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说课稿 (1)
(完整word版)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轼的《定风波》。
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学设计及其依据。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定风波》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春日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2、说学生情况这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学生们对苏轼这位词人并不陌生,而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们遇到抉择和人生逆境更多的阶段,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对人生困境有着一定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人情感的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提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单元目标、本词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和苏轼生平与思想;学习其表现手法.(二)能力目标:1、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引导学生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塑造健全的人格.三、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新课标将诗词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在“了解诗词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高人生境界"的层次,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结合本词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定风波》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
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定风波》选自xx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本篇课文是一首宋词,作者苏轼通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路上遇雨这一件小事,展现了其乐观、旷达,超脱、释然的心境。
当从字词句意出发,结合意境,反复吟咏,体会旷达、乐观面对人生风雨的人生哲理。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宋词,因而重心在诵读上。
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结合知识储备,反复朗读,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意境。
3.把握词中作者的豁达胸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四、说教学重难点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
我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意境,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词人淡定洒脱的形象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通过回顾苏轼的诗句来导入:“十年生死两茫茫”,他是执着专情的丈夫,“老发聊发少年狂”,他是意气风发的猎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是思乡思亲的游子。
那他是谁呢?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课稿
专论平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课稿□钱睿一、说教材,研读文本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阅读鉴赏”第二单元选录了传诵千古的宋词名篇,这八首词可称为“婉约”派(柳、李)和“豪放”派(苏、辛)的经典之作。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是在谪居黄州期间创作的,后者通过“沙湖道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感发抒怀,以小见大,于闲适中见旷达,在寻常处显人格。
全词篇幅虽短小,文字洒脱,寄寓尤深。
节奏感和音乐性是诗词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首《定风波》,很适合作为体会声律之美的范例,值得反复吟咏。
作品表达了特殊境况中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强烈的主观情志,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联想、想象还原,从而完成赏析。
侧重引导学生细细咀嚼词语,将此作为教学的着眼点。
二、说学情,明确定位按照一般进度,这首词的教学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
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他的创作成就、人生经历有基本的了解;赏析过《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对作者贬谪黄州的写作背景也并不陌生。
因此,单从字面上粗略理解,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很容易读出来,学生对这首词的整体感知应该没什么难度。
诗词赏析是慢工出细活的脑力劳动,忌讳笼统、贴标签和概念化。
阅读停留在浅层滑行的层面上,大而化之、“不见树木,只见森林”,是当下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由学情确定合适的教学定位,引导他们揣摩节奏、咬文嚼字,真正读懂作品内容,感受其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独有的艺术魅力。
对苏轼来说,这首作品具有“精神突围”的非凡意义,清人陈廷焯认为它是“此老平生第一绝诣”。
三、说目标,落实重点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古诗文教学应充分唤起学生的言语意识和审美意识,通过反复吟咏、咀嚼词句,调动联想与想象,走进作品创设的鲜活情境,读出滋味,领悟内涵。
这首词语言轻松,写得诙谐幽默,节奏感强;“谁怕”“微冷”“归去”等三处二字短句与其他的七字句配合,平仄相间,显得跌宕起伏,跳荡轻快。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此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定风波》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阅读教材。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词从整体上可分为婉约和豪放两个流派。
本词即为豪放派大家苏轼的代表作品。
文本中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不畏坎坷,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情怀。
因为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也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
在学习文本时,我将引导学生学习苏轼在困难坎坷面前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说学情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都有一定了解。
但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词的写作背景;(2).理解并准确背诵《定风波》这一词作;(3).苏轼的成就和思想;2.能力目标:从诵读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
3.情感目标: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引领学生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境遇的坎坷,让他们学会拥有像苏轼一样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五)说课时:一个课时二、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诵、背诵、默写,培养学生欣赏宋词的基本能力,提升自身的学习情趣和人文素养,本课在教学时我将采取问题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四种形式。
理由:由于词的语言比较凝练,词的创作经历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将会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有些问题,而又需要适时适当的点拨;最后将苏轼的“归去”与陶渊明的“归去”进行比较!(比较二人对仕途的态度与看法,突出苏轼精神的难能可贵。
)三、说学法1、朗读与背诵理由: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充满声情的反复的朗读,可以触发学生的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的平台。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贵阳市白云区第二高级中学李晨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定风波》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阅读教材。
文本中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苏轼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不畏坎坷,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情怀。
在学习文本时,我将引导学生学习苏轼在困难坎坷面前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为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也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加深对以苏轼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把握词作的基本内涵及表达技巧过程与方法:通过解析和探讨体会词中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比较感受苏轼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词作内容,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在比较和赏析中领会作品的精神内涵二、说学情这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在高一阶段, 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学生们对苏轼这位词人并不陌生, 而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们遇到抉择和人生逆境更多的阶段, 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对人生困境有着一定的意义, 因此, 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人情感的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朗诵法、问题导读法、比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因为是诗词鉴赏课程,所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朗读法会贯穿课堂的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而这首词作短小精悍且字面意思并不难读懂,所以我不会按照传统串讲的方式去解读,而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学案上的阅读助读提示,一步步梳理文意。
另外,诗词间的比较是很有必要的,但比较时会产生一些阅读理解的困难,因此我也会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
四、说学法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朗诵、学案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参与学习预习对于教学很有必要,我采用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定风波》说课稿 (1)
《定风波》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定风波》是吉林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规划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篇作品。
第四章内容包括宋词、散文和元曲。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历史时期,加之宋代微弱的国势,文人忧患意识极其深厚,本章所节选的内容多属于宋代爱国词人的代表作品。
本章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词特点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掌握词的鉴赏方法、品味作者的主观情感并达到学以致用的实践目标。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采用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展现出作者旷达豪放的文人形象,表现出作者超凡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理想。
全词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作者的精神追求。
二、说学情: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文学为生活、自我服务的作用。
作为民航服务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但承受能力需要提升;同时因为职业院校的自身特点,让一个在校生过渡到一个职业人和社会人的时间极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提升他们的承受能力、如何认知理想和现实的最小差距、如何面对职场和个人得失都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教学任务。
三、说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材目标设置、教材培养方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次说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诵读作品。
(2)了解本词写作背景和苏轼生平。
该教学目标的设置既是“知人论世”的体现,引起学习兴趣,也是为教学重难点做铺垫。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定风波》说课稿1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
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定风波说课稿
讲解法、点拨法、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探 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与儋州”,这是 哪位诗人对自己一生的诠释?
2.尽管苏轼因“乌台诗案”得罪朝廷权贵,被 贬黄州。但黄州却影响了他的一生,也成就 了一代文豪苏东坡,由此点亮了中国诗歌路 上的又一颗璀璨明珠。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苏东坡收获颇丰,留下诸多不朽的篇章,也 于这片乐土中找到了他的精神归宿。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这片土地,走近苏东坡,一起 来学习他的名作《定风波》。
2.如何理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句话?
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 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五)拓展延伸(思辩)
王国维再次评价说:“三代 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 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 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 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 者,殆未之有也。”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诗词鉴赏基本能 力具备,但是鉴赏思维和鉴赏用 语仍处于养成和积累阶段。所以, 仍需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体悟 人生,在诵读中探究意象。
三、说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感知词中苏轼的形象。 2.通过鉴赏,学会词中的象征 、 一语双关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但黄州却影响了他的一生也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由此点亮了中国诗歌路上的又一颗璀璨明珠
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4第 二单元第二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这 个单元学习宋词,《苏轼词两首》都是因乌台 诗案被贬黄州的作品。其中《定风波》中词人 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 表达了乐观 、淡然 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 利于学生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 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并陶冶学生的性情。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苏轼的《定风波》。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一同探讨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写作特点以及思想内涵。
通过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的旷达超逸的胸襟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苏轼的哲思与人生观。
3.启发学生分析苏轼在这首词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炼字、用典、象征等。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回顾苏轼的生平及《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什么会写这首词,以及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分析:词中意象与意境•带领学生阅读全词,感受词中的意象,如“风雨”、“竹杖”、“芒鞋”等。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思想,如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界的感悟等。
3.深入:艺术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观察词中的用典、炼字和象征等艺术手法。
•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在词中的作用和效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拓展:情感体验与人文素养培养•通过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情感体验。
•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挫折和困难,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通过简短的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评与互评: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
3.教师评价与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帮助学生找到改进的方法。
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
说课稿定风波人教版
说课稿定风波人教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篇来自人教版教材的经典课文——《定风波》。
这篇课文是苏轼的一首著名词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教材分析:《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古文词。
这首词作通过对风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逆境时的豁达与坦然。
教材通过这首词,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全文,掌握词中的主要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激发他们面对逆境时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词意,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背后的哲理思考,体会词中所蕴含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词中深层含义。
2. 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词中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风雨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为学习《定风波》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词的韵律美。
3. 讲解新词: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和难点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词的基本含义。
4. 分析鉴赏:分析词的结构,讲解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词中的人生哲理,教师巡回指导。
6. 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作者的人生态度,面对挑战。
2024《定风波》说课稿范文
2024《定风波》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材料。
它是明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词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而备受称赞。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定风波》的主题和艺术特点,熟悉文学赏析的基本方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③情感目标:在阅读《定风波》时,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美和情感的共鸣。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定风波》的主题和艺术特点,掌握文学赏析的基本方法。
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定风波》这篇词作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互动式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学法:研读法,赏析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具和多媒体素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定风波》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环节一、导入引题,激发学生兴趣。
我将用一段词牌名叫《浪淘沙·北国风光》的音乐作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北国的壮丽景色和诗意。
然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喜欢读古文吗?为什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古文的魅力和作用。
环节二、文本理解,共同探究。
我会将《定风波》的词作呈现在课件上,引导学生一起读词,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
然后我会提出几个问题,如:词中的“定”指的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情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和思考,共同探究词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环节三、艺术赏析,体验美的力量。
我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定风波》的艺术形式和意境,让学生通过视觉和文字的双重感受,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词中的情感和美。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领悟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的重要性;(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翻译和背诵;(2)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深入剖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环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说课稿:(1)针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翻译;(2)详细剖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结合苏轼的生平,阐述其人生态度对现代人的启示。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讨论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3)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文章;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的一篇课文。
本诗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表达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较为深刻,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和讨论,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豁达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诗歌意境的感悟。
2.教学难点: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在感受诗歌意境的同时,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人苏轼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出本课课题《定风波》。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基本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记。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品读赏析: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6.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文的基本内容和诗歌意境。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朗读和背诵诗文,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理解的心得体会。
《定风波》说课稿0001
定风波》说课稿化州市风蕾爱爱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定风波》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1第三单元第2 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而《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坦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定风波》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性情。
2、学情分析:对于高二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
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本文学习,加深对苏轼词以及豪放派词的理解,学会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
班上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对本文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预习,朗诵,讨论。
3、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习词中的象征、一语双关等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1)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个性。
4、教学重点:掌握象征,一语双关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面对挫折时的人生态度。
5、教学难点:理解词中“风雨”“晴”的象征义以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意蕴。
二、说教法: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诗歌教学中,我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课将会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说学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法坚持要符合学生实际,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会指导学生采用: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定风波》 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定风波》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词作,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通过对自然风雨和人生挫折的描写,展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篇词作位于选修教材中,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同时,通过对苏轼作品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苏轼的文学成就。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积累和鉴赏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但对于苏轼作品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词中某些词句的理解存在偏差,如“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二是难以将苏轼的人生经历与词作的创作背景相结合,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定风波》,理解词中的重点词句,把握词作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面对挫折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重点词句,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2)把握词作的艺术特色,如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处世态度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说课教师:公沿海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介绍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定风波》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拿雨具的人先离开了,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2、教学目标、重难点根据教学大纲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生平以及思想。
能力目标:学习本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苏轼生平以及思想;学习本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二、说教法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师的讲解和点拨下,探究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
三、说学法:1、朗读法。
诗词贵在吟诵,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语。
用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家喻户晓的名菜,引出他们的制作者——苏轼。
环节二:作者、背景简介。
通过学生介绍,教师补充说明以及多媒体展示,来介绍作者生平和文章写作背景。
环节三:诵读。
通过齐读文章小序,了解小序信息。
接着通过听示范读、找学生读、师生齐读的方式来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整体感知诗歌。
环节四:研读探究,走近词人。
先问同学们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接下来让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圈出词中具体描绘的自然景物。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课稿【一等奖】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课稿【一等奖】2015-12-23 09:51 321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作的意境。
2.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和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
4.体会苏轼虽身处逆境,仍能泰然处之,乐观洒脱的情怀。
苏轼的诗文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词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是,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观阐释人生哲理的写作技法,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而教学过程中重点落实这一环节。
1.此词所抒发的感情。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意境和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4.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课前练习: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4分)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定风波说课稿人教版
定风波说课稿人教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对《定风波》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宋代词人苏轼的生平及其词作的艺术特色,同时通过对词文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词作以豪放派风格著称,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2. 词作背景:《定风波》是苏轼在黄州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起伏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3. 词文解读:逐句分析《定风波》的意境、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词中蕴含的哲理和美学价值。
4. 文学鉴赏:通过对比其他词人的作品,让学生体会苏轼词作的独特之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苏轼生平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的兴趣。
2. 讲解与互动:结合PPT展示,讲解苏轼的生平和《定风波》的创作背景,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文学鉴赏题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词作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播放苏轼生平纪录片片段,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作者与背景介绍(10分钟):详细讲解苏轼的生平和《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作品的基本认识。
3. 词文解读(20分钟):逐句分析《定风波》,讲解其中的意象、修辞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词作的深层含义。
4.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定风波》中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5. 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文学鉴赏题目,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对词作的理解情况。
6. 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定风波》在苏轼词作中的地位和影响,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023年定风波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整理
2023年定风波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整理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同学多读,在读中悟;接着让同学听,在听中悟;然后让同学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的形象。
其次步重在探究和争论,方法是老师设计问题,让同学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争论沟通,将同学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同学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情感的共鸣,对和作品做出自己共性化的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三维目标]1、学问与技能(1)学习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同学熟读成诵,从语言动身,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组争论,体会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同学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引导同学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情感的共鸣,对和作品做出自己共性化的评价。
一、温故知新1、(从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引入新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兄弟情深的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的苏轼。
这就是苏轼的整体形象吗?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定风波》,一起来感觉苏轼的另一面。
2、课前演讲,了解,题目:()的苏轼。
要求:自选一个角度介绍你所了解的苏轼,1分钟左右。
方方《喜爱苏东坡》:“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信任,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苏轼《答李端叔书》:“得罪以来,深自闭塞。
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林语堂《苏东坡传》:“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这三段话恰好是对同学们演讲的一个印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吉林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规划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篇作品。
第四章内容包括宋词、散文和元曲。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历史时期,加之宋代微弱的国势,文人忧患意识极其深厚,本章所节选的内容多属于宋代爱国词人的代表作品。
本章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词特点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掌握词的鉴赏方法、品味作者的主观情感并达到学以致用的实践目标。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采用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展现出作者旷达豪放的文人形象,表现出作者超凡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理想。
全词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作者的精神追求。
二、说学情:
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文学为生活、自我服务的作用。
作为民航服务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但承受能力需要提升;同时因为职业院校的自身特点,让一个在校生过渡到一个职业人和社会人的时间极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提升他们的承受能力、如何认知理想和现实的最小差距、如何面对职场和个人得失都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教学任务。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材目标设置、教材培养方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次说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诵读作品。
(2)了解本词写作背景和苏轼生平。
该教学目标的设置既是“知人论世”的体现,引起学习兴趣,也是为教学重难点
做铺垫。
(3)学会分析词中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该教学目标的设置,体现了词中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讲授学习,梳理词中形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结合意象特点,抓住关键字词,理解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
该教学目标的设置结合词的结构特点:通过具体意象,结合意象特点表达情感,同时遵循诗词的学习方法:通过鉴赏形象、把握特征、结合作者经历从而达到品味情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评价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正确认知人生旅途上的“风雨”。
(教学难点)
该教学目标的设置,全面体现大学生大学语文的学习目标:重在人文教育和教化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于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将文学转化为人的内力。
四、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力水平和教学目标,此次教学中,采用诵读法、碎片教学法,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采用讲授法、提问分析法、讨论法、坚持启发式诱导教学原则;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以学为本、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因学论教,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
六、说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碎片导入:(题目)
题目一词,在古诗词中被称作“题眼”。
所谓题眼,当属一首诗词的关键结构,题眼可以概括诗词的主要写作内容、提示诗词的写作重点、奠定感情基调、具有象征意义和一语双关的作用。
分析题眼:《春夜喜雨》,喜字奠定作者的感情基调。
列举容易分析的题目
问题思考:分析《定风波》的题目含义:
问题小结:在风波中安定(一语双关的铺垫:定:字面意思,稳定指内心的淡定、安定;风波:作者正在经历或者经历过的苦难)。
那么,苏轼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才写下了这首《定风波》呢?
对于苏轼的作品我们并不陌生,例如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怀有美好的祝愿,“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听起来就有种伤感凄凉的味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又是雄心壮志,激情满怀的体现。
苏轼就是在这种失落、伤感又满怀壮志中活着,他一生被贬八次,却从未放弃对报国理想的追求和人生理想的追问。
通过预习和文本提示,我们知道《定风波》的写作,是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而写作的,讲到这里,我们应该非常明确的知道,题目的风波可以指苏轼经历的乌台诗案。
(该问题可以让学生回答)(倒入设计目的文字叙述)
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进入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问题思考
A、勾画出作品中的意象(人物、景物、事物)
B、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试着用作品中的关键字词回答)
课中碎片制作(意象的定义、分类、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本词的写作对象。
通过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词人的行为和心理,梳理作品的“骨干”,便于深入讨论、学习。
环节三:欣赏合作探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中碎片:表现手法:一语双关。
(情感表达
苏轼并不只是要写自己的人生坎坷,还要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因此我将重点放在“音视频赏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态度”上。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我将运用合作探究法、问题设置法,点拨法让学生赏析课文、互相讨论、得出结论。
问题设置如下:
(1)大雨滂沱,作者为什么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
(3)“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在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后,我会让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落魄的标志,而骑马的当然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天走路是不可能比骑马更轻便的?但,正是“轻胜”一词把作者那种在风雨中坦然旷达、潇洒闲适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学生了解苏轼的穷困处境和人生态度之后,我再让学生赏析“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这一句里,我会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烟雨”,“任”这两个词。
“烟雨”和下片的“风雨”一样,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指人生旅途中的风雨,它象征人生中的逆境。
“风雨”与下片中的“晴”是相对的,“晴”既是指天气“风和日丽”,又指人生春风得意的顺境。
“任”写出任凭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仍是岿然不动。
“任”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旷达心境。
我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主旨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既是指途中的自然天气,又是指人生旅途中的逆境和顺境。
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官职升降,无论地位得失、无论处境好坏,在苏轼的眼中都是一样,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这就表现了苏轼超然物外、镇定自若、不惧风雨、潇洒闲适的心态。
进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我们生活中的困境。
环节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1、课堂小结
于漪说:“课的结尾部分要增添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留下难忘印象。
”
1.知识点回顾
2结语语:我们每个的人生都有顺境,有逆境,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样我们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人生之风雨改变不了苏轼,也改变不了我们。
(语言需要重新组织) 2、课后作业: 课后碎片: 拓展阅读《苏东坡突围》 写目的 以《东坡对你说》为题,为这些同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鼓励一下他们。
(语言需要重新组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七、说板书设计:(根据形象、特点、情感主线设计板书) 上片:雨中景 风雨:象征人生中的逆境 途中遇雨 (莫听、吟啸、轻胜、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乐观、坦然、旷达) 下片:雨后情 晴:象征春风得意的顺境 艺术手法:一语双关
板书意图:通过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课的重难点,达到提纲的作用。
八、授课资源开发
九、说反思 定
风
波。