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
蓝田公司案例
蓝田公司案例第一篇:蓝田公司案例1.蓝田公司失败的原因何在?注册会计师应如何评估蓝田公司的经营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蓝田公司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四点:(1)经营管理不善、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业绩不佳。
蓝田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管理高层的法制观念极其淡薄,经营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在公司业绩不佳的困难时期,不是从强化公司管理内涵来着手想办法、求对策,而是视国家法律法规为儿戏,公然造假,知法犯法,炮制了所谓“金鸭子”、“野莲汁野藕汁”和“无氧鱼”的动人故事,企望靠骗取贷款来过日子。
(2)政企严重不分、治理机制失灵,导致公司误入歧途。
蓝田高层与地方政府存在密切关系。
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分袒护公司,政企严重不分,蓝田的管理高层才敢于知法犯法,有恃无恐。
另外,公司治理机制失灵,这也是蓝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公司的董事长一言九鼎,擅自将蓝田交给了一个不懂业务和素质不高的人掌管;另一方面,公司在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的情形下盲目扩张。
(3)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当、执业水平偏低,导致其造假行为得逞。
蓝田主要是通过虚假交易或事项来“创造利润”,其造假手法非常简单。
注册会计师只要认真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便可以轻易发现蓝田的造假问题,但是,注册会计师却没有查出任何问题。
事后发现,蓝田的会计账目非常混乱,按理说注册会计师是不能表示意见的,但是,对蓝田进行年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却发表了相应的审计意见,可见其执业水平之低,责任意识之弱。
(4)投资者非理性、热衷于炒作股票,导致其自欺欺人。
虽然证券监管相关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应该健全财务报告披露与审计制度,由此上市公司的一些大问题是可以得到揭露的,但是,对于某些上市公司来说,由于其业务复杂,经营风险高,注册会计师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发现问题。
因此,作为理性投资者,应该多方获取上市公司的情况,诸如其行业特点、市场发展前景等等,从而鉴别和警惕上市公司可能存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注册会计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蓝田公司的经营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摘要: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但2002年元月21日、22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600709)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
公司高管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
关键词:蓝田股份;审计案例1 蓝天的绩优神话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其1996年以来的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0.61元,0.64元,0.82元,1.15元以及2000年的0.97元。
从2000年的年报看,已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蓝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4.31亿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均来自主营,在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虽由于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了0.18元,但摊薄后19.81%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1.76元的现金流量额都表现了蓝田通过大力开发高科技农业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稳定回报。
从财务角度看,其流动比率为0.77,速动比率为0.27,资金运用较充分,短期偿债能力虽由于存货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4296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还是比较稳健的,另外只有23.18%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了其稳定的财务结构。
从经营上说,该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饮品、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产品结构,其生态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已走上正轨,新年度里将大力建设洪湖绿色食品基地项目以及新建10万亩银杏采中圃基地项目和年产200吨银杏黄铜甙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净利润2亿元。
年报股东数为160559户比上期又增加了42%,因此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太好,市盈率按最新数据统计也只有18倍左右。
特别是该公司董事会提议,2001年度利润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当期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50%,2000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分配的比例不低于50%,将采取送红股与派现相结合的形式,派现比例不少于20%,其2000年未分配利润在本次派2元后仍将达9.16亿元,加上4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应该说分红潜力十分惊人。
蓝田审计失败
缺于国家法律监管的制度
CPA法律体系不完善 CPA法律规范与审计职业规范 不兼容 对 CPA 业监管者的法律监管权 力授权不清
对 CPA业的监管法规过于空泛
对 CPA 业的法律责任界定不清 对 CPA业的违规行为的法律问 责过轻
失于健全性参与人的制度
CPA审 计制度 构成
核心参与人
被审计对象
审计服务对象
2002年1月12日,该公司董事长等三名高管,以及
公司财务部长等七名中层管理人员被公安部门 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1月21日、22日以及25日上午,生态农业 (600709)被强制停牌。 当天,原“蓝田股份”高层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 信息被拘。其上市审计机构—沈阳华伦会师事 务所被吊销证券许可证。 2006年7月,蓝田股份证券造假案审结,武汉市中 院判定,“生态农业”赔偿540余万元,帮助其包 装上市的华伦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CPA所违背的职业道德来自缺乏审计独立性。揭露蓝田造假事实的竟为审计业外人士,相比之下,那些 通过审计执业资格考试,受过高等审计教育培训的正规注 册会计师们却未能及时发现蓝田的造假事实。对蓝田的审 计中,审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执业能力,未保持应有的职 业关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经营环境及会计信息 的处理过程未进行充分的了解,也没有执行必要的审计实
三、我国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重于政府的行政监管制度
一 CPA制度的形成是政府助产的结果。 CPA业从诞生到发展, 每一 步都离不开政府的呵护。
二
三 四
监管模式以政府管制为主
进入监管为政府的行政监管 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制定是政府行为,均由财政部负责审批和 通过 执业质量的监督与处罚主要是政府行为 竞争力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政策性壁垒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一)最精致的假货蓝田股份公司1996年6月上市,证券代码600709,现已退市。
鼎盛时期的蓝田股份曾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1998年特大洪灾,每股收益也达到不可思议的0.81元。
蓝田股份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一直是一个谜,堪称最精致的假货:多次财务造假,一直受到市场人士的怀疑和证监会的调查,却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而监管部门一直难以查到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直接证据。
市场对蓝田股份的怀疑主要是,对蓝田股份这种以现金交易为主,事后难以复核的农业类公司,能否产生所报告的良好业务态势和优良业绩?是不是“鱼塘里面放卫星”?投资于水中的巨额固定资产是否属实?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
2001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短文,将社会上对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怀疑推向高潮,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 生态”。
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经追溯调整披露的年报,如表12-8所示。
表12-8追溯调整前后的蓝田利润(二)蓝田之谜(另请参见后附的一篇短文)(1)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占69%的水产品,销售额达12.7亿元,在养殖基地现场钱货两清成为惯例,而直线距离200公里以内的武昌鱼应收账款回收期577天,收入只是蓝田的8%,洞庭水殖应收账款回收期178天,收入只是蓝田的4%。
最新蓝田案例分析资料
审计案例分析期末论文蓝田股份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回顾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
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然而在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一篇600多字的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文章称“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
”文章提示:“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我建议银行尽快收回对蓝田股份的贷款。
”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
此文揭露了蓝田的造假丑闻,此后蓝田贷款资金链条断裂;2002年1月,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2002年1月23日蓝田股份全线跌停,以5.89元收盘。
二、蓝田公司简介1. 简介公司于1992年成立,是一家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加工企业。
涉及农副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制药,餐饮住宿,房屋开发等相关产业。
一直以来是一支公认的老牌优质股。
据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
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违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公司案例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一些公司违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情况,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典型的违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公司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带来的后果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案例一:蓝田股份的会计造假蓝田股份曾是我国农业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其在资本市场上也一度风光无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蓝田股份的会计造假丑闻逐渐浮出水面。
蓝田股份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严重违反了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等质量特征。
在可靠性方面,蓝田股份通过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利润等手段,伪造了虚假的财务报表。
其财务数据严重脱离实际,无法真实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实力。
蓝田股份在报表中夸大了水产品的产量和销售量,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在相关性方面,虚假的会计信息与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严重脱节,投资者无法依据这些虚假信息做出准确的投资决策,债权人也难以评估公司的偿债能力,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和利益受损。
在可比性方面,蓝田股份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之间缺乏可比性,使得历史数据无法为后续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行为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众多投资者因轻信虚假信息而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市场对其失去了信心,公司的股价暴跌,市值大幅缩水。
另银行等债权人也因无法准确评估公司的风险而收紧信贷,给公司的正常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蓝田股份的造假行为也对整个农业行业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破坏了市场的诚信环境。
为了防止类似的会计造假事件再次发生,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
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完善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了违规成本,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企业自身也应树立正确的会计理念,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会计舞弊案例分析
会计舞弊案例分析近年来,会计舞弊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下面就选取蓝田股份及东方电子等会计舞弊事件做具体的描述。
一蓝田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案分析(一) 蓝田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案概述1 蓝田股份简介蓝田股份股票(600709)1996年发行上市,后改名为生态农业,以销售农副水产品和饮料为主营业务。
一直以来以“老牌绩优股”的形象出现在证劵市场。
公司总资产规模五年间增长了近十倍,上市后资产收益率始终位于上市公司的最前列,也曾以股本扩张了360%的骄人成绩,创造了中国股市的神话。
然而,在2002年1月12日,该公司管理人员却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被拘传。
2 蓝田股份优秀业绩引发疑问(1)应收账款比例低得令人难以置信。
在其公司2000年及2001年中期的应收账款均不足其上亿元销售的0.5%,这使人怀疑其巨额销售收入的真实性。
因为无论是其水产品还是饮料的销售都不可能是直接与每一个消费者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完成的。
(2)产品毛利率与同行相比高得异常。
2001年年报以及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毛利率约为32%,饮料的毛利率达46%左右,与同一行业相比毛利率高出很多。
而一般情况下,这种产品结构的企业,除非是基于产品市场被绝对垄断,产品价格由公司完全控制或产品具有超常低成本优势的情况才会有如此高的毛利率。
(3)融资行为与现金流量表现不符。
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增大了对银行的资金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符合。
(4)巨额广告费用在报表中找不到支出。
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达到了5亿多元,而其中仅有3590万元是通过销售网点销售,而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用在报表中找不到支出,使其存在虚增股份公司利润的嫌疑。
(5)职工每月收入仅100多元,如此廉价的收入水平,对于历年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股份而言,是不合理的。
(二) 蓝田股份产生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蓝田股份分析案例》课件
02
财务分析
收入与利润分析
总结词
通过分析蓝田股份的收入与利润,了解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
详细描述
首先,对蓝田股份的收入来源进行分类,并分析各类收入的占比和增长情况。其次,对公司的利润进行结构分析 和趋势分析,了解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能力变化趋势。最后,结合行业和市场环境,分析公司收入与利润的可 持续性和未来发展前景。
行业政策与法规
政策环境
介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蓝田股份所在 行业的政策支持或限制。
法规要求
列举与蓝田股份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 ,并分析其对企业的要求和影响。
04
风险评估
市场风险
市场供需变化风险
农业产品受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市场供需变化可能导致产品价格波动,影 响公司盈利。
市场竞争风险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行业公司数量增加,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影响 公司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投资价值评估
财务状况稳健
蓝田股份在财务管理方面表现稳 健,偿债能力强,有利于保障投
资者的利益。
成长潜力大
公司处于快速成长期,未来发展前 景广阔,投资价值高。
投资风险可控
公司在投资风险控制方面有较好的 表现,能够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
投资风险
农业企业投资项目多,但投资回报率 不稳定,可能面临投资亏损的风险, 影响公司财务状况。
05
未来展望
公司发展战略
01
02
03
战略调整
蓝田股份将根据市场变化 和自身发展需要,适时调 整公司战略,以保持竞争 优势。
技术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 创新,提升技术水平,以 满足客户需求和提高市场 占有率。
力和投资价值。
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
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蓝田股份案例-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蓝田股份做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 1996 年 6 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但2002 年元月 21 日、 22 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 600709 )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
高管受到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
事实上,自从蓝田股份被查出在上市过程中弄虚作假被处罚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就一直没有好过。
一位投资者在接受采访时很坦率地表示:“造假污点一辈子都洗不清,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蓝田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实际上,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本不相信蓝田的业绩神话。
纸上的辉煌挡不住市场怀疑的目光。
市场质疑之一:看不到野藕汁卖,何来上亿元的利润。
市场质疑之二:资料显示,蓝田股份有约 20 万亩大湖围养湖面及部分精养鱼池,仅水产品每年都卖几个亿,而且全都是现金交易。
然而,鱼网围着的 20 万亩水面到底装了多少鱼?没有人能说清楚,也就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存货了。
市场质疑之三:对于蓝田股份的“业绩神话”,近年来一直有很多投资者和研究人员在分析。
蓝田股份可能的造假手法是多计存货价值、多计固定资产、虚增销售收入、虚减销售成本。
主要疑点有:1、应收账款之迷解释离奇。
蓝田股份去年主营业务收入 18.4 亿元,而应收账款仅 857 万元。
稍懂财会知识的人士,势必对蓝田股份 " 钱货两清 " 方式结算下的销售收入确认产生怀疑。
2、鱼塘里的业绩神话。
同样是在湖北养鱼,去年上市的武昌鱼在招股说明书中称,公司 6.5 万亩鱼塘的武昌鱼,养殖收入每年五六千万元,单亩产值不足 1000 元。
蓝田股份创造了武昌鱼 30 倍的鱼塘养殖业绩,其奇迹有多少可信度?如今已越来越遭怀疑。
金融案例分析—蓝田股份失败案例分析分解
财务分析蓝田股份—同业比较
• 2000年蓝田股份的农副水产品收入占主 营业务收入的69%,饮料收入占主营业务 收入的29%,二者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 98%。蓝田股份发布公告称:占公司产品 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钱 货两清”成为惯例。蓝田股份的生产基地位 于湖北洪湖市,武昌鱼公司位于湖北鄂州市 ,洞庭水殖位于湖南常德市,距洪湖的直线 距离200公里左右,主营业务都是淡水鱼 类及其他水产品养殖。
净营运资金=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 - 560,713,384.09 (流动负债合计)= -127,606,680.11(净营运资金)
财务分析蓝田股份—静态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历年比较 35 30
28.9 29.3
净资产收益率(%)
25 20 15 10 5 0 1998 1999 年份 2000 2001
THE END
如果没有两次送配股,即使按其历史最低水平12元计算, 他的真实价位应高达70余元,人为制造股价的痕迹明显。
纸上的辉煌挡不住市场怀疑的目光
看不到野藕汁卖,何 来上亿元的利润
2 1
鱼塘放出来的是 “高产卫星”
市场质疑 饮料毛利不 可思议
4 3
部分财务数据为何 如此偏离常规?
财务分析蓝田股份—静态分析
一支不折不扣的“老牌绩优股”
自1999年6月至今的两年里,蓝田股份的业绩一直异常 优良,但股价却一直徘徊在15-20元之间,并且始终保持 着15-20倍的市盈率水平,与目前同期市场平均市盈率近 50倍的情况相比,显然是一个低估的绩优蓝筹股。
但在翻开其历史走势后,得到的答案却恰恰相反,在 1999年报之前的每一年,蓝田股份都采用送股加转赠累计 高达10送10的分配方案大幅扩张股本,在送配股之前股价 总能很合时宜地由10元左右一路上扬到24元左右,利用送 配方案,再将股价降到10余元。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摘要: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但2002年元月21日、22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600709)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
公司高管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
关键词:蓝田股份;审计案例1蓝天的绩优神话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其1996年以来的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0.61元,0.64元,0.82元,1.15元以及2000年的0.97元。
从2000年的年报看,已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蓝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4.31亿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均来自主营,在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虽由于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了0.18元,但摊薄后19.81%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 1.76元的现金流量额都表现了蓝田通过大力开发高科技农业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稳定回报。
从财务角度看,其流动比率为0.77,速动比率为0.27,资金运用较充分,短期偿债能力虽由于存货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4296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还是比较稳健的,另外只有23.18%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了其稳定的财务结构。
从经营上说,该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饮品、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产品结构,其生态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已走上正轨,新年度里将大力建设洪湖绿色食品基地项目以及新建10万亩银杏采中圃基地项目和年产200吨银杏黄铜甙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净利润2亿元。
年报股东数为160559户比上期又增加了42%,因此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太好,市盈率按最新数据统计也只有18倍左右。
特别是该公司董事会提议,2001年度利润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当期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50%,2000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分配的比例不低于50%,将采取送红股与派现相结合的形式,派现比例不少于20%,其2000年未分配利润在本次派2元后仍将达9.16亿元,加上4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应该说分红潜力十分惊人。
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
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蓝田股份是中国一家以生产和销售居家日用品为主的上市公司,总部位于浙江宁波。
然而,该公司在2019年遭遇了审计失败的危机,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本文将对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应对措施。
一、审计失败的起因1.财务报表失实蓝田股份2018年财务报表中,有不少数据被质疑。
例如,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巨额增长,而实际收回的账款和销售额却大幅下降,这引起了审计师们的怀疑。
此外,蓝田股份的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也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过高,亦被质疑之列。
2.公司治理缺陷蓝田股份治理结构较为单一,主要由公司董事长胡建华一人控制,公司股东大会的表决权集中在其手中。
此外,公司董事长胡建华在公司运营中也存在多重身份的问题,同时负责公司的销售和采购等重要业务,容易导致利益冲突和内部控制缺陷。
3.审计师调查不足在审计蓝田股份的财务报表时,审计师未对公司的采购、销售、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核心环节进行充分调查和确认,未能发现报表失实的问题。
此外,审计师未能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和检查,也未能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对公司关键业务进行充分的审计。
二、财务造假背后的问题1.市场监管不力蓝田股份的财务造假背后,反映出中国市场监管环境的不足。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还存在着一些监管机制和监管资源不充足的问题。
同时,某些企业通过虚假陈述隐瞒真相,欺骗了投资者和监管方。
这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监管需要加强,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合理、决策不透明等问题,也可能导致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企业应加强对内部治理的建设,规范决策程序,降低利益冲突的风险,增强员工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三、财务造假案例的应对措施1.加强公司治理环境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降低内外部风险。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宣传力度,这些都是加强内部治理和防范企业内部不足之处的重要步骤。
蓝田公司案例分析汇总
蓝田公司(600709)案例分析(人物介绍、公司大事记、公司造假、专家分析、事务所代价、原因与启示)一、人物介绍1.瞿兆玉(小名蓝田)1948年出生在湖北洪湖瞿家湾,1968年入伍,转业前任海军某基地某部分队长,后曾担任沈阳电信局宣传部长、沈阳行政学院副院长。
1989年,中国蓝田总公司在北京成立,瞿兆玉是其创始人,蓝田股份的总经理。
2.刘姝威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的刘姝威,1986年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专攻信贷研究,出版有专著《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等,在《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发现蓝田公司存在严重问题,这时,银行已经给蓝田20亿元贷款(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国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6家)。
出于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刘姝威觉得应该提示一下银行,2001年10月26日在机密级《金融内参》刊《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600字内参文章披露(主要观点: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而且用拆西墙补东墙的办法,支付银行利息。
只要银行减少对蓝田股份的贷款,蓝田股份会立即垮掉……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我建议银行尽快收回对蓝田股份的贷款),这篇内参粉碎了上市公司蓝田股分的神话,结果遭到追杀(2002年1月10日,刘收到四封匿名电子邮件,内容为:“你的死期就是1月23日”),并引发了轰动全国的"蓝田事件"。
此事2002年初被公开,结果成为中国经济界最具爆炸性的新闻之一。
刘姝威所依据的材料全部是公开资料。
经过分析,她却被吓呆了:“我没去过蓝田,就能看出这么多明白摆着的毛病。
怎么早没人吱声呢?”。
刘老师为防止国家银行资产的继续损失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她带来过诉讼和人身威胁,也成为终结蓝田神话的"最后一根稻草"。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一)最精致的假货蓝田股份公司1996年6月上市,证券代码600709,现已退市。
鼎盛时期的蓝田股份曾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1998年特大洪灾,每股收益也达到不可思议的0.81元。
蓝田股份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一直是一个谜,堪称最精致的假货:多次财务造假,一直受到市场人士的怀疑和证监会的调查,却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而监管部门一直难以查到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直接证据。
市场对蓝田股份的怀疑主要是,对蓝田股份这种以现金交易为主,事后难以复核的农业类公司,能否产生所报告的良好业务态势和优良业绩?是不是“鱼塘里面放卫星”?投资于水中的巨额固定资产是否属实?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
2001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短文,将社会上对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怀疑推向高潮,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 生态”。
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经追溯调整披露的年报,如表12-8所示。
表12-8追溯调整前后的蓝田利润(二)蓝田之谜(另请参见后附的一篇短文)(1)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占69%的水产品,销售额达12.7亿元,在养殖基地现场钱货两清成为惯例,而直线距离200公里以内的武昌鱼应收账款回收期577天,收入只是蓝田的8%,洞庭水殖应收账款回收期178天,收入只是蓝田的4%。
财务报表分析蓝田股份案例
财务报表分析蓝田股份案例财务报表分析蓝田股份案例财务报表分析蓝田股份案例一、蓝田年财务分析(一)静态分析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流动比率= ———————————-------— = 0.77(流动比率)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小于1,意味着其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弱。
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236,384,086.72(存货净额)速动比率= ————————————-------------————= 0.35 (速动比率)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蓝田股份的速动比率只有0.35,这意味着,扣除存货后,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
净营运资金=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127,606,680.11(净营运资金)蓝田股份2000年净营运资金是负数,有1.3亿元的净营运资金缺口。
这意味着蓝田股份将不能按时偿还12.7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
2001年中期主要财务指标2001年中期 2000年中期 2001年中期/2000年中期净利润(万元) 16861.20 18616.38 90.60%每股收益(元) 0.378 0.417 90.70%净资产收益率(%) 7.661 9.60 79.8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元) 0.416 0.414 100.48% 2001.6.30 2000.12.31 期末/期初每股净资产(元) 4.934 4.557 108.30%蓝田的历年报表显示,公司的经营业绩十分良好,资产回报率名列上市公司前矛。
最近三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82元、1.15元和0.97元,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8.9%、29.3%、19.8%。
2001年中报业绩虽有较大下降,但每股收益仍达0.378元,净资产收益率为7.661%,资产回报率指标不仅远高于农业类公司平均水平,而且远高于其它各行业优秀公司,如通信设备行业的中兴通讯(5.42%),房地产行业的深万科(5.59%),高科技行业的清华同方(5.27%)。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引言】: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丑闻进行揭露。
自此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
这是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关键词】:蓝田股份,造假手段,审计分析,结论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旗下的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ST生态”),是其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主营生态农业。
1996年上市以后,蓝天不惜巨资在全国主要媒体上打造其品牌形象,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获得了大量股民的追捧。
二、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一)虚构营业收入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
其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二)虚增固定资产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三)虚造存货价值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的2.6亿增加至2001年的4.4亿。
除去饮料这一可明确计量部分,该公司另一重要产品——水产养殖,据估计,蓝田一亩水面的产值要达到2到3万元钱,才能符合其业绩水平。
【9A文】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引言】:20RR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丑闻进行揭露。
自此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
这是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关键词】:蓝田股份,造假手段,审计分析,结论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旗下的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ST生态”),是其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主营生态农业。
1996年上市以后,蓝天不惜巨资在全国主要媒体上打造其品牌形象,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获得了大量股民的追捧。
二、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一)虚构营业收入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
其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二)虚增固定资产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三)虚造存货价值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的2.6亿增加至20RR年的4.4亿。
除去饮料这一可明确计量部分,该公司另一重要产品——水产养殖,据估计,蓝田一亩水面的产值要达到2到3万元钱,才能符合其业绩水平。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摘要:继银广夏的神话闹剧破灭之后,2001年10月,蓝田股份传奇故事的结束带给整个社会不尽的的哗然与惊叹。
利用财务造假的手段,蓝田股份在经营期间虚增了大量资产及高额利润。
面对漏洞百出的财务报告,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竟给出了与实际不符的审计意见。
现就蓝田股份的案情及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展开探讨,并就蓝田审计失败的原因与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蓝田股份财务造假审计失败案例启示一、案情回顾(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介绍辽宁省沈阳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田股份,于1992年10月由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三家企业共同发起、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
借助了政府及农业部的行政杠杆,有“中国农业第一股”之称的蓝田随着其自身股价的攀升及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成为一个以传统农业及食品加工为主线,经营范围涵盖医药制品、农副水产品、房屋开发、餐饮住宿、烟草专卖、卫生保健用品及进出口业务等的典型综合性经营企业。
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创造了中国市场经营的业绩神话。
(二)公司财务造假分析然而,神话终究不可能成为现实。
通过相关资料研究,不难发现,蓝田股份的肥皂泡沫与银广夏竟如出一辙,他们都利用了披着华丽外衣的财务报表,用一个个谎言来诉说自身经营业绩的传奇。
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也沿袭了银广夏的悲剧而彻底破灭,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
具体分析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会计造假,虚增资产其一,固定资产造假。
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
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
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
【引言】: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丑闻进行揭露。
自此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
这是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关键词】:蓝田股份,造假手段,审计分析,结论
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旗下的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ST生态”),是其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主营生态农业。
1996年上市以后,蓝天不惜巨资在全国主要媒体上打造其品牌形象,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获得了大量股民的追捧。
二、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
(一)虚构营业收入
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
其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二)虚增固定资产
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三)虚造存货价值
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的2.6亿增加至2001年的
4.4亿。
除去饮料这一可明确计量部分,该公司另一重要产品——水产养殖,据估计,蓝田一亩水面的产值要达到2到3万元钱,才能符合其业绩水平。
每亩3万元,意味着蓝田一亩水面至少要产三、四千公斤鱼,就是说不到一米多深的水塘里,每平方米水面下要有50-60公斤鱼在游动,这么大的密度,不说别的,光是氧气供应就是大问题,恐怕只有在实验室才能做得到。
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一部分的存货价值如何计算得来。
(四)利用“资本运营”圈钱
蓝田公司上述造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营造一个公司盈利丰厚,运营蒸蒸日上的局面,从而吸引广大投资者踊跃购买其股票,聚集资本,达到为少数人牟利的目的。
因为在这些少数人眼中,建立这样一个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一个“壳”去资本市场大把圈钱,而不是真正把公司打造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
如上所述,蓝田股份进行财务造假的原因可以从动机或压力、态度和接口两个舞弊因素上进行分析。
蓝田股份造假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少数人谋取福利,即管理层为满足第三方要求或预期从而进行造假,虚增营业收入等使得那一少部分取得福利的人的福利显得十分正常。
管理层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信息,以及虚增资产等,体现了蓝田股份的管理层态度不端、诚信丢失,是使蓝田股份陨落的重要原因。
三、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分析
独立性原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从实质性和形式上保持独立,不应当与客户在经济利益、关联关系等等方面有任何联系。
而负责审计蓝天股份的会计师秦凤英是否与蓝田股份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呢?这是有待考察的。
其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这不仅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前必须确认自己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更重要的是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
然而在此案例中,不能称作专业人士的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根本不相信蓝田的业绩神话,其高出同行业几倍的利润和毛利率,以及市场上根本看不到野藕汁卖,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利润呢?然而我们的注册会计师并没有看到此疑问,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审计失当,我们不得不对他的专业胜任能力保持怀疑。
可见,审计的一开始,注册会计师就应当明确该项业务他们是否有能力承接,进而也能降低审计风险,避免后面的悲剧。
按照相关准则和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
境:(1)相关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2)被审计单位性质;(3)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等等。
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可以对某些关键环节做出职业判断,比如需要特别考虑的审计领域。
如关联方交易,交易是否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以及管理层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
然而,在此案例中,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即蓝天股份有限公司的过程中,出现的过失主要如下:
(1)没有仔细了解蓝天股份的相关行业状况
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公司前分析下同行业的情况,将使常识的应用提升到专业水平,从而形成特定的审计领域。
我们以1999年为例,蓝田的饮料收入是5.09亿,而同行业的露露和伊利的收入是7.4亿和9.59亿元,三个公司的饮料收入差别不是很大,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喝的最多的是后两者,几乎未见过蓝田公司的野藕汁和野莲汁,其中的问题就显而易见了。
(2)没有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通过蓝田股份的报表可知,蓝田股份的高额收入主要是采用现金交易,那么其有关银行存款相关的内部控制便尤其值得注册会计师了解与测试。
其次,年报还显示,蓝田股份的资产大多都是固定资产,那么与固定资产相关的内部控制同样应得到审计师的重视。
四、结论
(一)对会计师事务所
华伦会计师事务所是蓝田股份发布虚假财务报告期间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专业审计机构,其应当严格按照《会计法》、《审计法》、《证券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蓝田股份提供的财务文件进行真实、客观、公正的审查核实并出具结论,以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
但该所却违反上述法规和诚实信用、勤勉尽责和真实客观的原则,对具有虚假记载内容的蓝田股份财务报告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结论,纵容蓝田股份出具虚假财务报告并连续几年将载有虚假内容的中报、年报在主要证券媒体公布,对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进行欺诈、误导,其行为与蓝田股份仪器均构成虚假陈述。
华伦所对投资者构成共同侵权,应承担连带责任,这对社会起到了警示作用。
(二)对蓝田股份来说
为何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成为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这起案件起源于蓝天公司的内部控制之上,蓝田股份应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一是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层应当树立会计内部控制理念。
会计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关键看现代企业员工有没有会计内部控制观念,特别是看管理层是否重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二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我们要科学地配置公司的控制权,确保分权、分责、制衡机制的有效性,保证股东大会的最终控制权;积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保证董事会的独立决策权,确立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保证经理自主经营管理的权利和监事会依法检查监督权利,不断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是以人为本。
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培养员工忠实、勤奋的品质与良好的敬业精神,制定良好的用人政策,实行有效地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员工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关于蓝田股份的内部控制点,我认为应该设在三个位置上:一是资金。
对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回圈。
二是成本费用。
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
三是权力使用。
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营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滥用,造成经济损失。
(三)对证监会审核部门
在蓝田股份这起案件中,证监会的审核部门在复合的时候,没有进行全面复查。
在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完成后,证监会审核部门应对蓝田股份的资产报告进行全面、彻底的复核,预审员还要结合审核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反馈及回复),对照自查报告,发现有该查不查的,直接移交稽查立案。
显然在这方面,审核部门做的还不是很到位。
我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增强审核部门的工作能力:
1、增强责任意识,加大业务部门和审计组长审核和复核力度。
2、审核部门要变“程序性复核”为“实质性复核”,坚持程序审核与内容审核相结合、过程审核与结果审核相结合,扎实做好审计工作,提高审核质量和审核效率。
【参考文献】:
[1]蓝田财务欺诈案例研究宋夏云
[2]注册会计师因审计失败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分析于飚
[3]财务报表分析蓝田股份案例
[4]五问蓝田股份
[5]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