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论文:陆机诗歌情感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陆机,作为魏晋时期的重要诗人和文论家,其诗赋创作及理论观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陆机的诗论中,“诗缘情”与“赋体物”是两个重要的观点,这两者既各自独立,又互有联系,共同构成了陆机诗论的独特体系。

本文旨在探讨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以揭示其诗论的深刻内涵。

二、陆机的“诗缘情”1. “诗缘情”的内涵陆机的“诗缘情”强调诗歌应以情感为核心,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这一观点突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功能,认为诗歌应当真实地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2. “诗缘情”的创作实践陆机的诗歌创作充分体现了“诗缘情”的观点。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表达细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生境遇的抒发,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陆机的“赋体物”1. “赋体物”的内涵与“诗缘情”相对,“赋体物”则更侧重于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和表达。

陆机认为,赋应当以物为本,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描绘和深入剖析,达到表达思想的目的。

2. “赋体物”的创作实践陆机的赋作充分体现了“赋体物”的特点。

他善于通过对事物的精细描绘和深入剖析,将事物的形态、特征、内涵等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还能将情感融入对物的描述中,使赋作既具有客观性,又富有情感色彩。

四、“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1. 分异尽管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都强调了情感和物象的重要性,但两者在表现方式上存在分异。

诗歌以情感为核心,更注重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而赋则以物为本,更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细致描绘和深入剖析。

2. 互用然而,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互相融合、互为补充。

在陆机的诗赋创作中,往往可以将情感与物象相结合,使诗歌既具有情感色彩,又具有客观性。

这种分异互用的特点使得陆机的诗论更加丰富多样,也使得他的诗赋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五、结论综上所述,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观点。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陆机的诗文创作有着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陆机的文学理论中,“诗缘情”与“赋体物”是他创作理念的两个重要支柱。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者在陆机作品中的分异互用,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

二、陆机“诗缘情”的理念及其表现“诗缘情”是陆机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诗歌应以情感为根本,抒发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陆机的诗作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的诗歌往往以情感为纽带,将自然景物、社会现象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例如《拟兰红蕖》等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同时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

三、陆机“赋体物”的特色及其价值与“诗缘情”相比,“赋体物”在陆机的文学创作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赋作为一种文体,以描绘客观事物为主要特点,而陆机的赋作则更加注重对事物的细致刻画和深入剖析。

他通过赋的形式,将自然景物、社会现象以及个人情感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形态、特征和内涵。

例如《文赋》等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和分析,展现了陆机赋作的独特魅力。

四、“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在陆机的文学创作中,“诗缘情”与“赋体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分异互用。

一方面,他在描绘客观事物时,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融入,使事物具有了情感色彩和生命力;另一方面,他在抒发个人情感时,善于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情感更加具体和生动。

这种分异互用的创作手法,使得陆机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又具有丰富的物象描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结论通过对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这两者在陆机的文学创作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他以情感为纽带,将物象与情感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论陆机赋的题材选择与情感表达

论陆机赋的题材选择与情感表达

论陆机赋的题材选择与情感表达宋小芹【摘要】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the times when Lu Ji lived and his life experience,the author studies the unique features and contribution in the theme selection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his Fu.Firstly,the theme of Lu Ji's Fu is extensive;secondly,the emotional content of Lu Ji's Fu is rich,including not only the aspiration to save the people but also the grief about the society,in which the description about the pain of lost motherland and the sadness about his life is the mostimpressive;thirdly,consistent with the theme selection and lyrical content,Lu Ji's Fu has "poetic" feature in the form of language.%关于陆机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当代赋学界有不同看法,如有学者认为其赋内容空泛、辞多情少,没有什么寄托.本文结合陆机所处时代环境及其身世经历,分析考察其赋在题材选择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独到的特色与贡献:(1)陆机对题材选择挖掘有充分的自觉性,其赋题材广泛,仅《历代赋汇》所载其赋就涉及"天象、岁时、文学、农桑、器用、音乐、仙释、花果、鳞虫、言志、怀思、旷达、人事"等13类题材;(2)陆赋的情感内容丰富深厚,既有志匡世难的理想抱负,也有逢时不祥的矛盾忧伤,而对于家国之痛与人生之悲的抒写则最令人感动;(3)与其题材选择与抒情内容相一致,陆赋在语言形式上具有"诗化"的特征.【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9)002【总页数】7页(P8-14)【关键词】陆机;赋;题材;情感;诗化特征【作者】宋小芹【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 4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4在魏晋赋坛,陆机是作赋较多的赋家之一。

陆机“诗缘情”与“诗言志”传统比较论文

陆机“诗缘情”与“诗言志”传统比较论文

陆机的“诗缘情”与“诗言志”传统的比较摘要:“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不是截然对立的观念?它们的关系究竟如何?这是古今理论家们争议的焦点,也是笔者要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陆机诗缘情诗言志“诗缘情”是陆机《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陆机是从文体论角度提出该观点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区分文体的风格特征,然而,这一观点由于概括地反映了汉末到建安以来诗歌发展的新的趋向,且在客观上揭示了诗歌的抒情性质而受到理论界的极大关注,被视之为与“诗言志”并立的两大诗歌理论范畴之一。

为此,探究“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异同,历来是理论家们争论的焦点,也成为笔者研究的重点。

一、“诗言志”传统与“缘情”说的源起1、“诗言志”传统“诗言志”这个理论命题的核心是“志”,主要指的是政治伦理道德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是我国先秦时期理论家对诗歌性质及功能所提出的最早的认识,大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记载源于《左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

……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

诗以言志。

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诗言志”是先秦以来儒家诗论的中心,至两汉时仍占有绝对统治地位。

中国诗学理论,从《左传》到王逸的《楚辞章句》,都以儒家的“言志”论为核心。

2、“缘情”说的源起到了西晋太康时期,陆机《文赋》才提出了“诗缘情”的文学主张,对古代诗歌的本质作了新的理论概括,揭示出诗歌“缘情”的审美特征。

从此,“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成为中国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的两大重要学说,奠定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诗缘情而绮靡”作为《文赋》中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与美学命题,也是他文学理论与美学思想的核心体现。

顾名思义,“诗缘情”,即指诗歌因情而生,即因情感激动而作,诗歌是抒情载体。

陆机把“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描绘得极为具体而充分,认识到它既是诗歌的创作的动力,也是诗歌自身所包含的极为丰厚的内涵,而这种感情又来自诗人的丰富的文化素养与深广敏锐的社会观察与体验。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陆机被誉为“文坛巨匠”,其诗歌和赋作独具特色,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陆机的诗歌主张“诗缘情”,强调诗歌创作应以情感为核心,而其赋作则以“赋体物”为主,注重对事物的细致描绘。

这两种创作手法在陆机的作品中相互交织,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旨在探讨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分析其艺术特色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陆机“诗缘情”的艺术特色陆机的诗歌主张“诗缘情”,强调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表达细腻,往往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反映社会现实。

在陆机的诗歌中,情感与景象相互交融,情景交融,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例如,他的《文赋》以抒情为主,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陆机“赋体物”的艺术特色与诗歌不同,陆机的赋作以“赋体物”为主,注重对事物的细致描绘。

他的赋作往往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绘、声色描绘以及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事物的内在特质。

在陆机的赋作中,物象与情感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他的《招隐赋》通过对山川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分异互用及其艺术效果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分异互用的特点。

在创作过程中,他往往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这两种手法。

一方面,他通过“诗缘情”的手法抒发个人情感,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他运用“赋体物”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使得赋作具有高度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这两种手法的分异互用,使得陆机的作品在情感表达和事物描绘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的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创作启发了后世的诗人,使他们更加注重情感在诗歌中的核心地位。

同时,他的赋作创作则启发了后世的辞赋家,使他们更加注重对事物的细致描绘和形象表达。

试论陆机的诗歌

试论陆机的诗歌

试论陆机的诗歌安海民1(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摘要】陆机是西晋文学的代表作家,唐以后对陆机诗歌的评价多持否定态度,此种认识影响了现当代的几部文学史的编写。

因此,如何重新评价陆机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成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诗歌之要素,主要乃在于其所具有的一种感发之生命,因此衡量诗的重要标准,便当以其所传达的感发生命之质量,及其所传达的效果之优劣为根本依据。

本文据此并结合文本探讨了陆机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陆机;陆机诗歌;艺术特色与成就陆机被称誉为“太康之英”,受到了其时代的推崇,然自唐代否定六朝文学起,陆机及其诗歌创作往往遭到评论家的诟病,如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雕镌刻镂之工日益增,而诗人之本旨扫地尽矣。

”[1]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云:“陆士衡之‘来日苦短,去日苦长’,……语若卑贱,而亦实境所就,故不忍多读。

”又云:“若陆机《辨亡》、傅玄《秋胡》……令人一见匿笑,再见呕秽,皆不免为盗蹠、优孟所訾。

”[2]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士衡旧推大家,然通瞻自足,而绚采无力,遂开出排偶一家。

降自齐、梁,专攻对仗,边幅复窄,令阅者白日欲卧,未必非陆氏滥觞也。

”[3]此种观点一直延续到现当代,几部流行的文学史著作中,更是将陆机的诗歌目为形式主义代表,加以否定与鞭挞,即就是新近出版的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而言,在论述陆机时也认为:“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求形式,描写繁复。

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4]因此,作为西晋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陆机,其诗歌创作到底有何特色与成就,仍有继续研讨的必要,笔者不揣简陋,撰此文就此问题试加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据金涛声点校的《陆机集》所载,现存陆诗有九十首﹙辑录的佚诗不计﹚,其中,乐府诗四十八首,拟古诗十二首,公宴、赠答、招隐等徒诗三十首。

综观陆诗,我们将其表达的思想情绪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统治者的功德和同僚友朋的诗酒唱和。

陆机的“诗缘情”与“诗言志”传统的比较

陆机的“诗缘情”与“诗言志”传统的比较

陆机的“诗缘情”与“诗言志”传统的比较作者:吴学辉苏小丽来源:《神州》2012年第32期摘要:“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不是截然对立的观念?它们的关系究竟如何?这是古今理论家们争议的焦点,也是笔者要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陆机诗缘情诗言志“诗缘情”是陆机《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陆机是从文体论角度提出该观点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区分文体的风格特征,然而,这一观点由于概括地反映了汉末到建安以来诗歌发展的新的趋向,且在客观上揭示了诗歌的抒情性质而受到理论界的极大关注,被视之为与“诗言志”并立的两大诗歌理论范畴之一。

为此,探究“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异同,历来是理论家们争论的焦点,也成为笔者研究的重点。

一、“诗言志”传统与“缘情”说的源起1、“诗言志”传统“诗言志”这个理论命题的核心是“志”,主要指的是政治伦理道德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是我国先秦时期理论家对诗歌性质及功能所提出的最早的认识,大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记载源于《左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

……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

诗以言志。

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诗言志”是先秦以来儒家诗论的中心,至两汉时仍占有绝对统治地位。

中国诗学理论,从《左传》到王逸的《楚辞章句》,都以儒家的“言志” 论为核心。

2、“缘情”说的源起到了西晋太康时期,陆机《文赋》才提出了“诗缘情”的文学主张,对古代诗歌的本质作了新的理论概括,揭示出诗歌“缘情”的审美特征。

从此,“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成为中国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的两大重要学说,奠定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诗缘情而绮靡”作为《文赋》中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与美学命题,也是他文学理论与美学思想的核心体现。

顾名思义,“诗缘情”,即指诗歌因情而生,即因情感激动而作,诗歌是抒情载体。

陆机把“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描绘得极为具体而充分,认识到它既是诗歌的创作的动力,也是诗歌自身所包含的极为丰厚的内涵,而这种感情又来自诗人的丰富的文化素养与深广敏锐的社会观察与体验。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陆机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以其才华横溢和卓越的才情而广受赞誉。

陆机在文学创作中运用了多种文体,包括诗歌、赋和文章等。

其中,他以“诗缘情”和“赋体物”两种文体最为著名。

这两种文体在陆机的创作中不仅独立存在,还相互渗透和互相影响。

首先,我们来探究陆机的“诗缘情”文体。

在陆机的诗作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对情感表达的追求。

陆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表达,传达出一种深情厚意。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和人情的敏感和理解,展现出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例如,他的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以草质朴和坚韧不拔的特性,抒发了离别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离散的思念之情。

此诗以自然景色渲染离别的哀愁,将情感与景色融为一体,体现出陆机文学中独特的情感韵味。

与此同时,陆机的“赋体物”也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赋是一种以描写事物为主的文体,而陆机在其赋作中不仅注重对事物的描绘,同时也注重在描绘之中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他既展示了对事物的深刻观察,又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他的赋作《赋得凤凰台上忆吹箫》以古代凤凰台为背景,展示了他对华丽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短暂的深沉反思。

这样的赋作不仅描绘了事物的外在特征,更以赋体物的形式表达了深入人心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在陆机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与赋之间的分异和互用。

诗歌和赋体物虽然在文风和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陆机在大部分情况下,会根据创作主题和情感表达的需要,选择使用诗歌或赋体物。

他灵活运用不同的文体方式,使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形式。

有时他的诗作展现出对自然景色和人情的感悟,而具备较为抒情的特征;而赋体物则更注重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以更为客观的表达方式展示事物的特点。

两种文体相互交织,相得益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陆机的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陆机,作为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和赋作独树一帜,尤以“诗缘情”与“赋体物”之特点,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繁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诗歌主张情感的真挚与表达的婉约,而其赋作则以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物象著称。

本文旨在探讨陆机在诗歌与赋作中如何运用“诗缘情”与“赋体物”的手法,以及两者之间的分异互用关系。

二、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1. “诗缘情”陆机的诗歌,多以情感为主导,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丰富的情感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

这种“诗缘情”的特点,使得陆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 “赋体物”相较于诗歌的情感表达,陆机的赋作则更注重对物象的细腻描绘。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物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赋体物”的特点,使得陆机的赋作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的画面感。

三、分异互用关系1. 分异虽然陆机的诗歌和赋作都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但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存在明显的分异。

诗歌以情感为主导,注重抒发内心情感;而赋作则以物象为主导,注重对物象的细腻描绘。

这种分异使得陆机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丰富了其艺术内涵。

2. 互用尽管陆机的诗歌和赋作在表现手法上存在分异,但两者并非孤立存在。

在实际创作中,陆机常常将“诗缘情”与“赋体物”的手法相互融合,使得情感与物象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互用关系使得陆机的作品在情感与形象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增强了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结论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是其诗歌和赋作的两个重要特点。

在创作中,他善于运用这两种手法,使得情感与物象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分异互用的关系,使得陆机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丰富了其艺术内涵。

同时,这种手法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陆机,作为魏晋时期的重要诗人和文论家,其诗赋创作及理论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诗论“诗缘情”与“赋体物”不仅是其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分异互用,以期对陆机的文学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1. “诗缘情”:陆机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表达情感,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诗歌应该以情感为核心,通过抒发情感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情感既包括个人的喜怒哀乐,也包括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2. “赋体物”:相对于“诗缘情”,“赋体物”更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

陆机认为,赋作为一种文体,应该以描绘客观事物为主,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描写不仅要求形象的生动逼真,还要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分异互用1. 分异:虽然“诗缘情”与“赋体物”都是陆机的文学思想,但两者在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上存在明显的分异。

诗歌以情感为核心,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思考;而赋则以描绘客观事物为主,注重形象的生动逼真。

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使得诗歌和赋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 互用:然而,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实际创作中,两者常常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一方面,诗歌在抒发情感的同时,往往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描写,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另一方面,赋在描绘客观事物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使事物具有情感色彩和思想内涵。

这种分异互用的创作手法使得陆机的诗歌和赋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四、陆机文学思想的影响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的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为诗歌和赋的创作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使得诗歌和赋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诗歌和赋的互相融合、互为补充,使得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论中国古代文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论中国古代文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论中国古代文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内容摘要: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也出现了许多论述诗歌本质的文学理论观点。

其中,“诗言志”的文学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着诗歌的发展,然而“诗缘情而绮靡”说的出现,将诗歌从“礼仪”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本文结合魏晋时期的文学发展背景来分析“诗缘情而绮靡”说的内涵,以揭示诗歌突出文学抒发情感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诗言志”;“诗缘情”;文学自觉;诗歌本质;形式美;误读“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时期的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

这是对先秦诗论“诗言志”说的巨大挑战,促进了魏晋南北朝诗歌理论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划时代的意义。

一、“诗言志”说对诗歌本质的歪曲从先秦时代开始,儒家诗论所推崇的“诗言志”思想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古代诗论的核心地位。

“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大体意思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歌是用来延长诗的语言,以突出诗的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律吕用来调合歌声。

而真正奠定了“诗言志”说地位的是汉代,汉代统治者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家的独尊地位。

儒家提倡“诗言志”,是把诗歌视为政治教化的工具来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的。

这里的“志”包含了“意志、思想、政治态度”等含义的,虽然志包含了情,情包括了志,但情、志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毛诗序》里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虽然强调了诗歌的抒情作用,却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

2因此,汉人讲情、志,实际上是离不开道德教化作用的,这里的“情”并不是诗人个人真实的思想感情,政治教化的作用对诗人主观意志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因而诗歌在儒家诗论那里便成了教化的工具,而不是文学的诗歌本身。

《文选》所选陆机作品研究

《文选》所选陆机作品研究

《文选》所选陆机作品研究陆机,字士衡,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名门,祖父为三国名将陆逊,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位。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被视为“太康之英”,与潘岳并称为“潘江陆海”,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研究《文选》所选陆机作品,探讨其创作背景、特点以及影响。

陆机的作品以华美、工整、流畅而著称。

其诗歌善于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在形式上更加优美,富有节奏感。

例如,在《文选·卷三十一》中所选的《君子行》中,陆机巧妙地运用了对偶、排比等手法,使得整首诗歌呈现出一种整齐划一的美感。

陆机在修辞手法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其作品中的比喻、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妙。

例如,在《文选·卷三十一》中所选的《猛虎行》中,陆机以猛虎象征邪恶势力,通过描绘猛虎的凶猛形象,暗示邪恶势力的危害性。

陆机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色为主。

同时,他也创作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如《文选·卷三十一》中所选的《为顾彦先赠妇二首》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陆机所处的时代是西晋末年,当时文学思潮以骈文为主,而陆机作品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

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和工整、华美的形式,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

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了当时文坛的广泛推崇,对当时的文学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机作品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作品影响了南北朝、隋唐等朝代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成为了后世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

同时,他的诗歌和散文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和模仿的典范,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机作品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代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被选入各种文学教材和读本中,成为当代人学习和欣赏的重要对象。

同时,陆机的文学作品也得到了当代影视、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改编和再现,成为了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陆机的诗文作品一直被后人所推崇。

在陆机的诗赋理论中,“诗缘情”与“赋体物”是其核心的两个观念。

这两个观念既各自独立,又互为补充,相互交织,构成了陆机诗赋理论的独特风貌。

本文将针对这两大理论,分析其分异互用的关系。

二、诗缘情:情感的表达与抒发“诗缘情”强调诗歌应当以情感为基础,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

陆机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情感的表达,是人们心灵深处情感的真实写照。

他倡导诗人应该用诗歌去捕捉瞬间的感受,通过诗篇去表现生活中的情感波澜。

在陆机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赋体物:物象的描绘与表达与“诗缘情”不同,“赋体物”则更侧重于对物象的描绘与表达。

陆机认为,赋作为一种文体,应当以物象为依托,通过对物象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挖掘,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

他倡导通过客观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事物的形象和特点。

在陆机的赋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物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四、分异互用:情感与物象的交融尽管“诗缘情”与“赋体物”在表现手法上有所分异,但二者并非孤立存在。

在陆机的诗赋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大理论互相交融、互为补充的景象。

一方面,他在描绘物象时,注重情感的融入,使物象具有情感色彩;另一方面,他在抒发情感时,也善于借助物象来传达情感。

这种分异互用的关系使得陆机的诗赋作品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又具有深刻的内涵。

五、结论通过对“诗缘情”与“赋体物”两大理论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出陆机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观点和艺术追求。

他将情感与物象相互融合,使诗歌和赋作既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又具有深邃的内在意蕴。

这种分异互用的关系使得陆机的诗赋作品既能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够使读者感受到事物本身的形象和特点。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2024年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范文

《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篇一论陆机“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引言自古以来,诗与赋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陆机,作为魏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诗缘情”与“赋体物”的创作理念尤为突出。

本文将围绕陆机的这一理论,深入探讨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分异互用。

二、陆机的“诗缘情”陆机认为,诗歌创作应以情感为核心,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旨。

他强调诗歌的抒情性,注重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追求情感的真挚与深刻。

这种“诗缘情”的创作理念,使诗歌更具感染力,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陆机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深情厚意、情感充沛的表达,这种情感流露正是其“诗缘情”理论的生动体现。

三、陆机的“赋体物”与“诗缘情”相对的是陆机的“赋体物”理论。

陆机认为,赋作为一种文体,应以描绘物象、表达事物为主,注重对事物的客观描述与刻画。

他追求对事物的精细描绘,以及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探索。

这种“赋体物”的创作理念,使赋作更具客观性、真实性和形象性。

在陆机的赋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自然景物、社会现象的细致描绘,以及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深入探索。

四、分异互用尽管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在创作理念上有所分异,但二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在陆机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理论的无缝衔接与互用。

他善于将情感融入对事物的描绘中,使诗歌既具有抒情性,又具有描绘性;同时,在赋作中,他也善于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描绘,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种分异互用的创作手法,使陆机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又具有丰富的物象描绘,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结论综上所述,陆机的“诗缘情”与“赋体物”理论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这两种理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在陆机的文学创作中,他善于将情感与物象相结合,使诗歌与赋作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这种分异互用的创作手法,使陆机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和丰富的物象描绘,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陆机抒情小赋研究

陆机抒情小赋研究

陆机抒情小赋研究摘要:陆机是我国西晋时期著名的太康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在古代文学史上颇有建树,是一个杰出的文学理论家。

他的小赋以抒情为主,主题鲜明,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关键词:陆机抒情小赋主题风格Abstract:Lu Ji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in the Taikang literature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but also an outstanding literary theorist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literature.His small Fu emotional, distinctive theme, unique style, and has higher value, literature research.Key Words:Lu Ji, Lyrical and small Fu, Theme , Style绪论:陆机,字士衡,生于吴永安四年,吴郡吴县华亭人(今上海市松江人),江南士族,出生于具有浓厚儒学传统的书香世家。

曾祖父陆绩曾是汉末著名经学大师,祖父陆逊、父亲陆抗均为东吴名臣。

陆机从小陆机自幼深受家学熏陶,文采出众,文章冠世,与幼弟陆云并称为“文章二十四友”,被后人誉为“太康之英”。

他一生命运多舛,接连入狱。

在“八王之乱”中冤死,此时才四十三岁。

陆机的一生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的诗赋,在当时颇负盛名。

张溥曾说:“士衡才冠当世”,“北海之后,一人而已。

”①他的一生为后世留下许多极具文学价值的作品。

《晋书》云:“所著文章三百余篇,并行于世”。

现存诗123首,文142篇。

他所创作的《文赋》是我国第一篇系统文学创作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陆机长于写抒情小赋,其风格多样,语短情长,文辞壮丽,语多骈俪。

陆机思想内容研究

陆机思想内容研究

陆机思想内容研究摘要陆机是西晋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在诗歌史上有很大的影响,从唐代中期开始对于陆机诗歌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近些年来,学者对于陆机诗歌的研究逐渐增多,对陆机诗歌的认识逐渐趋于全面、客观。

陆机的一生都处于战乱中,人生坎坷,所以陆机诗歌中寄予的感情众多,而一首诗的灵魂便是其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本文将试从陆机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情怀、思亲怀故、行旅赠答、隐逸情怀四个方面来研究分析陆机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陆机;思想内容;生平;诗歌AbstractLuji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western literature, his poetry in the poetry history has a great influence, starting form the mid Tang dynasty for the evluation of Luji’s poetry mixeed, but in recent years,scholars study of Luji’s potery, for understanding of poetry gradually tend to b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Luji’s whole life in war,life is tough, so send Luji’s popem in the feelings of many, the soul of a popem i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try out of Luji’s poetry that embodies political feelings and the festive feelings meditate on the past, we presented, hermit four aspects to studyLuji’spoetry of ideological content.Key words:Luji; theme; biography; poetry;目录TOC \o "1-3" \h \u 摘要IAbstract II目录III前言 1一、政治情怀 1(一)建功立业的理想 1(二)人生忧患的意识 2(三)感叹时光的流逝 3二、思亲怀故 4(一)对亲人的思念 4(二)对故乡的怀念 4三、行旅赠答 6(一)行旅 6(二)赠答诗7四、隐逸情怀10结语12参考文献13谢辞14前言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人,出身于三国东吴一个显贵的家庭,他的祖父陆逊是丞相,父亲陆抗是大司马,均为东吴名将,有大功于国。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略谈陆机诗的特点及其在文坛的地位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略谈陆机诗的特点及其在文坛的地位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略谈陆机诗的特点及其在文坛的地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学史经历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程朱理学等几个大的阶段,其中魏晋玄学对中国文艺思想的影响最为巨大。

它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尖锐地指出儒家经典所宣扬的礼法名教是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是社会上一切伪善,欺诈等种种恶浊现象的根源。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本质就是不为名教所拘,求得精神上的自由。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陆机则是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第一个系统的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将创作提上了文学批评的议程,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陆机弹琴图陆机的代表作《文赋》是古代知识分子进行创作的指南,提出了“言意之辩”,阐发了儒玄之要义。

他提出的“文章之体,有万变之殊,中众物之形,无一定之量”,指出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学创作的审美要符合时代的特征。

这是将文学的多变性与客观事物的多变性相结合,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

一、陆机的生平自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形成的士族门阀制度,是一种凭出身门第选拔官员的制度。

统治者对士族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陆机字士衡,是东吴名臣陆逊之孙、陆抗之子,也是江东地区最为显赫的士族之一——吴郡陆氏的代表人物。

孙吴时期,吴郡陆氏一门有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是南方顶级门阀士族之家。

西晋统一后,晋武帝对当时南方士族对新生的西晋政权并不合作的形势深怀忧虑,怎么样才能让南方士族死心塌地的与政府合作成为困扰西晋新生政权的大问题。

晋武帝最终采用了对南人加以礼遇的办法,“随才授任,文武并叙”,来笼络和招揽南方士族。

在这种情况下,陆机与弟弟陆云于太康十年来到了西晋的首都洛阳。

陆机剧照作为士族门阀大家,陆机兄弟肩负着光大家业的使命。

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既是南方士族的总代表,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有'太康之英'的美誉。

诗言志论文陆机诗歌情感研究

诗言志论文陆机诗歌情感研究

诗言志论文陆机诗歌情感研究诗言志论文:陆机诗歌情感研究【中文摘要】陆机在《文赋》中明确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创作理论,结果其诗歌却被后代诗论家目为“不及情”或者“感情贫乏”,这一矛盾现象很值得深究。

“诗缘情”与陆机诗歌情感的互证研究,还有继续深入开掘的空间和意义,而且尚没有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正是基于这个意义和考虑,本文才不揣浅陋,拟用知人论世、文史互证和创作心理学等研究方法,从“诗缘情”与陆机诗歌创作的互证的角度,希冀对陆机诗歌的情感类型、特征和情感表现之得失做一个“持而未周”的尝试性研究。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

在比较全面地了解20世纪至21世纪初十年,国内外研究陆机及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况后,确定本文的研究论题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嬗变。

分别阐述“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理论的提出背景和丰富内涵,以及历代对于“志”与“情”的辨析,探讨个体情感(“诗缘情”)对于诗教传统(“诗言志”)的疏离。

第二章,“缘情”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统一。

本章主要结合陆机的诗歌作品分析其诗歌中所表现的丰富情感和体现的鲜明特征,论证陆机诗歌是“及情”之作。

第三章,“缘情”的追求与困境。

本章重点从专重形式美的时代审美风尚的习染和西晋“政失准的”的特殊环境与入洛处境对陆机诗歌情感的约束和限制两个视角,析论陆机诗歌情感表现的得失,从而廓清历代论者评定陆机诗歌“少情”、“不及情”的迷雾。

第五部分为余论:“言志”标准与“缘情”实践的分歧。

通过考索探微历代论者的评价立场和标准,辨析历代论者对“诗缘情”与陆机诗歌的情感评价,认为陆机诗歌“少情”甚至“不及情”的大多数论者多是以“诗言志”的教化标准看待陆机的“诗缘情”理论下的诗歌作品,所以导致了评价的偏颇以至错误,从而进一步补正了陆机诗歌是“诗缘情”理论下的“及情”之作。

【英文摘要】Lu Ji, “Wen Fu”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Profusion Lyric Poetry,” the creation theory, the results of his poems been generations of poetry project for the “less love” or “feeling poor”, the paradox is worth get to the bottom. “Lyric Poetry” and Lu Mutual Proof of the emotion of poems, as well as to continue to dig deep space and meaning, and there was no widespread concern among scholars and attention. It is in this sense and consideration, this is not only hides shallow, intended Reflection of Life, Literature, writing each card and psychology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Lyric Poetry”Poetry and Lu point of each card, in the hope of the land emotional type of machine poetry,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emotional pros and cons to make a “hold without week”trying to study.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In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o the 21st century, decad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literatureLu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identified and research methods.ChapterⅠ, “Poems” to “Lyric Poetry” Evolution. Were elaborated, “Poems” and “Lyric Poetry” two of the Theory of background and rich content, and ages for the “Ideal”and “emotion”Analysis, of individual feelings (“Lyric Poetry”) for the tradition of poetry education (“Poems”) in isolation.The second chapter, “Emotion” and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creative practice. This chapter combines the poetry of Lu in the performance of his poetry ric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 and expression, demonstration Lu poetry “and the situation works.”The third chapter, “Emotion” and the plight of the pursuit.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respect for the formal beauty of the era from the fashion of picking up the aesthetic and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political inaccurate,” the special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into the Luo Lu limit of two poems about emotional perspective, we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emotional Lu poetry gains and losses, thereby clearance ancient poetry of Lu were assessed “less love”, “love less” fog.The fifth part is attached on: “wills” standard and “Emotion” and practice differences. Exploration through the test cable’s evaluationof stand ages and standards, Analysis of ancient commentatorson the “Lyric Poetry” and the poetry of emotion Lu that Lupoem “little love” and even “less emotion” most of the commentators many are “Poems”of enlightenment standard viewof Lu’s “Lyric Poetry,” Theory of poetry, it led to biasedor even erroneous assessment, further correction of the Lupoetry is “Lyric Poetry”Theory “and the situation works.”【关键词】诗言志诗缘情陆机诗歌及情形式美【英文关键词】Shi Yan Shi Yuan Qing Lu poetry and love Formal【目录】陆机诗歌情感研究【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中文摘要3-4 Abstract 4-5 绪论7-13 第一节 20 世纪到21 世纪初十年陆机研究现状概略8-11 第二节本文意旨及研究方法11-13 第一章“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嬗变13-22第一节陆机之前的“诗言志”说13-16 第二节陆机之“诗缘情”说16-19 第三节“诗言志”与“诗缘情”辨19-22 第二章“缘情”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统一22-35 第一节陆机诗歌的情感表现22-30 第二节陆机诗歌的情感特征30-35 第三章“缘情”的追求与困境35-48 第一节形式美的追求导致情感力度的削弱35-40 第二节西晋政治环境与入洛处境对陆机情感的约束限制40-48 余论:“言志”标准与“缘情”实践的分歧48-57 第一节论者对“诗缘情”理论的评定及原因考索48-49 第二节历代对陆机诗歌情感评价及立场探微49-57 参考文献57-59 个人简历59-60 后记60。

陆机诗歌情感研究的开题报告

陆机诗歌情感研究的开题报告

陆机诗歌情感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题目:陆机诗歌情感研究
研究背景:
陆机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文学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诗歌方面,代表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春怨》等。

陆机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色彩,深刻描绘了人生百态及各种情感纠葛。

因此,研究陆机诗歌情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情感特点,也可以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陆机诗歌情感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出陆机诗歌情感表达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南朝时期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价值观。

研究内容:
1. 对陆机诗歌情感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分类和梳理。

2. 分析陆机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技法和艺术手法。

3. 探讨陆机诗歌中的情感主题和情感价值观。

4. 分析陆机诗歌情感与南朝时期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研究方法:
1. 阅读、分析陆机诗歌,提取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主题。

2. 运用文学批评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

3. 借助史料、文献等资料,加深对南朝时期社会背景的了解。

预期成果:
1. 揭示陆机诗歌情感表达特点,分析南朝时期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情
感价值观。

2. 提供有益的文学创作借鉴,对于现代文学创作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言志论文:陆机诗歌情感研究
【中文摘要】陆机在《文赋》中明确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创作理论,结果其诗歌却被后代诗论家目为“不及情”或者“感情贫乏”,这一矛盾现象很值得深究。

“诗缘情”与陆机诗歌情感的互证研究,还有继续深入开掘的空间和意义,而且尚没有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正是基于这个意义和考虑,本文才不揣浅陋,拟用知人论世、文史互证和创作心理学等研究方法,从“诗缘情”与陆机诗歌创作的互证的角度,希冀对陆机诗歌的情感类型、特征和情感表现之得失做一个“持而未周”的尝试性研究。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

在比较全面地了解20世纪至21世纪初十年,国内外研究陆机及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况后,确定本文的研究论题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嬗变。

分别阐述“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理论的提出背景和丰富内涵,以及历代对于“志”与“情”的辨析,探讨个体情感(“诗缘情”)对于诗教传统(“诗言志”)的疏离。

第二章,“缘情”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统一。

本章主要结合陆机的诗歌作品分析其诗歌中所表现的丰富情感和体现的鲜明特征,论证陆机诗歌是“及情”之作。

第三章,“缘情”的追求与困境。

本章重点从专重形式美的时代审美风尚的习染和西晋“政失准的”的特殊环境与入洛处境对陆机诗歌情感的约束和限制两个视角,析论陆机诗歌情感表现的得失,从而廓清历代论者评定陆机诗歌“少情”、“不及情”的迷雾。

第五部分为余论:“言志”标准与“缘情”实践的分歧。


过考索探微历代论者的评价立场和标准,辨析历代论者对“诗缘情”与陆机诗歌的情感评价,认为陆机诗歌“少情”甚至“不及情”的大多数论者多是以“诗言志”的教化标准看待陆机的“诗缘情”理论下的诗歌作品,所以导致了评价的偏颇以至错误,从而进一步补正了陆机诗歌是“诗缘情”理论下的“及情”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