟,共同抗击曹操。但是,东吴的大都督周瑜非常嫉恨诸葛亮,总想找个理由杀掉诸葛亮。
有一天,周瑜让诸葛亮造十万枝箭,并说十天内就要。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自己,但还是很痛快地答应了,而且说:“我三天之内就送十万枝箭过来。”周瑜很吃惊。
随后,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只快船,六百名士兵,把每条船用布蒙上,两边堆满一捆捆的干草。周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怀疑,不知诸葛亮又在玩什么花样。
到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便派人将鲁肃请来,说:“我们一起去取箭吧。”然后,把二十条快船用长绳连起来,一直往江北驶去。当时,长江上云雾很大,对面看不见人。鲁肃心里不明白,问诸葛亮怎么回事。诸葛亮只是笑,并不回答。
不久,诸葛亮的二十条快船就靠近曹操的水寨。诸葛亮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然后让士兵一起敲鼓呐喊。曹操听了报告,说:“雾天作战,恐怕有埋伏。先让水陆军的弓箭手向他们射箭,等雾散后再进军。”于是,曹操的箭便像雨点一样射向那二十条船。
箭头准确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过了一会儿,诸葛亮便命令将船头掉过来,再由西向东排开,于是,另一面又被射满了箭。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雾也快散了。诸葛亮便命令军士开船回营,并一起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经派了500名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完后共有十二三万枝箭。鲁肃见了周瑜,把诸葛亮借箭的事说了一遍。周瑜叹气说:“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啊!”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答应周瑜要造十万枝箭,而且只用三天的时间。但是,在前两天里,诸葛亮却没有任何动静,只是向鲁肃借了二十条快船和六百名士兵去“搬”箭,这可以说是“谋之于阴”。最后向曹操那里“要”来了十二三万枝箭,让周瑜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以说是“成之于阳”。
在日本的商业界,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经营之圣”,他是世界上唯一缔造了两个世界500强的企业家。他的名字叫——稻盛和夫。
1959年,稻盛和夫用300万日元创建京都陶瓷公司时,他的手下只有26名职员。然而,稻盛和夫硬是与这二十多名员工一起摸爬滚打,到当年的年底时,竟然为公司盈利316万日
元。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在商场中冲锋陷阵,经过40多年的奋斗与拼搏,终于把京都陶瓷公司建成多元化的集团公司,并迅速跻身于世界500强的行列。
对于自己所取得的这些成就,稻盛和夫这样总结道:“我赤手空拳创业至今,仅仅40年的时间,就取得这样的发展,那不是因为我拥有了什么超群的才能。恰恰相当,是因为我的身上有很多这样那样的‘毛病’。”
那么,稻盛和夫所说“毛病”,到底是什么呢?原来,稻盛和夫经常跟员工谈起自己的“光荣”历史,而这些所谓的“光荣”历史,实际上就是他过去所干的坏事。比如,稻盛和夫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在上学的路上曾经恶作剧地用小木棍去挑女同学的裙子;在战后的混乱时期,曾经偷偷摸摸地到木材商店去偷窃木材;创业初期,曾经因为偷税逃税而被税务局罚款并警告……对于这些隐私和丑闻,要是换做其他的企业家,掩盖和回避还来不及呢,怎么还会主动将自己的这些糗事和员工们一起“分享”呢?然而,这也正是稻盛和夫真正聪明的地方,由于他勇于解剖自己,虽然在员工面前展现出了自己粗糙的一面,但也让员工们看到了他的本质,让员工们觉得自己的老板也不是完人,是和他们一样的,可以亲近的。这样一来,稻盛和夫与员工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并增进了上下级的心理融合度,从而达到一动而全动、一呼而百应的目的。
稻盛和夫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现代商战中取得节节的胜利,当然与他艰苦卓绝的奋斗分不开。但很多人都在奋斗,为什么偏偏只有他能够缔造了两个世界500强呢?那是因为他除了勤奋之外,还将“阴谋”与“阳谋”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这实际上正如鬼谷子所说的“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2.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原文】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
【大意】计谋是不可能同时忠于双方的,必然忠于或违背某一方。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方;违背这一方的,才可能合乎另一方。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是我国历史上名扬史册的一位大谋略家,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计,对楚汉战争后天下时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为刘邦取得天下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深谋远虑,而且出谋必胜,汉高祖刘邦极为赏识和佩服他,赞誉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封其为留候。
张良字子房,出身名门望族,其祖及父五世为相韩国。韩被秦灭后,他图谋复韩,曾指派刺客持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击杀秦始皇,未中,因此获罪逃亡在下邳(今江苏雎宁北)藏匿。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立即聚众响应,投奔项羽之叔项梁,并劝说项梁立韩国贵族后裔成为韩王,实现了自己复韩的理想;后韩王因投靠刘邦为项羽所杀,张良复归刘邦,成为刘邦的主要谋臣,他为刘邦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绩,是汉代立国的大功臣。
张良善谋国,也善谋身。他既胸怀宏图大志、敢作敢为(如刺杀秦始皇),又谦虚谨慎,懂得适可而止。这一点可从刘邦称帝后张良对刘邦给他论功行封的态度上充分反映出来。刘邦敬重张良的劳苦功高和忠诚,因此在论功行封的会议上,刘邦让他自己选择齐国三万户的食邑。张良对此辞让不受,说:“自己在韩国灭亡之后沦为一介布衣,一介布衣能得封万户,位在
列侯,应该满足。”他谦虚地请求刘邦封给他留地(今江苏沛县,只有万户),因为那是君臣二人首次相遇的地方。刘邦深为感动,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在功成名就之后,张良不仅不居功自傲,还能自谦相让,实在难能可贵!
张良谋国有远虑,谋身知近忧。尽管刘邦待他不薄,但他深知刘邦的为人。在陆续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之后,张良联想到战国时范蠡、文种在辅佐勾践灭吴兴越后的不同选择与结果。他深悟“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不愿步文种、彭越、韩信的后尘,而是要明哲保身。于是他主动向刘邦提出告退,“忤”之而专事修道养身。吕后感德张良,极力相劝,他才仍食人间烟火,没有轻身成仙,但他对于国政大事已不再积极过问了。
张良先投奔项梁图谋复韩,“合”之,后韩王为项羽所杀,就投奔刘邦,“忤”项“合”刘。刘邦称帝之后,国家大局已定,彭越、韩信等开国功臣纷纷遭遇“飞鸟尽,良弓藏”的结局,张良又主动辞退,“忤”刘而修道,终于得以功成身退,明哲保身。适时地实行忤合术,正是张良成功的关键所在。
汉末天下,群雄并起,曹操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志广聚贤能,并予以重用。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曹操惜才,而且常常眼红别家的人才,对武将如赵云、关羽等多次手下留情,对谋士如徐庶等则以计赚之,所以曹营中有很多中途加入的别家人才。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苟彧即在此列。
荀彧出身名门望族,祖父荀淑曾任朗陵县令,父亲荀绲曾做过济南相,叔父荀爽后来官至司空。在这样的家世背景下,荀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少年时代就出类拔萃,年纪虽小,却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再加上品行端正,深得乡邻赞誉。南阳何颐善于识别人才,一见荀彧,连声称奇,说他不同凡响,将来必定能成为王佐之才。
公元189年,荀彧被推举为孝廉,送至京城洛阳,经过考试,被授予守宫令之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董卓作乱之后,荀彧知道天下即将大乱,担心自己和亲属的安全,他便弃官返回故乡颍川。此时,同郡人冀州(今河北临漳县)牧韩馥,因仰慕荀彧,派人前来接荀彧及众乡亲到冀州。由于颍川乡亲难舍故土,不愿前往,荀彧便耐心动员本宗族的人迁往冀州。
荀彧率本族人到冀州后,宗族中饱学之士均被委以重任,他自己也深得韩馥信赖。后来,袁绍夺取冀州,灭了韩馥,荀彧及其弟弟荀堪以及同郡人辛评、郭图等都受到袁绍礼遇,并被袁绍委以重任。
虽久闻袁绍大名,但荀彧很快发现袁绍外宽内忌,不善用人,治军不严,多谋寡断,他预料袁绍终难成就大事。良禽择木而栖,智者择主而事,荀彧觉得冀州并非久居之地,于是暗暗打算另觅明主,更换门庭。
后来,荀彧知道曹操有雄才大略,通晓兵法,思贤若渴,多谋善断,虽然目前实力不强,但断定他日后终成大业,于是便把自己匡扶汉室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荀彧毅然离开袁绍,于公元191年前往东郡投靠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奔他,十分高兴。两人一番谈话,荀彧深受赏识,曹操把他比作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当时荀彧才29岁,被拜为奋武司马,帮助曹操管理军务,并参与军事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